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可爱的骨头》一出,旋即引发欧美阅读热潮,更被《卫报》列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百本书”之一,能与《傲慢与偏见》这样的书同列,其品质自然引人遐想。
同时,这样一部热门书怎能逃的了制片人的视线,据说本书风格改编电影难度极大,但是,当听闻彼得杰克逊执掌导筒时,让不少原著读者安心,让没读过的关心。
想想对彼得的信任显的似乎顺其自然,《魔戒》系列也同时入选了《卫报》那张书单,彼得能将此书改编电影拍的票房热卖,奥斯卡登基,又把原著读者伺候的颇为满意,在名著改编电影史上,确实也属罕见。
与《魔戒》相比,《可爱的骨头》没有那么多纷繁线索,与描绘中土世界相比,描绘天堂,似乎只是想象力问题,基本没有技术问题,我也等着彼得大帝顺势再下一城。
但是,影片一出,却显得颇为尴尬,评论总体走向只能说是“不错”,这对于彼得这样的人物,显然不能算夸奖,更何况原著读者不满声阵阵,彼得大帝难道真的算失手了吗?
对于我来说,或许因为没有看过原著,所以感觉这部电影亮点还是多多,整体情感也很能打动人心,但是也感觉不够细腻,特别看到都完了,我还颇为纳闷,“骨头”,哪里有“骨头”,为啥叫“骨头”?
看罢一些人对原著的介绍,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由此我倒是理解,为啥原著读者会对大帝不满了。
电影的情节和氛围是我喜欢的那种,有些文艺感的淡淡的忧伤,14女孩苏西的惨死确实让人感动悲痛,外形可爱,眼神清澈,心中带着梦想,不幸的是,却在眼看就要与梦中情人约会前夕,惨遭毒手,让她的家庭,她的朋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人的生活陷入混乱。
苏西在天堂和人间结合处,充满了疑惑、恐惧与不甘,眼瞅着凶手逍遥法外,家人痛哭欲绝,爱人默默悲伤,这种死不瞑目的感觉让活着的观众也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北岛曾在诗中写道,“谁愿意做陨石,或受难者冰冷的塑像,看着不熄的青春之火,在别人的手中传递”,而苏西又怎能看着自己变成家人凭吊的照片,甚至尸首下落不明,没有一块墓碑。
彼得杰克逊构筑的死者的世界还是异常梦幻瑰丽的,同时与现实世界又带着情感的关联,如苏西父亲在悲痛中摔碎装有船模的瓶子一幕,父亲痛苦的摔砸,现实中有着妻子绝望的眼神,伴随的又有奇幻世界中,一艘艘瓶中船的悲壮的搁浅,还有苏西无助的呼喊。
这阴阳两界的交相辉映,将一场谋杀对一个家庭的摧残表现的淋漓尽致,随着瓶中船的搁浅,这个家庭的生活也搁浅了,伴随家庭破碎的是,苏西在人间与天堂间不甘的徘徊,从苏西的梦想,遇害,到家庭的破碎,彼得杰克逊还是展现了充满张力的剧情,充满冲击力的情感,让人为一个悲剧后的遇害者和家庭感到心碎。
但是,遗憾的是,在影片后面表现温情与生活的重振时,彼得杰克逊却显得有些无力了。
苏西的世界依然如梦如幻,梦幻的让人想想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世界,死亡好像也不是那么可怕,但是哪怕置身这样的世界,那种与熟悉人分隔两界,那种孤独的痛感却依然让死亡――特别这样的惨死――显得依然令人心悸。
而彼得杰克逊后面的疲软就在这里,苏西与现实的情感纽带被弱化了,苏西像看3D电影般看着人间亲人的苦痛,但是两个世界的那种情感沟通感却不如前面的悲痛来的动人,这也使得影片最后没有表现出那种“一个家庭,犹如人的周身骨骼,即使有一块破损了,缺失了,但骨架终会长全”的味道。
不过这一部分也有些亮点,比如苏西的妹妹翻入凶手家中查看日记部分,一边是她一页一页轻轻的翻,一边是楼下的凶手慢慢察觉,慢镜头带来的紧张感十足。
而最后,苏西领悟一段拍的也分外的美,受害者们走出噩梦,一同带笑奔赴天堂,她以灵魂附体,与心上人相吻一幕更是留下带着遗憾之美的浪漫。
整部影片还是带着浓浓的暖意,一种文艺片儿的味道,在令人发指的罪行后,却带来让人沉静,让人温暖,让人感到亲情可贵,生活可爱的情调,连凶手受到惩处都不是那种大快人心式的,生活还是要继续,遗憾已经发生,该向前走的还是要迈出那一步,该来的还是会来,无论是重生,还是惩罚。
如果你不是《可爱的骨头》的读者,这部电影应该还不是如媒体评论,或烂番茄、IMDB评分(在我看来,目前6.8分对于彼得杰克逊已经算是挺尴尬的分数)表现的那样难堪。
看看一出悲剧下死者和生者如何走出泥潭,看看天堂是如何的美轮美奂,看看演技又进一层的西尔莎罗南的表演如何真情感人,彼得杰克逊的这部作品还是挺有余味的,比如,让我对原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该找来读读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811a741ecd989eff1ad57602.html
在被人带去看之前完全不知道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片子,在看到最开始的镜头的时候以为是一部描写小萝莉成长的温情片,在黑头发的出场并且描述“她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的时候”好像忽然变成了灵异片,在坏人和警察对峙的时候以为是一部犯罪片,在小萝莉忽然置身于异世界的时候变成了奇幻片,在描述爸爸妈妈之后的不同反应时好像又变成了社会片,在妹妹去坏人家的时候好像又成了惊悚片……然后片尾字幕一出来,导演彼得杰克逊,上帝啊,怎么会这样什么好像都沾一点边,结果又什么都不靠谱,为数不多的看片经验告诉我,当你发现一个电影整篇下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又一副特别自我陶醉的样子的时候,那就估计又是什么畅销书改编过来的了——果然如此明明随便拿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出来都可以拍得挺好看,结合在一起就成了烂片,真是可惜了萝莉和里面的特技了而且,作为这个世界里最核心的萝莉,唯一的显一次灵居然不是为了指认凶手,不是为了安慰家人,而是为了和男人打KISS,这实在是太下作了,你们干脆抓住机会直接回到本垒就是啦……而且最后那个受害者大聚会,大家愉快地奔向自由的那一段……这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呢…………………………
看完让人太难受,孩子们如此可怜,父母们如此悲伤,但导演表达的也完全仅限于这一点,完全抓不住重点,我看得要抓狂了。
一、灵异女孩从不跟人说她看到的灵异事件,她不知道身边发生命案吗?
不太可能?
她冷血?
不太可能,她跟学霸谈上了,证明她有爱心的,WHY?
剧情逻辑呢?
二、父母和警察如此无能,实在匪夷所思,完全不能找到任何的蛛丝马迹,这是为了衬托变态的个人能力太强吗?
三、妹妹最后拼命找到重要证据,回到家中,导演居然让我们看一出久别重逢?
妹妹还不太想提起证据,怕耽误父母舌吻,磨磨蹭蹭结果给变态足够时间处理尸体,导演和编剧你他妈的是吃屎的吗?
四、都已经找到证据了,结果你却让罪犯掉悬崖下面摔死了?
你他妈在逗我吗?
那妹妹辛苦找的证据意义何在?
那么多孩子白死了?
影片的教育意义呢?
编剧和导演拍这么一部片子就是要告诉我们:孩子们真可怜、父母们真爱她们、坏人是真的坏而且坏都不会写在脸上,至于影片的教育意义肯定是没有的,好人没有好报的,坏人也没有坏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不存在的。
温情的部分毫无立场,恐怖的部分完全没意义,衔接的部分直接弱智得可笑。
烦死我了。
(你说温情)家庭中的墓碑以何种态度如何被接受以何种姿态向前走,(你说恐怖)为什么这么团结的家庭面对杀人犯要搞个人英雄主义,(你说衔接)一边情绪上对杀人犯充满憎恨一边行动上直接半途而废。
笑死我了。
哈哈节奏也太割裂了太无语了看得人急死了,一恐怖了就奇幻温情,你的死亡证据正被人永远销毁而你明明好不容易鬼上身却忙着跟生前暧昧对象接吻。
而受害者的解脱方式竟然是释怀,你被虐杀了耶你却被要求释怀,然后变态活到快长命百岁才死于意外和他之前做得杀人事件一点关系没有的意外,哈哈他顶多想哇有点倒霉。
他没有死于恐惧和悔恨,而你的家庭你看到那么多惨死的人全部都只能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和你一样死劝自己释怀,而你明明有能力解决这一切。
气死我了。
行。
那她就是美好就是暴行也不能摧毁她的美好品质,所以这个家庭才仍然愈合了向前走吗。
哈哈难道这个家庭愈合的契机不是妈妈逃避后仍勇敢回归吗不是外婆的洒脱和对妈妈的等待吗不是全家对彼此的理解吗,和小可怜受害者暗示杀人犯导致家庭神神叨叨好几年有关系吗。
她就是被虐杀,死了,独自游离,独自纠结,独自释怀,死了就只有独自,和她的家庭和她的初恋和将她灵魂留下的杀人犯和她过去存在的一切痕迹,一点关系都没有了,她就只能看人世的脸色独自下去,和那些也只能选择释怀的被虐杀的可怜朋友一样,哈哈死了就是永远等着还被要求以德报怨。
死了就是孤独就是没办法就是只有接受,所以要不要亲者痛仇者快要不要无能为力要不要就接受。
哈哈好不容易有能力了也什么都没做,没为最痛的一直痛的家庭做什么也没为被见证的痛苦做什么所有人包括她自己被虐杀困在这里。
她就是接受了,美好的品质就是接受是吗,美好的灵魂就是什么下场都释怀是吗,而且她释怀最重要那可是最重要的初吻人生的遗憾,哦其他人其他家人他们可以自己释怀。
哈哈。
气死我了。
都说电影改编幅度大,但我没有看过原著,所以猜想自己的容忍度会比较大(显然结果不是这样的,否则我不会连给四颗星都不情愿)。
其实,就算看过,改编幅度大我也可以接受,只要你有能耐把它改好。
PJ当年对LotR大刀阔斧了一把就是个正面例子。
电影不可能照搬小说,也不应该。
头三十分钟很精彩。
开门见山,看客们都知道Susie发生了什么。
但自打她放学开始,到走入玉米地深处,这一整段还是让我紧张得透不过气来。
年方二八的小Ronan确实是会演戏,玉米地那段演得精彩。
Susie一开始的好奇,到渐渐意识到杀身之祸的过程真实可信, 立刻让人打心底里同情这小姑娘。
明知道结果不可扭转,但眼睁睁看着Susie步入陷阱,想大叫”NOOOOO”不会只有我一个人吧。
这段,to me,是Ronan的全片最佳时刻,甚至觉得和她对手的Tucci都不如她冲击大。
也许,acting’s all about reacting。
好对手造就好反应。
接下来的十分钟也不错。
PJ兜兜转转得向观众揭露”What just happened to Susie”。
让我觉得这家伙的处理手段很聪明。
他等于是用了PG-13级的镜头语言,告知了一个R级的真相。
有个很震撼的画面,当时立马让我联想起《寂静岭》和《潘神的迷宫》。
看过的人一定知道我说哪个镜头。
这其实“说不得”,倒不是剧透的问题。
只是等着这画面发生,就没劲了,少了冲击力。
得自己看才值得玩味。
结束前十分钟又给了段好悬念,一颗心跟着Lindsay翻书的手狂跳。
我不知道别人看时怎样,反正我的感受就和玉米地那段一样,明知道结果,却还是捏一把汗。
演Ray的男生长得很好看。
以上,我已经把《可爱的骨头》的所有优点列出来了。
剩下的半部电影,处于“什么都讲一点,什么都不讲下去”的状态。
比如,那个叫Ruth的女孩编进来是干吗的?
她的作用?
我指,除了最后时刻她显得极为便利之外。
我不管书里有没有她,你把她放进电影,得有个目的吧?
Mark Wahlberg,Rachel Weisz,如果他们的角色仅仅就这些戏肉,用得着请他俩吗?
卡士他们是浪费了。
And don’t get me started on Susan Sarandon!片尾Holly在天堂光辉下微笑,她突然如此之HOLY,没人觉得被雷到吗?
还是,你觉得初吻和”You’re beautiful”的段子更雷点?
更象迪士尼?
Peter Jackson的LotR和金刚我都喜欢得很,尽管在《骨头》之后,我仍然感觉PJ是个聪明的导演。
可他时不时会放纵自己信马由缰一把。
外婆的插科打诨,Holly和Susie化蝶那几段真是让人没法说他好话。
P.S:英文不过关,没看懂Harvey用树枝造的那个圆东西是什么。
爸爸的书桌上有个雪花玻璃球,里面有一只围着红白条纹围巾的企鹅.小时候爸爸抱着我坐在他的大腿上,他拿起玻璃球,把球翻过来,让雪花飘落在玻璃球的顶端,然后很快的把球翻转回去。
我们看着雪花飘落在企鹅的身边,我想企鹅孤单单地在玻璃球里,我真替它难过.我把这想法告诉爸爸,爸爸说:“苏茜,别担心,他活得好的很呢;圈住它的是一个完美的世界.” ——引自《可爱的骨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告诉网络上认识的人我叫苏茜,可以叫我苏。
我并不姓苏,不叫苏茜。
前一段时间在网络上看了《第九区》,内地影院上映时间是11月27日,我确信到那天大部分人已经看过了。
内地的审查制度和延迟速度也不用我说什么了,这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看的新片,到目前为止是。
今年下半年钱包缩水,一直在买的某电影杂志却在无情涨价,双重夹击,我战胜了自己的购买欲。
学校也断网,我被电影抛弃,至少是被新电影抛弃,跌入靠积攒的老电影和单机游戏消遣的境地。
可是我一直没忘记,有一部电影会在12月上映。
很久以前我就想好了,我一定要去电影院看它,而且要一个人去,选一个晴朗的傍晚,最好我看完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抬头就能看到星空。
可爱的骨头,《可爱的骨头》。
去年四月,我买了这本书。
大概是四月中旬,下着雨,那可能是去年的第一场雨吧。
上午我坐车去医院的路过H市最大一家书店,到医院做了检查要等下午拿结果,我往回走了两站路去逛。
那天很冷,我撑伞经过一个驻H市的部队门口,看到警卫厅站岗的兵哥哥穿着大衣,脸冻得通红。
我在两本书中间犹豫,一本是《可爱的骨头》,一本是《铁皮鼓》,最后由于种种原因选了前者。
这本书我上高中的时候就在书店看到过,但是没买,也没有看过。
交钱出来后走回医院,在等待拿检查结果的住院处走廊翻开读了几页。
第一句是:“我姓沙蒙,听起来就像“三文鱼”,名叫苏茜。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六日,我被谋害时不过十四岁。
”书作者是书作者是艾丽斯·西伯德,高中时我没买这本书,有个原因也是我看到了这句话和书的介绍,还有书扉页上说她“毕业于加州大学,1999年曾将自己大学时代遭受强暴的经历写成自传出版,被媒体誉为“最具潜力的作家”。
我把它判断为一本阴郁黑暗的小说。
书的开始描述了一个充满了土腥味的谋杀,虽然明知道如此,而且这一年的际遇让我觉得自己需要读一个这样的故事,但还是隐约有点后悔。
突然一间病房里传来嚎哭声,医生护士咚咚咚跑过去,屋里冲出来一个穿粉色睡衣光脚丫的姑娘,浮肿的胖,披头散发,往我这边跑过来,我吓得往楼梯口跑。
众人把她死死拉住,她又哭又喊,叫她爸爸。
一个好像是她母亲的人哭着告诉她说她爸爸买东西去了,马上就回来。
她不依,医生护士又抱又抬的把她搬回屋里去了。
我惊魂未定,听着病房里传来的嚎叫声,又好奇的凑过去离得远远的看。
她躺在地上,她母亲按着她,一个像是她奶奶那么大年龄的老太太跪在地上托着她的头,护士按着她挣扎的双手。
她一直在喊,嘶声裂肺的喊,说她们要杀她,她爸爸哪儿去了,是不是不要她了。
医生要护士去取镇定剂。
我听到有人喊,你总算回来了,你姑娘又闹了,正找你呢。
回头看到一个穿黑衣服的瘦小中年男子,胳膊下夹着一张铺床的海绵垫子,低头快步走过看热闹的众人自动让出窄道进屋去。
我看出他并不慌乱,脸上又种被众人注视后自然的窘迫,进屋后丢下垫子,去扶他女儿,让医生帮忙抬她上床。
她却好像认不出他一般,不停挣扎、嚎叫。
她终于被抬上床,医生给她注射的镇定剂,慢慢的安静下来。
我取了检查结果后匆匆搭车走了,我很害怕。
我来医院一是为了做检查,二是为了看看这个医院病房环境,然后决定是否在这个医院住院,我买书也是为了住院的时候看。
我并不是害怕她,我怕的是我自己。
我怕我有一天像她一样,在病痛无法控制后,也无法控制自己。
她母亲的泪奶奶的白发父亲眉间的愁苦深深刺痛了我,我有点想哭,却没哭出来,觉得很冷,手里还滴水的伞也很重。
那时候是四月。
一月的时候,我得知我得了永远不会痊愈的病,二月的时候,我在某医院检查的时候被一个猥琐的医生占了小便宜,三月的时候,我外婆过世了,我刚出生三天她就把我拉扯到三岁的外婆,我却在她下葬后才知道。
冬天已经要过去,我还是很冷。
太多的变故,得知外婆过世的时候我刚打完那天的第二针吊瓶,我哭得快要晕过去,妈妈在电话那边说,你别哭了,我们不告诉你就是怕你伤心,你身体又不好。
第二天我拒绝朋友陪我去打吊瓶的建议,我没有说我前一天为什么哭,她们也猜到了吧,坚持要陪我去。
我不哭了,我很伤心,我快要伤心死了,我不敢想她,我也梦不到她。
我又伤心又歉疚。
四月什么都还没发生,我过得唯唯诺诺,深恐又有什么不幸降临。
我又害怕又难过,以至于公交车坐过站。
我打消了马上住院的想法,一是请假难,二是,我觉得我还没有做好准备。
我祈祷过身体健康,我诅咒过恶人必有恶报,我每天求神佛让外婆安息。
可是一点用也没有,身体不算什么,内心的折磨真让人疯狂。
那时我还不期望一本书能带来多大改变。
我带着嫌恶心看完前两章后,快速的把这本书看完了。
它的开头让我不舒服。
看到后面却停不下来,刚看完又从头看了一遍。
苏茜受的侮辱、死亡,她和家人相互的爱,让我释然,给了我安慰。
很神奇,我好像忘记了一直折磨我的屈辱感,对死亡的恐惧,和永远的离别的伤痛。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不要盲目相信评论,不要看简介,但是我依然因为这些原因暂时错过了这本书。
但是我并不惋惜,有人说要在对的时候遇到对的人,同样,也要在对的时候看到对的书。
高中时无忧无虑的我,看这本书会看到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以前的我会为她的死愤怒,会讨厌她妈妈,会为找不到她的尸体耿耿于怀,会对这个故事有种种不满。
肯定不会这么喜欢,说不准还会给出个不咋地的评论。
看完后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朋友,她看了几章就放一边了,说慢慢看。
后来推荐给别人的时候我就会说,如果你觉得你处于情绪低潮,那就读吧,读不下去以后再读,但是一定要读完。
我好像一个热恋中急于让旁人知道我的恋人又多好,我又多幸福的花痴女子。
我忘记了别人不是我,忘记了一万个人心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原本我是那种人,某些我喜欢的东西我觉得别人可能不会理解或者喜欢,我就不会推荐给他,我有一种奇怪的私心。
唉,罢了罢了,难得痴一回,随自己去吧……里面的祖父说的:苏茜,有时候即使你心爱的人已经过世很久了,想了还是会伤心掉眼泪。
这句话让我得到一种温柔的抚慰,一种善意的让人心平气和接受的劝慰。
过了很久的七月,我终于梦到了外婆。
或许是因为这本书,或许是因为地震后真正理解了人有多渺小,或许两者都有。
醒来我哭了很久,却像是得到了少少的原谅,和小小的救赎。
看完书后我上网查询,得知彼得.杰克逊相中了这本书,改编的电影正在拍摄中,初步定于2009年末上映。
那几天,除了小时候盼望长大外,我从来没有这么急切希望时间快点过去,快点到2009年末。
看书的时候我担心过,这本书如果被一个不咋地的导演相中,拍成了不咋地的电影怎么办?
(这种担心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冷山》,我看书的时候还没看过电影,但是电影已经拍出来了,书的封皮上是电影的海报,我不由自主的代入了人物的脸。
最后看了电影后却发现,电影似是而非,删除了我爱的大多数桥段,编造雷人的恶霸看上花姑娘剧情不说,那年凭鲁比一角勇夺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蕾妮·齐薇格的演绎更让我摸不着头脑,难怪看书的时候代入不了她的脸[生气]。
似是而非,虽然情节相似,但已经不是同一个故事了。
)老天保佑,幸好彼得.杰克逊先下手为强。
我非常喜欢《指环王》三部曲,也为《金刚》郁闷反思过,今年看的最喜欢的电影《第九区》他是监制。
我真想拍他肩膀告诉他,你办事我放心!
写到这里我心情突然开朗起来,回忆前面的某些段落的时候,我可是差点又掉泪的呢。
我居然敢把只有我自己知道的难以启齿的秘密写出来。
我承认我是个伤疤不好就能忘了疼的人,但这本书或许真的有魔力吧。
盼望、期待、想起来就会心情好,真像是日本漫画里描述的恋爱啊。
我喜欢这个故事,喜欢作者,喜欢她对天堂的解释,喜欢苏茜,喜欢琳茜,喜欢露西,迷恋霍尔,喜欢塞谬尔,喜欢卢安娜,雷·辛格,喜欢艾比盖尔,喜欢她弟弟,喜欢她外婆,喜欢她爸爸,甚至喜欢她家的狗。
这或许就是恋爱吧。
(依然是日漫的语气)八卦新闻(百度百科……)说:“《可爱的骨头》定于今年12月11日在美国公映。
影片原本打算在今年3月13日上映,但制片方担心这个糟糕档期放映会‘浪费’此片,于是推延到了12月11日放映,以争夺第82届奥斯卡的相关奖项。
”我知道期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对盼望了两年的这个电影想平常心却是不可能了,连八卦新闻都来参一脚,只能是再说一遍,难得痴一回,随自己去吧。
“苏茜,别担心,它活得好的很呢,圈住它的是一个完美的世界。
”这的确是一个完美的世界。
虽然生离死别不尽人意,虽然悲欢离合反复无常。
居然写了这么长,惊叹。
矫情的说,我猜没人能耐心看完吧……另外,别看百度百科的简介,我看到还以为我看的和他看的不是一个版本呢,这应该不是我情人眼里出西施。
我等了好久的,2009年12月11日上映——根据《可爱的骨头》改编的《可爱的骨头》。
可能我不会全球这么早在内地的影院看到它,可能我看到的会是阉割版本,我可以等,而且网络也能让我补齐。
感谢网络时代。
刚刚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的时候,脑海中一下就闪现了小时候看的《格林童话》中的《会唱歌的骨头》,看完电影后再将那故事翻出来,近结尾处,那根雪白的骨头唱道:“你我亲爱的小牧童啊你吹的是我的小骨头,我的哥哥杀死了我,把我埋在了桥下头,为的是抢去那野猪,好把我的公主夺走!
”当隐藏的真相大白天下的时候,一切的道貌岸然皆毁于一旦。
本片描述一个在14岁被谋杀的女孩Susie在死后目睹一个没有自己的世界的故事,但是,无论开始的创伤如何剧烈,时间平息了一切,犹如一个人的骨骼,即使缺损了一块,日久天长整体骨架始终会长全。
此片是由犯罪对被害者以及被害者的家庭的影响着手叙事,与其他描述犯罪电影不同,如从罪犯角度描述的《香水》,从调查者(警方等)角度展开调查的《犯罪心理》等。
从一个普通家庭而铺陈开的亲情的演绎,使这部近乎阴森的电影变得温情起来,导演的功底使这两者得以巧妙的平衡,不会觉得生硬不自然的地方。
对于影片中Susie为什么不走,而要一直徘徊在the world in between,很明显是因为她依恋她的家依恋她的家人,然而就这样看着因为她的离开而引发的一幕幕家庭悲剧,她也不好受,但她仍然不愿离开,她放不下自己生活了14年的世界,她的情感从刚开始的迷惘焦虑到对罪犯的憎恨,直到最终以一吻结束了自己对这里的全部依赖。
我觉得一个人死后居然不想着一定要为自己报仇,为无辜的受害者们报仇,而是仍然惦记着自己被扼杀在襁褓中的爱恋,真是忒伟大了,本片另一个要传达的大概就是只顾着记仇,自己也会被仇恨所桎梏,而无法幸福吧。
Like they say,When you harbour bitterness,happiness will dock elsewhere.
电影结束时天呀,这坏人死得太让我不心甘了,以我的想法时,要把这个坏人变活,先进行严刑烤打一番,再进精神折磨一番,要让坏人认识自己的变态才能罢手啊。
坏人没有按着俺的中式思维被审以法,或者是被民众批斗而死。
结局竟然是坏人在某次继续想诱惑小姑娘未遂时,树上一个冰挂掉下来,砸进了坏人脖子里,结果坏人一摸脖子脚步没站稳,然后因为所在位置下面是个悬崖,于是乎坏人掉下悬崖摔死了。。。
嗯,关于这点上,我真是没法与老外的思想沟通,没法保持所谓的公立性。
他们不讲因果报应么?
这样坏人得让他下十八层地狱去。
兄弟们要知道这个变态的地中海发型独身的糟老头,几年间奸杀至少十来位小姑娘。
就这么让他S了。。
电影根据小说改编,小说没有看,但是我想这部电影大概是想安慰那些失去亲人能继续正常过日子,让S者S去,让生者好好的活着。
不过确实老外这种变态连环杀人案真是TMD挺多的。
我想应该书比电影好看,电影里并没有把失去亲人沉浸痛苦那种无可言说情感表达出来。
不过小姑娘苏西被变态邻居奸杀后,处在一个天堂与人类世界之间那个地带风景很漂亮,也很唯美很梦幻。
如果按中国人方式来说这些死不瞑目的人,一定要变成厉鬼,就是做鬼也要找回来杀人。
可是老外的鬼,啥也没有干,就是天天观察自己家人生活罢了,留下一个牵挂家人灵魂自己地带里飘荡着。
貌似我看过国外讲鬼怪的,若是因为生前死得冤,最多是指引别人帮查清真相,一般变成鬼怪之后,也只是履行着他做为鬼怪的职责,硬是都非常鬼怪操守。。
总之这个电影结束我非常生气,小姑娘尸体也没有被找出来,凶手也没有被抓,太气了。
真想冲进去,我把坏人剁几刀。。
解个气。
要不让中国厉鬼去帮帮他们。。
图片是被害的小姑娘苏西,多漂亮的姑娘啊。
才14岁。。
才刚刚与暗恋的小摔G准备约会呢,就被坏人给杀害了。
S了不打紧,还尸骨未寒。
另:小姑娘的眼镜真好看啊碧绿色的。
我也想成为老外也想有个绿色眼睛啊
早上起床我洗完衣服,吃掉一个橙子,然后点开这部电影。
去年这部电影还没有上映的时候,我已经写过一篇“影评”。
说起来也不算影评。
同样的,下面这个也不能完全算是这部电影的影评。
这部电影上映后我一直没机会看,却看了不少评论。
那些评论里大都有提到一点,电影结构比较混乱。
我看的时候也感觉到了。
因为篇幅的问题删除了一些情节,颠倒了一些,合并了一些情节。
电影似乎没有书那么强的感染力,故事也讲得不是很清楚。
虽然这样,却还是打动了我。
电影里苏茜的爸爸追逐哈维先生到玉米地里,吓到苏茜的朋友克莱丽莎,被克莱丽莎的男友布莱恩用手电筒打翻在地上。
苏茜另一个时空哀求哭泣。
而她爸爸好像听到了他。
这个情节给我一种把书里的同一个情节和后面的她爸爸因为心脏病晕倒,心中默念三个他都爱的情节合为一体的感觉。
我似乎听到他在说话。
“苏茜,我的小宝贝啊。
”我跟着他念了出来。
我的小宝贝啊。
年前我回家坐火车,在火车上梦到了我家养过的一条狗,它叫圆圆。
在我的梦开始的时候,我知道它死了。
可是家里有条狗和它长得好像好像,我不敢与它相认。
后来我姐说,这就是圆圆啊。
我转头看它,心里说,这就是圆圆啊。
我叫它,来,我抱抱你。
然后我哭着把它紧紧搂在怀里。
我抱着它哭道:我以为你死了,刚才都不敢认你。
我不停的哭,把它抱得好紧。
忘记在梦开始的时候,我已经知道它死了这件事。
失而复得的喜悦,让我忘却了逻辑,也忘却了自己的记忆。
突然醒来,发现是列车员在推我,叫我准备下车,该换票了。
我觉得眼睛有点湿,胸口也很沉,一抹脸,发现满脸都是泪。
它早已经死了,在我上高二的时候。
那时我在邻市念高中,有天打电话回家,我弟弟说漏嘴,告诉我它死了。
原来它已经死了一个多月,家里人不敢告诉我,因为我十分爱它。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哭晕过去了,真的晕过去了。
是啊,它只是一只狗,但是却是我的宝贝。
虽然我知道狗的生命很短暂,但我从不打算做失去它的心理准备。
第二天我哭着打电话给我姐姐的时候,果然她早已知道,只是瞒着我。
后来我看到史蒂芬.金的《宠物公墓》,书里说有片墓地,把死去的宠物或者人埋进去,他们就会复活,但是却是以一种恐怖的形式。
我忍不住想,如果这样的墓地真的存在,我会不会把它埋进去呢?
我暗暗发誓再也不会养狗了。
我要永远爱它,我的宝贝也只有它一个。
回家过寒假的时候,有天我爸从外面回来,手背在身后,神神秘秘的叫我。
我说什么事啊,他从身后拿出手,手里有一条好小的狗。
我啊了一声,我爸说拿去,给它取个名字吧。
我皱起了眉头,我说我不取,你取吧。
似乎我给它取名字,它就属于我了。
最后也没取,然后我弟弟说,叫丁丁吧。
丁丁长得很小,我家台阶很多它根本不能上下。
我穿着大围裙,把它装在围裙的兜里。
它靠我这样近,我也不觉得它属于我。
我知道我爸爸的苦心。
我生硬的拒绝这种苦心,因为我不想忘记圆圆,我也不想再承受一次失去的痛苦。
我一直觉得对不起它。
我和它有许多约定,却因为它的离开,永远也不能实现了。
我常常梦到它,几次哭醒。
因为我它离开的时候我不在,所以这么多年我总有点不敢相信。
我有时候会幻想它临死的时候,它是不是很害怕,有没有想起我呢。
有时候我又不敢想起它,不知道为什么,想想就想哭。
我只想把它永远抱在怀里。
过了几年,我外婆去世了。
我也常常梦见她。
在我的梦里,我知道她走了,可是我还是会把她紧紧的抱着。
有时候抱着还会想,嗯,有股土腥味。
我不再惧怕鬼魂。
因为我知道,它们中有我的爱,我的宝贝。
人都喜欢拥抱吧,都想把舍不得失去的东西紧紧抱在怀里,不松手,它似乎就永远不会走。
苏茜是她爸爸的宝贝,虽然他有三个孩子,虽然她已经去世很久了。
我也是我爸爸的宝贝。
虽然我没有表现出悲伤,他却察觉到了,并试图治愈我。
我的外表似乎非常坚强,其实我脆弱得可耻。
永远失去这种事,我从来都很难释怀。
唉,真让人伤心啊。
这并不算一篇影评,我放在这里只算是有个呼应。
看这个电影勾起我许多回忆,什么样的都有,看的过程中我也很难静下心来。
所以这篇影评,也只能算很脱线的观后感。
带着看完书后的幻想来看的人,或许会有点失望,但是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电影的末尾和书的末尾一样,苏茜说:祝大家都幸福长寿。
就是这样了。
据传好莱坞一直有“一流故事,三流剧本”的说法,PJ曾经用LotR三部曲完美地做粉碎了怀疑,但不幸的是这次他栽了个小跟头。
可爱的骨头差不多是我近年来最期待的电影,无论是从原著、导演或是演员的角度对我来说都近乎完美,而先前精彩的预告片更是让我激动不已。
所以看到成片的时候虽然不能说失望透顶,但至少没有预料中的精彩。
摄影、画面上对于PJ已经不用多说,何况这次大概考虑到分级他还稍稍收敛了一下他的B级片恶趣味……而影片节奏上稍显缓慢,但这更多也是为了跟原著保持同步。
昨天看了同是小说改编的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感觉就是生硬无味的压缩饼干,没有交代清楚的背景就急吼吼地推进故事,一直到结束都很难融入情节中。
与之相比PJ在这方面的处理上就老练得多,影片的开场轻松中透着潜在的压迫感,故事呼之欲出。
然后以Susie Salmon第一视角开始推进,扮演者Saoirse Ronan无论是长相和演技都出彩就不多说了,而我觉得比较欠妥的地方正是过多的视角集中在了Susie身上。
之前在预告片中她的“own perfect world”让人惊叹,而正片中发现精彩的画面在预告都出现得差不多了,虽然没觉得像很多人所说的“卖弄特技”,但Susie在in-between稍显沉闷的旅程并不能引起多少共鸣,同时压缩了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外婆的发挥空间。
书名“可爱的骨头”是比喻在Susie不幸遇害后一家人伤心之下不停的冲突中找回亲情重新回到正常生活中,而由于在电影中戏份被压缩得太狠——特别是外婆的戏,基本没有体现出强悍又可爱的个性——这种冲突自然就体现不出来,也就无法体现这次不幸对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和相互关系的致命打击,毕竟我们是不可能从Susie的自语自话和凶手Harvey的压抑情感中体会出这种情绪的。
而许多我期待的一些印象很深的原著场景——例如玉米地里的悼念仪式、Buckley因执意用Susie的衣服修栅栏引得爸爸心脏病发、Buckley与妈妈 Abigail的紧张重逢很遗憾都没能出现——骨头依然可爱,只是观众很难体会到从破碎一点点拼回完整骨骼的揪心感觉了。
不过其实这还是很PJ的一部片子,他也从来不是为了特效而特效的导演,色彩运用、镜头处理以及气氛营造都很出色。
片里LotR原著海报的出现和PJ自己在冲洗店的客串也都很有爱。
而对Susie自白的处理我甚至觉得与Frodo的刻画相似,只不过可惜她没有Sam和Gollum作伴了,笑也许PJ对于温情的细腻描写多少有点不适应吧,如果重新剪辑一下的话,肯定能更好。
影片其实下周才在北美正式大规模上映,祝PJ好运吧也祝有精彩发挥的Stanley Tucci拿到金球奖和奥斯卡提名http://www.nimloth.cn/2010/01/the-lovely-bones-movie/
你要慢慢习惯很多事情 在没有你的情况下发生。。。一开始奇怪 是林赛和祖母为眼前家庭终于恢复平静而没有拿出那本笔记吗?原来不是是因果报应替代了绳之于法也许 任何刑罚都弥补不了变态哈维的犯下的罪恶那么多可爱的小女孩也许 这就是残酷的温情只是 这个结局再如何平和 都无法让
很有爱,很浆糊
04.03
莫名其妙的死后世界,莫名其妙的无用特技,莫名其妙的所谓谜题,加上一个有内涵的主题和还算完整的故事,撑死3星
以后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女儿……
手法很温馨~
靠。。。
好吧,我承认这个评分是针对女主的,她说不上是丑,但真的看着让我很讨厌,还有她死后化蝶之类的意淫,那样很快乐吗?简直不正常;她爸也不正常,不好好照顾另两个孩子,还毁了自己的爱好,让妻儿心惊胆战,这样的爱真是不可理喻!她妈和妹倒是个美人,远景的时候还以为女主是妈了;那个邻居也太没品味
改编的畏首畏尾,看着就让人愤怒。【可爱的骨头】就像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美是美,但终究还是死物。
片头的女孩像秀兰邓波儿。。。没看过原书,感觉很好
苏西死后的世界是想表达神马?
文学作品改编,导演导得有点奇怪,画面很美,但是总觉得可以更好一些的。
空镜头还是很好的
精彩段落很多,表演也很不错,但是总体就是感觉差点东西
拖得憋得难受,只好在那些特效里喘气。brian eno的配乐 ambient for airport干嘛不持续地用下去,幻想时间不是需要空灵感吗?
不伦不类,看到导演名字时相当惊讶了一下。
有些部分非常不错.很惊心.但大多数都是烂得不能入眼.这么一个好题材peter你真是太令我失望了.........插曲难听得要死 ..特级难看的要死....失望极了.........
奇幻谋杀记
尽力还原原著的叙事风格和条理 但力不从心 不过画面感相当好
太失望了,开头几分钟还凑活,后来就不能看了,从susie死那块开始,都什么跟什么呀!PJ是不是减肥把脑子都减没了,好好的一个故事被改编成了狗屎一堆,没看完就睡着了,我还是高估他了,希望他不要把丁丁也给糟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