未曾走过的路
The Roads Not Taken,莫莉,茉利,Molly,未选择的路
导演:莎莉·波特
主演:哈维尔·巴登,艾丽·范宁,布兰卡·卡蒂奇,萨尔玛·海耶克,迪米特里斯·安德里亚斯,Katia Mullova-Brind,米莲娜·柴特克,Debora Weston,Aaron Joshua,Sabina Cameron,格里芬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瑞典,美国,波兰,西班牙语言:英语年份:2020
简介:影片聚焦一个处于崩溃边缘的男人度过疯狂的一天,他的女儿给予他无条件的爱,帮助他平复心态。巴登和海耶克饰演青梅竹马的恋人/夫妻,范宁饰演他们的女儿。详细 >
非常无聊的剧情,结尾很突兀 女儿的戏份没写好,造成三段比例失衡,虽然情感浓郁,但观感全无
我喜欢
情感戏比较细腻,哈维尔大秀演技
To feel it
差到不能看倒也不至于,就一路人甲欧美艺术片呗。让我无法接受的是这个剧情走向:老年痴呆的作家父亲一边被女儿照顾一遍神游过往,想念前任想念儿子就是没有女儿和前妻的半点踪影,到头来生病了还是要靠女儿照顾,而这个女儿从一出生就被他抛弃了。最后女儿受不了要走了,于是卖个乖就叫声女儿名字把女儿骗回来了?还是自我感动?这个剧情简直荒谬到可笑,不知道女权们看了是什么感受,反正我是受不了的。为了填补今年到目前为止惨淡的最佳男主角提名所以看了这么无聊的电影,但看完哈维尔巴登那匠气爆棚的表演,我一句话都夸不出来。倒是艾丽范宁演技见长,越来越有大将之风
哈维尔·巴登又一次展露影帝级演技的作品,三条不同时空线索的虚实处理也颇有趣味,给一个屡见不鲜的老年痴呆症、亲情伦理题材带来一点点新意。艾丽·范宁的演技日系纯属,面对演技大师丝毫没有怯场,可惜他这个人物的戏份不够丰满,如果能对她的工作有更实在的描绘,说不定会更让观众明白那个奇怪突兀的结尾。
酝酿着非常深厚的私人情感 却没有达到最好的呈现 但绝非一无是处 现实与回忆时点的转换 每次都掐得恰到好处 购衣寻父的段落与配乐 也是完美融合 出租车司机端水泡脚 依靠西语联结 亡灵节的烛火闪烁 表达对亡子的亏欠 Javier Bardem与Elle Fanning的表演 非常合拍
怎么会这样呢。
剧本严谨,摄影出色,演员表演真挚,但就是提不起看进去的兴致。大概是电影太具有导演的个人风格了,一部讲述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病人不断闪回的记忆却如此艺术感,碎片化的剪辑方式呈现出病人记忆的特点,可观众看起来却感到剧情十分的跳跃,再加上电影本身平淡而缓和的节奏,即便有了较大的戏剧冲突,也会选择趋于温和的处理,更令观影体验有些倦意感。
柏林主竞赛?Sally Potter的最新作品??我内心真的有很多问号,除了感受到Elle Fanning是个美国好女儿和Javier Barden演得很卖力之外,还有什么呢。
我看得落泪,压抑。
导演把弗罗斯特的诗拍成了小径分叉的花园。
柏林啊柏林,你啊你,又来了,这片怎么能进主竞赛呢?应该是因为巴登的演技吧~
是私人的,也是破碎的。为何我的生命被衰老和腐烂填满,为何最终只剩身躯的空壳反复游荡,我在记忆里走遍每一条未曾走过的道路,每一个结局都剩下悲苦,每一扇门都不是出口。直到我放弃追问,回到你身边,却发现你也踏进了相同的道路。
现实中的肉体苟延残喘、精神在逐渐消散,它去向何处?当回忆肆意穿行,我们来到曾经存在过又离开的地方;亦或我们的某一丝魂魄从未离开,它们平行地发展成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银幕框住的是已知的此刻,而那遥远的地方是否会有未知的可能?那些都是我们未曾走过的路。莫名联想到「棕兔」那种感觉,可能因为也是关乎一个男人的记忆与伤痛。#SVA Theatre 美国先行放映场 + Q&A
#Berlinale20-24 三条叙事交错并行,模糊地勾连,最终主题先行,抛出墨西哥移民问题,刻意刻意刻意,即便巴登和范宁最后一刻演技爆发也完全缺乏支撑,无法感人。
En....1.5star
标记
#Berlinale20/01 太意识流了全程不断的在问自己这是在讲啥想做啥?怎么个未择之路法?(可能因为是当天看的第一部电影还算精神所以睡着)两星给巴登,毕竟老年痴呆演的还是让我觉得有些感触的…
哈维尔·巴登的表演课,剩下的就是完全浪费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