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部电影的男频倾向非常非常重,大家看的时候图一乐就好了,别带入性别,那不是导演想说的。
其次,我心中真的觉得白佳琪是一位非常棒的女友,虽然肉眼可见的控制欲很强,但是她的控制欲又会很直白的说出来,甚至会有白佳琪法则,换言之,只是把自己的说明书展示了出来,而不是憋着不说等男主踩雷。
男主也是很爱女主,他真的会为了白佳琪去改变,我想白佳琪也谈过很多人,但是真正能为她做出改变的又有几位,有多少人欣赏的是她的皮囊而非她的灵魂,男主是真心实意觉得她的灵魂非常有趣。
一直吃素这件事太难了,而且给她查手机这些常人都是很难忍耐的。
最后白佳琪痛哭,希望可以为男友做出改变,自己破了自己的戒,其实也能说明她觉得遇见男主也是无与伦比的美丽。
男主有些不坦荡,但也有外部诱惑和狐朋狗友的压力,女主也不坦荡,她也早就意识到了问题但是她一直不问,两个人假装正常的生活下去。
不过我仍旧觉得很感人,因为女主的愿望不是让男主死心塌地爱她,或是回到过去的某一天,而是让男主选择这个爱的机会,有被触动到。
再次,这是一个渣男的故事,出轨偷吃准备袒露自己的恋情,可他明明可以先分手再去谈下一个,但他并不,甚至新选的恋人也不是他的小三,而是开头的大胸美女。
最后的一个镜头里,那个兔子纹身的可能性很多,会是黑泽也可能是白佳琪甚至可能是小三,如果是白佳琪,他突破了白佳琪法则里面同居不触碰的法则;如果是黑泽,他应该是许愿抹除黑泽的负面影响;如果是小三,更是无耻到极点!
最后,正是我想要说的,其实我们在爱当中,日复一日的相处已经逐渐忘了自己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另一半,究竟是哪天开始男主讨厌起了白佳琪的约束,我不清楚,但是那天他一定忘了,当时他为了得到白佳琪的见面机会每个夜晚的煎熬,或许多点沟通,多点反馈,这段爱可能会走得更远。
人们总是失去后才懂得原来的爱有多么珍贵,处在爱中其实会默认对方永远属于自己,会在爱中耍自己的脾气,其实大家都在互相伤着心,短暂的失去我认为是重新弄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的机会,其实我们的世界不也如此嘛,如果有机会谁不想有个机会回到以前的某个时刻。
影片表面上编织着男性视角的奇幻爱情叙事,实则构建了一座解剖现代亲密关系的实验室——当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被具象化为三位女性角色,当欲望在现实与超现实的夹缝中异化,这场黑色寓言最终照见的,是当代情感关系中深埋的症结与谎言。
一、三位女性:爱情光谱的极端投射白月光困境一见钟情的白佳琪,"消毒水爱情"极具隐喻性:她将情感纯度具象为物理清洁,用“白佳琪法则”捆绑住男主。
这种柏拉图式执念既是男主初心的爱恋,也成为他窒息感的源头——当爱情成为无菌室,连呼吸都需计量。
红玫瑰陷阱原暗恋对象林艾璇作为欲望载体,其突然递出的"橄榄枝"实质是潘多拉魔盒。
衣拍照换,街上疾驰,深夜码头谈心,通过所谓的浪漫暗示这类激情逃离现实的自由,不过是欲望的投射黑沼泽幻境网红女神黑泽的符箓与咒水构成荒诞仪式,当镜头扫过桌上男主找出的所有符咒时,构成对完美爱情的终极嘲讽,这场看似完美的爱情已异化为克苏鲁式恐怖——我们永远恐惧自己无法理解的"神圣"。
二、解构男性关于欲望叙事的虚伪三个女人身上的兔子纹身,许愿的兔子人,兔子做为欲望的象征一直贯穿全局。
导演通过男性视角叙事的设定撕开传统爱情片的伪浪漫:沉默的沟通:男主始终采用“消极沟通”策略,对白佳琪,用沉默浇筑墙;对林艾璇,以暧昧投喂幻想;对泽黑,借玄学逃避责任。
这种“不拒绝不负责”的态度,是当代年轻人对于感情态度的完美诠释。
愿望的错位:男主许愿获取完美情人,撕开了这层虚伪的面纱-所谓爱情的选择,最终发现愿望竟是白佳琪让渡自我的祭品。
欲望的本质:当他以商品思维对比三位女性,判断自己更喜欢哪一个时,“爱”早已沦为一场肮脏交易。
三、当代情感的棱镜困境影片最锋利的剖解在于逃避的本质:白佳琪发现出轨后的妥协,林艾璇捆绑七年感情的锁链,黑泽完美面具下的神秘。
这种荒诞却悲哀的现实,揭露了当代爱情最痛的症结——我们总在修补关系而非直面问题。
就像男主始终逃避沟通,直到崩塌才惊觉:爱情的噩梦,从来都诞生于清醒时不敢言说的裂缝。
四、镜像深渊看似是这三段感情的经历,实则是现代人的情感茧房。
不断穿梭在各个版本的“理想爱情”中,却像永远对不准焦的镜头——白佳琪对应的白月光、林艾璇对应的朱砂痣、黑泽对应的解语花,爱的从来不是某一个固定的人,而是欲望的镜像。
正如《道德经》警示“祸莫大于不知足”,在祛除浪漫的滤镜还有金钱权力的博弈之后,我们追逐的究竟是爱情,还是欲望镜像中总不餍足的自己。
故事简介: 在电影《爱的噩梦》中,男主与白嘉琪相恋后,被其控制欲所困,生活充满妥协。
后与高中旧爱林艾璇重逢,在新感情中寻得解脱却陷入出轨愧疚。
男主梦到换掉女友竟成真,可新关系也陷入混乱。
观者吐槽中: 叠个甲, 本片是以一个小男生角度讲一个浪漫奇幻的故事,小男生涉事不深、也没有经历人生万种的都市寓言。
商业电影而已、因此无需代入女姓主体来评价或审判道电影德观。
影片打破了传统爱情片的浪漫表象,所谓的理想型在现实生活中很有可能只是空中楼阁。
而本片给观者最大的启示就是两人交往过程中也需要给彼此留下足够的个人空间,就是“距离产生美”的意思。
导演融合了浪漫、奇幻与惊悚元素,在类型融合上大胆创新。
故事前期以轻松的爱情喜剧氛围开场,随着剧情推进,逐渐引入奇幻情节,如 M 的梦境成真,而后又转向惊悚风格,情节的急转直下让观众始终保持高度的紧张与好奇。
这种叙事节奏的变化,虽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但也存在一定弊端。
例如,在类型转换过程中,部分情节的过渡略显生硬,使得故事的连贯性受到一定影响,观众需要一定时间去适应剧情的突然转变。
主演林柏宏(真的有点小帅)成功塑造了 M 这一角色,将其在爱情中的脆弱、无奈与挣扎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面对女友的控制时,他通过细微的表情变化和肢体语言,展现出内心的压抑与痛苦;在与新欢相处时,又能体现出角色的矛盾与愧疚,使观众能够深刻共情 M 的情感历程。
谢欣颖饰演的白嘉琪(不知为什么,感觉脸有点塑料感),在角色性格的双重性塑造上十分出色,她时而展现出的可爱迷人与时而暴露的控制欲和压迫感,形成鲜明对比,让角色形象更加立体。
项婕如(原来台湾的漂亮女生是这样的,有点当年周海媚的影子)也较好地诠释了林艾璇的热情与洒脱,与其他演员之间的互动自然流畅,共同营造出真实可信的情感氛围。
总体而言,本片适合那些对喜欢爱情题材或者创新叙事风格且能够包容影片小瑕疵的观众。
女权主义/平权或者深度思考要求的观影者。
PS 黄宣的出场一秒破功:再次证明演员不能参加太多综艺节目的定理。
故事算是恐怖还是玄幻,有点傻傻分不清楚。
但,寓言的成分,是铁板钉钉的了。
关于“爱”的讨论,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这样复杂的情绪,大概很难用一部电影讲清楚,或者说,即便是到了现在,也没有人能把这事儿讲清楚。
每个人,大概对“爱”的理解都不一致。
想解决问题,一个是沟通,一个是妥协,另一个是逃离。
最正能量的方式,大概是沟通后相互尊重。
最负能量的方式,大概是逃离。
但,未必不是很好的方式,如果沟通后依然鸡同鸭讲,那纠缠在一起只会彼此痛苦,成为噩梦。
故事开始,是一次“交换书”的活动。
其实,这种文艺小清新的活动,大概很能引发小情愫。
男主,之所以加入这样的活动,目的并不是很纯洁。
甚至,为了追求书友,开始“投其所好”的买书进行交换。
拜托,有点脑子好不好,新买的书,多少做旧一下啊,但是男主完全不想在这方面浪费时间,毕竟不想着追女生的交换书活动不是男主想要的活动。
这点小心思被戳穿后,男主脸皮也不是一般厚,反而问了书友一个问题,其实来回打车的费用,完全可以买一本书,这换来换去的,何必呢?
没想到的是,书友也很直接。
自己买书,怎么能谈到男朋友呢?
这个答案,让男主有点意料之外。
对于男主这一脸的猪哥,书友表示,意料之中。
爱情,就这么开始了。
然后,男主遭遇了“租房危机”。
书友直接表示,挣点钱都交给房租,以后还怎么生活啊,不如搬来一起住吧。
哎,这是个“节约成本”的好办法,而且……这种事儿,不顺杆儿爬,那绝逼不是男人。
本来,男主还想着分担房租来着,结果人书友是“有房一族”,这档次,一下子上去了。
唯一一点有点美中不足的,是书友有点“怪癖”,这些,男主必须包容,否则走人。
虽然条件有点苛刻,但在爱情光环的加持下,男主在“拎包入住”和“拎包走人”之间,选择了“拎包入住”。
从客观上讲,书友的那些“霸王条款”确实有点过份了。
但如果从寓言的角度来说,这大概是某种“艺术程度”的夸张。
举个小小的例子,比如,俩人其中一方就喜欢抠脚丫,抠完之后还喜欢放在鼻子上闻,这到底是个“无法容忍”的怪癖还是“志同道合”的兴趣,还真的不好说,说不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也说不定是一次相见甚欢的学术交流。
一个人喜欢吃蒜,另一个人连蒜味都闻不了,到底是谁的错?
俩人大概都没错,但你吃了蒜还想去和她亲近,那就有点过份。
在这种“极度不平等”条约的约束下,男主在工作上遇到了自己的高中同学。
好么,这长久积压的情绪,一旦释放出来,那必然是惊天动地。
说起来,这高中同学,也是婚期临近的人了,但同样有着男主一样的问题。
两只豪猪如何取暖,这永远都是问题。
一方面是无拘无束的自由,一方面是条条框框的限制。
成年人不做选择题,但需要承担“不做选择”的压力。
其实,这种压力,大概男主在第一次看到“条约”时,已经自然而然产生了。
为什么能忍受?
只不过是因为没有比较。
现在,比较来了,他自然忘却了“无房”的烦恼。
两个人在一起,如果没有对“未来”的烦恼,那当然是很轻松的。
可是,太多人宁愿选择“活在当下”,也不愿意面对“烟花易冷”。
这样的“放纵”,大概终究会面对“破败”。
然而,故事在这里,忽然玄幻了起来。
男主,越来越不能忍受和书友在一起了,晚上做了个梦,就遇见了神灯,许给他一个愿望。
然而,讽刺的是,男主的愿望,原来也不是和高中同学一起happy。
这个宝贵的愿望,他给了自己曾经的“纸飞机”。
说起这个女朋友,那绝对的二十四孝,出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最关键的是上得了床。
但是,男主享受久了,就感觉有点怪怪的意思。
翻女朋友的朋友圈,发现女朋友经常会发一些奇奇怪怪的状态。
一些你不该知道的,那就不要知道就好。
但是,男主是个好奇宝宝啊,自己即便是“半包养”状态,也是要拒绝“难得糊涂”。
说起来,故事还是有点“惊悚”的。
因为,对于“爱”的思考,本身就带有一定程度的“恐怖”。
或许,我们追求的所谓“美好”,背后都需要付出代价。
故事最后,书友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男主在一个个“愿望”中无限循环,下一个在他身边的人,会是谁呢?
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唐僧让孙悟空到花田里找一枝最美的花,但条件是只能选一次而且不能回头。
就跟《夏洛特烦恼》里的夏洛一样,男主通过自我感动来脑补另一半未曾给予过的幸福画面,然后说服自己重新爱上本来已经想要逃离的另一半,继续跳入那个好不容易爬出来的深坑……为什么这么说?
影片最后男主被白佳琪继续拉手后心跳加速、神情充满迷茫,但手却不再像昨晚一样快速抽离,已经提示了男主理智与情感上的混乱;只是在早前自我感动的梦境影响下,大概率还是会选择原有的情感舒适区,也就是与白佳琪的生活。
说到底,男主有如此梦境,还是缺乏健全人格、心智不够成熟、无法在欲望中自给自足所致。
也就是说,男主害怕离开以后关于未来的不确定感,以及真正欲望得不到满足后的戒断反应。
故而哪怕这份旧感情如同烂苹果、已经让自己闹过很多次肚子了,但是缺爱而产生的饥饿感还是会造梦“自适应”,在潜意识里自动屏蔽变质的感情、将其美化为可口的苹果派,并在一年多惯性依赖的“劝说”下“重归于好”。
只是本性这种东西,怎么可能因为一时感动而发生质的变迁?
可以确定的是,哪怕男主最终选择与白佳琪和好,后续两人的日子也必然是更加闹心的,而且林艾璇的存在,也必然会让三个人的未来蒙上一层迷雾,原因有以下两个:一方面,男主再怎么感动,也终将回归现实,与白月光林艾璇的奔赴近在眼前、林艾璇也必定不会轻易放弃,本就靠着梦境而自我感动的他也终会清醒——他与白佳琪的感情维系只剩下同情、内疚和感动,而并非是爱。
“同情”是因为白佳琪抱恙的身体,“内疚”则是基于白佳琪对自己的深爱与自己对她的背叛,但男主本来就是要摊牌的,前晚也拒绝了白佳琪的尽力挽留,所以不会构成选择干扰;也就是说能让男主继续感情的只剩下“感动”,即对梦境里“白佳琪愿意自我牺牲、成全他与其他女生在一起”所产生的崇拜情节……但这种自我感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总会被原有的两人矛盾和新增的背叛历史给快速消耗的,甚至在林艾璇重新出现的一刹那,梦里的滤镜就会破灭。
因为男主对白佳琪的爱早已被消磨殆尽,故而日后的继续交往肯定会变得别扭;而且选择了白佳琪意味着要放弃林艾璇,这对林艾璇与男主来说都是一种沉重的委屈,沉重的委屈体验之下,男主与白佳琪感情的继续,必然会重蹈覆辙,且更加曲折、更加痛苦。
另一方面,白佳琪那原有的强迫症倾向根源并没有被深剖出来(笔者猜测这种倾向源自家庭的过度严肃管教、以及她成年后连自己也不曾意识到的性压抑,她自小到大特别喜欢挤破泡沫纸,以及对爱情生活的明确规划,便是压力宣泄的明显表现)。
现在为了挽留爱情不得不强行隐忍,可压力并不会消失,只会以另一种形式更加猛烈地爆发;再加上“被男主背叛过”这一种屈辱感受,白佳琪的自我隐忍又能坚持多久,又岂不是另一种自我感动?
还是那句话,男主与白佳琪感情的继续,必然会重蹈覆辙,且更加曲折、更加痛苦。
影片结算画面不算烂尾,但全剧的后半段就比较水了,与前半段剧情的衔接出现腰斩——因为白佳琪与林艾璇,才是男主心智的真实考量所在。
也就是说,后半段剧情倘若换成对白佳琪强迫症倾向的深度探索、或林艾璇未曾暴露的、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或插入男主为何会产生自我感动梦境根源之伏笔,再或者三人剧情都有兼顾;然后在此基础上黑泽由里出镜帮男主“圆梦”,以及揭示圆梦所需的代价(比如在林艾璇暴露不为人知另一面后,再次选择她所需要的代价),至少也不会情节突兀,让人看着出戏了,这也是该影片比较扣分的点。
整体来说,前半段和发展合乎逻辑,开放式结尾也是一大亮点,后半段也在演员在线的演技下没有彻底垮掉,值得一看。
奇葩爱情片,一梦换妻,与《怪胎》有异曲同工之妙,男主的旁白搞笑又中二,背景乐超级应景与剧情完美融洽,时而轻快自由时而步步惊心。
女一很可爱独立理性又善良温柔,不过她的法则令人望而却步,每两个小时要分享定位资料,传讯息后要第一时间回复,当她睡觉时不能碰到她,这些三条太苛刻了两性关系里根本无法实现。
如果他俩在长久的生活中肯互相为彼此改变,那或许就能走到最后,沟通是一切情感关系的桥梁,爱情没有沟通就是两座孤岛。
中期男主既然觉得跟女一压力很大,感情是被控制的又不想改变那就早早分手啊,不要耽误欺骗人家,他俩表面上敬爱有加,实则男主精神出轨连续谎言欺骗,女一早已察觉事有蹊跷却视而不见,她不明白他俩的感情走到这一步早就无法挽回,而男主最后的分手操作也很离谱,看似主动的上交手机,实则被动的让她先知晓情况再袒露心声。
女二好看又有趣,典型职场成熟女性,老同学加成,不停的撩拨着男主的心,而他也欲拒还迎愿者上钩,曾经的死灰渐渐复燃,偷偷的调情让他俩食髓知味,越偷越爽,越爽越偷,看不见未来。
女三温柔体贴配魔鬼身材,百万粉丝财富自由,如果没有揭开她的秘密迷信,她就是完美人设。
影片的最后男主又获得了一个愿望,当他再次睁开双眼枕边人是不是心上人,导演无限留白让人面面相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无完人,世上所有一切十全十美的美好爱情都是童话故事,如水中捞月,镜里看花,当经历过岁月的沉淀之后,露出其表象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是爱的死去活来之后的平淡生活。
人无完人,适合的一部分你中意,不适合的自然就厌恶。
整部影片带给观众的就是男主是个大冤种,每个女人都要控制他,然而,控制他有意义吗?
影片的主题思想是?
不!
生活也许就是无数的幻象组合,你所追求的原本就不存在,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才是惬意的人生......这部影片我给6分,实习片,iPhone创作,都是加分项,剧情多了些荒诞,表达主旨勉强。
影片将爱情描写的较为细致,同大部分恋爱关系一样,初期男生愚笨,女生主动。
有人说男主渣事实是,但情有可原,因为恋爱初期反应迟钝的男生大多感性,但因为后面得不到对方的复出(主要原因)理性就高于了感性佳琪则相反,恋爱前明确表明的自身情况是她理性爱的象征,影片中提到她几乎没有社交,只有男主一人,这也是后来逐渐沉沦感性的一大原因双方在爱情中都没错,在相处中都有错,一个受不住底线,一个不愿改变,本人更偏向女主,不愿改变可以被解释为不敢为爱,原因,孤儿(父母留的房子,一个人住院),当然也提到说见父母吃饭,但我觉得更多是试探男主。
最后留的尾巴本人更倾向于是黑泽,最后那只右小臂上有一个黑痣,翻遍全篇佳琪的镜头中右胳膊上并没有黑痣,但是黑泽整片未漏过右小臂。
最后,说句个人情感较浓的话,男主配不上女主,因为她只是爱的太深沉了(综合前沿,饱受折磨的身体和飘摇无助的精神),扛不住。
因为我曾经
电影爱的噩梦看不懂的爱情对于爱情,我向来极少主动讨论。
一是人类的美好品质,诸如勇气、正直、坚毅等,放在爱情的语境下,可能等于反义词;二是爱情的成分过于复杂,理性地分析或者非理性地分析,都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
电影《爱的噩梦》讲的是爱情,同时又暗含着人的原罪欲望。
男主是色欲,女主是贪婪。
但电影拍得比较肤浅,逻辑结构有很大问题,人物动机不明,主题含糊不清,到底是想表达一个事事轮回的观念,还是冲破枷锁的故事,压根没整明白。
(以下涉及剧透)电影前段用了很大篇幅描写男主和女友相识的阶段,那种点到为止的甜蜜。
后来快进到同居以后,男主发现女友是控制狂(每两个小时查定位)+洁癖(屋里不能有一丝头发)+素食+无性生活。
女友同时拥有这四个标签已经算是狠人了,但更狠的是,她控制欲特别强,她要求男主也必须变成同自己一样的洁癖+素食+无性生活。
妄图改变另一个人是很危险的,很容易遭到激烈反抗。
人只会坦然接受自己对于自己的改变。
所以男主劈腿了,他跟老同学旧情复燃了。
男主想同女友分手,但又很犹豫。
剧情到这里,电影差不多已经过了三分之二。
男主某天准备分手时,突然魔幻了,一个幻想中面具男告诉男主可以许一个愿望并实现。
男主毫不犹豫地许愿:我要找个超辣的女网红当女友!
这个剧情也是太过于跳跃,我有点看不懂了。
原来前面出现了整整一个小时的女友和三者,对于男主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总之啪地一声,男主愿望成真,女网红对他百依百顺。
但是呢,电影这时候突然又抛出一个悬念。
女网红每到星期三就会不见踪影。
于是男主为了搞清楚女明星每周三消失的原因,又开始了一系列地跟踪与解谜。
爱情这个主题已经彻底被电影抛弃了。
最后兜兜转转半小时得出答案,原来女明星每周三都会去庙里求符,然后把求来的符全塞进男主屋子的每个角落,甚至还把符烧成灰混进男主的饭菜里。
但但但但但是,电影根本没有解释女网红这样做的理由,甚至比最初那个女友的怪癖还突兀。
不知道是不是经费突然燃烧没了,总之电影直接强行大结局了,另外,中间穿插男主陪女明星孕检的片段,嗯,也是跟前后剧情毫无关联的样子。
其实把女明星的怪异行为解释为孕期抑郁,还算勉强可行吧,但是电影偏不,就纯粹是我想多了。
最后的最后,魔幻时刻再次降临。
这个魔幻时刻也是够魔幻,绝不解释生成时机和原理,更不解释愿望的实现机制,就硬瞎扯。
男主再次许愿,啪,他又美滋滋地回到了女友身边。
电影结束。
啊啊啊啊啊,我到底看了个啥?
个人评分:6分(三星)
华语电影历史上,男性导演执导的爱情电影数不胜数,跟女性导演的婉约有所区别,或多或少,这些电影都带有“男凝”的视角。
大致整理些较为知名的片子,以及导演拍摄时的年纪,按照上映时间做如下排列:1994年,王家卫拍《重庆森林》,当时他36岁;1995年,姜文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当时他32岁;1998年,娄烨拍摄《苏州河》,当时他34岁;1996年,陈可辛筹拍电影《甜蜜蜜》,当时他35岁;2011年,九把刀编剧并执导《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当时他33岁……本片导演执导的时候,已经43岁了,显然他并不准备只是单纯拍一部“甜甜的”爱情电影,而更多在电影中,融入了自己那么多年,对于爱情的思考。
只不过,这样的思考注定会让很多年轻的女生不快——纯真太少,大家才会歌颂;专一珍贵,才会求之不得。
芒格说,不到四十不知何为价值投资;对男人而言,不到一定岁数,也不知道爱究竟是什么。
或许,即便到了一定岁数,也还是不明白。
电影中三个女生,一个是偶遇的小妹妹;一个是同龄的学生时代单相思或是初恋?
另一个则是事业有成衣食无忧的大姐姐。
恰好对应着男生求偶时候的三个类型。
偶遇的小妹妹,有点小确幸,有点小惊喜,初次见面觉得可可爱爱,自以为自己能够轻松驾驭,可他却忽略了小女生的“紧握”,合住时候的那些法则,一开始看做是爱的证明和坚持,但时间久了就会变成层层枷锁嵌套,自然生出想逃的念头,毕竟“规则天生就是用来破坏的”,当“逃”的念头出来,即便没有第三者,也会有第四和第五。
或许辩解说,那些守则都是因为出于“爱”,但就像《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3章中如是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只是笃信基督教的小女生自己也做不到。
《重庆森林》里说,“爱是有保质期的”,人和人之间的感情也是如此,当发现对方已经不再爱自己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改变,也就是只能感动自己罢了,对方只会觉得厌恶。
同龄的女生,也是为了逃避一段“七年之痒”而相互一拍即可,可那女生不也是从小妹妹蜕变而来的么?
两人在一起的“偷情”,更像是背着大人偷偷摸摸做坏事的默契和一种结盟,若真的在一起了,彼此间的缺点袒露无疑,只怕感情也会随着鸡毛蒜皮的小事慢慢冷却,于是又变成了另一段“七年之痒”,届时要如何相处呢?
他会想到她曾经有个他,她会想到他曾经有个她,于是他们之间只要有不如意,她会想起曾经的他,他会想起曾经的她,又会觉得从前那人其实也不坏了。
事业有成坐拥百万粉丝的网红摄影师姐姐,已经看遍人世浮华,无论阅历还是心智上都要比男生高出一筹,她太聪明了,知道小男生要什么,知道他不喜欢什么,于是用满满的心意编织成网,让你心甘情愿坠入其中。
可问题是,毕竟双方的年纪是有差距的,姐姐要趁风韵之际抓一些自己可以抓得住的,给自己求个心安。
于是生活上嘘寒问暖,抓住男人的心先要抓住他的胃;处处留有颜面,照顾男生的感受;求神拜佛,暗中落药,让自己相信男生会永不离开;怀孕在身,让男人因为责任感而长相厮守……多少是有些委屈自己的。
可毕竟代沟还是存在,当岁月爬上容颜,当宽容变成了放纵,当灵学被识破,男女之间的情感,又变成了一场“无间道”。
其实,片子中还暗藏了一些细节,比如第一个交换书籍的小妹妹,可能原生家庭是有裂痕,她早早的一个人搬出来住,说去妈妈家其实是去了医院,但在言谈之间没有提及父亲或是母亲相伴,约吃饭说爸妈,但回家只说回妈家,父母是不在一起的;因此才极力想去抓住一些东西,但爱情就像流沙,握得越紧,反而流失更多,这道理她可能要过很久才明白;
同龄的女生,机车送到楼下也完全没在意,而她当时大概是跟男友合住,是不是也说明早就貌合神离各玩各的了,露骨的聊天记录是第一次么?
男主角真的是她唯一选择么?
百万网红摄影师的大姐姐,大部分作品都是孤单一个人,作品呈现完全的冷色调,结构也呈对称,但这些摄影作品真的是她一个人完成的么?
又比如一些隐喻,其实已经算明喻了,比如剧中来回出现的兔子仙人和女生肩膀上的兔子纹身,为什么不是其他动物呢?
还记得在他们交换的那本《爱丽丝漫游仙境》么?
爱丽丝就是在追逐兔子的过程中掉进了兔子洞,从而进入奇幻王国,兔子被隐喻为引导者,所以剧中谁是爱丽丝谁是兔子呢?
在希腊神话中,野兔与爱神阿佛洛狄忒有关;在罗马人和日耳曼部落中,它是生育的象征;在基督教中,它又与复活有关;而因为兔子繁殖能力强又被视为色欲的象征,是基督教七宗罪的象征动物之一。
在剧中,或许也是男主内心的另一个自己,另一个放荡不羁,做事不拖泥带水的自己。
个人觉得,电影可惜的是结尾,多少有些不够完整,可能实在是导演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吧。
回到过去么?
那是不是又和之前一样,又会厌倦?
保持现在么?
明明知道已经心生恐惧了,还要维持么?
索性给了一个开放性结局,就当它是一场噩梦吧。
电影没有一味的取悦观众,而是带着作者的思考,虽然最后也没有给出答案,可能是因为想表达的内容太多,短短的100分钟无法承载,后期的节奏感有些失衡,开放式的结尾略显潦草。
看评论,这出戏让很多女生看完有些不适,认为男生太渣,“既得陇,复望蜀”,跟大家歌颂的从一而终大相径庭,我想,那些女生们应该都是很幸福的。
很难用好坏来形容男主角,但处理感情优柔寡断确实是大忌。
龚琳娜唱道,“法海你不懂爱”,可即便是许仙,它就真的懂爱了么?
这道人类历史上有史以来最难解的题,又有几个人能交出完美答卷呢?
最后赞一下全程IPHONE拍摄,全程观看的时候竟然没有看出来,只是一些广角边缘的紫边和背景虚化效果有点瑕疵。
不过几个低角度的动态摄影很漂亮,导演的构图 审美非常在线,手机的便利性拍摄也完美的体现出来了。
PS: 先看的《爱的噩梦》,后面又看了导演之前那部也是用IPHONE拍摄的处女作《怪胎》, 两部片子里有很多相似的梗,导演悄无声息的致敬了自己。
1.两部电影都是男生被动,女生主动相约。
女追男,果然是隔层纱啊。
2.《怪胎》中的男生似乎也是素食主义者?
色彩的冲击和摆放的位置,果然美学出身的人是有强迫症的。
3.家里各种洗唰唰的洁癖主义者,《怪胎》中是男主自己要求自己做,《爱的噩梦》是第一位女生要求男生去做,所以是否也代表了一种不妥协和高要求呢?
4.超市的跟踪戏码,《怪胎》里更多是一种好奇和探究,《爱的噩梦》是怀疑的开始。
5.动物的隐喻(多说一句,从出现鸽子开始,《怪胎》电影画幅从4:3的居中比例变为16:9宽屏,意味着视野的打开),鸽子代表着飞翔和自由,壁虎代表着坚韧顽强和再生;跟《爱的噩梦》里的兔子有所呼应。
用动物来映射人的情感和推动故事,日本的影视剧中很多,特别是一些奇幻剧,比如《世界奇妙物语》等。
6.许愿的方式,《怪胎》中是要折1000只纸鹤,不过最后没有完成;《爱的噩梦》是捏10000个气泡纸上的泡泡,成功了。
7.喝符水的戏码,《怪胎》是半主动喝下,《爱的噩梦》是偷偷下药……动不动喝这个可还行?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纸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纤维,有机物燃烧后,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物质挥发,剩下的灰就是碳化的纤维素、无机盐和氧化物,主要是钾钙钠镁硫磷硅等,这些喝下去短时间内对人体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总体来说对身体有害而无益,所以不建议喝。
8.《怪胎》中奇幻的单人构图美学,跟《爱的噩梦》里单人摄影作品相得益彰。
9.《怪胎》中女主之前的工作是美术人体模特,《爱的噩梦》里女主是百万网红摄影师,但PO的作品大都是以自己为模特。
[2024.06.26 @台北中山堂〔taipeiff2024·03〕] 全球首映 拿到林柏宏的簽名啦🥰
感觉还挺不错的,起码挺真实
bifan#06 3.5
还好。
刚刚遇到卖草莓的,他说他的草莓绝对是最甜的东西。我嗤之以鼻,怎么可能有比我还甜的东西呢?又是虚假宣传
我选白佳琪,理由很简单,当一个姑娘甘愿为一个人改变时那她真的很爱他,即使之前这份爱表现在控制欲上,但两个人能坐下来坦诚地谈一谈时就是展开新的未来的开始。可惜男主许愿选网红那一刻起就实锤了他的渣男属性,结局再许愿也无法挽回才是他应有的结局。白佳琪值得更好的。
前半段还可以理解为讲恋爱关系的生活类恐怖片,后半段简直莫名其妙,谢欣颖这个角色好奇怪啊,不知道编剧导演的脑子里在想什么,用来做对照组只会觉得里面每个角色都有病一起毁灭得了
2.5星。延续了导演首作《怪胎》的IPhone手机拍摄技术,不过没能延续“希腊诡异浪潮”的风格,只在梦境段落里感受到混合了《圣鹿之死》和林奇的味道。前后两段断裂感明显,尤其是后半段女主角的迷信行为,既扭转了类型走向,也让人感到迷惑,这似乎是整体立意所致。与其说指出了爱情关系里过分控制、不懂得付出与体谅而导致的噩梦,倒不如说是导演的男性凝视角度作祟,剧本陷入了男性自我中心的白日梦,对女性而言不太公平,甚至有厌女意识的嫌疑。
刷短视频很多次都选择没有看 去看豆瓣发现分很低 直到看完电影 才觉得这个评分是正常的 如果一直讲跟控制狂的女生的事情也好 可是这个许愿以及非黑即白的反转 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 为什么要这么极端呢 想要用这样的事情传达什么呢 一切都是创作的意淫和个人意志 自己表达舒服了 但是也没办法会去理解到啊
好割裂的三个女主🙄结局莫名其妙的纯爱也是很无语🙄
#10502. #28th BIFAN# Bucheon Choice: Feature. 没导演上一部那么强调构图和配色就导致用iPhone拍摄的必要性大减。剧作第三幕另起一出的写法是很有意思的,但是世界观不完整,结尾也有点太拉胯了。整体上其实还是蛮典型的男凝且讨好男性的电影,但林柏宏(大概因为《鬼家人》的角色太成功了?)能很大程度地冲淡剧作上相当令人不适的油腻感;另外自从《歌手2024》后看黄宣居然也蛮亲切的,角色也挺适合他。
槽点多到无力可吐,主要是每个角色都充满不可能性,完全不成立,无法理解前半部的林柏宏为什么可以那么迁就他那个女盆友;而他女友控制欲那么强,自己不知道会让林柏宏压力山大吗?总之每个角色都离谱到匪夷所思,所以这个导演到底是想要说什么?演员其实都还称职,本来只想打一星,另外加多一星给那么努力的小林子吧
剧本问题很大,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割裂严重,前半拍得还行,后半一泻千里结局反转也很糟糕,不晓得把这种男性意淫搬到荧幕上有何意义,主题也挺混乱的,整体观感像世界奇妙物语中某一part
林柏宏能不能把给他选剧本的人开了,如果这就是他自己的眼光当我没说。
★☆ 同樣是從愛到不愛,《怪胎》可以跳出性別,廖明毅將議題擴大——我們每個人都不正常。然而《愛的噩夢》則被框在了性別之中,於是,觀感上相當男凝,甚至可以說相當厭女了,女性被恐怖情人化,男性被冠上了受害者,這就顯得可笑了。而劇作本身也比《怪胎》退步了很多,奇幻的轉折非常突兀,前後兩段感情也並未拉開反差,後半段的走向與作用都毫無驚喜,並且節奏處理刻意且拖沓,伏筆鏡頭給太多,無趣的事先張揚。林柏宏和謝欣穎再次合作,毫無火花,兩個人感覺都是為了還廖明毅人情而已,謝欣穎比林柏宏略好一些。
别后悔了,女主真的很假,明明不爱男主,还要装出一副很舍不得的,试问真的有人会对自己心爱的人提一大堆莫名其妙的要求,喜欢夺命连环call,喜欢随时查岗,查手机记录用来证明自己很爱男方,但是又不让碰,太割裂了吧,这种神经病可以少一点嘛
因为演员看的,后面是在看不下去了。
想说这拍的啥呀,但真的很符合男性的心理,可是,这样拍有什么意思呢,那个求神拜佛搞迷信的情节,就只是为了惊悚吗?
人心中的完美另一半,不只是让他对你好,而是要他又优秀又对你好。<这也是最近生活教给我的深刻道理,爱真是难搞啊>————————男主是整部电影里穿衣服穿得最丑的,尤其是裤子和鞋的搭配。
挺好看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