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看的又一部好电影《决胜时刻》其实是去年国庆档上映的,去年国庆好电影太多了就没来得及看。
北平和平解放、中共中央抵达北平、驻进香山双清别墅、国共谈判、中共炮击英舰紫石英号、谈判破裂、渡江战役爆发、中共占领南京、筹备新政协、任弼时同志去世、小超邀请宋先生参加新政协、查封大量特务、新政协召开、开国大典在新中国成立的上半年,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用自己的鲜血铸就了新中国,影片中就讲述了一个叫二桥的普通小战士,他常年随中共军队打仗,曾陪着主席的女儿捉麻雀,听主席讲历史,陪主席看梅先生的戏,但由于家中母亲去世、父亲重病、妹妹年幼,主席特地叫他回家探亲。
但就在渡江战役即将胜利的时刻,当他插上一面红旗在长江南岸时,被乱枪射中两次,但他仍然坚持着扶助红旗,屹立不倒。
最终还是得到了马克思的召见。
后来主席知晓后十分地痛心,用他心爱的三根烟作为香,摆上了他渡江前拍的照片也是他人生最后一张照片,当主席说出“他才十六啊”的时候,泪目了,他是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小战士啊!
优秀影片,强烈推荐!!
憋了昨天一整天,还是觉得看完电影《决胜时刻》不写点什么有点愧对影片。
一段历史书上五百字都不到的内容+一张作战示意,拍出了近150分钟的内容,背后丰富的故事性可想而知。
和平谈判的破裂是必然的,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无需赘述。
可怜了一众和谈代表。
憋屈、苦闷、志不得展…… 从小生活在片中所谓“愁云惨雾”的南京,又家里跟南京解放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对此类题材的影片会格外关注。
惊喜:片中居然修复了开国大典的原片,高清4K,当看到伟人们的真实片断,突然觉得可以振臂高呼,干得漂亮!
振奋:看多了这类历史新闻纪实片,这部片子从“紫石英号”入手真的让人耳目一新。
英舰是真的很触我的神经。
1840自英舰始,1949击英舰终。
打得好!
提气!
兴奋:往常的南京解放内容都是镜头跟在战士们后面,这次是迎面,而且还有陈毅元帅那一口方言,爽利!
感动:任弼时把一曲小提琴曲送给最亲密的战友们,那种信念的托付、满心的信任、美好的憧憬,用这样浪漫的手法表现出来,成功催出了一波我的泪水。
壮烈:田二桥的牺牲让我泪奔了,16岁的年纪,为了红旗不倒,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解放事业,为了对主席的承诺……曾经听同学的外公讲述过,但真的有画面呈现出来的时候,绝不是当年的云淡风轻地听。
爆笑:肩负领导人保卫工作的有富真的可爱,初进北平的不适,从开片打仗的英勇到抓捕特务的敏锐,敢于耿直地与主席互怼,面对爱情的害羞……要不是主席的锦囊,老是因为工作放女方鸽子,一定是“追妻火葬场”。
你我皆凡人,有喜怒哀乐,《决胜时刻》从大处着眼,却在小处落笔,伟人有故事,小人物也有故事,有情牵动,让燃情岁月通过大人物摆在观众的眼前,透过小人物烙在观众的心里。
主旋律影片的水准如今可以差到何种程度,《决胜时刻》无疑是个鲜明的例证了,尤其是跟题材比较类似的《开国大典》和《建国大业》相对比,更是能够让人看到水准上的巨大落差了!
从本质上说,《决胜时刻》根本就不像一部电影,仿佛是根据各方要求的“必备元素”组合在一起的大杂烩!
政治大戏一定要有吧?
那就拍一拍渡江战役前的国共北平和谈;战争戏得有吧?
那就拍一拍渡江战役,甭管拍得是否毫无创意;反对帝国主义扬我民族志气得有吧?
那就把我军长江炮击英舰紫石英号拍一拍;描写我党如何会团结、国民党如何不团结得有吧?
那就把在主旋律电影中出现过好多次的各民主党派在北京迎接毛主席的场面再拍一拍,把蒋介石和李宗仁的权力矛盾再讲一讲。
政治戏和战争戏都有了,但不能端着主旋律影片的架子,还得鲜活接地气不是?
那就让毛主席在家逗逗女儿逮个鸟,外出听个戏、吃个饭,吃饭完一摸兜发现没钱!
还有毛主席给警卫员当当红娘,给人家支招儿追妹子。
不仅要表现伟人,小人物也要表现啊,那就让毛主席的小警卫员回家参加渡江战役,然后把红旗插上敌人的阵地,人死旗不倒!
主旋律影片也要加强商业元素,让观众喜闻乐见嘛,那就像《建国大业》那样找明星来主演+客串,帅哥小鲜肉都安排上,让帅哥黄景瑜演毛泽东的警卫员,让他一出场就把女观众帅到尖叫,再让他跟王丽坤扮演的电台播音员组个帅哥美女CP。
观众不是爱看谍战吗?
谍战戏也加上加上,营造一下开国大典前北平谍战危机四伏的氛围!
看了上面这些描述,想必大家也看出来,本片想要的东西太多,但这么多东西放在一起乱炖,导演根本hold不住啊,结果整部影片只能乱成一锅粥,成为让人倍感无聊、难以下咽的大杂烩!
举几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本片散乱无章的程度了,影片开头花了不少篇幅来展现国共北平和谈的内容,但谈着谈着这条线就断了,就开始讲别的戏,直到临近结尾又把和谈戏给捡回来了。
谍战戏也是支离破碎,架势搞得挺大,结果啥看点都没有,特务都到毛主席香山别墅附近踩点了,影片中军统特务头子毛人凤都来北平亲自策划行动了,让人以为接下来会上演多么精彩的谍战戏呢,结果后面根本没有惊险曲折、紧张刺激的谍战情节,我军轻轻松松地就将敌特一网打尽了,看完让人发现,谍战戏只是毫无用处的铺垫了一些小细节,主线情节根本毫无发挥。
在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屋里搜出了炸弹和手枪,也没了下文,让人严重怀疑是不是谍战戏被大量删减了!
对了,这么一锅“大杂烩”该起个啥片名好呢?
内容已经如此乱了,那片名一定要起得响亮点才好唬人啊,就叫“决胜时刻”好了,反正看完估计也没人能说出影片中的“决胜时刻”在哪儿,呵呵!
导演黄建新这些年少当导演多干监制,监制过的《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等不少片子还都挺靠谱的嘛,自己挂名导演的两部主旋律大作《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也都水准基本过硬,干嘛非得当导演淌《决胜时刻》这趟浑水呢?
整部影片完全就是没有规划好就仓促上马的样子,黄建新导演生涯的晚节不保啊!
最后毒舌君想说一句,主旋律影片也要遵循电影创作规律,不能因为题材足够“伟光正”就自动成为好的主旋律影片,而是只有拍得好才能为主旋律影片增光添彩,拍得差只能是为主旋律影片抹黑,国庆节不需要这种拍得差的主旋律影片献礼!
(文/列文)
新中国成立在即,国共两党和平会谈紧张进行,背后还有特务不断干扰搞破坏。
影片整体带上了具有年代感的滤镜,片中有很多老戏骨,演技扎实,把众多开国历史名人名将演绎得个个个性鲜明。
谈判失败后的渡江战役,让人深感战争的残酷以及我们想要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新篇章的决心!
请记住那个的小战士,他牺牲了!
😭 那红旗的鲜红是他们血染的颜色 😭 最后,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影片居然是真实影片。
惊喜!
那熟悉的声音,那红旗漂洋的天安门,那欣喜有光的眼神看得我热血澎湃,不禁红了眼眶跟着他们一起鼓掌。
电影长达140分钟,但是我一刻也不想错过。
五星推荐相信看完这部电影再去看《我和我的祖国》会更加的有感触。
这是渡江前夕的踟蹰;这是最终战场的炮火;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凯歌。
一九四九,几十年的拼搏,一代人的心血,在这个节点凝聚、喷薄。
本片全篇都在描画渡江决战前后的场景,特别的是,本片的节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沉重阴郁,描绘的中心也并未放在战争的准备与进行,反而是围绕领袖毛主席,以轻松明快的方式讲述他身边的故事。
片中的毛主席身份多样,但突出表现的是他作为父亲、作为老友、作为长辈和蔼而活泼的一面。
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领袖形象。
我们一次次地从他与身边人的互动中受到感染。
无论是替李讷捉麻雀还是送陈有富恋爱锦囊,这种带有反差的滑稽感让全场陷入欢乐。
不过也正是存在这份温馨,战争的残酷才更加刻骨铭心。
片中的战斗画面所占的篇幅并不长,但每一个镜头都能触动人的灵魂。
当英舰紫石英号进犯守区,炮火漫天,我们坚毅还击,粉碎了洋人脑中的大清印象。
当解放军硬摇着木船从反动派的轰炸中挺进,踏上对方自以为坚不可摧的防御江岸,当战士们全身已被烈火焚烧,他们仍怒吼着向敌人扑去,眼中闪亮着对未来的希望。
这是人民的胜利。
我们站起来了。
今天看了《决胜时刻》,开头黑白片仿纪录片部分一出来我就泪目了。
中间有些描写普通士兵流血牺牲的地方也让我落泪了。
但是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的故事性不强,主要是对毛主席进北京到开国大典前这段时间的一个整体性记叙,有伟人日常,有国共和谈,有渡江战斗,有北平肃反,点铺得太散,虽然电影时长2小时20分钟,仍然很多地方都没交待清楚。
对于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来说,某个画面某短对话就能触动心弦,感慨万千。
然而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可能看了一头雾水,会有很多问号。
其实吸引我去看这部电影还是片尾的4分多钟纪录片,但是电影宣传也没把侧重点放在这上面。
事实上这部电影就没啥宣传。
可惜了。
电影画面还挺美的,开头有一小段香山的空镜真是太漂亮了。
附《诛仙》影评:如何摆脱地心引力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forum_topic/616429952/附《中国机长》影评:从萨利机长到中国机长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519527党政军回顾,内参。
http://www.rmlt.com.cn/2016/0828/438267.shtml——————————————本文分两部分。
1、观影小插曲。
2、影评分析及剧透。
———--弹指一挥间 灰飞烟灭~抽烟的最高境界————
电影上映前五分钟一号厅状态(前面是昌平阿姨和青年黄毛短发姑娘)
买票前状态 白天人少 大家不妨看看说点观影小插曲。
(1)看这个片子的时候,电影院就四个观众。
前面一个50多岁阿姨、她旁边一个30岁左右短发黄毛菇凉;后面一排是一个中年重量级男子、他旁边是一个戴着眼镜的帅哥。
(不要问我这个帅哥到底是哪一个,你懂我的)(2)看电影的前6分钟,电影院灯光没关,我实在受不了就小步到最后一排。
“看似没人、哎”,犯嘀咕之后。
往前排走啊走,“不行、我一定要投诉”。
奔着这个想法发现了票根后面的电话:“嗯,没错,写的是这个电影院的电话”。
于是我打了电话。
接电话的是一个青年女生声音,这时候我气消了一点(事实证明女性、尤其声音好听的女性可以更好地处理投诉)。
然后我就巴拉巴拉说明了情况,OVER。
我步伐沉稳地走到自己的座位(电影院中间区)。
过了大概十分钟,我已经入戏。
突然听到一个声音,我回过神往右边抬头看了下。
原来此人是电影院的工作人员,我只见他穿着暗色衣服、双手拿着两瓶饮料。
然后他跟我说了一些道歉的话啊,然后就递给我和我左边的男子每人一杯(根据我描述的方位知道戴着眼镜的帅哥是谁了吧 哈哈哈——古话说得好“自恋的男人运气不会太差”)。
我就犯嘀咕,为什么只给我和邻座的这位饮料,前排的两位女性没有。
不是说好“女士优先吗”?
我一边吸吮冰雪碧饮料“冰爽”,一边目送这位工作人员。
“天呐,是不是他们通过电话锁定我了 厉害了”(可能片子里有特务情节 我有点入戏 哈哈哈 我这是反侦察)。
我脑海突然蹦出一个念想“对哦 他只有两只手 不可能拿四杯饮料”(这时候发现托盘的重要性了)。
所以,3分钟之后,那人又给了前排两位女性饮料喝。
全程我在喝、旁边的男子却纹丝不动。
不知道他有没有过于投入看戏。
电影院真是安静啊。
得知国民党脱离和谈局面,毛主席拍桌子(有可能是别的情节 因为根据我喝饮料快喝完的进度 应该是后面的某个情节点)——我还特意吸吮吸管来打破安静的局面(借用毛主席对警卫队长聊诗经的戏中的一句话“诗歌就是夸张的嘛”,我吸吮吸管这个形容也有夸张的成分)。
--- 观影之前嘀咕了下,以为这是一个人物很扁平的片子。
观影之后,发现结果高于预期。
我先说说此片好在哪里: 首先,毛主席的形象更有亲和力。
他陪女儿抓鸟、和儿子一起吃同一根黄瓜、和小警卫员的通信、和警卫队长聊爱情、主动握手梅兰芳并在戏台下看京剧《霸王别姬》、看完戏后路边摊吃夜宵时和百姓聊民生,这些无形当中拉近了主席与观众的距离。
其次,通过警卫队长和小警卫员串起整个百科读物式的历史知识点。
(1)电影第1幕。
大背景:电影开篇交代,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并受百姓欢迎。
随后毛主席出入驻香山,期间和国民党展开南北谈判——此时国共隔江对峙。
小故事:通过细节塑造主席的亲民形象,通过警卫队长布放香山治安建立紧张氛围。
(2)电影第2幕。
一艘英国舰船在长江试探解放军底线并被击败。
国民党认为英国和美国将接入战事,于是主动放弃和谈。
解放军过江击败国民党。
(3)电影第3幕。
策划共同新中国纲领内容、并在1949年国庆节宣布新中国成立。
小故事:警卫队长抓捕北平的国民党间谍、毛人凤试图用飞机轰炸建国日的天安门。
再来说说不好的地方。
(1)【人物】由于片中“坏人”不够坏、动机不坚定,导致国共双方戏剧冲突不够。
比如间谍香山暗杀主席,画面只是一男一女探查香山、随后透过警卫队队长看到山里这两人的尸体——既没有表现暗杀过程也没有表现反暗杀过程。
本来毛人凤请示蒋介石炸第一个国庆日的天安门,蒋介石再三思虑后取消这个计划。
“香山暗杀”,弱化了恐怖氛围。
“飞机轰炸天安门”,坏人做事不够绝,危机自动解除,也就失去了张力。
“渡江作战”,基本就是人海战术。
观影过程那叫一个“惨”——解放军各种被炸。
看的时候难受。
解放军上岸的时候,有点小激动。
最后旗帜插高土墩上(小警卫员转员为解放军小战士后拿着这个旗帜插上面 然后被子弹打死)。
整个过程很短,就是惨、勇往直前、插旗帜、拔高了小战士的形象。
(2)【节奏】开篇30分钟过早地进入抒情、过多地交代历史背景、过多地无休止塑造主席的亲民形象,导致情感略微刻意、节奏拖沓。
音乐从始至终,都是有一个深沉的调子在带着。
如果可以弱化音乐,然后在非常非常之重要的地方再抒情,效果会更好。
不然强行用音乐来渲染、讴歌,就显得刻意——会让观众认为是洗脑行为。
和谈破裂之后,节奏才有所提升。
(3)【故事结构和情节】故事有两条线,说了很多但没有深入、没有展开。
明线:以毛周为首的共产党在政治、军事上打败国民党;暗线:公安局罗瑞卿把关、小男主警卫队长为执行的力量,清理北平间谍、保护毛主席等人的安全。
明线是百度百科可以查到的,暗线是内部人士才可能知晓的——所以创作者虚化处理了暗杀这条线。
关于细节,可以说几点感觉不那么舒服的。
(1)资料片4K还原度很棒,如果唐国强先生可以减肥,可能更吻合毛主席形象。
那个年代很贫瘠,而且资料片里的毛主席是憔悴容的。
(不过,讴歌嘛,也就容光焕发了。
)(2)戏中主席、总理等一行人给孙先生三鞠躬,主席还说“要继承孙先生遗志”。
不知道历史上是不是真有此事。
这个情节点有点怪怪的。
(不过为了统一,也就沾沾边了。
)(3)主席抽烟镜头比较多,认为作为艺术,还是可以不要再表现主席抽烟。
也许可以想点别的道具来替代。
中间一场戏:毛主席主动找梅兰芳先生,梅先生请主席抽烟,主席说为了不影响他上台唱戏也就不抽烟熏他了。
后来回去还抽。
艺术终究是艺术。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我们的电影电视剧开始不断表现毛主席的抽烟细节、又是什么时候全民抽烟的。
关于柔美的地方。
(1)警卫队长对象(王丽坤饰播音员),穿着长裙子(青色系至于什么花纹我记不清了)、顶着屋内强光、推开大门的时候,我竟然感受了《芳华》的感觉。
观影的时候,我想到“我去 好看 不过应该是裙子好看 还有王丽坤的身段具有线条感 尤其是长腿”。
不过啊,头发箍着,如果披着头发、吹点风让头发飘起来(很像广告 哈哈哈),其实更好看。
这个细节跟本片主线没有太大关系(俩个人的爱情更多地是娱乐元素 纯属是附加的)。
无非告诉观众“看 我们播音员也是时尚的 看 她对我们警卫队长是有心的”。
(2)任弼时重疾前给各位一把手拉小提琴。
他前面戏份可不多,为什么强调拉琴。
一是精神升华;二是告诉观众,我们也是有艺术细胞的。
(3)主席和孩子们一起吃饭,家人会外语。
主席说自己在学英语,然后以相对流利的口语说了几句。
这也是告诉观众“看 我们也是和世界接轨的”。
总结:看电影,这些东西都是细节。
但是都是编剧潜移默化传递给观众的东西。
这三个细节比较好。
如果不考虑故事、对主旋律思想不排斥,是可以看看的。
起码,主席变“可爱”了、生活化了。
———————上映第二天——— 关于电影延伸思考:观众爱看什么。
电影的类型分的很多,也很乱。
比如爱情片类型。
我想,几乎所有电影都有爱情戏。
爱情只是元素。
比如悬疑片,几乎所有电影都有悬念,悬疑只是氛围。
我更愿意用有可操作性的语句描述。
比如以少胜多、斗智斗勇的故事。
比如《智取威虎山》(徐克版)、《狼牙山五壮士》(小时候看的版本)。
为什么这么说呢?
弱者处于危机中更能让观众为他担心;其次,观众更喜欢智慧的策略(人海战术只能表现团结 而智取更难得),为其倾倒;最后是勇气,越是弱者越能爆发勇气,他获得胜利对观众所带来的成就感是巨大的。
另外还有,战略家如果和远距离的战场融为一体,不至于文戏是文戏、武戏是武戏。
我认为平行剪辑,另将战略家置身与战场(用上帝的俯视角度),可以更有看头。
还可以,用幻境将敌对双方的战略家置于同一“虚拟”的场景——借用电影《孔子》老子和孔子进入论道场景的表现手法。
让两个不碰面的宿敌在一起交锋。
《长安十二时辰》里,由于周一围和雷佳音饰演的正反角色没有很早的面对面交锋而导致节奏拖沓——如果让虚拟的处理让他们有智慧的交锋会更有看头。
以上只是从人物强弱设定、文戏主角在武戏中的处理,进行阐述。
至于其他方面,还有待细究。
电影是深奥的,也是有规律的。
这是我们探寻它的目的。
这部影片在1949年毛泽东的新年贺词中拉开序幕,到10月1日开国大典结束;讲述了毛泽东进京、国共谈判、渡江战役、筹划政协会议等关键历史事件。
对于我党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从片名“决胜时刻”也可预估,影片的气氛是千钧一发、扣人心弦的。
实际上,影片却塑造了共产党领导人游刃有余、信心百倍、志在必得的形象,体会不到至关重要时刻全力以赴的感觉。
共产党和国民党两方的活动构成电影的两条主线,交错进行。
我党的画面永远是明亮的暖色调,阳光明媚、人人精神饱满、笑容满面;而对方的画面则是阴暗的冷色调,老蒋愁容惨淡,隐居于溪口老家,撑一把黑伞祭拜自家宗祠和母亲的墓碑,对前途一筹莫展。
两方交汇的场景一是谈判桌,二是大街小巷的特务。
谈判桌上,周恩来始终掌握主导权,他永远是站着据理力争;张治中带领的国民党谈判团每每被怼得哑口无言、面面相觑。
双方争执的关键问题,影片语焉不详,缺乏历史知识的观众很难产生共鸣。
双方特务的对峙更是支离破碎,有头无尾。
只见鬼鬼祟祟,没看出什么剑拔弩张的情节。
政协前夕,国民党埋下的最后一个人体炸弹被轻而易举地捕获;开国大典当天,老蒋的终极计划——飞机轰炸,也默默地胎死腹中。
影片的英文名是Mao Zedong 1949,所以,主角应是毛泽东。
然而,剧中的毛泽东像个幕后掌柜,只等下属汇报消息。
他是个享受天伦之乐的爸爸、是个八卦下属恋情的长辈、是个甘冒生命危险追星的戏迷、是个宽容贴身士兵返乡探亲的上司……我们看不到领袖在决胜时刻运筹帷幄的战略智慧,看不到他的决心和勇气。
不是说不能表现日常生活的柔情,但要把握主要方面,否则过犹不及。
渡江战役是最重要的转折点,但依旧乏善可陈。
老套的剧情:炮火连天、血肉模糊,我党战士以血肉之躯前仆后继,强行登陆,曾在毛主席身边的小兵在山坡上竖起一面鲜红的旗帜,流弹刺穿他的胸膛,但旗帜屹立不倒。
我总觉得,正面拍摄残酷的战场画面是非常无力的,观众看到的无非是“特效”,不如表现背后的故事更加真实感人。
如:战前将领和战士如何鼓舞士气;战后,面对登陆成功和伤亡惨重的局面,领袖悲喜交织的心情……记得电影《敦克尔克》和《至暗时刻》两部反映一站和二战的电影,都没有直接表现正面战场,却从头到尾引人入胜。
其实,渡江战役前国共的拉锯和我党的毕其功于一役的信心,足以撑起一部影片,无需加入其他细枝末节。
战争片一直是国产片的软肋啊。
这部影片的亮点是群英荟萃,拍摄技术高超,观影体验好。
许多观众是冲着结尾彩蛋——高清修复的开国大典真实影像去的,但是电影中的片段只有一瞬间,不如直接看完整的影像。
拍摄这样的主旋律影片,一定受限颇多,也不能强求过多。
最后,再来回顾一下毛泽东在渡江战役胜利后写下的诗吧: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影片,电影《决胜时刻》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全国胜利和党中央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历史。
影片通过历久弥新的题材内容加上创新的艺术手法,追溯了新中国成立的初心和使命,缅怀致敬了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同时也为新时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树立了新的典范。
影片的最后,还原了“开国大典”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彩色真实影像,让我仿若来到那个重要的历史时刻,真切的感受来自那个年代的呼吸和令人震撼的场面!
这应该是“开国大典”的历史影像资料第一次以彩色超高清画质出现,身为一个中国人,我真的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这是难以言明的震撼和感动。
70年后的今天,通过大银幕,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这一历史性时刻,这一决胜时刻,这一新中国重要时刻,内心依然十分的震撼和激动,依然会为此感动到热泪盈眶。
这是一部有思想、有情怀、有激情又有温度的经典之作,不仅是因为这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的电影,更是它的艺术创作的新颖,让《决胜时刻》不仅在立意方面志存高远,在情怀的把握上也更加具有温度。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最重要的历史时刻,影片对于“和谈”的过程作了非常细致的描述,在细微末节上的处理更是精益求精,谈判桌上的针锋相对,我们党有我们的底线和坚持;而著名的渡江战役也是用了一段篇幅来深刻的记录了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而在影片中,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不仅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魄力,更有对待部下、家人的温情感人的一面。
我从这部电影里体会到了情绪上的喜怒哀乐,跟以往看到的那些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有着不一样的感觉。
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鲜活了起来,无论是小战士田二桥短暂的一生,还是任弼时同志那段像是在跟战友告别时拉的那段悠扬的小提琴声,都让我沉浸在一种非常饱满的情绪之中。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时强调,我们缅怀这段历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革命情怀。
这不仅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也是对那段风雨历程的回顾,更是对追求美好未来的鞭策。
还原历史、以情动人,既有抒情、又有诗意;既有斗争,又有温情。
希望这部电影的主流价值能够得到传承和传播,光是重温那段真实彩色的“开国大典”就足够震撼到我们心灵的,希望年轻的观众朋友们能够铭记历史,珍惜得来不易的和平生活。
从任何角度看,《决胜时刻》都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中国式的“重大题材”主旋律电影。
没有更好,也没有更坏。
它延续着几十年来这一类型固有的叙事模式,高大伟岸的领袖人物,激情澎湃的战斗场面,复杂而又繁琐的谈判过程与会议场景,大段诵读的经典语录,惟妙惟肖的特型演员。
同时它也延续着这个生态闭环内如履薄冰的细微创新,越发亲近的重点人物,逐渐丰富的小人物视角,以及日益增加的商业元素,大量参与的明星,都在秉持“庄重、严肃、不戏说”的红线外,试图增加电影的可看性。
以《决胜时刻》而言,电影里多线索穿插,传统叙事线之外,非常与时俱进地编织了一条“谍战”线。
战争与爱情也没有缺位,元素是足够丰富,但融合得并不好。
政治主线不说,谍战那条线几乎完全跑偏。
好像抓特务的本职工作没做好,倒是没少在谈恋爱上耽误工夫。
爱情戏也是无本之木,革命时代的爱,并没有太多浪漫书写的空间,石光荣式霸道的“对你好”已算入情境的表达。
要不是黄景瑜长得帅,这部分基本不具备任何感人的可能性。
整部电影除了既有的历史进程,很难凝炼出一条有意义的故事线。
1949年最大的事情,是围绕政治协商会议,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新中国。
但具体的表现形式无疑就是开会,怎么能把政治会议拍出故事感来?
会议背后的事情能说的很有限,很多面孔已经消失在当下的语境里,更遑论去扩展与深入?
便只能泛写群像,写丰富的政治图景,写欣欣向荣的精神面貌,写各党各派、各行各业。
在这方面,我以为《建国大业》已经做到了现有尺度的极致。
而今再由黄建新重来一次,没有更好,反而在格局与感染力上都有所倒退。
历史的真实感在创作空间上已无比局促,无非更生活化更有亲和力的主席,更严肃更有魄力的总理,以及小提琴拉起“Amazing Grace”的任弼时。
便唯有再次依赖特型演员,用取巧的方式强化和巩固“历史感”。
唐国强们演得不可谓不好,但终归是观众们早已无比熟悉的讲述模式,一再重复,无甚新意。
即便是电影里插入了一堆其它影视剧的素材画面,观众们也丝毫不会觉得违和或突兀,它们看上去都是一模一样的。
不会有任何情节上的意外,大历史自不必言,反动派垂死挣扎、负隅顽抗,注定也是徒劳无功。
阴谋不成,谍战自然废话连篇。
小人物的命运也有迹可循,无数细节引来意料之中的“牺牲”情节,看似颇有心思的布局,处处漏风,无不显现着创作的疲乏和懒惰。
电影叙事笔力的缺乏,同样反映在形式与内容的游离上。
时常是高亢悠扬的配乐先至,精致考究的画面紧随,演员们表情生动,细节抓人,唯有情节是忽然跳入的。
澎湃的情绪在某个节点毫无征兆地激发,却没有任何铺垫,空剩下浓烈,只能让观众发动自己有限的历史知识积累去发散和联想,自行补足。
这样的电影本身是“反叙事”的。
局部的感情都是成立的,也不乏很多感人或激动人心的段落,但聚合在一起,便陷入各自为战的分裂。
所以电影最后呈现的面貌,就是流水账、碎片化、不成体系,人物符号化,风格舞台化,台词口号化。
仅有的一些商业元素,畏手畏脚,并没有真下功夫去细细雕琢,大大咧咧,形式多过实质,拍得浮光掠影。
纵使如此不讲究的商业元素,却成为了电影仅有的强记忆点,而占据更大篇幅的正章部分显得越发缓慢和温吞。
这种抒情式的漫写,在长达2个小时20分钟的时长中延宕,并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意义的戏剧冲突,而变成了一种通过表演“真实”而去复刻“历史”的精致模仿。
电影真正有价值的,还是那些被重新修复过的历史影像。
它们如此真实地展现出了那个时代那些人,那些弥漫在画面中的情感与情绪。
无需任何语言的修饰和解读,这是再高级的表演都无法还原的。
现有叙事语境下,重大题材的创新越发艰难,如今想来,十年前那部《建国大业》,已然是最有成效的破题者。
我们的胜利是摧枯拉朽的,敌人的溃败是一泻千里,困兽犹斗。
这不仅是光与暗、暖与冷、正与邪的对照,更是理所当然、不容置喙的定性。
在历史面前,不再有暧昧空间,也不必再送去那些所谓善意的曲笔。
好可以形式丰富,笔意深厚,坏也要坏得义无反顾、彻彻底底。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无论形式上、内容上,《决胜时刻》都无法在创作中更进一步,它所做的,就是它所能做到的。
基于此,电影虽有很多遗憾,却也无法再有更多苛责。
不能说这样的电影没有技术性或艺术价值,但它们完全是存在于普通商业电影及艺术电影之外,可以自行构建运转的一套封闭美学系统。
就像单位的“笔杆子”们挥挥洒洒所写就的大部头官样文章,高屋建瓴、用词精炼,引经据典、对仗排比,也算是门槛极高的工作。
但在普通人看来,那洋洋洒洒的字的组合,实在难以咀嚼消化,更别说欣赏品鉴。
传统的主旋律拍到如今,已陷入自我重复、难以创新的困境。
红线就在那里,立场和语境一早已设置完毕,功过是非早有论断,可行书写的空间几乎没有。
有关方面和观众们都双目如炬,稍有逾矩,都会引发“事故”。
这样的电影也很难形成真正的话题度和影响力,可能获得的商业价值,多半要靠包场实现。
相比之下,不管你是否是“战狼”或“流浪地球”的粉丝,都必须承认,与商业类型片融合的主旋律,才是迭代的新品种,代表了主旋律未来的进化方向。
而像《决胜时刻》这样的电影,即便放在传统的主旋律献礼电影里,也并不存在更多被记录被讨论的价值。
它唯一做好的,就是“不出错”,而当它切切实实达到这一目标后,便也注定会变成一部难以唤起更多关注的平庸作品。
情怀朴素的观众便会一再重复这样的过程,看过了,触动了,然后忘记了。
3.5
战争场面燃,生活日常温情脉脉。配乐有点过,强行煽情。喜欢各种小细节,
啥时候能拍个正经的1949背景谍战+反特片
人物刻画生硬 剧本内容浅白毫无深度 是适合六年级学生的政教片 优点在于大部分画面较美&因为浅白所以看得流畅 (国民特务利用追问按包卖的小贩多少钱一斤来找到主席的住所的方法长见识了)
这类电影的通病,太碎了,如此复杂跌宕的一年,多方的故事不可能两个多小时就讲清楚。另外,黄景瑜的错就错在太帅太干净,整部电影脸上永远保持阳光自信,根本不像久经战场又负责保卫工作的特情人员,面对工作没什么可发愁一样。不过用了很多以前电视剧和电影的片段,大概也是这副经典演员搭子这么多年的回顾吧。
1949年,几个关键事件串联起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历史,小人物和开国领袖视角交织在一起,努力刻画毛爷爷亲民形象。好像看到了《建国大业》《长征》等片段插入回忆。
天天主旋律,国产也出点新意好不好?
挺好的历史题材,如果拍得更纪实一点,减少点过度煽情,就更好了。
结尾那段真实的视频,让人泪目,想多看看那几位伟人,想多看看当时每个人的笑容,弥足珍贵。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一想到这,就觉得一切来之不易,伟大的人们,永远怀念你们!
爱国者们必看的电影
正常发挥,大背景与小人物爱情故事相得益彰
《建国大业》补充篇,延续了“大业”系列布局宏大、蜻蜓点水的特点,大量的线索铺陈最终皆是浅尝辄止,最终致使节奏拖沓、人物扁平、故事缺乏重点。片中有一段老毛看《霸王别姬》的情节,可能是为了与蒋光头颓败相互文,但本片终究没把重点放在国共争斗之中,光头还是个在幕后挨打的工具人,他的戏份也让人如坐针毡,最终致使这段情节成了垃圾时间;而渡江战役则是我见过最敷衍的战争戏码,一堆大炮轰轰轰、拿着机枪突突突,甚至还效颦了一把《父辈的旗帜》,看得我着实尴尬;香山和谈没有火药味,京沪谍影全是小打小闹,重要历史时刻读文件,老毛也是整天不务正业的样子。除了展现几位伟人平易近人的一面,本片真是少有亮点啊。分数献给几位老戏骨和舒服的摄影,拍的真是不行,失望。(另:还是《建国大业》好看)
爱国教育电影,如果你知道历史发生过什么,你就会知道现在的和平有多么宝贵。
拍这种片要票房是得有多大勇气,影片可贵的是历史客观的还原,不极尽煽情之能事。不过此外作为商业片而言,真的剧情平平。不是边玩游戏,估计难有耐性从头看到尾。
任弼时一段演奏看的所有人都会被触动吧。
黄景瑜太好看了啊啊啊啊啊啊演技在线
特殊作品,其实可以看,但也就那样了
溪口的蒋公用直钩垂钓,香山的主席用麻筐捉鸟。固守长江临渊只能羡鱼,借力好风诱捕方可擒贼。若是做那西楚的霸王,卦象都是凶兆。若是成为得胜的将军,东风都会送船。和谈没有帅印,划江忤逆乾坤,那边还在百厥而待九死一生机,这边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别故园三十载,今日北平没有特务,只有和平。
拌饭电影
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