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HKIFF开幕来着 忘了这茬了 那赚了就是短暂地喘口气 想看部电影就去看了有关一对中老年拉拉显而易见的,共鸣很多。
无论是遗产分配还是LGBT无权的感觉真的太难受了;非常强烈的无力感。
每次看相关Case都觉得很无力,又重新富有动力。
说实话会想做点什么,但又担心不被认同。
会不会有一些bi,因为这些政策上、客观上的东西,选择异性呢。
Pat的角色也真的很难,传统的家庭环境、人员关系,贫富差距等等。
很佩服Angie,可以坚定地作出那么多举动,提出反对、让步(但不完全是妥协)等等。
我很难想象在这个年龄,忽然失去那么多,会有多难接受。
但是Angie扮演者的演技好好,状态变化很大。
后来和拉拉朋友们在海中撒花真的很触动,Angie的笑容也是真的放松了,有归属感的。
看的很泪目,好喜欢这种安全感遗产分配的part过于真实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盘。
但是又是合理的、无法反驳的。
(虽然看的我想骂又是重视遗嘱/遗产代理人的一天不过yysy,感觉导演没有那么了解拉拉群体?
有点片面化,不是很深入。
至少从形象上就,那么多对难道必须是典t+典p吗(甚至有的角色让我觉得油…
中文名是从今往后,看到英文名是all shall be well,不禁问道,从今往后一切就会好么?
影片中pat的亲人自私自利。
以前pat 和angie 一起的时候 ,大家还能假装相片融洽,这背后就是想得到 pat 和angie的金钱支持。
人在金钱面前真的经不起考验,像电影中律师说的,在钱的面前多少母子、父子、夫妻反目成仇人。
pat的哥哥,在pat过世后,明明就很想得到这个房子,在遗产手续时说,以后再说。
fanny面对自己的狭窄的出租房,说起小时候的事情博同情 这些都是明面上想争取利益。
最虚伪的是她侄子,说什么一定站你那边,我记得XXX,他最想得到这个房子,最开心的也是他,yue 明明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所有人都见证过的,就是因为没有那个文件,这个关系 就是不存在的你们只是老友伴侣去世最爱的“ 朋友 ”需要站后面 电影的每一幕都很残忍,又很平静描述这一切
每次看这种同性电影都觉得好难啊,都21世纪了,什么时候才能做到同性平权呢?
唉,不说同性平权了,女性平权都没做到。
两个相爱的人一起生活了那么久,也出柜了,也被当做一家人,表面上和和气气的吃饭团聚,但对方过世后(虽然这里pat过世的剧情有点突然和交代不清),你也只能是姊妹或者好友,在利益面前,就像那个律师说的,亲母女也要撕破脸,可气的是在Pat的葬礼上道士说亲属站前面,朋友站后面的时候,一家人没有为汪小姐说过一句话,还有在分割财产的时候,特别是那两个侄女和侄儿,pat姑对他们这么好,最后都是嘴上说的好听,在关键时候没有一个人站在汪小姐这边为她做过什么,想的都是瓜分财产和占领房屋。
一群所谓的家人,还不如一堆拉拉朋友,当然,这其中可能也没有牵扯到利益。
所以真的不要再考验人性了,表面上的和和气气,其实都是各自为利。
没有法律文书的承认和保障,对方的一切可以说都与你无关,所以还是要趁早,有条件的就到同性婚姻合法的地方,能结婚的就结婚,能立遗嘱的就立遗嘱,能公正的就公正,能在任何保障对方的利益的事情上签署彼此的姓名,就赶紧签署,这样你才能保护到你和你爱的人。
最后的老年拉拉吻还是温情。
女同电影终于来了~期待了很久的片子,错过了去香港看公映的机会,终于等到了资源,在一个周日的夜晚,很有仪式感地准备好了香薰和茶,很郑重地开始欣赏。
如果没有提前看过相关的研究,其实有好些人物设定并不容易理解,但没关系,看懂了就当彩蛋,没懂的话,也不妨碍在电影中,跟着角色感受情绪的变化,走过一段心痛的日子。
其实对于又是老生常谈看厌了的争家产题材,有些无奈╮(╯▽╰)╭,但所幸导演用了很美的处理方式, 没有强烈drama的争吵, 只有大量无声和留白的处理,带出失去伴侣后,心痛无措,心空空的感觉。
导演的一些映后谈也提到了这中间的艺术化处理——没有让Pat的其他家人看起来“太坏”,感谢这个处理❤️让这部电影如海报一样,有秋天的感觉。
有机会让女同被看见,已经很难得了。
看电影前,看了《同声同气》这本书,听了邓芝珊的采访,过去这一代香港女同的故事能以这样的方式被记录下来,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这背后有太多的不易,因此,多给的一分属于这些努力“记录”的人。
电影中,借侄子之口讲述的差点远嫁加拿大、借爸妈之口讲述的制衣女工变经营者的过往,还有借钱给朋友在中环开花店、聚会在酒吧喝威士忌、带着小蛋糕和花到朋友家聚会……每一个细节都很符合我们对香港中产女同的想象,在经济腾飞的80、90年代,由工厂妹一步步努力成为精英,在挣脱父权制枷锁的过程中寻找自我、爱情与欲望,甚至人到晚年还能持续学习、规划开服装店。
即便是因为伴侣离世,失去了共同的房子,被迫搬回爸妈的村屋,Angie身上也依旧有“希望”的感觉,这样的故事,大概不会再下一代身上再出现了。
看完电影写影评的时候,脑海里一直浮现出Sa姨、Pansy、阿苏等人的样子,换个角度想想,虽然香港有这么多真实的样本,她们都跟戏中角色年纪相仿,却没有选择接演这部电影,这算不算一种电影以外的讽刺呢?
一方面是,我们已经“先进”到可以在荧幕前呈现女同的晚年生活,另一方面,让真正的女同站出来承认或饰演这个角色却依旧有压力。
看到区嘉雯老师提了金像最佳女主角,突然想到说其实《从今以后》这部电影很厉害!
它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就是中年拉拉丧妻之后和她亲族的遗产纠纷。
我承认看之前对男导演拍女同这件事有一点怀疑,(至少在中文圈)基跟拉拉这两个群体同被遮到彩虹旗下但文化那么不同,能拍得好吗。。
甚至乎看完之后我都觉得,你放了一段生活影像给我们看,啊那然后呢,这种内容我在小红书上刷到眉头都只会皱一下而没有第二下,是很辛酸很虚无啊,啊那然后呢。。。
但后来想到,一群人要将电影制造出生活影像的效果,要演到没有在演,拍到好像你的一个亲人或朋友在录影,真的是一出壮举欸!
想说不管是什么恋人要记得处理好自己的遗嘱啊,看似困境就是一张legal paper,婚书或者遗嘱,但更大的困境是明明所有人心知肚明Angie姨不只是Pat姑姐的“朋友”,可当葬仪说“家人在前朋友在后”,大家都沉默不当一回事。
这很像《罔两问景》里提出的对周华山“中国对同性恋从来只是默言宽容”的批评,默言宽容不一定意味着酷儿群体就有了更好的生存环境(相较西方而言),因为此处被吊销的不是身体(没有直接的暴力),而是爱、情感以及更多更细更微,却决定了我们生活的基础的经验。
我还喜欢葬仪说完话Angie姨无论如何就要穿过人群走到最前那里,千百年来女同群体都是这样“现身”的,现身需要反复、纠结的努力,不是一蹴而就,酷儿们可能需要一次又一次现身。
还有就是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港台读者体电影,没有一个社工,一些媒体,甚至没有打算“表现”什么,很小的生活圈子很近的人,已经足够多隔膜足够多透明玻璃。
Pat姑姐走咗之后以为只是“邻居”的女同朋友们一个二个出现支持Angie姨,Pat姑姐那些从前以为好相处的家人却可以说是翻晒面,这也稍微探讨了一下家庭与社群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与界限。。。。
总之就是回味起来我真的还挺喜欢的,虽然我对比较传统的故事大大的电影有一些怀旧的偏爱,这个不是,但我挺喜欢的!
电影以其细腻的情感刻画和舒缓的节奏深深打动了我。
影片开场便是震撼人心的海啸场景,这一幕不仅奠定了影片的基调,也将观众迅速拉入到角色们的命运之中。
法国女记者玛丽在海啸中经历了生死一线,从此她的生活被那段濒死体验深深影响,她开始执着于探寻死亡之后的奥秘。
玛丽的追寻不仅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更是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
她的故事线展现了生者对于逝者的无尽怀念与探索。
通灵师乔治的故事则更加贴近我们对于死亡和超自然现象的普遍认知。
他拥有与逝者沟通的能力,却因此在生活中倍感孤独,甚至被家人利用来牟利。
乔治的孤独源于他的特殊能力无人理解,也源于他无法像常人一样生活。
然而,在影片最后,他通过帮助他人与逝者告别,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乔治的故事让我意识到,面对死亡和失去,沟通与理解是多么重要。
最让我感动的是伦敦男孩马克斯与双胞胎哥哥杰森的故事。
马克斯在杰森去世后,一直无法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他坚信自己能够看到哥哥的幽灵,并与之对话。
这种超越科学解释的情感联系,展现了生者对逝者的深深眷恋。
马克斯清澈的眼睛中充满了对哥哥的思念与不舍,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影片中,马克斯在路灯下苦苦等候的场景,仿佛是对逝去亲人的无声呼唤,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从今以后》通过这三个故事线,将生死之间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角色内心的挣扎,让观众在平静中感受到深刻的感动。
导演伊斯特伍德以其沉稳的叙事风格,将三个看似独立的故事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最终汇聚于一点,传达出对生命、死亡和爱的深刻思考。
影片带给我的启示在于,面对死亡和失去,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接受和遗忘,更需要理解与沟通。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与其沉溺于痛苦与恐惧,不如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珍惜当下。
影片中的角色们在经历死亡和失去后,都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勇气,这也让我意识到,生命中的一切痛苦与挫折,都是成长的一部分,只有勇敢面对,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从今以后》不仅是一部探讨生死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爱与怀念的作品。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深刻的主题思考,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影片结束后,那份关于生死、爱与忧伤的情感久久萦绕在心头,让人回味无穷。
或许,正如影片所传达的那样,从今以后,我们应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珍惜当下,拥抱未来。
一切都哀而不伤,余韵悠长,像两人山间漫步时清晨拂面的微风,像Angie笑着撒入海里的黄色花瓣。
相聚时曾以为从今以后一切安好,离别后才发现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看完电影的那一刻才发觉All Shall Be Well实在是最贴切的英文译名。
安好如初、其乐融融的家庭情景像是做了一场几十年的梦,是一句虚幻缥缈的未来承诺,被定义为逝者的朋友而非亲属,被赶出住所,体验人性贪婪无常,你走后的余生似乎并非一切安好。
但与此同时,影片没有把这种命运捉弄变成反复消费的悲伤奇观,而是以平静内敛贯穿始终。
Angie没有大哭大闹的戏剧时刻,没有半分想博取同情的意图,只是在电话亭独处时暗自抽泣,随后坚定淡然地走下去,捍卫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公平。
怀揣着终生的爱与信任,一定会坚定勇敢地活在世间,请不要为我难过,All Shall Be Well没有配乐,没有密集的情节,电影在平静典雅的叙述中讲述了一个悲欢起落的故事,不想卖弄情绪与议题,只想讲述好现实中常有的事。
昏黄冷淡的色调中,拍摄Angie的镜头常常是越过门框、窗框、玻璃进行拍摄,产生独特的效果,像极了Angie与家人们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
一位失去爱侣的暮年同志会面对怎样的处境,不是天崩地裂撕心裂肺,而只是淡淡跟随着现实应有的走向,偶有温情,但总是残忍。
电影在叙事上似乎褪去了一切技法,甚至只用切黑来进行转场,但更好地表达出生活与情感的细腻流淌,力有千钧。
《从今以后》中的家庭场景,不论是欢聚融洽中的暗流涌动,还是为了现实种种考量不得不暂时放下尊严让利益说了算,都拍得浑然天成,让人感觉自己只是在这90分钟的时间里偶尔踏入了别人的生活一隅,设身处地体验了一次别人的欢喜与困苦。
这不仅归功于导演极其出色的镜头语言、场面调度、生活细节捕捉,也源自于每一位演员恰到好处的发挥(区嘉雯、李琳琳、太保、许素莹、廖子妤…你们都太棒了!
)很少看家庭戏看得如此心潮澎湃,可能是出于个人真实的经历与见闻,所以觉得电影里的处理实在太自然、太生动。
亲情或许在彼时彼刻曾真实存在过,但它太缥缈太易碎,以至于当利益被摆上台面后即刻烟消云散,不见来时踪影。
不管经历怎样的人间真实,从今以后All Shall Be Well,看着你一字一句拟定却来不及签署的遗嘱,回忆着在山中徒步时的那个悠长的吻,慢慢将黄色的花瓣撒入平静的水面,爱永远是答案。
在开场之前,我非常担忧,因为zff没有英语字幕,而这部电影是粤语,我完全听不懂,最终凭借着我半吊子的粤语听懂了50%,关键的信息都没有错过,也深刻地被感动了。
作为同性伴侣,明明是最亲的人,但是葬礼上要站在伴侣家属身后,共同的保险箱再也取不出,还丧失了遗产分配优先权——明明是自己一起买的房,却被要求搬出去。
整个电影就是Angie一点一点被退让的过程,她逐渐失声、沉默、被排挤出这个家庭概念之外。
在得知pat的侄子要结婚把这个房子占有后,年轻的孩子曾经信誓旦旦的承诺变得微不足道土崩瓦解,她终于开始对pat感到愤怒——尤其那句如果pat还活着也会这么说。
其实大家都知道pat不会这么说,Angie也知道,但是那一瞬间,她的无处发泄的无助和愤怒只能发泄到pat身上(因为pat的家人也确实都活得很艰难) 。
她愤怒她生气她怨恨。
这一切在她看到pat的遗嘱时犹如原子弹爆炸,遥远的心底的荒漠天地震动,留在脸上的绿洲的,只有一滴清泪。
感动?
释然?
后悔?
我在影片结尾后询问了导演这个地方是否有后悔这个感情,导演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问我有没有注意到全片都没有音乐,因为他们不想用任何有导向性的东西去引导观众的感受和想法。
你感受到了,那就是她表达的情绪。
我听了无言良久。
这样的回答太东亚了。
含蓄,平静,复杂,又多情。
导演同样提到,其实最后的那个亲吻,最初是放在中段,最后他们认为这会打破影片的节奏,应该在结尾给一个强烈的结束。
真的很好。
非常漂亮的结束。
(导演说他这个电影用的是王家卫的剪辑 其实我看演艺人员表的时候注意到了hhh)
从今以后,看完只觉得有点钱的人还是得早立遗嘱annie 和pat 是一对女性恋人,某天PAT 在没有立遗嘱的情况下突然去年。
Annie不能选择pat 喜欢的海葬,因为担心对PAT 后人不好,Pat 家人在算命大师的建议下选择其他方式。
就连出殡时就只能站后排,由其哥嫂站第一排。
最大的争议是多年前两人共同购买的房子因为没有明确的遗嘱,pat 哥哥成为了遗产继承人。
之前相处的像一家人,侄子侄女都喜欢这个阿姨,侄子女朋友怀孕了想搬进来,侄女因为楼下咖喱店味道飘到家里去了,怕影响小孩子,想卖了房子分成4分就人人可以拿钱了。
不然老爸只会将房子给哥哥。
annie 在乎的是pat 对她的态度,在律师朋友给annie 看过pat 未经公证的遗嘱草稿上写着将房子留给她时,她妥协了,pat 哥嫂一家搬进大房子,annie 在其他朋友的陪伴下上船为pat 撒了些花瓣,回忆着过去结束。
似乎没有解决问题,有着淡淡忧伤的结局。
🎬幸好导演没有把它当作一道是非题,而是一道选择题来诠释。
我看了那个选择,大哥作为法定第一继承人,他的选择在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在伤害到自己,向着自己的小家,虽然利己,但他也在深深地痛苦着。
看完整部电影,我一直在想:是不是任何的感情在实打实的利益面前都显得无比脆弱?
——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特别的无情且冰冷,似乎作为任何一个旁观者来看都对此嗤之以鼻?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谁又知道下一个是不是自己呢?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啊!
但幸好,高尚者还有一群没有强利益绑定的朋友,所谓“得道多助”吧。
🎬同性伴侣离世后,有关ta的所有事务,其话事人、负责人到底是ta的伴侣,还是法律上的第一继承人和直系亲属呢?
当法律没有与时俱进,当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也没有进步,这些盲区里的人们该怎样面对这些问题?
👈为什么左撇子就一定要妥协,学会用右手使用鼠标才能适应公共设施?
🏳🌈为什么LGBTQ就一定要妥协,才能适应更大的社会亲情网络的关系?
👤为什么明明遵守规定、没有在in use的铁轨上玩耍的小孩就要被牺牲?
這無關性向,甚至如果重點設定套用在異性戀故事,同樣有不能磨滅的硬傷,令整套戲的深情站不住腳,因為欠缺常識。現存法律未盡完善是不可抗力,但在有能力時沒有盡力做、提早做可做的,令愛人在凶險又殘酷的世道下受保護,就是自身的責任。沒有行動的愛,只說好話,是枉然、是虛偽。倘若真的很愛那一位,又想保障對方,平安紙、授權、加名是一早就要做好做妥;忌諱而不做,是天真;明知後果而不做,則這份所謂的愛,可能根本不是口說的那麼深。
7.0/10 同性爱人离世后的心酸与悲痛,固定机位镜头映衬出形单影只的身影;几次出现的长时间黑屏连接,标志着时间的不经意间流逝;平淡如水的叙事使影片可与《流水落花》做同向对比,同样是聚焦非正统家庭的离合悲欢。Angie与爱侣家人间关系的突然转变,虽非因为矛盾冲突的爆发,但日益加剧的隔阂明显可感。最终Angie放下心头的包袱,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从今往后,一切安好
人情冷暖
血压都看高了… all shall be well? absolutely NOT
本片和泰国那部“荆棘天堂”可以对照观看,都是关于同志争产。杨曜恺去戏剧化的处理我还是更认可的。其实东亚同志境遇大抵如此——男同出柜往往意味着和家人决裂,女同出了反而等于没出,因为会被固执的认定为姊妹或老友,等一方去世后就把爱贬得一无是处。PS香港还是在进步的,本周终审法院通过历史性判决裁定同性伴侣拥有遗产继承权,笔芯~
不错
#48HKIFF# 在香港看这种本土电影还是挺新奇的,观众氛围拉满,其实这几年香港挺多亲情出发的《过时过节》《窄路微尘》,但这部从老年人les和社会法律的角度探寻了更多可能,虽然温吞的过头,或者说形式很出挑,内核还是保守,反倒限制了不少深层表达
Chosen family才是家人和同性伴侣在无遗嘱离世状态下面临“亲情”破裂和遗产争夺的刻画很现实,但是整体太单元剧了,空镜和人物走向都很有很强的设计感。
立遗嘱的普法宣传影片
生时,周身人都当你们是常人,死后,逃不开利益伦常。
上海电影博物馆
一些情感抓得太细,太熟悉的家庭架构,为遗产争夺而涌动的亲缘纠纷。抛开不受承认的同性伴侣的情景,一切都曾经近距离出现过在我的生活里,熟悉得一切的困境都太predictable,熟悉得好像你已经习惯性感伤这样的走向。尽管为了加剧戏剧冲突,甚至全数堆叠营造出极致的困境,但以这种方式再去体悟此类同性伴侣小到同居租房可能需要面对的困境,淡淡的痛感似乎更为萦绕不去。
老婆说2星
太青涩了
@ GoldenScene|看时对亲密关系和家庭的反感厌恶大爆发,即使戏剧上把矛盾冲突最温和化,故事的很多核心概念还是令人作呕(或者说不分性别性向传统家庭价值观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东西),取向重合行为相似也不能说明其他人cherish和追求的东西在我这里就值得。所以观感还挺分裂和难受的。话虽如此,就算我用不着,我还是祝你们争取平等权成功。另外这女同议题演得拍得都不够格反而一股子剥削味
【C+】(抓到活导演了)有一种又青涩又老成的撕裂感。。大部分时间生硬的像青年导演的作品,但幸亏几乎在重要节点都能奏效,始终克制压抑着表达欲,积攒下了超强的能量。几场结尾都真好,每次都觉得到这就可以了,导演又总能给出更好的答案:从确认爱后的战斗,到还她一场葬礼的圆满,最后还是选择回溯,老年拉拉怎么就不能在银幕上深情一吻呢。
破地狱里面一个桥段好像就是从这里面抄的。
结尾搞的跟刻在一样雷是想怎样,逃不出的窒息的东亚家庭观,永远在被噤声的情感表达
謝天謝地這次沒有過於沈溺和煽情的部分 比叔叔好很多 很難不猜測是不是因為隔了性別 但還是有些離地⋯ 不喜歡最後一個吻
看得一头雾水,核心有两条线,一是制度缺失导致性少数群体权益得不到维护,二是批判血缘伦理之恶,但这两条线都没有讲清楚。第一条线的问题是,女主权益得不到维护,并不完全是制度缺失的原因,自己也有过错。二是对血缘伦理之恶的批判,是有点为了批判而批判,没有点出要害。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