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yteeth〉译为《乳牙》,已知自己很快要离开这个世界的Milla偶然认识了游离于世界主流部分的Moses,Milla强烈的留恋和Moses柔韧的随性制造了彼此之间的吸引,也沉下了片刻人生的平静。
Milla最后的时光本来是要像每个普通中学生一样度过的,只是别人可以用期待所谓的“未来会更好”去抵御当下的无聊,而她却已经没有了未来。
想要更多地探索世界,认识自己成了这一段时间Milla的人生主题,而Moses是那个引路人。
他们在光怪陆离的城市里奔跑、神游,在庭院里说一些好像也没什么意义的话,他们可以做一切他们想做的事,说一切想要说的话。
直到最后Milla快要离开,她累了。
大家认为在最后的最后,Milla应当更多地关注于自身还想做什么还想说什么,还想留下什么,而Milla呢,她从父亲手里拿过相机,学会了拍照,将镜头转向了这个世界留下的他人,而她将会回归到自然,不留下任何痕迹。
她将轻盈地离去,不再将目光投向那个执着的自我,而她也只是悄悄地看了一眼那些爱的人。
在书里,春树的笔触像是一把贴身匕首,带着体温又闪着寒光。
她写一个想要自由和独立,想要坚持自我的女孩,在遇到结婚生子这样巨大的世俗困境和世俗责任之后,其中会遭遇怎样的难题,会产生什么痛苦,会寻求什么方法解决,会遇到什么迈不过去的坎,又会怎么迂回跨过黑暗森林最终到达阳光挥洒的开阔之地。
无论谁遇到书中主角的遭遇,恐怕都不会好过。
一方面,结婚后在异国,无人可以交流,无人可以依靠,已经是巨大的痛苦。
除此之外,还要不断面临想要拼命写作却无话可写的境况。
当中情形,就像是一个被洪流裹挟的人,无人可以呼救,突然发现还有一个人需要自己去救援。
当一个孩子突然降临时,主角的痛苦和彷徨达到临界点。
我一度担心主角受不住而崩溃。
但她寻求心理治疗,回到故乡,和一个“不俗气”的男孩陷入恋爱,和旧日朋友碰头,过去的时光像最老的树根输送营养,她似乎又找到微明的希望。
最让人动容的是,书里这个怀着“我一定不会改变的”信念的女孩,面临的痛苦似乎就是我们自己的痛苦,是我们被生活改变时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做了我们想做而做不到的坚持。
多少让我们想起自己的希冀。
第二让人动容的是,主角对童年和少年生活的描摹和回忆,带着温暖的色调。
在主角的眼中,“我”是过去的我的一切的组合,我是未来一切的我的起点,现在我就身处在未来之中;世俗眼光中看“我”是叛逆的,然而“我”看世俗却是温暖的。
有人为了显示叛逆而与世界一切为敌,视世俗一切为仇人,但书中主角给了我们一种可能与启示:平和而温暖地看待一切,依然可以坚持内心的那个自我。
以上,或许是从读者的角度写我受到的打动,而从作者和朋友的角度,我感到更为欣喜。
因为用力生活带来的馈赠,终于显示公平;时间没有辜负春树的坚持。
书中时间线和空间来回切换,情节也时常跳动,看的时候我总是想起昆汀·塔伦蒂诺的《杀死比尔》。
也是每个片段和场景都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也是支离破碎的线索却吸引你一直看下去。
这背后我想是因为春树做到了两件事:带着强大情感的文字,和让读者挂念不已的人物。
当阅读最后,所有的线索会自动归类,所有的时间会自动捋直,画面碎片拼合,你眼前会出现这样一个人,像你的朋友:挣扎而倔强、有闪光的眼睛、自由而美。
“我一定不会改变的。
”书中主角这句话,只有八个字,可是一本书似乎都不能写完
电影乳牙是澳大利亚女导演香农·墨菲的首次执导的影片,改编自剧作家丽塔•卡内贾伊斯(Rita Kalnejais)2012年的同名舞台剧《 Babyteeth》。
这是一部反应生活中不幸突然降临,陷入危机的家庭如何应对的影片。
女孩米拉是一位高中生,身患癌症,剩余不到一年的生命,男孩摩西是无业游民。
在等待乘坐回家火车的站台上,这位15岁的女孩和23岁的摩西发生联系,前者还突然流了鼻血,摩西用自己的T恤帮她止血,随后向她借50澳元,并答应用给米拉理发偿还。
摩西用给贵宾犬理发的剪刀给米拉理了头发,并跟着米拉回了家。
米拉的精神病学家爸爸及前古典钢琴家安娜妈妈一时慌乱,他们无法接受曾经受到过度保护的女儿这么叛逆。
“那个男孩有问题”妈妈告诉女儿米拉,并要求摩西离开,“我也是”米拉回复她的妈妈。
电影乳牙反映了家庭中不幸降临,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的应对,药物依赖的母亲,不知所措的父亲,叛逆的初恋以及混入其中的孕妇邻居。
米拉和摩西明显是两个社会阶层。
拥有后花园和游泳池的米拉属于中产富裕阶层,而无工作无家可归的摩西属于低层人民。
本来毫无交集的两个人,因为米拉的病情走在一起。
米拉和摩西的对话:你喜欢我吗?
“明显”“但是你是真的喜欢我吗”“我不想伤害你”“那就不要喜欢我”
沮丧和痛苦的米拉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她周围的人都不想伤害她。
都在竭尽全力的保护她。
我想她应该是快乐的吧。
在临终前脱落了最后一刻乳牙,体验了初恋和爱。
唯爱和小众电影不可辜负——ご公衆號ご:凉心评。
(文中图片来源 网络 ,侵删。
)本文版权归作者 凉心评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乳牙》(Babyteeth)是澳大利亚导演香农·墨菲的处女作长片,讲述了身患绝症的少女米拉与不良青年摩斯之间短暂而热烈的爱情故事。
影片以细腻的笔触和柔和的光线,将一段悲剧性的初恋刻画得既唯美又动人,荣获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奖。
一、相遇:命运的偶然与必然影片开篇,十五六岁的米拉正在女校读十年级,她患有绝症,每天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生活,接受治疗,独自上学。
她的世界单调而乏味,充满了药物和病床的气息。
与此同时,摩斯是一个被家人赶出家门的嗑药青年,他的生活同样混乱不堪,每天在街头流浪,沉迷于派对和药物。
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人,在火车站台相遇了。
这段相遇,既是命运的偶然,也是必然。
米拉的青春即将走到尽头,她渴望体验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爱情。
而摩斯的出现,恰如一道闪电,划破了她灰暗的天空。
尽管摩斯是一个坏小子,但他身上散发出的强烈荷尔蒙,却足以吸引渴望爱情的米拉。
二、爱情:纯粹与无畏米拉和摩斯的爱情,是纯粹而无畏的。
米拉邀请摩斯参加学校的舞会,也邀请他去家里。
尽管米拉的父母对摩斯充满了戒备,但米拉却毫不在意。
她只想和摩斯在一起,享受爱情带来的愉悦。
摩斯也对米拉产生了强烈的感觉。
他陪伴米拉度过了她生命中的最后时光,带她去做她从来不敢做的事,让她感受到了生命的张力。
尽管摩斯并不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但他却给了米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和柔和的光线,将这段爱情刻画得既唯美又动人。
米拉和摩斯在沙滩上相拥而吻,在火车上冒险旅行,在舞会上翩翩起舞……这些场景,都成为了他们爱情中最美好的瞬间。
三、家庭:爱与痛交织在米拉的爱情故事背后,是她的家庭。
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却无法接受女儿身患绝症的事实。
他们竭尽全力地保护米拉,却也在无意中剥夺了她体验生命的权利。
米拉的母亲安娜,是一位前古典钢琴家,她无法接受女儿如此叛逆,与摩斯走在一起。
她试图阻止这段爱情,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而米拉的父亲,则是一位精神病学家,他对女儿充满了愧疚和无奈。
他无法治愈女儿的疾病,也无法阻止她走向死亡。
家庭,是米拉生命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她渴望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却也在与家人的冲突中感受到了痛苦和无奈。
影片通过家庭的角度,展现了爱与痛交织的复杂情感。
四、启示:生命的珍贵与无悔《乳牙》给人的深刻启示,在于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珍贵与无悔。
米拉虽然身患绝症,但她却勇敢地追求了自己的爱情,体验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
她不留遗憾地痛快一场,享受到了爱情带来的愉悦,避免了爱情的苦楚。
影片通过米拉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是短暂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度过这段时光。
与其每天重复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倒不如不留遗憾地痛快一场。
米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了与摩斯共度时光,这是她对生命的最好诠释。
同时,影片也让我们反思了家庭与爱情的关系。
家庭是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支撑,但爱情同样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何平衡家庭与爱情的关系,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不足之处:影片的情节略显单薄,缺乏一些戏剧性的冲突和转折。
米拉和摩斯的爱情故事虽然感人至深,但缺乏一些细节上的铺垫和展开。
这使得影片在叙事上显得有些单调和乏味。
总的来说,《乳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珍贵与无悔,也让我们反思了家庭与爱情的关系。
让我们明白,生命虽然短暂,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度过这段时光,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不留遗憾地痛快一场。
——摘自公众号“公务员树洞”
作者 | 车厘子不开车一个经常忘记打卡与叫外卖的欧美影视爱好者2017年的时候,因为澳剧《姐妹们》(Sisters,2017)知道了香农·墨菲(Shannon Murphy)这位导演。
浓浓的少女心成为了《姐妹们》最有记忆点的个人特色。
时隔两年,香农·墨菲为我们带来了她的电影长片处女作《乳牙》(Babyteeth,2019)。
两年之后,墨菲不仅在影像质感上更进了一步,也在满溢的少女心之外,在故事中多呈现了一份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家庭关系中微妙动态的有力捕捉。
姐妹们 (2017)凋零前夕的青春在过去的十年中,有一类青春故事尤为惹人注目——它们关注患有绝症(尤其是癌症)的青少年如何在死亡面前应对初来乍到的爱情。
从约什·布恩(Josh Boone)的《星运里的错》(The Fault in Our Stars,2014)到阿方索·戈麦斯-雷洪(Alfonso Gomez-Rejon)的《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 2015),这类电影与小说大批量地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
“男孩遇上患有绝症的女孩”的戏码也已逐渐变成了一种成型的题材,给本是灰暗的青少年临终故事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切入口。
《星运里的错》(2014)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2015)《乳牙》也类似地,聚焦于一个罹患癌症的姑娘人生中最后的日子。
于是,青春懵懂时的甜蜜悸动和豆蔻年华要面临生命将逝的悲情揉杂在一起。
《乳牙》并不是又一部“爱上坏男孩”的刻板青春故事。
墨菲对复杂状态下的少年心绪做到了近距离的细腻刻画,也让影片获得了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题名。
《乳牙》(2019)故事开始于由伊莱扎·斯坎伦(Eliza Scanlen)饰演的一名患有癌症的高中生米拉,在小城的火车站上遇到了一个与她的画风截然相反的“坏小子”——托比·华莱士(Toby Wallace)饰演的23岁的社会青年摩西。
就像很多欧美街头的社会青年一样,摩西倒卖处方药,扎着脏辫,脸上都纹着纹身,还表现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米拉很快爱上了这个痞帅的坏小子。
然而,这段关系的萌芽却让对米拉保护过度的父母变得坐立不安。
随着摩西的出现,这个普通的三口中产之家看起来和谐美满的外壳下,即将分崩离析的实质,被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米拉与摩西之间“意外的爱情”暗伏的家庭危机墨菲并没有直接将这层看似太平的外壳撕开,而是十分聪明地凭借自己对色彩和光线的精准把控,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镜头,以表现出这个家庭中各个成员的问题:本·门德尔松(Ben Mendelsohn)饰演的父亲亨利,一名精神科的医生,并不会和他人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只会习惯性地给妻子甚至摩西开出精神类的处方药,来粉饰太平;埃西·戴维斯(Essie Davis)饰演的母亲安娜则因为过量使用精神类而无法对周遭发生的事情做出准确的反映,成为了丈夫这一行为最严重的受害者。
作为精神科医生,亨利惯于用“开处方药”解决问题,甚至借此引导摩西满足他的愿望影片中有两组镜头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开始没多久,安娜来到父亲的诊所。
整体昏黄的灯光,两人暗色的着装,都让这一场景暗流涌动。
两人话语之间刚流露出一些火药味,便想着“一炮泯恩仇”。
大玻璃窗外透过的阳光和书架上橘黄的灯光融合,无疑让这一组镜头显得更有层次。
同时那种隐藏在阳光下的家庭纷争的阴暗危机也被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安娜与亨利用亲密行为作为逃避纷争的临时手段另一组镜头是,摩西第一次闯入米拉家,墨菲同样利用光影清晰地将整个画面划成了两个区块——摩西处于昏黄色灯光下,慌乱无助;而安娜在朦胧的白炽光下又显得格外茫然。
这种光线排布一方面将两者之间瞬时的对立明确地塑造出来,另一方面,也在黑暗中透露出了一点暖色,为后续的情节转折做了铺垫。
摩西初次闯入米拉家时,安娜与摩西在两种色调的昏暗灯光下,显现出一种对立的张力在对色调与影像质感的精准把控下,后续到来的故事高潮自然显得水到渠成。
随着镜头继续在这个家庭间推进,影片不断探索着每个角色的特质,墨菲成功地在这一过程中让观众与角色创造了情感联结,这是让《乳牙》真实而出彩的地方。
“少女日记”不过,不得不提及的,是影片的叙事结构设计。
《乳牙》并没有采用传统电影“起承转合”、一顺到底的叙事结构,而是将故事内容用“章节标题”作出区分,有种零散的少女日记之感。
这也让影片对人物细腻挖掘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不时被截断,而打了折扣。
墨菲在《乳牙》中加入了许多细碎的章节标题作为隔断此类“小标题”显得零碎,甚至略带“意识流”的忸怩,将整个故事切分得更细碎,并没有起到将不同的段落串联起来的作用。
类似“安娜周二找亨利看病”、“基东的音乐学校”的“章节概括”,并不无法较好传达某一个段落的“中心思想”。
对比《爱乐之城中》(La La Land, 2016)的“春夏秋冬”四大标题,就利用季节特质暗示了情感的变化,极佳地用这种分割方式为影片分出了层次。
这样的零散、较无体系的“日记式目录”,会在无意识中另观众跳脱人物,思考每个短小片段间的逻辑联系,并受此干扰,反而破坏了整部电影行进过程中观众与角色建立情感联系的动态,最终造成了一种略显生硬的感觉。
《乳牙》(2019)当然,公正地评价,《乳牙》在内核上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它给了观众们很多值得细细咀嚼、思考的东西——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死亡?
如何看待两性关系与家庭关系里的情感依赖?
如何看待父母包办等一些家庭与社会问题。
这些具象且盘踞在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问题,聚焦在女主角米拉身上,使这位青春少女不再只是一个患了癌症、遥远而的虚构人物,而是变得真正有血有肉——米拉与现世的许多青年人一样,希望以一种从未被允许的方式去体验生活,不管这种体验在成年人看来有多么的不明智。
米拉与“坏小子”摩西坠入爱河,也是一种对未知边界与自由的渴求《乳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些少女心思般的古怪,但就像香农·墨菲在接受Screen Daily采访时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是我更想让它变得温暖一些”。
如同少女掉落一颗乳牙,便会悄悄地许下心愿,然后细心收好。
在死亡的临近与每一个家庭理不清的麻烦面前,或许这份温暖才是我们更想寻找的。
*本文原创首发于cinewoo公众号。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土澳电影babyteeth 有一个很棒的创意,看了十分钟想打人。
不自信!
非常的不自信。
全片手持,但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手持。
文本意义上,手持是为了记录及真实,但明显是一个需要沉浸的故事,你记录个JB。
伪记录也可以,您倒是动啊,剪辑上几乎没有移动摄影,大部分手持镜头除了微幅的晃动,跟上三脚架毫无区别。
更不能忍的是字幕隔断,至于吗?
需要吗?
信息量极大,一下把剧情托了底。
交代了就剪呗,按往后剪五分钟,反正字幕都交代了。
结果字幕里的信息仍旧在电影里继续讲一遍。
累。
字幕能增加极大的信息量,打隔断的利器,后面肯定得跳一下戏,双重信息量如果不是把观众当看电视栏目的傻子,就是导演对电影内容太不自信。
配乐也是灾难,开篇还以为澳洲没有自己的音乐,只能拿古典音乐充数,中间突然变成电子音就实在搞不懂了。
这种学生作业才犯的错误,不知道为什么会在一部电影里出现。
大概就是文化不自信,又想提现土澳的风情,又找不到土澳和好莱坞的差异。
除了在空镜里给几个澳洲本土生物的特写外,实在找不到自己的语境。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近年的俄罗斯电影,动不动就打打杀杀,试图找回旧日的荣光。
可是用了大量CG和美剧的镜头语言后,还是空架子,放二战可以,放前南可以,放太空都是这样的故事。
人呢?
人呢?
人呢?
一点烟火气都没有。
就如乳牙可以是土澳,也可以是中国的四线城市一般。
文化自信绝不是喊出来的口号,没人,没烟火气,有个屁的自信。
成天在上下五千年里戏说,除了骗骗快手的老铁,别说出国门,电影院重开看有没有人会给这种伪类型片买单!
影片的漫不经心,就是生活的片段,这有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所以爱情也会。
仿佛女孩身边的人生活都非常真实,父亲和女邻居的一来一往,母亲为了女儿的自我抗争,甚至那个大男孩,和自己弟弟的感情与妈妈的对比。
有些又虚幻得如death talking,女孩不能再承受时间在她身上下一步的流逝,像是一点点封住了她所有的感官,要无法呼吸。
地铁旁的爱情突如其来,温柔是这个世界最珍贵的东西。
拥抱你是给你温柔,杀了你也是,女孩的死法,难道在所爱之人怀中离去不是最美的吗?
我相信爱从来不会骗人,爱是不由自主的吸引,是世界上最美的事,是不经意的微小瞬间,是易逝的礼物,爱和责任感不能混为一谈。
Initially went into this movie blind, now that I think back, I didn’t linger along the words ‘seriously ill’ character too long. Which I came to regret not having emotionally prepared myself.Aside from my awe of the serene snapshots into these dis-functional characters lives; I found myself entranced with every detail, glance and frame that perfectly rolled into the next elegant scene.I say elegant strongly, since the impression found was not of fear from cancer or heartbreak. Millia, like every single one of us, knew fate had timely plans. But that awareness wasn’t new, which is why the story line never gravitated towards her demise, it was the beautifully capsulated love that grasped our attention right up until the realisation crumpled us ten-fold.Even through intensities such as death, there is still adoration for individuals journey. That’s all there is in our own transcript, therefore lingering on thoughts of when our pen will run out is idle.
被海报吸引,女主坐在泳池边仰望天空,一头如池水般蓝绿色的波波头假发,和玫红色的海报字体babyttch形成强烈对比。
中年危机的一对老夫妻,丈夫出门时常遇到遛狗的邻居孕妇,常常被其勾引,有意思的是一天出门又遇上后终于被勾搭上,在亲了孕妇之后及时控制住并慌张说sorry。
剧情确实没劲,以后豆瓣7分左右的还是少看吧
这是一个挺非主流的电影,我是指我们常说的那种略带贬义的的那种风格,彩色头发打架逃学甚至神经质的青春里的偶遇和故事,会有关于原生家庭的伤痛和乖乖女爱上小混混的烂俗青春故事,也有绝症跟时间赛跑的设定,前半段的故事甚至让我觉得没什么看头毕竟这样的故事和开端在亚洲国家屡见不鲜。
但我最后还是被触动了,被绝望下的温情和破碎的人们的挣扎的努力吧。
关于女主和她的混混男友的爱情虽然是剧情的主线,但我却觉得没什么好聊的,就挺老套的。
绝症女主一见钟情小混混开始发疯非要跟这个男的一起之类的,私奔又回来这些,剧情上不太有意思,但突出的是他俩跑出去玩那段的画面挺梦幻的,光影和镜头配合起来很有青春的氛围感和美好的感觉,包括两人在家里的一些快乐时光,是拍出了青春初恋的快乐和单纯的。
但我更喜欢父母这条线,崩溃到一直服药还情绪起伏的母亲和既是心理医生又是丈夫的父亲,两个人相爱,共同承受着即将失去孩子的伤痛,同时又要彼此忍受彼此调节彼此折磨。
这两个人是电影的闪光点,从排斥女儿的变化,到崩溃,到接受,到心碎,一对绝望的父母的复杂被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父亲承受不了会在邻居身上寻求一点安慰,母亲消化不了去音乐老师那里找一点寄托。
整个家庭除了经济条件没有压力以外,似乎被压力填满了,也因此对女主的这个和男主在一起的选择也毫不意外,她也需要喘息逃离和刺激,甚至是一种完全偏离轨迹的选择。
电影很多小标题,描述着场景,串联了故事,使逻辑和串联都相对连贯一些,不至于因为散状的剧情讲述而让观众迷茫。
颜色还是很青春很可爱的,极力渲染了纯爱电影应该有的氛围。
结尾做的挺好的,所有人的生日聚会和海边的回忆即使是有点硬的煽情,也成功的戳到了我的心里。
人与人之间的支撑感挺妙的,在绝望之下的欢乐总是向一把沾了麻药的刀子,戳着心窝子,不疼但总是酸酸的。
果然是女性导演才能有的细腻情绪,优点是给本质狗血的癌症做了减法,同时用了一个没心没肺的坏男孩,恨他或喜欢他都是情理之中。但字幕卡未免有点太多了吧!是怕观众看不懂??音乐和摄影也确实不错,但再多一点就有滥用的感觉,几度让人觉得很多兰。
对生命最后一刻的倔强
3星,正经拍的可以。 绝症少女+雅痞男孩=经典生死恋,虽说俗套但是人民大众就是好这口啊。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父母演员也很不错,这片子各方面都完全在线。值得一看,给四星,属于我个人不喜欢言情片,但里面的嬉闹内容还是能引起我的共鸣。哈哈。
分小标题的“短故事合集”,其实不分也建构起剧情。将死的女孩,瘾君子和我的父母,一切因药起。但没有太打动到我,以及没有《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好看》,但音乐不错。
看了解说,不理解,真的不理解
电影传达出一种很做作的强调,但就像如今的小作精人设一样。勇敢坦荡,起码不是个绿茶婊。
白百何演得真好
导演真是一点都没拍到点子上,连氛围都没做出来
不走客观的时间线叙事,把绝症变成一种更为主观的事情,这样可以加重对生命的理解,妈妈的设置有些抢戏,虽然在后半段故事很依赖于她变得好看,但她的角色和表演我都觉得非常过火,在过火的同时缺乏一种独立的主张,因为还是被局限在以往那种身为人母的表达的里面。这也是在叙事上破了美式剧作,但人设上并没有,这成为一个根本性上出现不同想法的问题。
对看了《滚蛋吧肿瘤君》的观众,这部所能有的触动就所剩无几。而且我真的对国外沉迷药物&drug的情况感到很忧虑,感觉每个当代片对这些毒虫都很接纳,当做很平常一般,甚至还要拍得迷幻眩晕美化,这可是我们的灯塔。说是土澳《美国丽人》,但涉及的家庭社会环境真的很少很浅,只是以米拉第一人称的青春期疼痛感触,对一个长片电影拿来讲小事,觉得很浪费篇幅和所有人努力。到最后垃圾人也是回归垃圾,没有任何变化,虽然这男主长得很荷尔蒙的。影片的配乐还是蛮喜欢的
这tm竟然分类在了喜剧片里……明明应该分在折磨片里。
故事和人物都套路到让人无数次想说差不多得了 毫无思考仅有廉价煽情 服化还行吧 女主穿了几次的紫色独角兽T肌肤的导演也穿过
喜剧这个标签,很伤感~
3.5
看得我云里雾里的
随性剪发,随性喜欢,随性离家出走,随性扔下小提琴,到最后死也是随性。milla做的一切都没有去问别人的建议,不麻烦别人为了自己,也不希望别人约束自己。手持镜头太多,音乐剪辑不成熟。可圈可点的是夏日的终情故事,糖果色的假发,塞在胸里的口红,谁没想过在叛逆的青春里去追随喜欢的人。
伊莱扎好看(剧里的无论什么造型都很美)
有点drama,色调很美
苟延残喘一家人
刻意设置的镜像关系(两个病人、两种爱情、两次性爱、两种音乐、合奏、出生/死亡),线索太乱,叙述往往顾此失彼;日夜交替体现朝朝暮暮,内外景分割却缺乏光感的变化,因此徒有周期而无时间的流逝;死神对女孩说话,光影在女孩脸上变化,白昼与黑夜之交,哈迪斯之所在。希区柯克在《辣手摧花》(1943)中也玩了镜像设置,查莉部分内在化于舅舅查理的人格中——这或许会成为《乳牙》可资借鉴的设置点,富家女+坏男孩的设置可能也会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