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辉兔的影音杂货铺公众号) 《彷徨之刃》根据东野圭吾同名小说改编,之前已有日版和韩版,口碑和评分尚可。
此次由王千源、王景春、齐溪、张宥浩等人出演国版,其实在尺度上是非常受限的,毕竟涉及未成年犯罪,刚好近期还有真实事件上过热搜,观众会对电影有更加明确的期待。
估计观众们也明白,期待根本不可能实现。
王千源饰演的父亲李长峰,想杀尽未成年凶手为女报仇,不说是否有别于原著,单从希望成真可能会引发负面传播这点,电影就审核不过去。
韩版没把结局改成以暴制暴复仇成功,父亲眼见杀人无望,留下一句“我不能和这个恶魔呼吸同样的空气!
”便选择自杀。
日版父亲是被警员击毙的,引出一句“未成年、父亲、警员,都是杀人凶手,还要分成能被原谅和不被原谅的人吗?
这样区别对待,真的好吗?
由此可见,案件只是抓手,这样意难平的结局,更适合借由谈论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保护。
如果导演和编剧胆大一点,向法律界定方面延伸一下,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但那是未知数。
国版剧情的内容创新,其实也是有亮点的,比如凶手谢宇的父亲在警局推卸责任的时候,被另一名受害者父亲打了,并说出盼着李长峰能成功之类的话。
还有警官梁军回忆起十年前,三名不足十四岁的未成年杀人后,问他判不判刑的画面,都是思想和情绪很好的推进器。
房东无论出于同情还是正义,选择帮李长峰隐藏行踪,还开车载他找人。
以及梁军在后期抓捕李长峰时,开枪射击故意打偏,这些不是没有任何铺垫的行为。
李长峰脚踩谢宇的时候,一群警察包围着他,可他依旧选择了开枪,只是精神状态不佳也没有瞄准,打坏了谢宇的一只眼一只耳。
即便如此,李长峰也超越了日韩版的结局不是吗?
至少他敢开这突破尺度的一枪,评分就不应如此之低。
李长峰还是死在了小警员的枪下,他最终没有等到小芊案的审判结果。
谢宇犯有非法持有毒品罪、强迫他人吸毒罪、强奸罪才判了十五年。
这里其实有个点没有提,如果小芊是被强奸致死会判重刑,注射过量毒品致死会判得更轻,这是李长峰绝对不能接受却无法改变的事实。
不止如此,字幕里显示,给李长峰发定位信息的人是阿诚的父亲,被判拘役六个月。
在日版里,发送信息的人可是警官本尊,属于知法犯法的存在。
盘点起华语电影里的老戏骨,王千源的名字一定赫然在列。
从《钢的琴》里拥有高尚情操的下岗工人陈桂林,到《绣春刀》里沉稳忠义的卢剑星,再到《解救吾先生》里穷凶极恶的绑架犯张华,几乎是一人千面,无论正派反派,精英或小人物,都能被他演绎出高光。
在《彷徨之刃》里,他又一次挑战自我,饰演了一位为了女儿,走上复仇之路的坚毅父亲。
李长峰是一名建筑工人,身为单亲父亲的他独自抚养着女儿芊芊,虽然日子平凡,但却对未来充满向往。
然而意外却将生活摧毁,某天芊芊没有回家,第二天他便接到来自警方的认尸电话,看着女儿的尸体,李长峰失声痛哭,但更令他崩溃的是女儿死亡的原因——她生前遭到了多人轮奸,并且被注射了大量的毒品,受到非人的折磨。
这两年,犯罪类型的作品愈加受欢迎,但观众的口味也愈发刁钻,人们不再只满足于简单的猎奇和暴力,而是想在犯罪题材当中看到真实的人性,无论《漫长的季节》还是《涉过愤怒的海》,都是在人性层面挖掘到了极致。
《彷徨之刃》也是如此,父母为子女追凶的故事不少见,但本片特别在于,犯案者皆为未成年。
在案发之后,有一场三个少年犯讨论如何掩盖罪行的戏,谢宇说:只要你不说谁会知道。
眼神之间看不到一丝畏惧和不安,他们谈论事情的态度,不像是刚杀人,更像昨天逃课被老师发现了,他们根本没把害死一个人当成多大事情,令人不寒而栗。
而另一边呢?
是李长峰的生活几乎被摧毁,他失魂落魄地与警察告别,在家中对着女儿的遗物痛哭,整夜坐在警局楼下希望得到真相。
在年龄的限制下,这些少年犯不能被处以极刑,李长峰在极度愤怒与无奈下选择了“以暴制暴”!
于是自然而然的,李长峰走上了复仇之路,成为了通缉犯。
可李长峰一开始便是如此吗?
甚至,他是一瞬间变化的吗?
一开始,他只是想寻找到女儿死亡的真相,可却在行凶者一人家中看到了女儿被奸污的录像。
不得不说王千源那一幕的演技十分到位,他的脸上写满了悲痛,愤怒,还有无助。
这场戏很精准的刻画了人物的心态,因为在一开始,李长峰还仅仅只是想阻止录像继续播放罢了,因为身为一个父亲,他无法直视眼前的画面,可他得到的是王天笑的拳打脚踢,这终于激发了他最后的怒火,身为凶手,你怎么可以如此心安理得的安然生活,还全无任何愧疚?
于是在一场半是意外,半是被激怒的厮打后,王天笑倒在了血泊里,李长峰也意识到,他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他拿起武器,去寻找下一个人。
为了能够替女儿找回一点公道,李长峰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那么,加害者的父母们呢?
电影其中有一个情节或许做出了解答,当谢宇的父母来到警局后,第一反应不是愧疚,而是傲慢地推卸责任和试图息事宁人。
一眼便知谢宇的自私和冷血是从何而来。
而王天笑,片中也有台词暗示了他糟糕的家庭,父母长期在外,是留守儿童,可以想象他同样鲜少得到家人的关爱。
未成年犯罪背后的家庭教育议题不容忽视,作恶少年背后毫无管教、推卸责任的父母,也是犯罪的推手!
还好,有《彷徨之刃》这样的电影,它刺入血淋淋的真相,再将灰暗一点点撕开。
影片内容就不说了,看看这评分就知道了,可惜了王千源王景春的演技了。
但是这个意义啊,还是很值得宣传的。
毕竟现在是个欠债不一定还钱,杀人不一定偿命,天经不一定地义的时代,我们常常奚落隔壁西八国电影敢拍,但拍了也不改。
可我们这边连拍都不让你拍,影片的彷徨就是社会大众对某些法律条款的彷徨,剧里王千源大哭着喊,:“我女儿死了,为什么他们还可以活着”。
还有女房东让王千源相信法律,说法律会制裁他们,王千源对女房东说;“法律会给他们(罪犯)机会,没几年就出来,结婚生子”。
这完全违反了人们朴素的道德与法律观念啊,从小我们被灌输的观念就是:”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天经地义”。
结果经常发现事实是,为什么受害者遭遇诸多折磨与极大痛苦后死了,而罪犯只需要完全不对等的惩罚后,还可以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就因为他们未满18岁?
未满16岁?
未满14岁?。
依稀记得一段话,不知道谁说的,大概意思是:社会给了罪犯可以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是呢,受害者已经死去了啊,对罪犯宽容,就是对于受害者亲人的第二次伤害。。。。
尤其受害者生前还有可能遭遇极大的侮辱与痛苦,受害者已经没有机会再重新来过了。
而且这让社会大众怎么想,想想扶不扶的最早案例,那位法官判的或许是有法律可依,可是起到的恶劣的社会影响呢?
,流毒深远啊,。
---很小的时候,那会还很少有监控,还记得初中时候有同学口口声声说某某地方某大哥(其实就是小混混),开个面包车在路上看哪个女孩好看,往车上一拉去偏僻地方,把女孩一玩再一扔,这些当年只当做恐怖故事来听的,多年以后想想,其实都可能是真实发生过的,。
(就看看现在到处都是监控还会发生这种事,当年只会更糟糕)。
也不知道那些受害人最后怎么样了,那些罪犯又怎么样了。
这一版《彷徨之刃》里王千源演的不错。
基本上故事是以他的视线展开的。
王千源是1972年出生,今年也五十二岁了。
状态保持的相当不错,电影里看着完全意识不到他的实际年龄。
王千源不是第一次演父亲,2010年,十四年前就在《钢的琴》里面演了一个父亲。
在《彷徨之刃》里王千源演的李长峰是一个建筑工程师,从最开始的意气风发,到后面形容枯槁,非常准确地给出了一个绝望的父亲形象。
很明显看出来王千源在角色上投入了心思,最开始肌肉壮硕,后面一点点枯瘦下来,到了后面伤口发炎导致他处于高烧状态,身上非常明显的消瘦,眼睛因为病痛和休息不好变得干枯,视线不清,嗓音低哑干涩。
不过,导演和编剧给出的人设有点损伤角色魅力。
故事是发生在2009年,王千源本身是工程师。
以他的身份和背景经历,女儿被害第一时间是报警,然后会一直寄希望于警方。
到他接到罗志成告密短信之前,剧情还是符合逻辑的。
但是,在王天笑家里他看到视频,义愤之下打死王天笑之后,突然就不信任警方了。
这种转变是比较大的原则上的转变,是需要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才能让观众相信角色。
那么,可能选择的理由包括下面三种。
第一,是李长峰失手杀人了,他想逃避警方惩戒。
但是,以李长峰当时的状态,他只关注杀女儿的凶手,自身的安危与否应该不是他重点考虑的东西,所以这一点不能让观众信服 。
事实上,编剧和导演也没选择这一个理由。
第二,李长峰发现凶手未成年,即便被抓也会很快放出来。
而且他很确定凶手并未悔改,还会去害别人。
在剧情了应该还会有凶手自己未成年这一理由当面刺激李长峰,才导致李长峰不信任警方处理,而选择自己复仇。
本来按照这个电影的主线,包括最后电影的胶带,这个转变理由才是最理所当然的理由,但不知道为什么导演却并没有明确使用这个最理所当然的合理理由。
第三,是导演选择的李长峰变得不信任警方的理由,就是:李长峰作为一个父亲,被女儿被害录像刺激了,选择自己复仇。
在王天笑家里,李长峰打死王天笑之后,导演突然闪回插入了一段回忆性的片段,这段回忆里显示了李长峰在女儿死后的各种痛苦。
本来电影前面的节奏都非常好,一步一步推进到李长峰失手杀死王天笑。
就是这一段回忆的插入,突然间打乱了前面的节奏。
当时看到这一段时,没有反应过来为什么会有这一段。
然后,在结尾时当年轻警察开枪打死李长峰时,才想明白,原来导演想把李长峰塑造成一个真正的罪犯,这样结尾年轻警察的开枪在法理角度和道德角度都能站得住。
如果,最开始李长峰是因为明确地知道“凶手不会受到严重惩罚,而且凶手没有悔改”,才决定自己复仇,那李长峰的选择就属于“逼上梁山式”的选择。
那么,结尾时,李长峰被杀,在法理上是正确的,但在道德和感情角度,就无法让观众接受了。
而现在电影里把李长峰的选择归因为“自主选择个人式复仇”,那么,李长峰持枪伤人,就属于主动选择成为罪犯。
那么,最后李长峰的死亡,从法理、道德角度,都可以成立了。
但是,根据电影里最前面父女相处的片段,可以看出来李长峰是一个思维非常缜密,做事理智的人,电影仅仅是通过一段插叙闪回,就让一个四五十岁的、独立养大孩子的、理工科工程师,在已经选择报警,一直相信警察的前提下,突然变得冲动,而选择自己去复仇。
并不具备充分的说服力。
而作为对主线剧情的弥补,导演和编剧反而让王景春饰演的老警察梁军一直念念叨叨的说着未成年的恶人也是恶人这种台词。
这种设置非常不恰当,因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警察是不会把自己对于嫌疑人或者某一类人的态度一直念念叨叨的。
这种台词应该出现在李长峰这种非警务人士或者年轻警察这种经验不丰富的角色嘴里。
所以,虽然知道或许是为了过审,或许是有别的原因,才作出这些调整。
但是,如此生硬的改编,只能证明这个导演和编剧不太成熟。
导致李长峰和梁军两个角色的效果都受到损害。
浪费演员的表演。
本片想面面俱到,什么都涉及到一点,结果哪一块儿都不出彩。
如果只是为了结尾《未成年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条修改出那几行字幕,应试作文其实不需要一部电影的体量。
如果要全面具体细致的还原东野圭吾原著里的众多人物形象,以及有关“彷徨”情绪的思考,还是拍一部短剧比较合适。
影片演员阵容还挺可观的,有王千源、王景春等一众成熟的演技派,还有张宥浩为代表的颇有个性的年轻演员们,可惜导演用得不好。
以王千源来说,除了结尾的爆发戏算有可看之处,其他基本是舒适区内的套路表演,失声的段落更是令人出戏。
《彷徨之刃》是东野圭吾小说中悬疑感比较弱的。
可以理解导演在改编处理时,没有去突出悬疑和动作的类型元素。
然而放弃了这两大看点,在对现有法律体制的反思,和人性复杂性的探讨上又没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表达,就使得影片连鸡肋也不如了——食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
比起现实社会中相关新闻给到人们的震撼程度,这部电影的能量太低。
如果不像现在这样家长、未成年、警察、社会公众方方面面都谈,而是在王景春的警察线,王千源作为受害者家属的复仇线,诚这个被霸凌的未成年共犯中,任选其一深入地去拍,把“彷徨”的情绪和主题用在刀尖尖上,刺痛感也许会更强。
不够爽,可能是因为坏人没有得到我想要的惩罚,好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再一个是有一些想要看到的点讨论点,比如:1️⃣首映礼板子上写的女孩被盯上是不是自己的问题,这个电影也没怎么说…
如果真的可以“补一刀”就好了,像《消失的她》打何非立牌一样,真的很需要泄气💢2️⃣未成年犯法,未成年人自身、父母、学校、社会,这些种种因素,本来是可以在电影里呈现的因为有提到(可能被删了)关于“亲人复仇”这个点,其实相比于《涉过愤怒的海》,他多了几组家庭的对比,更能看到不同家庭对未成年成长的影响3️⃣再一个是,情理与法理,王景春饰演的警察是有故事的,他的故事可以讲出这个点,但也没很深入就是感觉有点放不开,看演员表还有观影时的感受,感觉剧情删减了一部分,所以观感上也不太连贯总体上就是,冲他这个题材很想打高分,但是内容支撑不起来这个题材,只能到3.5-3.8(满分5分)还有最后一个镜头里,两位警察的话,真的很难不说,有点戴着镣铐跳舞的意思
很久很久没有像看《彷徨之刃》这样,被愤怒和无力包裹着走出影院。
电影由东野圭吾同名小说改编,影帝王千源等一众实力派演员加盟演绎,讲述了一个父亲替女儿复仇,手刃未成年罪犯的故事。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好电影,影片的用意也很清晰明了,直指当前社会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
“他还是个孩子”——无论是校园霸凌欺辱同学,还是拉帮结派唆使犯罪,经常有人会以这句话来包装一个孩子犯的错误,在他们看来,只要是孩子,那么他所犯的错就是允许的,就有机会重新学习成长,似乎深究问责的人反而是过错的一方。
诚然,孩子犯错,往往是因为无知和无畏,严厉处罚也就成了部分人口中的斤斤计较,他们在以“高人格”的姿态关怀未成年罪犯的同时,却忽略了未成年罪犯的成本——司法资源的投入、对社会安全感的冲击、对受害者及其家庭的伤害......这一切都将需要由谁来承担?
电影里恶童犯案后,没有后悔,害怕,他们有一套自洽的“法律”——因为我年龄不达标,所以我死不了,我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去威胁你,伤害你。
所以,才会肆无忌惮地偷拍、性侵、凌虐、杀害。
然而现实中,更多的是像罗志诚这样的青少年,因为一次错误的选择,迈出了走向深渊的第一步。
那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却如同开启了一道无法轻易关闭的门。
在各种诱惑与误导下,接连做出了更多错误的决定。
每一个决定都如同在黑暗中又前行了一步,让他离光明越来越远,离深渊越来越近。
他开始与不良为伍,沾染种种恶习,内心的良知被一点点遮蔽。
一步又一步,他在堕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无法回头。
每一次放纵自我,每一次违背道德与法律,都让他更深地陷入那无尽的黑暗深渊之中。
长峰潜入罪犯家中,亲眼目睹录像中自己深爱的女儿被凌虐性侵,观众可以切身感受到那股悲伤。
当李长峰砸死王天笑的时候,影厅里一片欢呼,我也用力紧了紧拳头,大家都在为他手刃恶童而长出一口恶气,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似乎是非对错变得模糊,而看着大银幕中李长峰的脸,这一刻的他,愤怒、疲惫、迟疑,却看不到一丝释怀与解脱。
好人还在挣扎着彷徨,坏人却从未犹豫。
电影散场,当众人沉默离席的时候,同行的朋友突然转身说了一句:“好憋屈啊!
”是啊,就是憋屈!
——毕竟,这才是赤裸裸的现实,毕竟现实生活不是武侠小说中的快意江湖。
如果要实现长治久安,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以暴制暴”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而完善的监管与约束,才是更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不让好人彷徨,要让坏人犹豫,衷心地希望能够在一个个血淋淋的案例的总结以及推进之下,我们的社会可以更加进步。
我想,或许这也正是《彷徨之刃》这部电影的意义之所在吧。
#彷徨之刃的现实意义# #彷徨之刃父亲为女儿可以付出一切#
直白一点讲,就是一个父亲为了给被性侵、被注射毒品,最终因毒品过量至死的女儿复仇的故事,他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却获得了多方的声援,连警察都在法理与情理中挣扎着要不要放他一马。
故事的结局,是两名实行了正式犯罪的未成年人,一名被父亲杀死,另一名则被父亲毁容,但因年龄过小,只判处了15年有期徒刑,但父亲因为当街持械被击毙。
想必接触过东野圭吾作品的人应该已经清楚了,这部电影正是以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彷徨之刃》所改编的。
除了中版,还分别有日韩两个版本,所以我简单的聊一聊三部电影以及小说的结局有哪些不一样。
小说小说的结局是,因曾经帮助长峰藏匿的女人的一声尖叫,而导致长峰产生犹豫没来得及射出子弹,最终第二名罪犯捡回了自己的命,而长峰则被击毙。
日版和韩版日韩版的结局是我最不喜欢的结局,其实它们的拍摄很贴近原著,但是因为少了太多心理侧写,太多的东西只能靠表情来呈现,让电影失去了它独有的逻辑性。
而长峰最终是拿着一把没有子弹的枪指着第二名罪犯,因为对方是未成年,所以他的出发点是想要让第二名罪犯终生生活在恐惧里,长峰被击毙。
(日版)长峰在找到第二名罪犯后拿枪指着罪犯,经过繁复的心理斗争,他逐步向罪犯贴近,本想开枪,但枪里却没有子弹,长峰被警方击毙,第二名罪犯向警察表示感谢。
(韩版)中版中版李长峰的结局是比其他三版更贴近普罗大众想法的,第二名罪犯在警方的围追堵截下亡命奔逃,在这个过程中,他遇见了前来阻截他的李长峰,他一个枪托加一个正蹬将罪犯击倒,踩在他的头上,用枪指着罪犯的大脑。
但多日来的不知疲倦的追凶让这个年近五十的中年人疲劳不堪,但他还是强行逼着自己开了一枪,但因为疲劳导致子弹射偏,只射瞎了罪犯的眼睛和一只耳朵,李长峰被击毙。
四个版本里面我最喜欢中版的结局,原因还是如上,中版是唯一真正选择了开枪的版本,比起其他三个版本,中版更贴近普罗大众的恶有恶报观念。
比起日韩两版的悲伤的“彷徨”更偏向愤怒的“刃”。
但是,单从观感来说,作为观众的我们,大部分人没有看过其他版本的《彷徨之刃》,当他们看到这一处时的观影情绪,就像是突然寸止,爽了却没完全爽,让人被拖入云雾,摸不见那深处的情绪转变。
说完了优点,接下来说槽点实际上中版的问题是很大的,首先就是男主角王千源的演技和剧本台词。
我已经看了很多部电影了,而我的习惯是只要演员的演技能够让我代入,我就认为演员的演技好。
王千源进情绪又快又准,而且能够调动身体上的细节,比如眼球的血丝、脖颈的青筋、脸颊的消瘦、声音的强弱来辅助表演,让观众可以通过视觉体会角色的内心状态,以及脑补李长峰几日来的身心煎熬。
王千源的演技表现无力与愤怒感确实非常精妙,但对于痛苦和悲伤的表达就显得十分抽象。
梁警官让他来认尸的那一段是最尴尬的一幕,可能是声音问题,王千源嗷的一嗓子嚎不仅破音而且拖调,还断断续续,我能理解这是为了表现悲伤的做法,但是这样的演绎太过火,少一些絮叨的情绪化台词,人物会更有味道,也能给观众多点主动代入空间。
后来游乐园追击一幕,又因为台词“你们谁都帮不了我!
”这句话的不断重复,而将原有的法理与情理最大化碰撞的戏码诠释的不伦不类。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在于演员或是台词,而是内容。
电影想要涉及的东西太多、太杂、太快。
法律条文对于当今问题没有办法全面覆盖的问题,未成年犯罪该不该如同成年人一样判决的问题,做出恶性、重大犯罪的罪犯有没有资格获得新生命的问题,对于父母不关心儿童而导致儿童扭曲的问题,以恶制恶与无法抒发仇恨的普通人的问题。
想讲的东西太多,却又完全讲不清楚,所有地方都是浅尝辄止,最后借梁警官之口草草地补充一句,这一切都是因为爹妈没教好,因为没教育好,这样刻意地拔高显得电影的立意十分敷衍。
光彩夺目却缺乏内涵。
影片名字叫《彷徨之刃》却只拍出了“刃”,彷徨的含义几乎在李长峰身上没有体现,唯一在李长峰身上的体现居然是最后已经决定了要开枪的时候来了个物理意义上的彷徨。
而代表彷徨本身的梁警官在面对正当程序与受害者该不该私力救济的复仇之间的彷徨则更加意味不明。
一方面,一段有年代的之前的一起未成年暴力伤人事件的影像不断出现,彷佛在暗示警察的纠结。
另一方面,剧情本身又没体现出警察对该如何对待受害者父亲的举棋不定的表现,每次在追捕逃犯时,一旦父亲出现,追捕的重心就迅速转向父亲,也给了大量的追捕过程长体力不支的铺垫,警察究竟是不是有意在纵容,意味并不明显,没有体现出彷徨在哪。
它的人物是脸谱化的,它的叙事是充满说教的。
说白了,它作为商业电影无疑是有些失败的,它更像一部充满了刻板印象的寸止教育片,没有任何激情的改编之作。
“恶”在法理上无法做出定夺的时候,该不该用情理去制恶,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答案,所以我不详谈。
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近几年来,犯罪低龄化的新闻层出不穷,例如今年所曝光的事件,最后还是一个不了了之的下场,无疑让人深感无力,毕竟正如电影中所说的一句话:“法律会制裁他们,但也会给他们机会。
”
日本原版没看过,但韩版和大陆版都看了,各有千秋吧。
韩版结尾对话很棒,大陆版更符合我国国情。
感觉齐溪饰演的女房东在片中很鸡肋,这个角色的加入挺没有意义的。
既然加入了,那么不如给剧情多一点冲突。
我更愿意这样设计:谢宇生长在一个离异重组家庭,片中母亲是继母,那么如果这个女房东就是生母呢?
她不想孩子被杀,但又同情李长峰,于是前期帮助李长峰,但是李长峰杀谢宇时她冲出来挡枪,死了,李长峰被警方击毙,这样不是多了更多情绪点吗?
同时也更能反映以暴制暴并不会带来好的结果。
近年来未成年人的恶性犯罪案件越来越多,有很多报道,甚至有些案子非常残忍,频繁上热搜。
但由于过去的法律规定未成年犯罪不能判死刑,量刑短,甚至由于少管所等机构及相应制度的取消,造成未成年犯罪人有恃无恐,作出更加严重的二次犯罪等行为,给受害者及家庭造成严重的创伤。
这部电影虽然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但是故事背景放在了2009年的中国,依然具有很好的现实主义意义。
未成年犯罪无法被严惩,会导致几个严重的后果。
1.由于无法获得程序正义,受害者及家庭受到双重身心伤害。
2.愤怒的民意会导致受害者家属等人产生法律以外的报复性犯罪。
电影中王千源收到一个良心发现的参与者的短信,去了案发地点,发生搏斗导致一名恶童的意外死亡,因为看了犯罪视频受到精神创伤导致去追杀另外一名恶童。
3.由于正义无法伸张,愤怒的民意经常引起舆论激烈的讨论,无论是网络暴力还是恶性案件热搜,都将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今年年初,邯郸几个初中生活活打死并在大棚里一个同学,而且提前一天就去大棚里挖好了坑,这种明确的预谋犯罪只为了抢一点钱,手法之残忍,性质之恶劣,恶童们面对犯罪心理专家的问询极其冷漠,令人发指。
电影中提到两个恶童都是辍学,之前有案底,但法律无法惩罚未成年只好放掉,这两个恶童不仅继续霸凌其他孩子,还结识不良社会青年,涉黄涉毒涉黑,这社会青年不仅是制造色情光碟的窝点,还涉毒,因为经营车辆修理厂很可能涉及偷窃抢劫,还私藏枪支,可见未成年人早早辍学如果跟不良社会青年交往,基本一生就毁掉了。
这两个恶童都是留守儿童,都缺少家庭关爱,其中一个恶童家庭条件很富裕,但父母的价值观极差(案件发生后,父亲轻描淡写要花钱消灾,母亲更是诬陷是女孩作风问题,简直一家子混蛋),而且就算这个恶童不缺零花钱,但依然霸凌其他孩子抢钱,进而逐步犯罪升级。
其实文化舆论的宣传也很重要,如果这些恶童看的不是涩情暴力的视频,而是看积极向上、健康的作品,他们受到好的影响也许会更多一些。
这些年文化娱乐作品各种软色情,动不动就霸总文学,或者腐女奶狗,欧美作品更是衣着暴露及各种暴力刺激作品充斥银屏,其实都会给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非常坏的影响。
包括游戏中的色情、暴力、血腥画面,令孩子上瘾并模仿,案件也有很多。
估计这部电影票房不会很高,因为感觉导演和编剧想表达的主题思想有点隐晦,到底能做些什么能降低犯罪?
是改变立法、呼吁教育、文娱管理?
现在很难说只加强哪一条就能有重大改变,需要多管齐下,但是文化娱乐的确需要管制,尤其文化娱乐及游戏,需要认真加强管理,尤其是游戏,太毁孩子了。
这个电影的另一个缺点是恶童年龄太大,两个恶童和一个参与者演未成年,有点太老了,出戏。
《第二十条》姊妹篇,专供的“中国式结局”,把父爱亲情弱化,更多的是在呼吁关注未成年犯罪,和先前的很多社会事件呼应了,但仅从这点来评价也不能称之为一部好电影,因为实在也找不出什么别的优点了。
虽然有一些情绪上的起起伏伏,但整体的节奏还算是平稳。未成年人犯罪的话题也是恰如其时。王千源的表演有点太科班了,工工整整,但也没有突破。结局仍然是浓浓的说教意味,把价值观的判断留白给观众不是更好嘛?纯恶的杀人必须偿命!
#🍋观影#主要精力也不是缉凶,而且煽情,真是服了。内娱祸害日本的确不遗余力,之前有《回廊亭》,现在有《彷徨之刃》,高产的东叔的确是重灾区。现在看东亚三国的各种翻拍,最好的还是竹野内丰主演的电视剧,为女复仇的杀心,一览无余。哭哭咧咧的父亲,怎么可能报仇,到头来还是自己抑郁。没意思~
原以为是惊险刺激犯罪悬疑片,结果是白开水说教社会伦理片。一开始爸爸抱着女儿尸体哭喊“再想想办法啊,救救她”,就有点假,这又不是刚刚出了意外,已经死亡很长时间了,家长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动作说出这样的话的,正常的反应要么暴怒要么伤心的无以复加甚至昏厥。片子太早揭开了谜底,悬疑片应该是层层剥茧,一步步接近真相,最后揭开谜底才好,早一点的确不如《默杀》做得好。女房东素不相识为什么要帮助爸爸,同情归同情,知情不报包庇罪啊。最后爸爸抓住凶手,应该直接干死完事,哪来那么多婆婆妈妈,他已经杀死一个凶手了,没理由不杀第二个的,非常不合情理。中间警察拿枪指着爸爸,明知道他杀人了还放他走,这不是扯吗,不忍心打死他还不能打伤后抓捕啊?
压四年。若不是IP盛名在先并且有很多实力演员保驾护航,或是利用观众对《涉过愤怒的海》“私刑”“复仇”等一系列元素(从未消散的)好奇心,这部电影都无限接近于网大质感。它在剧情上陷入一种令人生厌的怪圈:你知道它永远都不能怎样,但它就非要昭告“我其实想这样,我也差点这样,但我最后还是不能这样”;有种把人看麻了看暴躁的直接感受。有相当多存货的王千源在里面的交货实在太差,还不及仅有几幕的焦刚,上不了就算了吧。
换哪个家长看了不想激情杀人……当父母还是门槛太低,生了不好好养不好好教育何必又要生?非要这么生出来10岁12岁就别受未成年人保护法减轻量刑了。另:本来打算每天接送孩子们上下学9年差不多,看来这活还是要干满12年
彷徨无依的父亲、绝望痛苦的父亲、生无可恋的父亲,他再也听不到女儿的声音、看不到女儿的笑脸,而犯罪分子却逍遥法外,对自己的罪行毫无悔意,甚至觉得理所当然。不满十八岁、未成年,认为自己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绝大多数人成年人都奉公守法,一辈子都是守法公民啊。作为一个父亲,他很伟大。
略劣质阵容强大,都顺眼最后两声枪响,看到有一枪是霰弹枪开的,并且命中了,就放心了好爹👍未成年人犯罪亟需重视
其实,曹保平的《涉过愤怒的海》的故事就脱胎于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只不过比底子故事更放飞和自我夸张,但这版改编没什么太出彩的地方,尤其在日本韩国都拍摄过之后,当然未成年暴力犯罪的探讨值得鼓励,但也是原作的主题而已。
两星都给王千源饰演的父亲
一个父亲的愤怒,太能共情了。
两星都多了
故事底子好,美术和选景也不错,要是镜头再有点设计就好了
看完内心久久不能平复的片子,前半段非常的情绪化,它足够悲痛、足够怜悯也让人十分的愤怒,16岁少女被折磨致死,导演将这些复杂的情绪传递给观众,去身临其境般的感受片中父亲的处境,他的复仇动机让人同情理解,他豁出命暴打少年犯让人们情绪得到宣泄,也让我们深思未成年犯罪又该如何去更加设身处地的为受害者们所考虑,影片表达的内容十分让人触动,这是一部值得被人看见的,揭露现实问题的影片。
7分,故事还可以,节奏也还行,中规中矩吧,我看的时候脑子里就一直浮现着福尔摩斯的一句话:“当法律无法给当事人带来正义时,私人报复从这一刻开始就是正当甚至高尚的。”
王千源带枪上阵还是很帅的,未成年人犯罪主题应该多拍啊,追逐动作戏不错
各方面都还不错,彷徨的可能只有办案条子吧。
导演还是会试探边缘的,本以为最后这一枪不会开,幸好开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到底在保护谁呢
国产犯罪片女的不是坏人就是死人
对不起曹保平,之前是我声音大了。哪怕结尾不用背身镜头后配音把主题从制度往教育上引也是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