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最好的女友

Les meilleures,Besties

主演:莉娜·埃尔·阿拉比,Esther Bernet-Rollande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1

《最好的女友》剧照

最好的女友 剧照 NO.1最好的女友 剧照 NO.2最好的女友 剧照 NO.3最好的女友 剧照 NO.4最好的女友 剧照 NO.5最好的女友 剧照 NO.6最好的女友 剧照 NO.13最好的女友 剧照 NO.14最好的女友 剧照 NO.15最好的女友 剧照 NO.16最好的女友 剧照 NO.17最好的女友 剧照 NO.18最好的女友 剧照 NO.19最好的女友 剧照 NO.20

《最好的女友》长篇影评

 1 ) 深邃灵魂如果失去身体的承载,就会变得悲哀。

“这些书好像比养老院里的那个人更像他本人。

”听到这里忍不住哭了。

我作为一个25岁的健全的年轻人,总觉得躯体的生活是一种负担。

随着父母身体逐渐不如意,我开始意识到我当年发的这段话有多么幼稚。

看完电影更是感受到自己作为理想主义者的一些消极态度。

如果我不能拥有感知世界的身体了,我的灵魂又如何存在。

 2 ) 生活的底色本就应该是小悲、小喜的反复交织与融合

Mia Hansen-Løve在影片的拍摄中凸显了女性细腻情感的一面。

在她的镜头里,生活像一面湖水,表面平静,但仔细看,又会发现一些时不时荡漾的波纹和让人难以察觉的暗流乃至漩涡,一切看起来一如往常,但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整个剧情节奏很柔和,没有反转、没有剧烈的冲突,就像我们日常的生活一样,大多数时候都是在静静流淌,翻不起大的波澜,却总会让人觉得无可奈何,比如逐渐佝偻的背影、退化的记忆,又比如若即若离的情人关系...Sandra的眼里总有一股说不清的悲伤,我不知道是因为她死去的丈夫、逐渐远去的父亲还是爱而不得的情人,亦或是演员本身的特质。

这种笑起来都掩盖不了的悲伤底色,让我觉得在导演,至少在演员对生活的诠释中,想要表明我们很少遇到大悲或大喜的时刻,生活的底色本就应该是小悲、小喜的反复交织与融合,我们一边无奈地应付着悲伤,又一边尽力地享受着生活的一抹抹喜色。

就像Sandra在与父亲见面,悲伤不能自己之后,总会第一时间把自己从这个现场中抽离出来,去享受自己的阳光。

这并不意味着她不爱父亲,而是她需要通过这种抽离,需要“小喜”冲蚀自己的“小悲”,才能够继续前行,重新打理好情绪以再一次面对那个只剩躯壳,但她依然爱他的父亲。

 3 ) 晨光正好并不意味着等来戈多

3.5星,略失望。

最大的观感是,影片没有一个支点,它不致力于塑造人物的性格,或是认真讨论某个母题,它在于表现某种生活的状态/节奏,表现 现象化的、如流的生活,并且最后遮遮掩掩地给出了一个清水式的回答。

【Sandra】女主一直在履行责任,影片叙述她如何处理代际亲情、爱情与事业。

个人认为女主的描写并不成功,在交代女主的职业,描摹其人际关系之外,对于其独处时间以及思维方式的交代很少(少数出现在路上,这很洛夫),体现人物性格和价值观的尖锐抉择也比较少。

唯一一处比较明显的,对目睹受苦的逃避,她选择无视父亲对爱人的呼唤,让他陷入黑暗而盲目的世界(这时如果她旁观父亲找人,意义是很不一样的)。

然后前半又总在一些令人意外的时刻哭出来,我并不把这个理解为坚强,反而认为这个人物显得有点自我感动。

女主的事业显然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受到女主各种人际关系的侵蚀,但是其实在第一幕树立人物的时候,主要依靠职业来达成对人物的认识。

父亲是哲学教授,Sandra是翻译家,男朋友是宇宙化学家。

职业很明显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是有影响的。

为什么强调npy是宇宙化学家?

为什么强调女主对于父亲的书有强烈的眷恋?

因为女主对理性与思想持有强烈的崇拜。

但是她自身又没怎么发声,她的思维和思想不像父亲一样,时不时地迸发出来——她沉默,她观望,她陷入情感的漩涡。

话语并没有像《将来的事》中一样,节奏性地嵌入角色的生活,或是产生强烈的情境互文。

这部处理地有点随便。

作为一个翻译家,这层职业意义也是浮在剧情之上的,甚至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有意安排的反讽。

她的职业是进行语言的转译,但她自始至终没有进入父亲的世界、女儿的世界、男朋友的世界,她一直陷入到生活的忙碌日程和事项之中,在共处的场景中,生命对话成为不可能,这些意义从切割跳跃的单人分镜中,一齐透露了出来。

节奏处理上,最初是比较快的剪辑速度,匆忙和打断,室内时空的交错,这种对时空粗暴的拼贴,反而是和一开始呈现的平静生活状态相悖的,某种程度上暗示了Sandra的生活状态,没有自省和超越的、规律式的生活。

但是导演在视听节奏和人物之间没有建立起一种同构性,不像于佩尔坚定而矫捷额步伐,塞杜的举止显得暧昧不明。

所以刚开始观感还挺差,影片从引入阶段就开始跳接,以及对于近景等过紧构图的执着,让观众很没有安全感。

后半女主有了更多喘息,以及路上的时间,表现人物的内省,但也是情绪性的、氛围感更多,观众听不到她内心的声音,感受不到她的价值倾向和状态(迷茫?

渴望逃离?

痛苦?

)。

她太浑融了,没有什么棱角,没有什么突破她的躯壳出来的排泄物(眼泪在此显得cliche)。

有一处处理的不错的是,她参观完Clement的实验室,亲到了Clement,去看女儿击剑,簧管的悠扬鸣奏让人物的心情跃然荧幕之上。

后一场在收拾父亲物品时,又慢慢几不可闻。

导演洛夫的父亲是一名哲学教授,她的母亲是一名翻译家,作为一部自传式的影片,可能对洛夫来说,打开并剖析自己,有点困难了,对于回忆性质的私人影像,也可能无法选择和割舍。

个人觉得是人物不够鲜明的部分原因。

【晨光正好与等待戈多】影片的暗线是《晨光正好》这首诗,和“门”一起,成为影片的线索,讲述人物如何面对虚无和孤独,最终学会和“无”相处。

父亲的自白都很不错,有一段又暗暗指向《等待戈多》的语境,《等待戈多》的原文本也是讽刺人在虚无的荒原中期待意义和救赎的到来。

个人认为如果围绕着这两条互文性的线索来结构全片,会是很不错的尝试。

一开头,Sandra去看望父亲,父女在门的两边对话,这种遮挡形成了一种「错位」,Sandra进了门,但后来发现,父亲等待的是他的“女朋友”(Leila),Sandra等待的是她的男朋友。

但是对象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意义的到来,Leila成为一个象征性的代称,指向对完整自我、亲密关系和支撑的期待,而人物间接性地处于一种空缺和等待填补的状态,等待着永远不会再降临的大他者。

但是这段独白也是空降式的,经过了前文的思考,观众会质疑,等待戈多的两个人,那个“我们”是否成立?

事实上,Sandra和父亲从来没有形成“我们”,彼此存在代际和身体状态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彼此都以原子式的状态出现,都是等待戈多的“我”。

(btw这部对于盲人视听文本的处理,显然没有《惠子,凝视》那么巧妙,没有调动起盲人文本可以有的丰富落差)亲情和人际关系不带来对欲望的满足,反而产生一种混乱和拥挤,使影片呈现出一种悲观的价值取向。

同时,《等待戈多》那种荒诞的语境又是否在影像世界中成立?

影片从来没有在影像呈现上体现出荒诞感与虚无感,女主的视点并不能从现象中超脱,这是比较可惜的地方。

以及影片对于如何处理的回答,是生活。

但不是勇敢地重新沉入生活的那种生活,反而夹杂着对于沉重和空的逃避和打断,个人认为不够勇敢,《将来的事》中哲学教师的回答,会让人感觉更有力量一点。

最后不得不提一嘴色彩处理,非常明丽,有侯麦的味道。

人物的穿搭配色也是有隐喻性质的,情欲和热烈的红色,沉思和平静的蓝色,煎熬和阴沉的黑色和灰色,红、蓝、黄成为画面中的主要元素。

很多室内镜头,它的光线处理和调色方式,以及置景,都会让人觉得在看新浪潮电影。

 4 ) 有芳华,就有凋零

女子作为一个翻译,照顾女儿,还有患病的父亲。

人到中年,一大堆烦心事,父亲不能自理,女儿嗷嗷待哺,根本没时间谈情说爱。

父亲终于被送进养老院,和一帮行尸走肉关在一起。

她遇上一个搞地球研究的科学家,接触到了另一个世界。

看着女儿成长,父亲老去,还有来自科学家的炙热追求,女子的生活似乎又重现阳光。

但养老院环境恶劣,而科学家有家有室,许多事情依然不遂人意。

父亲留下的家当里充满回忆,他离开了,家人在整理书籍中回忆父亲往事。

而这个科学家有老婆孩子,这段感情终究没有结果。

一边是同科学家生龙活虎的情爱,一边是对失忆失明的老父悲凉的探视。

影片呈现出生活的两面,也许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构成了我们人生的光明和阴影,色彩和黑白。

谁都有这样的体验。

人生依然一地鸡毛,父亲从一家养老院搬到另一家。

出轨的科学家被妻子赶了出来。

科学家终于又回来了,爱情更加炙热且终成正果。

而父亲的书也找到了喜欢它们的人,有了好的归宿。

无需挣扎,无需痛苦,生活就是这样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书籍比人的生命更长久,甚至比人更亲切,书籍中蕴含了人的智慧和灵魂,将永远流传下去。

父亲似乎已经忘记了一切,忘记了爱,亲人,但他依然活着,冷漠不是他的错,正如世间的一切,有芳华,就有凋零。

于生命的脆弱中寻找心灵的丰盛,与时光的短暂中寻找存在的永恒,法国电影总给我们大彻大悟的生命启迪,寓深刻于日常之中,以小见大。

很喜欢这种平凡又意味深长的电影,很舒服,很平静,很隽永。

父亲为对抗衰老而写作,孩子为童话故事而欢喜,年老的,年轻的,一代一代的接续下去。

日升日落,人类的生活,梦想,爱情,还在继续,还在演绎,还在流传。

本片获第75届戛纳电影节欧洲电影奖。

 5 ) 该怎么办怎么办,生命依旧

看到晨光正好的海报,就想看。

想起来两三年前看过的《将来的事》。

其实并不知道,是出自同一导游之手。

海报上的两位主角,都非常喜欢。

都看过他们各自在同性题材中的代表作,印象深刻。

但是却并不妨碍我欣赏他们扮演普通的中年异性恋情侣。

影片看到三分之一,就觉得更像《将来的事》的情节走向。

无非都是人生似乎是进入困境之后的中年女子如何继续生活。

《将来的事》女主角的老公出轨,妈妈送进养老院,抚养妈妈留下来的猫,遇到之前的学生,开启自己新的人生阶段。

似乎都是人生的大事,又似乎是细细铺开,不做太多的情绪渲染。

《晨光正好》中同样如此,女主角每次探视父亲的时候总是充满了焦虑,委屈,痛苦和不安,但却还一如既往的担心和付出。

她不是圣人,她在父亲游离的情绪中一次次离开,充满了自责和痛苦。

父亲进入了退行性疾病的困扰(这个主题在欧美电影中最近屡见不鲜,确实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

电光火石的爱情不期而至。

男主角是极有魅力的大帅哥,却普通上班族的模样。

想起,昨天晚无聊看的美国肥皂电影《换屋假期》,两国的审美高下立现。

美不是如塑料假人一般的光泽无暇,而是疲惫厚实,生命力内陷坍塌之后又重新爆发。

像是法国的河流,无论是流淌巴黎的塞纳河,还是流经里昂的罗纳河,虽然奔流到海平静大气,却是静水深流。

所以法国激烈的电影,这两年如《悲惨世界》《雅典娜》都在马赛拍摄。

我们经常会问自己。

老了之后怎么办?

失业了之后怎么办?

被抛弃了之后怎么办?

该怎么办怎么办。

同样的主题的,似乎还有最近看的一部电影《巴黎夜旅人》,同样是一个中年遭遇困境的女性的寻找出路的故事。

前两天看见略萨被评选为法兰西院士的新闻,有评论道:法国是所有罗曼语族文人的精神家园。

我也不得不赞同。

刚刚提到了三部女性题材的电影,三个女主角,各有特色,却绝对没有人甘败下风。

于佩尔阿姨自然不用说,坚毅,果敢,从容不迫;蕾雅杜塞没有传统男性凝视下的女性魅力,但几场床戏凸显了极大的身体魅力,短发下眼神的迟疑,泪光闪闪无法遗忘。

夏洛特甘斯布,柔弱感性充满了爱和包容,不避讳弱势,也不强打精神的昂扬,却实现了自我的成长。

三部影片都似乎缺乏起承转合高潮迭起。

但每个人物都有选择,有碰撞,有努力,有挣扎。

拒绝脸谱化的人物设定,转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寻找人生何去何从的永恒主题。

法国的四季,在电影中的日常都显得那么的迷人。

我看有人评论说,难以跟大众产生共情。

中年人难堪的上有老小有小的生活,怎么会不共情?

是不是有一点矫情?

是的,但是这样的矫情有着市场的空间和审美的存在意义,也是这个时代的美好所在。

 6 ) 《晨光正好》:偶尔出神

《晨光正好》入围了2022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由米娅·汉森·洛夫导演。

电影主角桑德拉是一名翻译,丈夫去世五年后,她正经历着人生中比较艰难的一段时期。

曾是哲学教授的父亲患病,思维逐渐退化,开始渐渐忘掉身边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生活无法自理,母亲和桑德拉一直在为他寻找合适的养老院。

偶尔遇见的老朋友克莱芒,相处很投机,很快燃起爱情的火焰,但克莱芒的婚姻还在持续,只是夫妻并不和睦。

女儿和桑德拉一起经历着一切,偶尔懵懂地提问,克莱芒对她关爱有加,她突然开始走路一瘸一拐,又查不出什么具体病症,医生认为这是成长期的疼痛。

熟悉的故事,不熟悉的样貌,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危机”,我们在银幕上更多看到的是男性角色的类似遭遇。

身体的疲惫、心灵的焦灼、欲望的悬置、时光流逝的危机感,成年女性的生活危机也同样真切,米娅·汉森·洛夫敏锐地捕捉到了女性在面对人生重要转变时刻的微妙处境。

桑德拉的性格浪漫,温和,心怀善念,但又缺乏面对困难、改变现状的勇气。

桑德拉敬爱自己的父亲,经常去探望,但她做不到直接料理父亲的吃喝拉撒,护士会劝诫:“这是你的遗憾,要珍惜在一起的时光。

”桑德拉明白,但还是摇头。

在家人里,桑德拉对父亲现状最为感伤,投入的时间精力也最多,但父亲终归还是远去了。

父亲曾对桑德拉说:“对我来说,有三个人最重要。

蕾拉,我,第三个人......我不知道。

”他残存的记忆里,只留下曾经的情人和自己。

面对父亲的大量藏书,家里商量如何处理,妈妈坚持要扔掉,桑德拉觉得太可惜,而且在她心里,这些书是父亲的灵魂,它们共同成为了现在的他。

但妈妈毫不犹豫,没有人读,没有人打理,留着干什么?

桑德拉也会温柔地引导女儿,以后要不要读这些书,女儿摇摇头。

曾以智慧作为人生支点的主人一旦进入遗忘的世界,书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面对忽远忽近的男友,桑德拉不满意却又舍不得,他坦承与妻子不合,并且和妻子说明了与桑德拉的关系,却又做不到快刀斩乱麻,推延一段时间后又表示自己没办法抛弃现在的家庭,桑德拉和克莱芒一直持续着这样彼此折磨的关系,在一起时浓情蜜意,想长痛不如短痛时又彼此思念。

桑德拉当然是有感情的,即便表面上平静如水,避免与任何人起争执。

她会在夜里的公交车上流泪,会在梦里被大蛇惊醒,天亮了,梦醒了,一切如常。

烦恼依然是烦恼,纠结依然在纠结,忘不掉的依然忘不掉。

人生到了某一阶段,会努力维持现状,害怕冲动,冲动背后是不可知的代价,即使维持现状也需要几乎同样的代价。

生活不会问你想不想要,它只会绵延不绝,倾巢出动。

电影最后,桑德拉和家人看着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带着父亲一起唱着歌,父亲已经逐渐萎缩,变形,那一刻的眼泪是生活带来的,也是送给生活的。

所有的问题都悬置在空中。

昨天的问题是昨天的,明天的问题是明天的。

海报上的一幕,桑德拉,女儿,克莱芒,一起倚着栏杆远眺,阳光洒遍,鸟语花香。

生活需要这样的出神时刻,身边有最爱的人,有熟悉的风景,深吸一口气,深呼一口气,此刻,一切,正好。

 7 ) 她裸露着,展现着女性本真的欲望

影片选取了一个普通女性作为观察的对象,短发、衣着朴素、不加修饰的蕾雅·赛杜完美诠释了一个中年妇女的形象。

患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父亲无法继续一个人生活,她们决定将父亲送往养老院。

父亲乔治是一名哲学老师,家中最多的东西便是成百上千的书。

桑德拉的母亲、乔治的前妻决定要变卖乔治的房产以支付养老院的费用,这些书的去处便成了一个难题,桑德拉决定尝试联系父亲之前的学生。

为父亲选取一个合适的养老院也是一个十分漫长且耗神的事情,辗转数次,桑德拉和妹妹终于为父亲找到了一处安全合适的养老院。

电影中桑德拉的日常便充斥着为父亲找寻养老院的奔波和在父亲安顿后的探望。

亲子关系之间的羁绊是桑德拉人生的核心之一,也是影片为我们展现出来的两大主线之一。

除了桑德拉与父亲乔治,影片还着重展现了桑德拉与女儿琳之间的亲密关系。

但浪漫的法式风情滤镜也遮挡不住中年单身女性面临的家庭困境,桑德拉的人生除了繁忙的工作,看望并照顾生病的父亲,还要承担陪伴和教育女儿的责任。

在一片岁月静好中,我们似乎也能在看似温馨的氛围中隐隐感到桑德拉的窘迫。

克莱蒙的出现得以让桑德拉从家庭的身份中抽离出来,暂时的成为一个女人,享受鱼水之欢。

通过两条主线,影片为我们呈现了桑德拉的两种人生角色,而这种跨视角的记叙方式让我们对母亲这个身份去魅。

大面积的裸露镜头甚至会带来一丝刺痛感和割裂感,好像我们无法接受看到自己母亲的裸体,无法想象自己母亲与其他人交欢的场景。

送完女儿上学后的两小时、送女儿去外婆家住一晚、让外婆带女儿看电影......影片带我们揭开了对母亲身份无私的想象,更多窥见了桑德拉把握各种机会和克莱蒙做爱的急不可耐。

朴素的衣着下是一副曼妙的身姿,克莱蒙感叹到:“这么美的身体为何这么久都没人爱抚?

”她裸露着,展现着女性本真的欲望。

克莱蒙已婚,桑德拉成为了插足婚姻的第三者。

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指责和谩骂,《晨光正好》淡化了婚外情事在道德上的讨论意义,而是将视角集中于展现一个普通女性的人生阶段的全貌。

在桑德拉身上,我们既看到了父母、姐妹、子女于她的羁绊和她所承担的家庭责任,同时我们又看到了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尽情感受性与爱的疯狂。

中年女性被禁锢的太久,在日复一日的家庭琐事和工作重压下,我们似乎已经失去了对她们身体的想象和向往。

关于女性的叙事,从《将来的事》到《晨光正好》,米娅·汉森·洛夫总有这种发掘女性自然本真一面的魔力。

 8 ) 我觉得

打三星是因为觉得够不上四星。

其实整体平平,说是有侯麦的风格所以好奇来看,结果感觉也并没有。

因为侯麦给我的印象是他的电影总有俏皮的闪光点,但这部并没有。

电影里这个地方和我们太不一样,我觉得我们有太深的隔阂。

老人家得病后写的日记是有震撼的,此外就是女主角面对父亲那种又心疼又想逃避的复杂心态最能动人。

就像她妈妈说的,对一个东西可以既支持又反对,这与上述心态好像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一致。

为什么觉得隔阂深,这是一个法国中年女人的生活,父亲不可避免地老去,孩子也需要陪伴,但她还能恋爱,她还有份不错的工作,她还有一个早晨可以在明媚的晨光下享受和情人与孩子一起的约会。

我觉得她痛苦,但她的痛苦在我在的地方看甚至是彩色。

即便面对父亲每况愈下的状态她难受得每次都想要逃避,但起码父亲在一个环境不错管理服务也优质的养老院,她最终不用太担心老人日常的生活无法继续。

她也可以继续自己的生活,还有童话式的暖色结局。

 9 ) 影片结局贴合片名

Sandra事业这条线很流畅,英法,德法的翻译工作。

看到她因为C.的短信,影响翻译进度,仿佛回到课堂,翻不出来的局促感扑面而来。

跟C.的感情线,在意料之中。

介入有妇之夫的感情,藕断丝连,直到结局,感情就这样了,最后还得感慨一下,un beau matin,啧啧啧。

父亲的这条线相对复杂,通过女儿们,前妻,现任,以及他们对父亲的描述,父亲这个形象很立体——生病的前一年还在工作,5年后不能自理。

面对一所再也回不去的公寓,家人讨论的场景很唏嘘。

大家挑选自己用得上的东西,而满屋子的书,Sandra遇到学生,帮忙处理这个操作就很满意。

父亲从一个疗养院辗转到另一个,每个的环境大同小异。

老人,护工,探望的家属。

开始刻画了几个误入父亲房间的老人,家属或是护工会帮忙带走。

护工对Sandra说,要珍惜与老人共处的时光。

到Sandra离开在电梯里,她看到父亲在走廊里迷茫地喊蕾拉,最后她关上电梯门离开。

父亲也变得跟其他人一样了。

对于父亲年老生病这件事,她能做的就这些了。

 10 ) 正好的晨光

the rhythm from the chaos of life导演在QA中提到的“fiction is the rhythm from the chaos of life”(豆瓣网友:十二月),后半句“生活中的节奏”意外地和我的观影感受契合。

在这部充溢着法式情调的“温情”电影中,背景音中的钢琴声起着节拍器的作用,它似乎是那绵延生活流的听觉展示,尤其指向日常生活场景。

影片开始,便是桑德拉(蕾雅·赛杜饰演)在悠扬的钢琴曲中于街道行走,而其后的桑德拉工作场景、接送女儿Linn等daily routine都伴随着轻音乐,这是一种因常规而加速的掠影。

当“事件”发生,如和母亲商讨送父亲去休养院、遇见克莱蒙(梅尔维尔·珀波)时,钢琴曲消失,人物对话浮出,同时开始加入中近景、近景来捕捉人与人之间最细腻动作和眼神。

正是这个设计,赋予了影片内在的情感逻辑结构,从而产生“意味”。

于是我们看到,当克莱蒙第一次离开桑德拉回到自己妻子与孩子所在的家中度假时,导演意外地展现了这个场景(这是全片唯一一次桑德拉完全不在场的场景),同时钢琴曲毫不意外地出现——因为此时这还是克莱蒙的日常生活。

而当克莱蒙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靠近影片的结尾)回到桑德拉身边时,罕见的钢琴曲再次出现,预示着此时与桑德拉在一起,成为了克莱蒙的“日常生活”——即他最终离开了原来的妻子。

无法决定自己身处何处在影片快结尾的二十分钟里,我们看到了两个连续展现的场景。

首先是桑德拉和姐姐一家在家中庆祝圣诞节。

几乎全部的镜头都用来展现了处在客厅的大人们,如何在将孩子全都关在屋内后,假装替孩子们迎接圣诞老人的场景。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欢迎”仪式是超出于孩子们视野之外的——如果孩子们看到了这个场景,那么魔法便消失了——于是,孩子们被关在屋内,只能将耳朵凑近墙和门,去倾听外面圣诞老人的动静和谈话。

在这里,她们像是回到了母亲的子宫内,没有视觉画面,只有耳朵倾听。

接着,是桑德拉日常去休养院看望父亲。

当桑德拉离开时,父亲独自走出房间。

张口呼唤着自己的爱人蕾拉,这个他生命最后时刻除了自己唯一在乎的人。

之前桑德拉曾让视觉衰弱的父亲描述自己眼中的世界,从父亲含糊其辞的回答中可以预想,他几乎完全看不见了。

在这两个连续的场景中,我们发现一处关联:视觉衰弱的父亲似乎回归到孩童所处的位置——被动的、等待的、无法决定自己身处何方的,同时都承受着身体的伤痛(孩子长身体经历膝盖的疼痛与老人疾病引发的认知失调与记忆流失)。

出口因为无法决定身处何处,知识分子的出口也变得晦暗不明。

最直观的,桑德拉的父亲——这位曾经的哲学教授,将一生都献给了思考,后半生却患上了脑补神经疾病并视力衰弱——从受人尊敬的教师到辗转于各地休养院的“病人”,物理基础(身体无法自理)被彻底摧毁的父亲,只能将精神寄存在过去的藏书之上,而这些藏书最终被“分散”到曾经的学生之手,同样是知识分子,成为最理想的出口。

当老派知识分子监禁于室,散播精神火种之时,身为“同声传译”(知识分子之子)的桑德拉,饱受着与莱蒙感情飘忽不定之苦。

“哲学意义上严肃的自我革命实践对于小资来说无疑艰难又痛苦:因不再产生有序性而跌下神坛的法国哲学(从萨特开始)已然支撑不起他们看似洒脱实则混乱的男女关系了。

”(豆瓣网友Muto语)面对生命的沉重/偶然/残酷日常,艺术、知识、文化,这些曾经的能量之源,失去了魔力。

舒伯特变得沉重,莫奈的睡莲无人问津,但电影最终仍给了个美好的希望,是那正好的晨光。

《最好的女友》短评

还以为是拍法国人的潇洒,结果并不潇洒。

9分钟前
  • 当绿
  • 较差

出轨、疾病、衰老与爱情,女性视角的侯麦会拍出来的片子,一以贯之的巴黎精神与知识分子气质的混合,以及当代语境中它的衰落。

10分钟前
  • Dear deer
  • 还行

近期最差!爸爸每次提到蕾拉时的兴奋,是唯一文艺的小悸动……女主太丧了,笑比哭还难看!

12分钟前
  • 舞小工
  • 很差

3.5 就是说男人最爱的是当下的情人 永远的自己 和不知道名字的流水第三人吧。因为字幕跟台词大半对话都卡不上扣掉那0.5

16分钟前
  • 牛肉面
  • 还行

感觉把法语类型片模仿了个遍

19分钟前
  • Aki
  • 较差

很喜欢导演在QA说的几件事:第一,她没有试图在女主接受父亲的衰老和爱情故事这两条线之间建立肤浅的戏剧化的联系,但是这两件事是自然而然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她说自己的电影某种意义而言都是自传性质的,当被问到创作一部基于自己经历的作品时如何保持距离,她说距离是最终的目的,只有写完这个故事拍完电影看到成品之后,才可以从一定距离来看自己的经历,才能放下,创作的过程当中是没有距离的。第三,fiction is the rhythm from the chaos of life。第四,她拍的蕾亚赛杜是和一般的男性导演凝视下的蕾亚塞杜不一样的形象,这里她不是被观看的欲望的客体,而是表现她看到的东西,她的感受,她的痛苦和欲望,和她的其他角色不一样,能感受到更平凡更down to earth的一面

22分钟前
  • 十二月
  • 推荐

和侯麦还是差了还几个段位,侯麦是虽然一直在说话,但情节是高度集中的,且把生活的睿智都不经意安插在各个桥段里,和阿萨亚斯的【夏日时光】可以分到一类去

24分钟前
  • HenriqueZZZ
  • 推荐

用轻盈的笔触刻画了深藏在女主角内心的恐惧。面对无可挽回逝去的内心震颤,无法把握当下的瞬间恐慌,未来意义的逐渐退却,苍白遗忘平庸和失智一步步紧逼而来。它并不是围绕着显性主题展开,而是把日常分解成了不同层面,悲伤快乐喜悦绝望无助从互不关联事件中滋生,拼贴成了一幅心理图景,但内在都指向了一旦袭来就萦绕不散的阴影。没人能理解这种微妙恐惧对女主心理的冲击力,这是为何她对恋人说安乐死时对方只是笑她夸大其辞;也是为何她在老人歌声中无法忍受落荒而逃但女儿却埋怨她破坏了最有意思的时光。我特别喜欢分赠书籍的段落:组成哲学家父亲整体思想的是那些整齐摆放的书籍,当它们被分赠成为其他人思想的新部分时,父亲的思想系统便消失一空,他成了记忆空白的失智老人。最终所有人都只是对方人生的一站,这是最终画面能传达出的最细微情绪。

29分钟前
  • 九苍
  • 力荐

受不了这个电影,因为真实的生活很让人窒息,而它活生生地拍出来让你再窒息一遍

30分钟前
  • 萤火虫
  • 很差

也许是法国具有天然的滤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就是一地鸡毛,发生在你身上就是阳光普照。我不知道,也许又是一样的,像是那些退却的时刻,我是多么明白你走入电梯的那一瞬。彼时,你的父亲正在医院走廊寻找着你,而你加快速度离开,眼含热泪。另外,说到绝望,“对待绝望,偶尔屈服,才能了解绝望,疏解绝望。”这句话,我想我得小心翼翼收起来使用了。

35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还行

【3.5】蕾老师演得真好,在由上而下家族的拉扯中承担了太多责任付出太多却总是不被注意的那一个,她需要他人的臂膀和温暖给予肯定,用爱和被爱消解病痛折磨前景下带来的对现状和未来的不安。类侯麦式的兜兜转转,平和不龃龉地拥抱生命的拐点,城市如画卷般展开,清雅淡然。

38分钟前
  • 冬客
  • 还行

不如前作

43分钟前
  • 夏尔洛
  • 较差

珀波怎么还这么帅这不科学!

46分钟前
  • momo
  • 较差

戛纳降格「导演双周」恰恰反映了电影品质。主题不新鲜,连剧情推进与混剪都全然凌乱无序毫不考究。温吞的家庭+感情双线叙事乏味单薄,没完没了的「热情拥吻」看的亦潮湿腻歪,直起鸡皮疙瘩。蕾雅赛杜的表演算是个小亮点却也绝达不到「鹤立鸡群」,女性服务于男性的现实(无论是作为女儿还是情妇)虽痛却全无代入感完全纸上谈兵。剪辑是个大败笔!!!双线剧情能够做到如此不讲逻辑、毫无章法、信手拈来的拼接在戛纳还是极难遇见,导演也是费心了。。

48分钟前
  • 周宇勋
  • 很差

TIFF2022|观影28|和《other people’s children》很像,当代的侯麦电影,日常生活、爱情与死亡,欧洲中产平淡生活的三个关键词,自然的表演,看着哲学教授慢慢衰老。女主角精通德语法语英语却无法和逐渐失忆的父亲沟通,幸福的可以不负责帮助父亲去厕所,有护工有养老院可以换。加上昨天戈达尔去世的消息,我觉得电影院里应该不少人都下定决心在失去意识和心智前安乐死。电影把老中青三代都放在一起,忙碌的女主角在养老院和学校,以及情人之间打转,最终赢得了爱情,但是能否坚持30年呢?他们自己都不相信,现代人的爱情和忍耐力太有限了。看着满屋子的书成为别人的累赘,相互赠送的东西,觉得后半辈子少点买买买吧……

50分钟前
  • 小玄儿
  • 推荐

#2022BJIFF# 好几场戏都想起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太好了,有让人忍不住落泪的四两拨千斤之力。每周都来探望的女儿,仍然排不进父亲生命里最重要的人的前三名;爱一个人爱得那么深,却只能作为情妇默默忍受分别的煎熬。生活布满罅隙,不是每一道缝都能照进来阳光,但至少第二天醒来,又可能是一个晴朗之晨。话说这一部这么好,居然都进不了主竞赛,福茂我真的劝你耗子尾汁。

55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力荐

没啥意思

58分钟前
  • 荏苒
  • 较差

父母会老去,爱人会离去,儿女会飞去,放眼望去,晨光正好。

1小时前
  • 柏拉不图
  • 还行

蕾老师的女儿版“女人四十”。

1小时前
  • Aboo
  • 还行

于琐碎中寻找救赎,虽然很脆弱,但是未来谁又知道会怎么样呢?

1小时前
  • 赤道的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