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看过电影后都将情感的天平偏向Charlie,我却也同情Sarah。
我们多多少少都在青春之时经历过朋友的亲近,离散。
这部法国电影之所以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不仅仅是法籍犹太裔导演梅拉妮精准的选角眼光,也在于影片所讲述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情感体验。
Sarah是一位有着致命魅力的女孩,却有着不幸的家庭,她不惜一切去维护自己的脆弱,遮盖自己的不幸,她努力逃离自己的生活,藏住自己吸毒的母亲给她造成的心理伤害,而展现出最活力四射的一面,这样的魅力像致命的毒药,对一直生活在平平淡淡,枯燥中生活的Charlie产生巨大的吸引,而Charlie也何尝不是想获得勇气逃离她的生活?
纠缠不休的父母,与自身安静性格,闷闷的生活,都不是她想要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她透不过气,而Sarah就像照进黑暗的阳光,打破Charlie曾经逃避的一切。
短暂的熟识之后,Charlie将Sarah搬进自己的心,却依旧沉默。
但生活在现实中的Sarah需要Charlie的response。
她在度假家庭聚会的晚上,摸着Charlie的手,说需要她的关心。
Charlie正在玩的hung drum,让我想到了阿黛尔的生活,Adele与Emma的相遇,街边艺人同样的乐器,鼓声叮咚,节奏再欢快,清透中却透着忧伤与心碎。
Sarah需要看到答案来承认自己的一切,哪怕编织入谎言,她必需这样自我保护,这已成为她自尊,生命的一部分。
Charlie能看见这一切,她将Sarah据为己有,就像安抚一只受伤的猫咪,哪怕抚摸的是它的伤口,她心中是充满私欲的爱,她想告诉Sarah,我知道你的伤,我想对你好,我宽容你,可她忽视了她所爱的---Sarah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她要挣脱生活,因此这对Sarah来说是危险的,致命的。
Sarah越是挣扎,Charlie将她裹得越紧,哪怕这朵玫瑰已将她扎得鲜血淋漓。
女孩之间的“冷暴力”无非体现在言语上,对Charlie的心理攻击,家庭攻击,生活的嘲讽,是Sarah的挣扎,是她的反抗。
她们需要融为一体,却又相互毁灭,正如Cracks中的女老师对贵族女学生的感情,《我要吃掉你》中一位女孩对弹钢琴的女孩的渴望,占有与毁灭的背后,是脆弱,是恐惧,是内心深层的自卑与不安。
Charlie与Sarah,说不清孰对孰错,最后的悲剧,无论导演选择谁离开,都有原因,我们无法预知后来Charlie的生活,真正生活也远比这残酷的多。
爱一个人,就应该尊重对方,使她完整,使她成为自己,实现自己。
两个女孩,都想把对方变成自己。
生活中有太多的交错,碰撞。
私欲蒙蔽我们的双眼,爱不仅仅是使自己满足,我们需要看见表象背后的事实,并鼓足勇气完善自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便是这个道理。
呼吸,再呼吸。
现在才看到,原来这片是梅拉尼姐姐导演的啊。
这绝对不是像简介说的那样单纯地关于友情关于女孩可怕的控制欲,我不能确定S对C是一种什么态度,但是很明显,C对S的感情绝不只是友情。
没有父亲,酒鬼母亲,扭曲的成长环境,让Sarah不得不用一个个谎言来修补自己的尊严,复杂、善变、多疑甚至腹黑,都是长久以来练就的自我保护的武器。
而Charlie是无法理解这种心境的,在她看来,S就像一株菟丝子,缠绕着她,吸干了她的血液她的灵魂,无情地转向了另一个目标。
影片到了C杀了S坐在阶梯绝望痛哭的一幕便戛然而止,并没有交代后续,的确是很好的处理手段。
S总是让我想起Eva Green,荧幕上爱抽烟的无论是女人还是女孩,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这是大花菟丝子,东南亚的怪物。
它把天竺葵吸干,并长出根须。
这就是为什么菟丝子在法语里被叫做魔鬼的头发。
最后,天竺葵会死去。
而菟丝子为了存活,又需要找到另一株附近的植物……”44分47秒,影片过半,不知是出自友情还是爱情的占有欲缓缓酝酿出血的腥味,而屏幕前的我浑然不觉。
投影前的Charlie形单影只,也许正醉心于自然界中与Sarah惊人相似的菟丝子 -- 此时的我脑海中已有评判,Sarah就是那棵菟丝子,寄生在Charlie这棵天竺葵上,慢慢吸干她的所有爱,所有宽容和所有善意。
教室后排的Sarah和好友窃窃私语笑声不断,向前排的卢卡扔出纸条,卢卡看后将目光投向Charlie,再结合之后Charlie穿着一身熊猫装现身派对时几名女同学的反应,故意让Charlie搞错主题在派对出糗不过是Charlie戳中Sarah隐藏最深的伤口之前,Sarah对她的最后一个任性的报复。
之所以是最后一个“报复”,是因为之前Charlie便时不时遭遇Sarah的冷暴力,这种报复也仅仅停留在使Charlie忧心的阶段,而接下来Charlie所遭受的一切伤害都是Sarah秘密被窥探后恼羞成怒的“复仇”,不论是Charlie的心灵、名誉、人格、还是生活,Sarah一个也不放过。
派对上Sarah说秘密一旦泄露,她会杀了Charlie。
揭露一个活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中的人,无异于将其推至穷途末路,给TA足够的胆量沦为亡命之徒。
之后在洗手间的狭路相逢将Sarah的复仇之火点燃,她真的杀了Charlie -- 她心里的那个Charlie。
不再是曾经形影不离的闺蜜,而是一个见过自己最不可告人一面的危险分子、一个敌人,随时有让自己身败名裂的可能,于是Sarah步步紧逼,Charlie默默不语,面对往日密友的关切却只是搪塞回避,无异于Sarah对她施加的冷暴力。
她已经不再是原来的Charlie,已被Sarah改变的太多、太深,又或者说,Sarah从没改变过她,只是与Sarah的相遇使得骨子里隐藏的negativeness被激发出来,愈演愈烈。
事实上Sarah在派对上的二人对话中也抱怨过:“我只是过来开心一下,所以你的坏情绪你自己管好。
”由此回顾之前的情节,可见Sarah的冷暴力并不是毫无缘由的,拿度假期间为例,第一次,也是原因最明显的一次,Charlie向保罗介绍她时只用的是“同学”而不是“朋友”,Sarah生气的那一刻Charlie卷大麻烟卷的笨拙看起来都成为了她反感Charlie的理由;之后Sarah与保罗一起开飞机兜风,与其他人饭桌上打得火热,全然不顾Charlie感受,看起来是Sarah在故意疏远Charlie,之后Sarah坦白却说错在Charlie:“这里我一个人也不认识,你也一言不发。
”言外之意你不理我我也不热脸贴冷臀部,靠自己交际。
但是Sarah的这种自我保护措施在Charlie、甚至作为观众的我的眼里无疑是冷暴力,直到二刷后我才扳正对Sarah的态度:Sarah主动过,为Charlie拉上裙子拉链,从背后温柔抱住Charlie甜蜜的笑;在Charlie演奏乐器时握住她的手深情一吻。
然而Charlie没有任何回应,就算她的心里已经小鹿乱撞,但Charlie就是Charlie,表面永远风平浪静波澜不惊,这种性格的差异导致奔放的Sarah将Charlie的沉默误会成没兴趣、不回应,于是识相地选择走开。
Sarah不知道的是Charlie在闺蜜间角色扮演被献吻的意犹未尽和被打耳光后的如梦初醒,是Charlie度假归来之后失去Sarah消息的不明所以和开学前忐忑地练习与Sarah对白的小心翼翼。
这段度假经历是两人关系走向破裂的转折点。
度假对Sarah带来的伤害,一是原本以为自己的魅力无人能挡,得知心仪的西班牙男神被Charlie妈给睡了后大受打击,表白后又发现男神根本不在乎她,二是(自以为)看清了Charlie对她的感情:同学而已,请你自重。
感情上的双重挫折严重挫伤了Sarah这个缺(母)爱又敏感的孩子的不堪一击的自尊,她选择走开,离带给她难过多于快乐的Charlie越远越好。
开学之后,虽然在学校对Charlie笑脸相迎,也只是不愿影响自己在其他同学心中Charlie好闺蜜的形象。
关起门来,Charlie说话不愿听,借烟消愁愁上加愁,也要怪Charlie:“我受够了,跟你在一起让我吸烟过量。
我去尿尿。
”结果尿尿是假,不与Charlie共处一室才是真。
走到隔壁阿谀奉承最终get瓦内莎项链一条,但并没有把它看得多珍贵。
对不起Charlie,she’s not into your mom,而是因为在她眼里,比起你,你妈更不招她嫌弃。
她爱你的时候,你是她的天竺葵;她不爱你的时候,天竺鼠都特么比你强。
另外,妈妈和爸爸的关系好似Charlie和Sarah的一个侧面,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后,妈妈终于在一场分手炮后提出与爸爸一刀两断。
有些人就是这样啊,仗着别人喜欢自己便可以肆意伤害对方,一次一次获得对方的原谅。
然而宽容太久心会累,被伤太深心真的会残废。
既然心已经废了,从断壁颓垣中把那个人剜掉,相信解脱终究会大于损失吧。
镜子前的妈妈为Charlie梳着湿发,哭腔中氤氲着解脱后的希冀,一切会更好的。
“你为什么总是原谅他?
”Charlie哭了,不仅为了妈妈,也为了自己,是啊,自己又是为了什么一次一次原谅她。
“因为我没有办法。
”妈妈的坦白也是Charlie不愿承认的答案。
明明维多利亚、卢卡、希维一众旧朋友对Charlie真心关切,为什么Charlie故作坚强不愿接受,感情的事都是这样么,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就特么真的没有云了?
Charlie还真就看不见云了。
只是那片曾经无瑕的云,现在已变作黑云压顶。
在窥探到Sarah的秘密后,Charlie以为Sarah不是真正的恶意,对她表现出的冷漠对只是Sarah对不堪真相的抵抗。
直到Sarah被打,无人可诉,才又回到那个熟悉的“朋友”家。
Sarah问她,“你恨我吗?
”,Charlie平静地回答:“不,我只恨我们不在一起。
”这可能是Charlie最为主动的一次回应了,或者说一次表白。
夜里,两人无限靠近,却终究没有下文。
天亮后,一切只是Sarah演的一场好戏,Charlie却傻傻付出了真心。
眼睁睁看着Sarah摆脱自己,将妈妈送的项链戴在伊莎的脖子上,不同于Charlie的内敛,伊莎给了Sarah大大的kiss,两人俨然闺蜜。
忍无可忍的Charlie终于发起反击,决定结束这一切,与Sarah断个干净。
独自站在窗前,身边是卢卡担忧的脸,四目相接,看到卢卡眼中的心疼,Charlie仍旧默默无语,心中却照进阳光。
不久之后的毕业考,应该就是故事的终结了吧。
考场上,随着身后希维的一声抱怨,Charlie沉静地提笔,又回到了从前波澜不惊的淡定。
考试结束后无视Sarah的问话,虽然表情仍有一丝僵硬,但Charlie做到了对她的隔离,与卢克的深情一吻,是摒弃过去一切重新开始新生活的选择,瓦内莎的话此时又出现在脑海,“会更好的”。
可是悲剧就是要把美好撕碎给你看。
”你让所有人都反对我。
好像我弄错了一样。
你真的伤害了我。
这件事让我很受伤,但我不会都怪你,我也有错。
我任由你走得太过……你把人逼疯,却表现得如同丧家之犬;我对你全心全意,你却认为自己deserve better。
你弃维多利亚于不顾,你吊着卢卡让他抱着狗屁希望。
这真不好,他们都是好人。
幸好我找到伊莎,和她在一起我很开心。
她让我快乐,她欣赏真实的我。
而和你在一起,我感觉很差,我说谎又冷酷。
“Sarah一番话让我猛然看清,究竟谁才是被寄生的天竺葵,谁又是残忍的菟丝子。
Sarah出现前,Charlie以吸取维多利亚、希维等人的友情,以及卢克的爱情为养料,也许不够活出热闹的色彩,却也不致冷清。
Sarah出现后,Charlie被其吸引,自然地转而寄生于“经历丰富”、魅力无限、活力爆表的Sarah,榨干了Sarah的热情和她拼命维持的一点自尊。
Sarah说Charlie到最后还在扮演受害者,但我相信Charlie的难过委屈不是装的,因为Sarah的谎言和她从不落单、拼命维持自尊的表现始终蒙蔽着Charlie的双眼,让她看不见Sarah为这段友情付出的代价。
而Sarah的一席话,或许也让她猛然发现,自己竟然是该被唾弃的菟丝子,而不断伤害她的Sarah,竟然是被自己寄生的天竺葵。
菟丝子缠紧天竺葵,死去的只会是天竺葵。
妈妈离开爸爸,告诉她“会更好的”。
那么,天竺葵死去后,菟丝子会更好么?
只有Charlie自己知道。
---补充一条回答问:所以,楼主认为,Charlie在榨取Sarah?
这个是事实嘛?
为什么看电影时,我们都感觉不出来?
这个观点是观影事实,或只是你理论推导的结果?
答:Charlie榨取Sarah这个观点是我从Sarah眼中的事实凭个人理解(理论推导?
恕我愚昧,不知有何理论哈)推导出来的。
Sarah所认为的事实是:和Charlie在一起她变坏了(如吸烟更多、冷酷、说谎)。
这个观点严格来说算不上观影事实,因为影片并没有向我们具体展现Sarah的转变,只是通过Sarah一番主观的控诉表达出来,而是主要将视角锁定在Charlie身上,让我们透过Charlie去感知她周围的一切,当然这其中就包括用Charlie的眼光去看待Sarah,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Sarah也是这段友情/爱情受害者的主要原因。
举个例子,比如影片37分钟处,度假期间,Sarah问Charlie“你还要闹别扭到什么时候?
”时,我想我们的第一反应和Charlie是一样的,明明就是Sarah你在不停闹别扭好嘛,想不通Sarah为什么会这样问,其实是因为我们从影片一开始就不知不觉中站到了Charlie一边,和Charlie一起体会她的喜怒哀乐,造成的结果是对我们来说,Charlie的行为、情绪和心理更加understandable,而Sarah显得难以理解。
相信看电影时你对两个女孩儿的看法和我之前的想法相似,都是Charlie纯良无辜人畜无害,而Sarah无理取闹心理变态吧。
在看第一遍时,前一个小时,这种想法根深蒂固,直到最后十分钟,听到Sarah对Charlie的那番指责,我才突然反应过来,必须跳出Charlie的视角,才能理解为什么Sarah会这样说,不然只会像Charlie一样不明所以,自觉委屈。
再举个例子,63分钟处大家在操场跑圈,被Sarah赶超并挑衅的Charlie不甘心,冒着哮喘发作的生命危险也要追上Sarah,看到这一幕,基于之前对Sarah一系列无良碧池行径的反感、嫌弃和对Charlie始终宽容隐忍的赞许、心疼,我本能地为Charlie揪心,希望她能放弃对Sarah的爱,不要再追了,就连呼吸不畅时拿出喷雾没能成功喷进嘴里的孱弱都能激起我无限的心疼。
然而,再看第二遍、第三遍时,跳出Charlie视角,我发现她是故意为之 -- 明明可以停下,她没有,明明能够把药喷进嘴里,她也没有 -- 有意要用犯病来强调自己受害者的身份(结合之前Sarah对Charlie的百般侮辱,Charlie却从不反抗,在朋友面前做足了受害者的样子),继而获得关注、甚至同情,再有甚者,像Sarah所说的,能够让大家都反对Sarah。
可以注意看跑步之前,大家在更衣室准备时,Charlie明显被孤立,大家陆续离开进入操场,更衣室只剩Charlie一人。
她迟早会做些什么改变这种局面,就算不是这次跑步,也会是别的什么场合。
总之,我在看第一遍时不自觉地被Charlie的情绪影响太深,有一些想法在二刷时改变了,三刷又有新变化。
你可以试试再看一遍,不要被Charlie的情绪牵着鼻子走,虽然很难做到不被影响,但那种相信Charlie善良坦荡无愧于心、Sarah自作孽不可活的情绪会弱一些。
当然了,这些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实在难以接受的话就请一笑置之吧。
对电影的标签选择中,我没有勾选同性,也没有勾选百合,原因是因为,说实话我并没有从这电影中看到或看到许多爱情的成分(或许假期那一段有)但对我震撼更多的,是关于青春、友情、隐私和霸凌,因为,我也是有秘密的普通人。
抛开两位女孩最初相互吸引而成为(女)朋友的原因和心理活动不谈,我想这场电影是关于隐私和秘密,伪装或坦诚,是人类进行社会交往时的选择,可能是出于自尊/自卑,出于安全感,出于神秘感,或者更直接出于简洁。
社会生活中,这样的秘密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每个人都逃不掉。
不论是对于朋友,或是Charlie口中的‘同学’,隐藏秘密(如同Sarah),或是分享秘密(如同Charlie),都无可厚非。
值得讨论的是,或者说因为可能给对方造成伤害而值得否定的是,这个㊙️该仅生长在两人之间,企图用别人的秘密换来对自己好处的行为应该被杜绝,更不要说用别人的秘密达到伤害别人目的的行径。
Sarah对自己母亲和家庭背景谎言被揭开的那一刻,我挣扎着,她这样做是否能够被接受呢?
但看到Charlie的反应,她说我能理解你了,你只是迷失了,我就懂得了,在导演看来,Sarah的谎言不但能被理解,她也自己编织的羽翼的出发点,甚至让人心疼。
但紧接着从Sarah威胁Charlie自己一切的报复行为,甚至达到了校园霸凌的程度,让原本合理的自我保护变了质,挑战和践踏Charlie的尊严让她有快感,看着她痛苦,她就满意了。
人人都有秘密,保守秘密本无可厚非,但为了自我保护而伤害他人,更恶劣的是借着当初感情的真诚,用别人的秘密伤害对方,这样的双重伤害,把人逼向了角落,最后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Sarah第一天来到这个班级的时候,调皮的男孩子站在黑板前正试图拖延时间,因为解答不了一个问题。
我们时常也会碰上这样的场景,被老师请上黑板,嬉皮笑脸地打打马虎,但其实心里清楚的很只是为了面子。
于是Sarah的到来缓解了原本的尴尬,趁着同学们的议论声,她偷偷告诉男孩子正确答案,然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带点江湖义气的女孩子拔刀相助的场面。
老师临时调整了座位,把她安排到了乖乖女Charlie的身边。
那是一个清秀腼腆的女孩,总是含蓄的笑,也不多话,但却给人一种温暖的力量。
她们毫无意外地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Sarah教她吸烟,帮她化妆,带领她去酒吧和朋友们跳舞,晚上睡在同一张床,甚至一起参加家庭聚会,这样的亲密无间,Charlie把自己父母破裂的婚姻真实分享给Sarah,甚至把自己最私密的情感历程也一并和她道来。
但是。。。
Sarah继续进行着她的江湖义气,尽力在最短时间里很越多的人打成一片,她说起在国际志愿者组织工作的母亲,其实只是一个喝醉酒就会乱打人的泼妇和精神异常的可怜人儿,而她极力想要掩盖的缺陷被Charlie无意中发现了。
这两个人就像黑暗与光明,恶魔和天使的对比,Sarah利用Charlie的单纯,肆意妄为地欺负她,当Charlie告诉她发现了她的母亲的秘密,根本没有所谓的出国旅游和支援,Sarah开始了仇恨之旅。
于是在学校的课桌、黑板上到处可以见到侮辱Charlie的话语,类似于婊子这样的词满目皆是充斥了十七岁的生命。
很多人为Charlie打抱不平,但是她选择一个人默默忍受,每天都用刻刀把这些字迹消除掉,我们发现她发呆的时间越来越长,仿佛无尽的黑夜永远不会有天亮的时刻到来。
她有着先天性的呼吸问题,随身带着一个呼吸小瓶,当她为了在体育课跑步时超越Sarah而呼吸停止摔倒在地时,我们看到的只是旁人的关怀和站立着的Sarah远远地冷漠地看了一眼后地离开。
终于,某一天在Sarah随意把Charlie母亲送给她的项链送出去后,Charlie触动了,掀起了教室内的一阵推搡挤压。
原本以为她们的关系就会到此为止了,可是某天被母亲打肿了脸的Sarah来找Charlie的时候,她还是善良地接待了她,为她敷药,希望可以重新恢复彼此的友情。
可是天生就是狐狸的流浪女又怎么会懂得珍惜,第二天她刻意保持和Charlie的距离,因为不希望让其他的朋友们看到她们在一起的场景。
青春到底是什么?
女生之间的友情又是什么?
那一天晴好一天阴雨的不定终于在某天达到最高点后落下帷幕,当Sarah继续嘲弄着Charlie的一切,而Charlie选择让她闭嘴的时候,我们看到晚间回来的母亲在楼上的尖叫。
唯有死亡才能终止一切,这是对可怜的自大的人们的有关青春的嘲笑。
宣传的是百合,结果还是在讲人性(性格),开始不懂为什么她们俩互相喜欢(可能也不是真的喜欢),受不了女二作的性格,看到结局觉得她们喜不喜欢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作的性格是怎样把一个沉稳内敛的正常人逼疯的,另作的人性格也是有原因的,以作的人视角看女主也是难受。
不同世界的人真难相处,于是想到那个彻底闹崩的以前的朋友,闹崩后从来不怀念,看了这个片子突然想给她看。
#雪碧看电影# 萨拉对查莉真是亲一口,再给一巴掌,青春是抽烟喝酒熬夜,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亲昵,也是她从门外走进来,带着凉意,却双手捧着查莉左手,深情地轻吻,音乐都为两人而轻快甜蜜。
一个是温柔安静的乖乖女,一个是不羁的转校生。
保罗带萨拉开飞机,查莉走进大海,冰凉的海水淹过双腿,她才明白自己心里的失落从何而来。
这也是为什么查莉能敏锐地发现萨拉关于妈妈话里的漏洞。
喜欢那段查莉跟着萨拉回家,甚至有点惊心动魄的长镜头,萨拉妈妈的样子解释了她的一切放纵行为。
萨拉是不是就像课上讲的菟丝子,一定要依附着什么人才能生长?
后来两个女孩间的秘密演变成过分的校园暴力,查莉无助地坐在楼梯上无人问津的样子让人心疼。
萨拉脸上带伤出现,两人和好,原来少女习惯编织谎言,从未想过收拾残局,反正从来无人在意她的过去,直到遇见查莉。
可惜故事以死亡告终,女孩子真狠心。
最后一场戏太妙了,蜂鸣声贯穿,青春的闹剧无法收场。
respire里莎拉不觉得夏利喜欢自己,如果喜欢她怎么会这么直白去戳穿谎言,怎么会在一个陌生环境里不理解自己的需求还说些似是而非的废话。
很多人站在女主角度觉得女二有些行为特别过分,为了自我保护女二带跑哮喘的女主,为了维持体面就讨好不然就搬三弄四,我猜这大概是终极版敏感型人格,敏感脆弱又自我保护,ta老成知道要活着,活成什么样子别人才喜欢才站得稳,暗地里怎样的小手段等,所以ta没办法接受辛苦经营的自我形象的坍塌。
日本大奥之最恶之女里女主就是底层进入后宫,别人包装她成为一个神棍,成功了之后她又成为寺庙和尚和后妃们的拉皮条,一时间将军之下,后宫之内得意洋洋。
可是,她不过是个活在角落里哭泣的倔强小姑娘,她讨厌迷恋美貌愚蠢的男人,更讨厌那个不得不承欢的自己。
然而有一天,女二出现了。
从此女主就爱上了女二。
可是有一天她发现女二实际是宫中敌对方的人,寝食难安和悲伤之下她没有让女二解释下就立即杀了女二。
respire里夏利一生气就要说莎拉家庭真相,莎拉内心的不安全感,就像站在悬崖边,尽管心里知道夏利也许不会说出口,但看着她就厌恶得想要处处打击处处刻薄。
我真相信夏利如果说出口,持刀者会是莎拉。
夏利这个直肠子却不明白,她不明白自己的爱怎么会也没有回馈。
正常的人真的会远离真实的莎拉啊,但夏利忍下来了,变成了痴汉。
此时如果有人对莎拉说,夏利只是想要对你的爱的回应,你道歉一下。
也许结局也不会如此。
这两个人真的不合适啊。
夏利不懂莎拉,爱情绝对不是一方的单相思。
很多人看了拉拉电影说弯变直,只不过是因为不愿意了解。
标签这种东西,skam里e神说不是所有的同性恋都有趣,也不是所有的女人喜欢穿裙子。
沉浸在自己的爱里,永远走进不了你以为的那个人。
我最爱的法国电影,看到了自己的内心想法,让我对自己的理解和与他人的相处方式有了更深得感触,不是自己认为对的待人方式就是对的,就像夏莉,自己不说出来,不让爱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夏莉是觉的自己爱的人萨拉就应该知道自己爱她),可是这样只能伤害了自己和自己爱的人,也同样更容易失去自己爱的人,很多女孩希望自己的爱情感情能很细腻唯美的表达,无声之中就能传递爱,但这得在两人明确两人都相互爱对方之后,一开始就要表现出来,说出来,虽然对夏莉这样的女孩很难说出口,但也要勇敢一些。
夏莉这样的女孩缺少爱和安全感(不是因为家人或身边的人不够爱她),她渴望有一个不被他人打扰的爱,但如果爱了她也渴望让所有人知道她爱萨拉,虽然在朋友面前她不说,甚至因为萨拉不在理维多利亚了,但她的内心非常渴望喊出她的爱的,但她害怕说出来会失去萨拉,或者害怕异样的眼光,但谁知道她心里想象过无数次光明正大的对萨拉表白,拥抱她,但她的性格,顾虑让她里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所以像夏莉这样的女孩,勇敢一些,不要让自己不能呼吸,也让自己爱的人不能呼吸,或伤害了朋友。
其实夏莉这样的表现,也有她不自信的原因,她羡慕萨拉的阳光热情,她表面看上是乖乖女,但她也想像萨拉那样的人一样能表达自己,做个"疯"一点的人,她也想把自己的阳光和爱传递给别人
影视中的法国校园环境真的太梦幻。
sara自由交际于人群中的多面人角色营造得太好了,想扇她一巴掌… 即使发生分歧会交流沟通,可是表里不一的做派始终无法梳理一个于我而言正面的形象。
理解且不尊重!
只有在charlie这里sara才能收获真实的存在感,可她却为了众人对自己的看法逃离控制charlie、伤害charlie…… 两人真的不是一路人…… 一个混子(s)和一个真诚(c)的人。
法国电影细腻又自然(场景 镜头 演技 妆造 调色………),到现在还能够看到1960时代青年导演作品里的低成本感,新浪潮电影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女导演聚两个女孩,她们各自的家庭trama以及两人的女性友谊,说服力杠杠的。
前半小时感受到了ferrante小说里独特的女性张力-lenu和lyla在本片转为charli与sara,只不过小说中的lyla是lenu笔下的lyla,而本片中的sara对观众而言,是和charlie一样“客观”的sara。
之后sara是恶人!
结尾的大笑令人愤慨!!
看完后才发现这是酷儿金棕榈单元的,why?
观影途中完全没有想到这两人之间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两人的关系已经让我觉得张力十足了…… 加上浪漫因素去观看这部片子反倒让我觉得没那么棒。
但是导演还是拍的很好的!
开头的争吵和结尾的推搡都很不错!!
八十多分钟就将两人的家庭(直接关系到观众理解两人的角色)以及关系的起伏很好的表现了出来,但是charlie与Victoria为代表的更加单纯真诚的一帮朋友与Charlie的疏远有点被落下的感觉。
看睡着了两回
菟丝子与天竺葵,寄生关系与类似鸠占鹊巢的的友情很可怕。影片平淡写实,却步步紧逼,真的连呼吸都困难了。有些事情,是不是应该当断即断。一方成为主导的关系,非常不健康。那种以欺负善良者来掩饰自己的糟糕内在的人不值得让自己痛苦忍受去拯救呀,没有谁应该当圣母。这样的发展是可悲的。可Charlene还问母亲“为什么你总是原谅他?”。也许,这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吧,无奈,最后走向毁灭。但为什么不像妈妈一样,勇敢地走出来呢,放手吧,给自己一个呼吸的机会。
是罗兰导演的片子也绝不姑息。两个人全都有病,女二是真有病,人格严重不健全,女主是喜欢上这种人有病。请问她们俩之间有爱情?只有女主一个人的单恋。不停地被渣女二伤害也能一片痴心一直单恋?这种女二女主也会喜欢上??颗颗不懂。
我超爱好吗,这是相爱相杀?
被妄想裹挟
Hmm. Pourquoi? A la vie, a la morte.
从水准上比国产的各种YY伪浪漫的青春片强多了,但是看了却是止不住的压抑。
很有启示意义的电影。本以为是小清新的青少年故事,谁能想到结局来的猝不及防。两个高中生将关系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上,剧情自将“朋友”介绍为“同学”开始急转直下。这两个人,一个需要情感回应,一个偏偏不善于表达情绪。结果就像菟丝子和天竺葵,终将会有一个人先要从这段寄生关系中退出。说不好该同情谁,两个人都同时是对方的施害者和受害者。这样令人窒息的寄生关系绝不仅仅只会出现在同学朋友之间,它还会出现在你和你父母之间,你和你伴侣之间,甚至是你和一个陌生人之间。在人类所有的情感模式中,其实都需要给彼此留下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ps.TMI是时隔很久又听到fun<we are young>)
一看这类片子就知道又是法国的,文艺同性总是在一起,这些年这是怎么了。好在还是女同多些,要是都是男同,就该疯了。
什么鬼
。。
虽然没有明确表演出C对S的感情,我还是好想说……掰弯是会敷吸的痛_(:з」∠)_
Sara从头到尾都不能正视自己,她的家庭,她的感情,她的生活。但她知道谁爱她,她能挥霍谁的爱。真的刻薄啊。
看的糊里糊涂,真的觉得很烂
1、不要太过相信漂亮女人2、交朋友要有脑子不要光看颜3、有了新朋友也不能忘了老朋友4、别人不理你了就伤心伤心就别再想着她了5、学校里受了委屈一定要和朋友和家里人讲,不要无视他们的关心6、遇到贱人要以牙还牙,你对他们仁慈她们以为你没种反而变本加厉7、天哪怎么会有这么贱的女人
想致郁就来看法国片
两女主演技炸裂,一收一放,微表情表演堪称教科书级。没有强情节,吃饭喝酒聊天乱舞上课发呆,法国小妞的日常,但是两个背负原生家庭伤痛的敏感少女之间的暗流涌动却无比动人。 哮喘、菟丝花、反光镜,这些意象也显得异常残酷。虽然感情有些极端,但是情感太真实了,那些表情一定也曾在你脸上出现过
不曾爱过你,我自己骗自己。
究竟是爱是恨,或者是根本不懂得唉
女生之间的感情真得很微妙,也捉摸不透,闺蜜这种东西可能男生永远体会不了。令人欣慰的是,喜欢的几个女演员都当了导演,比如格蕾塔·葛韦格的《伯德小姐》,法国文艺女神梅拉尼罗兰,如果这是她的处女作,可以说很惊艳了,毕竟女性导演的视角对女性之间的情谊把握更为细腻,尤其是这种占有欲。片中几个主演也是我喜欢的类型,青春期的伤感和活力都驾驭地游刃有余,此外法国中学生的这种氛围我们是望尘莫及的,在我们桌上的习题比头还高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学习哲学的思辨了,而且课余生活也丰富多彩,奔放,任性,自由,洒脱。不能说羡慕这样的青春,总之这很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