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其实用不着争论这个问题,我觉得人性本身就是两面的,关键是谁能战胜谁。
良好的法制体系和道德体系会约束住恶的一面而放大号的一面。
再善良的人心底都会有阴暗面,如果失去约束的话,恐怕也是魔鬼被释放出来的时候。
由此又想到天朝目前的状况,恐怕不是每个贪官污吏生下来就是丧良心的人,就连汪精卫一开始都是个热血爱国青年。
但我们缺少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
好像又说远了,赶紧闭嘴吧,和谐,和谐
之前看过前一版的前半部分,后来有事没看完。
今天看了2010年版,心情很压抑。
导演再次演绎这个著名实验,无疑是把它当作观察人性、分析人性的绝佳视角。
它不仅仅是一个实验,而是人类社会的缩影。
在这个自有人类开始便存在等级的社会里,所有人身上的恶都有可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那个狱警头头,参加实验前是个温文尔雅的天主教徒,一旦脱下西装领带穿上狱警衣服,控制犯人的欲望便急速增大。
从恐吓到虐待,从打骂到杀人,他逐渐地视自己为控制全局的暴君。
对于犯人来说,一旦身份被强调,有的乖乖臣服,有的坚强抵抗。
他们在通往奴役的道路上被无情摧残,肉体上的折磨不说,精神上的彻底挫败更让人垂头丧气放弃尊严。
在实验里,不管狱警还是犯人,控制与接受控制都是一步步形成的,有理由相信,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在某种情境之下都可能变成施虐者和受虐者。
这个故事同样是地球上所有动物生灵社会的隐喻,正如影片开头所展示的种种动物界的残杀一样,所有动物都摆脱不了自身的恶。
男主角面对“狱友”关于人类是否比动物高明的提问,疲惫中带着信心,说出一句话:人类至少还会反抗。
但反抗的后果无外是将统治者打到打死,用暴力反抗暴力。
之后就会臻于完美了吗?
影片结尾似把希望寄托在东方,男主人公受伤的手最终缠上一串佛珠,佛能治愈他肉体和精神的伤吗?
佛教是解决问题之道吗?
最后的发问:人类会活得更好吗?
On the day after Martin Luther King Jr. was murdered in April 1968, Jane Elliott's third graders from the small, all-white town of Riceville, Iowa, came to class confused and upset. They recently had made King their "Hero of the Month," and they couldn't understand why someone would kill him. So Elliott decided to teach her class a daring lesson in the meaning of discrimination. She wanted to show her pupils what discrimination feels like, and what it can do to people. Elliott divided her class by eye color -- those with blue eyes and those with brown. On the first day, the blue-eyed children were told they were smarter, nicer, neater, and better than those with brown eyes. Throughout the day, Elliott praised them and allowed them privileges such as a taking a longer recess and being first in the lunch line. In contrast, the brown-eyed children had to wear collars around their necks and their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were criticized and ridiculed by Elliott. On the second day, the roles were reversed and the blue-eyed children were made to feel inferior while the brown eyes were designated the dominant group. What happened over the course of the unique two-day exercise astonished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 On both days, children who were designated as inferior took on the look and behavior of genuinely inferior students, performing poorly on tests and other work. In contrast, the "superior" students -- students who had been sweet and tolerant before the exercise -- became mean-spirited and seemed to like discriminating against the "inferior" group. "I watched what had been marvelous, cooperative, wonderful, thoughtful children turn into nasty, vicious, discriminating little third-graders in a space of fifteen minutes," says Elliott. She says she realized then that she had "created a microcosm of society in a third-grade classroom." Elliott repeated the exercise with her new classes in the following year. The third time, in 1970, cameras were present. Fourteen years later, FRONTLINE's "A Class Divided" chronicled a mini-reunion of that 1970 third-grade class. As young adults, Elliott's former students watch themselves on film and talk about the impact Elliott's lesson in bigotry has had on their lives and attitudes. It is Jane Elliott's first chance to find out how much of her lesson her students had retained. "Nobody likes to be looked down upon. Nobody likes to be hated, teased or discriminated against," says Verla, one of the former students. Another, Sandra, tells Elliott: "You hear these people talking about different people and how they'd like to have them out of the country. And sometimes I just wish I had that collar in my pocket. I could whip it out and put it on and say 'Wear this, and put yourself in their place.' I wish they would go through what I went through, you know." In the last part of "A Class Divided," FRONTLINE's cameras follow Jane Elliott as she takes her exercise to employees of the Iowa prison system. During a daylong workshop in human relations she teaches the same lesson to the adults. Their reactions to the blue-eye, brown-eye exercise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children. "After you do this exercise, when the debriefing starts, when the pain is over and they're all back together, you find out how society could be if we really believed all this stuff that we preach, if we really acted that way, you could feel as good about one another as those kids feel about one another after this exercise is over. You create instant cousins," says Elliott. "The kids said over and over, 'We're kind of like a family now.' They found out how to hurt one another and they found out how it feels to be hurt in that way and they refuse to hurt one another in that way again." 官方网站: http://www.pbs.org/wgbh/pages/frontline/shows/divided/导演: William Peters主演: Jane Elliott官方网站: http://www.pbs.org/wgbh/pages/frontline/shows/divided/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1985-03-26IMDb链接: tt0257489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883396/
因为刚看过辛德勒名单,所以匆匆看了片子,并且据说没有2001版的好,那就什么时候再仔细看看2001版吧。
如果说人性的恶,犹太人的遭遇,足见人有多恶。
行凶的人可都是有文化有教养的文明人,爱艺术懂欣赏,能体会人类精神中美好的东西。
再就是法国大革命,也曾经是暴力横行,所有人类文明都被踏在脚下。
更贴近我们的是日本侵略中国,中国人经历了日本人的变态,无法用语言表达。
更近的是文化大革命,老一辈们特别是在社会中处于中高端的人们经历得都可以写部小说,那是一个黑白错位的年代。
想来想去,所有的文化和修养只是表象,人是环境的动物或者说人是群体的动物,在一个群体中要生存下去,不同流合污是不行的。
这可以说明那些所谓精神上优越的人为什么也会很恶。
至于那些底层的,曾经社会生活中很压抑的人,一旦有了恶的条件和环境,那么就会很容易把人性中被压抑的情绪扭曲地释放出来,这就是死亡试验中那些狱警越来越变态的原因。
谁不想随心所欲呢。
并不想带有歧视的先入观点判定社会生活条件不佳的人在一定的环境下会更恶更变态,但历史上无数的事实证明,一旦这样的人拥有权力,其行为该有多扭曲,其行为甚至超出了人类的底线。
有句对白说得好:至少我们可以反抗。
最后,同样的车把剩下的人又拉回到现实生活中。
离开那个假定的监狱,人们各自回到自己的角色。
黑大个拉出支票看一眼,心里落底了,总算是有报酬,虽然自己做了那么多坏事,生怕自己没有报酬。
又看了一眼他迫害许多的男主角,心怀忐忑,觉得自己原本这么个失败没地位的人也可以这么折磨别人,会不会遭到报复。
男主轻蔑地看了一眼黑大个,这是精神上优越的一眼,立刻把两个人的世界观拉开得好远。
因为这轻蔑的一眼,黑大个安心了。
黑大个永远无法理解男主。
所以,我们不用再费心地去谴责谁,当环境存在,人们没有约束,恶事肯定会层出不穷。
人们会由开始小小恶的罪恶感到后来的麻木,恶会成为习惯。
这就是人性。
听说真实试验的作者出书了。
有机会看看有什么新观点。
很著名的故事。
路西法效应。
豆瓣上貌似还有2001年还有一部,也是77号,莫非本片算是翻拍?
为什么说是导演在自说自话呢?
片子本身都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了描述人物心理的变化,给人的感觉是:别人认为他会这样说,于是他这样说了,而不像是人物自发的心理反应。
表演最出彩的是狱警头子,从最柔弱最人畜无害的角色感受到权力的滋味之后蜕变成为最暴虐的狠角色。
狱警随意的用理发刀铲铲就能铲出77号那么干净利落的平头和头子那么光滑的光头我等细节帝就不纠结了........整个故事中从未出现过什么有效的交流。
扮演囚犯角色主动挑衅,homo的狱警与看黄书的狱警是老头子的左膀右臂,他们对狱警的角色毫无障碍的适应力令人惊讶,各种真正狱警的作风如Ladies的称呼随口就来,但始终不是真正激活矛盾的主要原因。
实验人员提的各种条件都无关痛痒,大家都想得到,真正出事的是那一句:如果实验结束,钱就没有了。
所有人的钱。
所以规则对于狱警,有了约束力。
而此时不老实的狱警对权力的尝试才真正挑起了矛盾。
不真实的地方在于我在片中完全没看到大家客气的商量我们好好的相安无事没有痛苦没有暴力把实验私了了。
两方的人都像没脑筋了一样非要闹事,而同时另一方没有以一个参与实验的酱油人员提出和事的方案而是深深不经思考就非常投入的参与了暴力惩罚行径。
狱警之间应该很多讨论才是,那位形似湖人队安德鲁拜纳姆的小伙Bosh算是有正义感,他在讨论中没体现话语权就算了,最后突然出现的有正义感的白人小伙是是从何而来的在以前怎么就对别人言听计从的一点也看不到。
在片中,欧美故事里很常见的那句“come on ,we need to talk”没能出现过,交流不正常,所有人物的决定都不会让我们觉得“oh对啊他没第二条路可选了”或者是“对啊他就是这么个人肯定会这么做的”,因此片子最终没能打动我。
77号被锁在管子里心理的蜕变让人感觉毫无说服力,音乐配的让人以为一个手法高明的复仇者要出现了(尽管电影剩下时间不多),囚犯对狱警的逆袭要开始了——大失所望啊........随随便便就砸开门囚犯一追狱警就跑..........对于想看点猛料的人来说,一棍打死个病恹恹的胖子、水果刀这么随便抽了一下完全不够解瘾。
结尾,回头遇到了去印度的妹子,眉目传情,就这么完了.........如果这是电影专业的毕业设计,我只能说此导演的作品只能算合格,没资格评优。
关于真实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情况,请参考下面的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BQ0xlPQ2Vo/有机会还是要找一些文字资料再仔细地了解一下实验的全过程。
电影对于实验有所还原,也有艺术加工。
我不想站在道德的角度去评判实验所有参与者的对错,仅仅想针对实验设计、受试者反应,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人无完人,普通生活中的“正常人”是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约束的,家人朋友的评价、社会法律的威慑、道德的评判都是我们做出一件事情之前需要考虑的。
因此在生活中的所谓正常人,人性中极端的一面,没有被激发,或者说,即使有表现出极端行为的欲望,但是由于对于行为利弊的考量,最终被压抑控制的很好。
而在实验环境中,由于社会角色的转换,为这些行为的发生找到了出口,在生活环境中不被接受的行为变得合理气起来。
根据实验者讲述,最开始扮演“狱警”的受试者受到扮演“囚犯”的受试者挑衅时,有征求过处理意见,被告知自己考量应该怎么处理之后,才开始一步步走上施虐的道路。
因此对于某些不被允许行为的遏制,应该尽早。
由此联想到小孩子行为方式的养成,所谓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家长不要以孩子小为借口而疏于管教。
相亲问一下对方家庭背景,了解一下对方的家长工作,也不完全是探听财力物力,主要还是为了判断家风家教。
站在”囚犯“的角度,他们暴动是由于对实验前社会制度、道德的维护。
希望得到尊重,即便是扮演囚犯也想要被当做”人“来对待,而不是只有一个数字代码的模糊了个性的行尸走肉。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各种社会群体中的不同阶层,学校里的”好学生“、”坏学生“也好,工作中的”老员工“、初入职场的”菜鸟“也好,城市中的”城里人“、”乡下人“也好,某些城市居民眼中的”本地人“、”外地人“也好,有人的地方,就有阶级的划分,从古至今从来没有人与人之间完全的平等。
一个人不只是他自己,还是他拥有的各种资源、扮演的不同身份、具有的社会影响力的代表。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诚不我欺也。
至于为什么人们这么愿意互相贴标签,我想是因为这是一种省时省力去了解其他人的方式。
用一个群体共有的属性模糊单独的个体所具有的特性,节约了我们一点点去了解一个个体的时间成本。
通过群体共有的特性去判断他人的行为,免去了我们对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猜想。
这就是为什么星座这么流行吧,它提供了一种无脑的对于他人性格的判别方式。
我本人不相信而且反感星座。
关于权力,把其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实太有必要。
大到历史上各个朝代的贪官酷吏,小到工作小组的小领导,甚至小学里的一个班长,拥有权力而不受到约束,就会有权利的滥用。
于是制度这个笼子做多大,做多坚固,如何去发现漏洞,如何补救、加固,都成为一个复杂而艰深的课题。
道德对人行为的评判,宗教对人的约束,法律对行为的预测、指引、教育、惩罚,都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少的对于制度的补充。
如果最顶层制定游戏规则的人也迷失于自己的权利中,那么自上而下的改革便失去可能,只有寄希望于外界的干涉或者自下而上的反抗。
就如实验过程中,连实验的设计者都迷失在了自己作为监狱管理者的角色中,通过同事的提醒才意识到整个实验已经进行到了多么不可思议的地步。
不自觉联想到戊戌变法的失败……一定是我近代史学得太好。
经济学上有”囚徒困境“,”纳什均衡“,人的行为都是通过反腐博弈而形成的,因此,相互行为的作用、作用的机制,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最终如何才能达到均衡要看利益的分配是否合理。
站在集体的角度,则是减少机体的行为成本并追求尽可能的利益最大化。
(额,博弈论学得不好,印象里大致是这个意思)
这部电影是根据“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编而成的。
津巴多的这个实验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而且津巴多也在此后写成了一部书籍,叫《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Lucifer),曾经是天堂中地位最高的天使(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圣光六翼炽天使),在未堕落前任天使长的职务。
他由于过度高贵,意图与神同等,率领天界三分之一的天使举起反旗,因失败而堕落成撒旦。
”在看这部电的时候,听名字《死亡实验》,我以为是关于怎么死亡的电影。
后来才知道这部电影的原型是斯坦福监狱实验。
而后又去了解了一些关于这个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然后发现,这个实验真的很残忍。
虽然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但是却深深的伤害了那些大学生的心灵。
并受到了社会的谴责。
首先,在电影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主人公在敬老院帮助老人,而后被辞退了参加了反战游行。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这项报酬优厚的实验,其目的是为了能和她的女友完成印度旅游。
然后,我们就看到很多人都报名参加这项实验。
在这个筛选过程中,我们看到这位医生问了许多的问题,目的是确保这些是精神正常的人。
经过筛选之后,主人公被选上了,其中还有一位黑人,他是一个老实懦弱的人,至今都还跟他的母亲住在一起。
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测出他似乎是有恋母情节,但是这并不是真相,从后面我们可以看出他其实很讨厌他母亲对他的那些施压和控制,他想获得自己期望的自由。
于是按照监狱长的安排,一些人被安排成为了狱警,一些人成了囚犯。
而这两个成为了对立的角色。
随着实验的进行,这两拨人渐渐进入了自己的角色,尤其是那个黑人,成为了狱警们的头头,惩罚所谓的囚犯让他得到了在现实世界没有的快感,他感到了权力的强大和灵魂的释放。
从发展心理学来看,他在监狱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都表现出了他长期一直受到了他母亲的压制,让他的心灵扭曲,懦弱。
压力得不到释放,于是当他一感受到这种压力的释放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这也是权利意识的作用。
而主人公从一开始的忍受到看到一个囚友被折磨致死的时候,他便知道了如果不反抗,只有被他们给折磨死。
所以他当了先锋,成为反抗的头头。
反抗狱警的队伍壮大起来, 大多数狱警都害怕得不行,唯一就是那个人不会害怕,他已经进入了自己狱警的这个角色,认为没有必要害怕他们。
号召其他狱警站起来回击。
但是他们已经不听他的话了。
当血案发生的时候这个实验不得不终止了。
最后他们终于意识到,这只是一个实验,实验结束之后,你该是谁还会是谁,并不会有一点改变。
津巴多在解释这个实验的时候谈到了,“坏人”是社会的败类、是人渣、不配被当作人来看待, 他们的名字不仅被剥夺,由数字取而代之,而且对待他们可以像动物一样被铁链束缚……相反,“好人”则被授予了武器和权力。
“一旦你穿上制服,就好像开始扮演一个角色,你不再是你自己,你的所作所为要与这身制服所代表的职责相匹配。
”津巴多的这个实验的结果也被运用来解释恐怖分子和飞行事故等一系列事情。
津巴多的这个实验很好的诠释了好人在一定的环境里也会变成坏人。
但是那些所谓的“坏人”并不认为自己成了坏人。
我们也可以从这个实验知道,环境是可以影响人的。
他们两拨人相当于是两个小群体,群体里面总是需要一个领导者,这个领导者不是推选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很明显,狱警中的领导者就是那个黑人,囚犯的领导者就是主人公。
当主人公受到狱警们的虐待的时候一直在重复,等这个实验结束了有你好受的。
但是狱警们根本就不会在意这个问题,他们已经进入了这个角色。
所以这个冲突就产生了。
随着情节的推动,这个冲突不断升级。
最终爆发。
从这部影片中我了解到了人性本恶,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
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
所以在生活学习中要尽量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让自己保持在一个良好的心态中。
多人禁闭的电影十分常见了,但屡试不爽。
人类,终归是乌合之众。
人性的话题真的从无止境。
群居的人类最易迷失本我和超我,进而最原始的自我暴露无遗。
那群人入戏太深。。。。
不过,在人类的整个社会体制中,狱卒仿佛一直是残暴压迫的一方,囚徒受虐反抗🙄说实在的,就是暴政与起义。
主题很好,但整部片子太平铺直叙,仿佛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缺少一定吸引力。
人之初性本善,亦或是性本恶……?
社会给予每个人的角色不同,人们就在使用着自己应行的权利,一群心理健康的善良的普通人,随机分出两组,狱警和囚犯。
从单纯的角色扮演到最后动刀见血,权利的膨胀,人性的扭曲,环境的压抑,本能的顺从,让人触目心惊……人性的放大镜,在欲望的支配下所有的关于人的阴暗面都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
暴力崇拜权威服从以及最可悲的角色认同,当实验者开始重复一些符号化的举动时,这个理论上的社会培养皿也开始被这些人之秘辛所推动着形成。
心得就是要尽可能随时保持清醒,以平衡自己的社会角色 。
《死亡实验》是根据一个真实的心理学实验改编的电影。
实验设计者将被试者们带到一个模拟监狱中,让他们随机扮演“囚犯”和“狱警”的角色,并承诺他们实验保证安全,只需要在模拟监狱中度过两个星期,且期间遵守为他们各自的角色预先设置好的行为准则,就可以拿到一笔可观的报酬。
被试者们很快就入戏了,“囚犯”们一进入角色,就用衣服上的号码来称呼自己和对方,而“狱警”们一旦穿上制服、手拿警棍,就好像获得了一种权力。
一开始,“狱警”们用一些小把戏和口头上的玩笑来冒犯“囚犯”,渐渐地,“狱警”们开始将这种权力蔓延至“囚犯”的饮食规矩中,强迫“囚犯”吃完他们并不想吃的东西。
当“囚犯”表现出反抗,“狱警”就表现出一种虐待狂一般的病态人格。
考虑到被规定不能伤害“囚犯”,“狱警”们就在规则范围之内极力羞辱“囚犯”。
难以想象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原先关系友善的两个人,隶属不同权力阶层之后,就会迅速成为敌对的双方。
拥有权力的感觉就像多巴胺分泌过剩,令掌权者处于一种很嗨的状态,近乎于癫狂,它会削弱人的同理心和道德感,尤其是受过权力羞辱且信奉这种权力秩序的人,一旦掌握了权力,他就会将这种羞辱加诸于别人。
影片中“狱警”和“囚犯”第一次发生意外摩擦的时候,“狱警”们扭曲事实,将其解释为囚犯的挑衅。
“囚犯”们因此被要求做俯卧撑作为惩罚,这让囚犯们感受到一种不被尊重的屈辱感。
然而,掌握权力的一方对发生的事件有绝对的解释权。
一旦有某个“囚犯”开始向“狱警”妥协、屈服,其他“囚犯”就会在环境的压力下不得不选择从众。
但是囚犯的屈服不仅不会赢得尊重和和平,反而会引起“狱警”们更深层次的蔑视。
有趣的是,“囚犯”们在屈服之后,为了不引起认知上的失调,只好安慰自己说,做俯卧撑其实并没有那么屈辱,反而有利于强身健体。
当“狱警”发现他们的行为没有任何成本,不会造成任何后果之后,他们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地滥用权力。
影片中的一个“狱警”获得权力感之后,性欲随之增长,企图鸡奸一个“囚犯”;另一个“狱警”违背男主(囚犯)的个人意志,强行剃光他的头发,摧毁他的自尊,实施一种精神上的强奸;他们还暴力逼迫男主说出“自己就是一个囚犯”,从心理上摧毁他的个人意志。
这其实是因为,权力是想象的产物,它并不实际存在。
但是,当一个人或群体在观念上被赋予权力,他就不自觉地想要在现实世界中获得这种权力的展现。
也就是说,掌权者通过对他人的控制来获得这种虚假的权力感,上面这些暴力行为就是一种把权力化虚为实的手段。
(划重点,实验世界中,掌权者通过性和暴力获得权力感,而男权社会中,男性也是通过性和暴力获得权力感。
)然而,正因为权力并不真实存在,所以,掌权者最害怕的就是受到质疑和挑战,这些质疑和挑战让他们不得不面对“权力是虚幻的”这一事实。
为了维持他们的权力感,他们巧言令色,企图让下位者接受命运和规则。
一旦他们遭遇反抗,就会释放人性中的恶,甚至不惜残害他人的生命。
男主在实验之前曾经说过,当正义无法实现时,受害者应该忍让,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但经受过实验中的暴力对待之后,他意识到,这些所谓前人的哲思都是狗屁。
他们应该反抗!
这个世界并不提倡以暴力解决问题,并不是因为它比原始社会更文明,而是因为掌权者不想告诉你,谁掌握了暴力,谁就掌握了权力(想想毛爷爷为什么说枪杆子里出政权)。
他们希望你体面、讲理,但是,只有弱者才会讲理,强者不需要,他们使用暴力,他们无时无刻不将暴力作为一种潜在的、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以使下位者屈服的工具。
但是,当“囚犯”们团结起来暴力反抗时,曾经的“狱警”们才意识到权力的虚幻,落荒而逃。
惊悚的是,这一场真实实验仅仅只进行了六天,就在人性的异化、疯狂的暴力中被迫终止。
当被试者们一离开这个模拟环境,人与人之间没有了权力高低之分后,他们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荒谬,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最初的时候。
更惊悚的是,“狱警”们刚开始进入游戏时,就将“囚犯”们称为girls、ladies、bitches。
是的,对被试者们来说,这只是一场试验、游戏,但是对女性来说,游戏中的情景就是她们的真实世界。
————从来没有人告诉女性说,体格与地位存在直接联系,暴力是权力的坚实后盾。
他们只告诉女性要保持白幼瘦,不要和男性暴力对抗,但我始终认为每一位女性都应该去训练自己的肌肉和技巧,这不是鼓动她们在遇到危险时不管不顾地正面对抗,而是为了让她们试着去体验自己身体的力量,身体上的力量又会进一步强健她心理上的力量,两种力量的汇聚将会形成一种微妙的气场,使她免于生活中大部分冒犯和侵犯。
就像影片中的男主说的,“至少我们可以反抗”,而女性呢?
她们有反抗的能力吗?
我们在进化链上真的比猴子高级吗?
从来美国翻拍电影的特点就是追求和原版各种一模一样 这回虽然不一样了 但是本意也错乱了。。。
怎么能算惊悚片呢? 不过还是教育了我们嘴欠和逞能是要不得的!
稍显乐观浅白
故事本身挺好,改编的不好。人物性格走向牵强,影片节奏无序,故事还没有铺开来就戛然而止,因而最后人物本身的反思就显得刻意。
很强的带入感 !
变态什么的最讨厌了啦~~~
用力过猛。多大事儿啊。
没看过德国版的,这个对人性有启迪
真的不怎么样 有点欠推敲啊~~~
制度改变人性,真实的试验是对犯人暴力太严重而终止,而不是片中犯人的胜利
如果没有2001年德国版的对比,这部电影会更高分,因为本来史坦福实验就是在美国进行,而hippie精神在美国也是格外浓重,故而美国应该是可以拍出更强的震撼力。
美国暴力片看的就是刺激。
太多情节不合理,那个黑逼明明打死了人,居然也能拿钱走人。而且跟那个著名的实验根本不同,那个实验是为了实验结果所以才有了不服从,这个实验是为了最后拿钱,双方利益相同没有互相为难的理由。
远不及德国版来的真实啊
拍的太肤浅,浪费好题材
这部电影是2001年的德国电影《死亡实验》的翻拍,美国版改变了人物身份和结尾。按说拍摄这么冷酷的电影,非德国人莫属。这位美国导演不知道中了什么邪,有德国版在前,还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干啥?
不算是烂片,算是没什么意思的口水片吧
不给力啊,还是德国的原版给力
这版好看很多,情节更紧凑也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