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阁楼里偷偷视奸了前女友的全部回忆 并接受了她有可能有身孕的事实 下楼接到电话为45周年的晚宴选择歌单 第一首是happy together 她转过身拭泪 导演只给了近乎可忽略不计的几秒 那一刻泪崩 前半段一直在压着 女主举止仪容得体,二人过着田园牧歌一样的生活仿佛让你觉得这种老夫老妻是不可能有什么烦恼的我们经常在街上看到这样的old couple 他们挽着手款款走着 让大家觉得白头偕老是最可贵的一种blessing可恋爱中的破灭大多是无声的 你感受到对方态度的一点点转变 并用各种体恤和同理的理由安慰自己 但可能真相就如此简单 可怕的是 爱情里的两个人有错嘛?
男主因死亡的前女友牵动心弦他真的十恶不赦嘛?
他45年来貌似一直守着本分 到信来的一周才突然断崖式转变 那女主呢?
女主貌似是我们现代主义中最倡导的那种伴侣角色:我应该情绪稳定 我应该体恤另一半 检阅对方的秘密应该对此保持缄默 尊重对方的隐私等等等等 文明可以被塑造 角色可以被塑造 但情感不可以被塑造亲密关系可以有规则 婚姻关系可以有框架 但情绪体验没有女主出门在伦敦的广场闲逛,她下个镜头直奔旅行社,找到自己的agent问丈夫是否来过,她就这么了解他,爱情里早已没有秘密,但这段关系最后似乎只和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有关我猜晚宴那一刻 男主说我爱你并落泪并不为虚,但经历了过去一周的种种的女主看到那眼泪真的会觉得值得嘛?
歌单选的太好了,临近结尾二人跳舞,女主面部表情逐渐变得虚无,她甩开他的手的动作的幅度那么小仿佛不可见 但难以想象这个动作竟然也可以成为一个激励事件,激励二人过后或千疮百孔或选择疗愈的婚姻生活。
片子最可贵的在于精准,他并没有制造很多缝隙给观众解读,每个接续都精准捶打观众已经被前情traumatize到的神经:发现了阁楼触手可及的souvenir的女主在厨房面无表情的做了manifesto,男主照单全收在第二天清晨久违地给她递来了茶,女主表情中掩饰不住的惊愕。
这让不让人心疼?
但又说明女主对男主的微妙指控有那么正中要害让男人无力反驳。
剧本截取的片段很戏剧化 是婚姻生活中最悲观的一个切面 但最难以忍受的是 不难想象 二人在过去的45年里大概有无数次这种崩塌 而经历了种种二人是如何熬过来的 或是如何有爱或者无爱的前女友死了这个设定也很微妙,如果她活着会有其他可能,我们总可以说服自己,但人不在了那就真的是haunted的了
为什么你们都觉的是爱情片。。。
片子几个地方都非常明显的指出了这部片子的政治意味。
怀了孩子(未来/希望)的真爱Katya(一个俄国名字!
)在62年(引原文“柏林墙刚修起来”)永远的埋在了冰川里,不再改变,然而也遥不可及;男主角(左翼知识分子-片子几次强调其政治倾向)娶了个长得很像的冒牌货,时而up时而down,嘲笑一下保守党撒切尔是纳粹,抱怨一下高科技损害劳工权益,关注一下全球变暖冰山融化,衰老,孱弱,虚伪的终其一生。
这片子不做政治解读很多对话都会变得莫名其妙:比如老婆关于男主和katya“根本什么都没去实现”的讥讽,男主发表的那一大通“老年人失去目的论”等等。。。
写在前面。
结束出字幕的时候才知道这部电影是根据 David Constantine的
就故事剧情来看,此种事件当然不会只发生在老年夫妻身上;中年,青年,甚至少年时期只要男朋友是有前女友的,都好像要避免观看此部电影。
或者借用室友的话说:“估计这看了一半就要吵起来了吧。
”当然,有了45周年这样的年限才使电影有了稍许的厚重感。
少年时代要是冒出个前女友来搅局,估计早就山崩地裂外加哭天喊地了吧。
也就没了老年夫妻间的平静,沉稳和不遮不挡地窥探和质问。
所以情节上处理的时候就很突显导演的功力。
电影一开始两人生活中话语间的互动让我惊呼:“结婚这么久竟然还这么甜。
”然而随着信件的解读和爷爷铺陈展开的有关这位已逝的前女友的相识相伴相爱过程,慢慢瓦解这深入生活种的甜蜜,奶奶开始不安且好奇,紧接着的听故事上阁楼看照片,于是爆发了所有的猜忌,质疑起可以质疑的一切,比如生活中所做的决定,去哪里度假,读哪本书,选哪个品种的狗,甚至所听的音乐,当然也包括一些重要的事件,皆可因为这位已故的Katya。
以致最后奶奶在黑暗中说:“我以为我可以听你提起她的,但其实我不能。
”我内心觉得真是可怜。
前女友果然就如鲠在喉。
吐不出来咽不下去,吃醋都没用!
周六就是45周年结婚纪念日。
从周一到周五,两人之间硝烟味愈演愈烈,期间大小事件突发,或平淡或甜蜜或隐忍或被回忆杀,但导演就是慢慢积累着不让爆发,急坏我们一干观众。
两件事在纪念日当天被前后呼应,一个是奶奶跟好友在餐厅聚会之后(特别是看了好友小外孙的照片后)回到家跟爷爷提及照片,大意是说:“当时觉得只有我们两个人的照片,也没啥意思。
但现在看来,还是觉得有些遗憾啊。
”爷爷紧接着问,那你想有哪些照片?
奶奶说比如Max小的时候啊,或者Max之前的Tessa,或者是,你啊,你在修补Clitheroe(英国的一个小镇名字)的时候手里拿着锤子准备钉钉子之类。
另一件事就是奶奶的好友提及她和她丈夫的结婚纪念日的party上,丈夫念着长长的致词后竟流下眼泪这件事,语气中的嫌弃还多少夹带着炫耀,这让奶奶多少有点担心自己的丈夫会不会也留下眼泪。
后来,终于到了周六,爷爷表现地非常“殷勤”,(我和室友一直都在怀疑这是爷爷出走前的“回光返照”)一早就沏了茶,陪着奶奶遛了Max,送了项链,精心装扮地出席了周年纪念日。
奶奶的好友给了惊喜,爷爷和奶奶很多照片从共同的朋友那里收集起来装饰成了照片墙,引发颇多回忆和讨论;紧接着爷爷不辜负众人期望,连着说了“I love you, I love you so much.”并流下眼泪。
整部电影下来,我没有一点点在期待Happy Ending。
所以当爷爷和奶奶跳着45年前婚礼上的第一支舞,接近尾声时奶奶把手甩开的时候,我在内心替奶奶os“哼!
老娘不玩儿了!
”于是出字幕。
爽!
最后想说,如果你们还在热恋,就不要看这部电影了。
这类的电影留给单身狗看看就能体现其意义了,比如像我结婚已十几年有了两个孩子的同事每天对我说的“Stay single!” 熬过平淡如水的茶米油盐,熬过7年止痒,熬过中年危机,就放过自己也放过爱人好好过甜蜜每一天吧。
年轻的时候纯粹一点,年老的时候就爱谁谁这么过一辈子吧。
但如奶奶这样隐忍了90分钟觉得真真玩不下去了的,也干干脆脆地甩手表示你想怎么就怎么样去吧,这样也行!
今年奥斯卡的热门影片大多都让我感到名过其实,这部男女主角均获最佳提名的电影亦然。
特地查了两位主演的生日信息,水瓶座的夏洛特恰如其分的演绎出哪怕到老都聪慧睿智有精气神的老太太形象,仿若邻家奶奶一般的随和亲切;双鱼座的汤姆康特奈则把伪善恋旧自我欺骗的渣老头表现得淋漓尽致。
前两天看毒sir提到,这部电影不适合热恋的情人观看,因为会让你丧失对婚姻的信念。
通过50年前死去的前女友,一方面证明有些爱情也许真的可以天长地久,带着怀念的一生,谁也无法和死人争宠;另一方面则赤裸揭示出婚姻和爱情终究是两回事,相伴一生并不代表彻底拥有。
可惜片子还是寡淡了些
曾经有一句话,如果你要骗一个女人,那,得骗一辈子。
老头几乎做到了,骗了45年了,功亏一篑。
一直觉得老头已经开始有痴呆症,说话并不利索,收到前女友遗体被找到的讯息后,情绪一个激动,便破功了。
女人对感情的敏感,是如此的强烈。
或许只是45年前的的一个隐瞒,甚至,只是一个怀疑,便能将45年的一切都摧毁。
当我认为你是爱我的,那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爱;当我对你的爱有一丝一丁点的怀疑,那你做的一切,不过是掩饰和欺骗。
是的,这就是女人的爱情。
所以别再问为什么女朋友会生气了。
结尾女主的一抽手,那愤恨的眼光,直接将电影推上了最高峰。
是的,她介意。
虽然她从未见过那个前女友,尽管那个前女友已经在50多年前就死了,即使丈夫在结婚45周年的party上一段全场鼓掌致意的感人演讲,但,这45年的婚姻生活,已在她心中,化成了45年的欺骗,那么那种欲言而不能语的恨意,抹不去了。
45年长得像是一块永固不动的磐石,然而,一周时间,足够创生,足够毁灭。
完美的好电影,一开场画面的清冷和惨白,是英格兰Bloody的天气,也像老年人的皮肤,发色,和冬日清晨呼出的白气,昭示着这个没有温度的故事的徐徐展开。
一封信,打破一对老夫妇波澜不惊的日常,信的内容既平常又惊悚,老先生将近半世纪前坠崖身亡的前女友尸体被找到了。
一时间,无论是剧内还是剧外,牵动着我们神经的,都是这个被包覆在巨大冰块中的,保持50年未曾改变容颜的,徐徐融化中的前女友,纪念碑一般的意像,横亘在所有人的领空。
她确实是死了,死透了,却死得如此永恒不朽。
对于一周后就要面对45周年庆贺的女人,这不过是遥远过去投射来的一丝令人不悦的微光,她想,只要宽容大度地拍拍渡过了大半辈子的伴侣的手,就像拂去发前的蜘蛛网一样去掉这个令人不快的事件就可以了。
但男人却似乎从未从这令人震惊地消息中恢复过来,他去图书馆借来气候变化的书,几乎像说出恶兆的预言一样,说出了事实的真相——冰山解冻,尸体终将显露,她会带着冰雪泥水冲下山坡,毁坏和杀死我们,我和你。
但妻子并未领会这当中宿命般的象征意义,毕竟,吃一个已经死去将近50年的尸体的醋,显得有些滑稽可笑。
是的,在他们这个年纪还能有肌肤之亲的夫妇并不多见,虽然老头在亲热时并不睁开眼睛,虽然夜夜都是女人在黑暗中睁大双眼目光灼灼地望向虚空。
他偷偷跑到阁楼上翻看过去留下的什物,像是在检视一个遥远的伤口,不想被打扰亦不求人了解。
他坐卧不宁重新抽起了香烟,甚至冲动得想买一张去瑞士的机票,熟悉的环境中熟悉的老朋友各个令人生厌。
他试图对枕边的女人说起深埋的秘密,但女人说,你的那个她只是个喜欢被人追求的女孩儿,男人立刻冷淡而带点气愤地说:“你不了解她。
” 一周时间,对抗45年的坚冰,一旦融化即绝无可能无视,女人从一开始的宽容,到不安,到惊慌,到强自镇定,镜头默默地展现那一条愈裂愈大的冰缝。
共同生活了45年的点滴,是否敌不过50年前的一失足,那个人,才是他本该娶的妻子,那个妻子,甚至还怀着他的孩子。
那,如今现实中的这个人,他又是谁,他又将我看做谁,我没有了他,又能是谁?
一切情感中的予取予夺,总是以女人的感情漩涡为中心,在结婚纪念日的前一天,女人的不安到达了顶点,男人却如一条走失后回家的犬,在悼丧之后乖乖返家。
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又似乎再也没有什么能回到以前。
女人和男人都很清楚,他们过去只有彼此,今后也依然只有彼此,他们不可能分开,前女友的风波早晚都会过去。
但对于女人来说,保持体面和镇定地挽回纪念日的Party,似乎才是让自己不至陷入崩溃的唯一稻草。
她以极端务实冷静地口气说,我们吃饭,然后洗漱睡觉,明天穿戴好去参加纪念日舞会,我们重新开始。
他并没有反对,甚至更为落力地配合着,这个所谓的“重新开始”。
所以,到底是什么死去了,需要这样重新开始?
纪念日那一天她练习着不熟悉的浪漫曲,却终于合上乐谱,弹了一首情绪上更为复杂困难的曲子,像是这所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完美晚年,也包含了愤怒与绝望,怨恨与原谅。
漫长的一生,一个人所包藏的秘密,却如此深刻刺伤另外一个人,而这,一点也不“浪漫”。
她心不在焉地摩挲着自己的项链,毫不在意地陈述未给对方买礼物的理由,Who cares, 这个所谓的45周年了呢?
他们甚至没有自己的合影和照片,要靠朋友们七拼八凑努力从各个角落搜集来才凑满一白板,老头儿堪称完美的周年致辞,毫无意外的落泪,更显得这隆重的庆祝表不及里的无足轻重。
在这短短的一周里,来自过去的微光,从阁楼上渗出的幻灯之光,早已照亮了男女不可能互相理解的真相,smoke gets in your eyes, 你眼中升腾的迷雾,这45年间,从未在我的注视下散去。
爱情究竟是什么?
爱一个人,真的可以不在乎他的过去吗?
爱一个人,真的可以无私到不求回报吗?
抱歉,不可能,抱歉,我也很自私,我也希望人爱。
看完第一遍电影的我,内心很沉重,虽然错过很多细节,很想二刷,我却没有勇气二刷,可能本身我自己是占有欲极强的人,对于这种类型片子我总是又爱又恨…比如《偷心》《蓝色情人节》《我的最爱》…看着电影里面的男女分分合合,好像我也经历了一切似得…留下可能只有后怕…看评论很多人说老奶奶矫情的时候,我真的想一巴掌打到你脸上。
我只想问,你最爱的人把你当做另外一个人的替身,并且他做出的所有的决定都是由于另外的人,你做何感想?
当看到老爷爷给奶奶准备项链的时候,我以为可以重归于好,往事云淡风轻。
但是结尾的歌,奶奶的表情…对,我错了,错的很离谱,有些伤害,并不会这么消退的…给一个巴掌,并不是给一颗糖就能代替的…其实,也不能说老爷爷完全不爱奶奶,他知道她的喜好,知道她的需求,可是呢…在奶奶看到他前女友的幻灯片,并且质问是,否前女友影响着现在的决定,爷爷答案却是矢口否认…但实际的行为却背道相驰,一切的一切,对奶奶的关心和爱,显得多么道貌岸然,投其所好…别和我说,都45年风风雨雨过去了,有啥好计较的,别和我说有个死掉的前女友,有啥好在意…不在乎的是过去,但你却把过去代入了现在,并且告诉我毫无关系,否认存在…可能爱情里有个“骗”字,骗的过去,大家开心,可惜总有人骗不过去…“几年前的幻想 几年后的原谅为一张脸去养一身伤别讲想念我 我会受不了这样”突然想放一句我林的歌词在这边……
通过摆动在过去与未来的两个端点,以日记形式(现在时)记录一对老年夫妇遭遇的情感危机,安德鲁·海格聪明而有成效地创造出一部佳作。
过去的那个端点被那份突然临到的来函所表示:45年前,丈夫的初恋情人因登山丧命,随着冰雪融化,尸体重新被发现。
未来的那个端点则是两人的45周年婚姻庆典:被安排在周六,距离收信时间正好4.5天(?
)。
这个猝不及防的往日幽魂,开始困扰着两人的日常生活:一个尽力掩藏,一个则使劲挖掘。
虽然生活依然照旧:照常吃饭、照常交流、照常出门为庆典准备、照常做爱……但在细碎的言语间,这段婚姻实质上已经出现裂缝。
通过女主角的几次发现:①如果这位初恋情人不殒命雪山,他俩将结婚;②阁楼上保留的遗物;③丈夫打算前往事发点:婚姻已经变味。
这4.5天如同是一次对这段跨越45年的婚姻关系的“清算”,安德鲁·海格通过克制、疏离的镜头来直白地将其间发生的点滴描绘下来。
安德鲁·海格对镜头的移动极为限制,但又不是静止不动的。
后者如同哈内克在《爱》中使用的那样,让人倍感冷酷。
这也是为何同样讲述老年婚姻的两部电影,《45周年》要比《爱》来得温情许多。
安德鲁·海格让镜头以极细微地速率向人物所处的场景深处移动,以模拟一种凝视目光。
如同在《小亚细亚往事》中的某一处汽车内景中一样,镜头以极缓慢的速度正对着坐着车后座的人物移动,凝视机制发生转变:不再是影像中的人物被凝视,而是观众。
(这一手法实则来自塔可夫斯基)如果能继续深入,这些镜头便有可能构筑空间-影像。
但很可惜,安德鲁·海格与侯孝贤一样(两人具有相似之处,均喜欢镜头的摇移),均未能完全构筑成功。
侯孝贤的镜头因为注入了过多的目光,而没能完全脱离人的意识控制;只有在某些时刻,因为景观的陌生化,空间-影像在不经意间构筑起来(如《咖啡时光》)。
比较起来,安德鲁·海格的镜头要少意识的多,这让我们有理由期待这位导演的后续作品。
看完程巍《中产阶级的孩子》后的现炒现卖。
电影在家庭情节剧的外表下,包裹的是对“60年代”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当代境遇的寓言。
丧生于1962年的Katya尸体的被发现(1962正是Geoff提到的修建柏林墙的次年,而Katya有一张东欧面孔),激活了Geoff的记忆,他开始重新识别出社区中的种族主义者,失望于曾就职的工厂being streamlined和工会的被掏空,咒骂“同路人”堕落为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维护者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赢家(摆弄尤克里里、住别墅、和银行家孙子打高尔夫)。
记忆的激活同时展露为违背Kate原则的抽烟、“不体面”的蓄须和脱口而出的"fucking"。
而从Kate和Lena那儿可以获知,Geoff曾把婚礼主桌视为"a horrible bourgeois tradition",把回护撒切尔夫人(作为新保守主义的政治代言人)的Lena称为法西斯分子,甚至一贯厌恶(对他而言太不激进、并在“后60年代”作为“反文化”符号被吸纳为资本主义文化和商品再生产过程的、彻底无害化了的)凯鲁亚克(Katya正是在一个自视为凯鲁亚克的向导的注视下坠亡的)。
如果把影片上映时间视为故事时间,他们的婚姻恰好起始于1970年:“60年代”在纪年意义上的终结。
电影也借场地中介之口,提示了“45周年”这一非整数年份的异乎寻常,这种异常在故事层面被解释为因疾病而产生的意外延宕,而在电影层面,似乎更应被理解为将时代问题转喻为婚姻问题的断代必然。
进一步说,如果把“60年代”理解为一场“资产阶级夺回旁落于贵族和左派之手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文化领导权”的“资产阶级文化革命”,那么,Geoff和Kate之间的错位和张力不是情节剧意义上的猜疑、出轨、嫉妒、和好,而是“60年代”至今,(老)“左派”和“贵族”从“异代同时”到“同时异代”的时代症候。
Geoff强调他们当初的勇敢、强调眼下的一切"isn't about Katya",而Kate认为当年他“只是在追一个想被追的女孩”,如今,Katya也只在道德危机的意义上给婚姻带来麻烦:"it's tainted everything"。
在同样的意义上,电影表现了两人对那次失败性生活的态度差别,当Kate所吁求的忠贞得以彰显,性的失败反倒不那么紧要,而Geoff异常的懊丧则清晰地表征了革命能量尚未耗尽、却只能以被阉割的状态隐隐存续而难以自我实现的状况。
他们始终未有生育和Katya怀孕的对照,也可以在类似意义上加以读解。
电影同样瞩目于Kate,当场地中介指出(作为英国资产阶级海上霸权象征的)特拉法加海战的胜利舞会在此举办时,她以纳尔逊被杀作为反讽,回家后(这个家位于远离城区、街道和商品的乡村空间,电影多次以大全景呈现Kate置身这一空间,它同样投射着“左派”和“贵族”各自对资本主义的拒绝),Kate又对Geoff看不懂克尔凯廓尔表示微讽,而在几次揽镜自照后,她更自觉地翻出尘封的巴赫乐谱,弹奏作为古诺《圣母颂》伴奏的BWV846。
如Lena所说:"That's why you fell in love with him."Geoff和Kate结合的可能,来自他们曾经共享的对资本主义的抵抗,这种抵抗坐落于以反资本主义为名的“60年代”,而当“60年代”终结,并在历史地层的结晶中逐渐显现为“资产阶级文化革命”的一环,上述可能中所内涵的两种相互对抗的阶级意识,便因彻底失落了携手对抗共同“外部”的可能,而表现为彼此之间的龃龉和损耗。
对Kate而言,“60年代”已坍缩为对她固守的文化、伦理和道德观念构成袭扰、促使她下意识去屏蔽的历史债务,当她毫不犹豫地切断Gary Puckett and The Uniion Gap1968年同名专辑的主打歌Young Girl时,“1968”对她而言似乎仅仅意味着young girl、意味着性解放。
但风波并非没有激活她的历史记忆,使她重见“60年代”曾经打开并再度关闭的可能,如她所说:"I'd like to be able to tell you everything I'm thinking,and everything I know,but I can't."他们只能假装无事发生,吃药、吃饭、睡觉、起床,然后重新开始,让派对继续。
这也是他们在今天的“最大公约数”。
而对Geoff而言,“60年代”(更是“前60年代”)如同永远封冻在27岁的Katya的尸体,他被牵引、召唤,却深知无法与她再次照面,只能想象性地等待资本主义许诺的无限上升的现代文明触碰它自身的玻璃穹顶(气候变化),等待那个幽灵再次解冻,"come down like a tsunami,wipe out everything in it's path"。
我有时候觉得婚姻像一场漫长的辩论,正反方都是自己。
每天我们都在收集各种蛛丝马迹,来充实两方的论据。
他买了一束玫瑰花,正方占上风;他竟然忘记了相识纪念日,反方压倒;他给我做了一顿的早餐,正方加分;他瞒着我给前女友微信,反方领先。
在外人看来,婚姻似乎是连绵不断的一个整体,只有身处其中才明白,每一个点都充满了权衡的变量,进退的犹豫。
在《四十五周年》里,凯特的婚姻在她看来显然是一段“正方胜利”的婚姻——至少也是正反方达成了微妙平衡的婚姻。
但这一切却由于丈夫杰夫收到的一封信而打破了。
信里说杰夫在阿尔卑斯山意外丧生的前女友的遗体找到了。
凯特像每一个对自己的胸襟了充满错误的信心的女人一样,表示完全可以理解杰夫因此所产生的情绪。
但形式的发展似乎还是超出了她的预期。
杰夫会半夜背着她偷偷爬上阁楼看旧时的照片;他开始借阅与冰川以及温室效应相关的书籍;他在讲述往事的时候,毫不掩饰当前女友和导游打情骂俏时候他的醋意;他甚至去旅行社咨询瑞士的事宜……两个人的生活似乎有了第三个隐形人的存在。
那个死去的前女友,她安静地躺在冰川里,也许容颜依旧。
她永远不会衰老不会凋零,如同当年的岁月。
我在看的过程中一直暗暗以为杰夫会与前女友的死有一些干系,剧情会走入悬疑的方向——但是什么也没有发生。
这部电影平淡得如同生活本身,没有诡谲的情节,只有真实的冰冷。
只是一个老头喋喋不休地沉溺在当年的种种,而他的妻子在旁边默默地心碎。
这份心碎达到最高峰,应该是凯特问杰夫如果前女友没有死他是否会娶她。
杰夫回答说:”当然。
”他是那么笃定,甚至没有补充任何多余的说明。
仿佛凯特只是第二选择。
其实杰夫真正怀念的也许并不是前女友,而是那段年轻而未知的岁月。
那时候生活充满了如此多的可能性。
他对前女友的每一分想念,都是对他所失去的每一种可能性的遗憾。
但我想杰夫一直没搞清楚的是——还是回到辩论的比喻——他到底属于哪一方。
你不能给反方提供了一堆充实的论据,然后最后的总结陈词却是“当然我坚持我方观点。
”通俗点来说,杰夫那几天的表现完全是一个猪队友。
有人看了电影以后说,看吧,就是不能对老婆说实话。
明明是说这话的人懒得或者缺乏说实话的技巧。
如果杰夫在承认当时前女友没有死他会娶她后,再补充一句“但我仍感激发生这一切后,我遇到了你”,凯特受到的伤害就会少得多。
但他选择不说。
明明可以让凯特一起去瑞士,参与那段她缺席的记忆,但他选择背着她偷偷去咨询旅行社。
在猪队友一直为反方加分的时候,他完全没有体谅自己的同伴在这场“辩论”里独自挣扎的窘境。
我们真的是同一队的吗?
请拿出队友的精神来好吗?
你真的想留在这段婚姻里吗?
请不要一直把另一半往外推好吗?
杰夫也许不会明白,他们45年的岁月,难道这几天就让凯特否定一切了吗?
他不明白所有的辩论都只有一个胜方,女人们如果觉得感情被辜负,她们会选择全盘推翻。
有时候,我们只是需要一些证据和理由说服自己,留在一段关系里。
杰夫最后在结婚纪念派对上的演讲,让我觉得他还是珍惜这段婚姻的——在一系列毁灭性的的破坏后。
可是这一切也许太晚了。
最后的歌曲唱出了凯特当下的心声。
这45年于她,仿佛只是烟雾迷蒙了双眼。
男人不坦诚,女人太矫情!
Filmmaking上佳,但快活到人生终点依旧如此狭隘的精神从根本上无法认同。
闷的没看下去
电影不错,讨厌剧情。又想起来之前看到的说法,人类天然的更喜欢年轻人或者小孩子。如果设定为四五十岁会不会更好?脱离了情欲的感情好像也没那么值得嫉妒。四十五年过去了,还能剩下个毛毛?难道四十五年的陪伴无一是处?如果是积怨的爆发(比如孩子),那也太隐晦了一些。20240226
镜子用得真好~后视镜都能看出角色情感的细微变化。本以为结局会是绚烂剧烈的爆发,然而最终那一甩手却更像一把刚经过冷淬的匕首,与那首《Smoke Gets In Your Eyes》一起温柔的深深刺入心中。
白头偕老的背后
smoke gets in your eyes完美契合啊。婚姻真可怕,45年之后才发现枕边人心有所属,其实老头自己一直念念不忘的,阁楼里的物件就是佐证。若必有回响那就是恐怖片了。女主演技太棒了,没有任何废表情啊。
故事开场很好,收尾略逊。有关时光,陪伴,和内心记忆与情感的作品,缺少一点拷问的意味,隽永也并不太足。男主角演技极赞,把那种因为一段青年时代的感情突然把生活搞乱,变得心不在焉的状态演绎得丝丝入扣。
3/10 抱着看闷片的预期,结果发现比预想的还要闷很多...矫情、小题大做,不觉得这种片子有什么意思。
故事构架乍看之下和岩井俊二的情书有些相似,但是内核和基调却迥异。最后纪念日庆典这场戏实在太赞,当现场气氛达到煽情的高潮,丈夫留下自我陶醉的鳄鱼眼泪,妻子发现意识到自己全部的人生都建立在这个男人自私的谎言之上,最后舞曲结束她充满痛苦和绝望的甩开丈夫的手,真的让观者的情绪瞬间达到冰点
S:“结婚时干嘛选那首歌......”我:“干嘛要拍这样一个故事......” 理解但没办法共情,谁还没有点过去了……共同走过比白月光重要,如果不重要说明没走好吧(女人就在一次次证明她什么魅力都没有,有什么好嫉妒的......
确实太克制了,虽然演的是真好
真是初婚有革命之路,中婚有消失爱人,老婚有45周年,齐啦~原来是打望的导演,失敬失敬
45年都没有发现这么大的秘密?老人家藏的真好...女主好美,演的也好。
和特雷弗的一部短篇异曲同工。内核用来做短篇紧凑和警醒,且留有足够空间。但是做成电影,抻长反而不美,节奏显得太慢,信息量又没有那么丰富,感情本身也没有那么复杂。开头从未出场的死者奠定整部作品的基调,如幽灵般存在着,并不是新鲜的材料。表演很好。此外,男主这种人,可恋爱,不可嫁。
没有太多意外的一部电影,但最后舞会上的兰普林真是惊艳啊。
片子太闷了。
如果我身处女主的境况简直杀了男主的心都有,婚姻的重要选择都是被欺骗作出的,婚姻可以是你settle for the second best,但是不能是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而且45年不早说,还有多少时间给女主修补旧伤开启新人生啊
当尘封的往事突然被唤醒,多年来实际一直存在的隔阂再也无法掩饰,空留心中的只有年华已去的苦涩和刻骨铭心的伤痛。爱的定义,很难清楚。
简直是恐怖片,45年的朝夕相处相濡以沫随着一封信的来临在一周内分崩瓦解。人心是世上最美妙也最恐怖的东西,太多不可靠。老太太演得真好,很英国很范儿。但我就是不能相信45年都是这么过来的,然而现实里凑白头挨到老的模范夫妻不也比比皆是么。总之细思极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