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先影院看的优先场,入场前天色阴沉,忽而下起倾盆大雨,与电影的氛围基调如此一致。
而离场时,却已云散雨霁,不太猛烈的阳光照在旧街道上,斑马线红绿灯的叮叮声响起,生活还是如常,也与影片结尾时我的心境相类。
————严重剧透分割线————Pat(胡碧玉):Pat其实是本片最复杂且耐人寻味的一个角色,她从小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长大,其实并没有在原生家庭感受到太多温暖,但她成年发迹后偏偏是照顾家人最多的那个,愿意去承担传统家庭大家长的角色。
她精明能干(自己开办公司)、热心(借钱给朋友),到了六十多岁还充满雄心壮志和活力(想搞新项目、家里的电子产品由她搞定),她的法律意识并不薄弱,实际上早就草拟了遗嘱。
一个做了一辈子生意的人,不会不明白合同、财产、物业权属、白纸黑字的意义。
但她就是没有签。
这种矛盾的特性,在祖籍潮州胡碧玉、香港现代商业女性Pat身上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她要买天堂鸟喝威士忌,她也要中秋全家大团圆,她自己出自重男轻女的家庭,但她偏偏最锡(宠)的是侄子。
她是很爱Angie,她的爱是承诺“我照顾你一生一世”但却没有领证结婚,是写好了所有财产委托给Angie但却没有签字。
Pat如此真实,让我看到很多老一辈人的影子,我绝不怀疑她的爱意是真的,但她身上显现出来的东亚传统女性的暧昧模糊也是真的。
我甚至在想为什么Pat与导演前作《叔·叔》中的男主人公阿帕同名,是否意味着他们两个都深深地被传统中式家庭观念所牵绊。
Pat实际的骨灰留在了哥哥为她购买的骨灰龛中,象征她精神世界的骨灰(黄玫瑰)则按照她自己的意愿由爱人洒向大海。
导演在映后谈多次表示,Pat是觉得自己还年轻没来得及签遗嘱从而造成遗憾,并不是不想签。
但导演也曾在访谈中提到本片英文名ALL SHALL BE WELL的来源,是因为在劝一名同志早订立遗嘱时,对方表示不用担心,家人早有默契,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会知道怎么做的,“all shall be well”。
Angie(汪紫盈):与我事先设想的不一样,Angie并不是一个柔弱受气包一再忍让的角色,她有极坚定的内核,思路清晰、价值观明确,敢于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爱情、当然也包括本就属于她的财产。
Angie是敢于在全家人面前拍桌子走人的那一个。
我非常喜欢她直接开杠Pat哥、嫂、侄女看似温情满满的套话,直接杠她年迈的父母,而没有再表现出传统女性的温顺哑忍。
她是一名真正的新女性,当她想明白与Pat已经走过了相爱的一生,而现在因财失义的家人也曾经与她有过真实温馨的瞬间,她明确自己的感情从来没有白付,那一刻她也就放过了自己,放过了那些不会有答案的疑问。
当Angie将原来两人家中的阳台装饰灯搬回父母的邨屋,灯饰又在邨屋院子里亮起时,我就知道不用担心她今后的生活会太悲惨,她会在任何地方坚持做好她自己。
成&美:Pat的哥、嫂,非常传统的中国夫妇,成和美的存在强调了传统观念和血缘关系仍然顽强主导着影片中人们的生活。
成虽然生意失败、看似一事无成,但仍保有自己作为家中长子、话事人的自觉。
他也爱妹妹,如果自己经济条件足够好,我相信他未必会赶走Angie,或许仅仅是出于男性的尊严吧,因为欺负遗孀绝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他坚持要为妹妹买骨灰龛——香港的骨灰龛位不会便宜,听说广东这边的风俗,墓地或骨灰龛位一般不能本人出钱购买,需由子女或其他亲人购买,不知道是否确切?
显然也是遵照传统风俗的一种。
嫂子阿美的心思则更单纯一些,她对Pat本身也没有血缘亲情,情绪上尽可以安慰Angie,一旦涉及到利益,哪怕只是虚无缥缈的风水之说,就一分钟犹豫都没有,更不要提实实在在的房子和钱。
作为女人,她直接说“嫉妒”Angie,那是当然的,因为当Angie手捧着玫瑰花时,她要捧着纸巾、尿布、菜篮子,当Angie招呼菲佣照顾爸妈时,她要在酒店干清洁补贴家用,儿子没钱娶老婆,女儿仿佛是自己不幸的复制品。
看到有个简介说美和Angie本来相处地像闺蜜一样融洽,我深表怀疑,因为她俩的生活状态实在差太远了。
成和美是否真正接受了P&A的关系?
也相当耐人寻味,从他们在Pat死后就立马大搞传统丧葬仪式来看,他们骨子里对同性伴侣的关系颇不以为然。
这么多年与P&A关系融洽,很大原因也是因为Pat愿意在各方面帮助和照顾他们,那么让Pat高兴一点、大家庭其乐融融,又有什么不好呢?
侄子Victor&侄女Fanny:年轻演员在片中的表演可圈可点,廖子妤更是贡献了相当成熟的演技。
他们对P&A的关系其实接受程度更高,Fanny直言自己最快乐的时光是住在P&A家时,Victor说起她俩的感情,那种羡慕也像是出自真心。
但他们都无力跳出自己的生活困境,也绝没有为一个外人反抗自己父母的勇气,更何况为什么要反抗呢,为什么要撑Angie呢,听爸妈的话最后自己还落好处啊。
虽然上面写了一堆各个人物的内心盘算,在看本片的预告、剧情简介、以及其他宣传时,也容易认为这是一个家庭成员争产从而表现人性自私及弱点的电影,甚至觉得像普法电影,但在观影过程中,最打动我的仍然是两位主角的爱情故事,因此我仍然会将本片归入爱情片的范畴。
两位女主日常生活的片段其实很短,和家庭聚餐加一起也不到20分钟,拍得平淡细碎,最动人的是通过侄子口讲述的Pat曾经对Angie作出的承诺,还有区嘉雯饰演的Angie面对电子屏幕上草拟的遗嘱逐字确认、泪盈于眶,以及Pat对Angie说在遇到你之前觉得自己没有家人(很抱歉如果你还看过几条预告片,那么浪漫的片段就已经总结完了)。
我相信也是这些片段支撑着Angie去作出最后的决定。
正因为现实世界荆棘满布,希望用爱可以披荆斩棘。
—————严重不正经分割线—————— 最后我们摊开来讲一讲任白好了。
本片的内核跟任白显然是没有关系的,故事主体即遗产纠纷部分也有真实原型,但两位女主Pat和Angie的人物造型、人物经历确实让人感觉对任白有所借鉴,在我第一眼看到海报时,那种似曾相识感已经扑面而来,巴黎铁塔的床头摆设画像,也让人想到某张经典合影。
两位女主原本是纺织厂女工,后来自己出来组队开厂(等于自组戏班);Pat仗义疏财,有侠义心肠,Angie果敢坚决,敢说敢干,也不畏惧旁人眼光,性格设定也很像吧。
Angie差点去加拿大结婚,去了又被Pat一句话叫回来了,很难不让人联想起当年的一些八卦新闻。
更不要提演员区嘉雯本身就扮演过白雪仙,当然区嘉雯在本片中的表演如此精湛和细腻,连背影都在演戏,连头发丝都在演戏,与当年的舞台剧绝不相类。
总之喜欢任白的朋友不要错过哦
这幅照片角影片中似乎没有给直接的镜头,里面左下画框的黄色斑纹猫咪应该是两位主角曾经的宠物,在Pat开场时背的帆布单肩包上,也印制着一只黄色猫咪,可能是她们自己印制来纪念宠物的。
Pat去世后,换成Angie独自背着猫咪布袋,独自坐上扶手电梯补上预告片中关于手袋的细节图:
每次看这种同性电影都觉得好难啊,都21世纪了,什么时候才能做到同性平权呢?
唉,不说同性平权了,女性平权都没做到。
两个相爱的人一起生活了那么久,也出柜了,也被当做一家人,表面上和和气气的吃饭团聚,但对方过世后(虽然这里pat过世的剧情有点突然和交代不清),你也只能是姊妹或者好友,在利益面前,就像那个律师说的,亲母女也要撕破脸,可气的是在Pat的葬礼上道士说亲属站前面,朋友站后面的时候,一家人没有为汪小姐说过一句话,还有在分割财产的时候,特别是那两个侄女和侄儿,pat姑对他们这么好,最后都是嘴上说的好听,在关键时候没有一个人站在汪小姐这边为她做过什么,想的都是瓜分财产和占领房屋。
一群所谓的家人,还不如一堆拉拉朋友,当然,这其中可能也没有牵扯到利益。
所以真的不要再考验人性了,表面上的和和气气,其实都是各自为利。
没有法律文书的承认和保障,对方的一切可以说都与你无关,所以还是要趁早,有条件的就到同性婚姻合法的地方,能结婚的就结婚,能立遗嘱的就立遗嘱,能公正的就公正,能在任何保障对方的利益的事情上签署彼此的姓名,就赶紧签署,这样你才能保护到你和你爱的人。
最后的老年拉拉吻还是温情。
举重若轻,没有配乐煽情没有频繁闪回没有过度戏剧化特别好,带出同性伴侣继承权、底层穷困住房需求、东亚家庭虚伪和谐、异性恋婚恋现实、女儿继承权不平等与死后安葬等社会议题却不显得失焦臃肿,不过导演还有上升空间,譬如频繁黑场转场与过于温情的收尾,女同伴侣所谓TP形象是否太刻板印象,爱是幻影,陪伴不一定能白头到死,遗嘱房本才是爱的证明,all well个屁。
本期待能保持不闪回到底,可导演最后还是没忍住闪回温情了一把,女主在跟逝去爱人的亲属争夺遗产房子时陷入困境,破解爱人笔记本电脑密码后看到曾经亲如一家的视频回忆(也不交代密码是什么,有点浪费破解密码情节,以为会涉及两人之间的美好回忆之类,不过这貌似有点俗了),不禁想起同是老年女性主角的《45周年》中女主看丈夫死去初恋照片的幻灯片,也不是通过直接闪回呈现,但《从今以后》导演还是不够狠太柔软了些,收尾不够干脆利落,缺乏令人击节的高潮戏。
女主爱人突然去世那场戏处理得颇为轻盈,没有直接拍摄如何死亡甚至悄无声息,只有无言的沉默,却有不动声色的情感力量。
其实爱人房本不加女主名(女主有出钱)、偷偷借朋友钱、不去海外结婚与拖着不立遗嘱的操作着实令人质疑她爱的分量,中秋节也是女主在爱人一家亲戚团圆里度过,加上爱人男性化形象与一家之主做派,很符合异性恋传统中式家庭权力结构,仿佛女主是嫁到了她家,也难怪爱人哥哥理直气壮说胡家没亏欠女主,强要把房子继承来给儿子做婚房。
2024年11月26日,香港终审法院作出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裁决,首次明确海外结婚的同性伴侣享有遗产继承权和租住及拥有公共住房的权利。
以前认为同性情侣不需要那一纸结婚证,婚姻是枷锁,连异性恋都开始逃离,但当下大环境看来,婚姻也可以是保障,结不结是个人选择,但前提是选择的权利得拥有,目前大陆同性伴侣的唯一选择是“意定监护”。
意定监护制度根据《民法典》第三十三条定义: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在自己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时,由该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该制度始于2012年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7年《民法总则》把适用范围从六十周岁以上老年人扩展到十八周岁以上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2017底年湖南长沙一对女同性恋佛歌与女友成为我国第一例成功以同性伴侣身份办理意定监护公证的案例,公证处开会讨论了六个小时是否受理,主要的争论点在于会不会伤害公序良俗,以及办理之后可能出现的问题;2019年8月北京一对男同性恋完成北京乃至北方地区第一例同性群体的意定监护公证,二人当时已在国外领证;2021年,《民法典》明确意定监护效力优先于法定监护。
为了防止将来就意定监护协议的效力产生争议,最好在签订意定监护协议时进行公证。
中文名是从今往后,看到英文名是all shall be well,不禁问道,从今往后一切就会好么?
影片中pat的亲人自私自利。
以前pat 和angie 一起的时候 ,大家还能假装相片融洽,这背后就是想得到 pat 和angie的金钱支持。
人在金钱面前真的经不起考验,像电影中律师说的,在钱的面前多少母子、父子、夫妻反目成仇人。
pat的哥哥,在pat过世后,明明就很想得到这个房子,在遗产手续时说,以后再说。
fanny面对自己的狭窄的出租房,说起小时候的事情博同情 这些都是明面上想争取利益。
最虚伪的是她侄子,说什么一定站你那边,我记得XXX,他最想得到这个房子,最开心的也是他,yue 明明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所有人都见证过的,就是因为没有那个文件,这个关系 就是不存在的你们只是老友伴侣去世最爱的“ 朋友 ”需要站后面 电影的每一幕都很残忍,又很平静描述这一切
原来是HKIFF开幕来着 忘了这茬了 那赚了就是短暂地喘口气 想看部电影就去看了有关一对中老年拉拉显而易见的,共鸣很多。
无论是遗产分配还是LGBT无权的感觉真的太难受了;非常强烈的无力感。
每次看相关Case都觉得很无力,又重新富有动力。
说实话会想做点什么,但又担心不被认同。
会不会有一些bi,因为这些政策上、客观上的东西,选择异性呢。
Pat的角色也真的很难,传统的家庭环境、人员关系,贫富差距等等。
很佩服Angie,可以坚定地作出那么多举动,提出反对、让步(但不完全是妥协)等等。
我很难想象在这个年龄,忽然失去那么多,会有多难接受。
但是Angie扮演者的演技好好,状态变化很大。
后来和拉拉朋友们在海中撒花真的很触动,Angie的笑容也是真的放松了,有归属感的。
看的很泪目,好喜欢这种安全感遗产分配的part过于真实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盘。
但是又是合理的、无法反驳的。
(虽然看的我想骂又是重视遗嘱/遗产代理人的一天不过yysy,感觉导演没有那么了解拉拉群体?
有点片面化,不是很深入。
至少从形象上就,那么多对难道必须是典t+典p吗(甚至有的角色让我觉得油…
5.1百老匯一刷//9.3高先二刷。
//近四年來最好的同志題材,也是近幾年來極東亞的家庭題材。
第一次看到最後流淚了,但第二次看才察覺出這一部的電影語言是多麼的簡潔有力,含蓄雋永。
沒有一個畫面、一處細節是贅餘,如Pat&Angie,日常瑣碎,卻構成生活的全部必要,親密與理解並未宣之於口,但流露於每一個或大或小的選擇和決定中,相互魂穿,成為真正支撐人生的信條。
法律永遠充滿灰色地帶,並不總算強而有效的保障,愛才是絕然不變的溫暖羽翼,比千百份文件都來得更能撫恤心靈、呵護終身。
對於弱勢群體來說聲討個人權益何其艱難,多少人像A一樣,僅僅是求證那份愛的確扎實穩妥地存在,就已然心滿意足。
同志境況所反映出的社會問題不容忽視,然主創拋出另一種傳統東亞家庭裡的普遍現象,發問觀眾,究竟哪個更可悲?
電影中的家庭足夠群像足夠典型,胡家幾口由老到少都堪稱無能,最顯著是愛無能,完全沒有愛人的能力。
胡家人人利己偽善,Pat&Angie盡力多為親友籌謀;胡家人人不如意不安樂,Pat&Angie「要什麼有什麼」。
匱乏,豐富,拿不出手,拿得出手——兩組對比清晰傳達主創的道德觀念社會觀念:半生掙扎在溫飽線之上難稱失敗,無情無義昧盡良心做事才叫廢柴。
我猜她們還有一層希冀是,正直有愛的人怎樣也不至淪落,只會帶著更多的愛和祝福繼續好好生活,甚至向外給出更多——也正是這樣的精神意志和品行,成為人權爭取道路上最寶貴的剛需,它讓越來越多的人們看見並相信。
一刷和二刷的期間我也經歷了至親離世,故而重看的感觸更深。
非常能共情這個結局,因為即便與至親之人死別的痛苦無法真正消解,A的柔和、體面、大度,以及最後含笑的那份平靜、堅定和怡然,都在告訴大家,P生前她們是如何相伴又如何相知;是如何健康美好的一段關係和愛,才能讓一個人受盡不公、委曲求全,卻依然沒有失去自己。
之前看過有人寫中國人最缺三種教育,性教育愛的教育和死亡教育,我想說,其實一切歸根結底都是愛的教育。
或說情緒的教育,情感的教育。
一個人長成什麼樣子跟ta的質地和本性自然有關,但天資不夠是要好的愛去湊的。
Love is Love 亦是很多東西,亦可造就很多東西——知識是剛需,禮儀很重要,然而只有積極健康的感情最能把個體澆灌得茁壯,只有愛給人無窮之力且本身雷霆萬鈞。
这不是一部很大众的电影,至今豆瓣上短评只有641条,长评9篇。
但还是想写写这部电影。
它在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了全景单元观众奖的提名。
今年五一时候去香港,刚好这部电影也是在5.1在香港上映的好巧!
抱着去港澳一定要看场难看到的电影的角度,大晚上步行去两站地铁站外的电影院,看上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中老年女同性恋者Pat和Angie,一方Pat突然离世(且未正式立下遗嘱)后,另一方Angie与Pat家人关于Pat的遗产继承上的冲突,最终Angie也无可奈何搬离房子,没有骨灰但通过向大海洒下黄色花瓣的方式,实现了Pat生前希望海葬的愿望。
这部电影本身题材会自带光环,在多元性别的社会环境下,很多缺位的多元人群没有被关注或很少被关注到,更别说再用年龄多划分一道的中老年女同人群了。
但必须要说,对于习惯看大众化电影中叙事冲突的观众来看,这部电影的确冲突感弱很多,属于【很平淡讲述冲突】的那一类,但是当中将伴侣突然离世后茫然的Angie遭遇刻画得非常到位,属于全程无尿点的那种,走入人物视角看这部电影风味更佳的那种。
电影的导演是杨曜恺,下来写这篇之前做了点功课,这位香港编剧曾经还有一部电影《叔·叔》,讲述的是老年男同的电影。
马上要把这部电影看起来!
这部电影时隔快一个月,再来写下影评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几个点吧:首先,很喜欢豆瓣上一些网友的总结:对抗世界不止需要爱,还需要保护自己的武器。
这部电影点出了多元群体面临的现实社会中法律等实际边界框架下的窘境,法律没有很好地保护多元群体的利益。
电影中即使家人从情感上接受了她们的在一起,但在我看来有一定原因是因为Pat一方兄妹地位上不平等而造成的,且主要是经济地位,妹妹Pat与Angie住在大house里,但哥哥一家只能挤在逼仄的香港公屋当中,连侄子要和女友买房,都买不到一个【浴室带窗户的房子】。
试换个角度,如果这部电影中Pat与哥哥的地位是颠倒过来的,哥强妹弱,是不是有可能出现强行要求妹妹喜欢男人的戏码。
说回来,即使家人从情感上接受了她们的在一起,但当开头团聚场景总还是有一丝丝变扭,比如哥哥对Angie聊天时候的神情和说话上的礼貌与距离感。
当无遗嘱需要争夺遗产时,双边的变扭被放大了。
在本来就不是完全和谐的家庭关系下,从如何安葬Pat产生的冲突(海葬还是入土为安)、谁是Pat的亲属站在最前面祭拜,到后面要求Angie搬出house让给哥哥一家,坦白说因为Pat最终没有签署下遗嘱,她们的关系与继承关系一直处于法律不受保护的地位。
生前有多么恩爱,一方去世后另一方的遭遇就有多么令人唏嘘。
但如果Pat生前签署了,这场纠纷是不是就不存在了,不知道……但我知道导演不会让这一切发生哈哈哈。
其次,对于【家】概念的探讨,与【同性爱】之间的张力,在Pat这个人物上得以呈现。
虽然电影对Pat的描述镜头不多,但其实要画人物关系图,Pat一定是在最中间的。
她既有对Angie的爱,也有对家庭团圆的执念,乃至到最后一刻也没有签署下那份拟定下来的遗嘱,才有了后面的冲突故事。
什么是【家】?
随着现代社会人类关系的发展,【家】有了很多不同的外延延展,同性伴侣之间也是小家庭,多元成家也是家。
在我看来,亲密关系理应是【家】概念的核心部分,【大家庭】淡出部分亲密关系主导的【家】的概念,但只是很部分,冲突时这种淡出应是大势所趋。
另一有趣的点是,在传统异性恋价值观下,【家】概念水到渠成,但其实只是配偶更换了性别,【爱】与【家】的适配就成了没那么容易兼容的问题,不管怎么样都有一丝别扭。
当然电影中没有从Pat视角下体现别扭,但是Angie与其他家人的相处,尤其是与老一辈哥嫂的相处,或多或少有那么一些吧。
而Pat在恋人和传统家人亲属之间,也没有做下决绝的决定(当然有推进故事发展的原因,但现实这种情况就显得很真实了),这个未下决定很耐人寻味。
最后,很感谢导演没有为了让电影和谐,而强行硬掰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大团圆结局。
最后一幕两个人在凉亭,电影戛然而止。
当时的我是震惊的:怎么就停在了这儿?
不习惯这样结尾,似乎有很多未尽之意,但不妨碍这部电影还不错的口碑。
在开场之前,我非常担忧,因为zff没有英语字幕,而这部电影是粤语,我完全听不懂,最终凭借着我半吊子的粤语听懂了50%,关键的信息都没有错过,也深刻地被感动了。
作为同性伴侣,明明是最亲的人,但是葬礼上要站在伴侣家属身后,共同的保险箱再也取不出,还丧失了遗产分配优先权——明明是自己一起买的房,却被要求搬出去。
整个电影就是Angie一点一点被退让的过程,她逐渐失声、沉默、被排挤出这个家庭概念之外。
在得知pat的侄子要结婚把这个房子占有后,年轻的孩子曾经信誓旦旦的承诺变得微不足道土崩瓦解,她终于开始对pat感到愤怒——尤其那句如果pat还活着也会这么说。
其实大家都知道pat不会这么说,Angie也知道,但是那一瞬间,她的无处发泄的无助和愤怒只能发泄到pat身上(因为pat的家人也确实都活得很艰难) 。
她愤怒她生气她怨恨。
这一切在她看到pat的遗嘱时犹如原子弹爆炸,遥远的心底的荒漠天地震动,留在脸上的绿洲的,只有一滴清泪。
感动?
释然?
后悔?
我在影片结尾后询问了导演这个地方是否有后悔这个感情,导演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问我有没有注意到全片都没有音乐,因为他们不想用任何有导向性的东西去引导观众的感受和想法。
你感受到了,那就是她表达的情绪。
我听了无言良久。
这样的回答太东亚了。
含蓄,平静,复杂,又多情。
导演同样提到,其实最后的那个亲吻,最初是放在中段,最后他们认为这会打破影片的节奏,应该在结尾给一个强烈的结束。
真的很好。
非常漂亮的结束。
(导演说他这个电影用的是王家卫的剪辑 其实我看演艺人员表的时候注意到了hhh)
首先想说观影氛围特别好,我是奔着这部电影来的,看到开场前lgbtq+的短片才意识到这是 Festival du Film Chéries-Chéris的单元电影之一。
最后在谢幕纯音乐的映衬下,大家的抽泣声此起彼伏,随后鼓起了掌。
真的很希望国内观影也可以加上鼓掌的习惯。
我也发现法国人的笑点跟我真的不太一样,前面对话放着法语字幕大家在笑时我还以为是我没看懂呢。
不过法语字幕配上粤语对话,让我至少遗失了30%的信息点,尤其一开始我的耳朵在听着一种有点熟悉但几乎不会的粤语,我的眼睛在看着有些陌生的法语单词,我的大脑却完全不能把两者合二为一,后面我只能完全摒弃掉听粤语,转而看法语字幕,才能跟上电影。
回到电影本身,先说一些缺点。
可能因为前面有这个小插曲,我没能跟上电影的节奏,导致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前一秒大家还在合睦融融家庭聚会,后一秒女主之一Pat就死掉了,转折太快,还没怎么交代这个人,就开始讨论她死后她的另一半Angie权益无法得到保护的社会困境。
我不太喜欢导演的镜头语言,尤其是镜头转场,总是黑幕或者完全没有衔接就跳到下一个镜头。
其次有很多在我看来是无效表达的空镜占据过多时间,譬如有很多有关树的镜头,在第一次看骨灰龛位时,在Angie坐车回父母家时,电影并没有关于树的意象的铺垫(或者我遗漏了什么台词信息?
),因而这些镜头也显得模糊。
同种空镜在我看来表达很好的是《夏日细雨》这部电影,电影也有很多从车窗往外拍快速移动的树影的镜头,但这些镜头语言很好地反映了小女主的心理变化。
以下是对剧情的探讨。
中秋节明明来的都是Pat的家人,但是下厨却是Angie,Pat在客厅和大家一起玩游戏,最后散场时也是Angie在厨房打扫卫生,她对Pat说话但一直没收到回应,再次转场就是Pat去世了。
在花店的对话也可以看出来Pat赚的钱应该比Angie多,所以感觉这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异性恋相处模式…?
赚钱少的那一方承担了更多的家务责任。
并且Pat和Angie一起出钱买下了公寓,房产证上却只有一个人的名字。
电影没有交代Angie有没有写过财产委托书,但Pat确实写了,却没有签字,我自己的解读是某种意义上Pat其实会知道自己死后自己的哥哥一家人会对这个房子下手,但她希望这不会发生,期待all shall be well,这部片子的英译名,不过我还是更喜欢中文名从今以后啦。
(不过最后一段我不是很确定,害怕是自己没看懂法语字幕而导致的误解,很希望有人能和我讨论一下qwq)再然后是对香港的展现让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脏乱的街道,狭小的楼梯,破旧的房门,生锈的通风扇以及拥挤的房子。
好像电影唯一让我觉得有现代化气息的就是她们的公寓和Victor的车了。
由于本人只在香港待过不到完整的一天,所以对香港不是很了解,至少我看到过的香港不完全只有这些。
但确实香港的住房问题已经是个大社会问题了。
再然后就是我也不太喜欢结尾,我感觉结尾有些苍白无力,仿佛导演除了展现“遇到你以后我才有家的概念”,也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了,而物理意义上的“家”在伴侣死后只能被剥夺。
不过很喜欢她们一起相拥亲亲的画面,还有一起逛菜市场的场景,为数不多的落脚在两个女主本身的温情画面。
所以我其实不知道该怎么给这部电影评分,我很喜欢这个议题表达,导演在叙述上是成功的,收缩有力的,四平八稳的,但同时也是隐去自己观点的,我没有看到更有力的更鲜明的东西,一切都是暧昧模糊的,就像没有签字的那份财产委托书。
特别好,有了张叔平的剪辑指导,影片的镜头语音更好了。
上一部《叔叔》探讨的是生前,这部探讨的是死后。
在这部电影里有许多的镜头都是对人物有困住,框住的表现。
比如大哥住的房子是公屋
这组镜头语音的组合,就是大哥看到小孩,想到自己居住的环境,对PAT的房子产生了要夺取的想法。
环境造就了内心的这种想法,同时旧时的观念也在产生作用,大哥的老婆正好在问师傅风水的事情。
双重镜头语音。
特别棒同样Angie的镜头语音也是充满了荆棘
之前和之后的两组语言对比,发现她们两人都是在困难重重的荆棘中相爱的。
孤身一人长路漫漫的感觉,不仅Pat家人不理解,自己的父母也不理解。
就这样一个人在这条路上孤独的走着,也能看出她们的关系是不被社会所接纳的孤独。
这种恰到好处符合人物心境的镜头语言是非常不错的,又符合剧情,又不会显得突兀。
同样是落叶在《从今以后》中,在《叔叔》中都有不同的含义
茂盛的树叶,枯萎后无法落叶归根,最终被扫地出门。
虽然结局有些找补,但导演的意图还是相对想说这结局对她们来说,是不公平的,是悲剧的。
但世上哪有样样事情都称心如意,能幸福相爱大半生已然是一种幸运了。
在《叔叔》中的落叶
《叔叔》中的落叶就是一种不被社会所认同,内心的取向,无法回归到最终的自己。
无法落叶归根,就是老去,也只能在社会的偏见上存活,水泥地板就是社会的偏见,让他们两人隔绝自己的内心世界。
同样的镜头在两个不同的电影当中有不一样的表达。
两个同样的题材,除了在同性关系的表达上,还有同样对社会现状的一种表达。
年轻一代连自己都无法养活,同样要靠老一辈的滋养。
表达了香港一直在吃老本。
还有一点,这次《从今以后》在法律上的表达有了新的挑战。
从法律上去反映同性恋无法受到保护,成为了一个隐形的受害者,都不能称为弱势,比弱势更惨,直接隐形了。
0话语权。
#HKIFF2024 三星给的都是技法分。故事本身太过干瘪,对所有社会问题描绘浮皮潦草,固步自封于家庭生态的塑造,因而极易滑入虚浮的窠臼。
6。SFF 2024 @Louie。也有点催眠,有点过于平淡了。
一切都合乎逻辑但又心口堵得慌。导演的镜头没有一个多余的地方,这种创作上的节制非常好。
看完只有无奈和窒息的无力感,贫穷确实是最能激发人性中的恶上午催化剂
人情冷暖
hk
5.5好好的题材拍得稀烂。整个故事就是一家虚伪的人欺负一个孤独的老人。
要立遗嘱啊!!!
#迷惑电影大赏#这个电影有一点点女同要素吗?换成没有领证的丁克不也毫无痕迹。电影里出现的所有女同couple都是一个丈夫发型一个妻子发型,一个做丈夫的事,一个做妻子的事,连对话都是“男”“女”有别 ???导演没事吧。再看一看,男导演男编剧……令人无语😓 男的什么时候停止霍霍女性题材,是不能拍男同志吗?本来以为是女性班底想借电影通过同阍,没想到现实更令人作呕🤮
老年拉拉权益争取片。整体节奏推进比较慢,娓娓道来的同时就能见到其中的残忍。Angie阿姨一步步的退让被写的淋漓尽致,而在这一过程中她是失声的。从一开始的肩并肩无言以温柔,到中段的弱音,都能看到对拉拉群体权益的议题探讨。对面的family一家被生活所折磨,将这种折磨转嫁。但Angie的苦却是除自己外不可见的。这才是整个片最让人心碎的地方。
#48HKIFF# 在香港看这种本土电影还是挺新奇的,观众氛围拉满,其实这几年香港挺多亲情出发的《过时过节》《窄路微尘》,但这部从老年人les和社会法律的角度探寻了更多可能,虽然温吞的过头,或者说形式很出挑,内核还是保守,反倒限制了不少深层表达
通过遗产分配的问题导致原本和睦的一家人出现争执,但在解决的方式上却显得一场温柔。同性议题似乎有了普遍的关怀,不再是对性别对立的矛盾对冲,而是放在社会对于同性法律的缺失上,将问题更多的指向社会权利的不等。
香港同性伴侣继承公屋立法通过留念。特别好的美术,特别平实的叙事,特别典型的家庭。
表达有所降级,质感还是很好。
也许爱战胜不了世间的任何,但是只有这份爱做唯一的寄托,从今以后。
残忍的,真实的,老年女同情侣会面临的困境。她最后还是做出了让步,换来伴侣生前最后的心愿达成。在这一刻,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家人,我想已经不言自明了。
6.0 香港的《第二十五条》,很多冲突其实本有解决答案,但又把路堵死,这种操作反而更像是普法电影,其背景在大陆反而更行得通,不过这样看来,会发现,这样的一部LGBT电影在如今香港这样的地方显得多保守
贫穷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港畜+逆天群体
是我想多了?每一个成员在逝者安息后都在暗暗争产,全然不顾一下子天塌的另一伴,伪善的话张口就来,真的心塞。法语译名是tout ira bien, 一切会很好,这个译名不是我的法语有问题就是翻译的人和我对片子的理解有分歧。写实,可是真的令人心情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