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出乎意料的,这部电影几乎没有停顿地看完了。
也很出乎意料的,感觉比期待中的要好。
至少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导演的手法也并不让人无聊,至少没有很多那种不停地喊口号的镜头(偶尔喊两下“万岁”也是有的)。
所以,电影本身还是可以接受的,即使作为中国观影者而言。
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看完之后就感觉这电影并不是拍给非日本观影者看的,或者,至少不是给中国受众看的。
主要是两点:第一点是,很明显的,山本五十六绝不是和平主义者,或者反战人士,倚强凌弱的战争(比如说侵华战争)他就没有反。
他反的不过是挑战美国的战争,因为他知道没有多少胜算。
其实,不仅仅是山本五十六,包括他的其他军事同僚,甚至很多其他行业的日本人,比如作家司马辽太郎,他们对战争的反思不过是日本因为在最后的结局中输掉了二战:所以,反思仅仅是反思到日俄战争,不该挑衅更强者,而就是因为在日俄战争中侥幸挑衅成功,所以种下了日后的苦果,挑战了更强大的美国。
至于更前面的甲午战争,那是奠定了帝国崛起的基石,就没什么人去反思了。
仅此而已。
第二点,所谓美化。
我不怎么了解山本五十六的生平。
仅仅看这部电影的话,由于塑造的形象和我之前认知的不同,我当然也会觉得有些美化。
毕竟,德国人拍了部《帝国毁灭》,电影里的希特勒仅仅因为不是狂躁的恶魔形象,而表现得有那么点人性的味道,也被很多观影者说“美化希特勒”。
电影把山本五十六塑造成慈父贤夫爱家爱社会的传统日本人(再外加职业军人)的形象,对我而言,并不是不可接受(因为不了解嘛)。
不过,有一点挺奇怪的,那个报社社长竟然可以在海军次长面前如此嚣张跋扈,这可能是真实场景吗?
此外,在中途岛海战中,战况激烈之时,山本五十六拖着参谋去下棋,让我联想到了淝水大战里的谢安。
“可惜”结局截然相反。
不过,从这样的场景里看的出来,制作者想将他表现为儒将的企图心。
关于,希特勒对日本人的看法,我特地去翻阅了一下自己从未读完过的那本《我的奋斗》译本,确实没找到那个看低日本人的段落。
后来网上搜了下,才知道事实是:只有第一版有那段文字,后来的版本都删除掉了,倒不是电影中表现的被日本出版社删掉的。
话又说回来,你日本人不也把中国人、朝鲜人看成劣等人吗?
还有几个镜头给我的感觉就是民族性还真的是存在的,比如山本五十六吃家乡甜点满足到前俯后仰的那个镜头,感觉就日本人会这样。
本剧秉承的观点无非是海军派不主张对英美作战,欺负中国就行了。
陆军派则希望趁着德国的东风跑马圈地,完成明治以来占领中国、印度、东南亚的既定目标。
所以对比之下,像HelloKitty一样温和的吃播老人有啥子坏心眼呢?
你没看一群媒体抬起屁股就换主子了吗?
不也活的好好的。
你要说本剧有什么在这之外表达的,或者说刻画的,无非有几点。
第一,日本国内无论如何斗,对外都是凶残的。
比如秀吉时代,无论大名们如何不对付,都兴高采烈去抢朝鲜国。
幕末的血还没干,“官军”与“贼军”就又扛起枪,去祸害邻居了。
第二,作者刻画的山本,吃西瓜🍉,吃水馒头、吃柿饼,吃甜粥,吃面条,反正是吃吃吃。
给人的感觉这货不被美军击毙,也得被糖尿病折腾死。
第三,战后的媒体、企业一拍屁股,以前的发战争财啊,掳掠劳工啊,鼓吹战争啊,屁事没有了,为啥,俺们已经是米国皿煮籽油的斗士了,以前的,你说啥,我听不懂。
无论是美版的《虎虎虎》,还是日版的《山本五十六》,甚至是喂鸡百科上的资料,都显示出山本是个反战分子,甚至还强烈反对过陆军入侵中国东北。
实在不知道这到底是因为美国人的保护呢,还是对山本的崇拜者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因为山本本人就在日俄海战中被炸掉两根手指,所以对战争有另外一套看法?
事实上,山本自己也因为和陆军主战的矛盾,甚至被威胁刺杀。
总之,不管这么多了,俺就暂且这么认为。
要不这部电影就白看了,哈哈。
影片中反复的表达过,山本遵从海权理论,并更深一步的认为,海军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和平。
并且山本多次的战略目的,都是希望通过武力震慑,最终和美国签下和平条约。
对于一个热衷“和平”的山本,影片可谓是下足了功夫。
1 演员相对于其他关于山本的电影,本片专门挑了个更加有爱的演员——役所广司,面相和蔼,时时刻刻保持微笑,毫无军人的严肃。
2 剧本同样,相对于其他山本电影,本片对战争的描写非常少,场面就一丢丢。
影片主要镜头全在山本怎么说话,怎么生活上。
从如何跟部下、上级开会的情景,从对记者提问的问题,对甜品店小姑娘的表情,吃东西的表情里反复凸显这个有爱的海军总司令。
3 主要场景——吃饭在众多镜头里,最多的镜头,倒是反复多次描写山本是怎么吃东西的,吃的什么。
这也是本片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1)回家吃鱼山本开完会回家,老婆给他准备了一桌菜,一家六口开开心心的吃饭。
他们吃的什么菜?
一人一碗米饭,一碗汤,一碗泡菜,六人共食一碟蒸鱼。
我嚓,这就是海军司令的家宴啊……还不如学校食堂呢。
山本还特地提醒大儿子,别一开始就吃泡菜,要多吃米饭,然后一人夹一筷蒸鱼,于是一顿晚饭就美滋滋的享用完毕了。。。
2)舰队上的水馒头这是一种夏令甜品。
貌似是山本老家的特产吧。
日本军部和某国一样,派系斗争激烈,大家都靠老乡。
老乡回舰队特地带来他妈亲手做的水馒头,山本当然非常照顾这位老乡飞行员啦。
将领一人一碗,特地提醒要多放糖。
然后大镜头特写,山本加了满满一碗糖,迫不及待的舀上一勺,哇,那表情,美极了。
3)西瓜西瓜在日本是昂贵的水果,由于陆地面积狭小,这种耗地耗水的水果,在日本实在是少。
我有个朋友去日本夏令营,在一家温泉旅馆,跟老板聊high了,老板特地拿出西瓜招待他们,一人一小片,据说我朋友当时傻眼了,这这这,太小气了吧,但看老板那神情“快吃咧,我都留口水啦!
这玩意可稀罕了。
”山本也一样,拎个西瓜去探望即将接他位置的原海军将领。
一边聊天,一边美滋滋的大口啃西瓜。
哈哈,我看到役所广司的那表情,立刻想起朋友对温泉店老板的描述。
4)又是回家但没吃鱼这次回家老婆生病了,大儿子特地买条鲷鱼。
一家六口搬到他老婆的卧室开饭,还是老样子,一人一碗米饭(应该是杂粮饭吧,红色的,掺了豆子),一碗泡菜,一碗味增汤。
中间是蒸鲷鱼。
不过这次由于老婆生病了,气氛不允许动鱼,于是,吃完饭了,那条鲷鱼一筷未动。
5)士兵吃食堂之百袋米段子哎。
司令尚且如此,上前线打仗的士兵怎么办?
日本这资源也够贫乏的。
但是即便如此,他们更是要饿着肚子去打仗。
还特地带入了个百袋米精神的段子。
某个飞行员在食堂吃饭时候(又是吃饭。。
而且没看清吃的什么,总之没肉),特地提到一个段子,说自己家乡奉承什么什么精神,其中第三条就是百袋米精神。
说的某个老家名人,有人送他一百袋米,这个时候他饿了很久了,但是他想都没想就把米卖掉了。
同桌吃饭的另一个飞行员笑了,米都没得吃,还怎么活?
然后说段子的一本正经的说,买了一百袋米,办学校,以后能赚一万袋米。
说的时候两眼放光,听段子的飞行员顿时震住了,哦哦哦,原来如此。
日本的确是这样一个民族,再饿再累,也必须勒紧裤腰带,考虑将来。
据说明治维新的时候,天皇把所有值钱的都卖了,支持改革。
偌大皇宫里空空如也,最后连自己吃饭都成问题了,甚至一个馒头都要掰开吃好几天……看了这部电影俺是有点相信了。
这帮家伙真够省的。
然后押上全部家当,就是要赌一把国运。
6)幸福的蜜饯地瓜干在偷袭珍珠港胜利之后,山本老婆给他寄了封家书。
山本就一边看家书一边吃老婆寄过来的蜜桔,一口一口,美滋滋的。
老婆说你娃胜利后,经常有人拜访,我是懂你的,所以就只寒暄寒暄……导演和役所广司也太夸张了吧,就看封信而已,还外带个吃甜甜蜜蜜蜜饯?
其实,后面还有呢。
然后是山本之前的同学,就是接任他海军省职位那个,带来地瓜干,跟他说啥来着,靠,想不起来了,我就记着山本贼吼吼的狂吃地瓜干。
反正大概就是现在大家都把你当神了,谁知道你其实根本不想打仗呢云云。
其实偷袭珍珠港根本没达到目的,山本自己也总结为失败,根本没炸掉一艘航母,不过国内媒体已经开锅啦,又以为像20年前战胜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一样,又赌赢啦。
7)失败之粥然后是中途岛失败,日本海军四艘航母全部报废后,指挥官南云回来写检讨。
呵,这山本可好,一人一碗,也不知道盛的啥,自己就吃得哧溜哧溜的。
南云正检讨呢,诶,我的错啊。
山本指指碗,赶紧把你的喝了吧,这些都我来扛。
南云表情五味杂陈,最后端着碗哭,也哧溜哧溜的把这碗失败之粥咽下肚。
8)没有红豆做甜品啦再然后的瓜岛战役,我猜是编剧和导演都是山本的崇拜者吧,甚至连喂鸡百科也说最后的瓜岛战役并不完全是山本的战术战略失误。
虽然百度百科多次指出就是山本的战略失误。
影片里这倒是提到一点,由于害怕再损失航母,山本把舰载机都安放到岛链上。
可惜,舰载机之所以为舰载机就是轻身上阵,航母多运几步;把轻装的舰载机放到岛链上,就会出现影片中那一幕,飞行员看看油表,还有百分之10多一点:“还有十五分钟就降落啦”我嚓。
这简直每次出任务就是在玩命嘛。
去瓜岛之前,山本去了趟之前最爱的甜品店,想最后再吃一碗最爱的甜豆饭(我猜),可惜那时候,盟国已经对日本实现禁运,国内物资短缺,连做甜品的豆子都限量领取了。
于是就吃不到啦,不过,山本是有心而去的,此行还特地是给服务生小姑娘送红头带的。
因为上次来让小姑娘添饭时,递的左手,少两个指头,吓到小姑娘了,这次特地来赔罪。
再然后,红豆没吃成,就预示着山本这一生即将走向终点。
在最后一次乘机飞行到前线时,电报被截获,罗斯福亲自下令干掉他(不过片子没说,哈哈)。
在飞机只有10%的油料之时,突然串出来16架P38,一代日本名将就此命丧太平洋。
4 战争责任无论是曼施坦因,还是山本五十六,这些纯粹的军人,在战后还是得到对方的尊敬。
特别是(也许吧)本身就反战的山本。
于是影片里多次把好战的热情转嫁到民众、媒体上。
的确,日本海军一直在反对卷入开战,日本的好战的的确确和狂热的民众脱不开干系。
但是影片末尾,原本反战的记者,最后还是选择了参战。
也许在大多数日本人心里,中国就是该欺负的,日本虽然打败了沙俄,跻身强国,开动战争机器,经济终于好起来鸟。
但列强大家都有殖民地,都打仗,就日本一战二战啥也没捞着,二战到最后倒变成保家卫国了……影片中,除了对山本不热衷战争的态度大力描写,再就是反复思考如何才能通过战争变成强国,是不是应该先占东南亚的油田,能不能不打美国。
基本上,影片只批判了下日本全民的狂热态度,自高自大招惹美国,谎报军情。
但是对战争本身的残酷,丝毫没有反思,甚至是对本土遭受轰炸,也只是一笔带过,镜头只留给几张模模糊糊的战场照片……日本人,也许从来都是对自己这么狠,当然也对别人就更狠了。
只惦记着“百袋米精神”,如何变强。
于是留下最后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镜头:原本特别好战的报纸主编,在战败后美国接管日本的新闻上特地要求,‘这个民主制三个字,要黑体字,要大字号,要醒目!!
’大笑三声,哈哈哈。
该片将山本塑造为一个完全正面的日军高级将领形象,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二次大战前山本任职于海军省次长时明确反对同德、意结盟,反对同美、英开战,为此还背负着舆论的巨大压力和激进分子暗杀的危险,当然这是有史可考的;二是在国策确定了与德、意结成轴心同盟,将南下与美、英开战后,山本作为联合舰队司令忠实和有效的执行了该战略,成功的策划和实施了偷袭珍珠港,体现了他作为军人服从国家的精神和作为高级指挥员的高超谋略,并且是日军高层中为数不多的能看到自身局限性的人物;三是表现了山本作为普通人所具有的亲情和人情,具体场景有他回家与家人进餐、在东京街头小店用餐后送小礼物给店主的孩子、在航母上勉励年轻的战斗机飞行员等。
对于日本海军在战争中的失误或失败,影片也有所交代,将主要的责任归于前线将领未能很好的执行山本的战前规划。
影片中特意给出了南云直接受命于海军大臣的镜头,在执行中改变了山本的作战思路。
比如偷袭珍珠港时,在攻击完停泊于港内的战列舰、巡洋舰后,南云未发起第二波对陆基油库等设施的攻击,而是为完整保全攻击舰队即行返航了,这使得美军对珍珠港的修复变得较为容易。
又比如中途岛海战时,山本已嘱咐南云轰炸机要保持一半数量挂载对舰攻击的鱼雷,但南云为执行海军大臣拿下中途岛的目标而更换了对地攻击的炸弹,使得发现美航母时来不及更换鱼雷而失去先机。
影片的结尾是,山本在乘坐轰炸机前往前线视察部队的途中遇到美军拦截而毙命。
山本在遇袭和殒命时均保持了一个高级将领应有的从容和镇定。
当然这是美军破译日军高级密码和精心部署的一次偷袭,报了珍珠港一箭之仇。
1.对于下级军官来说,不懂外语就要被删减版本的书籍所愚弄。
对于今日的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学好英语,才能更了解中国。
2.以影片的观点,似乎日本的悲剧在于参加三国轴心。
诚然,看似免费的东西往往最昂贵。
抗战前期,中国也在倚赖美国还是德国的问题上摇摆过,不仅军援的设备和人员来自德国,还有西门子这样的德企和欧亚航空这样的半私营企业在中国运营。
倘若中德联盟,今日历史又将大不同。
然而如果不参与三国轴心,日本就能避免悲剧么?
非也。
以蛇吞象,岂能不败。
3.对中途岛一战简单地淡化成了四颗炸弹引爆四艘航母,但实际上中途岛一战背后的复杂脉络被全然无视了。
“决胜的五分钟”这个说法最早起源于日本海军的报告,给中途岛的胜利带来一些宿命般的色彩。
实际上中途岛一战,日军既希望占领中途岛从而威胁夏威夷,也希望以此诱歼美航母群,还希望在中途岛吸引牵制美军主力的同时往北向阿留申进发,由此威胁美国本土。
不过区区一个联合舰队,却要在一战之中设立三个目标,以为总能多少达成一个,实际上最后统统失败。
4.山本真的是反战人士么?
当然不是,山本只是反对与美国交恶,希望挑个好揍的对手罢了。
日本人回顾历史时总要避重就轻,作品里也难免鸡贼一般地夹杂一些私货,作为中国人笑笑也就算了。
此外,《我的奋斗》中对日本人的描述倒是诚然不假:日本人从来就不是一个创新的民族,但他们的绝活是把一件别人做成功过的事情做到极致。
科技上的例子数不胜数,而实际上偷袭珍珠港本身,也就是孤注一掷放大版本的奇袭塔兰托罢了。
日本对战争的反思,只是因为他们失败了,选择错了对手,和美国开战,并不等于他们认为和中国开战是错误的!
故事结尾,点出日本人要多看看世界,多思考,是因为他们要清楚自己的实力,以及世界其他强国的实力,不要轻易和强大的敌人交手。
潜台词里,如果是弱小的国家呢?
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侵略,再次拔出屠刀!
这也符合现在大多数日本人认为的,是美国人打败了日本,而中国人还是他们的手下败将!
明治以来,一直梭哈一直爽。
初创企业可以这么玩,但是大企业不行,输一次就结束了。
日本的角色还是没有切换过来。
领导的格局决定了国家的格局,梭哈与不梭哈的决定权能否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也很重要。
可惜的是,中国目前还没到当年的日本的实力,所以还是要继续苟,猥琐发育不能浪。
不能为了个人的荣誉而赌国运。
微博玩多了,就很难系统成文,恶果自尝。
所以只能把微博上几个散乱的感想统合统合,姑且也算一篇长评吧。
昨晚56完食。
感想一:某人果然如之前所传,台词很少(不过旁白巨多)。
真藤这个角色就是一个历史的旁观者。
在与56接触的过程中,他隐约感觉到国家走在一条危险的道路上,但质疑的想法被碾灭在上下一致的狂热好战氛围中,直到濒临战败,人们才听到他微弱的声音,“媒体的任务难道不是报道真实吗?
”感想二:香川照之饰演的报社主干宗像就是真藤的对立面。
作为狂热的主战派,与人微言轻的真藤不同,他有操纵舆论的能力,利用手中一支笔,高举引导国民的大旗,美化自己歪曲真相的行为。
即使在真实的战场上日本早已一败涂地,他仍死不悔改的用自己的春秋笔法,粉饰出高歌猛进的假象,直到一切无可挽回。
感想三:56与和他的同士之所以反对与米国开战,反对结成德意日三国同盟,是因为他们是国际通,他们了解的真相是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经历到的,而不是通过被阉割、被编辑的宣传资料获取,然而面对被蛊惑的全体国民,他们的声音与真藤一样微弱。
感想四:56里有一句台词,是由柄本明说的,大意是鼓吹战争的那些人凭的只是毫无根据的狂信。
什么是毫无根据的狂信呢?
大概就是真藤常去的小酒馆里一位常客说的:从元朝攻打日本开始,日露战争、日支战争……日本全都战胜了!
这种建立在过去的盲目自大吧。
感想五:战争是什么?
当开战前期,战场是在遥远的中国大陆、新加坡、缅甸时,战争不过是日本民众的谈资,学者眼中促进经济的良方,报纸大卖的话题。
别国的国难家破人亡,在他们眼中不值一提。
直到空袭警报在东京上空响起、身边的人陆续入伍、配给日益困难、城市变成废墟。
全体造的罪业,必须全体偿还。
感想六:全片的结局,是战后生还的真藤站在一片废墟中,反思国家和国民是如何走到了这个结局?
而原本大肆鼓吹战争的宗像,仍然作为报社主干在主导着舆论,不过他鼓吹的重点已经从“打败美国”改弦易辙为“与米友好”“在米国的领导下重建民主日本”了。
历史在不断重复,一切都没有改变。
感想七:在日推上,不断见到有观影后的日本人发推说,结局画蛇添足,没有必要。
但是56完食后,我觉得,这个结局才是全片的升华,是主创人员对现实的叩问。
是被有意识操纵的舆论牵着鼻子走,一起毁灭?
还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自己独立去思考?
不能直面这个叩问,历史还会重复。
类似的片子,《虎虎虎》。
《中途岛》至少日美演员联合出演啊。
这里连一个美国演员都没有,真省。
片子中对56有美化,其实也难免。
儒家文化影响下总是有一个万能的领导(皇帝)统帅全局。
就是想拍出 56大爷谈笑间米英鬼畜灰飞烟灭的感觉。
其实野蛮的战争哪有这么电影中这么干净镇定呢。
其实结成轴心,日德两国也没怎么好好配合。
不如美英一条裤子穿的挺合身的。
比如都是轴心,德国对苏动手对日隐瞒,日本对美动手也对德隐瞒,结果没有集中最大力量先解决重要敌人。
反观美英,战略决策统一,先联合解决德国,再收拾日本,甚至不惜联合过去是意识形态仇敌的苏联对付德国。
可见,无论再好的战略,日德两国还是各自为政,也就难逃被个个击破的下场。
山本五十六当时在海军省任次长,相当于副部长。
战时的日本,陆军省是主战派,东条英机就是以陆相升任首相的。
而海军省是讲和派。
山本曾在美国的哈佛大学读过书,又曾担任过驻美大使馆的海军武官。
他知道美国的国力是日本的数倍,就实力而言,根本就敌不过美国。
所以山本主张日本海军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保卫日本本土的安全。
日军偷袭珍珠港,虽然重创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但是却连一艘航母都没有发现,这就导致了接下来的中途岛战役。
但是中途岛一战,不仅没有摧毁这个陆上基地,并实现引诱和偷袭美军的航母,却反而中了美军航母的埋伏,使得南云忠一指挥的四艘航母全部被灭。
阿部宽饰演的山口司令官,与飞龙舰共同沉没。
可是日本的国内新闻却欺骗民众打了大胜仗。
所罗门群岛的瓜岛(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是继中途岛战役之后日本的再次重大失败。
美军为了阻止日军在瓜岛修建机场,已经完全控制了瓜岛的制海权和制空权。
而日军舰队面临着没有燃油了,所以不得不选择放弃瓜岛。
新闻对此说是“转进”。
山本说:这是撤退!
一直要撤退到马里亚纳,以塞班岛作为不沉的航母,然后以最后的航空决战来与美国讲和。
瓜岛上当时有三万日军,但山本即使出动所有的驱逐舰,也最多只能营救出一万多人,其他人就只能作为大日本帝国的弃子了。
为了鼓舞前线的士兵的士气,山本五十六不顾他人的劝阻,执意前往视察。
可是由于情报的洩露,就在飞机快到巴拉雷基地的时候,遭到美军战机的攻击,飞机当场坠毁。
两年四个月后,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役所广司饰演的山本五十六,曾获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脸谱化程度比五六十年代的相同题材电影还深,山本五十六被塑造成儒家式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具备当今人文主义素养,很多地方也是罔顾史实胡编乱造,右翼们自我感动坏了。另外,2011年的战争场面精彩程度比1960年的《太平洋风暴》还差,那可是园谷英二的盆景模型土法炼钢搞出来的效果,日本电影人不思进取到令人无语,唯一有印象的就是水馒头看起来真好吃,这是美食电影吧?
中学看过1968年版。这部更多描写中途岛而非珍珠港,以及对战争的反思。同样是借记者和主角两条线并行来讲故事,为什么《一九四二》就代表国足水平?70年过去了,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是战败国的男人来战胜国买春?
清兵卫式的山本
个人评价:剧情:3演技:5场面:7综合:3.8
希望日本拍片还是要照顾一下史实。
海军果然伟光正,56是吃货,南云是败笔,山口玉碎了,阿部叔像从坂云里穿过来的,突然跑到旗舰上蹭饭吃,看着还像是秋山好古,他去演山口也太美化了吧,长相年龄感都完全不像啊,与舰共沉还是挺悲壮的。中途岛拍得让人捉急。演员阵容是真华丽。另外这是部吃货电影,看完印象最深就是吃!吃嘛嘛香!
山本应该是理智而冷酷的,这里却是一个慈祥的吃货,醉了!
役所五十六很有爱
主旋律电影。
两个版本的差别,也体现日本这几十年的变化,中途岛海战时安排山本下起了棋,1.5
战列舰真是一种能给人很高的安全感的存在啊,在风雨中航行的话,会让人有种想要蹲在舰桥里面生烤土豆片儿的欲望...
南云忠一个败逼
一直认为所谓历史片就应该带给观众一种厚重感,看完后或者感慨,或者唏嘘,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敢于正式历史的民族才更懂得珍惜,在这点上,鬼子是令人尊敬的。山本就像李鸿章,极力反战,却又不得不战。尽全力去打一场必输的战争,眼睁睁看着战友同乡一个个死去。影片在刻画人物内心方面是一绝。
历史镜头参照了真实素材,质感出人意料得棒,甚至比2年后永远的零还强一些
演员演得不错。有点罗嗦。
役所广司不行,太高大了
这片子,把山本塑造成儒将,圣人,捏造历史。虽然山本五十六历史上确实反对加入轴心国,反对发动对美国的太平洋战争,但这绝不是因为他是个爱好和平的人,而是美国的实力让他感觉这场赌局赢面太小。作为战犯和赌徒,山本爱好赌博和女人,积极参与支持对华侵略,轰炸上海杭州等地,炸死无数中国军民,片子里山本说不对平民区域发动攻击,纯属他娘的放屁。片中还说,如果不是被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裹挟,日本本应该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这叫避重就轻,日本资源匮乏,又遭遇一系列国内危机,军国主义上台掌控国家,急需发动对外侵略来获取资源和市场,给亚洲人民造成了深重苦难,这完全是日本的自我决定。作为一部反映历史的人物传记片,如此扭曲历史,很难不让人怀疑制片方的思想,一星不谢。
深刻.
赞色调。可你就算把战犯改拍成个爱日本人民的吃货,跟我个外国人有啥关系?小日本就是小日本,量浅。
真心拍的不咋样,整个基调都怪怪的,想要说明功过是非,可惜这是本来就是很模糊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