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每个人刚开始展露出来的特别之处都在激情退去以后变成了难以让人忍受的疯狂,22岁的汤姆是太过执念的天才还是死脑筋的疯子,贾斯汀在红绿灯路口处的思考成了最终的裁判,对,私奔以后的世间好像绿草如茵山高水长,beautiful nothing,一片虚无而已,比起这种虚无,女主最终选择了现实,麦田守望终究成空,珍妮佛安妮斯顿演技很好摆脱瑞秋痕迹的一步深刻之作,电影节奏很好,推荐
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
这是几年前曾流行于校园附近书屋里的一本书,不过我并没有看过。
看没看过并不重要,我一直在想的是:上天堂和走四方,哪一个算是更好的结局?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不被周围所有的人理解,你憎恶你的工作和同事,你和丈夫或妻子也几乎无话可说,你发现生活不再有乐趣和意义,你每天每天发呆,你会怎么做?
30岁的贾斯汀选择了与小她8岁的汤姆,他管自己叫霍顿,《麦里的守望者》里男主角的名字,发生婚外情。
贾斯汀与菲尔结婚七年,菲尔是个吸大麻的瘾君子,最大的乐趣就是和他的死党朋友两人躺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喝着啤酒大声评点。
贾斯汀和菲尔一直为不孕而烦恼,菲尔准备去做精子检查。
贾斯汀和霍顿当然最终没有在一起,当霍顿越来越迷恋于和贾斯汀在一起当霍顿开始狂热想象两人私奔并有了抢劫的计划,贾斯汀知道必须结束了。
爱情终究是有规则的,过于狂热就会引火烧身不得安宁,所以最终贾斯汀选择放弃,选择回到日常的生活。
也许会有人觉得她又回到了从前,可是有了孩子,到底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了的,而且再重新回来,她看待原来生活的眼光也一定不再一样了。
也许电影想告诉人们的是,很多时候人们厌倦拥有的,却没有勇气寻找更好的或更不好的。
当贾斯汀在决择时,一边是原来的日复一日重复的生活,一边是空旷大道未知的未来,该何去何从,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而选择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
贾斯汀和菲尔之间还有爱吗?
七年的婚姻生活也许磨灭了最初的激情,可我分明看到很多关于爱的细节。
贾斯汀和霍顿说自己为什么没有念大学时说:如果我去念就不能和菲尔在一起了;菲尔的死党在怀念从前幸福日子时,贾斯汀在霍顿的怀抱里幸福笑的镜头;菲尔独自默默修好电视机时;菲尔陪贾斯汀去上圣经学习班时;菲尔在看银行对帐单时的背影(对帐单有贾斯汀在汽车旅馆刷卡的记录);菲尔问贾斯汀是否有外遇时,他说:你也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吗(大意如此),谁说菲尔不懂贾斯汀呢?
贾斯汀对菲尔保证说孩子是他的时;等等。
这些,能说不是爱吗?
爱大抵就是这样躲藏在日常的点滴之中,只是被身在之中的人们轻易忽略掉,又或者大家都以为是天长地久的情节了,就忘了去特意发现与珍惜,然后在失去时懊恼。
不过新生活在最初时的激情对人类的诱惑就象好奇心一样永远不死,未来更好还是更糟,谁又能一早知道呢,一切都是不确定,而生活永远继续向前。
放着好多的年度热门不看,偏偏想到了这部年代已算久远的《好女孩》。
之所以记得,不过是因为电影的名字出现在Jake Gyllenhaal 和 Jennifer Aniston 的电影简历中。
它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部《女招待》,也是发生在小地方,也是讲的不幸福家庭的婚外恋(我怕真的是太老成了点,恋爱没谈过几次呢,居然研究起了这些问题,囧)。
只不过,这部电影没有五颜六色美味可口的派来调剂胃口,它到处都充满了让人不适的戏剧冲突,低调平淡的故事走向。
很久以前,有个朋友在独自旅行的途中发短信跟我说:“心里面怪怪的,难过吗?
是因为孤独就像影子一样。
”这句话真的能说到心里去。
每次你有了新的体验和想法以后,有再多的话想说以后,也只能压在心里,然后不断地观察路上擦肩而过的人,忍不住揣摩他们正在想什么干什么,面对万家灯火的夜景,又忍不住猜想每一簇灯光背后的情景是什么。
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
那日积月累的隐忍,反而使你失去了分享的意愿,不屑一顾地在迷茫中越陷越深,变相地麻痹自己。
电影中,小镇里的生活是乏味的,毫无起色的,就好像一个吃着、睡着、等死的无底洞。
每个人都习得了一套本领,以便于应付这种把人腐蚀为行尸走肉的生活。
Justine 是通过与年轻男孩的婚外情来对抗麻木;Holden面对父母的冷漠,是通过幻想自己是小说家、如小说人物一样的叛逆不羁、与理解她的Justine相爱,来获得温暖;菲尔是通过嗑药抽大麻;布达是通过嫉妒菲尔,幻想自己也有这么一个妻子;格温通过喋喋不休,探听关心别人的生活;佐伊·丹切尔斯扮演的女员工是通过明里暗里地骂顾客脏话、忽悠顾客化鬼妆;读经会那个保安,是通过监控窥视别人在仓库偷欢来满足自己……讽刺的是,人人都对自己的逃避方式上了瘾,虽然都在埋怨生活,但都已经惧怕改变了。
所以Justine在十字路口选择了告发Holden,回到超市和丈夫的身边;所以她最后也同意了丈夫时不时地需要嗑药的请求。
庆幸的是Holden给了她一个孩子,让她有了更多的希望,不至于在这片泥泞中继续暗无天日。
孩子的出生,在很多电影里都象征着救赎与希望,如这部电影,如《女招待》,如《21克》……有时候造就我们的,不是生活,而是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
所以说,Holden是一个让人可怜又可敬的人物。
也许他像个孩子一样想法不成熟,也许他偷了巨款犯了罪,但他也是电影了唯一一个敢于做出改变,不屈服于被送入精神病院命运的人。
他有了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但无奈的是,他同时也有着一个父母只会盯着电视看,对他不闻不问的家庭。
他最后的自尽,把他从家庭的冷漠、爱人的背叛中拯救了出来,他自由了。
按一般标准来说,这部电影真的显得很平常很微小。
故事反正在一个鸟不生蛋的小地方,讲得也是些家庭伦理之类的芝麻事。
也难怪时光网上对电影评分的人都才这么少。
如果没有那些冲着两位主演来的观众,估计这部电影真的就只能石沉大海了。
还好是安妮斯顿来当了女主角,她从《老友记》里带来的瑞秋的甜美阳光气质,正好可以冲淡电影本身压抑与乏味的氛围。
电影当时公映的2002年,正好是她戏里戏外最为光鲜亮丽的时候:貌似凭老友记里的瑞秋一角,获得了艾美奖最佳女主角,名利双收;与布拉德·皮特的高调夫妻情,被盛赞为全球最幸福女人。
看得出来,她接这么一部戏,是想拓宽戏路。
虽然她在电影里的表现并不见得有多好,但我很喜欢那种“瑞秋”气质与电影氛围本身擦出的火花。
本来嘛,我们大部分人爱的就是她真人如瑞秋一般的性格。
杰克么,我是对他最近的表现比较失望,不得已回过头去翻看他在断背山以前的作品。
很惊喜地看到,原来他早就可以游刃有余地表现这种脆弱、孤独、让人看得心疼、观之可亲见之可怜的男孩形象。
(眼睛里那浓得化不开的忧郁,那微微扬起的嘴角,那稚嫩和煦的声线,简直让人心驰神往啊)可以算是《断背山》里大爆发前的一次演练。
没看过《麦田守望者》原著,但这部电影似乎与它有很多关系。
那天还正在看的时候,刚好QQ消息弹出来说《麦田守望者》的作者在今天去世。
不知道这算不算个巧合。
生活平淡得像杯水,让人惶惶不安地在其中往回穿梭。
想挣脱、想逃避、想解放,不愿再在那一眼望穿的小世界里徘徊。
所以、尝试着追随那一圈圈激荡而开的涟漪,去探寻前方的路。
渴望着能找到一个不一样的生活。
起起伏伏、最后慢慢沉静下来,还只是一杯波澜不兴的水,淡而无味是她的本性。
除了自己,又有谁知晓她是怎么挣扎过来的呢。
活着的还在继续,我们一个个都在无人知解的路上踽踽独行。
平凡宁静的生活,会让人忽视细节,特别是在人暴躁烦闷的时候,平静的日子,就像一根导火线,一不经意就会导致生活爆炸,将你炸伤,指不定就此结束,只有像他那样大度的男人,才能够挽救。
他对她展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温情与亲情,他一声不响修好电视机,他爽快答应陪同她上夫妻圣经课,甚至在他得知她出轨的事实后,也只是悔恨懊恼得打了她一巴掌,之后便是用拉手,怜惜地问一句“你的脸都肿了”这种小细节,默默地原谅了她的不忠。
他确实很平庸,但他代表着务实,他能够与她一同过日子,虽然再平凡也未必精彩但比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得强。
七年之痒,是许多人害怕,逃避的。
人,总会害怕时间久了,激情不在了,生活毫无乐趣,失去了方向标。
而在这个关键时刻,人的心是最脆弱的,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管不住自己的心,想寻求刺激,想冒险。
沉寂许久的心得到了释放,既刺激又有神秘感,明知道是错误,却无法下决心回头,时而欢愉,时而惶恐,时而矛盾。
就像她一样,内心期待着TA,同时又害怕被他发现。
她的心纠结着,既不想放弃婚姻,又不想失去精神与肉体的欢愉。
夫妻感情和少年爱情的不同,也是在于生活逻辑与爱情不可并论,因为爱才亲近,因为亲近所以冒犯,冒犯多了就触及底线,回头来知道痛了又会再从爱中寻求安慰。
每一步的新体验都是美好的,但太过用力的尝试又无异于饮鸩止渴。
两具孤独的灵魂,两颗拒绝平凡的心。
从相知到相恋何等自然。
他们以彼此为依,共同筑起一个梦中美丽的化外之地。
却不知道,他俩共有的,只是两人各自梦想重叠的那一小部份。
曾经,她以为找到了真爱,却黯然发现那只是黑暗中的一点微光,稍瞬即逝。
她没有追梦的勇气,只能在苟且的安稳现实与不可知的美好未来中卑鄙地选择了前者。
曾经,TA以为找到了同类,却不懂得人都要学着长大。
就算怎样不忿,任性地抗拒,TA那令人淌血的全心全意还是败给了正常的现实,换来的只有老旧MOTEL床上不瞑的双眼。
是不甘还是不解?
爱大抵就是这样躲藏在日常的点滴之中,只是被身在之中的人们轻易忽略掉,又或者大家都以为是天长地久的情节了,就忘了去特意发现与珍惜,然后在失去时懊恼。
爱情终究是有规则的,过于狂热就会引火烧身不得安宁,所以最终她选择放弃,选择回到日常的生活。
她与TA相遇以后就坠入无尽性爱的缠绵,两个深深感到孤独的灵魂,紧紧相拥,想要被彼此吸收和融化。
因为一个人太久了。
因为孤独的日子,太难熬了。
在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真爱。
并不确定。
更多的只是觉得找到一个脆弱的依靠,同病相怜,而深深相依。
如果说这也算是爱情的一种,那么他们可能也是。
我们都知道谁是能陪我们一辈子的那个人,激情易逝,适合方能永存,什么灵与肉的和谐统一,那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已经拥有了一个天赐的礼物,就不要东看西看,还想着找一些更好的。
身边的,就是最好的。
不要不珍惜。
“小时候,我以为整个世界象间巨大的糖果店,摆满了形形色色的糖果,可有朝一日你一转身,看到的确是一间监狱,而你已是穷途末路。
你想逃,或大声呼救,或嚎啕大哭,可不知什么把你给锁住了,些傻瓜倒像是无动于衷似的,他们是不是不见官才不落泪?
或者只是想你一样,静静地.....策划着逃亡。
”影片开场,30岁的贾丝廷既用沮丧的口音道出了自己的内心情感,随着时间的流逝,她越发痛恨身边的一切,她痛恨日复一日的超市工作,痛恨平庸的丈夫,痛恨鸡婆的同事,痛恨平凡的人生....而最令她丧失生活激情的事情就是,身边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她,她感到孤独,极度的孤独,于是越发厌恶,越发摆烂,越发行尸走肉.....终于有一天,超市新来的出纳员引起了贾丝廷的注意,22岁的霍尔顿,一名同样愤世嫉俗的小男人,并且与贾丝廷一样...孤独...不被他人理解。
于是我们看到了两眼突然放光似的贾丝廷重新焕发出了对生活的激情....因为她终于见到了同类,终于有人能够理解她的痛楚,她感到不再孤独....就如贾丝廷所说的那样“生活在黑暗里这么久,一丁点儿光都可以让你眼花缭乱。
”最终,两位惺惺相惜的知己从精神上的交流发展到了肉体上的交流,贾丝廷出轨了。
出轨后的贾丝廷很快乐,因为霍尔顿的出现,使她波澜不惊的生活起了大变化,她终于得以摆脱现实中所憎恶的一切,投入到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之中,但好景不长,随着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贾丝廷越来越觉得,眼前的霍尔顿并非自己的真正同类,他远比自己想象得疯狂,远比自己想象得未熟与单纯,“那时我突然意识到,霍尔顿充其量只是一个小孩,要不就是魔鬼。
”面对着霍尔顿一波又一波稚童般的热情,贾丝廷决定要离开他,可悲的是,她之后所做的一切不但没能帮她解脱,反而起到负面效果,疯狂的霍尔顿为了能和贾丝廷在一起,不惜打算私奔,而私奔的路费竟是抢劫自超市与霍尔顿自家父母的金库....终于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贾丝廷静静地坐在车内,闭上眼睛思考着该如何做出选择:左边代表着一切照旧的平凡生活,这是现实.....右边代表着虚无缥缈的将来,它可能天堂,也可能是地狱,这是幻想....至于最后贾丝廷的选择.....有些人说不管是左还是右,它无关呼对错....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尽相同....我完全同意...有些人说贾丝廷想摆脱平庸的生活怪圈,但最终她没用勇气放弃一切,放弃所拥有的,奔向那不确定的未来...我却颇有微辞......其实最后的左右抉择,不仅仅是旧生活与新生活的选择,更是选择丈夫菲尔还是霍尔顿之间的问题。
而我对贾丝廷没有勇气放弃目前所拥有一说的最大微辞便是菲尔这名角色。
我认为,最理想最理智最稳定的夫妻状态,是家人而不是情人,夫妻之爱应该是亲情之爱而非情侣之爱,择偶的第一准则应该是双方在生活上能否合拍,能否一同过日子。
两人之间的爱情,总有一天会消失,而且很快,但亲情一旦形成,便是一辈子的事情。
影片中通篇描述的贾丝廷与菲尔的关系,便是这种最理想的亲情之爱,菲尔是名普通的油漆匠,下班后的唯一乐趣便是和死党布达一起坐在家中沙发上喝啤酒看电视,憨厚且老实,无不良嗜好,更不用说家庭暴力,也许有人会拿菲尔吸大麻说事,但当你真正观看完电影后就会觉得,这实在大惊小怪,就如简介中所说,一切都是司空见惯,吸大麻顶多就是加强版的烟瘾,虽然这导致了菲尔的不育,整部作品中,我看到的是菲尔对贾丝廷展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温情与亲情,菲尔一声不响修好电视机,菲尔爽快答应陪同贾丝廷上夫妻圣经课,甚至在菲尔得知贾丝廷出轨的事实后,也只是悔恨懊恼得打了贾丝廷一巴掌,之后便是用拉手,怜惜地问一句“你的脸都肿了”这种小细节,默默地原谅了贾丝廷的不忠。
菲尔确实很平庸,但他代表着务实,他能够与贾丝廷一同过日子,再平凡也必虽然精彩但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得强。
但是呢,一开始的贾丝廷并无注意到这些,她单纯得认为与菲尔结婚7年之后,两人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激情,认为自己已不在爱菲尔,菲尔又不懂得自己的心境变化,一切照旧,最终得出,菲尔完全不了解自己,他就象头猪的结论。
再加上厌恶周遭得一切,导致恶性循环,直到出轨。
但好在,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成年人的故事,最终在十字路口前,贾丝廷仔细回想了有关菲尔与霍尔顿的种种,豁然醒悟,注意到了亲情之爱的伟大,贾丝廷是没有勇气放弃目前所拥有的么?
显然不是,我甚至觉得当时闭着眼睛的贾丝廷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思考着一个同样的问题:霍尔顿究竟值不值得自己放弃菲尔?
值不值?
值不值?
最终得出结论:......是绝对不值......而不是贾丝廷不敢...这就是区别.....倘若贾丝廷最后选择的是霍尔顿,我不会评价谁对谁错....我只会为一个人黯然神伤...那便是菲尔..说到这里想必又会有不少人同情霍尔顿的最终遭遇,我也是,毕竟这种结局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愿看到的,但有句大自然的法则叫做适者生存。
纵观整部影片,我更觉得导演是在有意无意地阐述着这样一个道理:当你厌恶身边的一切时,首先要做的并非是改变他人,而是改变你自己。
贾丝廷做到了,她成功地改变了自己,身边的一切毫无变化又如何(当然变化还是有的,既有了孩子)她仍然获得了新生,而霍尔顿没做到,最终他步入了毁灭,走向了死亡。
当一个30岁的女人(早在七年前结了婚,平凡的丈夫,一直没有生育的烦恼,过着乏味的生活,做着厌恶的工作),遇到一个22岁的男孩(帅气,忧郁,觉得世界都不懂自己),会发生什么?她觉得该抓住这摆脱现有生活的"last chance",they fall in love,快乐过,炙热过,但随之而来的烦恼也是源源不断。
他选择无所顾忌地追寻自己的渴望,他愿意带她远走天涯,他年轻所以无畏。
她却选择了回到原本想逃离的生活,她回到了所谓的"good girl"。
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带着怎样的心情?
她继续着生活,某一刻,会如何想起他?
背负着生活沉重的担子,却感觉自己空空如也。
恰好最近在看门罗的《逃离》。
也许生活真的就是一场逃离。
无论是对22岁的年轻小伙子,还是对30已婚女人,亦或者中年单身汉。
似乎每个人都有某个角落被陷进了泥淖,在挣扎着。
只是有的人比较木讷,另外一些人挣扎得更辛苦。
不要在最脆弱的时候去选择一个伴侣。
看到贾斯汀与荷登相遇以后就坠入无尽性爱的缠绵,深深感到两个孤独的灵魂,紧紧相拥,想要被彼此吸收和融化。
因为一个人太久了。
因为孤独的日子,太难熬了。
在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真爱。
我并不确定。
更多的只是觉得找到一 个脆弱是的依靠,同病相怜,而深深相依。
如果说这也算是爱情的一种,那么他们可能也是。
the good girl 并不是将一个好女孩儿的故事,而是就像贾斯汀最后在十字路口的红灯前,纠结着选择哪一条路:回到日复一日不见天日的单调生活,还是私奔到荒野里寻找刺激的人生?
是训着良心和道德的呼唤,还是放任自己对欢愉的追求?
其实哪一种选择是good girl, 这又是一个世界性的命题。
是与非的判断,有世俗的标准,也有每个人自己的衡量。
这部电影只能说传达了导演或者制片人的价值判断,也许约束内心的欲望,遵守社会法则,才是救赎自己成为good girl的正道。
但是这并不一定是宇宙法则。
就算贾斯汀最后真的逃离了,过上了另一种带着一点点罪恶感,只要她自己能放下,忠于并且珍惜自己做的选择,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
又是一个婚外恋题材的影片。
但在让你沉思之前,首先拥有的是那会心的笑。
作为一个黑色喜剧,它的讽刺与幽默,它的忧伤与欢快,拿捏的都刚刚好。
美国各大媒体这次罕见的一致,对本片持“一边倒”的肯定态度。
当然,这与导演米格尔·阿特塔的出色技艺是分不开的。
2000年,一部小制作的同志影片《查克和贝克》(Chuck & Buck),为导演米格尔·阿特塔赢得了2001年独立精神奖最佳故事片奖(成本50万美元以下),同时也为他赢得数不清的赞誉。
《查克和贝克》是阿特塔长期合作的两位搭档:制片人马修·格林菲尔德(Matthew Greenfield)和编剧迈克·怀特三人共同的心血,影片曾在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映。
实际上,专心于黑色题材独立制作的阿特塔和积极推广独立制片的圣丹斯电影节一直有着不解之缘。
1997年,阿特塔的电影处女作《Star Maps》首次亮相圣丹斯,就引来一片惊艳,不仅影评人对《Star Maps》赞不绝口,观众们也对它非常欣赏,该片曾赢得当年独立精神奖的5项重要提名。
米格尔·阿特塔1970年生于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从卫斯理公会大学毕业后,阿特塔在美国电影学会(American Film Institute)继续深造,取得硕士学位。
凭借《Star Maps》、《查克和贝克》的成功,阿特塔已在美国独立制片领域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
有一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没有谁可以理解事实的真相。
第一次看The Good Girl是那一年的夏夜,运送黑金的火车铿铿锵锵的从窗外驶过,没有睡意的炎热恍恍惚惚的把生命漂浮在半空之中,找不到家,所以找不到回家的路。
夏秋冬春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在睡着和清醒之间轮回,生命之所麻木不就是如此,举头望不到未来,回头亦看不到来时的景致,空洞的仿佛从未有过。
十八岁的尾巴上,我看到自己的故事用天蓝色的笔草草的写在纸上,异国的文字,来自右脑其实平凡的想象的故事。
Justin既是Jennifer,Jennifer即是Rachel,即是Racheal,既是我,困惑与迷茫中无力挣扎的来往,她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失去的,没有可以出去的方向。
那一年,Justin三十岁,遇到了生命中的那个,Holden,年少的孩子为什么偏偏又要是个男人,偏偏又要是Justin无可奈何的选择,偏偏又要是逃离现世唯一的借口。
所以故事开始的时候就看到了终结,所以这终于只是个普通的婚外情的故事,终于和故事本身一起沦为平庸,再也回不到问题的本源。
为什么会想念你呢?
我不知道答案。
把所有的一切归咎为不可言说的心情是自我否定的代言,有生命了的肉体被赋予了灵魂就不应该放弃,只是恰恰因为我们这样想着,坚持得不到的真理,失败,再坚持,知道在月圆之夜发了疯,离开了这世界,好歹算是个了断。
你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以为满世界都是糖果,等你长大了,才发现周遭的庸俗无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Racheal,你有没有过小女孩的时候?
有没有过除了逼迫,受伤,辱骂,排挤的小时候?
有没有过幻想得的到一个草莓口味的棒棒糖?
有没有希望能像别的小女孩一样抱一个叫芭比的洋娃娃,在试图给她穿上自己缝的衣裳?
有没有爱过?
有没有被爱过?
有没有过年少?
风大的时候,看着天边迅速流淌的云朵还是会模糊的想到被叫做童年的图景,通常只有一幅开阔的画面,幼小的女孩跑丢了鞋子,在暮夏和天空连在一起的麦田里,追逐远方另一个幼小的身影,她叫他等等,他没有停下,只是回过头来做个鬼脸,她大声的尖叫,说小玉哥哥我们再不回家奶奶又要打你了,于是画面迅速的跳转,小女孩蜷在窗下的床脚被迫午睡,听着外面的喊骂声由远而近又奔了开来。
他说他再也不敢了,她手里有扫把之类的东西,我不知道她信不信他的话,只知道他明天或者最晚后天能爬起来了就一定还会想小老鼠一样出现,探头探脑地进来问:“媛媛,要不要去后地玩儿?
”回忆的文字在一遍一遍的叙述中失却了真实的色彩,它们变得虚假,抽象。
谁的童年可以单薄到用一两幅画面概括?
所以我更相信这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假设,相信从来就没有过那样的一个时段出现在我的生命里,相信从一开始它就是长大的模样,庸俗无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Justin的钥匙是Holden,Holden没有自己的钥匙,这就是悲剧的来源。
他以为自己的钥匙是Justin,以为只要和她在一起了就可以解决的掉一切。
故事的男主人公不用再喝农药,不用再从高处坠下,可以和女主人公一起消失在这世界上,可以好好的微笑,逃离所有。
可是,你看看他的前提,get me,这根本就是个错误。
单薄虚伪的人世有谁可以真真正正了解的了谁?
Holden一再的要求Justin了解他,可是他懂她么?
他可知道她为了跟他在一起承受了多大的疑惑,失去了多少的不愿,丢掉了多少的安宁。
虽然说这是她自找,是不是有很大程度上是Holden在逼迫她呢?
没错,是她先开口说了第一句话,是她先提出载他回家,可是是他引诱了她,是他给了她一个虚假的梦境然后让她承担这后果。
他是个神经病,她也是,从某种程度上。
是同类,没错,只是无法互相拯救,所以终于还是不适合。
第二次看的时候没有流一滴眼泪,甚至Holden死的时候,镜头从门口晃进房间,从他睁着的眼睛右侧掠过,不是不想流泪,只是忽然间觉得眼眶干涸,与第一夜哭得不可收拾恰恰相反,她的痛苦,他的死亡,他得生命在她体内延续,平淡的生活能怎样,起伏的生活又能怎样,是我的故事怎样,不是又怎样,忽然觉得这些人事开始不与我相关,从来都没有与我相关过,我是Racheal,不是Rachel,不是Justin,不是Jennife,不是任何一个。
有的女人一个男人都分不到,有的则可以占有两个。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我愿意把它当作的遗言,在烟雨朦胧的十字路口,不知道Justin有没有想的这句话,有没有嘲笑她的单纯,有没有发现原来即使他们都爱她,愿意原谅一切她所做的,愿意为她付出一切,她也只有一个选择,左边,重复拖沓的琐碎的生活,右边,梦想绚烂的不知道结局的国度。
你知道,她选择了左边,她回到了从前,她得到了丈夫的原谅,她摆脱了Holden孩子气的纠缠以死亡的形式,她有了自己一直想要的孩子,没人会再提起这个小插曲,死寂的生活依然归于死寂。
只是,她有没有想过,怎么给女儿讲她的父亲,那个有着忧郁眼神,嘴唇轻轻翘起像女孩子一样,写故事的男子,怎么告诉她是自己背叛了他,送他走向死亡。
或者,她什么都不会说,她是个好女孩,她的女儿也将一样。
对不起老师,我不知道自己写的这个东西是不是符合你的要求,只是看过貌似有思想,试图告诉我们什么的东西之后我笨拙的只能想得到这种凌乱的,条条屡屡的不知所云。
Holden的死亡以一种最为讽刺的形式出现——现场报道,这个一直试图逃离的孩子临到死还是公众消遣的牺牲,那段轮指的吉他不知道是为了催人泪下还是加速情节,总之在我听来仿佛Justin茫然眼神的掩饰。
她的男人死了,她的钥匙死了,她孩子的父亲死了,因为她的背弃,此时的她是不是应该难过,是不是至少应该慌张?
她的眼神比他的故事还空洞,他的死亡比他的主人公还无聊。
最好得结局是他们消失了,同时也是最差的。
Holden找不到这之后怎么办,就好像公主嫁给王子之后除了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没有别的出路,所以他该死。
还不如像Justin放弃所谓的理想回家,不要有爱,不要有恨。
没有办法改变这世界就忘记这想法,麻木有时候是上帝给的良药,生存还是死亡,这不是个问题。
你知道的,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选择的了后者,只有残喘于此,像我们现在一样。
2008-7-10
又是一部不娱乐的片子. 可能是看到过的最Depressing的电影之一. 无聊无意义的德州小镇生活. Jennifer Aniston怎么这么适合这种孤独迷茫近似绝望的角色呢?
想要表达的冲破牢笼的思想很好 但最终唯一的方法也许只有自我了结 小J年轻的时候真是太嫩了
就像個鄰家看似嫻靜的女孩,在偶爾的狂放之後,還是退回到安靜的角落。
什么东西啊 但感觉好悲惨好寂寞 我就像Holden
这潜在的欲望着实会让人贪念,尤其是碰到了相同欲望的人,一个眼神传递彼此就好上了。工作还是婚姻,要的都是坚持和信念吧。真要觉得工作和婚姻不适合,赶紧离开,而不是留下犯罪。11.2.7下午。
什么结尾么!
平淡于好
Jake Gyllenhaal
这个片名为啥一定要和麦田守望者挂上钩呢,老实说杰克·杰伦哈尔真的不适合演这种下体思考的长不大的小孩,但是导演把这个俗套的婚外情故事拍得很有灵性,偶遇卖黑莓的老头那段给我笑惨了,从此不敢直视farmers' market;好喜欢杂货店店员的故事,不过retail rodeo也是虚构的,管理这么落后的杂货店不倒闭才怪
一种人到中年无力的挣扎感。
挺好的一个电影
唠唠叨叨毫无看点
重新回到现实
男女主角我都喜欢
很纠结的一部电影,穿插在老友记空隙,詹妮弗的一部关于出轨的电影。导演其实一直在暗示结局,丈夫默默修电视,和丈夫去圣经会只是知道夫妻一起去会永远在一起等等。。哪怕中间出现过迷茫,但是熬到七年之痒的夫妻怎么会没有一丝感情呢?PS:谁能想到赫尔顿就是断背山里的杰克呢。。
向《麦田守望者》敬了个不怎么到位的礼。
如果是一本书,应该会很好看。
不就是一个女人出轨的故事 各方面都没有拍好 浪费了好演员
999给Jennifer Aniston。有点像女版《美国丽人》,喜欢Aniston走路笨笨的样子,要毒死汤姆的时候笑死了。剧情背后讲的是成长的代价就是抛弃自己。
当人生再也找不到乐趣出轨寻找一下刺激,还是会老老实实回到监狱的。他以为一切都会好来,他以为没能好起来是因为自己不够珍惜。他错了,因为他什么都不是。瑞秋可真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