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呆的一年,后来被人问起来如何的时候,总是不想多加评述。
除了在那里认识的朋友,一些友好的老师同学,有时候想起来是灰色的,莫名的很灰暗。
其实自己并没有怎样,不过是一个偶尔打打工的交换生而已,算过着相当悠闲的生活,当是旅游都是快乐的。
相比起来,从在那里的留学生开始,无论在中国家境如何如何富裕,到了韩国都是从零开始,自己打工挣钱交学费。
没日没夜的在餐馆里站着,直到脸色发青。
钱真的是相当多的,对一个学生来说。
留学生又算是好的,一起读语言的人当中还有许多蒙古人。
有一个女的说过,自己男人在郊区某地,那里聚集着没有外国人居*留*证的蒙古人,打的是重工,既不能回自己国家,也不能进入首都,只能拘于一地。
她就一段时间去看一次。
学校附近有小酒馆,一些夜里打工的留学生说过,不定时会有黑*帮来收保护费。
中国人不得试穿的牌子,到闹市区的名牌店里还是看得到,相当刺目。
FLG每天在闹市区宣传,不懂的人就跟着示威游行。
关于中国的报纸只有一种,发到学校里,还传到我们自己手里,说GCD杀人无数之类,说哪里又是地震又是死人,中国暗*无*天*日。
也不明白,这么多人在这里,怎么就无法建立起一个正面的形象。
怎么就会有歧视。
后来有留学生找到我们,叫我们做一笔生意,帮一些在韩国的中国人,打工但是黑户,赚了钱没处放,帮他们开银行账户。
我们开一个,就给我们10万人民币。
但风险就是被查到后永远不得入韩国境。
有人觉得此地也不用再来,就可以冒这个险。
我犹豫了很多天,结果还是战战兢兢的去开了。
但是后来什么事情都没有。
那个人也再没来找我们。
大概是我们能开的太少了。
虚惊一场。
上学和打工的时候碰到相当敏%感的政$治话题都是避而不谈。
谈也没用。
很多朝鲜族在韩国打工。
有的人假结婚过去了,在中国还有丈夫孩子,拿到国籍,打工赚钱,然后寄钱回去,或者把孩子接过来。
身边有朋友的妈妈大概是这样的情况。
看这个片令我想起许多事情。
在日本的华人和在韩国的华人不会有多大差别。
从韩国回来后写的毕业论文,也是关于华侨受++辱的历史事件。
历史资料里寥寥几笔的东西,其实放大起来是相当残忍的。
自己学的是用非常广阔的视角看世界,但是真正到世界的时候又发现根本无法那么广阔,是不得不狭隘的。
于是对自己也有了质问,对世界也有了质问。
就有某种隐隐的仇恨。
所以不敢在国外长久的呆下去,是怕这种隐隐的东西一直生长一直生长,就变成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了,深深的扎在心里,跟刺一样拔不掉。
你说何必呢,明明大家都是凡人。
此片也令我想起【燕尾蝶】,但是明显有硬伤,后面还是太僵硬了。
但整个矛盾冲突的体系是相当庞大的,非常符合我的审美。
给四颗星吧,题材太好了。
出乎意料的好看。
一个如果在香港只是平淡无奇的黑帮、警察和偷渡客之间明争暗斗的故事,可搬到日本却别有一番讽刺和异国风情。
想来09年也确是香港电影穷途末路还剩最后一点生机的时候,如此的故事让香港人在别人的地盘弱肉强食也是一首挽歌。
喜欢吴彦祖在里面的角色发展,命运再怎么变人心变不了。
虽然说着一种话,可既然彼此听不懂,那手也就说看就看,脸也就说剌就剌了。
无奈环境给予现实一个“改变既罪”的框架,使人接受人性的罪与罚。
电影放大了生活的阴暗,描绘了大千世界的残酷一角,自私,暴虐,金钱,沉沦,可以看出主角就是一个矛盾体,他充满希望的埋下一颗罪恶的种子,在真善美的浸浴中企图改变本质,这也是他唯一错的地方。
成龙打不动了。
对现在的观众来说,成龙的确没有了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猛拳快腿,他们都能心平气静地接受人会老去的事实。
当年闹戏院撕银幕、破口大骂成龙居然“不打”的情景,只能当作往事的下酒料。
《新宿事件》出现在微妙的空档上,在港片低迷的背景下,尔冬升选择了大手笔的重磅制作。
相比以往一味歌颂黑帮、鼓吹情义的帮派片,《新宿事件》里在日华人无奈地接受了分崩离析的残酷结局。
电影从一度狂热的偷渡风说起,许多中国人踏上了陌生的东瀛土地,铁头和阿杰都是其中一员。
没有身份,语言不通,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只能互相依靠。
一旦生存空间被打压,他们没得选择,必须操起家伙干架。
出没在新宿的中国人并非仅有偷渡客,还有打工的留学生、扎根下来的普通人、开店做生意的华侨,他们在片中也有提及带过。
见不得光的领域里,不同地方的人拉帮结派,有摩擦起争端在所难免。
不过他们都难逃日本黑帮的控制,毕竟新宿是人家地盘。
想要太岁爷上动土,无异于痴人说梦。
铁头抱有老好人思想,看到兄弟们有了立足之地,他就心满意足。
不想继续杀人越货,没有趁机大发横财。
善心大发的铁头并不明白一旦走进这片黑暗,你想放手别人还不放过你。
他看不到新宿夜晚的运作规则,正如它在白天有另一套法律,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失败命运。
表面上衰运不止的阿杰将一伙人拖进了泥潭,实际上他们不想蚁生苟活却也没有更好出路。
想抬头做人就要打破黑帮的控制,最好办法莫过于把自己也武装成黑帮。
处理华人帮如何崛起,尔冬升没有耗费太多精力,因为《新宿事件》的重点在于结尾的崩与散。
动作场面,影片往往追求突然爆发,用残酷惊人的暴力手段来表现,如削手割喉。
这些场景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分钟。
比起以往港片里的马刀横飞、小弟乱窜,影片的恐怖血腥无疑弱化了以往对暴力的无差别美化。
尔冬升又一次把高潮对决的戏放在了黑夜,一个平平无奇的地点,不想是杀机四伏。
整个过程动静结合,内外并重。
渡边组联合台南帮要剿灭华人帮,黑压压的人马杀至楼下。
不料铁头的回归让楼内出现了变化,饿狼在外面等候。
结果里面的羊群自乱阵脚,反目仇杀。
双方开始了惨烈肉搏,由于一方是有备而来,一方人心涣散,火拼过程可想而知。
中间的拉电暂停也没能扭转局面,华人帮终究逃不过全军覆没的命运。
《新宿事件》首尾呼应,呈现了叙事圆圈的结构,预示主人公无论怎么做都逃不出命运的圈套。
铁头追寻爱情而来,后因打给恋人的电话而死。
刑警北野在下水道见了铁头最后一面,这时两人已互不相欠。
偷渡时丢掉了身份,铁头其实已经死过了一次,而这一次不过是身体形式的最终消灭。
【东航】
大傻:看到最后,成龙大哥在下水道快溺死了,还不忘对竹中直人演的警察大喊两次:我们大家不欠大家。。。
我实在忍不住笑喷了,傻可以,这么傻就不行了,难道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喊出中日世代友好过去的一笔勾销 大哥啊,你丫把三和会的组长做了,会长干了,也精打细算的把老高的地盘拿下了,在那混口饭吃的父老乡亲你可以罩着,手下打拼的兄弟也都仰仗你,上都上这条道了,你倒是也付起责任带着大家认真的干啊,可是你到好,脑子像被驴踹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小范跑荒郊野外搞所谓的正当生意,锄禾*当午,汗滴*下土临走前还装模做样的分派下工作,既然你要洗手不干,要过安稳日子,那也要考虑有没有可行性,安排好手段,傻呼呼的甩手跑了不说,日后又跑回来教训这个打死人了,指责那个贩毒了,还带个警察回来,你不找抽么这么傻要是都不死,真是天理难容啊二傻:加藤雅也,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他演的江口应该是个有些谋略的狠角色,自己老大5票当选会长,另一个只得了两票,就很说明问题。
电视里放国家讨论法律整治暴力集团的时候,他马上吩咐手下处理掉文件,约束不要闹事,可见其有些才能。
可是越到后面越怀疑,这厮怎么混上去的,跟大傻简直不相上下啊。
身为副会长,作为会长的左右手,渡川组要干掉你也是为了削弱老大的势力,会长怎么可能不知道这点,所以再三说不要去攻击渡川组,刚掌话事权,根基未稳,马上铲除异己可能是硬碰硬的消耗战,渡川组暗算败露以后,会长反而要江口主动道歉,真是老谋深算啊。
渡川组以后也不敢贸然行动,自己多加防范,本来这个组就野,让他们去出头,给他们面子,抬他们,让外部环境整治他们,从内部离间他们,利用其他势力,华人帮派和他们争利,强化自己优势,人往高处走,当他们人心涣散,弱势的时候,一口气收拾他们。
可二傻你却好,找来大傻一刀捅死会长,本来你要嫁祸给渡川组也可以,做的人不知鬼不觉,但你让大傻杀完会长组长以后为啥要留他活着?
还给他地盘,还给部下解释,就是要留着他,要以华治华,可以找的人多的去了,你不犯贱么,最后不众叛亲离就奇了怪了。
二傻不死,老天也看不下去啊死人:天然呆的徐静蕾有手绝活,就是死鱼般的表情,永远面瘫一样,对女儿彩子貌似严肃,不流露关爱之亲情,老公被砍了也无所谓,敬而远之嘛,老相好来了不惊不喜不欢迎也不排斥,果然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整个一活死人,她能演风尘女子出身,打死也没人信,老徐还是适合演瞎子或僵尸。
蹉人:吴彦祖,衰神上身,和女孩聊个天被她老爸狂揍,打个半死,帮人占个机位结果把手丢了,打个人引发冲突,最后还死的肚破肠流,可怜的娃这人物刻画,这剧情简直就是在考验观众歌舞伎町,另一部电影要好很多,那就是《不夜城》单是歌就好听很多http://www.haoting.com/htmusic/43829ht.htm最后留意了下这片的剧本顾问,赫然发现有李小牧的名字大型记录片《唐人街》有一集就是专讲歌舞伎町的华人《歌舞伎町案内人》——李小牧
本意并非如此。
最近在实习,忙忙碌碌做牛做马装孙子,早出晚归心情烦躁。
和男朋友分手已有半年,每顿饭都是打包在我的小屋里解决,更不要说看电影这种奢侈活动了。
我是个讨厌孤独的人,我害怕自己一个人出现在公众视线。
礼拜五比平时早半小时下班,朋友拉我去看电影。
看什么?
新宿事件。
为什么?
这是成龙新片...成龙第一次不会武功...死了...云云...哦。
去不去?
嗯...我站在巴士站思索片刻,决定和朋友去看这部电影。
九个月来第一部电影。
买票,吃饭,逛街,进电影院。
坐在椅子上,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零八年上半年几乎每个礼拜都会和男朋友来看电影,JP的GV每个hall都坐过一遍。
转眼间,物是人非,真是触景生情啊。
照例的十五分钟广告,然后电影开始。
忘记说了,我是个迷恋日语的人,所以朋友告诉我80%的片段都是在日本拍摄,这也是让我跨进电影院的一个理由。
起初并无太多感觉,只是觉得成龙一脸沧桑跟我老爸一样,还在演小伙子,有点心酸的样子。
徐静蕾在我看来一直平平而已,每换一套戏服我便认不出她来。
起初在日本,艰难的生活,辛苦的打拼,可以想见,可以理解。
语言不通,寄人篱下,这种经历我也有过,只是我看上去要光鲜的多了。
电影的节奏一直很快,起伏跌宕,慢慢的开始揪心。
从阿杰拿到炒栗子车开始,影片就到了最开心的时刻,影院里也有了微微的放松的气氛。
可是,我知道自己的心是疼的,这也是我近年来一直告诫自己的,不要太开心,不要太难过。
因为太开心的事情总是会伴随着意想不到的坏事,而太难过的事情未尝不是好事情的开端。
果然,下面的一系列情节都让我无法接受。
我抱着我的包包,企图温暖我自己。
我双手捂着眼睛,用声音来判断我是否要去偷看一眼。
无疑,有些镜头的暴力血腥是我这种平时看管了美好温馨电影的人所不能接受的。
而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暴力血腥,不是纯粹的,不是纯粹的为了镜头感而制作的,而是在那么一点一点的情节发展中,吞噬我的心情。
好像坐过山车一样,一点一点的上升,让我一点一点的恐怖,等升到了最高点,也恐怖到了极致,虽然心里知道下面要发生什么,还是抑制不住的尖叫。
我不敢看,我甚至闭上了眼睛堵上了耳朵,可是我还会尖叫。
后来成龙和范冰冰貌似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此时我已经想要离开了。
我告诉朋友我已经预想到了下面的情节,我不想看,不想做恶梦。
我是一个太感性的人,我知道这种太刺激的东西会怎样的影响我。
那鬼一样的阿杰,那架在朋友脖子上的刀,那不要命的厮杀,简直构成了最最恐怖最最伤感的噩梦。
我只开启了1/2的视听,可是我接受到了10/1的冲击。
我已经开始后悔看这部电影了。
情节演员都是一级的棒,可是太棒了把故事演得太真实了已经让我相信了,让我很难安慰自己这只是电影而已,让我以为在日本新宿至今还有这样一批我的同胞,过着这样的耻辱不堪的生活,为了生存,为了钱,甚至丢失了人性中最美的东西。
我很难过,我不知道要怎样。
我梦想着去日本,但是现在我开始害怕了。
电影落幕了,我久久沉浸其中。
我跟朋友说我后悔了后悔来看这部电影了。
朋友很无语。
走出影院,来到shopping mall,明亮的灯光很刺眼,刺眼到温暖。
我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世界里,虽然我的生活平淡无聊,一点点小悲伤一点点小无奈,但总归我还是平和安定的。
至少有饭吃有衣穿,至少不用搭上性命失去本性。
我会慢慢找到幸福的,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幸福的。
谢谢我的这个朋友。
陪我吃饭带我看电影。
新宿事件,让我的心脏做了一次着实刺激的过山车。
【新宿事件】的片尾交代,中国的偷渡潮兴起于90年代初期,那时沿海地区许多十几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为了生计纷纷走上了偷渡道路,他们多数都是70年代生人。
而彼时,正是一批90后新新人类呱呱坠地的历史性时刻,许多新生儿就在那时候不幸成为了偷渡遗孤,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群集性的“寡妇村”。
尔冬升肯定不会了解大陆断代论甚嚣尘上的纷扰景象,但在【新宿事件】中吴彦祖却以经典的90后杀马特造型华丽亮相,这当然只是个巧合。
但不巧合的是这部电影除了反映了在日华人的生存窘境外,同样上演了一场隔代对话。
以成龙为代表的老一代人物故步自封,道德优越感强烈,自以为为下一代打出一片天,其实却想不到种下了苦果;而吴彦祖所代表的新一代却始终无法完成简单的理想,不幸成为老一辈一手制造的“现实”下的牺牲品,性格的剧变倒成为了唯一的逃生理由,由此借机隔代对话,并企图分庭抗礼。
纵观在内地社会新闻栏目中经常出现的90后新闻,其行为的异端和性格的扭曲常常让人匪夷所思,奇谪诡异的行径使卫道士们纷纷破口大骂。
而深究起来,是谁一手造就了这样病态颓废的下一代?
难道不是那些满口教条的上一代人么?
70后在年轻时代遭遇过无尽的物质贫穷、文化消解和性压抑,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他们却迎来了极端的剧变,疯狂拜金,崇尚性解放,对文化不屑一顾,而偷情、贪污、玩弄权术……等等丑闻不是早已经在这代人中成为了家常便饭吗?
在社会中已经获得话语权的他们,不但未想过自我修正,反过头来影响和荼毒了下一代,蒙昧的年轻人有样学样,以物欲和自我作为唯一的标榜,自私自利大行其道,自然前途堪忧。
电影中的成龙难道不就是象征着这样一股旧势力的存在么,明明所作所为目的性明确,却总是用仁义道德粉饰真正的企图,而愚昧到令自己也相信自己的不凡与正义,这点上倒很符合成龙大哥向来予人的形象:做错的事未曾承认过,并搪塞以“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误”,却将自己的道德优越感不断放大,在各种善事中沦为“十全十美”,令自己也深信不疑。
吴彦祖的角色则成为了利益纷争的牺牲品,在片末与成龙正面对抗,但即便企图反抗,最终也难逃一死。
电影中的两代人也像极了大陆与香港的关系,成龙的形象代表了大一统的中央政权,而吴彦祖则不过代表势单力薄的弹丸之地。
象征集权的成龙无论做了什么坏事,也可以以“为大家好”为由,充分稳定自己的主导权;而相反明明是abc的番仔吴彦祖,却要佯装北方人一样,说起不咸不淡的普通话,无论遭受了如何大的迫害,都需要马首是瞻缄默不语,如果胆敢以杀马特形象出面造反的话,结果就是死路一条。
但不能否认的是这堆偷渡客南腔北调的语言混杂,更契合了香港人愈演愈烈的身份认同危机,他们最终发现除了出走中国这片土地外,就只能尝试着接受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中国人的身份,所以就连成龙和吴彦祖也成了北方人,别扭的“大腕”挂嘴边;而在港多年的林雪则重拾他那退化了的天津味普通话,企图认祖归宗。
而真正的香港仔钱嘉乐,却只能做反骨仔和墙头草,只要不触动他的利益,他可以委屈受辱,你要他做什么都可以。
这难道不正是多数香港人的心态吗?
《新宿事件》是一部有野心的作品,一如尔冬升之前的《门徒》:如果从结构和规模上讲,它的野心比《门徒》更甚。
但是这种野心最后成为尔冬升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祭品,暴露了导演控制力的捉襟见肘,最终使影片成了混乱狂欢的蒙太奇。
影片最明显的结构是场景,这点在影片最后暴露无遗:当成龙和竹中直人再次相会在他们初次见面的下水道时,命运轮回的宿命显现。
其他的还有那个华人初来日本聚居的小木屋以及他们后来的那栋大楼。
尔冬升一如《旺角黑夜》一样选取了高密度、繁华又藏污纳垢的东京新宿区作为事件触发地,是敏感而取巧的。
但是尔冬升并没有把这些场景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影片中呈现的种种非法事件不乏触目惊心的实例再现(例如垃圾场),但是这些并没有突出新宿的存在感。
结构迷你的《旺角黑夜》相比之下却更加成功,这得益于导演将人物和场景的关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例如圣诞节的城市活动,以及这些城市活动对人物的影响)。
但是在《新宿事件》中,不光作为辖区探长的竹中直人没有很好的与“新宿”产生互动,就是主角成龙也在影片进行一半时开始远离这个至关重要的场景。
尔冬升的意图在于描写成龙希望漂白的心理,但是却付出了不必要的高昂代价:严重分解了故事焦点的吸力,使得“新宿事件”有相当长的时间不在新宿!
这使得他苦心经营的场景结构在中段瓦解,只得在进行到最后关头才重新回到轨道。
然而回首看去却是节奏的混乱甚至拖沓。
同样导致影片结构混乱的原因,是人物。
相比起场景的应接不暇,尔冬升此次在人物上完全走进了泥潭。
过多的人物、以及他们复杂的关系,使得影片的平行叙事最终沦为剪辑台的噩梦。
影片其实描写了三方力量:日本警方,日本黑帮,中国黑帮。
日本警方虽然有竹中直人的角色压阵,但事实上存在感几乎为零。
这体现在他们对于黑帮的事情完全差不上手,乃至根本在影片大部分时间里和三和会没有交集。
如此黑帮的存在感并没有加强,而是陷入了让人困惑的境地:因为黑帮的力量需要反面的警方作为对象来反弹,方能彰显。
而由于缺失了警方的压力感,黑帮在电影里反而丧失了真实感。
其次是日本黑帮的内部划分的两个派系的互殴。
这个关节才是影片真正万佛朝宗的焦点,因为所有的力量都是在这个点上聚集。
但是这一段犹如儿戏:早先成龙杀掉一个会长一个组长被快速带过,后来黑帮首领手下倒戈虽然不是太突兀,但是却直接导致一方力量尽失,实在是对于权力的描写过于儿戏。
在黑帮的内讧中,尔冬升加入了日本的黑金政治等元素,却显得唐突和缺乏逻辑:几个政客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
他们的影响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了照实重现剧本的牺牲品。
成龙从一个混混到黑帮副手,从过程看不无道理。
但是从他这个人物的性格看却简直是个笑话,这一点我接下来会再谈到。
至于徐静蕾的角色则最终只是为成龙来日本提供了一个理由。
影片的第三方力量是影片凸显视角位置的中国黑帮。
这里面有几个层次:首先是成龙为代表的偷渡客,其次是高杰饰演的中国黑社会,最后是处于这两个阶层中间的华侨商人。
由于特殊性,我们先抛开第一类人不谈。
第二类人是处于日本黑帮之下、新宿暗世界的亚生态。
他们为日本黑帮利用,也依附于日本黑帮而寻找安全感。
这种寄生关系在高杰饰演的台南帮老大身上最有体现:他原本经营的是属于黑帮江口组的场子,却被敌对的渡边组策反,原因是因为他的价码和渡边组最为吻合。
同时他对于新兴的华人黑帮势力也毫不手软。
不得不说在所有人物中,除了被不断强调存在感的成龙和吴彦祖外,高杰的角色是最有说服力的。
他本人的老大气场彰显出充分的霸气,奉献了全片罕见的压迫感演出。
而至于华侨商人,他们作为灰色地带,是联系起“白色”华侨和“黑色”华侨的纽带。
然而由于这毕竟是警匪故事线,因此这样的灰色纽带就丧失了作用,成为“为真实而真实”的祭品。
现在我们回到第一类人,也就是影片拉开故事大幕的华人偷渡客。
影片最成功的场景就是开篇的海滩:偷渡轮搁浅后,偷渡客一个个衣衫褴褛的坐在海滩上。
在看见警察后一拥而起,夺路狂奔。
这里有一种末世的隐喻,也是为影片的悲剧色彩定下了基调。
但是很可惜,尔冬升并没有能把这种群众形象深入为“人物”形象。
作为主角,成龙的确是用心了。
可是他意图传道讲善的用意却毁了这个角色。
我妄自揣测,这个角色中间有很多成分是成龙自己要求的。
因为这实在不像尔冬升的人物设置习惯:《门徒》里的角色几乎都是灰色的,就是最白的吴彦祖也有自愿帮助刘德华的时候。
然而在《新宿事件》中,成龙的角色却出乎意料的干净。
更为讽刺的是:他为了让华人势力抬头而为江口组杀人卖命,之后居然能心安理得的谈大道理过平常生活,根本就是个笑话!
这个角色逻辑的丧失使得影片越往后面他的悲剧性越是降低,乃至最后那个神似莱昂之死的夜路场景竟然没有引起我对人物的共鸣。
相比之下,尔冬升的爱将吴彦祖承担了影片悲剧综合体的重担:这个角色先是被暴打,后来被砍手,最后是肚破肠流的死掉。
而且他有影片最为剧烈的心理变化,可以大书特书。
但是尔冬升过多的人物设置使得这种可能性被淡化至无形。
如果减少一两个华人角色而集中在吴彦祖身上,可能会使力道更加集中。
影片探讨了在日华人偷渡客从被压抑状态,到上位发泄,并最终自我毁灭的过程。
话题被置于日本政府的放纵态度和和日本黑帮对此推波助澜的双重文脉下,不能不说是极其丰富的。
但是这种丰富也意味着更加庞杂的结构以及更加巧妙的人物描写。
对于从一开始团结求温饱,到最后为求财而自残,尔冬升徒有华丽的结构和概念,却没有令人信服的手笔。
相比之下,陈凯歌在《荆轲刺秦王》里对于嬴政性格的转变就要自然和巧妙得多。
这当然得益于陈凯歌将全部精力都放在这个人物身上。
而尔冬升控制力的缺乏使得大量的角色虽然构成了一张生态图,却在影片结束之时,仍然让我停留在影片最开始海滩上的人群印象中,不能不说是最大的败笔。
影片最后原本可以让所有线索汇总爆发,一如《PTU》中广东道的多方对决一样。
但是平行叙事却宛如脱缰野马一样,一泻千里,不可收拾。
诸多人物根本没有交代结果便从故事里消失,让观者疑窦丛生,在最后的“要紧”关头分心到一塌糊涂。
当然,我还是要说,这是一部真正的诚意之作。
尔冬升延续他熟练的黑色夜风格,在视觉上贡献了精彩的饕餮。
而他之前的作品里都至少有一个立体的角色:《旺角黑夜》里的张柏芝,《门徒》里的刘德华。
此次失手,还是因为胃口太大。
这是否也是因为尔导越来越多的资源让他也开始“上位发泄”了?
有部分剧透,请选择性阅读大约在1995年底-1996年初,我在日本大阪生活了4个月。
这4个月,对于我来说无疑是美好的,我感受到了最本真的日本社会,热情的民众,干净的街道,集体素质之高……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唯一遗憾的是虽然去过了京都,奈良和神户,但无奈没有机会(或者坦白点,没有钱)去东京。
当时在家翻出一本东京迪士尼乐园的中文手册,一个人翻了不知多少遍,但是家人没有实现我这个全世界小孩都有的梦想。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的,我虽然没有去过东京,但着实能够体会到中国人在日本打拼之难。
父亲在1994年作为研修生被学校派到大阪,而原本研修计划是1年时间,但由于大学老板比较喜欢我父亲,所以延长为2年,父亲为了让我开开眼界,于是在回国前4个月,以探亲家属身份把我与母亲接到日本。
正由于这段儿时在日本生活过的经历,所以我对《新宿事件》这部电影感受颇深。
今年春季闲来无事,读了李小牧(同时也是本片剧本顾问)写的《歌舞伎町案内人》一书,真正了解了东京歌舞伎町声色犬马的生活以及日本黑社会的基本运作方式。
所以当看完本片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书本,才感觉到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和深刻。
关于真实性,大家可以去豆瓣看豆友囧rz 发的影评《中国人在日本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http://www.douban.com/review/2126646/),那有很详细的说明。
前面扯了别的,下面正题简要说下我对电影的评价。
总体说,故事写的确实是不错,很好的一个故事,也没犯什么大错。
最值得赞扬的是影片的高潮幕,张力十足,一部扣人心弦的影片顿时间充满了只有话剧中才能看到的戏剧张力,在会社中的气氛一触即发,即将变成一场内斗。
再加上观众已经知道楼外的埋伏,更是让人揪心和紧张,我猜不到编剧接下来会把故事往哪引,直到林雪的那一下子,编剧和导演才打开大坝水闸,接下来的情节和动作场面简直可谓是行云流水,让人看得揪心,也看得痛快。
但是这个高潮幕的时间我觉得有点被拉长了,最后的五分钟其实对于观众的那股力量已经减退,所以我觉得高潮的最后部分稍显沉长。
此外,我觉得结尾的处理上,编导卡的也不是地方,毕竟观众的情绪还在走,但就忽然以两行字幕的方式结束了此片,就类似你还沉浸在某种情绪的时候,忽然被打断,实在突兀。
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我的不满是对于观众,交待得太多,使得许多人物缺失了留给观众延伸思考的空间。
我们之所以被哈姆雷特吸引,就是因为莎翁在描写这个戏剧史上最令人着迷的角色时,并不使用直白的语言来揭示人物,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冲突,矛盾和动作来揭示这个人物,使之变得丰满。
丹尼尔吴和成龙这两个角色其实可以塑造的点是很多的,而且完全可以通过行动而非语言来揭示,但可惜过于直白的语言和大量的闪回让我失去了对这两个角色的激情和思考的兴趣。
两位女性角色上,我想说多多少少是有些摆设的(虽然她们都在剧作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因为关于她们的事件过去后,我就看不到她们出现的场景中具体有什么作用,而且范冰冰被抛弃后就再也没有交待,我到现在甚至还不知道徐静蕾是死是活……尔冬升导演说:“《新宿事件》相信是我筹备最长时间的一部电影,由故事的构思到资料收集到开拍花了约十年时间,那是因为这个故事实在太吸引我,而且不断能够加入一些新情节。
”其实我大概能够知道这部电影的剧本应该是一部十分完善的剧本,但是由于拍摄期间很多问题是不能掌控的,而且我们所看到的版本长达两个小时之久,对于一部在电影院播放的影片来说这个时长似乎容不下更多的内容了,据说徐克的《七剑》就曾吃过篇幅过长的亏,公映版大家都反映故事没讲明白,至于所谓的近五小时的完整版,我到现在还没看过……补充一点的是,我看到有网友说影片故事很凌乱,我个人到不觉得,故事十分紧凑,而且叙事都交代得很清楚明白。
一个时间跨度达十几年的剧本其实不好处理,本片呈现出的效果无疑是令人满意的。
本片的整体故事具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也说明一个吸引尔冬升十年的故事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和可怕的真实性,所以并不妨碍我对其的评价和喜欢。
在演员的表演上,演员出身的导演是有一套,没有一个人表演出现问题,成龙证明了自己可以演正剧;吴彦祖的性格转变把握得不错;林雪字正腔圆的北方普通话(我开始以为是配音,后来才知道林雪是天津人);竹中直人的即兴正剧演出;高捷的冷酷无情;第二次见加藤雅也演黑社会;徐静蕾和范冰冰的卓越表现……真的可以说无懈可击。
比较有意思的是,我居然没认出德叔是秦沛,只觉得眼熟……尔冬升是我一直很关注的香港导演,虽然他的作品我没看全,只看过《色情男女》(但据联合导演罗志良所说,这部电影尔冬升其实是作为监制为了保证票房而挂名)、《旺角黑夜》和《门徒》这几部作品,但每一部作品都让我十分喜欢。
我不得不佩服一位由演员转为导演的中年帅哥,居然还拥有那么大的能量和四溢的才华。
而对于本片,我认为在目前我所看的09年出品的华语电影中,不得不说,质量无疑是最高的。
★★★★“续《门徒》的经典之后,尔冬升没有让所有期待的影迷失望。
虽然本片与内地观众无缘,但我十分欣赏尔冬升为了保护影片完整性所作出的牺牲。
有机会的话,希望大家通过正式的渠道支持尔冬升的这部电影,它绝对值得一看!
2009华语影片最强音(之一)。
”
2008年末,由香港导演尔冬升执导、讲述华日黑帮故事的电影《新宿事件》浮出水面,彼时,这部从构思到完成历经十年时间的作品因为其强大豪华演员阵容,尤其成龙的鼎力助阵而有望在内地影院公映,但2009年年初影片正式发行之后却迟迟未见分晓,最终在一片关注与争议声中,错过了内地院线,原因在于该片旨在表现一群华人为了能够在日本声色犬马之地立足生存而与当地黑帮社团争斗纠缠,碍于形势所迫不惜违法乱纪胡作非为,影片风格阴郁冷竣,暴力与黑色味道浓重,血腥气息四溢,在导演努力为迎合内地风味而剪辑未果情形之下,被禁忌较多的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所拒绝。
在这里,电影作品的优劣之处可以暂且不提,我首先关注主创人员所选取的立意题材:华人在国外的生存状态及奋争过程,这些情景从很多报告文学及《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等早期内地电视连续剧中已经可以窥视些许端倪。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国门大开,中国内地掀起一股出国热潮,人们通过留学、派工、探亲甚至偷渡纷纷飘洋过海,梦想着在彼岸乐土展开全新天地,可以想象,异地他国、千里之外的生活与奋斗是怎样困难,背井离乡、旅居漂泊的日子又是何等艰辛,而由此引发的排华、辱华事件也层出不穷且愈演愈烈。
电影《新宿事件》对于这些现象有着细致描述,只不过,男主人公铁头(成龙饰演)的偷渡诱因是寻找先期赴日许久不归的女友,而后发现女友已嫁作黑帮之妇,不得不投靠同乡阿杰,与一群中国同胞们住在一起,为了谋生而与当地几派恶势力爆发冲突,最后冒险争得新宿地区“歌舞伎町一番街”这个花花世界的一方势力,结局却是同伴反目,自相残杀......这个故事发展脉络如果从电影剧作角度分析,尚且缺乏足够戏剧冲突铺垫,并且存在主要人物刻画单薄之嫌,但是,作为导演,尔冬升的特别视角、叙事能力以及对于细节之准确把握仍然值得观众去正视影片,为它投出客观一票。
因为成龙参与演出,主人公形象和性格刻画其实已经具有不可逾越限制——为生存而努力打拼,但良心未泯又不过分邪恶,使得铁头这个人物自身个性风格矛盾重重。
众所周知,成龙并不适合扮演彻头彻尾的帮派大哥,他的正义凛然和友善气质在以往作品中已经反复呈现,淋漓尽致,不可颠覆,但此次所谓“突破”正在于人物矛盾性对于剧情发展所产生的内在张力,尽管令许多观众感到稍欠说服力,但我们在肯定电影工作人员创新勇气的同时,是否更应看到影片外表下所展现的那份触动人心的血泪历史?
我想,每一个置身海外的华人,都可以感受到这份辛酸——尽管影片中这群偷渡客选择了“捞偏门”,尽管他们提心吊胆奢望一个合法居住身份,而当打黑工、卖栗子只换来社会歧视、他人欺凌之后,“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将他们凝结一心,虽然金钱为主宰,利益是核心,但为了求得一席立足之地,哪里还有更好方法!
“爱拼才会赢”赢得了什么?
赢得了只能用手表缓解房东的恶语相向,勤恳老实走街串巷却仍然被同胞暴打甚至毁容断手,在这里,黑帮凶狠只是表象,人情冷漠、同族相残才是难以掩盖的可悲事实。
编剧虽然未能提供一部足够完美的电影剧本,但在导演和演员的共同努力下,影片仍然完成了它所承载的意义使命,也就不宜在艺术手法、技术层面对其过于苛责。
吴彦祖饰演的阿杰是最富亮点的出彩角色,一个从胆小懦弱、憨厚本分转变为玩世不恭、孤独阴郁的男青年形象跃然银幕,清晰分明,从遭受巨大伤害到心灰意冷直至耍酷扮冷,人物外在形象及心理演变顺理成章,丰富饱满,影片结尾一场帮派冲突后,他仍然是那个胆小懦弱的阿杰,仍然憧憬着无法实现的梦想,在铁头的泪眼注视下卑微着死去。
在下水道中铁头营救警察北野和北野在下水道中拉住受伤的铁头,这一头一尾两个遥相呼应场景似乎昭示了影片主题:绝望与黑暗——在新宿街头搏斗拼杀,对于当地日本人来说,是重生光明,对于客居中国人来说,则是绝望黑暗,他们在这里赢回了虚妄尊严,却失去了宝贵生命。
《新宿事件》究竟是什么事件?!
从中国东北农村到日本新宿城市,从普通拖拉机手到株式会社大哥,一群生活在底层的中国人历经了痛苦求生艰难过程,还是被当地黑帮“以华制华”卑劣利用,被主流社会无情抛弃,挣扎在异乡的街头巷尾,淹没在黑暗的下水道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满怀自我救赎希望的他们在现实之中奋起、麻木、绝望、沉沦,最终,彻底消亡了那原本积极热情的期待与心愿!
《新宿事件》电影海报
憧憬
希望
抗争
团结
伤害
消亡
《新宿事件》导演尔冬升,主演成龙、吴彦祖
(含劇情,未看的請不要看,快D走!
)我可以告訴大家我恐懼成龍的程度,就像在街上看到比貓還大的老鼠,腳步停止,臉容僵硬,然後連頭都不懂得轉,直直的盯著牠,五秒後狂奔大逃。
與P到Element看,超級大院,但也有95%左右的入座率,即是說即使超大螢幕人們連第二行都照買,港片復蘇,實在不好意思告訴別人我曾經問道:《開心直航》有七點幾場嗎?
但無疑《新宿事件》拍得相當不錯,抽象點說,有氣魄!
無聊點說:好睇。
初時看劇情簡介:中國民工偷渡到日本,在社會掙扎求存,後來參與黑社會活動逐漸「上位」。
心想電影橋段不正正是《尋找他鄉的故事》暴力版。
可是電影後段眾角色因為生活情況改善而逐漸扭曲,徐靜蕾這黑邦老大老婆突然觀音上身,苦口婆心道:「人,要滿足啊!
」她反過來懷念東北簡單生活,及後新宿儼如圍城,人格崩潰,不但是團結的他鄉人,還是你謀我算的本土日本人都變得瘋狂。
只有成龍這好好先生還義氣凜然,受了范冰冰一巴掌還力撐兄弟,在黑夜裡義無反顧。
重點也就在這裡,導演編劇對成龍的好人形象反諷相當明顯,對他那種追求團結、一廂情願為人好的愚蠢的不屑程度甚至蓋過兩大主角死去的格式煽情。
甚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同舟共濟」、「推己及人」的所謂道德智慧,在這裡都被錢嘉樂快刀一擊,魂飛魄散——這倒夠痛快。
我倒覺得在人性刻劃和節奏處理,《新宿事件》才算是爾冬陞的成熟之作。
在我來看,最好看有兩幕,一是天津栗子車,真是太溫暖了;二是黑幫攻城,光影剪接緊貼黑澤明。
演員方面,成龍硬要做好好先生卻被導演暗裡反諷,倒可以原諒其在電影說道理的節奏和賣洗頭水廣告一樣;兩大女角都算稱職,吳彥祖的角色發揮空間大,而且他對角色心理掌握到位,然而他在我心中,是一個徹底的「英文人」,要演一個大陸仔,依然還是太格格不入了。
搶戲的,還是林雪。
最後還要呼籲一聲:不要怕成龍,去看吧!
哎。。。。
关于东三省那边往日韩偷渡的电影,我总是想起那部《黄海》来。倒是说尔冬升勉强讲了一个完整的叫做“有情有义”的故事,只是故事里的段落未免太支离破碎,也可能是电影想说的太多,于是说着说着就说散了。ps:口音问题真是个病啊,为毛那些个港台演内地人不能用配音啊,我觉得很别扭好嘛!!!
成龙在里面很不会打= =
看了跟没看一样
一般般..和成龙别的片子比..真的是挺烂的
1.生存而功成身退,人在江湖
吴彦祖太雷了!
每个人都单纯得像傻逼一样 吴彦祖是要加入DMC吗
杀马特版吴彦祖!好囧!
真是看完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呀!!!中国人在日本的悲惨遭遇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活的这么辛苦。。。一部香港人讲述中国人但中国内地却不能播的电影 悲哀呀!!!
成龙老矣。
历史背景多此一举。。。
成龙结交人情的方法只有一条:恰巧碰上对方危难,千钧一发间挺身而出
利欲熏心 everything turns ugly。。
唔。。。肠子都流出来了。。。。好恶心。。。故事还可以,可惜就是挖掘的不够
"多大的梦也要钱啊"
并没有体现尔冬升的一贯水平,情节有些拖沓老套,另外也要说成龙老了~~~
从吴彦祖手断了开始整个电影像是换了个剧本,变得想表达到故事有丰富的内容,但是节奏时快时慢显得空洞乏力,后面的剧情越来越离谱。
吴彦祖杯具
比不夜城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