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美国电影,讲述一个非洲孩子因为军阀战乱,从而成为一个童子军的悲惨故事。
这个孩子经历了杀戮,战争,朋友的死亡,变得逐渐麻木。
虽然此片很有教育意义,但是影片的叙事过于冗长舒缓,还是让人比较难以看下去。
2个多小时的电影,直到最后30分钟,才开始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但是全片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看《无境之兽》之前刚刚读完曹文轩的作品《草房子》,然后看了98年的电影版。
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同样有一个教书的父亲,有着妈妈和妹妹,生活在一个平静(或者相对平静)的村庄里……然而,这其实是两个大相径庭的故事。
阅读《草房子》的时候,随着桑桑的悲喜,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生活,也是那样有着小小的的波折,但是又充满了幸福感,那些愉快的、悲伤的、愤怒的亦或是羞愧的往事,几乎都是我所会经历的。
而在《无境之兽》中,AGU,那个在片头里带着自己的小伙伴们耍宝的非洲男孩,我完全想象不到他会经历到这一切,真的不敢想象,然而我知道这都是真的,真的有千万个AGU,抱着枪弹睡在非洲的丛林中,只有在一切都宁静下来的夜里,望着树梢缝隙里的一小片星空,想起自己也曾经有爸爸妈妈,有一帮伙伴,有个能够遮风避雨的家。
我们同在一个地球,又仿佛生活在两个世界。
昨晚匆匆看完,甚是震撼。
对于我们尚未接触和了解的世界,我们是如此的无知。
电影讲诉了一个小男孩在战争过程中经历着变态成长的过程。
主人公(阿古)家境良好,父亲是当地人人尊敬的教师,母亲则深爱着他,他有着幸福的家庭,爱他的兄弟姐妹。
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却打破了这幸福平静的一幕。
由于战争,他与深爱的母亲分离,父亲和哥哥都在战争中被射杀,自己在逃跑的过程中无意中闯入了反政府武装部队,也由此开启了新的人生。
主人公阿古被抓住后,生命危在旦夕,幸好指挥官经过,救下了他。
(指挥官在看过他的手后,说他的手像婴儿一样,由此指挥官判断出他家境不错,受过良好的教育,以后留在身边可能大有用处,而自己身边的大力神没文化,自然也就比不上阿古)从此阿古便加入了这一支部队。
指挥官在丛林深处一直给“士兵”们洗脑,放大他们的仇恨,利用他们残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自己卖命。
直到有一天,他们在一座桥附近拦截了几辆汽车,抓获了一名自称是来自首都大学的工程专业奉命来修桥的学生,并命令阿古杀掉这个学生,阿古不敢,可要是不服从自己可能会被杀死,指挥官一直在旁边煽风点火,以激起阿古心中的仇恨,阿古最后极不情愿的做了,之后大力神走上来动作熟练的又补上一刀,阿古这时像发了疯似的一直砍向那个学生,阿古心中的恶魔第一次被激发出来。
在那个教育及其落后的地区,大学生可以说是高级知识分子了,可指挥官不重视人才,一味的杀戮,包括平民,这也为日后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指挥官放大并利用人们心中的仇恨,杀掉所有平民,抢虐财产,强奸民妇,包括疯女子。
阿古心中住着一只恶魔,它一直吞噬着阿古的正义,但偶尔正义也会反击下,这一幕在阿古射杀了正在被“士兵”们强奸的疯女子,及时清除了疯女子的痛苦。
或许,最大的善良在于及时帮助别人脱离苦海,包括死亡。
之后,指挥官得到最高指挥官的指令,前往最高指挥官所在地,却一直回避见他,这是在考验他。
指挥官自诩为将军,狂妄自大,当别人冷落甚至玩弄他时,他怎可服气。
最后,最高指挥官接见了他,降了他的职,让2IC掌管部队,之前许诺的将军一职也就没了着落,指挥官终于明白:最可怕的不是军队,而是政治,玩弄人的政治。
最高指挥官完美的利用了指挥官的性格弱点,但同时又担心他功高震主,所以降他的职。
一天晚上,他们在丛林休息时,遭到政府军攻击,死伤众多,他们被迫撤退。
在撤退过程中,大力神因伤势过重而死,阿古伤心欲绝。
阿古越来越多的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厌倦,身边朋友以及之前父亲、兄弟的死亡,使他对战争深恶痛绝。
后来他们弹尽粮绝,“军队”发生骚乱,众人离去,指挥官以为阿古会一直留在他身边,转身却发现,只剩自己一人。
指挥官最终被众人抛弃,被最高指挥官抛弃,被战争抛弃!
这场战争中,没有人获胜,指挥官上面总是有先利用他的最高指挥官,所谓的军队毫无信任可言,充满了猜忌。
这不是一场关于武器和人力的战争,而是关于心魔的。
众人的心为战争所累,每天做着不得己的事情,而他们的愿望,只是希望战争停止,有一个安定的家园。
电影末尾,阿古望着一群无忧无虑的孩子在海边嬉戏,心中感概万千:虽然自己被迫经历千难万险,阅尽千山万水,可自己希望的只是能简单安定的活着!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可若是群众为政治家所利用,他们便会成为一切罪恶的根本。
终止战争的根本方法不是双方某方的获胜或另一方的彻底失败,而是众人控制好自己的心,别让它成为吞噬一切的野兽!
作为一个泪点极低的人,影片两个地方让我大哭。
前半段有个情节,是阿古和母夜叉在玩孩子常完的蒙眼摸人,当时阳光正好,两个孩子特别开心,这段持续了大约五秒钟,就被一声打猎的枪响打扰了,两个孩子揭掉眼罩,跟着这些杀人狂魔们一起,开开心心地带着猎物回了营地;第二个地方,是影片快结束的时候,阿古的那段独白,他说这样的日子像是地狱,他不知道等黑暗过去,自己是否还能做一些孩子应该做的事情,结果我泪奔大哭。
这个世界上有几万的儿童兵,他们在残酷的最前线,见证着人性最丑恶的一面。
这部影片真的太写实太残忍,脆弱的人还是不要看得好。
希望这样一部影片能唤起依然好战的人的良知,也希望享受着和平阳光的人,能珍惜且明白一切的来之不易。
愿未来的世界不再有枪声。
1.来路要正,要和敌人有仇,比如男孩家人给对方杀了,就能招2.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新来的兵军事训练为辅,政治教育为主。
要告诉他政治诉求,为何我们是正义的3.部队大家庭的凝聚力很重要,要教育士兵我们是一个大家庭,要告诉士兵战斗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革命不是贫穷,不是牺牲,不是毁灭。
革命是收获,是胜利,是保卫自己,是追求美好的明天4.当然这些都是虚的,那么我们就用宗教虚到底吧。
用上宗教仪式,再加上大麻叶子,然后来一场用空包弹玩的刀枪不入的神话仪式,士兵的勇气就出来了5.投名状是重要的,不但杀了对方的人你没法回头了,而且锻炼的胆量,这才敢把枪交到他手里这样,一个合格的战士就培养出来了,军事技能多杀几个人就练出来了,重要的是在政治,人情,财富,宗教和毒品的配合下,战士的忠贞和勇猛是不成问题了
本片主旨是一些失去亲人的孩子,他们毫无目的、失去归属亦失去了孩子的身份,他们杀人或被杀都毫无意义。
“童兵”题材有《疯狗强尼》、《战地巫师》基本上都是从童兵被教化为杀人机器的方向入手。
本片的初衷似乎有许多新的尝试,让人倍感欣喜,但是却都只轻轻提点然后迅速服从于老套主题。
以下将这几点“欣喜”罗列:1.童兵们在战争中失去家人,他们从没有时间好好梳理眼见亲人被杀的巨大恐惧,而一直为了性命不断逃亡。
然而,当他们最终被反政府游击队收纳时,他们有了一丝家的感觉。
游击队提供给了他们暂时的心灵居所——生活目标和归属感。
这是之前的类似电影没有探讨的。
2.对于西非国家内战(我认为这里是暗指刚果、苏丹)的系统性原因提了一下。
指挥官去见总指挥的时候,旁边坐了一个紧张的中国人,之后又一个白人。
基本上这就是非洲内战的内核,彼端的战乱野蛮和这里的庸碌形成对比。
正像纪录片《达尔文的噩梦》一般,这些野蛮均源自资本的驱动,资本输入武器换取资源。
也正如《战争之王》所说,世界上出口武器最多的国家正是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
3.主角阿布渴望找到妈妈找回家,但是当他来到首都的时候,他却害怕找到妈妈。
因为他无法面对妈妈,无法面对自己做过的事。
但他并没有这么细致的内心,他愤怒地杀死了认错的妇女。
这也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对童兵的内心描写,这联系到了美国回国士兵的内心,表达了战争对任何人内心的终极摧残。
不过,这个重点也被一带而过。
4.指挥官的内心描写。
指挥官是个象征,他代表了一种情绪,即贫穷和被掠夺的愤怒,是这股愤怒驱动了非洲不断的内战。
他临到最后不断地说,“你们会找我的,当你们饿肚子的时候,当你们找不到工作的时候。
”但是他的形象其实可以更复杂,本片开了头,用了很好的演员来表演,但最后却只是简单评价为恶魔。
5.人类美好的情感——这是本片几次打动我的地方。
美丽的风景,美好的父亲和可爱的哥哥,一瞬之间消失。
在恐怖的行军中,仍然找到了美好的寄托——大力神。
阿布背着他走了很长时间,直到他断气。
指挥官用非洲舞蹈感染士兵,这是一种“跳大神”,但却把革命和艺术结合起来,让人理解了什么是“文化革命”。
而且并没有归于负面,同一开始人们在教堂里的舞蹈相映成辉。
这总让我想起中国的”唱红歌“。
红歌被传唱首先是他们很美,这种浪漫的歌曲和激情相连,达成了一种美,在这种美之下,曾经进行的是杀戮和野蛮。
以上这些点是一些非常闪亮的小石子,在整体剧情的黄沙之中发光,时而显现时而被淹没。
令人时而叫好,时而困顿。
还有一些地方意图使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让我立刻想起《南方野兽》——非常棒的电影——阿布吸过可卡因以后,看到了祖先们和自己并肩作战又好像是死去的人的灵魂注视自己,整个世界变为红色,这也是很好的尝试,但也就出现了一次。
每每如此,欲言又止。
4星,作为反战电影,本片已经十分具有意义。
战争对人类的残害触目惊心。
但影片的内容跟片名相比还是差了一点。
No Nation直面翻译就是“没有国家”的意思,没有国家民族的猛兽,他们的战斗毫无意义,屠杀自己的人民同族已经没有了理由,只为了像猛兽夺食一般,没了人性,没了思想,没了未来,没有了明天。
导演没有定义“好”与“坏”,无论政府军还是游击队。
在战乱中人命就是如此卑贱,被鱼肉者转瞬间也可以变成鱼肉者。
由上到下所有人都在给利益和权势愚弄着--指挥官就是最好的写照,他在用传销的手法对追从者洗脑和愚弄,却也给高一层指挥官用利益愚弄着。
战乱、童军等等并不是导演所真正想要表达的,所有这一切都是铺垫。
看看影片最后,主人公多少次说“I am thinking about" ,铺垫最终指向的是思考---在战火纷乱中、在各种鱼肉中,学会思考才能避免鱼肉避免愚弄,才能更好地看到未来。
影片里孩子们因为战争无法上学,自娱自乐,阿古将自家的电视屏幕拆掉,对着空框自我表演,还有3D,其乐融融,充满无限的童年乐趣,阿古一家很和谐,母亲很能干,父亲是一名教师,他有一个幽默的哥哥,和一个可爱的妹妹,爷爷病重,但她们贴心的照顾着;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哥哥打嗝,他接着来一发,最后妹妹一个响屁声引的一家人哄堂大笑,生活平静和谐,但这一切被战争破坏,母亲和妹妹被迫离开家避难,剩下一家人被逼进一个小黑屋,他们最终在疯女人的指认下被认为是反叛分子,父亲和哥哥丧命,他幸运逃脱,孤身一人跑到荒野,偶然遇到一个武装组织,头目收留了他,想把他培养成为勇士,他也认识了和自己一般大的哑巴兄弟外号“母夜叉”。
他们受到严格训练,最后在头目的带动下进了首都,可是出了政治问题,司令和他们的头目意见不和,他们就退出了,为自己而战,最后没有了上面支持,他们没有了子弹食物和水,每天都有人死亡,被迫无奈他们都选择离开头目,回家,最后还是投降了,最后孩子们被送去了一个战后孩子集中营,在那里他们有吃有喝但很快他们不再适应,最后一幕是孩子们一起在在海中嬉闹!
原载于 《看电影·午夜场》2016年第5期, 限于杂志社规定的篇幅,总觉得没有说透,颇为意犹未尽: 2015—2016年,美国导演凯瑞·福永执导的战争电影《无境之兽》,在欧美的9个电影节或电影奖项中,连续获得了16项荣誉奖项或提名。
这部电影带给观众的,并非激烈火爆的战场视听体验,而是极为沉重的话题——非洲童兵。
或许,更令人感到沉重的是,有能力将此话题搬上银幕的,依然是发达的西方国家,而不是非洲本身……没有国度的童兵缩影 1989年,尼日利亚音乐家费拉·库蒂创作了音乐专辑《无境之兽》(Beasts of No Nation)。
2005年,尼日利亚作家乌佐丁玛·伊维拉出版了同名小说。
2015年,美国导演凯瑞·福永将其改编为剧本并搬上银幕。
小说或电影都没有明确表示故事所发生的国家,只提及是在西非。
对小说作者来说,其国家原型就是尼日利亚。
福永是在研究塞拉利昂内战时,偶然发现了这本小说。
电影的拍摄地点,则是在加纳。
实际上,这些国家都曾频发战乱。
1963年以来,尼日利亚长期处于军人执政与频繁的军事政变中,1999年才形成民选政府。
战争电影《太阳泪》的故事背景就设定为发生在尼日利亚。
1991年,塞拉利昂爆发内战,5万人殒命于战火,200万人无家可归。
2002年,塞拉利昂才结束内战,2014年才稳定政局。
电影《血钻》就是以塞拉利昂内战作为背景。
1966年—1979年,加纳先后发生3次军事政变,1992年才建立民选政府。
“No Nation”看似是“没有国度”,实际表达的却是电影中的惨剧,在西非、甚至整个非洲,都曾反复上演,战乱已不再有国家的限制与区别。
加纳小演员亚伯拉罕·阿塔哈,更是以天赋的演技,自然纯粹地塑造了“阿古”的形象。
在获得了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新锐演员奖的同时,他也抛出了“非洲童兵”这个沉重的问题。
全世界有30万童兵,其中12万在非洲,占世界的40%。
非洲也是世界上童兵增长率最高的国家,童兵的平均年龄在逐年下降。
国际刑事法庭《罗马规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与《日内瓦公约》都禁止或反对战争中出现15岁以下的童兵。
然而,在远离“文明世界”的非洲战乱地区,这些国际条约或法律无异于一纸空文。
福永将常规故事片、艺术片与纪录片的多种元素与手法进行糅合,将非洲童兵的缩影“阿古”残酷地摆在世人面前。
这使电影受到了广泛好评,在Metacritic网站获得了79分,烂番茄网站的新鲜度达到91%。
“国家改革委员会”的政府军车队开过小镇街头,领头的是2辆“食人鱼”式步兵战车。
“本土防卫军”武装组织的“指挥官”,由英国演员伊德里斯•艾尔巴饰演。
道具与杀器 电影的摄制得到了加纳军方的配合,道具也都是其现役武器装备。
片头的“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停火监督部队”(ECOMOG)是真实存在的组织。
在电影中,ECOMOG中的尼日利亚维和军装备德国HK G3式7.62毫米自动步枪。
很多外国军事爱好者观众都将其装备的白色涂装车辆,误认成了加纳从中国进口的WZ-523式步兵战车,也就是92式步兵战车的外贸型号。
实际上,那是芬兰Sisu XA-186式装甲运兵车。
“国家改革委员会”(NRC)控制的政府军,除了HK G3外,还装备美国M2HB式12.7毫米重机枪、M1919A4“勃朗宁”式7.62毫米重机枪。
重型武器包括南非“獾”90式步兵战车、瑞士“食人鱼”式步兵战车、西班牙仿制美国“悍马”的VAMTAC S3式突击车、苏联米-17“河马”式通用直升机。
片中出现过政府军的武装直升机夜间空袭的镜头,这应该是计算机合成出的特效。
加纳只从俄罗斯进口过1架米-35“雌鹿”式武装直升机,很难想象这“宝贝”会被送去拍电影。
“阿古”所在的反政府武装“本土防卫军”(NDF)主要装备轻武器。
除了HK G3,缴获的M2HB、M1919A4外,还有比利时FN MAG式7.62毫米通用机枪、苏联RPG-7式反坦克火箭筒与芬兰M73式120毫米迫击炮。
当然,装备最多的还属苏联AK-47式7.62毫米自动步枪与其改进型。
包括AK-47原型、AKS-47型、AKM型、AKMS型,罗马尼亚仿制的AIM型与AIMS型,甚至极为罕见的东德仿制品——MPi-KMS-72型。
反政府武装“PLF”与NRC、NDF都处于敌对状态,装备的武器与NDF大同小异。
联合国维和部队头戴蓝色钢盔,标有“UN”字样,装备美国M16A2式5.56毫米自动步枪。
“本土防卫军”伏击“政府军”车队,一名黑人士兵以“奇异”的发射姿态,使用RPG-7式反坦克火箭筒,将领头的车辆击毁。
“本土防卫军”的“指挥官”教唆“阿古”用砍刀杀死俘虏的“首都大学工程专业大学生”。
血腥杀戮 仅从道具来看,这场内战的火力强度未免太“小儿科”。
福永的镜头却突出了这场低烈度局部武装冲突的肃杀与血腥。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指挥官”教唆“阿古”砍杀俘虏的“首都大学工程专业大学生”片段。
整个杀戮过程,“阿古”从未占有任何视点权。
镜头的运用似乎都是“旁观者”的角度,在电影中却找不到任何代入者。
镜头几乎是在“摁”着观众,“强迫”其目睹杀戮现场。
最后是仰拍的慢镜头,将视角代入遭到砍杀的“大学生”——两个表情冷漠的儿童挥舞着砍刀,刀锋上的血浆与碎肉末不断地甩在镜头上…… 实际上,两名小演员手上只是甩着刀把,做出砍杀的动作而已。
金属刀锋与杀人的血腥镜头,完全是计算机特效制作成的。
拍摄这个片段时,一名小演员不禁笑场,在场的所有小演员都跟着笑成一片,而且很难恢复严肃重新拍摄。
后来,导演将部分剪辑好的片段放映给孩子们看。
出现爆炸场景时,所有孩子都欢呼雀跃。
砍人的片段出现时,所有孩子都沉默了。
在表现“阿古”服用迷幻药后,冲入村庄疯狂杀戮的片段,福永使用了红外摄影技术。
镜头中一切的绿色都变成了鲜艳的血红,以呈现“阿古”服药后眼中的世界。
这颇具艺术气息的方法,却使福永陷入争议。
爱尔兰摄影艺术家理查德·莫斯声称,此片段抄袭了他的创意。
2013年,他利用红外摄影技术拍摄了一系列照片,并摄制了反映刚果共和国童兵的纪录片《飞地》(The Enclave)。
他表示,福永曾接触过他,且询问了红外摄影技术的问题。
然而,他并未打算起诉福永。
福永使用红外摄影技术拍摄的画面,“阿古”手持AKMS式7.62毫米自动步枪展开杀戮。
红外摄影技术将背景中的植物变成了红色。
狂野非洲 奇观式的战场视听效果,往往是观众喜欢战争影片的最直接因素。
然而,《无境之兽》却很难让观众产生奋勇杀敌的豪气,或征服者的荣耀感。
非洲的武器已经现代化,人文精神却几乎停留在原始部落状态。
因而电影中兵燹遍地——并不是“文明世界”的战争就没有烧杀抢掠,但至少不会像非洲这样人命贱如草芥。
“阿古”发现自己错认被俘的妇女为母亲后,就与其他童兵一起虐待妇女的女儿。
这些手持AK-47的孩子疯狂踩踏女童的片段,足以让“文明世界”的观众瞠目结舌。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原本天真的孩子变成了恶魔?
随后,“阿古”一枪打死了正遭到“战友”强奸的妇女。
大概正是此刻,“阿古”放弃了寻找母亲的想法,他或许已经预见到了母亲可能的遭遇。
更可悲的是,“阿古”自己也沦为了恋童癖“指挥官”的“玩物”…… 非洲的野性,更表现在福永镜头里的战斗场面中。
NDF武装伏击政府军车队时,一名黑人士兵平端着RPG-7式反坦克火箭筒,跳到车队正前方发射火箭弹。
无论是火箭筒的使用动作,还是伏击的战术,都极不符合规范。
但是,这种怪异的作战方式,却使战争场面看起来更“野蛮”。
无论什么武器,到了“黑蜀黍”手中,总是野性十足。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片段中火箭弹发射的声效,实际上是影片的声效师丹·罗默,用非洲野狗的嚎叫合成出来的。
影片中参加演出的加纳小演员,都成长于相对和平的环境。
为了让他们更了解西非地区内战的残酷,导演找了一些参加过塞拉利昂内战与利比里亚内战的部族士兵参演,并让他们给加纳的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经历。
扮演士兵“三脚架”(Tripod)的演员,就曾经参加过利比里亚内战。
他坚持在一幕中全裸出镜。
于是,电影中就出现了这样的镜头——健壮的黑人士兵,端着粗犷的FN MAG式机枪,甩着巨大的阳具,随着“指挥官”狂野地进攻PLF据守的桥头阵地……或许是这些演员太过逼真,以至于加纳政府怀疑部分演员是雇佣兵而将其逮捕,福永又不得不从当地补充了一批群众演员。
揭示非洲等落后地区残酷真相的电影,似乎总能受到“文明世界”的追捧。
《无境之兽》也得到了“有角逐奥斯卡趋向”的评价。
然而,非洲的惨剧与无处不在的童兵,并未因“文明世界”的关注而绝迹。
久而久之,这种“关注”流于情感与表面,而沦为一种“消费”。
非洲的战火终将持续,一如那些童兵永无尽头的杀戮之路……
导演太帅了我一直默默关注他
无知不等于无辜,“妈妈”这个词也不是赎罪券。从头到尾都无法和他们共情,正如那位所说,运动的成功都归功于出色的演说家,而不是作家。我之前看上帝之城、何以为家、悲惨世界都还可以割裂自己来看,这一部做不到,甚至想吐口水。
本片几乎没有什么高潮,讲一个孩童如何被训练为杀戮机器。
三星半,憋着一口气啊...剪辑的平庸带来了力度问题,配乐我很喜欢
虚伪and残酷 的战争
这才是战争!相比之下,碟中谍不过是在玩过家家!
《真探》导演凯瑞福永指导,类似上帝之城,不过这帮孩子是被逼无奈的,片子很感人,非洲人民太水深火热了
可惜烂尾了....
讲战争之殇,几个长镜头也很有感觉,只可惜整体亢长又虎头蛇尾……“唯一不用再战斗的方法就是死”,这样的话出自一个小男孩之口,就像他自己所言,“子弹吞噬了一切”,也包括他自己。幸好,在经历了残酷之后仍想找回童年,美好的事物终究躲过了子弹,看到希望尚存,还是松了一口气。
拍的不错,只是不理解为啥拍这种片子,把非洲拍的野蛮凶残,把人拍成野兽?一直关注一个up主叫“非洲飞哥”,跟他一起生活的黑人小孩子“小猴子”还有其他几个人,像影片开头的感觉,生活条件一般,但都每天乐呵呵,哪怕政变那些日子,大家生活也没有太大变动,只是尽量少出门而已。现在对美国电影越来越没有好感,太多颠倒黑白的东西了,并不是说这个片子也这样,只是不知道导演经历啥才这么看待非洲。
故事体现的残酷性很真实,但是叙事和所传达的观念不敢完全接受
冗长且潦草。
小演员演技没的说,故事转折太过突兀。
比较写实。混乱残酷的战争,一切变得无可挽救。
[3.5/5.0] 非洲人說英文,說非氏英文。飾演阿古的 Abraham Attah 還有去演蜘蛛人返校日。
真实,残酷,优秀领导者的确有能力让人悍不畏死~东突也不过如此~在这种世界生存,信仰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叙事手法...古典【 最后自白点题 有几个长镜头暴虐到令人痛苦
与其他表现战争残酷的电影故事有些相似之处,感觉有些地方没达成统一,风格也没有极致化,这一点可以向《自己去看》学习。
政府军的头真有领导才能
人类到底是不是智慧生物呢?智慧不是指知识,仅仅是对好坏善恶的基本认识。然而在一定的环境下,其实任何的探讨都没有意义。电影手法写实粗粝,犹如亲历现场,给人直接的罪恶的冲击,在其他方面没有做的更多,但就像前述,在这样环境下探讨什么都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