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史上,《战场上的圣诞快乐》被认为是最深刻的反战电影之一,英国摇滚巨星大卫·鲍伊和日本著名音乐家坂本龙一的出演促就了本片的一段跨世纪佳话。
而由坂本龙一创作的电影同名配乐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戦场のメリー・クリスマス ]亦是配乐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相信即便没看过《战场上的圣诞快乐》的观众也应该听过它的同名配乐。
整个东亚地区拍摄的战争片实际并不在少数,出于中日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兵戎相见的近现代史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相关题材一直以来都是东亚地区影视剧创作绕不开的重要方向。
但作为战争片亚类型的战俘片却屈指可数,除了小林正树的反战史诗《人间的条件》和大岛渚的《战场上的圣诞快乐》外,几乎再没有值得一提的战俘电影。
一味追求商业利润的类型片投资者们似乎只钟情于战争胜利的大场面主旋律歌颂,而从未对战争灰色黯淡的一面感兴趣,从未对战争中失去话语权的历史虚无者们的声音感兴趣。
小林正树《人间的条件》正因如此,去年年底在韩国本土上映的战俘片《摇摆狂潮》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这部备受期待的韩国商业电影或许无法同大岛渚的《战场上的圣诞快乐》的艺术性相提并论,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一部值得一看的优秀作品。
影片《摇摆狂潮》的故事背景是朝鲜战争期间著名的“巨济岛事件”。
在战争过程中,大约有14万的战俘被关押在朝鲜半岛东南端的巨济岛战俘集中营,主要由美军方面管制。
由于《日内瓦公约》对战俘人权的庇护,巨济岛集中营的战俘们享受着比当时韩国普通百姓还要高质量的生活水平,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一部分获得自由机会的战俘甚至不愿遣返回国。
于是,巨济岛集中营爆发了两个不同阵营的斗争。
美军在这场暴乱中试图以武力加以镇压,却因此而受到了国际上的指责。
影片切入点正是这场以意识形态为指导的战俘营内部暴乱。
为了解决这场旷日持久的暴乱以维护自己的官途,集中营营长与其下属在商议之下,将战俘中声望极高的朝鲜民族战士路基秀释放。
故事便跟随主人公路基秀展开。
同时为了扭转备受外界批评指责的不利局面,集中营营长策划向新闻媒体们展示集中营的和谐景象,于是安排擅长踢踏舞的黑人军官杰克逊组织一场由战俘们参与的踢踏舞表演,该表演将于圣诞夜当晚呈现。
在历经一番辛苦筛选之后,杰克逊最终招募到了四位踢踏舞成员,尽管四位成员的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但针对当前的紧急情形来看,也只能是赶鸭子上架,勉强与杰克逊组成一支五人踢踏舞舞团。
从影片所提供的人物身份背景来讲,编剧显然有意识地将五人团设置为影片最大型的现实折射装置,整个舞团几乎囊括了朝鲜战争中所有的弱势角色,从他们的身份背景即可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路基秀是朝鲜阵营的追随者,被战俘们一致视为朝鲜民族英雄,他早年曾在苏联舞蹈学院求学,舞蹈天赋过人。
但这样一个表面风光无限的角色,却注定是影片中绝对的悲剧性人物:集中营营长将他释放是为了安抚战俘,他只是被利用的棋子;在队友心中他不过是意识形态的符号化身,他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他着迷踢踏舞,但又不得不拒绝这被其身处的意识形态定义的西方资本主义舞蹈。
杨板莱是无数韩国难民中的一员,她精通中、英、日、韩四国语言,为谋求生计而给杰克逊做贴身翻译。
战争使得这位原本有着美好未来的少女被迫流离失所,连吃饱饭都成问题,在她随同舞女们来到战俘营的第一场戏里,她所关注的也只是温饱问题。
杰克逊尽管是美国军人且有其职务,但哪怕是在战争这样的非常时期,身为非裔美国人的他在以白人为主的军队当中也无法避免遭受到歧视的目光。
在驻军日本期间,与日本当地女子相恋,日夜祈盼能够回日本与该女子重聚。
组织这场踢踏舞表演是他唯一能够再回到日本的机会,他同样是被上级呼来唤去随手可扔的工具。
中年大叔并非军人,他是误打误撞被关进战俘营的。
他加入踢踏舞团的目的很简单,他希望踢踏舞能帮助自己一举成名,这样即便自己无法自由行动,与他在逃难过程中走散的妻子也能够通过新闻找到他。
踢踏舞便是其用以找回妻子的唯一希望。
胖子是中国军人(因片中扮演胖子的是韩国本土演员,中文腔听起来较为蹩脚),他自小热爱舞蹈,但却不幸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能长时间做剧烈的运动。
从整个五人团囊括的中鲜战俘、难民和非裔美国军人的配置来看,创作者很明显关注战争中弱势群体们的声音,而非意识形态的孰优孰劣孰对孰错。
影片核心的反战主题是:无论什么样的战争,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路基秀面对的灾难是无法成为自己,无法去拥抱自己热爱的舞蹈;杨板莱面对的灾难是温饱问题,以及随时有可能夺走自己生命的战争……就连平日对待朝鲜战俘态度颇为恶劣的美国士兵,也会有独自坐在角落望着家人合照而陷入乡愁的时候。
影片《摇摆狂潮》与大岛渚带有作者风格的《战场上的圣诞快乐》相吻合的地方在于,两部电影主要的矛盾是文化层面和国民性气质层面的冲突。
这种双重冲突表现在《战场上的圣诞快乐》里是性格隐忍阴沉的日本陆军大尉世野井和热情开朗的英国陆军少佐杰克的互动,在大原上士和劳伦斯先生身上,我们同样能够看到属于两种民族个性的对峙。
而在《摇摆狂潮》中则是生性倔强的路基秀与包括杰克逊在内的周遭美国军人的较量,同时亦是以踢踏舞为符号化的西方文化对参与踢踏舞表演的战俘们为代表的东方民族的渗透。
在《战场上的圣诞快乐》中,大原上士所缅怀的战俘营的圣诞时光是接近童话般的不可能实现的虚构,大岛渚通过这些不可能实现的虚构场面,解构不同文化的、不同民族立场的个体抛开其文化和立场,让他们都以作为最为基本的人的身份进行交流。
这在《摇摆狂潮》中对应的是与战俘营里两种意识形态斗争格格不入的踢踏舞(事实上,巨济岛战俘营的真实历史里并没有发生过踢踏舞表演,踢踏舞表演本质上是影片为突出主题的虚构想象)。
在所有体现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中,音乐和舞蹈毫无疑问是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它们是跨越地域语言障碍的世界性语言。
踢踏舞暂时性地消除了战俘们和美国军队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他们共同分享着挥洒汗水的喜悦与快感。
而《摇摆狂潮》与《战场上的圣诞快乐》最直接的区别在于,《摇摆狂潮》是一部学习好莱坞经典电影叙事的韩国主流商业制作,它融合了喜剧元素、音乐歌舞片元素及调度、好莱坞传记片的剧本方法,是一部有着太多好莱坞经典作品影子的电影。
影片去年12月份在韩国本土上映时,影评人普遍中等评价和观众给出的高分所形成的反差,似乎也正好反映了《摇摆狂潮》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两个门槛上的差距悬殊。
对好莱坞类型片剧本创作和具体拍摄方法的效仿并不是韩国商业电影的独家专利。
好莱坞电影对世界范围内所有的电影工业皆有重要影响,去年火爆中国大银幕的社会话题之作《我不是药神》便是一部好莱坞式的电影创作。
相比中国电影工业的好莱坞化,韩国对好莱坞的学习的确领先一步,从早年的《杀人回忆》《老男孩》《汉江怪物》到近年的《恐怖直播》《釜山行》《与神同行》等成功的电影作品中,我们都能够轻而易举找到好莱坞电影的表现技巧和元素。
《汉江怪物》
《釜山行》像奉俊昊、朴赞郁这样拥有自身美学风格的韩国知名导演,也需要学习和运用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技巧。
与之相辅相成地,在日趋完善的韩国商业电影制作下,韩国新一代演员也获得了表演质感上的提升。
韩国青年男演员整体的职业素质不仅比中国强势太多,甚至也与韩国本土的青年女演员拉开了明显的差距,从偶像转型的韩国男演员们投入到正规的电影拍摄过程中来完全不显含糊。
仅以在中国热度较高的几位韩国年轻演员为例,主演《隐秘与伟大》《夺宝联盟》的金秀贤、主演《思悼》《燃烧》的刘亚仁、出演《军舰号》的宋仲基,都在影片中展露了让观众眼前一亮的流畅表演。
而《摇摆狂潮》男主角路基秀的扮演者,以风靡一时的韩国偶像组合EXO成员身份出道的都暻秀(出道艺名为D.O.)同样提交给观众一份优秀的成绩单。
事实上《摇摆狂潮》并不是都暻秀的演员首秀,早在2013年都暻秀便在大银幕上出演了角色,而2014年的那部大热韩剧《没关系,是爱情啊!
》更是让都暻秀拿下了韩国百想艺术大赏的新人奖。
都暻秀此后的演艺事业尽管不断有佳作涌现(比如《纯情》《哥哥》《与神同行》),获得了不少的人气奖项或者提名。
但由于偶像歌手形象的根深蒂固,直到《摇摆狂潮》这部电影,都暻秀才接到了一个足够展现其表演实力的严肃角色。
而结果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都暻秀对主人公路基秀的诠释是成功的、触动人心的。
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无论是演员职业素质培训,还是类型片的多元化市场,韩国商业电影始终走在中国商业电影的前面。
《摇摆狂潮》作为东亚地区较为少见的战争片亚类型的战俘电影,值得被业界赞扬和加以反思。
作为优秀的韩国商业制作,这样的作品同样值得去学习。
作者| 卡洛斯的三棵树;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实人生很简单,一件事就可以填满。
环境没那么乱,何时何地你都有的选。
思想这东西说不准,但我就知道拍这样电影的人准会喜欢大宝或列侬。
片尾曲像是量身定做的,听起来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对标昨天去电影院看的热带往事——我从两三年前它只有一张高架桥下人行道海报时就在期待它了,但看完觉得并不舒服,甚至觉得它碰了我猫王的瓷…本来英文片名是加分的,但这样放进去着实不高级。
而《摇摆狂潮》就整体性很强,完成度太高了,年轻演员也很惊喜。
看来要拾起韩国电影了。
感觉距离上次看歌舞片 还是很多年前的如果爱首先D.O.真的演得很好 即使才看完他的电视剧 还沉浸在世子的高冷帅当中 看这个电影 马上就把我拉到奇秀的角色 “我从很久以前就是反动分子了 疯狂爱上美国舞的反动分子”奇秀哥哥是人民英雄 因为他高大 而且智商低下 不畏惧枪林弹雨 大家连着对奇秀也多了几分尊敬 但是他爱上了踢踏舞 做梦都在跳舞 拿到踢踏鞋的时候 鞋底印出他的笑容 这里还对应最后 那个黑人走之前 有一束光打在他眼睛上 结果是这个鞋底 很喜欢那里
团员说第一次见他这么开心 幻想去大舞台表演 说光想到他就开心极了 他就是很热爱踢踏舞
但是他只能关着门跳 剧中间有一段我超级喜欢 就是冲破了那道门 在外面跳舞
当然最后他肯定没有出去 一个平常人光吃美国巧克力都会被说 更别说是民族英雄家人爱上了美国舞 所以当他被大家知道他在跳舞后 把他鞋子给扔进了火里面 还集体把他打了一顿 好心酸“被思想左右 划分你我的人才是疯了”哥哥最后阻止他开枪 并且被打之前还做了那个吹手的动作的那里 真的很感人 说明他智商虽然不高 但是保护自己的弟弟他还是懂的 亲情让人泪流满面
还有团员之间的互相保护
分享这个镜头 好会演!!!
666最后说一下 韩国真的好爱加中国角色 而且还找个这种胖胖的。
就...嗯 ...
同样的战争题材,导演讲述故事的视角不同,从四个不同阵营阶级肤色国籍又喜欢跳舞的人组成踢踏舞团展开,然而短暂又华丽的踢踏舞圣诞夜狂欢依然掩盖不了战争的残酷,最后舞团三人组被美军扫射,还有裹在草席下基秀那双踢踏舞鞋铁皮反射的光芒,都让人无法从电影前半段欢快的节奏中释怀。
电影里没有战争场面,没有宣染那套minzu主义,都是从战争中一群普通人的视角展开,少年路基秀,聪明,张扬,嘴上说着不会跳美帝舞,但是听见节拍就忍不住舞蹈,还有由于黑人身份在军队受到歧视的美军中士Jackson,要在战争中赚外快养活弟妹的少女,虽然只有5岁智商却被当作战争机器的基秀哥哥,平民身份却被误抓入集中营的炳三,不是因为战争,或许会成为舞蹈天才的中国人小胖~~电影里最喜欢的台词就是盼莱说的只有穿上舞鞋,无论战争,生计还是不幸的生活都好像会散去,然而只是好像,电影的结局太过惨烈,p.s,之前只看过都暻秀的百日郎君,但是这次看完电影真的觉得他演技不错
以往我作为观众看演员都暻秀,总是会感受到“演技”的成分,这其实不是一个好事情,按照剧本做出一个或悲伤或愤怒的表情,我总是能跳出电影本身看到类似这样的画面。
探其缘由还是因为我太熟悉他了,无论是遥远昏暗的背影还是恰到好处距离下的特写镜头,隔着屏幕我几乎看遍了各种样貌的他。
这导致我看都暻秀,很难跳脱出“他是都暻秀”这个大前提去看。
其严重程度打个比方,就像我打开电视突然看到我中年发福的老妈在演一个女间谍,非常出戏,根本没法好好看下去。
可以说很久以来我一直在被迫接受他演技很好这件事,但自己内心却是惴惴不安的。
直到今天看完swing kids,万千思绪有想下楼狂奔跑圈顺便对天狂饮一扎啤酒的冲动。
我再也看不到一点都暻秀的影子了,就连他和女主的吻戏我的内心也没有任何波澜了(顺便苦笑。
电影落幕我立刻给我朋友发了两条死亡长语音,大概意思归纳起来就是:1.这部片子糅合了歌舞、战争、政治等我的几大雷点,平时都是避之不及的,但是这部电影,它好看。
2.都暻秀可以顶着exo这个名头过舒服日子,打扮的漂漂亮亮拍一些霸道总裁的戏码,轻轻松松赚一票粉丝和收视,但他没有。
光看舞鞋的磨损程度就知道他为之流过多少汗水。
刚看到刘嘉玲说拍阿飞正传,王家卫让她擦了27遍地,我终于脑内灵光一现找到了联结。
大家都说拍了王家卫的电影,感觉自己突然不会演戏了,因为王家卫他不要你演戏,他需要的就是一个苏丽珍、一个周慕云。
而你要做的,就是成为他故事里的那个人。
我当然不是王家卫,但这一次,至少在我这里,都暻秀真的变成了陆基秀。
可能会没有标题也可能最后会硬憋出一个标题,总之,这代表着,这是一个没有中心思想的影评。
不过,滚她妈的理论。
最近不想学习,就看看电影,老是被别人讲心理学的学生为什么没看过肖申克的救赎,于是,欣赏了这部豆瓣评分第一的电影。
真的,他值得这个第一,虽然我没有看过第二三四五六了。
但这部电影,也值得,至少在我心里,他们都很优秀。
我并不想去揣测导演想表达什么,我只知道,我这样一个“反动”的人,我看到的都是“反动”的意识形态和纯洁的世界。
我理解为什么唯物主义者讨厌也反感唯心,物质无论如何都是纯洁的,但人心不是。
舞蹈是纯洁的,人心不是,所以,舞蹈可以是资本主义美帝的产物,舞蹈可以是反动的象征,舞蹈可以是杀掉一个人的借口。
“什么资本主义,什么共和主义,都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编造的借口”而受伤的,永远只有人。
被各种理论控制思想的人。
人这个东西很奇特,他是单纯的物质,却有着充满杂质的心。
爱跳踢踏舞,是别美帝洗了心智。
真的像极了,超级英雄的红红火火,被各种大家指着鼻子骂资本主义思想的入侵,个人英雄主义的腐蚀,去她妈的主义。
其实我也不懂思想控制,也不知道,喜欢这些就是思想被掌控了?
也许就像基秀,不愿意承认喜欢踢踏舞,因为这是反动的象征,喜欢也许就是错误,他自己或许都不清楚。
我也不懂不明白,就是喜欢了,被吸引了,这种东西多么单纯,却可以被无数的主义理论误读曲解。
其实,喜欢单纯吗?
如果说,只有物质是单纯的,那么喜欢自然不可能单纯,他是一种心理活动,基于人的心理感情,但他是最基础的心理活动,很表面,很肤浅,是人天性里面存在的。
说这些,只是想对比主义是多么复杂,和充满人性的黑暗,因为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因此注定他的不纯洁。
所以说,其实我可能想表达的是对人类社会的厌恶。
人类为了建立人类社会,创造了规则,为了巩固社会,创造了法律,主义,等级,经济…… 我厌恶这一切,因为他们把一切变得不纯洁。
有的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可是我却觉得,因为有了规矩,所以一切才会乱套了。
现在,人们的喜欢,拿对人的喜欢来说,充斥着喜欢就要得到,因为我有钱,所以可以,而丧失了那一种喜欢的小心翼翼,最初的纯真。
也许我也是被纯真的小说洗了心智吧,也许。
因为我想去泰国留学,昨天晚上朋友给我发了一个报道,泰国贩卖人口、情色、贿赂……今天我爸又说泰国就是贫穷、落后。
但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很吸引我,我很痴迷他的复杂性,我很想知道为什么他们拥有这最淳朴的民众和最混乱的社会。
我今天想的是,我相信是社会把人变成了这个样子。
而我想继续想下去的是为什么我生长在这样一个根红苗正的家庭却有着叛逆的心。
好的,又回到心理学了!
这是一个影评!!!
总之,我看到的这部电影,很合我的胃口。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些主义,只有人类纯真的喜爱,就不会有戴着的高帽和被利用的真心。
去她妈的主义,人类真的可笑。
我也一边骂着这些,还要继续用着这些主义来完成人生。
前半段以为是部喜剧,讲述面对美军弱势的几位小人物通过美国踢踏舞去表达自己的信仰、理念、思想。
到中后段才意识到,电影的重点在于反战。
可不得不说就反战这个主题展现得有点过分薄弱了,感觉导演表达反战的论据就是因为战争几位主角不得不放弃梦想,拔刀相见,与dance buddy站在对立面。
说实话,不够深刻,对于战争的残酷展示得也…(另外我很不理解那位北韩大叔明知道自己老婆在外面可能被美军不可描述过,为什么还能在战俘营里心安理得的追逐自己的梦想)这个题材,拍好了,其实可以达到《钢琴家》那种效果的,无奈导演没有掌握好…(感觉拍成了踢踏舞宣传片)可惜了…而且,较真点说,战俘营真的能这么自由吗?
随意侮辱美军、偷钥匙、进仓库偷吃、出现在美军聚会上还闹出了大乱子最后居然没有被暴揍?
我知道这部片子有很多内容应该是虚构的,可好多剧情未免过分悬浮了吧…在战争背景下、在中朝美韩对立的前提下,电影发生了很多事和人物的很多行为、动机,我完全不能、完全不能理解。
我不知道是我的问题还是导演的问题,感觉这部片子对于战争的理解呈现得也不够深刻。
战争的起因并不仅仅是因为思想对立,还有可能是因为自身利益被侵犯、目睹同胞被残害,等等等等。
可这部片子里导演着重呈现了一种,那就是思想对立,但并没有深入探讨这种思想的对立具体体现在了哪里,以至于在对战争这个主题的诠释十分单薄。
整部片最好的场景就是最后那场表演,只有那一段我深刻感受到了导演想表达的艺术不分国界,只有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不同思想、不同种族的人因为艺术、因为踢踏舞相连了。
另外,夸一下男女主的灵气、黑人老师的舞技和最后那场如南柯一梦般盛大的表演。
南韩,北韩,国家英雄,中国人,美国黑人,五个完全不相关,甚至语言都不太同的人,因为各种原因聚集在一起组成踢踏舞乐队,之前从来没看过踢踏舞表演,这几个演员的表现力都太强了,尤其是基秀和杨盼莱,虽然两个人长得都很朴实,但当他们舞蹈时,眼中迸发的光亮和脚下的节奏都太动人了。
正是因为被他们的舞蹈所吸引,所以我对他们仍处于朝鲜战争时期的集中营并没有太大感觉,刚开始一直单纯觉得这个设定很有意思,残酷的战争时期的舞蹈梦想和友谊,但当士兵在舞台前开枪,三个人想要拼命保护别人时,当杨盼莱、姜炳三和小胖倒在血泊中时,当士兵先把枪口瞄准基秀的双腿而不是心脏时,当基秀跪倒在士兵面前时,当杰克逊被踢踏舞鞋底部的金属晃到眼睛时,我才发现不论什么都无法改变战争的残酷性和敌对方永远无法避免的冲突。
如果不是因为战争,基秀应该站在卡耐基音乐厅,盼莱也不用为了钱而痛苦,姜炳三也能和自己的老婆一起生活,那个北韩的叛徒也不会因为害怕自己的奶奶受到牵连而伤害别人,每个人可能都会过得更好,甚至过得更久。
还有基秀的哥哥,被培养成了一个战争武器,非常可悲,但他真的爱着自己的弟弟,不顾一切。
踢踏舞让我看到了他们的生命力和对舞蹈的热爱,但战争却摧毁了这一切,让我感到绝望。
关于这部影片,我认为同样的题材是中国导演们不敢触碰的,这是事实不能否认。
同样作为韩国电影,不同于《隐秘而伟大》里朝鲜高官在元柳焕等一众"棋子"失去作用之时,痛下杀手,而韩国方面则想办法营救,这样披着人性外衣给自己饰以粉黛,抹黑贬低朝鲜高层的故事叙述。
关于卢奇秀与一众战友的刻画还是较为中肯的,对于意识形态的的讨论也能引发深思。
不过摇摆也仅限于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是不合格的。
朝鲜战争这一场中国自建国以来到现在为止参与的规模最大的一场世界性的局部战争。
参与国家达到十几个,一方是以中国为首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方是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双方兵力在战争中后期均达到百万。
麦克阿瑟也曾怂恿过美国政府,劝其同意让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也参与进来,甚至于对蹒跚起步的新中国打起了动用核武的念头。
如果不是英国担心受到来自共产主义之首的苏联的核报复,多次游说美国政府,乃至于国际舆论的压力,这场局部战争将会引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也未可知。
这是一场打不起的战争,面对着巨大的人员伤亡,以及财政赤字无论是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还是对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美国而言都需要在保持自己最大的利益的情况下结束这场战争。
于是从1950年6月25日战争开始到1953年7月27日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战争结束,期间就多次走向谈判桌,又多次不欢而散。
其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战俘交换问题。
中朝方面要求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释放所有的中朝战俘,而美国自然不愿吃亏,要求对等释放,即一个战俘换一个战俘。
当时中朝方面抓获的联合国军战俘为四万,其中多为李承晚军和美军,其他国家战俘若干人。
而联合国军抓获的中朝战俘为十四万,其中多为朝鲜人民军和中国志愿军甚至还有部分从朝鲜境内抓获的老百姓,对等交换自然不可能。
战争结束后两万多被俘的中国志愿军战士回国的只有几千人,剩下的一万多人被迫叛离自己的祖国,"投诚"台湾的蒋介石。
而李承晚对这批战俘也是煞费苦心,通过对战俘的洗脑即其他一些肮脏的手段,他也成功"挽留"了一部分战俘。
当然关于战争结束后这群战俘后来的悲惨遭遇,不在我们此次的讨论之中,我们聊一聊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战俘被俘期间的故事。
摇摆狂潮就是以济州战俘营这一朝鲜战争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地方为蓝本,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有关对于梦想的故事。
老实说刚开始看这部电影我就有一个疑问,战俘营真的那么自在吗?
就算是美帝遵守着日内瓦公约以及面临着红十字协会的督察所以勉为其难的给他们制造出的一种舒适的环境,也不至于给人一种卢奇秀和战俘们是在学校操场上闲逛的散漫感吧?
现在美国都把日内瓦公约弃之如敝履,更何况六十多年前呢!
带着种种疑问,我拜读了一本名为《归来的幽灵-朝鲜战争俘虏问题内幕》的书,作者之一的艾伦·温宁顿是英国《工人日报》驻远东的记者,而另一位作者威尔弗雷德·贝却敌是法国《人道报》驻远东的记者。
这本由两位国际友人对于中朝方战俘调查和采访并参考战争双方发布的官方文件撰写的书,解答了我不少疑惑。
比如说在战俘营中跳舞是真实存在的。
以下是书中被释放战俘金京淑的描述:"敌人以搜查为名,把我们全身的衣服都剥光了。
然后敌人强迫我们走到街上,并用刺刀来戳我们的身体,使我们遍体鳞伤。
敌人又请来摄影师对着我们拍照。
把这些照片贴在俘虏营的布告牌上。
美国鬼子和傀儡军(指李承晚军)一起来强奸女子们,强奸之后就用刺刀把我们的同志挑死了。
有时敌人把全身赤裸的男子和女子手腕绑在一起,命令他们双双走动。
在他们的背上贴上我们是被迫编入朝鲜人民军的字样"。
而另一位被俘的姑娘讲起了那段不堪的跳舞往事回忆。
"自己所在的光州集中营里的美国人把女俘们集合在一起,把她们的衣服都剥光,赶到一间大房间里,然后一丝不挂的男俘们也被拉了进来,一个美国军官说听说你们共产主义喜欢跳舞,那么现在跳吧!
在刺刀和手枪的威逼下,他们被迫起舞。
而美国军官们则吸着香烟,心满意足的哈哈大笑,他们干出了一些只有最淫秽的脑袋才能想出来的下流勾当。
他们用香烟炙烧姑娘们的胸部,接着又做出了从医学杂志里和法律记录册里才能找到的其他丑行"。
想必卢奇秀那位没有了一条手臂和一条腿的战友,绝对令人印象深刻,因为剧情就是从他出现开始急转直下的。
那我就顺便提一下关于战俘们在集中营里的医疗保障问题。
负责保健及医学关系的美国国防副部长米尔本·A·凯斯伯格医学博士曾经在1953年11月发行的《美国陆军医学月报》第十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不无自豪的表示,医疗事业在朝鲜战争中得到了发展,尤其是血管外科部门发展成军事外科医疗部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拿人来做实验才能完成的技术。
那么这是一向怎样的实验?
一名叫做金春山的战俘被截断了五根肋骨,每次都是由不同的医生截断的。
他追述说"敌人闯进医院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挑选病人。
如果有谁抵抗,就给他打一针,然后强行将他拉走。
"作者曾和数十名冻伤的俘虏们交谈过,这些人这种创伤被锯掉了胳膊和腿,其中有人甚至于脚趾头冻伤而把大腿也搭进去。
更不要提战俘营曾经是美军最早的细菌实验基地,与日本731部队不同,美军的医疗部队,一边让战俘们患上各种疾病,观察各种条件下的反应,一边又着手于各种治疗药物的研发,而实验对象无不例外的落在了战俘身上,有的战俘每天服用8粒药片,而有的则服用16~25粒,甚至于32~48粒。
在这种实验下许多病人都药物中毒死亡了。
罪恶罄竹难书,犹胜于日军当年的细菌部队。
在战俘眼中宛如人间游荡的魔鬼般的美国鬼子们,最终变成了摇摆狂潮里与卢秀奇等人打群架,又疯狂尬舞就像是街边的普通混混。
尽管卢秀奇等人的悲惨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但卢秀奇的梦想天团登上的华丽舞台,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真实历史面前奢侈的不像话。
本来只是为了都暻秀才看的一部电影,因为最近在追星。
一个韩国电影,讲的是朝鲜人在俘虏营跳美国踢踏舞。
美国很擅长在电影里包裹璀璨晶莹的理想主义,哦,这次是韩国。
在一个类似于桃花源的俘虏营,这里没有阶级对立,没有战争对抗,你可以在这追求你想要的,一些人生来就有的本能和梦想。
来自美国的踢踏舞,朝鲜共产党人如果疯狂的迷恋上美国舞蹈,是不是一种背叛?
跳舞或艺术,是人类的原始本能,就像电影中路基秀表达的“一听到那个节奏,我的心脏都在沸腾”。
艺术之下,没有国界。
文化需要开放包容,在融合中不断进步。
把一个跳踢踏舞的人称作反动分子,就像是将看日本动漫的人视为叛国一样荒谬。
但进一步想想,这种行为是否有不当之处。
美帝最擅长的就是文化侵略,这是一个递进的程序:一个属于美国的高雅艺术—使人欣赏和着迷—看来美国这个国家也不错,可以产出这样的艺术—对美国带上玫瑰色的滤镜。
尤其在电影里朝鲜战争这样的背景下,会加速上述过程。
伴随着朝鲜同伴的失望、对战争的厌恶,想必会更加失去斗争的动机吧。
电影里有一段男女主同时播放的舞蹈,他们冲破共产人和反动人的游行队伍。
我能理解这种心情。
战争使得人们被迫放弃自己的追求,使人投身于残酷且疯狂的杀人游戏中。
我想,这也是许多反战题材电影的主题。
不过,作为侵略者是没有资格拍这样的电影的,因为战争是由他们发起的,为了钱。
他们将战争无意义化,对于侵略方确实是这样,但是对于被侵略者,战争是保卫国土、保卫人民的正义之战,这一点,是不能被模糊的。
此外,电影中或许是丑化共产党人了。
他们做事极端、是一群狂热分子,出场自带红色背景灯光和激进背景音乐。
我不知道真正的朝鲜战士是什么样子,应该不是这样打鸡血吧。
之前对于战争会有一些思考,事实上观看电影的时候会想到《南京南京》和《鬼子来了》。
面对敌方士兵,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态度?
是相信“他或许也是个善良的人吧,只是我们的立场站在两边”。
还是说,这种推己及人的同情,是可笑的愚昧。
还会想到《进击的巨人第三季》(防安利:已烂尾),萨沙第一次把刀对准同伴,对方迟疑了一秒,所以活下来的是萨沙。
她杀了一个手软但心慈的人。
这根本是无解的问题,相信对方的善良,也就是把自己的头放到了对方的刀刃上。
所以,只要穿上军装,两方就自动成为敌人,没有中间地带。
电影最后被触动了,主角路基秀被放在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一场圣诞节日想象在剧院表演的踢踏舞,在这之后是向营长开枪的任务。
哥哥路基真阻止了他,替他死了。
但最后swing kids团员都死了。
影片结尾,是杰克逊回到舞厅,回忆起他们俩斗舞的样子……PS吐槽一点,美国大兵一定要挑高大威猛长得帅的吗?
PPS都暻秀演技真棒!
遗憾啊,看到一半几乎预定五星且今年十强,后半段野心太大了,把故事扩大化,冲淡了舞团本身的力量,想要批判政治,结果反被政治束缚,黑人教师和舞蹈本身的力量被大大削弱,故事也流于套路了,真的遗憾
呵呵,想操控我的情感 手段太拙劣 ,韩式魔改,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最后都成了韩国人才能让韩式狗血成立🙄做作。
有《爆裂鼓手》的节奏,比《无名之辈》结局真实,QTMD理念,舞蹈无国界,艺术无理念。即使最后会被残酷的现实摧残成牺牲品,但是艺术、自由根植于心,至少我们活过。
大背景下的小故事。野心太大,支线太散,想讲的太多,虚头巴脑的搞了一大堆。。尬舞还真尬。
扯淡电影。他们不像身在战俘营,像活在《猛男奸狱》里。
有点儿尬,反战的立意挺好,题材也好看。中国影视界都忙着宣扬民族仇恨,没人为反战做贡献。
多好的题材,可惜故事拍残了。
《摇摆狂潮》战俘营中的艺术,这个主题有一百种方式比现在拍得好看,可它不是。太直白,太浅显,太糟糕。人物扁平到无性格,大量的配角在影片后期变得面目模糊,对意识形态斗争的反感之停留于表面说说,更不用谈起所谓反思。踢踏舞戏拍得很无聊,结尾大量模仿《爆裂鼓手》。
从笑声到泪水…好看!
虽然整体差《阳光姐妹淘》好远,但还是好看的,姜炯哲还是比很多韩国导演稳定,就是有点杂乱,一扯到战争、韩美关系、南北关系,就不太好处理了,还有,配乐有点穿越啦,妈蛋,A-ha乐队的80年代新浪潮神曲《Take On Me》,还有韩国80、90年代的迪斯科舞曲也出来了,不能全程是50年代的big band作品吗?
调度乱。韩影现在的问题可能也是一种文化恐怖吧。
太扯淡了
无论从歌舞片还是剧情片来说都不合格,好的调度场面是有的,但人物全都虚头巴脑地飘在空中,萝卜白菜和黄油龙虾什么都往里搁,最后什么都没讲清楚
非常无聊的片子,没有多少tap内核,只是一点小调味
什么该死的意识形态,那个跳舞的少年啊,只是忍不住想要跳起来而已啊!
这一整年都可看到“仇恨没有市场”的反战故事。遗憾的是这部流于表面了,略显稚嫩。斗舞、组队、矛盾、融合。。。。。。好在隐藏起的“集权与歧视”的可憎面目仍有迹可循。
抛开摇摆的意识形态不谈,歌舞的部分还是很能打的,姜炯哲对娱乐度的把握也很到位,尤其酷炫的剪辑加分不少,都暻秀有点像演技好一些的吴亦凡,舞跳得也不错。回到故事的背景上,南朝鲜VS北朝鲜,资本主义VS共产主义,白人阶级VS有色人种,各种冲突上演得过于杂乱,尤其后半段的剧情略显失控,当然最后又用舞蹈无国界的主题拉了回来,适合歌舞爱好者观看。
期待很久,看完很失望。关键在于舞蹈元素的融入方式生硬做作,也十分脱离环境和人物身份,尤其是前半段,不像战俘营,像个舞蹈寄宿学校。作为歌舞片,从头到尾歌舞场面没打动到我,大部分时间觉得很多余,这很灾难。后半段强行转到意识形态对立上来,而这个表达也很浅薄很狗血。通篇鬼扯,只是看到了都暻秀的发展潜力。
如果那《芳华》来比,背景和思想还是大不相同,共性是艺术是战争中盛开的鲜花,原以为艺术无国界无种族,没想到放在这部电影才发现却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条件越是艰苦,越能凸显那些真正热爱的人。而理念,这个灌输在头脑中的虚幻概念产生的力量,能让人团结兴盛,也能让人背叛灭亡。peace&love
1.全片一半都是舞蹈,爱踢踏舞的我看的超级满足,各种舞蹈场景行云流水,无缝剪辑,观感极佳。2.女主太可爱了,小个头小脸蛋小暴脾气能歌善武爱钱钱。3.和美国大兵斗舞xswl,踩吻是什么鬼xswl,雨中尬舞交流xxxxswl4.如果只有舞蹈该多好啊,可惜是战争年代……5.虽然才1月,但应该是我2019年最喜欢的韩国电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