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

人生第一次,The Firsts in Life

主演:涂松岩,高亚麟,王耀庆,秦博,韩童生,郎月婷,辛柏青,王仁君,寇振海,张钧甯,许文广,阿云嘎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人生第一次》剧照

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2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3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4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5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6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3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4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5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6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7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8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9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20

《人生第一次》剧情介绍

《人生第一次》长篇影评

 1 ) “所有的心情和情绪,都可以写成一首夜空下的诗”

这部纪录片是大学时看的,当时每天一边吃午饭一边看一集,现在毕业了补上最后一期“特别篇”。

从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结婚、进城、买房、相守,到退休、养老、告别,我通过别人的人生第一次,看到了人生不同阶段的图景,妈妈真的很勇敢,孩子们的诗真的很有灵气,变老了好像也没什么可怕,遇到相守一生的人真的很难得“我看到了绿色的风它抚绿了山林树木烫金了我的小牛——小锁”“我希望做一个理解孩子的妈妈我希望让孩子成为一个开心快乐的人像火苗一样快燃尽了也要最后再灿烂一次——黄亚男”“十年后我希望做一个自私的妈妈我会教我的孩子把自己的爱留给自己的孩子——穆庆云”“十年后我想做一个像大海一样的爸爸让儿女坐在我背上像一条小船一样有时对儿女吹一场台风有时对儿女风平浪静让他们知道人生不是一直都是风平浪静的——李坤富”老师真的好温柔好会引导!“你要知道所有的心情和情绪都可以写成一首夜空下的诗”“诗歌是万物”片尾曲《推开世界的门》每次响起都恰到好处

 2 ) 人类最强大的武器是勇气

“生的对立面或许不是死亡 而是遗忘”“很难想象 在这些告别的遗嘱里 有多少种与世界和解的方式 ”“人实际上主要就是心态 你心态好 身体也健康”每个篇章记录着人生中重要的第一次,第一次出生/成长/离家…到死亡,感受到家人的重要和温暖。

文案写的太让人感动,平凡日常里的感动最抚人心

 3 ) 第一次为人父母

2023年12月16日凌晨5点58分 一声啼哭,宣告着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她就是我们的女儿,我们由两个人变成了三口之家……我端坐在产房里,看着身边这两个熟睡的女人,心中百感交集,有一种喜悦不自觉的溢出,也想到以后我要尽我所能让你们幸福,心头上的重担油然而生,又忆起这两日不堪回首的经历,眼眶里早已流干的泪水又再次滑落。

等待、忍耐、挣扎、承受、疲惫、撕裂……在短短的时间你经历了如此之多的“苦难”,仅仅是听到就让我不寒而栗,而承受这些的却是一个柔弱女子,但我从你的眼中看到了从未有过的坚毅,我想如果换做是我可能早已承受不住了,看到你憋红的脸和皲裂发紫的嘴唇,一度接近生理极限,我更是感到手足无措,无助至极,一句“老婆,辛苦了”确实那么的苍白无力,可能这就是女人的“伟大”,产房推出来的是妈妈,再也不是那个女孩了。

在漫长的分娩过程,你忍受着强烈的不适和痛苦,却总是跟我说“老公,你睡会,你保存好体力,我没事”,我就知道,我这辈子没有选错人。

亲眼目睹了分娩过程,血淋淋的场景历历在目,我定会此生铭记,这是你用半条命换来的女儿,我也将终不负与你。

一觉醒来,却不知今日是何时,看到女儿的那一刻,你对我说:“不敢想象我们竟然生了个孩子,她好可爱啊”,我也近身去瞧,那是一个有着酒窝,吐着小舌头的“小兔宝”,看她一眼便治愈了这些日夜的所有疲惫。

一个新生命,犹如一条纽带将一个家庭捆绑的更为紧密,女儿诞生的那一刻,爷爷和外公两个“顶梁柱”也相拥而泣,奶奶和外婆也参与到带娃行列。

也许是离开了待了9个多月的子宫,来到一个新的世界,晚上女儿突然撕心裂肺的哭,尝试了各种办法也没用,我们这对新晋父母心中莫名的极度心疼,也止不住喷涌而出的泪水,长辈们看到也是不断的安慰,这种氛围让我的心中出现了一个字,“家”!

是的,女儿,虽然你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但是这个家不会让你失望的!

 4 ) 不愧是明星制作团队

《出生》非常震撼,感人肺腑。

朴实的镜头记录着平凡的我们。

当年妻子分娩的不易历历在目,回想起来,不禁泪如雨下。

人生从出生那刻起,便充满了纠结、挣扎、希望与奋斗。

这就是人间滋味,每一个人生而为人所必须体验与经历,这也是生命的意义与乐趣所在。

我来过,我看过,我走过,我存在过。

最后,秦博出品,必属精品👍👍👍

 5 ) 孕期回望、展望人生第一次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

片尾曲《推开世界的门》很好听。

E01出生1.在见到你之前,我已开始爱你。

2.“没有生过人,谈何人生。

”不完全认同,但生育会让我更深度体验人生。

3.女性的身体太伟大了,孕育生命这个过程本身就很神圣。

我已孕育这世间一个独一无二的小生命34周,我爱我的身体,我的暖暖,我的妈妈。

下半辈子,要守着生我的、我生的、和我白头偕老的好好过。

E02上学小孩子的世界,纯粹又有趣,童年一去不复返,好好守护孩子的童年,帮助其适应社会化,最轻松的学习时光。

E03长大诗歌填补空虚的心灵,给予孩子力量遮挡现实的风雨。

出身无法选择,但能做的是改变自身让自己离幸福更近。

E04当兵1.军营,让男孩变成男人。

2.反复学习理论,练习具体动作,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3.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不是物质的过度富足,而是培养其胆量、气魄、技能,让其享受生活在这天地间。

E05“上班”这个社会对弱势群体如何有尊严的活着,要做的还差很多很多。

E06结婚1.结婚,是独立的开始,要新人自己决定,新人要勇于向长辈陈明界限,长辈也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只有建议权陈明利害关系。

2.结婚仪式只是开始,领证、办婚礼时都充满期待,那种开心是单薄盲目的,而日后要一起克服风风雨雨的日子,才是真正幸福甜蜜的采摘日,看夫妻双方如何磨合了,也可能是因遇人不淑、磨合不来、家人乱干预而让领证、婚礼成为人生炼狱的开始。

3.结婚生女后,每一次参加婚礼,我都会哭,我哭我自己,我会哭自己曾经迈入婚姻时娘家没人有能力且真心为我出头,我恨婆婆明知我即将两地分居仍然给我下马威和脸色,我恨我年纪轻轻义无反顾和那个异地相恋7年的人迈入婚姻而他却处处偏袒他那难为我的母亲,我恨自己的婚礼一切都要自己操办。

我恨自己年纪轻轻心无防备嫁到婆家,满心欢喜却被人辜负,被婆家娘俩当傻子。

我心疼每一个站在婚礼舞台上穿着婚纱满脸笑容对未来婚后生活充满期待精心打扮的姑娘,她们不知道即将加入的家庭是否是魑魅魍魉,她们不知道有这家庭觉得女性生儿育女、收拾家务是本分,她们不知道强势不讲理的婆婆在婚礼后觉得终于把媳妇骗到手后如释重负准备露出真实嘴脸,她们不知道愚孝的丈夫领证后不再体贴细致,她们不知道女性在婚姻中比男性更早承受风险,她们不知道如果婆家一家子小气、贪婪、不讲理、自私、狭隘的话她嫁过去如进魔窟连法律都不允许她轻易离婚,她们不知道男人有太多方法可以白嫖她的青春、身体、生育功能而让她空手而归。

我不再相信海誓山盟和许诺,不讲信任的人说的再好听都是放屁,什么“会把儿媳妇当亲生女儿看”,都在胡扯。

要永远记住,婆婆永远不可能像亲妈一样对待你,不掏真金白银,都是胡扯八道放屁。

要记住,钱、房、车都要在自己名下,孩子也是给自己生的,不要相信男人,不要相信婆家。

爱情,不过是荷尔蒙的荡漾,体验过就好了,没有物质的爱情都是一盘散沙风一吹就散了。

婚姻就是柴米油盐,而非花前月下,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养家的能力、能提供情绪价值才是对丈夫合理需求,每退让一分就是对不起自己。

不要相信爱情,甜言蜜语听听舒服就得了,不要把这些当成考察另一半的重要指标,理性点,否则婚前的退让和当老好人就是活该婚后被欺负流泪的理由。

E07进城务工1.就连进城务工,女性面临的压力都比男性大。

越是偏远落后地区,对女性的束缚和性别不公平对待越多,家务、养育子女在周遭人认知里仿佛就是天然专属于女性的。

2.只有走出去,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勇于接受挑战,思想碰撞,冲击原有认知,观念思维被革新,才能提升家庭阶层改善现状。

3.每个社会阶层能够占有的社会资源有限有限且大为不同,各有命运,提升或者维持住现有社会阶层才是该努力的方向。

身在底层,挣钱便是唯一的评价人成功与否的标准,道德反而放在其次。

E08买房1.成年人在大城市买房仿佛买了件顶级奢侈品。

2.买房子买的是心安和底气。

3.过高的房价会消磨掉年轻人的锐气和奋斗心。

4.为了活下去,每个人都不容易,尽可能做好手头的事,都受了很多委屈,但不放弃。

E09相守1.少年夫妻老来伴,爱人健康平安,夫妻恩爱和睦,不抱怨不指责,人生苦短,有能互相照顾的人相伴到老是莫大的幸运呀。

2.父母为孩子做上千顿饭,能换来孩子一顿亲手做的饭就心满意足。

人这一辈子,最舒心陪伴自己到老的是老伴,次之孩子,最次之父母。

3.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全家平安健康和睦顺遂。

E10退休老年大学真好,但很多人没机会去上,抚养孙辈出于爱也出于责任。

E11养老1.年龄大了,一出门就要上厕所,是思想紧张。

2.晚年有伴,夫妻和睦,儿女陪伴常聚,身体健康,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3.要努力工作,多积累善缘,这样老了如果孤身一人靠自己也能住服务更好的养老院,有老友、儿女发自内心的陪伴。

4.寻开心,开心是寻来的。

E12告别1.生的对立面,或许不是死亡,而是遗忘。

2.老来见,最浪漫。

3.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好歹毒的病,逐渐偷走人的记忆,人活到老最让人开心的就是曾经意气风发的时光留下的记忆。

Please remenber me.4.你老到把我都忘了,我拿什么来爱你,拿你丢失的我们共同经历的美好回忆。

5.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6.病情诊断,虚惊一场真是世间最美的一句话。

7.愿世界善待每一个善良的人。

8.晚年的幸福,是一种痛苦的幸福。

 6 ) 拍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感受

大家好我是陈威林,大家平时都叫我William,是这次《人生第一次》的摄影师,在这想跟大家聊聊关于人生第一次拍摄时的情况和感悟。

作为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摄影师,我主要拍摄了《入学》《长大》《当兵》《结婚》这四期,现在有三期都已经在央视网和B站上播出了,看到属于自己的镜头的衔接还是颇有感触,感觉情景浮现自己面前,又回到了拍摄现场。

当时接触到这个片子是在八月,在欧阳大哥的推荐下说是有部纪录片要开拍了,当时心情还是挺激动的,我本身是(纪录片/微电影)出生,在学校拍了好几年,出校园后,就奔向了文化传媒公司干起了网大摄影师,到现在已经是好几部院线电影(不知名)的摄影指导了,陆陆续续还拍过几个纪录片,对于纪录片还是一直挥之不去的情结。

我参加的第一次会(2019年08月),在去开会之前我在优酷上把秦导先前的《人间世》翻了个遍,也算是给自己做个功课,了解导演的风格以及对于整体节奏的一个把握。

作为职业摄影的我本想还和秦导聊聊,关于这部纪录片的色调、镜头设计、光线设计、选景、服装、道具,或者是有时间先做个lut之类的,带着这些想法我去参加了那次会议,那是第一次见到秦导,他当时在主持会议,大家人都齐了,我当时还提前十五分钟到的,团队凝聚力还是强,自愧不如尴尬直到会议散去,会议大致上了解了许多关于人生第一次内容上细节,让我更深刻的见识到了纪录片,慢慢的我放下了当时最初的想法,真实拍摄的时候,没那么多的准备时间让你去做准备,而是要有作为摄像老师的敏锐的嗅觉,不让一处细节从我镜头里划走。

曾经有人说,纪录片最精彩的细节都在关机之后,确实有几次,有着感同身受。

拍摄《入学》相对于简单,一开始倒是挺担心的,毕竟摄影界三大难题,小孩、流体、动物是最难把控的。

因为拍大人,你前期都会去进行沟通,这样遇到问题很容易解决,但是小孩子就不一样,不按套路出牌,但开拍之后,我把这些问题放下了,找准了小孩子的动向,就相对简单了,问题就在于你懂不懂小孩子咯。

而且一定要跟他做朋友,不要让他感觉摄影机的存在,也不要让他以为你是留着胡子的怪蜀黍,打成一片相处久了,小孩子跟你就不再陌生了,毕竟现在的小孩子接受能力还是可以的,有时候很容易分心,想一出是一出,但又怕丢失细节,为难死我了。

拍摄《长大》这期算是最讨喜的,可能是因为自身就是农村出来的原因吧,小时候家里也放过牛,那时候是生产队,牛会分配到家里来养几天,而且每次都是我去放,后面老爸老妈都出去了打工了,我便也成为了留守儿童,直到大四毕业。

我大概能体会到他们的心情,但是我不会写诗,所以我会砸玻璃,长到这么大做了很多错事,远不止砸玻璃那么简单。

农村的孩子比较早当家,知道世间疾苦,也想到了些画面,能够打动观众的。

可是,当我去拍时,是去补拍的,压力瞬间小了许多,当时去之前也看了别人拍回来的画面,轮廓光用得不错,跟孙导聊说要拍什么,怎么拍,呼之欲出,结果看素材时感觉整个故事都快拍完了,算是在心里卸下来重担。

当然意外的收获也会有的,比如大家看到的一个小伙子,偷看镜头的时候被老师抓了,我并不是有意勾引他,我当时看见教室门前开了半扇门,当时要几个其它同学上课时的状态镜头,我随身携带了两个镜头,一个24-70一个70-200,当时我拍完了前排准备走的,无意瞄到了他,然后我赶紧换上长焦果然看到他在瞄我,然后还要做出掩耳盗铃之势,其实在讲台的老师是把大家看得很清楚的,不要以为堆的书很高,那都是自己给自己掩耳盗铃,有直觉他会被抓,就一直录着,果然,老师也发现了让他起来答题,果然把他给整懵了“你长大后要是看到那段,在这我先说“对不起”啊!

”这是最真实的,聊到这个真实的镜头,我们没有任何彩排,都是蹲点拍摄,所有的素材都是如此,并没有按照以前拍摄TVC,每个镜头去讲究角度、光线、起伏落伏、服装等等,而是根据拍摄对象给的什么样子的我们就怎么样拿,没有人为的干扰因素在里面。

(比如黑色的衣服和白色的衣服在影像的成像里面给人一种不同的感觉)而是当时是他们(主角)给什么就是什么,再比如书桌,当时书桌找了几个角度去拍,高了矮了都不行,只有真正体会到主角多高,我就多高的机位,这也是大家所看到的感觉。

还有个细节,那个桌子其实分得很清楚,但是他们的爸爸妈妈没有给他们分清楚,还是那么杂乱无章的给他们搁置着,上面放着许多杂物,作为一个孩子,小时候我做作业会有大板凳配着小板凳,城里的孩子都有书桌,甚至属于自己的房间,这是他们羡慕的,但也是他们不知道的。

所呈现出来的都是很原始的东西,很纯洁。

真实性就是纪录片所具有的魅力,有些事情对于他们习以为常,但是对于观众却有深远的影响。

拍摄《当兵》,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走进军营,当时在大学的时候就有想过休学去当两年兵再把大学读完,大三谈了恋爱就没去成,只能作为了梦想。

走进军营,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拿起摄影机把镜头对准了军营里的哥哥们,我对他们的新鲜感确实强,当时就想把我自己看见的第一幕给记录下来,那时候他们刚做完体能训练,满头大汗的排着队走向食堂,那么井井有条,当时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辛苦,确实做军人基础体能是你当兵的基本功,没有这些底子,真正在战场的时候,你可是拖的全班的后腿,这个脸可不能丢,不断刷新自己身体的极限,才是自己走在别人前面的本钱。

说来也巧,被拍的哥们刚好把我想做不敢做的事情给进行到底了,还做了伞兵,那就是“张书豪”,好样的,自己填下志愿,自己下了决定来军营接受挑战,这是多么大的勇气,佩服。

当然知道这一段也是看到片子出来了才知道的,当时我们拍摄有几个对象,而且每个人的优缺点都很明显,但书豪还是体现东北爷们的气概。

当时拍摄我去了两次,每次都隔很长一段时间,因为他们是新兵入伍,要过了基础训练,还要学跳伞所有动作,要有一定的成熟度,才能敢让他们这些新兵跳,“伞兵,跳了伞才是正宗的伞兵”,“地下铁铮铮男子汉,上了飞机变怂蛋”当时进去的第一个晚上就是大家在军营里,班长在说他的经历,战士们都围在旁边,班长给他们传授着他过往的经历,说得再多都要靠自己去感受,勇敢的踏出机舱遨游在祖国蓝天之下,那样的感触才是你当时最享受的,你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同样的心情,不管他们去做什么,摄制组都奔在最前面,因为他们一开始就不会重复,使我们整个拍摄不敢有一丝怠慢,都是这样把他们的细节给收集在ssd里,每天的素材至少在700G左右,每去一次几个T的素材量,然后导演又再把这些看一遍,找到每处情节梳理成一篇完整的故事。

拍摄纪录片一定要先做好功课,如果采用蹲点拍摄,那便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给你摆机位,应提前想好你自己的位置,事件的随机性很强,作为摄影一定要抓稳细节,同时要兼顾构图(构图作为摄影的都知道这个必须放在第一位),光线的运用(个人建议:找准了环境光,再从环境光里面去拿到主光和轮廓光即可),无非不到一定情况请不要打灯去破坏事物的真实性,但是一定要打,请找准影响最大的光源去加强它,这样你会事半功倍,镜头也不是固定死的,长镜头可采用,一定要跟着主角动起来,那样观众的代入感才会强。

(Vvei_Lin)

 7 ) 我不想告别

又到了每天的恐婚恐育时间3.13我没有想到“出生”背后是那些痛苦的母亲,我没有想到“上学”是可爱的幼儿园小朋友,我没有想到“长大”是爱着浪漫诗歌的大山里的孩子,我没有想到“当兵”是那么厉害又那么艰苦的空降兵,我没有想到“上班”是屏幕那端的自立自强的残疾人朋友,我没有想到“结婚”是那么甜蜜又那么平凡的柴米油盐,是离别是选择是家庭的责任,我没有想到“进城”是朴实的农村妇女,在漂亮的城市里闯荡,眼睛里是坚忍和向往,我没有想到“买房”是奋斗半生也不过付个首付,却仍然向往扎根的感觉,我没有想到“相守”是平淡而真挚的爱,一直憋着的泪水在看到“爸爸,在天堂也要好好吃饭”这条弹幕时奔涌而出,我没有想到“退休”是半辈子的相守,相濡以沫,与子偕老,我没有想到“养老”是孤独了几十年仍乐观地努力地迎接新的生活,我没有想到“告别”是“此生安矣”。

第一次守着点追一部周更的纪录片,每看完一集写一句短短的话,下来也有快2个月了。

前段时间还觉得,最近看作品,看时事,看令人痛心的新闻,都麻木了,都习以为常了,都很难共情了。

直到今晚我哭得枕头湿了,才明白原来是一直没有最戳到泪腺的那个点罢了。

“生的对立面不是死亡,而是遗忘”。

想到《朗读者》里董老师的一句“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是,好好告别。

”感谢这部最最最最优秀的纪录片陪伴我,从出生到告别,是这个难忘的冬春之交,最温暖的一束光。

 8 ) 养老:在生命列车进站之前

时间是洪水猛兽。

出生、上学、长大······猝不及防地,《人生第一次》已经从生命伊始加载到风烛暮年。

在人生的函数图上,由“第一次”勾勒的生命弧线一开始总是向上的,现在却也不得不以减速度的姿态缓慢挪向终点。

养老,是人生的最后一条道路了。

这段路要怎么走?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戴华奶奶,79岁,决定去养老院,这是她对自己生活的安排。

再去做一次头发,再去小区合唱队做一次指挥,在去养老院之前,戴华奶奶用微小而郑重的仪式来温习告别。

行李打包好后,她舍不得立即离开。

离开家的这一步向来艰难。

还记得在《上学》一期中,年幼的孩子舍不得离家去学校,于是会嚎啕大哭。

如今,年迈的老人舍不得离家,却只会沉默着辗转。

在已经光滑润泽的老藤椅上再坐半刻,在老家具前伫立抚摸,然后终于下定决心站起来,关灯退场。

王意仁爷爷,86岁,选择了一个人在家养老。

他似乎并不觉得孤独,因为房子里有老伴儿的味道。

煮面吃时,他说做梦梦到去给老伴儿买烤鸭。

聊着房子,想起老伴儿一手装修完,只享受了三年,嗔怪着:“说走就走。

”翻翻相册,向摄制组炫耀:“她胆子大得很,不怕死,穿着裙子跳降落伞。

”说着说着,嘴角就勾起来。

曾经我们幸遇良人,把信誓旦旦的爱情变成朝朝暮暮的陪伴。

而现在,转眼就到了斯人已逝,往事历历的境地。

人对离别的共情往往最强,生死离别尤甚。

从苏东坡悼念王弗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到归有光含泪写下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深情而专一的情感总是动人。

清明祭奠,王意仁把重要的事说给妻子听:“你的孙子也要结婚了,外孙也有自己的女儿了,你是太外婆了。

”曾经浴血沙场的男儿,有钢铁般的意志,内心也有着绕指的柔情。

他久久伫立,仿佛在说:“我们都很好,只是想你。

老迈之年,犹如拄杖蹒跚的夜晚,但在戴华奶奶和王意仁爷爷的身上,我们好像并没有看到太多终点来临的慌张感。

戴华奶奶离开家时,卸载了许多东西,选择再走一段新路,王意仁爷爷珍藏着过往的记忆,年复一年,怀念爱人,怀念从前。

无论哪一种选择,都呈现出平实的感受和从容的态度。

在养老之年,回首往事,也许会想起第一次当兵跳伞时,血气上涌的年少轻狂;也许会想起第一次遇到心仪的对方时,能够勇敢地上前,不曾怯懦错过;也许会想起第一次为人父母时,那种眼含热泪的生命喜悦;也许会想起第一次面对病痛考验时,伴侣相守的矢志不渝····当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我们都竭尽全力不留遗憾,那即使走到暮年,又还有什么好慌张的呢?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老爷爷害怕死去,老伴儿柔声安慰:“那就要长寿哦。

孩子都长大了,我们只要享受就行了。

去担心,痛苦也没有什么意思。

你一直努力到现在。

以后只要一直享受就可以了。

”享受就是赚到呀!

作为观众的我,正走到人生的半途,在看到已经走过的《出生》、《上学》、《长大》,就像是在看曾经的自己。

在看到《相守》、《养老》等未曾经历的情节,就像是在预习人生的功课。

面对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次,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在每一个《人生第一次》的故事里,都可以看见别人,也可以发现自己。

希望未来终会走向下一个节点自己,不至慌张,能多从容。

 9 ) 推开世界的门

1.出生。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2.上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童年,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3.长大。

诗歌可能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但它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

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

4.当兵。

男孩成长为男人。

人类最强大的武器,不是核武器,而是豁出一切的勇气。

5.上班。

人间百态下的特殊人群。

他们只是被上帝啃过一口的苹果,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有尊严地活着。

6.结婚。

执子之手,余生共度。

在迟暮之年,当你回首婚姻的时候,你会发现当初信誓旦旦的爱情,已变成现在朝朝暮暮的陪伴。

7.进城。

一趟开往梦想的火车,一艘承载未来的大船。

8.买房。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9.相守。

人生无常,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与家人一起平平安安地吃顿饭。

10.退休。

步入老年,青春依旧。

舞蹈、诗词与歌声。

那忙忙碌碌的一生,那藏在心里的遗憾,终于可以一一实现。

但愿,人长久。

11.养老。

每天都是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

那一生的回顾,分外动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2.告别。

生的对立面,或许不是死亡,而是遗忘。

当你老到忘了世界,用什么来爱你。

人生,有且只有一次。

青年已过半,回首过往,阵阵暖意;放眼将来,皆是预习。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希望到那最终的一天,我也能坦然从容如片中巢老一样掷地有声地说出:“我这一生,平淡而有意义。

 10 ) 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结婚、进城、买房、相守、退休、养老、告别

《人生第一次》出生觉得老婆(虽然我还没有)生孩子真的很伟大,需要忍受那么多痛苦。

以后一定要好好的对待我的那个她。

《人生第一次》长大我们在不同的地方长大,有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朋友。

所以也就造就了不同的独特的我们。

孩子们的诗歌,真的很质朴,但是却又是一个表达情感的密码。

小时候的我,是内向的,不敢表达情感和自己的想法的。

但是现在看来,想说就说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人生第一次》当兵在入伍的士兵想家的时候,获得优秀考核的士兵父母被邀请过来见到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也觉得自己忍不住的想哭。

觉得自己也对父母有这种感觉,很容易上头。

《人生第一次》相守 肿瘤医院旁边的“抗癌厨房,都是打击的依靠,陪伴的亲属为了可以照顾好患者,每天做点热饭热菜给病人吃,同时也是一个省钱的办法,都选择自己做。

看到这些场景,这些患者,我真的觉得我要自己锻炼好身体,注意好身体,而且也想自己的亲人,想要照顾和保护的人都自己好好锻炼身体。

人世间最美的话,不是我爱你,有的时候而是“你的肿瘤是良性的”其中有一个肺癌的患者,是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去抗癌厨房给自己做饭的,但是他也是很乐观的说出“能活一天是一天,不怕”,一道菜就是一道人生。

张海萍第一次来厨房,之前都是她老公照顾她,但是她现在需要学会去照顾她母亲,菜也不会炒,但是还好那边好心人也多,她得到了帮助。

曾经听过的身体健康的祝福,在此刻却显得弥足珍贵。

见多了无常,越发觉得幸福就是平平安安,一家人幸福的坐在一起吃顿饭。

《人生第一次》告别或许生的对立面,不是死亡,而是遗忘。

人的一生有太多的无奈,从出生到告别,一路走过来,都是那么辛苦和艰辛。

普通的平凡人啊,一生都需要经历太多的艰辛。

左眼的悲伤、右眼的倔强。

世界本该是你城市的模样。

年少的轻狂,迟暮的伤。

原来你就是我回去的地方。

《推开世界的门》片尾老人想念老伴的背影中伴随着出生片段中小孩的哭声,人生的一个个阶段在回放着,也让我更加真实的认识到——这就是大体的人生。

虽然不一样,但是基本都是这个流程。

看完也让我感慨万千,不是滋味,此时我想起了那就话——看清楚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或许那就是英雄主义吧!

《人生第一次》短评

看了第一集,一位父亲在得知心脏病妻子和双胞胎孩子平安后跑到角落背着人哭,摄影师非要追着去拍正面大特写,那位父亲连着转了几次身,可还是逃不开摄影师的追逐。。。什么时候中国的纪录片制作者们能学会运用多样的镜头语言,知道蒙太奇的感染力,不是只有正面直给的镜头才是好镜头啊。。。

6分钟前
  • TM1001
  • 还行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8分钟前
  • 宇宙中心的可爱
  • 力荐

如果只看前几集,我可能给五分。除了上班和相守,其他的全是城市。这片名直接改成城市人人生第一次得了。有六亿人月收入不超过一千,我看这个片子,这不是全国人民奔小康吗?城市人肯定觉得这个片子不错,可我就觉得不行,上海北京,为什么不去陕甘宁地区去看看那些孩子的童年,老人的生活呢。你看到只是让你看到的

10分钟前
  • 啊你说的都对
  • 很差

相当不错的纪录片,生命伊始,说不出的感动

13分钟前
  • 喉加糖
  • 力荐

比《太阳之下》还残忍啊,他居然给人希望。如果我在上海也有一套房子,说不定我会给他打四颗星。苦难就是苦难,即使回头看也觉得那段生命不值得。我看这些难过的时刻,只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经历。

15分钟前
  • TeA
  • 较差

生活比片中呈现的显然要艰难更多。

20分钟前
  • Covfefe
  • 推荐

“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然而,对于其中的艰难,有时候我们却无法预料。”

22分钟前
  • Darklands
  • 力荐

经历了出生和第一次上学,但是完全不记得了,还没有经历孩子的出生和送他上学,看了之后觉得好像一切都挺让人期待的。

27分钟前
  • 保小罗
  • 力荐

纪录普通人平凡而又不普通的一生 多难得

29分钟前
  • 柠檬苏打糖
  • 力荐

一般般

34分钟前
  • 可恨可爱
  • 较差

1/太主观了一些,旁白完全决定了整个片子的导向。这不能叫纪录片。每个来录音的嘉宾都要看哭。特别是进城那一集里最后来个莫名其妙的煽情音乐配上外滩草草结束。2/这个世界并不是处处都是上海,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进老年大学和养老院的人生第一次。身心障碍人群那一集还不错。3/房子是中国的奴隶制。4/很多地方都蛮膈应的,让孩子给妈妈写诗“打开心扉”和变形计一个套路,为什么非要把一个孩子的心门打开,就为了感动坐在屏幕前的看客?没有任何改变,这种感动太廉价了。况且你给她以感知痛苦的能力,就是给了她无尽的痛苦。既然给了她这种能力,你也得负起一点责任来。还有让失明的老太太给丈夫写信,堪称阴间操作。5/这只是有钱人的人生第一次,有很多年轻人蜗居在城市的角落,很多人一辈子都在重复相同的日子。

35分钟前
  • 璐璐的阳台🌰
  • 还行

粗糙不知所云的紀錄片,尤其是最新的第六集

40分钟前
  • 较差

每一集都流泪。纪录片就是有这样的力量,没有刻意的剧情剧本,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一首歌,尽是人间真情。看完已经条件反射到一听片尾曲就鼻头一酸。虽然记录的内容不能代表全中国大多数人,但已经很难得。

43分钟前
  • 咫里
  • 力荐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48分钟前
  • 默尔索
  • 推荐

有几集太过脱离普通群众了,都是有钱人的生活。诗歌这一集不错

50分钟前
  • kahn
  • 还行

中规中矩,按照出生→养老的人生顺序记录生老病死的循环往复。分明看到结婚当天的过分美好也会伴随婚后生活的支离破碎,分明看到那位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奶奶拒绝老伴的亲吻,而老伴一直要奶奶说他是个好人。纪录片里的美好让人感叹,而生活只有变幻无穷,起伏跌宕,沉重,繁复…

53分钟前
  • Ирина
  • 推荐

关于人生的诸多第一次。产妇生下孩子瞬间又哭又笑的脸;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淡定的回答,“每个老师都不错,都蛮凶的”;山村里的孩子在星空下读诗,虽然升学考试不考,但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

54分钟前
  • 疼酱
  • 推荐

不喜欢这种

55分钟前
  • 金正峰
  • 较差

我骟。第一集说:“没有生过人不能谈人生”……神经病。“带一个也是带,带两个也是带”……我她爹的,骟你大爷的。有病。“生第一胎的时候你说不生二胎了”“这次肯定不生三胎了”(笑)……………………无语。还能笑。……………………我真不能接受生孩子。。。。我真不能接受。我好害怕。看了几集,不想看了。没意思。

60分钟前
  • momo
  • 很差

喜欢人物

1小时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