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还没有看完,跟着我妈看了十几集了,这部剧里三湾斜街和街坊邻居还是挺有感觉的,之前对澳门街的印象来自于一部港剧《十月初五的月光》,在一条和现代都市格格不入的街道上那种邻里的温暖和互相帮忙成为了在我心里对于澳门最初的印象,本剧在这一方面的塑造也算是有感觉了,比起小一辈们的那些爱恨情仇我更喜欢看长辈们的戏份。
好的点说完了,现在说说为啥说这是一次心有余力不足的创作。
从片尾的出品方很明显可以看出,本剧是央视制作的澳门回归献礼剧,澳门方面应该也出了一些力,但是制作主体应该是内地的人,对于澳门的一些元素总是抓的很刻意,不过可以理解,不是什么大问题。
这部剧最大的问题其实也是现在好多献礼剧存在的问题,它的目的,应该是通过澳门一个家族的传承与兴衰来反映澳门回归20年的发展变化,主线没有问题,但是这种变化只是在剧情里生硬的插入各种大事件真的没有什么说服力啊,我只能看见梁家两代人的感情纠葛和家长里短,时代的影响呢编剧啊,不是你摆几个大事件就是影响的啊,澳门回归十周年的采访就是为了让俩姐妹吵个架怄个气吗,大桥这个点作为剧情推进点算是勉强合理吧,不过我记得这个项目的承办是中交公司,设计工程师也是中交的人,剧里各种竞标,emmmmm还有就是演员的问题了,董洁很漂亮,但是年龄感确实有了,我妈都吐槽这个演员有点老气,不像女儿了,达叔好评,这个剧让我最有代入感的就是他,他演这种倔强好强的爸爸简直神了,不过内地演员和香港演员在一起演戏老有种撕裂感,仿佛不在一个次元演戏一样,每次董洁出来我都会忘记我看的是一部讲澳门的剧。
总得来说,这剧有点四不像了,即没有那种央视已经得心应手的大气磅礴的时代变迁,港剧一直以来拿手的小人物温情也很别扭,只能说编剧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过能在中央电视台看见澳门的风土人情真的很激动了,太漂亮了,有时间我一定要去澳门旅游!
在澳门回归20周年之际,央视的献礼之作就是电视剧《澳门人家》。
电视剧由任达华、董洁、珂蓝、江珊领衔主演,还有李立群特别演出。
都是演技派的实力演员。
整个剧虽然我并没有看完整,但是断续的看到,这是一家人,一家家传老店,折射出澳门这个城市发展和变迁。
拿到由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澳门人家》的小说。
包装非常精美,在里面还附有《澳门人家》电视剧剧照的明信片和书签。
看完整部小说,真得非常的好看和感动。
可以说比电视剧的表现上更细腻和内容也会更丰富。
从梁家百年招牌的梁记饼屋切入,讲述了梁家几代人的甜酸苦辣和分分合合。
这其中又贯穿了澳门回归前后的30多年经历的重要历史事件,包括亚洲金融危机、澳门回归、非典、北京奥运会和港珠澳大桥。
每个事情都这样的真实。
从这家人的经历可以以小见大的看到了整个澳门的经历和变迁。
让人非常的感同身受。
最近刚刚第一次去澳门。
澳门有一些藏在小巷里的手工饼店。
朋友就带我去了一家,真的非常简单的门面,但是里面东西真的是货真价实的好吃。
特别是在看了这本书以后。
我就仿佛看到了一家梁记饼店。
去过澳门才感到澳门这座城市的魅力,尝过了杏仁饼,才体会到澳门人民生活的幸福的味道。
《澳门人家》是一部同学推荐的剧,在看剧之前看了很多豆瓣上的评论,评论表示这部剧有很多细节不够完美,但由于他人推荐我还是看了。
看完之后我感触颇深,梁家人虽然身在澳门,葡萄牙管理下的澳门,他们回不了内地,但他们始终没有忘本忘国,没有忘掉他们的祖籍在广东。
主人公梁鼎文,并不是一个很完美的人,他固执,也正是因为他的固执和执着,才一手就他的家给拆散了,他也一直活在过去,但也正因为他的固执和执着,哪怕在最苦的日子他也没有去改变梁记。
他按部就班时代在发展,他却从来没有变过,但最后在他的女儿的帮助下将梁记做大了。
他为人忠意,从不乘人之危,及时那个人是仇家,他从不愿不发国难财。
莲花是澳门的象征花,澳门的子女就像莲子一样,有心,即使品来苦,但他们有价值,澳门的子女即使日子在苦,也要有信 ,有心,有信心,无愧于心。
正在央视看这部剧,剧情走向和主角人物设定实在是不讨人喜欢。
梁家的家风家训都很好啊,包括想要传达的关于对老手艺的坚守都是很不错的主题。
可是你不能披着一层这个皮来传达与这个不相符的人物行为和价值观念。
主人公梁鼎文看上去坚持老手艺,可与其是坚守不如说是固执到不能变通,对于手艺的坚守没问题 可是要想传承手艺不能一成不变 而是与时俱进啊。
这个不是最大的问题。
而是他的行为与自己说的理念并不符合。
一个坚持仁义礼智信的人怎么会这么不通情达理,这么不考虑自己孩子的感受,也不会换位思考呢,关键是他为什么不能对自己青梅竹马相处二十几年的妻子给予信任呢?
每次看到他口口声声称阿琴对不起他 我都一头雾水。
她卖掉梁家大屋 不是为她自己,是为了救梁伯、家栋的性命 ,也是因为不争气的阿武欠了高利贷,她为梁家付出这么多竟然被赶出梁家 绝望到要跳海 要不是苏林救了她 她就命殒大海了。
他为什么要一直误会阿琴 这样一个枕边人都不能信任嘛 明明都是阿武的原因啊 误会代表他不能相信枕边人 阿琴何辜?梁舒也一样 自小失去母亲 被迫长大 还要照顾一家老小 可是她不能爱自己的母亲 因为父亲憎恨母亲 并且因为母亲成天闷闷不乐 阿文把痛苦加给梁舒这种做法他有考虑过对孩子的影响吗?
梁舒也终于成长为仇恨母亲的人 可当年不是阿文 梁舒又怎么会失去母亲呢?
还有苏家。
苏耀廷确实不地道 可是苏林也没做任何对不起苏家的事情 为什么因为他父亲的错事 而对苏林持有偏见呢?
包括整个梁家人都对苏家如此仇恨 是否有点为了塑造矛盾而激化矛盾呢?
文哥应该是一代优秀澳门人的代表 可是难道那个时代的澳门人都是老顽固、大男子主义、专制且见识少吗?
这难道就是所谓坚守的手艺人嘛(当然 我不否定他善良热心,可是没怎么展现这个啊 ,难道欲扬先抑嘛)这个剧如果要凭借梁家来展现澳门的变化发展 我是真没看出来 因为我不太了解澳门 满心期待看到回归前后以及二十年来的发展 没想到却是完全聚焦家长里短 还带这些奇怪的价值观念的传递 以小见大并不到位 因为没有大的视角 如今已经12集了 除了一点点展现了澳门葡萄牙殖民时期对人民的压迫 其他真没看出来太大变化既然是献礼剧 就要突出主题啊 为什么塑造一些非正能量观念的人物行为 无论是阿文还是梁舒 我都没办法赞同 也没办法欣赏 就像《渴望》这样的电视剧 你得突出人物性格里美好的一面啊(最想吐槽的就是阿武,没担当不正干每天只会添乱还很骄傲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真得看不到什么人性的闪光点,梁家的好家风为什么培养出这种孩子……其实阿文也没怎么继承家风……)总得来说 抱着期待来看澳门的二十年风云 可是却看到了当年婆婆妈妈家长里短的电视剧的影子 说实话我看不到澳门的发展对梁家产生了什么大影响 如果安排在后面 那剧情推进也太慢了 澳门回归这么大的事情 梁家也没什么改变 那么请问聚焦梁家 对澳门回归的叙述有什么反映作用?还有梁家人的脾气观念不值得拿出来大书特书 甚至反映澳门 澳门代表人物难道是这样的人嘛?只会喊口号,却不能知行合一吗?
一部立意宏大、主题响应时代号召的电视剧 企图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反映变化 可惜太小了没见大 而人物也不能立足时代风云展现出足够的人格魅力 可惜了这些演员配置和主题两分给柯蓝和江珊~喜欢她们的演技和人物 而董洁确实不适合十七八岁的小姑娘还是演与自己年龄相符的角色比较好~
周末在家看了一天《澳门人家》,不得不说这是近年最佳的年代剧,剧本扎实题材政治正确。
任达华的表演我看到了《天水围的雾与夜》,他紧紧把握住了“传承”这根轴线。
李立群的台词功底最佳,这种角色对他来说游刃有余,属于技能内的表演。
我要特别提到的是,陈小帅这个角色实在太难演好了,这个角色的官方定位是“澳门最帅警察”,但董晨没有在“演”一个警察,这是一个帅而不自知有悲欢有心事的少年,他的表演颠覆了我对中国小鲜肉的看法。
他把陈小帅内心的矛盾、隐忍的自卑、单纯却不单一的阳光笑容演绎到淋漓尽致。
他在表演里最妙之处是善于与自己对话,他眼神的转换之间把少年的痛与愁没有说出来而是说给了自己和观众听。
很多场戏陈小帅并没有台词,但导演给了电影镜头里的人物特写抓取了他的眼神,少年的单纯与哀愁尽在他的眼神之中。
很强!
董洁40演18岁的舒儿,真的好尴尬,阿武虽然一副京腔,但是人物刻画的非常生动 有血有肉,姑姑真漂亮,看着比舒儿年轻漂亮多了,小帅妈好像在演一个神经病,莫名其妙,整天说话一副台湾腔。
感觉演员选的很不合适,虽然同龄会差点演技,但是大两倍多的年龄实在看着尴尬,反倒是帮阿文卖饼的那个看着像女儿
最后一集:雯雯跟宋曼琴聊天,因为宋曼琴选择了梁鼎文所以苏林离开十年这应该是全剧最大BUG宋曼琴逃婚私奔跟梁鼎文在一起以后,苏林才离开的,所以绝对不可能是10年。
如果是10年的话,梁鼎文结婚是17岁,那时候宋曼琴才14岁……难道是童养媳???
原著里开篇就说梁鼎文27岁,宋曼琴属兔的……我不知道这个十年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的,但其实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算的,都是不合常理的……因为宋曼琴如果不逃婚是要嫁给苏林的,苏林必须回澳门啊,或者本就在澳门的啊,那十年又怎么说起?
难道编剧的意思是宋曼琴跟🐔或者跟玉如意拜堂成亲啊??
(跟电视剧里古代新郎官不在用玉如意或者用鸡代替???
)作为央视献礼剧,而编剧感觉也挺优秀的,我觉得这个BUG不应该有的,结果偏偏这样,明眼人一看就有问题!
原本白天我评分两星,一星给林曼CP,苏林真的太暖了…另一星给澳门回归二十周年现在我觉得一星也就差不多了,这个BUG真的太……接受无能。
本来挺期待,没有想到三观最奇葩的竟然是男女主,OMG!
这种片拿来献礼澳门回归,脑子莫怕是被门夹了哦!
哎!!!!
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
我的妈啊。。
不敢恭维了,剧中bug就无数的多,唉唉,借着澳门回归20周年还能拍出这难剧,有审核的吗?
痴线的。
大哥二哥不会老,老妈也不会老,就舒儿小时就一个混血,小青年又变回了我大中国,跟着董洁又上了,40演18,可以,唉唉。。。。。。。。。
难道没有审核吗?
1987,皇冠食店,招牌有8位数电话吗?
简直神了,更好笑,第三集,大冠叫表妹送粥过去给梁伯,表妹送过去送变汤了,能有点审批责任吗?
你见过房产交易合同可以用签名章的吗?
梁家大宅可以由一个媳妇买卖,我真的服了,我们都是深山野人吗?
不看不看了,打着这个我们爱国旗杆欺骗观众!!!
澳门,赌城!
这是澳门留给我,恐怕也是留给大部分中国人的最与众不同的标签。
澳门、摩纳哥、大西洋城、拉斯维加斯,世界四大赌城,它当仁不让,排在第一。
中国之荣耀?
华夏之骄傲?
不是的,正因为它头上的这个标签,让我这个对博彩业深恶痛绝的人,从心底拒绝这个城市。
避免提及和想起。
甚而至于讨厌赌王一家。
凡是和赌字沾边的我都不喜欢。
它也不像香港,可以让我们通过许多的影视作品,加以了解、理解,付诸情感。
以澳门为蓝本的文学影视作品,并不多。
严歌苓是我打小就喜欢的女作家,她所有的小说我都看,包括据之改编的电影《妈阁是座城》。
这部小说非但没让我爱上澳门,反而更加深了我对澳门的坏印象。
所以,澳门在我心里的印象就只是世界第一大赌城了。
《澳门人家》怕是会创纪录:它可能会帮我打破我和澳门之间的坚冰,温度是澳门的寻常百姓,此剧视角朴素,通过一户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以现实主义的白描,一斑窥全豹,向我们打开了通往澳门的另外一扇门,向我们展示了与赌博无关的另外一种视角下的澳门。
一组组似曾相识的家庭场景,一张张朴实无华的熟悉面孔,血肉交融,情感相通,一样的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一样的仁义礼智信家国情怀。
我慢慢走进他们的家门,融入他们的心灵。
澳门,还是中国特色的澳门!
祖母母亲怀抱里的一员!
梁恒为什么六集就领盒饭了,李立群的演技很十分深入人心,有点舍不得呀。
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喜欢北方人拍南方人,这到底是北京还是澳门?
梁舒一看见文扬给宋晓雯画画,表情马上就不一样了,脸上表现着对文扬的满不在乎,实际上心里的醋缸子都快翻出来了。
第一集就爱了!老老旧旧的街道,年代感极强的服饰道具,让我得以一窥澳门回归前的景象。开剧梁鼎文做饼,擦拭妻子照片的细节很细腻,任达华大哥真的太适合这个角色了!梁老爷子的台词够味道!
我妈在看我在旁边也看了一点,演员年纪偏大,虚假的造景布置。
演员演技在线
对题材很感兴趣,题材确实很棒,但是文哥的人设真的很塌、过于固执过于谦虚,刻意凹的“传承”让人很无语。爱国的部分我还是很能共鸣的、能看到哽咽,因为这点多给了一颗星(不然就只有一颗了)。
为何我特别讨厌那个文哥,大忠似奸。
任达华真的演得不错 董洁装嫩不太可
在这个澳门回归二十周年的日子里,有这么一部主旋律的剧来牵引我们的目光,了解澳门,熟悉澳门,真真是极好的
既然是庆澳门回归的作品,能地道一点吗。作为广东人,看着觉得这只是个披着澳门外皮的情满四合院而已。在粤语地区没人说 甭的,称呼孩子也不会叫什么儿,顶多叫什么仔什么女。还有,九十年代后期,靓仔靓女更多的是称呼你不认识的人。在餐厅叫服务员都叫靓仔靓女的,还会有人自称第一靓仔这么滑稽吗?要不是任影帝,三分都给多了。
假,尴尬
梁鼎文背负了太多,孩子们都不懂他在守护什么,还好有韩雅琪的陪伴和抚慰
吐了,可惜了影帝。拍这种烂片。
走向变差了。没看完,弃了。
适合爱国小市民观看
好喜欢梁舒这个角色,她的懂事让人忍不住心疼,其实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母爱,但是为了不让爸爸伤心,她强忍着泪水,就是不认宋曼琴,好想抱抱她。
这剧看完了,就是感觉挺鸡肋的,有种终于播完了的感觉。
不错
一堆说着普通话的澳门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