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6号)《敏感事件》上映,虽然国内的片子很烂,但我还是抱着“冯远征应该不会接烂片吧”这样的侥幸心理考虑着要不要去看,看的话完全没有理由呀,总不会特意去看片中电脑的品牌吧。
看到宣传照上的支持方兴趣已经没有多大了其实。
定位的惊悚片不知道会不会像《B区32号》那样:全片算上送快递的5个人一共。
一个男人无法接受谎言,于是乎主动代替了真实的虚假,上演了一场虚假的真实。
BUG:那个三星的小本一会KITTY挡住后边的字母只露个“S”,一会挡住前边的字母只露个“G”,主角真有钱。
片中错别字我看到的就两处,作为字幕君,敢不敢细心一点?!
广告植入的……还行。
台词:“很多人关注你,但没有人关心你。
”结果关心你的还是个涉嫌变态(李宝宝)。
这台词意味深长的……
中国的惊悚片还算不错了,题材很好,本来可以拍得非常精彩,尤其是这个选材,但是有很多原因是被限制的,有点血腥的要是拍出来估计就不能上电影院了,没办法,就说一点,比如最后的结局,太没有道理了。
都不理,当观众是傻子吗?
还反绑,最后如果罗晓妮杀了李宝宝,味道很多就不一样了。
总之演员很棒,剧本被很烂。
哈哈哈 安以轩哭了,哈哈哈,小武死了,哈哈哈,冯远征生气了,哈哈哈 安以轩的演得挺好的 最后我哭了,芥末花生豆吃多了
不谈电影局面,不说电影业界困境,也不说创作的集体阿尔茨海默,现在就来说说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首先,在画面上没有创造电影感,很难辨别出使用胶片拍摄的,应亮的dv电影,娄烨的春风也就这个画质,16毫米,35毫米,绝对不会创作出这么狭隘的视觉感受,而是前者有一种质感,后者有一种史诗般得开阔大气,而电影,如果不能用胶片,那就很难称之为一部电影尤其是在商业体制下,去看看《香水》的画面,不是说构图,而是那种画幅,视野,去看看《电梯里的恶魔》尽管是一部口水片,但看看那个画面,《一部塞尔维亚电影》,尽管是一步变态的片子,但是画面的电影感很强,大气开阔,而这部电影尽管我不确定他的设备,可是画面上电影感实在是不强,和电视剧的画幅差不太多,质感也差不太多,但这只是目测,推断而已。
再来说故事,故事立意很好,从电影理论的逻辑看,女主角在戏里戏外构成了一种自我叙述的互文本呈现,电影叙事本身又是对网络,影视剧,以及现实还有电影自身的多重意义指涉,构成了剧中剧,现实与剧情的网状结构,但是,问题是但是,故事本身被呈现的太混乱了,首先是人物逻辑混乱,冯远征的角色性格突变太突然了,铺垫明显不够,怎么直接就变成绑架了呢,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把人打死了,没查清就确认人死了,就算确认人死了冯远征也不能一点反应也没有,他的性格明显不是冷血杀手啊,再有就是冯远征到底是一个正常还是不正常的人,在剧中几次的场景呈现,冯远征都是一个正常人,怎么最后就莫名其妙的成了不正常的人了,心理变化的逻辑原因交代的太不清楚,显得不合逻辑,故事的每个单元有一些断裂感,冯远征把安以轩第一次关入柜子中后,突然剧情诡异的表现两个人的信任,没有一些前奏,就算是因为网络上的公开讨伐把两个人团结在一块,也需要一些过渡性的东西给剧情变化一些逻辑因由,最后再解释为一切都是假的,而剧情显得太突兀,一下子两个人就倾诉起来了,当老冯把安以轩第一次绑架后,他不正常的性格就暴露出来的,应该表现他诗人的歇斯底里,性格不稳定,但是剧情逻辑没有,而是以一个正常人来呈现,最后却解释为不正常,他的性格太不明显,观众得不到情绪暗示,逻辑上就接不上,现实可能是没有逻辑的,但是电影要是搞得和现实一样定位不清,就难以理解,而安以轩和老冯在神奇般的取得信任之后,明显老冯是正常的,他只是想挖掘出安以轩真实的一面,剧情逻辑也给的是这个暗示,就是双方获得了信任,结果剧情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假的的命题,那么就应该多暗示安以轩内心计划的东西,用以渲染安以轩的性格强度和冯远征的自说自话自顾自的精神沉溺,渲染一种诡异的祥和,这样电影的情绪强度逻辑暗示才起到作用,剧情发展才有了因由,最后,安以轩崩溃的歇斯底里也缺少一点浓度,刚还好好的喊着救命啊,煤气啊,结果一转眼就不正常了,至少我是得不到认同的感觉,而且冯远征一开始绑架安以轩--按照电影的剪接顺序,素材抛出的曲线来看,动作动机不大,一个没有动机或动机小的动作,戏剧强度是值得商榷的,总之就是,两个人的性格强度及其合理性没有交代到位,剪辑师的电影叙事逻辑与观念太平庸,剧情的转承启合过度的太模糊,没有逻辑甚至逻辑混乱,最后批判的力度又没出来,惊悚的气氛没有塑造,扭曲的心灵被社会摧残的性格及内心表的又没有力度甚至有头无尾,这是一个好故事,但不是一部好电影。
现在的电影观众不好骗了,为什么电影业会有这么多的烂片在浪费资源呢,什么荒村系列,什么午夜惊魂,惊魂夜,异空危情,罪恶迷途,囧探佳人,就不能把资源让给那些有抱负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来做吗,为什么电影市场这么好,电影业又极度贫乏却就是不能破格提拔人才呢,结果是在一个好的市场下,一个烂的业界在烂片中集体狂欢又怨天尤人,诡异啊,中国影坛。。。。
从故事情节来看,获救是结尾,这也是本片的大方向,总算不是一个杯具。
但个人觉得,最后沙滩一幕罗小霓的回忆才是本片的结尾。
纯属个人观点,不解释。
有句话叫: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本片归为惊悚是为了吸引眼球,片名也有点跑题,但总体还是有点教育意义的。
最近听闻某网络红人因为遛狗而把孕妇打成重伤,以及各种各样为了直播女神而疯狂打赏导致倾家荡产的例子,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真正地阐述了当今网络时代我们娱乐至死的心态。
无论是影片中网红的假绑架还是冯远征所演角色的信以为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其实就是代表芸芸众生之中的我们,我们何尝不也是他们这俩个人中的其中一个,或许两个人都是。
所不同的是一个人摆脱虚拟,重新面对现实,另一个却因此而疯掉了。
然而后者口中所说:“大多数人都在关注你,他们根本就没有关心过你。
”一下子把我们从电影中拉回了现实,虽然这是出自一个疯子之口,但却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反思:真实的我们究竟是什么样子?
恐怕只有真正体验过女主经历的人才深有体会。
《敏感事件》个人认为拍的很细腻,不管是剧情也还还是再时间轴上,导演确实是用苦良心。
一句“所有人都关注你,但没有人关心你”很好的诠释了网络时代的通病,微博上的互粉,各类视频的点记率,大家都是在看人家做戏,真亦假时假亦真,谁又能判断。
出任导演的吉尔·考夫曼是来自纽约的知名电影制作人,曾执导《记忆偷盗者》。
考夫曼先生表示,本片特别适合中国国情,毕竟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网民群体,影片刻画了人们虽然能够通过网络获取交流,但仍无法遮掩心灵中孤独感的社会故事。
在影片的一开始,罗小霓(安以轩饰)就开始在网吧求救,混乱的场面,罗小霓不断的喊着“求求你,救救我”似乎无人应答,大家都持有怀疑态度。
当时我也在想为什么导演的第一场景就选在了网吧,后来才发现,导演在选景上也充分的体现了该片的制作的环境,网络虚拟的时代早就来临,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网民全体中也滋生出了很多网络社会问题。
我们不知道网络的真实度的可靠性,所以在网友面对罗小霓的求救时都误以为是在新拍网络视频.........无助的哭声和求救声只是让观众更深刻的体会到她心中的恐惧和无助。
《敏感事件》中,李宝宝是一位罗小霓的忠实粉丝,当然也是一个非常爱着虚拟罗小霓的观众,他看罗小霓的每一部视频,记下罗小霓所有的爱好和兴趣包括为事件埋下伏笔的各类在罗小霓视屏中出现的地点名字和周围环境的声音,他误以为自己了解了罗小霓的一切,就这样用他最后在绑架罗小霓是的一句话说,“当我看到你的时候,我突然就觉得自己是个大男孩,看到你我的心就会狂跳不止”般得爱上了她,而网络视频红人罗小霓,却并不知道,她只是在视频的网站疯狂营销的不能自拔,为了挽救自己日益下滑的点击率,答应了网络公司老板“直播绑架案”的计划,未料暗恋罗小霓的落魄诗人李宝宝(冯远征饰)对绑架案信以为真,孤身前往进行搭救,却误杀了罗小霓的搭档,由粉丝就此变成了绑架者,两人的身份和关系也就模糊起来。
真是所谓,真亦假时假亦真,李宝宝在知道自己误杀后,借用网络上存在的人性弱点,将罗小霓更是推向了网络视频的风尖浪口。
即使后来罗小霓在李宝宝去送自己前妻素素时在网络发的求救视频也无人问津只是被当成茶余饭后消遣的讨论素材。
真是看的让人觉得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感。
在罗小霓被李宝宝囚禁在地下室后,罗小霓深刻的感受到了,人做假戏做多了,也就没人会相信她了的孤独感,即使在影片的结尾自己被营救后在沙滩看到一位妈妈带着自己的2个可爱的天真的小孩在玩排球时,虽然自己流露出了真实的情感,但是脑子里还是会不断的出现,李宝宝在被警察带走时所说的“罗小霓,你要记住永远没有你会相信你,除了我!
”.....................谈及如今层出不穷的网络红人,我们完全可以去理解这些“作秀”行为,“毕竟网络是一种全新的自我表现方式,十分便利。
”安以轩在片中饰演极度渴求人气的女孩,也正是运用网络的这一特点,让自己的人气每日剧增。
那么这不禁让我们去思考网络是否存在真实的感情,其实在我看来,导演在安排角色上也早已为大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个和李宝宝一样也很关注罗小霓的警察,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他的目的。
但是他并不是向其他的粉丝一直只是关注,他也对罗小霓很关心,包括他跑到罗小霓的制片公司,以及在别人都觉得绑架只是做戏时,他任然觉得罗小霓确实陷入了危险,到最后,他成功的营救了罗小霓,让我们还是可以去相信网络还是有真感情的。
............................总而言之个人还是比较欣赏这部电影的编写的呵呵
我只是想说,当一个人说的谎话多了之后就真的没人会相信了吗?
当看到那些放羊的孩子正遭受困难时,真的就没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了吗?
这个残酷的现实!!
可是,这个放羊的孩子得不到同情的时候也没人怜惜,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还有一点,诗人都是疯子!
整个电影一点吊人的口味都没有,血腥没有,裸露没有,暴力没有,悬疑没有 尼玛就连教育都没有 安以轩好歹你也要为电影牺牲一下吧 尼玛什么都没有 这个也太说不上话了 谁看谁知道!
真真假假已经不重要,关键的能不能吸引眼球,大片可以吸引你们的眼球,所有的人都相信聪明的自己在事件外的,而不会去关心。
包括这个电影也是所有的观众没有了大片的视觉冲击觉得乏味,面对着剧情也骄傲的觉得自己已经置身事外,因为网络是娱乐 谎言 单纯的混合体有谁统计过中国网民的撒谎率 美国有个比例高的吓人......
大陆能演成这样,不容易了
冯大叔演技绝了~
痴线
还是挺好看的哈哈哈
非常假
好演员救不了烂剧本
冯远征演的挺好
冯远征总是演这种伦理剧。。。。此片跟无间道似的。
当你说了9次谎 第十次终于说真话的时候 已经没人相信你了
莫名其妙片``冯真适合这类角色.配乐和画面不搭,想拍的超震撼,却眼高手低
细节缺乏,故事不够完整,题材值得深思,不能算烂片。
说实话这是我看过史上最烂的片子,我真的不知道他在演什么,不信的去看.超烂的!
傻逼片子!一开始埋下个伏笔就是警察去二手店卖衣服,硬桥的片段,简直2到极致,看完可以后忍不住要骂编剧是傻逼中的战斗逼!冯远征也是个脑残这种鸡巴烂片也接,跌不跌份啊????
噗噗 安凉凉好赖斯的捏- -整个剧想怎样啊 老男人超级变态 想怎样啊 怎样!!二次元啥的真不靠谱啊
1 这是一部有想法没能力的片子,白瞎冯远征的演技了。2 很多人关注你,却没有人关心你,这就是网络。3 这要叫惊悚片的话现代汉语词典都得改一下惊悚这个词的释义。4 四颗星两颗给冯远征,两颗给影片的想法。
真的无语
没在影院看的。
其实想法真是不错啊,对网络内外人情冷暖的刻画,对缺爱的偏执狂的挖掘,都让人觉得可以很有料,可惜氛围塑造得太差,安以轩在冯远征强大的演技映衬下沦为渣渣。
本来也没有太高期待,凑合看吧。没想象力,尺度不够大,口味不够重,除了冯远征比较好玩,基本没有优点
片子拍得较为平淡,但还是多多少少留下了一些让人思考的东西。外来的和尚还是会念经的嘛!PS:在影片中看到了熟悉的厦门气象台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