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勇士》时,还是会被题材扫兴,毕竟中国战争片已经被某些原因“玩”坏,因此是带着一种抗拒的心里去看的,在刚开始时的确如预料的那般,在竹林里“飞行”,枪法精准,指挥官手段精明,一切都是那么完美。
但到后,某些东西开始吸引我,是一种情怀,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情。
本文就电影而言,不会去讨论关于历史与政治方面,,毕竟电影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史书,《勇士》表现的是一种精神,凝聚,团结,坚持,希望,所有的词汇凝聚在身后的小板上。
但就电影而言,本片有很大的缺陷性。
虽然强过以往的抗战神剧很多,但还是无法抹除对于红军的单方面赞颂。
在我的见解里,只有将战争的残酷表现的淋漓尽致才能表达出战争的艰苦,革命的不易,而影片对于红军战士的牺牲表现不深,甚少。
甚至没有表述牺牲人数的多少来突出战争的艰辛;电影核心不明确,就电影方面,电影核心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电影人要表达的意图,但很遗憾,本片的核心不明确,并且情怀严重的阻挡了核心的表达,使得情怀的表达也不突出。
再说电影的效果,使用颜色较为明亮,没有严肃的感觉,不过镜头使用还可以,镜头的转换没有太大的影响本片,但也不是非常出众。
在音乐方面,声音渲染都不高,不够深入,没有为片子增加亮点。
就电影而论,这是一个勉强算是一般的电影,唯一的看点是一丝情怀,表达上算是一般,是一部可看可不看的电影。
以上是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提出不同的看法。
勇士这个题材对我来说很亲切,小时候听过红军爷爷们讲长征时候没有吃的,如何把一条皮带切成小块含在嘴里,不舍得嚼,直到化掉。
影片中不时出现1935年,我会不由得想那个时候的红小鬼会是在哪个战线上。
摇曳的竹林,呼啸而过的子弹,影片从一开始战争场面就很震撼吸引人。
黄团长为救小女孩而负伤。
节奏非常紧凑,扣人心弦。
第一次以小木船在安顺场强渡河的场面很精彩。
湍急河流汹涌翻滚咆哮中悬着一叶小舟,对面是敌人的炮火猛攻,那真的是以血肉之躯去对抗机枪炮弹。
整个影片有两个场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第一个是当小船在敌人的轰炸下?几乎翻覆,战士们都掉入河里。
突然所有的勇士一起从潜伏的河水里站起来机枪扫射,组成一道撼不动的人墙,那个画面让我瞬间感动,勇气无畏坚定的信念置生死于度外。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人的存在,才有我们的民族之魂。
另一个场景是在抢夺泸定桥时,将士们以血肉之躯在13根铁索上匍匐爬行,顶着对岸密集的枪林弹雨,桥头的红军战士在黄团长的指挥下一齐开始吹响嘹亮的军号,为战友助威。
悲壮的军号声铺天盖地响彻大河两岸,一时间士气大震,敌军丧胆。
也让我瞬间泪目,飘扬的红旗上布满累累弹孔,可却飘扬在每个人的心头,那才是真正不灭的士魂。
李东学饰演的黄团长虽然话不多,低压的声音却非常有力满含坚忍,的确是红四团的灵魂。
“你在,红四团就在”。
正如一支军队不能没有头脑。
他不能像其他将士一样勇猛地在前面冲锋陷阵,但他身上肩负的是所有士兵的生命和红军的生死存亡。
每一个战友失去生命都痛在他心上,隐含的泪水,沉默的抑郁,内敛的隐忍,责任的担当,李东学演绎的极好,不靠言语,眼神里全是戏,充满情感的感染力,细微的变化打磨得很细腻,分寸的拿捏炉火纯青。
把一个抑郁,隐忍,坚持理想,矛盾而有内在情感张力的黄开湘演绎得入木三分。
当他们以为廖大强死了,却突然看到他回来,每个人的眼神都很动人,眼泛泪花,百感交集,但红军是没有多余的时间诉说感伤的,一切尽在不言中。
战友倒下了,内心再悲痛却只能一路向前,疾行240里,拿下泸定桥。
在敌军集结之前赶到泸定桥才可能有一线生机,围追堵截中只能前进,没有退路,命悬一线,在此一搏。
山娃子倒在了终点,多少战士跑得累死了,一个个无名的英雄。
曾经是一样年轻的生命,而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全片有两个泪点,一是背着炮兵田生才为了他而死的王冬宇,从此田生才变成了王冬宇,欠他一条命,而真正成为红军战士。
红军真是穷人的军队,除了人什么都没有,可是难道人不是最重要的吗,比起武器装备。
川军集结是骑着马,抬着先进的武器装备。
而红军全靠一双草鞋两条腿,还吃不饱饭。
一夜疾行240里,创造行军史上的奇迹,战胜武器装备精良的川军。
因为他们有精神的力量,勇士的力量,正如黄团长所说,为了理想为了信仰,为了红军的生死存亡,为了整个战争的最终胜利。
他为大家指明了方向,只许进不许退。
另一个最大的泪点毫无疑问是余振中死的时候,抢渡泸定桥,战士们在13根铁索上爬行,顶着敌军的炮火猛攻,血肉之躯如何对抗枪林弹雨,那真是全靠人的牺牲铺开一条血路,老余为了救战友中了枪,那样勇猛无畏的一个人,无限悲壮英勇地被汹涌的大渡河水吞没,让人洒泪。
当川军把桥对面的木板点燃,13根铁索瞬间变成了13根火链,红军将士依然死死抓住铁链匍匐前进,两岸炮弹不断落入水中飞溅起水浪滔天,汹涌澎湃,有如为战士们奏响的一声声礼炮。
黄团长最终带领红四团飞夺泸定桥,抢渡了大渡河,走向雪山高原,在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一役中力挽狂澜。
影片在战争场面的震撼精彩之中难得的是仍有细腻的情感。
也让我对长征有了更为切实的感受。
我还特别喜欢那些美丽的风景,红河谷,日落金山,攀缘的猿猴,美丽的雪山,还有那片潇潇翠竹。
大渡河水冷刺骨,泸定枪声痛锥心。
赤胆热血又重现,八十年前勇士魂。
怎么才5.5分,今天还跟姐姐题到了这部片子。
当时看后就觉得很好看。
今天去参观了铜鼓秋收纪念馆,姐姐带了两个小孩去,所以我推荐他们看这个片子。
名字记错了,还以为是飞夺泸定桥呢,最后查2016电影大全才查到叫勇士。
晕。
这部片子我心目中应该有8分,红军有铁的纪律,坚定的信念,完成了人类行军史上的奇迹,付出了巨大牺牲后最终夺下了泸定桥。
豆瓣评分大体还准。
怎么这部片子分值这么低呢?
初一看过的西游伏妖篇那么差的片子居然比这部还要高0.1分。
所以我就想问问为什么?
很认真的在电视上看了去年的影片《勇士》,影片再现了红四团战士一昼夜飞奔240里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传奇。
影片的问题主要还是塑造的人物太多,未突破集体群像模式,缺男一号,缺为男一号专设的戏码,飞奔240里绝对是传奇,但必须放到背景里,这个Deadline 很好,但电影故事必须找到一个典型人物,承担特别任务,克服有可看性有新意的阻拦完成大任务。
好的奔跑电影如《罗拉快跑》,Deadline 成为动力和悬念所在,梅尔·吉普森的《启示录》也是经典,压的喘不过气的追兵和致命威胁让影片血脉卉张张力十足。
两片的成功都是聚焦一个主角,两个小时才够!
主旋律电影必须改换话语。
文 / 赤叶青枫当年红军长征途中发生过许多壮烈激昂、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其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两段战役更是闻名于世。
只是一般人只是在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时从课本里大约知道有此一事,却未必清楚细节,而曾成功执导过《百团大战》的导演宁海强的新作《勇士》的问世,则正好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那段历史,因为此片正是以相关战役为原型,在大银幕上艺术再现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那两段光辉耀眼的篇章。
作为一部战争动作大片,《勇士》相关场面和桥段自然不会少。
既浓墨重彩、不遗余力地尽力展现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两段战役的惊险惨烈以及红军战士于枪林弹雨之中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地冲锋陷阵,也不忘见缝插针地安排了多场竹林山区狙击战。
前者在场面上更胜一筹,导演宁海强此番注重实景现场和后期CG特效相结合,再加上调控得宜以及一众演员们地卖力演出,因此在大银幕下看,愈发有荡气回肠的震撼之感。
后者则侧重动作、枪战戏的酷炫快准狠,甚至还融入了跑酷元素,红军战士充分利用地形和竹林,从竹林上方借助竹子之力到达敌人上方扫射敌人等桥段令人观之耳目一新。
两者搭配来看,更显此片的激燃与壮烈。
另外,影片还在细节上下功夫,李东学饰演的黄团长腿上的溃烂的伤口和聂远饰演的政委给战士挑血泡等镜头,虽是惊鸿一瞥,但也实在较为触目惊心,令人不忍卒看。
而红军战士们为了准时赶到泸定桥西岸,穿着草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的真实事件也在电影中通过不断扔行李、不断有人因体力透支到极限而猝死等画面中悲壮再现。
当然,一部战争大片如果只有一味的展现枪林弹雨、你死我活的搏命厮杀以及作战条件的艰苦卓绝,纵然桥段再精彩,看多了也难免会觉得乏味。
导演宁海强亦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遂集结了李东学、于小伟、聂远、宋佳伦、徐洪浩、王梓程等一众颜值与演技俱佳的“老鲜肉”以及小萝莉林妙可共同主演。
虽然他们在片中一个个灰头土脸,基本都分别颠覆了各自以往影视作品中的常见形象,但是一个个在英勇作战之余亦尽量守望互助,其中片里李东学饰演的黄团长的有勇有谋,于小伟和宋佳伦分别饰演的神枪手的舍身忘死,聂远饰演的政委的坚毅果敢,徐洪浩饰演的炮手从贪生怕死到毅然请缨出战的转变,还有王梓程饰演的云贵川的硬汉柔情等,无不性格鲜明,有血有肉,尽展红军战士的热血燃情的英雄本色及生死与共的袍泽之情,即便是林妙可饰演的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孤女,也在战场上为叔叔哥哥们卖力摇旗呐喊助威,他们那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誓要过河夺桥的气势如同片中西蜀的雪山、河流、森林等壮美的大自然风景一样令人印象深刻。
激燃壮烈袍泽暖,舍生忘死铁索寒。
这部《勇士》,堪称是近年来拍的最生动、最壮观,同时也最惊心动魄的红军长征题材电影,不管你对那段历史是否感兴趣,只要你近期想领教一下战争电影的震撼之感,《勇士》都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
主旋律电影,刚强坚定,“我们唯一的目标,跑完两百四,拿下泸定桥。
” 唯一的遗憾,内战。
电影有一个难得的地方就是,虽然依旧赞扬红军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没有国军欺压百姓的镜头(有少量侧面暗示)。
另外,国军也没有那么不屑一击贪生怕死,卢沟桥上,机枪手也是前赴后继。
就电影而言,红军赢了真是奇迹。
赢在信念,一个以为自己有退路,一个脑子里就两个字:前进。
战斗命令确定,一个借口都没有,看这种电影有一个好处,会意识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根本就不是个事。
一个人包场。
片头热烈激昂的音乐,一下子把我带回学校组织集体观影接受革命洗礼的中学时代。
具有传统特色的抗战主旋律电影,加之商业特效,确实比以前的红色电影好看多了,特别是飞夺泸定桥超燃。
抛开特别渲染的牺牲精神、个人英雄主义和弱智无作为反派,某些镜头还是看哭了,毕竟那样的你死我活,那样淋漓的鲜血,那样沉重的历史都太过残酷。
“跑完两百四,拿下泸定桥!
”不是真的勇士,焉能正视那血雨腥风的人生?
自古战争伤亡重,英雄儿女魂永存。
盛世之下,曾有多少人为万象和平负重前行!
岁月静好,惟愿世界远离战争!
有的人怀疑电影中历史的真实性,我认为大可不必。
历史不是说都要用怀疑的精神去看待,如果都是这样,那么几千年,几百年前的历史事件或史书记载你又没有直接经历,你怎么知道是真是假。
况且“飞夺泸定桥”是经过证实的,都有当年亲身经历的老英雄口述,至于美国人找的邓小平的话,一看就是造谣,如果邓小平同志连这种觉悟都没有,怎么会成为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
关于有些人说的那段历史“自己人打自己人”,我想,历史发展,政权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况且当时正值国家内忧外患之际,革命与阶级斗争是必要的,广大的苦难人民需要力量来维护权益,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所作所为,我就不说了。
况且哪一个国家没有发生过内战,我们不应该认为那是耻辱,相反,那是宝贵的经验,是中国人民探索正确道路的必经之路。
历史让中国共产党站出来,让中国共产党拥有军队,让中国共产党走向长征,让中国共产党走向陕北,所以才有后来“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如果中国共产党没有站出来,蒋介石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抵抗,(话说1936年,共产党完全可以在西安事变中杀了蒋介石,但没有,共产党转而以抗日为大。
)至于电影中的夸张镜头,我们大可不必太计较,毕竟这部电影是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记得那段历史,回忆那种精神,如今的中国不也强大雄伟的屹立在世界上。
我们当代中华儿女应该担当起革命担子,投身到现代化中国的建设中去,让内战艰苦混乱的局面永远不再出现。
总而言之,放下偏见,缅怀历史。
前言这部电影又是本人在百无聊赖中找出来的。
当时是5月份左右,我代表母校参加一个红色知识的演讲会,演讲前做了一系列“准备事项”,其中这部《勇士》便是本人班主任推荐来的,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我看到了一半没有看完就匆匆赶往讲台。
面对聚光灯的团团相拥,不禁脑子里响起不知那首红色歌曲就这样当众唱了起来。
于是那次演讲就成为了我第一次即兴演讲,而且成绩更是一般。
虽是作为学校的代表却完全没有太多的惋惜与伤心。
于是我就冠冕堂皇的用“努力过就不怕失败”这种语言搪塞自己。
也搪塞把众望托付给我的老师们。
现在想想,自己可能已经是个勇士了。
即使死了,被砍了头,或者在还没死的时候突然被四分五裂,又或许精神支柱被人狠狠蹂躏也没什么大不了。
正文后来又不知怎么的,或许是想起来又可能是脑袋坏掉,我今天把它重新补完。
然后我就深刻的意识到自己当时早应该看完这部电影再去参加演讲。
因为实在太燃了!虽说近些年本人了解各种红色电影被喷被喊打的事实,这部电影的确也只是其中的一位。
但是这比起《血战湘江》来说的确是个好兆头,至少红色主旋律电影找到了它们自己独特的渲染方式与风格。
即使这条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
燃,作为《勇士》的核心,以衬托燃点的煽情与支线绝对是必不可少的。
要不然可能就跟什么《古田会议》《遵义会议》这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处境一样了。
什么东西都想讲,而且都想讲透讲清楚,但是场面尬的要死,甚至令人看不下去。
更莫过于《遵义会议》还分成五个部分来拍,简直让人蒙蔽,而且拍摄手法还很不好,战争戏还简陋至极。
《勇士》的目标与剧情很简单也很纯粹,就是飞夺泸定桥事件的始末。
整件事情围绕一个点展开,最后也可以收的住,的确可以说是“还能看得下去”,一根直弦直上高峰然后掐住。
而且外搭上带感的BGM和较为写实的灰色调电影风格加上慢动作,燃是必然的事。
当然支线剧情不算好也不算是差。
比如剧中红军“哥哥”与“干妹妹”大渡河之间的发展还算是正常,但是那位四川国军的几进几出和红军小炮手莫名其妙死亡之间的剧情反而有点感觉是为死而死,为煽情而煽情。
这样的设定可能会让人诟病,不过这也正常。
在当时那个年代,觉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东西,为了突出四川军兄弟的觉悟特别写死小红军,也其实没什么大的问题。
就是不知道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真实事件,(我在王树增先生所著《长征》中翻了好几遍也没有这样的事,可能是没有详细记载)也不知道那些所谓“文艺青年”们会怎么样在网络上大声嗤之以鼻。
这部电影出发点也挺好,先点一个赞,而且重点强调了人物的精神力量,情节也算不错。
不过接下来我要说的,则是整部电影最为“有取笑观众智商嫌疑的场景”。
请问:红军勇士们飞夺泸定桥时真他妈拿锅挡子弹上去拼命吗?
子弹的威力,尤其是对岸马克沁重机枪的子弹,不说1颗能抵得上2颗汉阳造步枪子弹的破坏力,至少穿破个钢板打破个砂锅总是可以的吧,可你真的非要拿过来打铁锅而且还打不穿,子弹还弹飞了。
你这是碰上不可一世的主角光环然后怂球了?
你他妈是机枪子弹,再怎么说也是能杀伤人的东西,对岸守桥国军命中率极低先不讲,凭啥别人用你的时候你他妈搞得好像比燧发枪的子弹还鸡肋?
看这种东西不明摆着骗取观众的智商吗?
这难道符合事实吗?
不符合!
那为什么导演要拍这段?
很明显。
因为他们是勇士啊,理所应当!
看到影评的这个位置,可能各位在脑子里就已经可以浮现出:导演组为了做这一段并且想凸显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不惜牺牲真实度和透支观众智商时,他们的脑子和表情是否想的很灿烂或者显得很开心?
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一段莫名其妙的垃圾剧情,以前没有过,现在也不应该有。
可问题是,每次都会有这样类似的垃圾东西,试问在这种电影环境下我们可以看出什么东西来?
我们又能反思些什么?
想明白了,或许这个答案就是中国红色电影如此不招人待见的原因。
再简单吐个槽。
燃,但是燃过头了,就会落成如此下场。
真正的勇士们成功了,但是《勇士》失败了,败的很他妈彻底,甚至把一些本来就存在的问题无限放大成为典型。
不过,有这样的尝试,的确可以说导演组们是这一电影类型的勇士们。
不断尝试拍好的红色电影,虽失败不知多少回,在黑暗中摸爬滚打,但是总有一两部可以拿得出手,甚至可以奉为佳作。
这样积极探索的电影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这种勇气直到今天才被其他电影人一点一点发扬光大起来。
可以说,能把这些看得下来的人,也算是勇士吧。
觉醒轵作于2019-8-6 中国厦门.
看了豆瓣的5.3分,没有觉得意外,在我预料之中,充分说明了舆论宣传的重要性。
我相信给这部电影低分的人应该没几个看过这部电影,或是怀着某种目的打着瞌睡看了一遍,或是中共与尔等苦大仇深,再或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或并非军事爱好者。
你们既然愿意浪费时间看这部电影或是来这里写一番评论,那有些话我也不吐不快。
与多数电影爱好者不同,我对50年代至80年代初的国产电影非常感兴趣,表现同题材的作品有《万水千山1959》和《大渡河1980》(汉武大帝陈宝国主演,湄公河的公安部长,那时候还是个小白脸儿),我觉得《勇士》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超越同类题材老电影的新作品!
这是非常用心的一部电影。
因为条件限制,很多普及型的文字材料和影视剧无法从技术层面交代清楚战斗的过程细节,所以很多人(包括我)认为革命剧中不少是出于政治宣传被夸大的东西,但是这部电影从各个角度对这场战斗进行了描述,是中国战争电影中难得的用心之作。
我没想建议右翼人士去看这部电影,我只是不希望持中间立场的电影爱好者被误导,尤其是军事、历史爱好者,对中国战争电影失望的观众应该去看看,因为这部电影已经完全颠覆了我对目前国产战争片的认识。
飞夺泸定桥。革命先辈们所经受的磨难,哪是今时今日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的我们可以感受的呢。
额。。。
单位组织看的电影。槽点多到数不清……竟然还有人说好看……林子太大了……
电影本身并不能及格,但多一星给勇士。
比血战钢锯岭好看多了
出戏三大bug:配音、神化、林妙可。敌方钢盔一弹击穿,我方脸盆刀枪不入。和平年代回望主旋律,庆幸关注胜利之余,也顾及到牺牲惨重的细节。想起“先投入五百万兵”的大将之风,血肉堆砌的理想主义,枪林弹雨里存活下来的无名英雄们,他们不会想到同苦不共甘的现代,又是富贵土豪的天下。
我曾在小时候幻想过飞夺泸定桥是何等炽烈悲壮的场面,我相信很多人都想象过。很抱歉,这部既无名头亦无预算的说教电影果然无法震撼地再现这场军事奇迹。我们的故事里,不需要会轻功的红军和能挡子弹的铁锅。
虽然是一部红色主旋律片子,但是感觉拍得挺不错的。演员的演技都在线,服装道具也比较贴近现实,对历史还原的不错。
端午节在家,陪我爸看。
就是这个电影的主题曲抄袭Bowie哦
手撕鬼子电影版
挺好
出乎意料的好看。。。
在长征题材的电影里这部拍的挺不错的,角色装扮没有行动痕迹就不容易。历史不能忘记!
很好看的啊 为什么分数那么低 感人的 就算是洗脑片 也让我扪心自问 我太安逸 感恩生活吧
主旋律这么拍也不好看啊。。。
飞夺泸定桥
无聊,不如去看抗日神剧
四星给这英勇顽强的钢铁之师!差的一星电影拍的一般。
战争片总是让人内心沉痛得透不过气来~愿世界永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