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唱团学唱《黄水谣》,开头是女声的“黄水奔流向东方.......”描绘出美丽的山河,“男女老少喜洋洋”之后风云突变,男生悲壮的声音:“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秧.............”国恨家仇油然而生,大好山河转眼沦为赤地千里,恨不能立即提起枪奔赴沙场,跟鬼子杀个你死我活。
07年去衡山,眼见山顶的圣帝庙香火鼎盛,山腰的忠烈祠冷冷清清,路人仿佛无人注意路边的标识,青天白日徽下面八个字,我记得应该是“游人到此,脱帽致敬”,“游”字可能是“行”或者“路”字。
忠烈祠里游人最多不超过十人,祠里英烈的牌位前,香炉已冷,只看到几个花圈,有一个花圈上写了四个字:并不寂寞。
古人有千金买骨的智慧,千金买来千里马的骨骸,自然就有人牵着真正的千里马来找你。
我希望看到更多反映国军抗战的电影,所以我去了电影院支持这部电影,但是我对电影水准的期望值不高,现在给这部电影打四分,三分是对电影自身的水准,一分是为了这部电影普及常德会战历史常识的功德。
这部片子的导演还是不擅长导演战争片,而且竟然是垃圾电影《太行山上》的导演。
但是片子一开头还是有亮点,安以轩唱(当然肯定不是她本人)常德的好山水,与《黄水谣》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只可惜导演功力不够,其他很多地方没有掌握好。
先说别的优点:1、二虎的形象,上战场一听炮声就吓得魂不附体,这个细节我很欣赏,比他后来那些麻利的战斗动作靠谱得多;2、枪械服装方面的错误应该很少;3、没有太刻意丑化日军;4、有一个细节很不错,就是余师长跟一个伤兵握手,却发现伤兵两只手都截肢了。
再说缺点:1、东门保卫战拍得不靠谱,不真实,战斗的过程莫名其妙,特别是横山勇祭出敢死队一招,不知道导演要表现什么;2、我记得柴意新团长没有正面出现名字,我认为这些军官和士兵的名字应该多一些字幕来体现;3、有一个细节应该加进电影,就是有一个士兵给老百姓帮忙还收了钱,被枪毙了,这个是治军从严的一个标志;4、吕良伟演的余师长倒是器宇轩昂,很有师长的风范,但是根本没看出来他是怎么指挥部队的,这场仗就稀里糊涂完了;5、突围就是突围,没有必要刻意搞出一个似乎要鱼死网破的结尾,余师长突围找援军不丢人。
6、有很多细节很突兀,比如把最后一封电报改成余师长的绝笔信,这个我认为是多此一举。
7、冯连长阵亡的镜头拍得不伦不类。
但是我还是流了几次眼泪。
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们,你们并不寂寞。
不知道有多久了,也许就因为从孩提时代一次次被耳提面命的灌输着“要崇高、要庄严、要伟大、要牺牲”。
我们渐渐变得抗拒崇高、回避庄严、嘲笑伟大、旁观牺牲,并以此为常态为自己的“平凡、普通”沾沾自喜,沾沾自喜地自我欣赏与自我奉养。
但是我们其实是知道的,这世上自有那值得敬仰的伟大与崇高,有我们应该歌颂的庄严和牺牲。
只是现在我们的身边不再有激动人心的故事,我们在暗淡的生活中失去了对光明的信仰。
最重要的只是自己?
最重要的只是自己!
好吧,如果这是我们的价值观,这就是我们最愿意歌颂的信念。
那么,也许有一些人,至少值得我们记得,不要忘记。
如果单从制作上来说,《喋血孤城》算不上好电影,但却依然有让我泪流满面的力量。
因为它尽量如实地展示了一种崇高、庄严、伟大以及牺牲。
把早已深入人心的一个故事,铺张到了眼前:在我未生之前,便有这样一群人在此地奋战搏杀,浴血亡命。
所为者是国家民族的明天即是我得以生活的现在,我又因先辈的牺牲而得到安坐在影厅里得以重见铁血沙场的点点片段。
他们的经历流过眼前,而我的生活,他们无法目睹。
六十七年,岁月长河。
今天有了一个机会在河边停下脚步,回望出没在那段波澜壮阔中的虎贲壮士。
为我而死。
我生长在常德,一草一木为我而生,伴我欣喜失落的便是这一方水土。
而有人在此地舍身搏命,换来我此刻的安逸闲适,便值得我铭记不忘。
这是最简单的道理,这是最深刻的信仰。
这个影片,这段历史。
被谈论了太多次,所以我不再重复。
我要说的只是一点:在这个人人为自己的时代,回顾六十多年前为我而死的那一群汉子,在下无比幸福。
哥看的不是电影,是幸福。
谢谢你们,为我而死。
其实这部片子还是灰常主旋律的:开场就有一个龙套团长想开溜,说了一大通消极抗日的话,然后一个营长晓以民族大义却被拒,幸亏有师长及时赶到。
这反映了什么?
还有蒋校长在开罗发来密电,要余师长坚守常德城,可战到最后,只见余师长念叨着那一句“友军观望不前,援军迟迟未来”,这话讲的是什么意思?
按照我十余年来一直接受的正确的党国教育,这些都说明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林立,思想混乱,只想着确保自己的小集团利益,这是典型的封建地主兼军阀思想在作祟啊。
还有就是我们的余师长了,虽然没有“高大全”,可跟李云龙、杨立青这些人物有何区别?
按照我十余年来一直接受的正确的党国教育,余师长大义凌然,除了片尾突围那会有点像黑帮清场,除此之外他上辈子就是个折翼的共产党员啊。
不知是眼拙还是为何,片子里就没出现过青天白日满地红,除了被日军丢下来那次。
按照我十余年来一直接受的正确的党国教育,这货不是一个赤果果的讽喻又是神马?
当然,这部片子还有主旋律电影中常常表现的民族团结,军民一家,还有……(省略5000字)等主题、母题and套话。
按照我十余年来一直接受的正确的党国教育,绝对的三个代表先进性啊。
所以,想补一补抗战历史的,还是找些书读读吧,一部电影而已,没啥就别瞎鸡巴YY了。
《喋血孤城》看完之后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当下的感受:苍白无力!
苍白无力之最——编剧!
整个故事就像是小学生写日记一样,在记流水帐。
“八千‘虎贲’将士拼死抵抗三万精锐日军”,多么精彩多么振奋人心的影片重心呀,这样的历史题材,况且还是国民革命军的历史题材真是不多。
抛开两党关系,我期望能在影片中看到国民党战士作为中国人在面对日军时的拳拳爱国心,想看到号称“虎贲”的精锐部队有多么的英勇善战,想看到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有着怎样的英明智慧等等等等。
可是我看到了什么?
一个有勇无谋的感性指挥官浑身上下没有一点霸气,只把希望寄托在永远等不来的援兵身上,没有想过好好运用好手上的虎狼之师;号称“虎贲”的八千将士不堪一击,不如一个临时加入的苗族小伙子,整个战争只守不攻,被敌人牵着鼻子走,没有一次像样的可圈可点的有组织战争。
看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部队打败仗不奇怪。
名不副实,这样的部队,愧对“虎贲”之称号!
看完《喋血孤城》留给我的是对重新了解这场战争的兴趣,因为我不相信八千“虎贲”之师是如此的窝囊,没有军魂;我不相信一个黄埔军校出来的军官是如此的无能,八千精兵在手不能组织一场漂亮的保卫战更别说是一场英勇的反击战;在电影里我看不到国民党军队的后勤体系,因为在那样的现实情况下,一支部队的后勤系统反应的是整个军队的作风纪律和军民关系。
这所有的一切都不能指望从编剧那得到任何线索,只能依靠自己将来的细心搜集。
我看不到拍这部电影的意义在哪。
抛开政治层面(很疑惑:在政治层面有没有诠释到位?
),从这部电影本身分析,我唯一能想到的意义或许是编剧想放大这场战争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可是这个个人英雄主义体现在谁身上?
是师长?
连长?
二虎?
还是柔弱的婉清?
感觉都不对。
咱那位感性的师长除了满腔坚守战场的热血之外没有发挥一点专业技能,这场战争的窝囊失败他得负主要责任;连长冯葆华倒是可圈可点,八千“虎贲”将士就他没有辱没这个名号;苗族小伙子二虎只能说是一个专业技能很强的兵,还上升不到个人英雄主义的层次;至于那位貌美如花的婉清姑娘在剧中的思想行为方式则表现出了那个年代罕见的小资情调,整个精神面貌没有融入当时的历史环境背景之中。
对于一部名为“喋血孤城”的战争电影来说这样的英雄主义非常非常的苍白,如果说这部电影编剧导演的本意是想体现57师八千将士的英勇善战,那么无疑,很失败。
因为英勇善战体现在部队作战时的战术水平上,体现在军队打仗时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八千将士每个人的个人专业技能上。
枪声只能代表战争,不能代表善战;牺牲只能代表顽强,不能代表英勇。
《喋血孤城》,只能说这是一部流水的战争电影。
8月26日晚,在家看《喋血孤城》。
电影拍得没有立体感,镜头比较平面,内容也平淡,给观众的感受很一般。
特别是,内容选裁方面,受限于电影的表现形式,对于战争的战略战术剖析不够深入,让人有点摸不着门道。
同时,演员的表演似乎没有太出彩的地方,可能跟整体情节安排有关。
1937年7月7号,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十天之后,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庐山谈话,表达全民抗日的决心。
“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在这之后的八年里,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历经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湘西会战等22次大会战,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役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总共死伤322万多人,其中将领级军官阵亡253人,包括8名上将,41名中将,71名少将,校尉级军官阵亡1万7000余人。
在那天地变色的年代,有人做了他们应该做的,甚至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事迹却不被承认,无人知晓。
还好,至少现在可以提了。
反映这些历史的影视作品本来就不算很多,而且大部分还被弄成了抗日神剧,恶心观众的同时也亵渎了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们。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部基本上还算真实还原了史实的电影作品喋血孤城
故事背景是1943年11月至12月侵华日军与中国军队在常德地区进行的常德会战其中的常德保卫战。
该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大规模的会战之一,也是抗战以来最有意义的胜利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具有一定地位。
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影片讲述了驻守湖南常德的国民党第五十七师八千余名号为“虎贲”的将士,与三万日军展开生死对决,保卫孤城常德的血泪故事。
湖湘常德,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却在那个年代因为地处军防要冲,成为中日两军必争之地,1943年10月,日军分由沙市、岳阳渡过长江和湘江合围常德。
国民革命军第74军57师(代号“虎贲”)奉命守城。
手握上峰“与城共存亡”的密令,师长余程万(吕良伟饰)心知这是一场无路可退的战斗。
百姓全部撤离的常德无异于一座“孤城”,“营长死了连长上,连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班长上!
” 这是余程万下达的的死命令,日军万万没有想到这座久攻不破的死城中,最后只剩下了不过百余名士兵。
坚守?
杀身成仁的律令不近人情,撤退?
必将背负苟且偷生的骂名。
两难抉择下,余程万手书绝笔,披挂整齐,率众突围…
历史上虎贲师长余程万率部8000守卫抵挡日军116师团30000精兵长达12天之久,部下仅剩五六十人弹尽粮绝后率部突围。
次日即带增援部队32团反攻常德,当日收复。
战后,蒋介石闻知常德失守,以违抗军令罪,下令将其送交军法处审判,后由孙连仲、王耀武等出面求情才得以释放。
但是他率部死战12天弹尽粮绝方才抗命突围确实千真万确,影片在这点上完全还原了史实。
常德保卫战,八年抗战中国军遭遇的最惨烈一役,守城8000将士仅生还80人,余程万却险些因此被送上断头台。
瑕瑜之间光荣生辉,历史将会记住“虎贲”的功勋!
著名作家张恨水曾经著有一本现代战史小说《虎贲万岁》,写的就是这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一战。
影片豆瓣评分7.3,在国产战争片里已经算很高的了,就影片本身的素质来说,我觉得略高了,但是影片还是走出了很多国产战争片的窠臼,至少,开始直面当年日军的强大,影片中日本兵不再是智商低下,短胳膊短腿的弱智,也不再是一味嗜杀的恶魔,他们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国军各方面素质都远不如他们,一直以来的战损比都远高于日军,基本上是几个人换日军一个人。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恰恰反映出虎贲出色的战斗力和顽强的作战精神,他们的誓死抵抗让日军损失惨重,迟迟达不到作战目的,最后甚至使用了化学武器还是未能破城,常德,这个只有几平方公里的小城,成了横亘在日军面前的一道天堑。
这些,影片中都很好的展现了出来,虽然由于预算问题战斗场面不尽人意,但至少比抗日神剧可看性高太多了,而且没有胡编乱造。
影片的问题更多的是出在人物刻画和演员表演上,吕良伟饰演的余程万英气十足,一脸严肃,但是过于脸谱化,张恨水小说里那个有血有肉的余师长始终也未曾在他身上见到,袁文康、安以轩这一对儿就有点儿煽情过火,比较别扭,唯一的亮点倒是谢孟伟饰演的民兵二虎,这个形象更真实,角色有成长性,看着更舒服一些。
我倒是觉得片中扮演日军指挥官的演员演的非常好,和以前的同类型角色差别很大,算是有点惊喜。
影片在各大视频网站上都有,有时间的话找来看看吧,张恨水先生的《虎贲万岁》小说,也值得收藏。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翻出这部八年前上映,票房惨淡的旧作推荐给大家,并不是因为影片有多优秀,而是因为有些事情,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有权知道,不应该被选择性的遗忘,至少在看到这部电影之前,我对常德会战的概念,仅仅就是书本上那冷冰冰的几个字,而在这几个字背后,是无数将士们的浴血奋战,是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是一段段不能被忘却的纪念。
用一个今天看到的故事作为结尾:抗战期间,有个叫迈克的美国战地记者,有天他在战场上看到一个中国的娃娃兵,便走过去与他聊天。
迈克:你多大了?
中国士兵:16岁了。
迈克:你觉得这场战争能胜利吗?
中国士兵:我们一定会胜利。
迈克:那么战争胜利了,你想干什么呢?
中国士兵:那时候,我已经死了。
山河泣血的年代,每一个牺牲都应该有一座纪念碑。
谁说好,讲国民党抗日而且几乎全军覆没就是好电影?
那也要看导演和编剧的水平如何!
这部片的导演和编剧都很水,还不如《遍地狼烟》(这部戏台词不靠谱)的剧情靠谱。
挂第一主演的吕良伟演的“虎贲”将军余程万怎么在戏里没多大作用呢?
那当配角好不好,把袁文康扶正,而且到最后他居然没死,最高将领都没死,其余人的牺牲在我看来就很傻逼。
“常德会战”在抗战中到底有多重要抑或余程万到底是英雄还是狗熊我没时间多研究,但这片的导演和编剧实在是太菜了,害得我看到袁文康和安以轩的激情戏那嘎达实在没抗住,骂出了声。
我死国生,从容去,国殇民恸。
回首处,家山还远,高堂难奉!
一缕忠魂行去缓,十万百姓沿江送。
谁堪比,荣辱一肩担,国为重。
芦沟血,宛平痛。
肥水烈,临沂勇!
凭军魂赤胆,阻敌狂纵。
身后几回燃战火,碑前数度梅花冷。
看今日,有大好河山,英名共!
—— 源自网络诗人“秋江月影”《满江红.张自忠》六点四十分的电影,下班时还被工作耽搁了小会儿。
不顾身体不适、一阵狂奔,终于赶在影片刚刚开始时坐到了位子上。
中信新南国影城,好歹在美国大片《敢死队》放的如火如荼之际,给此片分出了一杯羹。
尽管诺大的放映厅,只有寥寥十几位观众,但至少还有人,至少,还有我。
我不认为自己是文青,更不太会写影评。
就电影本身而言,我是个外行。
对我来说,题材好,演的到位,就是好电影。
在我的眼里,这部片拍的不比《集结号》差,可主体不同,就如此区别。
宣传甚少,很多人,或许压根儿就不知道有这部电影的存在,而我是偶然在深圳卫视的《直播港澳台》中获取的信息。
没想到,才刚上映,甚至很多影院压根儿就没放映过,就要下片了。
“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
职率副师长,指挥官,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主任等固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 1943年常德会战最惨烈的时候,常德城区已成一片焦土,日机不分日夜狂投烧夷弹,城内大火蔽天。
时任七十四军五十七师师长的余程万仍率残部死据城西南一角,拉锯搏斗。
余师长此时已知援军不可能如期抵达,决意全师战死常德。
这是他给司令长官孙连仲的电文,孙当即泪如雨下。
影片即以此为背景讲述这段常德保卫战的血泪和悲壮。
在漆黑的影院,热泪盈眶,却没有流下来,不住的忧思在心中荡漾。
在回家的路上,一边给朋友们发短信,一边继续怅惘着:我们这个民族,总归是有些令人痛心疾首的“劣根性”吧?
南岳衡山忠烈祠,是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也是国民政府在大陆建造的惟一一处纪念抗战烈士的大型陵园。
南岳风景天下闻名,一年四季,观光游客熙攘不绝,但和其他大小庙宇络绎不绝的香火相比,忠烈祠无疑是寂寞的,绝大多数游客根本不知道“忠烈祠”在衡山的存在。
据说,今天的南岳忠烈祠周围,有郑作民、孙明瑾、彭士量等将军个人墓葬12座,74军、60师(曾葬2128人)、140师(曾葬916人)等公墓7座。
1966年那一场浩劫,所有将士的坟墓都被掘开……身为一个湖南人、衡阳人,我很惭愧,我也是在杨锦麟先生最近的一次讲座上才知道这座忠烈祠在家乡的存在。
但,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什么?
南京大屠杀,人类或许没有任何一次惨案能比它更残暴血腥了。
那是一只野兽之师,他们的牙缝里塞满了三十万无辜中国百姓的血骨碎肉。
令人尤为悲愤的是,至今,仍没有哪一届日本政府为此做过正式的忏悔和道歉。
而这些日子,我总是在想:我们啊,往往一方面对日本的不承认历史、他们的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愤懑不已,另一方面却始终不正视我们自己的历史,或者有选择性的遗忘了我们这个民族自己该有的“靖国神社”。
当党派纷争、“阶级”斗争凌驾于民族利益之上时,我们这个曾经挨过打的民族又怎么有足够的底气去怨恨那个狠狠扇过我们的敌人呢?
而如若被打的人都已经忘记了挨打,打人的还会记得打过人吗?
每每思及此处,便总觉哀从中来,无法断绝。
我亦知,纷纭众生,心神各异,我无法也不能掌控他人思想。
但我总希望能有多一些、再多一些人记住或者愿意记住那些曾经为我们这个民族的不亡和复兴献出过生命的有名的无名的忠烈们,不管他们是属于哪些派别,抑或没有派别。
为他们燃一柱心香,也为自己的灵魂留一丝庄严。
这样的人不绝,我就觉得这个民族总还有向上的希望。
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2003年12月8日。
“常德会战60周年公祭”在常德抗日烈士公墓举行。
祭文念到一半,风雪突至。
近80岁的顾华江从贵州赶来,一下火车,就直奔公墓,扑地大哭。
当周围的常德市民知道他是参加“常德保卫战”的57师抗战老兵,纷纷抓住他的手不放。
后来,顾在公祭大会上颤声问:“常德人民,你们好吗?”台下两千多个声音齐答:“你好!”据说,当时台上坐着的一大排政府官员,在这样惊天动地的问答声中,全都哭了……在回家的车上,收到家乡在常德的表姐夫发来的短信:……这一段历史值得纪念,这些英烈值得怀念!
有空要去瞻仰瞻仰!
是啊,我寻思着,有空回衡,就再也不能错过南岳那一趟拜祭。
或许,去南岳大庙求财求缘求富贵的香火永远都将旺过前往忠烈祠拜祭瞻仰的人迹,但我仍然愿意相信:青山有幸埋忠骨,英灵永垂铸民魂。
以及,那个源自网络便始终回荡在心底的句子,振聋发聩、经久不衰:谁堪比,荣辱一肩担,国为重;看今日,有大好河山,英名共……听,青山共鸣、有士齐呜:国为重,国为重……英名共,英名共……
本文无剧透。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常德人。
一直都是很热爱家乡的那种。
所以这个片子一上档就找时间去电影院看了。
常德只有一个规模较大的电影院。
就叫“水星楼”影院。
PS。
潇湘影城正在修整中。
所以通过此影院观众反应基本就能反映目前常德市场。
我看的是工作日下午三点半那场,观众有将近一半坐满。
其中大部分是学生。
我都偶遇了好几个初中同学= =还有一些年纪稍微大点的中年男人女人们。
还算比较正常了吧。
或许是因为这个故事就是讲的常德大会战。
所以常德人民中会有一些自发去影院观看的。
常德人民之间的那种感情不知道怎么形容。
平时也看不出很义气。
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大家都会超级团结。
常德人不像山东汉子那么豪爽。
不如上海男子那样精明。
但是常德人普遍都是重感情又很理性。
就是那种不浓不淡的感情。
非常真实。
再说影院的宣传。
可以说是近期主打。
时间段多。
基本上全天只要你想看就有得看。
比如《恋爱通告》就只有两个时间段了。
影院门口有一张大海报。
上面有一张另贴上去的普通纸张写着一个歪歪扭扭的字“常德大会战”。
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喋血孤城》。
这个和该片前期宣传不是很到位有关吧。
所以才会另外用纸来解释这个电影。
片中地名都是常德人所熟悉的地方。
像河袱山、德山、桃源、四眼井......所以会有很亲切的感觉。
但是片中婉清作为一个常德丝弦的艺人所表演的并不是真正的常德丝弦。
而且关于那条江的介绍很少。
那是沅江。
常德的母亲河。
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观众都会有一些窃窃私语,大概是评论片中出现的一些不是很准确的东西。
大家普遍感到奇怪的就是,这部电影里面居然没有出现共。
产。
党。
看来大家都习惯了某种战争片。
其中那句"友军观望不前”也让人稍微疑惑了一下。
但是。
我想。
这样的改变对于观众来说是好的。
历史到底是怎样只有交给时间去说清了。
或许五十年后我给膝上的孙子孙女说的常德会战的故事又会是另一番景象了。
总的来说。
作为一个常德人观看了这部电影后。
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
这可是第一次正面描写国军啊。
这真是一部寂寞的影片,不管是片中人,还是院线里,好像萤火在黑暗中,倏忽寂灭。
90分钟,干净利落的节奏,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却还是勾人,因为真实。
彼时的常德,孤城一座,彼时的中国,已经退无可退。
没有人能跟我解释,偌大的影院,为何是这么小的一个厅放映,而且一天只有一场。
而那些喜剧片、那些敢死队,别人的故事就那么热闹,场次那么多,颇有夜夜笙歌的味道。
听说全国都如此。
那就没什么可抱怨的了。
那么多事情解释不了,就像我们无法明白彼时常德四周的援军为何迟迟不至。
就像片里的余成万将军说“友军观望,援军不至”。
他比烟花还寂寞,8000子弟兵剩下不到300,奋力突围之后还被判处死刑,幸有六万常德民众为其签名求情,幸有张恨水的《虎贲万岁》,解放后,悄无声息地去了香港,死在了几个小毛贼枪下。
片里的那个清俊的小连长,可以无牵无挂地死去,不用背负太多地黑暗,不用想太多,只是自觉为民族尽忠,死后还有佳人陪伴。
而真实的版本是,参加过常德保卫战的一个军官,解放后被判反革命罪,大半生的牢狱,家破人亡,出狱后遁入空门,常去当年战友的墓地流连,喃喃自语,无人可解他比烟花还寂寞。
今年,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人是十六万,比去年多了一万,不少是青壮年。
今年,悼念南京大屠杀的人是三百人,其中还有一百是从日本飞来的反战人士。
无语,他比烟火还寂寞。
而我们呢,浑浑噩噩,犹是春闺梦里人。
原文地址:http://i.mtime.com/3672263/blog/4832790/
推荐
“中流砥柱”在围观ing。。。。
没结尾……
2012.10.05
想不到到现在了,拍出来的战争片还这么假。不过总算也有了突破,开始正面描写国民党部队抗日了。当然,这种影片在情感上总是能轻易打动人的。
导演是二逼
推荐
很讨厌看抗日时期的战争片。因为会很伤心,这部拍的还是不错的。也一样避免不了伤心。。让人很难受。真想杀光小日本鬼子
这么粗糙的战争片还有这么多人叫好 好在哪
要是英雄的女人说话不是这个声音就好了……
20.5。场面上的优点全然不能掩盖剧作上的偷懒和无能。人物扁平,关系庸常,结构混乱。我实在看不出两条感情线到底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水时长吗?很多该写的东西都被轻飘飘地一笔带过,就像D了一辈子永远D不到一张凑羁绊的牌一样让人窝火。
并不是把屏幕拉成宽屏的,时间搞成90分钟,就可以称之为电影了
软绵绵乱糟糟的煽情殇。
挺好的题材,导演真不给力。
纪念九一八,电影不好看,毫无亮点~
沒有情緒的臉孔,一切為了戰爭而戰爭,與觀眾無法連結。
没有内核、形式主义般的苍白
据称是第一次表现国军战场。人物缺少变化,瑕疵也挺明显,但是不矫情,吕良伟的演出也可以加分
「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部主任死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74军万岁!」
硬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