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与时日
The Works and Days (of Tayoko Shiojiri in the Shiotani Basin),盐谷时日(台),盐谷,Occident's March
导演:安德斯·艾德斯特罗姆,C·W·温特
主演:Tayoko Shiojiri,Hiroharu Shikata,加濑亮,Mai Edström,Kaoru Iwahana,Jun Tsunoda,本木雅弘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瑞典,日本,英国语言:日语,英语,瑞典语年份:2020
简介:凛冬将尽的山间村落,农事从不是轻松的活。对于上了年纪的塩尻太太而言,比体能衰退更拖着日子的,是逐日耗损的精神。塩尻太太与村里的长者相互关照,如守望那青春渺然、生机一息的稻田,以及相守一生,如今却一身病痛的丈夫。她得和时间一起注视着伴侣的衰亡、悼念村落的颓败,以及那片又将春去秋来的大地与万物的生死轮回。 导演双人组..详细 >
在欧美导演镜头下见到如此细密却又精准的日式美学肌理,的确是桩稀罕事,尤其将天光云翳等外在的自然景语消长用于氛围搭建,似将整个山谷的呼吸吐纳都记录了下来。尽管不厌其烦用空镜来填充时长,穿插以妇人独白和与室内固定镜头的做法并非融贯,甚至还有些笨拙,景深的作用因而被稀释,造成了观者与这个叙说“人生四季”的故事始终隔着扇屏风。直至尾段方才觉出,正是在美术馆特有的弱情节、定帧影像诗和虚构对话之间的信步游走,让影片用一种专属于外来者娴静、温润的视角,最大限度捕捉到了日常的波纹和流动,任人在众多闲散瞬间堆积成的意境丛中,感受内在心绪发酵,去谛听那天地沙鸥的回响。
不争气地睡了四个小时 神游了三个小时 只有一个小时在看飞进屋的鸟和切了角的门、葬礼的仪式和此后餐桌上的嬉笑。最有趣的部分是 意识模糊到做了很多梦 而自己根本分不清哪些碎片是电影的场景哪些是梦,甚至每次缓过神来 双眼对焦的艰难过程还没能完成就再次失去意识... 整整一周纽约的空气都无比潮湿 让这电影有了沉浸式氧吧体验 想要在口罩后大口吸入太阳升起前湿漉漉的墨绿色。也回想起了在村里度过的一些童年
7.3 时日太容易磨平一个人了,润二的逝世给了Tayoko一个后滞的情感宣泄,口记停顿了许久,眼泪也是在亲邻来时才落下,在此之前她的内心情感被故意边缘化了,没有波澜的口记,在画框边缘倾听,在暗部诉说。
电影还是很好的,中间影院的座椅太难受了。
影片于我而言感觉是一场矫正手术 看完之后回家路上感觉世界流光溢彩 是充满爵士乐与美酒的一生
应该叫“在乡村的光阴与劳作”,说剧情片更像纪录片,镜头很少推拉摇移,机位几乎不动,八个小时太长,剪成二个小时更好。
之前发动态说爱我就陪我看该片,可惜当然毫无疑问最后还是一个人看完这8个小时的。声音效果令人印象深刻,从自然的声音中见证岁月的变迁、世事的无常,死亡过后,静静的哀伤蔓延全片。
第七个小时迎来首个超现实画面(也可能前面看漏了)—— 田间亡灵 | 对日常致以最高礼赞 顺逆无二道 鉴照在神明。
又一适合美术馆分屏放映的长篇影像诗:与自然声相交互的微妙音效和配乐,几处晨昏交替场景的表现都有很敏锐的感受。同为主要表现女性的日常生活,《工》的固定机位设置较《让娜·迪尔曼》中通过机位重复强化观者的枯燥体验,从而传达出生活重压下的女性呼声不同,其角度的多变更为塑造一种“小而静”的日式叙事格局,以表达充实又充满意趣的劳作生活。可惜的是过量堆叠的空镜仅触及了景观的表层,而叙事文本也受制于创作者的西方文化背景而难以深入。
【北京电影节展映】极为难得独特的观影体验。整整8小时沉浸在京都附近的塩谷小村中。始终围绕女主日常反复的劳作生活不曾离开,将本就无法快进的时间慢下来,像拍纪录片那样将推动剧情的关键信息、对白天女散花地洒落在宽广的空镜记录中,星星点点不求甚解。看得见四季更迭阴晴变化花草树木人聚人散劳作看护,看不见无灯夜晚郊外人影,甚至字幕颜色都黯淡下来。听得见蝉鸣鸟叫流水潺潺汽车轰鸣火焰噼啪演歌悠扬围棋解说,听不见消音但难忘的茄子花故事口述。大银幕体验细致丰富的声音处理真是愉悦。始终采用固定镜头也许是致敬片中提及的小津电影吧。电影是虚构的,故事却是真实的。女主角通过扮演自己、阅读亲笔写下的日记,亲口表达对逝去丈夫的爱与理解。正如那茄子花士兵努力弥补天人永隔的遗憾,令人动容。愿塩尻先生与乌拉在天之灵得以欣慰
完全不适合放在大影厅按着几百个人套颈枕盖毯子冻得抖抖嗦嗦边喝水边吃饭的看这片 毕竟没有人24小时睁着眼睛啥也不干就看你一个最普通的人一天到晚干了啥 我们和别人的人生的交集不就是一期一会而已么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 在漫无天日的庸常中 偶尔才能见到生活里的灵魂时刻 可能美术馆或者咖啡馆才是更适合这个片子的放映场景 既然就是个很碎片化的作品 不妨用碎片化的观影方式 对我个人来说 这部电影没有给我太多新的体验和思考 比较老生常谈的讲道如何直面生老病死 每个章节开头的声音处理是个亮点 不完全是录一些大自然的声音 还加上了一些氛围音效 增加了主观感受 每一章开头的短促敲鼓声 正是古代演戏文或说书的习俗 背后的故事比电影本身就有意思多了 男主人去世以后 他的家人通过重演他在世时的生活 表达来不及对他说出口的思念
也许很多观众是被自己八小时的坚持所打动的,我仍觉得这部更偏向一种行为艺术,本可以剪成三小时以内的。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清醒的时刻可能不超过三分之一吧,蝉鸣鸟叫是乡村的声景,我也曾在这样的环境里睡过觉。和工作相等的八小时却走过了主角丈夫的一生,也表现着老年女性对生活的长久时间的幻想和真实生活的不变。火车的进出隧道光影变化与小车监控视角的红绿灯印象深刻。
静谧与闲散
山野中,迟暮亦有四季。
失眠症患者的福音,绝佳的催眠电影,想象不到有比在下雨天看这部电影更舒服的事情了。即便陷入昏睡大半程仍韵味盎然,无论是四季更迭的山岚、田埂与菜畦,还是日本山村生活被氤氲在厨房蒸汽中的那份看似悠然安宁闲适的“平静绝望”,都随着蛙叫、蝉鸣、小鸟啁啾、风铃规律撞击的禅蕴钟声引人入了迷梦,恍惚间不知脑海中的画面似真或幻,声音运用如入化境。
花费了三天分段看完,第二天的那些近乎静态的图像更加得意,人间无非如是
这特么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养老人生.挣钱回农村养老.
很有趣!看得很舒适;这是一部观看自由的电影,并且觉得也是未来电影的一种发展方向:一种电影原来越干练,一种电影越来越松弛。感受丰富的人应该去看看这部电影,去辨析它的画面,听它的声音。观看日常。
请从天而降双面照妖镜,一面照向无能溃败的导演,另一面照向自我欣赏的影迷。提前离场,恕不奉陪。
用一天标准工时看完,与同时长的纪录片相比,导演两人明显不是沃霍尔将现实时空等比投射到银幕的制作方式,期间自然景观是以细密琐碎的拼贴构成的整个日常场所,在内容的时长配比上,明显的将惯常电影内寓情于景的空镜提到了与主题剧情脉络等同的地位,因此在27周拍摄时长内的自然变化是其观看点之一,但矛盾点在于,组接这些景观镜头时,并未展露变化,仅以即时性记叙,之后又脱于同一景象的对比,使其只有环境采样的感觉,缺少一份长时间的浸入感(与本身片长相抵),只有几个延时摄影才有这份感觉,但真实时长内的变化未搬上银幕。主体脉络与人物展示上,因导演的域外身份自认难以细致的进入,因此一种距离感始终存在于中,但这也正是本片躲避剥削性与提供好观察角度的地方,加濑亮等人也在于提供一个入口,但我们真能够体味多深,实在需要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