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至今看过最好的一部剧,毫无悬念的五星(连着刷15集的感觉真的太爽了),也值得本年度的所有电视奖项。
真的很久都没看过味这么纯正的医疗剧了,不是那种披着医疗皮我跟你谈恋爱然后你转头就跟别人睡了的狗血恋爱(没错,说的就是隔壁的《心跳一线间》,还有长青剧《实习医生格蕾》);也不是那种看起来很专业结果根本不经扒的“医疗剧”(可以去看一些reaction,反馈都很不错)。
主题对于医疗剧来说也挺新鲜的,聚焦在了一次15个小时的轮班当中,这就能抑制过度描写剧中人物个人生活的可能性,能够最大化地聚焦在救死扶伤的工作当中。
整部剧如果你能连着刷的话,是真的能感受到急诊室里面那种吃人不吐骨头的氛围的:死亡是常态,崩溃也是常态,大家脸上都是肉眼可见的疲惫感(这里再次拉踩一下隔壁的 《心跳一线间》,为什么剧里面的人脸上会有这么浓的妆????
),血液,体液跟医疗垃圾是随处可见的,最重要是压力真的很大,而the pitt这部剧真的是能让你感受到真实的急诊室工作的氛围的。
而这就是这部剧成功的地方(国产编辑真的能不能好好学学什么叫真正的医疗剧是什么样的,不是一群人在那里故作高深的说一堆专业术语就可以了。
) 另外这部剧里面的群像也非常鲜明,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这也是我喜欢这部剧的地方之一。
即便是管理整个急诊室的头儿,危急时刻总能帮到一把手,抓到地下医生偷药也能毫不犹豫秉公处理的人;在大规模枪击案发生的时候却也会违背规则过度救治继子的女友,也会瞒着所有人自己的心理问题,也会躲在房间里面崩溃大哭。
当然缺点也是有的,可能是班底不太够的原因,有些客串的角色演技不太行有点出戏(比如男主的继子,完完全全接不住男主的戏),希望剧组后面能够选一些演技好一点的演员。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作为医疗剧的鼻祖。
《急诊室的故事》影响了后来很多医疗剧。
23项艾美奖、124项提名,创下医疗剧纪录。
在它之前,医疗剧多聚焦单一病例或医生英雄主义。
而《急诊室的故事》首次将镜头对准急诊室的群体性忙碌与混乱,展现医护人员的高压日常。
(《急诊室的故事》截影)奠定了其美剧史上的经典地位。
自2008年第十五季完结后,华纳也曾想过重启这个IP。
但却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有谈拢。
直到去年华纳决定开启一个全新的医疗IP。
男主是《急诊室的故事》中的卡特医生,他带着原班编剧R·斯科特·格雷米尔和制片人约翰·威尔斯又重新杀回了急诊室——《匹兹堡医护前线》The Pitt
该剧目前IMDb评分8.6,豆瓣评分9.1。
虽然还未完结,但华纳已经续订了第二季。
在医疗剧被浪漫化的肾上腺素与英雄主义充斥的当下,《匹兹堡医护前线》像一剂没有糖衣的苦药。
它采用多线并行,交叉叙事的结构,多维度角色塑造,不仅聚焦医生,也深入护士、社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视角。
整部剧一共15集,每集50分钟=现实1小时,15集就是医护人员真实的15小时轮班实录。
作为匹兹堡一家创伤医院急诊科的高级住院医生,朗登(帕特里克·鲍尔 饰)在面对同事“我们为什么要选急诊科”的疑问时。
他的回答风趣幽默:“也许是因为我们都有多动症吧……”
(《匹兹堡医护前线》截影)急诊医生平均每三到五分钟,就会从A任务被叫到B任务,每天可以说是忙到脚打后脑勺。
但即使如此,病人满意度依旧十分低迷。
作为急诊室的主管罗比(诺亚·怀尔 饰),一大早被医院领导追问数据的他注定不会好过。
(《匹兹堡医疗前线》截影)当然,不太好过的还有几位新到的实习生。
01倒霉的实习生一名女士被人恶意从站台上推下去,导致火车碾过脚踝,伤势严重。
在做了初步诊断后,医生需要先在她脚踝处做个复位。
刚来还不到10分钟,几位实习生就有幸目睹了这一场面。
或许是画面太有冲击性,站在旁边观看的实习医生贾瓦迪(莎巴娜·阿齐兹 饰)在众前辈面前就那样水灵灵地晕了过去。
(《匹兹堡医疗前线》截影)喜获“宕机女孩”的外号。
另一个实习医生维塔克则在协助搬动病人的时候,不小心压伤了手指,疼地哇哇叫……
(《匹兹堡医疗前线》截影)面对此情此景,朗登医生忍不住感慨:「我们的实习生们像苍蝇一样纷纷阵亡了。
」刚来急诊室第一天就这样“出糗”,这让两位实习医生很是尴尬。
尤其是贾瓦迪,因为父母都是这家医院的住院医生,头顶光环的她为了证明自己,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同事们在得知她的父母身份后,总会给她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但最让贾瓦迪难受的是,就连妈妈沙姆西也没有认可自己。
因为她总是当着其他医生面叫贾瓦迪“亲爱的”,而不是以医生来称呼她。
(《匹兹堡医疗前线》截影)这天,医院来了一个沙姆西的病人,但因为她在做手术,而该病人又严重腹痛。
所以只能其他医生给她做检查。
可在询问病情的时候,该病人却拒绝配合,表示自己只认沙姆西。
(《匹兹堡医疗前线》截影)最终,贾瓦迪被同事以“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推了出来。
(《匹兹堡医疗前线》截影)可当贾瓦迪按照母亲在电话中的指示对病人用药后,其疼痛丝毫没有减轻的迹象。
从病人口中得知疼痛开始前她曾在花园里搬过木头,因为没穿袜子,脚上还被刺扎了一下。
(《匹兹堡医疗前线》截影)贾瓦迪在病人脚上发现了两个很小的,相隔一毫米的穿刺伤。
可直觉告诉她,并没有那么简单。
她下意识的查看了病人的拖鞋,竟在里面发现了一只毒蜘蛛……
(《匹兹堡医疗前线》截影)02慢动作医生莫汉医生(苏普丽雅·加内什 饰)是出了名的慢动作,不过也是急诊室病人满意度最高的医生。
(《匹兹堡医疗前线》截影)因为相比其他医生,莫汉不仅是治病救人者,她还是一个倾听者。
但鉴于急诊室的特殊情况,老大罗比总是在要求她放快速度。
(《匹兹堡医疗前线》截影)这天,急诊室里被送来一个名叫南迪的网红,看着有些疯疯癫癫。
朋友称在回家的路上发现她在大街上乱窜,而且还大喊大叫。
在医生要对其进行检查的时候,南迪也表现得很是惊恐。
(《匹兹堡医疗前线》截影)因为不能确定具体病因,医院决定给她做个全面的检查,主打一个广撒网。
在等待检查结果的间隙,南迪恢复了一些理智。
(《匹兹堡医疗前线》截影)她告诉莫汉医生自己是一个美妆博主。
在最近1个月她总因为焦虑睡不着觉,时常感觉身边不安全,似乎有人要迫害她。
(《匹兹堡医疗前线》截影)没多久,检查结果出来,身体各项指标正常。
一切根源似乎都指向精神分裂症,罗比指示莫汉医生将南迪送到精神科。
但看着面前这个脆弱,坚称自己没有疯的女生,莫汉医生顶着被上司斥责的风险,决定再跟她深入聊聊。
没想到,这一聊还果真让她找到了病因……
(《匹兹堡医疗前线》截影)03职业素养45岁的塞拉斯在家里安装灯具的时候从两米多的梯子上摔下来,右胸撞到了地板。
医院给他做了ct,发现肋骨骨折一侧有肺部出血症状,而且还很严重。
好在等妻女赶到医院的时候,塞拉斯已经脱离了危险。
但在桑托斯(伊莎·布里昂斯 饰)医生做进一步复查的时候,发现病人的胸部有明显增大现象。
(《匹兹堡医疗前线》截影)虽然最常见原因是酗酒,但也有可能跟内分泌系统有关,医生提出要给他检查一下激素水平。
说完,桑托斯注意到病人妻子苏珊神色似乎有些异常。
在她的逼问下,苏珊道出了实情。
原来,她每天早上都会在丈夫的咖啡里放黄体酮(会导致激素水平异常),只为遏制他的性 欲!
(《匹兹堡医护前线》截影)因为她怀疑丈夫在猥亵他们的女儿,他曾在孩子洗澡时进到浴室里,强行给她按摩。
(《匹兹堡医护前线》截影)女儿的行为因此改变,学习也受到影响。
因为不想给女儿灌输这些想法,苏珊并没有跟女儿谈过这件事。
桑托斯医生建议立即报警,但医院社工提醒她,如果仅凭妻子的一面之辞并不能逮捕那个男人。
除非女儿出面……
(《匹兹堡医护前线》截影)《匹兹堡医护前线》以匹兹堡一家创伤医院的急诊科为核心舞台。
通过对详实的医疗案例、逼真的手术场景和医护流程的刻画,展现了急诊室日常的紧张氛围和医护人员在高压环境下的职业素养与人性挣扎。
(《匹兹堡医护前线》截影)它拒绝传统医疗剧中“圣人医生”的刻板印象,医生会犯错,也会倦怠,真实呈现了医疗行业者的脆弱性。
被叫做“慢动作医生”的莫汉其实一开始并不慢。
她每天尽可能多的接诊,只为让病人尽早摆脱病痛的折磨。
但有一天因为她的一个错误,导致病人死亡。
这让她非常内疚,决心永远不再重蹈覆辙。
她以为只要自己慢下来就不会出错。
但却忽视了自己有时候让病人等得太久,而且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金钱在不必要的检查上。
更重要的是也让她错失了很多次成长的机会……
(《匹兹堡医护前线》截影)不同于理想化的医疗剧,该剧还提出了很多现实问题。
比如医疗资源不足,医护过劳等。
医院一边对罗比施压让他提高急诊室病人满意度,但对于他提出的多雇些员工的问题却总是以预算不够驳回。
(《匹兹堡医护前线》截影)除此之外还探讨了种族议题,通过患者背景差异映射社会不公。
一黑人女性在公交车上因为疾病痛到抽搐,却被当成一个骚扰乘客的瘾君子,被警察暴力送到医院。
(《匹兹堡医护前线》截影)“急诊室即人间”,通过患者故事折射出社会百态。
因为父亲的疏忽,4岁儿子误食了他口袋中的大麻软糖,致使孩子昏睡不醒,夫妻感情面临破裂。
(《匹兹堡医护前线》截影)男子给女朋友的宠物狗买了电击项圈,只因狗狗整日狂吠。
但一觉醒来,却发现项圈戴在了自己脖子上,为了牢固还涂抹了强力胶,男子不得不来医院求助。
(《匹兹堡医护前线》截影)昏迷不醒且身份不明的流浪汉,在剪开衣服的时候,跑出来三只杰瑞。
(《匹兹堡医护前线》截影)《匹兹堡医护前线》不仅是一部行业剧,更是一面折射医疗行业现实困境的镜子。
作为一名观众,除了感受到对生命的敬畏也对医疗从业者有了深刻理解。
在日复一日的辛劳里超负荷运转。
既要怀着崇高的使命感救死扶伤,同时也要面对生命骤然消亡而陷入深深地无力与自责。
很真实的疲惫。
图源于网络 / 图片Toffee / 作者
相比于那种工作时间谈恋的爱医疗剧,这部剧诠释了什么才是医疗剧!
没有冗长铺垫和家庭琐事的描述,开篇直入主题。
枪伤、斗殴、极限运动爱好者等,这些被送到急诊室的病人,让这部剧医疗剧“美味十足”。
剧情虽然俗套却很紧凑,那个昏倒的南美肤色女实习生,揭露了美国也是人情社会。
剧中,男主吐槽了紧张的美国医疗资源,与这家随时都会关闭的医院形成了鲜明对比。
由于剧情过于追求真实,以至于一些画面,让人让人生理不适。
剧情偏群像,除了男主罗比之外,戴电子脚镣的护士以及前来实习的毒舌女学生,让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第三集结尾,小偷偷救护车的行为,确实震惊到我了!
后续剧情继续保持这个水平的话,这部美剧必追。
官方背景图名称:匹兹堡医护前线 The Pitt又名:null导演:R.斯科特·格雷米尔编剧:格伦·霍威尔,卡丹·韦尔·贝内特,Reginald Lashaun Clay,Mariel Suarez,布兰登基纳,莱利·内尔达姆,Kim Bonifay,Wesley River,Johnathan O'neil,德鲁·鲍威尔,Zavieh Harrell,Holden Morse,凯瑟琳·拉·纳莎,诺亚·怀尔,菲奥娜·道里夫,伊莎·布里昂斯,泰勒·克兰斯顿,特蕾西·伊芙艾策尔,Shabana Azeez,Supriya Ganesh主演:null类型:剧情制片地区:美国上映时间:2025-01-09(美国)影视语言:英语评分: 豆瓣ID:36831851IMDb:tt31938062本剧透过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现代医院中第一线英雄的视角,检视当今美国医疗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
[内嵌多字]夸克网盘分享 - pan.quark.cn迅雷云盘 - pan.xunlei.com
随想随记。
对以往被景观化、脸谱化的群体,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电视剧采取“润物细无声”式的描写。
在这部剧里也是同样——或许是经年累月的影响,现实中的人们已经对少数群体的知识有了更多的理解,所以在这个时代,你可以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人们强调一个角色身上的少数属性,并听到他们发声和科普,同时,也可以看到少数群体脱掉标签,不被高亮提示,过日常的生活。
1. 手被割伤、经营酒吧的女士。
身材比一般女性稍大些,独特的嗓音。
最后贾瓦迪提到“这里的性别写错了,我给你修改过来了”时,女士露出了奇妙的神色,门口的麦凯医生也微妙地停顿了,但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后来夸贾瓦迪做得好。
于是我们差不多可以确信这位女士是MTF。
2. 梅尔医生。
非常非常非常强的孤独症谱系感。
剧中也提到她的妹妹是(级别更高,需要特殊照护)的autism人士,从遗传角度来说梅尔也很容易有asd,只是级别更轻,能够适应生活。
我觉得很好的一点是,Mel身上的asd特质并不是刻板印象中的特征——众所周知孤独症刻板印象特质大多数是男性或者分级较高的谱系人士的特征,级别轻的女性则往往有不同的表达。
剧中我观察到的特质有:过度共情/容易跟他人共情。
剧情中不下5次地出现Mel因患者家事而哽咽悲伤的描写。
书面化的用语和解释。
满是专业人士的高强度工作环境冲淡了这一点,但我注意到她在解释自己的情绪反应时使用的是类似描述第三人的方式,并且用词相当书面化。
对玩笑感到困惑,需要确认是否玩笑。
梅尔对满嘴跑火车的郎登医生感到迷惑,多次确认是否玩笑。
对上同样满嘴胡话的Santos,梅尔完全没对上她的电波,以至于后者总是败兴离开。
感官过载。
音乐节事件时,有一段梅尔进入er,晃神,配有各处的声音和动作被强调的镜头。
……太好了,asd医生不再是《良医》,不再需要是神童天才,在这部剧中,只是可以胜任这一职位的普通人。
看到第四集了。
想说这样上过一天班我大概一个月都不想再去了这节奏也太快了。
没怎么去过澳洲公立医院但感觉确实是钱又少活又多的那种,然后病人还满腹牢骚,到底哪里出问题了?
可能拍这个片是为了抚慰一下易患矛盾吧。
说真的我对那些投诉医生不在意病患情绪的比如在手术室搞怪的内容没啥同理心,这样高压的工作环境我如果是病人只在意好好治病谁管他们私底下开什么过分玩笑啊只要我没听到。
/都不知道看到第几集了,就是音乐节发生枪击案不知道凶手是不是第一集那个列了一张女孩清单然后妈妈喝药让自己入院希望救孩子那个男孩,我最不适的地方在于剧中一直在说不想报告给警察是不想毁掉那个孩子的一生。
不要会错意,我并不认同剧情设计为救男孩和救一排名单里的女孩哪个更重要,因为天呐他还什么都没做,只是在精神压力下列了一个名单,为什么一直说他的一生都要毁了?
难道这不是问题所在吗?
这就是他的母亲不敢好好求救只能把自己拉脱水到有生命危险,医生不敢好好报告试问谁会想承担不惜毁掉一个人一生的责任,还有那个女医生直接去报告因为她觉得这个男孩的一生和名单上女孩的生命比必须被毁掉,以及罗比认错那句:我不够重视那些女孩的生命。
这样的剧情我不知道是不是现实但我觉得认为他一辈子必须被毁才是导致最终出事的原因,如果真是他干的话。
我们学心理健康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破除stigma,因为这是导致很多有心理疾病的人和家属不敢寻求帮助的重要原因,如果这是现实,我真的对这个现实非常不满。
我当然是站自己立场因为我有一个teen男孩,刚才又正好听到说家长不能害怕自己的teen失败因为失败不是永远的,我想说正是现实现在根本不给孩子改正的机会家长才会那么害怕呢。
/好了昨晚就看到不是这孩子干的所有人都瘪了,瘪了也不忘继续“为你好”,不知道这个流程是什么样的,可以强制关72小时但不可以强迫和心理医生谈一谈?
也不知道罗比为什么会那么理直气壮去怪麦凯,他不是自己被说服的了吗?
为这个反转也许很多女性要生气了。
看了很多短评长评,纠正一个小误区:标题The Pitt是The pit的谐音不假,但这里的pit不是指什么“坑”或者“社会底层”,其实是赛车术语,the pit指的是F1赛车比赛里每个车队的维修站,赛车进站加油快速维修的地方,我们常常视频里看到的n个人通力合作几秒钟就给赛车换好轮胎的奇观,就是在the pit完成的,用来类比同样无比忙碌混乱且需要所有人通力合作争分夺秒的急救室。
好久没看过这么intense的剧了,无论是剧情节奏,情感浓度,还是对各种议题的讨论。
(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所以不知道细节是否都符合现实)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亲近的人死亡带来的持续的创伤。
还有差点没能堕胎的17岁少女,她面临的困境太让我揪心了。
太懂她不想自己的人生被毁掉的心情,因此我对想强迫她生下小孩的母亲充满了愤怒(我男票说我太入戏了,大概是因为我有相似的经历)。
最后这位母亲因为医生一句话就被说服太理想化了,如果所有人都能听得进去道理的话现实中就不会有那么多恩断义绝的母女了(曾经有国内的非常专业且温柔的女性医生耐心劝说我妈近十个小时无果,甚至还被威胁要医闹)。
标题很“正能量”,但是医护人员真的太可敬可爱了!
(我一直从心底里这么觉得)下次在ER等的时候我会在心里更有耐心。
有剧评人觉得本剧说教意味太浓,但是也许现在的我们比以往更需要这种正确。
第十一集结尾:前面铺垫了那么久的音乐节发生大规模枪击太好猜了,但是编剧你没有心!
最后一集又来了个XX的妈,跟我妈就更像了。
我妈也是真的会不顾我死活坚持不让我做现代医学的检测和治疗的,而且她绝对不会听医生专业的建议,医生再怎么努力劝也不可能有用,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她坚信自己是个好妈妈,一切都是为了我好,她永远是最正确的。
然后那个爸,明明知道自己的小孩会被害死,但他依然会说:“我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变成这个样子了,她可一直都是个好妈妈啊!
”太典了,中国爹和美国爹明明隔着一个地球却说着同样的话。
我无时不刻不为自己已经成年这一事实感到庆幸。
逃离,是为了活下去。
《THE PITT-匹兹堡医护前线》一位匹茲堡朋友推荐的戏,第一集是最轻松的,一如他们刚上班时还可以喝一杯咖啡,之后的每一集,频率加速到你会想赶紧离开医院。
所以,重咸的韩剧爱好者不宜。
讲究高潮迭起者不宜。
见血晕针者不宜。
追戏放松心情者更不宜。
朋友告诉我匹兹堡这个快废弃的工业城,人蛇混杂难以想像,据说这是根据真实的匹兹堡医护历史的原型事件写的故事。
15集仅仅只说了一天的急诊室,你要在这工作上一年,没脑溢血也要精神半残,而剧中的护士长竟然在此工作了30年。
什么原因你会选择留在急诊室工作?
套一句广告公司最爱讲的360整合传播。
急诊室医生的专业武功真的就是360。
这部戏某种程度的上瘾不是来自剧情,而是来自他像一剂临时「救生」的吗啡,激发短暂的肾上腺素让你撑下去。
还有一种压力,你实在累到精疲力竭了,但你就是睡不着,与其辗转难眠你不如起身继续工作。
以上我说的,都不是剧情,而是这部戏一直要把你救活,即使你实在痛到不想活。
所以,喜自讨苦吃者,宜。
几点膜拜必须赞扬:1.场景单ㄧ,美术单一,色调单一。
所有过去我们在制作上要避免的无聊,在此都成了核心概念。
就是要让你视觉疲倦。
2.演员量惊人,张张面孔真实到你不知哪里找来这样多临演挤满急诊室。
3.摄影晃动,镜头追寻解决问题的目标锁定,瞬间转焦,谁发号施令,下指导棋,执行者,柳叶刀,身体的问题点在哪,镜头就像医学探针精准无误。
4.剪接没有四双眼睛绝对无法工作,没有边剪边干,肯定边剪边哭,剪累了趴睡一会儿再起身接着「干」,一旦床上躺平后再起身,前面熬的可能都成浮云。
5.化妆工作量惊人,这一季搞完人生可能从此吃素。
6.编剧若没有AI帮忙这一堆专业医疗问题肯定漏洞百出。
而男主竟然是编剧之一,我都佩服到要屈诡肢了。
7.口碑甚好的美剧「ER」,在THE PITT面前应该自废武功。
8.看二集就弃戏的,我不怪你,啊你也不要怪我。
...不是...24hrs是有主线的啊,这剧哪有啊就是一锅急诊室日常碎片炖。
真宗下饭剧,喜欢写实鸡零狗碎生活风的小伙伴推荐。
我自己还是喜欢有主线任务推进的故事。
男主还是很帅的。
可算知道为什么外国看病慢了。
好家伙割伤一个手,还两个医生陪着缝合,还陪聊天+flirting。
你不慢谁慢。。。
超满分群像。Robby和Jack完全影子兄弟好带感…ps做到Dana这种程度才配无血缘的人喊Mother好吗,说的就是你们追星女
很有当年追格蕾的感觉,看得很开心。
e12开始更上强度了。
急诊即战场。就是因为意外在不断地破坏着日常,才需要那些勇敢的人挺身而出。群像太优秀了,四两拨千斤的社会议题讨论也很厉害。有时我想弥合裂痕的方式是不是就应该像ER一样,用专业精神取代哗众取宠,把事实判断摆在诊断台上,然后再用一些同理心润滑那些无法避开的锋芒。McKay第二季一定要回来啊,超干练的刘海妈咪……
从首播周到最后,观看《匹》的时间足足有三个月;这期间跨过了农历新年,经历了冬、春、夏至少三个(体感)季节。它被人重召「重回基本」的魅力——那个时候会“追”剧不会越来越一次性煲完,那个时候单集案件病例可以有所思考。当很多剧集都在进行更先锋的探索或是更大胆的形式叙事尝试,它严格遵循自己“一集一小时”的设定;在“大/小病例”“紧急/日常事件”的切换下,对医患关系、资源乃至“大风暴”席卷后的世界做出自己的评论,再加上让人动容的角色经历作为暗线贯穿其中。每周都相当期待,也十分珍惜它的出现。
看这部剧的大家,一定要看一本书《钢的城锈带兴衰史》,书里系统的讲述了匹兹堡钢铁产业衰落后,医疗照护经济是如何兴起的
这个电影怎么样啊,是不是很好看啊,有人推荐不
两集弃…剧情淡如白开水,不值得浪费时间看
看得我好忙
班味很重的电视剧,业余看难道不觉得还在继续上班吗?
这部电影令人印象深刻,导演的拍摄手法独特,将一个平凡的故事情节表现得栩栩如生。
挺好的 真实展示医院的日常
ep12实在称得上伟大......
可以
真的很专业,再看看隔壁编剧的男朋友、大佬的二女儿搞笑剧。
看得出来本剧医学部分力求写实,但时常与本意创新的“一天”时间线设定冲突,给人一种左右脑互博之感,状况太多显得刻意,一个糟糕的客串演员更是能使得整段垮掉,观众的情绪由此被打散,观感也变得疲劳。也许一次性放出更好一些?
It has been a long day.
喜欢病人之间微妙的反应
看不下去,没有吸引力,一直围着男主转…
其剧集结构却有些类似《24小时》实时叙事风格,每集覆盖一小时的工作时长,让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急诊室的忙碌与紧张,没有过多冗长的铺垫和家庭琐事的描述,而是将焦点紧紧汇聚在急诊室的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