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为傅晶看的。
感受最深的不是知青的生活,因为毕竟没有经历那个年代,不好评断是否真实展现了知青的生活和面貌,感受最深的是周萍的几段话。
个人非常喜欢周萍这个角色,这真的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
傅晶演绎的毫无矫揉造作,甜美羞涩、坚强执着。
周萍是一个成分不好的资产阶级小姐,但纯真、善良、努力。
周萍因为坚决不与父母划清界限,而成了黑五类中最黑的。
因为出身不好,不能到兵团,不能穿军装,只能按照安排插队,但她没有放弃理想,没有因为非议而消沉,或是对这个社会反感,反而非常达观,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每当看到周萍的笑脸,就觉得如沐春风,亲切自然。
第一集,当赵天亮问她伤心不伤心时,她说:是很伤心,而且常常很伤心,但是自己的笑脸不是装的,是因为觉得自己很幸运;
天亮说:你的事我很替你不平,我也知道可能你不需要同情;周萍说:错,我需要同情,人在命运悲惨的时候没有不需要同情的,可我对每一份同情都心存感激。
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同情,那不是太冷了。
这一段对话,让我有了看下去的动力。
很多作品中的主角人设,都是自强自立,拒绝同情,要靠自己努力赢得尊重和荣誉。
但是当看了周萍的话,我有了一份新的体悟,周萍同样在努力赢取认可和尊重,但她是另一种心态:承认自己是伤心的,世界是需要同情的,而受到同情,也说明世界充满爱,说明我们幸运,这是对境遇的正视。
剧中周萍和赵天亮的爱情,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情愫渐生。
不同于周萍,天亮是正义、要强、有担当但也爱较劲较真、冲动的北京知青,父母都是军人,在帮助周萍的过程中,爱上了周萍,爱上了就决定在一起。
周萍和天亮在火车上的一段对话,同样让我感受到了周萍的良好的心态和执着的坚持。
她说:在哪插队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平和的心态面对命运的安排,而决不连累自己的爱人。
“不要认为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不要强求自己非得充当一名拯救者。
他们承受的命运,我相信我也可以,我不需要任何人为了我,做出牺牲自己利益的决定”。
感动啊,周萍是在说,我也会努力对抗命运,平和对待,且不向命运低头,我能够坚持下去,我不想我的爱人做出牺牲自己来救助自己。
这是一份共同努力的承诺,这是对自己和爱人的尊重,我喜欢这种平等、坚定的爱情,喜欢这个善良、勇敢、执着的姑娘
可能是为了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口味,《知青》这一片子时代背景浓烈,演的却是几个知青的稚气理想和暧昧人生。
即使是穿着麻衣土布,还是能明显感觉到几位主角帅气、美貌的偶像特质。
在某一种程度上,剧中人物虽然是当年那种标准的“国字脸”,但个个都是白净青秀。
赵天亮偶尔傻呵呵卖萌,周萍则是标准的偶像剧“苦情公主”角色,孙曼玲是贴心的闺蜜,齐勇是酷拽型;赵曙光是正义英勇的男二号,而李君婷则是白富美小三;孙敬文和徐进步是最标准的一胖一瘦插科打诨,这种搭配可谓是标准的“偶像剧演员套餐”。
情节上也不外如此,男一号爱上了苦情的女一号,却是重重波澜;男二号有坚定的理想,感情却被小三玩得团团转。
而最让人喷血的,不知道是编剧和导演有意还是无意贴近时代,加入了天亮和排长张靖严的“基情戏”,排长对天亮,那照顾和关爱,为了天亮舍弃职务,甚至夜里卷铺盖去马棚促膝长谈……应了排长那句台词:“我们这是在犯罪啊!
”关于整个主题,其实描写知青的劳动场景不多,放假过节倒是挺多的,年轻一辈看了,不免觉得那个年代也不像父辈人说的那么苦。
而知青们似乎有预兆地说“这个时代会过去的”“将来还会要高考、进工厂”,我想也不会是当时的人会去思考的。
此外、知青们过于团结,对“资产本家后代”帮助很多,也不会是当时的主流思想。
相反,吴敏和李君婷这两个角色,更像当年人们的形象,虽然她是不讨喜的角色,但当年,死背语录、对“敌人”盲目嫉恨和批斗、随波逐流必然才是主流。
而配角们天天打闹过日,胸无大志才是当时年轻人的真实写照,因为看不到明天,整日颓然过日。
主角的奋斗更像当代年轻人的典范,却不是知青的代表性人物。
不过当然,也正是因为这部片子的偶像气质,得以让年轻一辈愿意去接受和观看此片,去了解和思考这段历史,也算是片子的一大成功之处。
很多人评论此片过于温婉,没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现实情况。
但大家忽略了这只是一部电视剧作品,并不是写实纪录片。
文艺作品重在表达作者的思想,作者的思想是依赖于当前社会大环境,如果拍得像当年抗战题材的老革命电影,大家又会吐糟搞英雄主义。
相比《抗日奇侠》、《新乌龙山剿匪记》这类雷人偶像抗战剧,央视的这种《知青》过渡比较自然,年轻和老一辈都比较容易接受,算是比较接地气的一部“偶像剧”。
知青,是那个时代里最鲜明的字眼。
这两年,越来越多反映知青生活的电影和电视剧被拍摄出来,我对于这些流金岁月的了解,也是断续的、跳跃式的,前后十几年里,我最早看的是《血色浪漫》,然后是《芳华》,再到这部《知青》,下一部将要看的是《兵团岁月》,……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想过,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也是一个很难评说的时期。
不少人说,因为上山下乡,导致了人才的断层,这一点不好评述,但知青在插队岁月中真的收获就比求学少吗?
答案可能真的因人而异。
或许文化知识上他们是缺失了一些,但在精神上、在思想上甚至灵魂上,可能收获的却更多。
现如今的一些所谓高学历人才,头衔真的蛮多蛮高,小事有抢座位、堵车门,大事有身居高位贪婪腐败,让人既慨叹也发怒。
那会儿的人虽然穷,但知道坚持本分,知道坚守初心,那种朴实无华、那份奉献勤勉,是金子般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知青,还有最美的,便是爱情收获。
那会儿很苦,什么都没有,或许正是因为什么都没有,爱情才显得那么珍贵,显得那么美好。
那一年我二十一岁,是我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我爱吃,爱玩,我想恋爱,还想一瞬间变成天上忽明忽暗的云。
他们的身体在劳作,可灵魂却在追求。
手抄诗和各种书籍,他们如同至宝,贪婪地允吸知识的甘露,相比于现在知识大爆炸时代,人们甚至不能主动来选择学习什么,只能被动地选择接受什么。
话题回到电视剧本身,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特别是男主,赵天亮的成长。
也是以赵天亮的成长为主线,或许不少人在心里对他很吐槽,觉得他太耿直、太装,他其实代表的是一类人,在邪恶面前决不妥协,斗争到底的人。
作者通过他的事迹,或许是在告诉那个时代,如同他一样耿直的人,出路在哪里。
周萍,代表的是另外一类人,那便是自己无法决定的出身,也不能限定你的发展,只要你有坚定地理想信念,有付出有奉献,你想要的都会给你。
赵曙光,代表的是投身农村火热建设,与农民兄弟同心共苦的一类人,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去迎接美好生活,纵然遇到一些挫折也从没有停下脚步,如同《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
冯晓兰,代表的是勇于正视不幸命运,看透世事的另外一群人,她们把最好的留在心里,也为最好的他们付出。
写着写着,一个个可爱的脸庞跳出来,齐勇、孙曼玲、小地包、小黄浦、君婷、红兵、刘江等等,甚至连杜主任、吴敏这些某些时候让你觉得可恨但又说不出滋味的人的面孔,也会跃然眼前。
每一个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尽相同的,一部电视剧也很难让所有的人都满意。
因此,我们不要在乎的是,里面的人到底怎么样,而是应该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你有什么成长?
你做出的抉择就一定比他高尚和正确吗?
这部《知青》,或许要打磨的地方也有,但不会掩盖它如同原石般的无暇,它闪着光,等待真正能看到光华的人走向它、走进它。
45集的电视剧,在YouTube 上,用 iPad 看的,质量真心不好,邪恶的苹果在 iOS6 运行环境下,取消了 YouTube 的 iPad 版本,用 iPhone 版的 YouTube,图像和字幕一般模模糊糊。
条件如此恶劣,居然吸引我无间断的看了下去。
原因嘛,用剧中的台词说:青春万岁,爱情万岁,友谊万岁,快乐万岁!
这几个名词似乎和文革距离遥远,格格不入。
其实文革如何,我毫无概念。
但和每个人一样,心中充满了对那个时代的负面感觉。
我甚至是愤怒的,妈妈就是知青,去的是条件非常艰苦的北大荒兵团。
她很少提起那时候的事情,我知道的并亲身体会的,是那艰苦的回北京的路。
当然这所谓的后续不是电视剧描述的重点,我也不愿节外生枝的讲我家的故事细节,但有一件小事可以很说明一些问题,就是从小到大,我家没有做过豆腐,直到和LG结婚我才发觉豆腐非常好吃。
姥姥告诉我,因为妈妈当年在北大荒,吃黄豆制品吃得太伤,所以家里从来不做豆制品。
于是我对那个时代所能相信的是,每个知青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且大多数,并不明快。
在这灰色的背景下,我不愿多了解这段时光。
毕竟,没有人愿意费力揭开一层一层故意的遮掩去发掘丑陋。
不能怨大多数的中国人不愿反省,因为脆弱,是天性。
坚强,太难得。
而这部连续剧,光荣的成为是我主动观看的以文革为背景的第一部作品。
因为它所想表达的,不是丑陋。
网上的评论很多,都说这部电视剧大大美化了文革。
我深有同感。
其实,这部作品何止美化了那一个时代,它大大美化了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尤其是人文环境。
电视剧里面的男女知青们的家长,师长,同学,战友,绝大多数都是非常正面的形象,好到我希望穿越到那个年代,仅仅为了遇到他们。
里面的连长指导员,村支书党代表,都是充满了同情心有精准理解力甚至是高尚人格的长辈,他们口口声声说,这些知青孩子如何如何,要向知青的父母交代怎样怎样。
其实,即使在我成长的年代,也几乎没有被当作孩子的记忆。
我们这个民族,一个启蒙书籍是 “人之初,性本善” 的民族,是从来没有对“孩子” 的特殊待遇的—— 确切的说,物质上有,精神上从来没有。
教育我们的体系是像成人一样被灌输各种概念,而不是从触摸各种色彩开始的感性的教育。
所以,这部电视剧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一个可以包容孩子成长的社会,即使是文革的背景下,是多么的令人向往。
再稍微推广一小步,如果周围绝大多数人可以正确的分辨出好人坏人,即使被叫做“文革”,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是可以保持正常的。
可是,天知道这个状态离真实有多远!
三个世纪之后的中国,大批的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人主宰的社会,还在探讨是否应该当街扶起摔倒的老人,这个社会的主体,真的有独立的判断力么,真的有宽厚的仁慈心么?!
还是说,经济发展以前,还是可以托付人心的?
其实,这部电视剧从来是旗帜鲜明的表达了“文革期间是病态”这样一个主题的,类似的台词,被剧中很多人物直接说起过,甚至反面人物——从来没有出场的吴敏的爹,也在信里说,这样的现象不会长久。
那大家为啥都觉得电视剧把文革表达的太温情脉脉了呢?
一来,满嘴说“阶级斗争”的人物很少,只有吴敏,县革委会的杜主任,公社革委会的牛主任,还有一个火车上打酱油的角色,剩下的所有人,兵团的领导战士,村里的支书村民,个顶个的是知恩图报的“正常人”。
二来,主要人物被精心爱护,没有被人为的惨剧折磨得怎么着了。
知青里头遭遇最惨的是蹲了监狱的武红兵,精神失常一段时间的沈力,被隔离写检查的赵曙光,和失去了上大学资格的孙曼玲。
他们也无一例外的被照顾的很好。
即使泪点超低如我,也实在不觉得这些是多么“惨痛”的结果,反而是村里的韩奶奶和王支书——都是很不起眼的配角——因病去世,赚足了我一大票的眼泪。
三来,不但坏人少,好人超多,那些重要的负面的重大事件被远远的拖到镜头之外,虚而又虚,比如经济崩盘人民生活极度贫困——虽然直接描述了陕北农村很穷,好像还是够吃够喝的;比如因为卫生条件差很多不足为患的疾病夺走人的生命——小地包儿因工伤壮烈牺牲的事件勉强触碰了类似的观点,毕竟,用双手绣地球,而不是大力发展工业发展经济,是令人痛心的错误抉择。
最重要的,知青的风潮的直接起因应该是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一千七百万的知青离开城市,圆满的解决了这个命题;可惜这个办法带来了更严重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后来的返城。
诚然,电视剧开始就说了,只关注68-79这十来年的事,但是对于“知青”这个沉重的话题,逃避这最令人神伤的后果,已然大大的削弱了这种关注的力量。
借用红眉姐姐的评分系统,1-5分,我给《知青》4分,算是和甄缳传一样好看的电视剧。
戏拍得算精致,背景道具都下了工夫,主要人物青春蓬勃,性格算鲜明,节奏算紧凑,情节也没有明显的漏洞。
最值得说道的硬伤是结局太仓促,很多条线索戛然而止,喜欢的人物都没有交代清楚,而且因为在结局所以印象深刻,非常遗憾。
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男一像天生劳改犯,专爱慷别人的慨,收自己的人心。
全剧所有时候都是一张臭脸,感觉全世界就他最牛逼全世界都要靠他忍辱负重靠他的勇敢和智慧去摆平。
女一从头到尾那脸脑门上写可怜俩字儿,腮帮各写善良俩字。
剩下都是让人起鸡皮疙瘩的装傻充愣。
那吊表情让别人连一个月都练不出来。
血色浪漫虽然避重就轻但至少稍微表现出特殊年代青年人的暴力倾向和顽劣甚至是恶劣的人性,以及破衣少粮的表现(饿得去要饭穷的没衣服这是多可怜?
血色浪漫至少敢这样拍,刘烨剧里笑嘻嘻的那是剧情给他写的乐观),结尾更表现出不同阶层的人各种人性的人的选择和结局,很有意义。
这货整个一真善美忍的人性宣传大片。
你踏马可以轻描淡写甚至不描写吧?
你踏马搁那写特殊岁月里的岁月静好的童话呢?
整个兵团几万人清一色大善人大好人,就一个副班人不是人。
山东屯也是一样。
两个单位从领导到战友到工友都跟越来一样为他倆创造条件帮助他们…?
陕北知青点也大差不离就没饿过,整个地区除了赵瑞龙是坏蛋其他人都是好人,农机站愿意几乎白送拖拉机,奶奶的一伙高中都没上完的人能用废铁给修好了?
武红光大棒子打专案组组长自己投机倒把,读禁书竟然只判三年…?
瞎子靠边站团长明目张胆装公社主任抢走证据,竟然没下文…?
最近特别喜欢看年代剧,感觉像是在翻看发黄的老照片,感觉知青这部剧特别像早间剧,充满了希望和灿烂的阳光。
我虽然没有经历过这个时代,但是跟很多个知青聊过这个时期的故事,的确跟这部剧里讲的故事有很多是类似的,但是完全没有剧里讲的这么温和,真实的情况要惨烈得多,可能是过于惨烈,大家都不愿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吧,反而只是轻描淡写的记录了一下当时的那些癫狂血腥的场面。
不过好在开始敢于面对这段历史也是挺好的了。
年代片的话,《平凡的世界》,还有就是这一部《知青》。
每一个角色占的篇幅都差不多,人物形象都比较丰满,有一些角色前后性格的转变也挺震撼。
故事讲得很好,没有磨磨唧唧的三角恋,友情、亲情、爱情占了差不多的比例,而且感觉有一种家国情怀。
或许隔壁《远方的山楂树》应该来看看,同是知青题材,人家是怎么拍的。
虽说是在那么苦难的年代,人与人之间始终还是有很多真挚的感情的,这是最让人高兴的。
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终归还是有许多纯洁的。
人们之间的善良本性始终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不管条件多艰苦,生活多不易,社会多不正常,但他们始终坚信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变好,人心是善良的。
一个时代的大环境主要是政治决定的,所以人们很少能够离开政治而独立存在。
但无论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在小环境下,人们身上最美最真最善良的东西始终会还是会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主要归功于其独立思考后的价值判断。
要想准确的看清现实某些问题,需要从更高层面看,把握时代的脉搏,并保持思考。
在那样一个疯狂的时代人们都怀着希望,都坚定不移的相信爱情,相信可以改变命运,相信人们的.善良。
而在这个和平安稳繁华的年代,有什么理由不相信真心呢,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自己的感觉呢,有什么理由去违背自己的良心呢,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己活得人模人样呢?
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人们整天虚无、堕落、虚伪……让他们成为房子车子的奴隶,让他们毫无廉耻?
也许是贪婪吧,也许是过去贫穷给他们留下深深的恐惧吧,也许是文化缺失,他们无所事事吧。
看了一些对知青的评论,感觉自己有些话不吐不快。
文笔不好,请大家轻些拍砖。
我看电视剧知青是冲着编剧梁晓声去的,当然目的是为了打发时间。
看国产电视剧,对于质量,确实没报什么希望,只要过得去,矬子里面拔将军而已,当然也有质量比较高的,如本剧。
我个人认为电视剧的质量的关键首先是剧本,然后是导演。
(我说的质量我自己的定义是情节经得起推敲,剧情引人入胜,跌宕起伏,有高潮,有过度,相声一样的包袱,伏笔等等)剧本像食材,导演像厨师,食材够新鲜够分量,那么,一般的厨师也能做出一盘不难吃的菜来。
而编剧是剧本的生产者,因此,一个本来就是作家的编剧提供的剧本,就像一个专业水产商提供的鲈鱼一样,清蒸鲈鱼味道也差不到哪去。
首先声明我是八零后,对于文革那段历史的了解程度跟大部分八零后一样,但我们都有各自的理解,大体都是相当的,文革是浩劫,是历史的倒退。
我的理解,文革就是一场全民传销洗脑,很多人被彻底的洗脑,深深的沉迷,如剧中的吴敏,很多人没有被洗脑但被传销所累,如剧中的一般的贫苦农民,很多人在洗脑过程中,做到了独立思考,认识到了传销的危害性,但反抗无效,因为他们的上级或者他们的上级的上级,已经被洗脑或者就是发起传销的始作俑者。
我非常认同剧中赵曙光说的:中国病了,而且病得不浅。
剧中有很多很多人物场景可以说明这部电视剧是对文革的批判和反思,如杜主任、牛主任、吴敏,杜主任抓坡底村卖拖拉机,他的结局是在反击右倾翻案风中自己也被牵连进去了,牛主任抓羊,开批斗会批斗赵曙光,他的结局剧中没有透露,但最后一个场景是他在暴雨后主动把坡底村村民转移到公社了,吴敏,我想每个看过此剧的同学对他应该都是恨得咬牙切齿,深恶痛绝,恨不得把她碎死万段,编剧和导演太“黑”了,哈哈,把一个那个时代又红又专,提出24不的红色典型代表刻画得入木三分,吴敏是那个时代一类人的代表,人缘极差(这个不需要说场景了吧),无时无刻不在挖别人缺点专心整人(主动偷沈力的画),工作没有方法没有效率(磨镰刀总是最后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拉帮结派(上大学得票最少拉拢齐勇),心机重(给四人帮(剧中没讲是四人帮,我猜的)写信,获得大学资格),最后获得了上大学的资格,这是对文革的最大批判。
网上有一些资料说参与文革这场全民传销的组织者和传销的积极分子文革后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坚信真实存在的或者虚拟的吴敏这位传销积极分子最终也得到了惩罚。
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不是真实的历史,戏剧化和文艺化的电视手段是必须的,好的电视剧对于历史应该是尊重的,不是丑化,也不是美化,而是带给观众感官上的愉悦,郭德纲说:观众花钱听相声不是为了受教育,但如果能给观众带来一些启发,是人向善,这也是郭德纲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知青做到了。
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有信仰,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领导有原则,不会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他人利益之上。
而现在呢,ZF以自己小集团利益至上,社会的道德底线一再被打破,权钱官商交集,一切以私利唯上。
这是我的看法,当然知青给我感官上的愉悦很多,周萍两次捉弄赵天亮,似陈相识吧,你也许也经历过类似的恶作剧吧,哈哈。
齐勇和孙曼玲一起坐火车去山东弄海带,在火车上齐勇让孙曼玲把腿放他身上,浪漫吧,哈哈。
对于剧中人,我最佩服的是小黄埔,老谋深算,以后必定是一名精明,财富无限的商人,最羡慕的是小地包,有这么好的姐姐,我也想有啊,最崇拜的是沈力,对艺术的追求,那个时候画周萍哺乳圣母,他只是想画下美好的东西,追求美好的东西,沈力画上周萍很好被理解,在一个除了娜嘉这条狗是母的以外,远离其他同学的边防哨所,孤独,寂寞,心灵没有慰藉,周萍是唯一出现的女子,而周萍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的快乐、美好,也给沈力带来了创作上的灵感,临摹也是一种创作。
因此临摹哺乳圣母画上周萍也是情理之中。
演知青的都是些生面孔,我不是专业的,但感觉演的水平也有点参差不齐,整体还不错,演得最好的,个人认为是孙敬文和小黄埔徐进步,尽管小地包的东北味不足。
警方找来心理学家:人质为什么在最后的性命关头帮匪徒逃命呢?
专家深入研究,结论是: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
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
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份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
对於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
如一九七四年,美国报业大王赫斯特的孙女派翠西亚被美国的“共生解放军”绑架,最后自己宣明加入共生解放军,并参于抢劫银行,一九七五年九月被捕。
关于进化心理学的解释,参看Capture-bonding(英文)心理分析学的看法,新生婴儿会与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最大化周边成人让他至少能生存(或成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综合症可能是由此发展而来。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角色认同防卫机制的重要范例。
人是可以被驯养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
老妈看得很有感触
傅晶很漂亮。知青生活拍得很有意思,好像天天在过夏令营,真开心。
每天下午BTV演的,在医院,凑活瞟两眼
都是很好的演员,场景也比较贴合当时。
好看,喜欢齐勇和曼玲
一代人的追忆
还是不错的,把那个年代呈现得还算真实。
“我需要同情”,单单这一句话,有点eva的意思。结尾真是黔驴技穷,明明中段宣扬人性向善,结尾还频频用余华式沉重现实。既想激昂美好又想沉郁悲痛,最终结果只能是让观众怀疑自己发了神经病。一开始本来以为是龙傲天男主帮扶拯救傻白甜女主。后来发现是一个扁平得像僵尸一样的男主跟纯真善良女主凑cp的模式,,,应该不至于是唐曾演技的问题,,,所以赵天亮这个人物为何要如此塑造,,,令人摸不着头脑。最讽刺的是三人抱一起的镜头,无论如何都感觉曙光哥对周萍的亲人的爱都比天亮对她的爱慕要浓烈。。。赵天亮实在像是逢场作戏谈恋爱
影片里当时哪里都是一堆好人,为什么当时国家还这么乱?当时人民还这么穷?文革时期的生活既然这么浪漫,为何还要叫十年内乱?
做作
吴敏,没有落到很惨的下场,我很失望。文化大革命在我们历史课本上只有一句话 。1966年~1977年的文化得大革命是一场错误 。导致中国经济后退!!!
细节上导演处置确实有问题。自由市场就有问题。服装也有问题,嘎新的,那时候可是补丁摞补丁啊。人物上说吴敏才是当时最多的人,电视里好像就她一个??当时人有呢么淳朴??七连根本看不到什么文革的痕迹。张新建在后面拍的老农民上有了改进。
我很喜欢很喜欢周萍,为了周萍看的剧,同时觉得天亮处事也太不成熟了,不及曙光和齐勇。
阵容真的强大
打狼的镜头就不能再真实点吗,哪怕找几只哈士奇那。还有北大荒为什么要炸山,课本里不是告诉我们都是黑土地吗?
剧情没什么看头,人物描写太单薄,演的也有点尴尬,导演功底也太稚嫩。真的没什么看头的,毫无亮点的一部电视剧。
是一部每个人都很精彩的作品,周萍给了我很多的激励,片头曲很好听,这作品剧本扎实,取景优美,希望张导演还能有这样的作品
都说这部剧美化了那段历史,不了解不予评论。单就一部剧来讲我给5分,特效扣半分。。人物形象很饱满,每个角色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能看出来拍摄真的特别辛苦(心疼我凯。最喜欢赵曙光的一句话,人生只有几件事是值得珍惜的,生命、自由、思想的权利。我要去找几本知青文学去了
烦死赵天亮这个角色了。他不装逼就活不下去的感觉。超级恶心,真希望他被整狠狠的整。
高中语文老师推荐的剧,知青们的理想主义纯真又美好,无处不在的浪漫主义气息,可惜历史背后的针脚总是残酷隐蔽的,怎么可能毫无保留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