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影随形
如影随形
导演:陈育新
主演:高曙光,张延,李强,陈紫函,刘子枫,聂远,宁晓志,李青青,贾戈,沈蓉,孙岚,滕爱弦,崔忠,巢萍,杜小珠,黄耀兴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普通话/国语年份:2001
简介:刑警普克在抢救被击成重伤的盗窃主犯左小兵时,认识了年轻女医师米朵;米朵曾把左小兵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这次却没有成功。左小兵的死深深地打击了米朵,使她对人生的价值产生的怀疑,决定从医院辞职。与此同时,市政府文化局女干部王敏被杀、普克参与调查此案没有找到任何线索,在例行调查中也调查了市政府某局长陈志宇,陈志宇给予很大..详细 >
用怀疑的态度对所谓光荣革命进行祛媚型发问。文本还行,静态的构图也不错,一些自嘲的部分有那么点意思。不过就我的喜好来说来说还是偏干,属于“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的戏剧”那一类的电影。虽说”能用镜头说的就少用文字”这样的观点绝非什么金科玉律。但即使在小成本上,也完全可以在画面和声音上有更多的发挥,我觉得那是一种更native的电影表现手法
【C+】能看出导演在剧作上的用苦良心,但可惜的是本片结构实在是太碎了,近乎彻底毁掉这些文本与题材上的先天优势。
政治和战争题材是我最容忍不了了。就不能安静滴做个美男子把自己日子过好就完了吗?
四段式,1首2尾,3日常,4访谈。
如何定义革命:你几点钟到的广场
今日白雪,明日就将变成污泥。
那段节目看得好纠结。
一直都当它是严肃的片子来看,虽然老爷子也叠纸船,教授撕废纸令人发笑,但直到那位女观众打电话来说,今天的白雪,明天就会成污泥,才察觉他们关于革命是否发生过的讨论多么荒谬、可笑和不必要。最后那个48分钟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太牛逼了。
哈哈哈。有意思。
3.5/夜晚的影调跟惠斯勒的画一般美丽,陈小春这个古惑仔的话能信吗。
散客并不是无知的群氓而是最聪明的怯弱者。他们希望过得更好,却又畏惧于旧有的威权,想得到却又不愿意付出。大多数情况庄家是稳赢,多年的积累手段都是本金,以本伤人再容易不过。闲家只有两种机会,庄家身边有个二五仔能帮你出千。或靠自己的本事说服所有的散客都下到自己边,才有本钱和庄家赌这一把
非常欣赏这种举重若轻的气质和极为写实的表现和表演形式。可疑的个人记忆,混乱琐屑的小镇生活——圣诞节、爆竹、中国人。看看那台倾斜的摄像机。与其说颠覆革命叙事,不如说为革命铺垫一种日常性,人们“争抢着挤入镜头”,“从一个洞穴走向另一个洞穴,把篝火认作了太阳,明天雪花就变成了污泥。”
其实没有谁关心《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发生了什么,那早已是模糊的记忆。因此在这部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叙述革命真相的作品里真正主角并非是人而是摄影机。它举重若轻的从客观瞬间切换到主观,就在这场如滑稽表演一样荒谬的论辩即将闭嘴之时,观众却说到了点上:是时间的秩序擦写着历史课上的黑板报。
入题也太慢了吧。
本片的多义性。爆竹与来电,即象征了真实革命的星火燎原,也隐喻了如今革命果实后的社会,是自私,是安稳,自行判断。夜晚降临,革命之火又将亮起
我觉得最后一场大戏三人还是过于坦诚了。若是面对摄像机高昂头颅,在不经意间话语出现裂痕是否更好?
通过一出电视直播讨论来重返历史现场,各种推翻、威胁和坚持已见。革命到底有没有在这片地方发生过,到底他有没有参加过,彷佛都成为了不解之谜。看似没有答案,但是影片借助一些人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中国人说罗马尼亚人自己内斗的问题,其实时非常善意的提示,他觉得人们不应该抓着别人的小辫子不放,这也不是否定别人的理由。纺织厂现在是电视台话语权的决策者,以前安全局的员工在通话中表示自己是厂长,发出一系列的威胁,这样子直接对阶层差异的讽刺真是拉满了。开头结尾路灯的灭亮的循环的互相照应又像是宿命般地将历史和现在对接在一起。
6.5。缺乏整体性的政治讽刺小品。
作为处女作来讲有惊艳的地方,尤其是节目开始之后的讨论,能在这么逼仄的空间、这么简单的调度下制造这么大的张力很是厉害。它关于记忆与遗忘,也关于城市与历史。最惊喜的是导演本人其实就如同主持人说的那番话一般,躲在摄像机后面看人们唇枪舌战。
75/100.经过将近一半电影时长的铺垫和不知之所云,在访谈情节开始以后,电影才渐入佳境。德高望重的老师到底是去喝酒了还是去游行了,在小城里活了一辈子的老汉到底有没有亲眼见证革命,甚至这里是否发生过革命似乎都成了未知数,但这些都不重要,革命毕竟是少数人的事,做为大众完全可以岁月静好的享受革命成果,甚至连没有底线的中国佬也要来分一杯胜利果实带来的红利,这那片土地上,活成什么完全由你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