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奥诺拉的告别
Leonora addio,两个告别皮兰德娄的角色(港),别了,莱奥诺拉,再见,莱昂诺拉,莱奥诺拉·阿迪奥,告别莱奥诺拉,灿烂的告别
导演:保罗·塔维亚尼
主演:法比齐奥·费拉卡尼,马特奥·皮蒂鲁蒂,达妮娅·马里诺,多拉·贝克尔,娜塔丽·拉布蒂·戈麦斯,克劳迪奥·比加利,罗贝托·埃利茨卡,罗伯特·施泰纳,卢卡·吉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英语,德语年份:2022
简介:皮兰德娄去世时留下了明确的安排:不要给自己举办葬礼。但是影片中却发生了三次葬礼。这部电影讲述了皮兰德娄的骨灰从罗马到阿格里琴托的超现实之程。旅程中包含了种种奇妙的巧合:飞机因为古老的迷信没有起飞;火车慢慢地向南方行驶……最后,皮兰德娄的骨灰被撒到西西里海,形成了一个钉子的形状。《钉子》是皮兰德娄最后一部作品,灵感..详细 >
#14th BJIFF# 轻松的电影看起来是令人愉悦的,前半段是骨灰的旅程,后半段是未完成的作品,大幕拉开是电影,大幕拉上是离别,大师玩到最后,都是随心所欲了,因此看客也可以随心所欲了。
是拍得挺美的。但是作为两段式电影,有点无聊
小细节很赞,浓淡也相宜
VIFF 2022. IV9. 要给意大利电影的构图和打光满分,不,超出满分的水准。大概一小时左右,从山上的雕塑家的情节,黑白转彩色,由黑白的Pirandello骨灰从罗马到西西里的故事,进入他生前写过的最后一个布鲁克林意大利小孩的钉子谋杀案。虽然感觉穿插两个故事(而不是由他的故事带出他写的故事1,2,3,这种比较常见的架构)有点点突兀的设计,仍然不妨碍教科书式的构图,色彩,打光,犹如在博物馆里看几百年的油画一般的观影体验。爱!
像在观赏记忆中的倒影,风起时漾开波纹,竟是孩童恶作剧般的搅动。光线如刻刀雕出几抹剪影,随即展开变调,肃穆的葬礼需要一把瓜子花生,歌剧拉开帷幕,滑稽剧热闹散场。
人工的痕迹。
本届心中最佳
死亡的咏叹调,当维多利奥离开保罗,弟弟的那份深情与敬意浓缩进入了影像,摄影执笔写下了回忆录,黑白不全是记忆,彩色也非真实。西西里的海也太美了些,当蓝色浮现出来,沁人的海风与浓烈的情绪揉搓在一起,让他飞吧。
甚是唏嘘,而这类宏大叙事的作品,要很具备实力的编导才能实现,虽未能十分满意,导演以90的高龄,还是能运用音乐和画面的牵引下,观众被卷入一种深层的悲伤。
归乡故事尽是瞻仰,皮兰德娄成为道具,他的独白留于纸面,大海的温柔也只是起到一个造型上的作用。或许保罗只是太想念哥哥了。
【1340】我为什么要早起来看这个。
基于皮兰德娄的生平、作品,但保罗·塔维亚尼从一开始就代入了对哥哥维托里奥的纪念,恐怕没有哪个观众不会被影响。虽感伤但更让人看到了西西里人的从容,甚至每段都有诙谐元素
虽然叙事有点云里雾里的,但摄影绝美且兼具诗意与幽默感。影像质感像前年看的麦克白悲剧,开头甚至有点伯格曼。想把这位文学家对标一下博尔赫斯。火车找箱子那一段调度绝佳!甚至让人觉得前几天看的电影未免有点太粗制滥造。偶尔的跳切反应镜头也让人忍俊不禁。景选的真是太美了。对死亡的三重探讨其实是近十年来网络上的老生常谈:肉体死亡是第一段,社会记忆是第二段,证明自己存在的物品是第三段。
黑白彩色转换的时候我正好被打断,回过头继续看已经变成蓝色大海,强烈的割裂感导致不得不中途退出,晚上把后半部分当成独立篇看完,他们肯定是密切关联的,但是我实在接受不了这种叙事方式
骨灰、棺材、坟墓,死亡是主题。沉重的历史缅怀>盖过了这部电影本身。
音乐太棒了
没看进去 可能我不太懂这种流派…抱歉了不过 黑白渐渐彩色很喜欢
kuso
《无感》
【8/10】黑白与彩色影像的转换,一段是与皮兰德娄的骨灰的告别,火车上发生的事情以及大街上的送别回味无穷;另一段是与皮兰德娄的作品的告别,“on purpose”的含义也耐人寻味。由皮兰德娄已尽的夙愿,将骨灰撒在西西里岛,引出其未尽的遗作《钉子》,尽管从结构上来说,两段故事之间存在无法忽略的割裂感,但对于时间,对于生命,好像必然存在这种不明所以的“on purpose”,是一种遗憾,但也是一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