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逻辑,想到哪写到哪吧1、Conor小哥真的好帅,帅到我都觉得他应该算校草而不是学校里受排挤的人了(当然没有说psycho就不能长得好看的意思)。
可能扮相上更体现一下人物的“疯劲”会更好?
2、不明白为啥Evan要换这个发型,感觉人设跟剧版也略有差异,电影版显得比剧版还要自闭一些。
3、Jared完全莫得灵魂,是各个演员表演风格不同的原因吗?
Will Roland小哥那个贱兮兮插科打诨的样子我真的很心水,影版的Jared似乎真的只是...一个family friend而已。
笑点都少了不少。
4、不过Alana形象更立体了,这点我觉得不错,原剧这个人物日常是被人骂婊的,虽然编剧有体现她内心孤独的想法,但留给她的时间不多,影版增添了许多细节,让她的举动都有了观众可以共情的理由。
Anonymous这首歌着实不错。
5、sincerely me的改编很出色,Conor在图书馆跳舞那段萌炸我,果然电影可以靠场景转换拍出剧版没有的效果。
6、if i could tell her结尾的吻删了,是因为Evan强吻Zoe有骚扰的嫌疑怕带坏小朋友吗?
7、虽然之前看很多遍了,但you will be found依旧有些戳泪点,Evan上台的局促和尴尬表现得很到位,后期演讲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果然是靠电影才拍得出那个感觉,让人体会到了Evan确实影响了许多人。
8、不太理解为什么good for you删了,确实Evan母亲在这首歌里的表现有争议吧,但是作为将人物冲突逼向白热化的一首歌,我觉得它还是相当有意义的。
没有这首歌的铺垫,后来Evan证明自己是Conor朋友的急切和针对Murphy一家的网暴都显得有些突然,戏剧冲突也是需要层层加码的。
感觉整部电影都像在弱化原剧的矛盾?
可能是我心理阴暗吧,反正我就是比较喜欢看各种矛盾与纠结,这才叫drama嘛。
9、最重要一点,结局完全是大改。
Evan最终告诉了所有人自己撒谎的真相。
我不是说这么改一定不行,但剧情逻辑需要通顺吧。
就比如,你Evan都已经承认整个事情都是谎言了,那网民还凭啥给你Conor Project捐钱?
就算捐了,他们也得闹着要退吧?
这种事能毫无波澜?
最后还能攒够钱去修果园就离谱。
电影这一点剧情冲突设置得比原剧大多了,但表现力还不如原剧,完全云淡风轻一样。
10、最后Evan找到Conor弹吉他的视频寄给Murphy家这段还挺戳我的。
11、为什么结尾Evan和Zoe在果园分手后没有for forever的reprise??
原剧结尾那all we see is sky一句话出来虐死我好吗。
12、最后,总感觉台词量比原剧少了,而且台词功底也不如剧版演员,是因为剧场里本来表演就需要更夸张的关系吗?
原版很多地方没有歌可以直接当话剧看的,本来很适合改编电影,却没有好好利用这一点,着实可惜。
总之整部电影就像一篇命题作文吧,我看了没太大感触,但可能是因为剧版看了太多遍虐点基本上免疫了的关系。
要是能在内地上映我拉个没看过原剧的朋友去,看看电影对这个故事的表现力究竟如何。
【剧透预警】因为我发这篇的时候电影还没正式上映,我看的是电影节版。
结局没传说中改动那么多,Evan向公众坦白(试图让网友放过Murphy一家)然后在学校里被指指点点地孤立了一阵子,还是顺利毕业了,期间找到了Connor的书单跟着读了,还找到了Connor以前在recovery弹吉他唱歌的一个视频通过u盘寄给了Murphys,Jared,Alana等人,最后还是结束在Evan和Zoe果园见面之后。
电影版像小说那样都试图补充Connor的故事,但开头没了map,Connor和家人的相处模式反而没有给出来,给他加首solo也没多大信息量,依然没捅破他行为背后的原因,纯粹是想给剧中人和观众一个心理安慰。
但我得承认新歌A little closer很好听,好听而多余。
另一首新歌,Alana的solo,替代了disappear推动了Evan参与the Connor project,好不好听见仁见智,但没必要让Alana约Evan大晚上在公园坐秋千时唱吧,氛围也太dating了救命!
电影把Larry设定为Connor和Zoe一两岁时亲生父亲去世之后的继父,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删棒球手套歌改的设定,Murphy一家被网暴之后吵起来时Cynthia也说出了“因为他不是你亲生的”这样的话,还有requiem里Zoe放开方向盘踩油门虽然最后悬崖勒马但也ooc了吧?
电影想表达什么?
婚姻重组中产家庭的孩子多少都有点心理不健康?
Good for you也没了,只剩Evan和Heidi在回家路上吵了几句,冲击力-100,差评。
前面双方父母约饭倒是尬得很合适很真实,只可惜其他很多不应该尬得地方也尬了,比如you will be found,歌本身已经鸡汤得恰到好处,但导演的处理又老套又尬,新增几个有姓名的学生角色一点作用都没有。
Ben Platt的年龄感确实是电影版最显而易见的短板(要是拿出他在the politician第一季的造型,也不至于集火得那么严重)朋友吐槽他电影版这个造型,混在高中生堆里活像非清北不读复读了十年那种,尤其if i could tell her把他拍得像个stalker,还是有炼铜嫌疑那种。
原卡翻车,晚节不保(虽然并不老)。
EGOT不用想了,金酸梅倒是有可能。
我突然觉得Ben应该感谢有两场半bootleg的存在给他挽尊。
我想不明白Steven levenson和Pasek & Paul出于什么考虑会做出这样的改编,而且就算照搬音乐剧原版,换掉ben,这个导演还是不行,他就是处理不好舞台到镜头的转化,有些地方太具象化了真的尬。
而且画面的质感根本不像院线电影,连Netflix水准都达不到,甚至有点像油管制作。
值得表扬的是歌的人声都是现场实录的,虽然收音质量不如大悲电影版,比如说镜头切换/空间转换时收音位置也变了,句与句之间的空间感衔接不太好,但总比预录好对口型那种有诚意。
奇怪的是官方release的专辑并非出自电影音轨而是另外进棚录的(搞得我还得自己手动截电影音轨版来听)只能称之为电影版cast album而不是soundtrack,神一样的迷幻操作。
其实主角团的演技都没什么问题,唱也都还行,也就Julianne Moore的唱功明显撑不起So big so small比较遗憾,AA的唱功大家知道,但因为删歌根本发挥不出来,我也觉得她们俩换一换比较好。
我本来有点担心Colton的Connor,他长得有点太“正”了,事实上他不依赖长发都能做到很“对味”,新歌好听嗯。
另外有些比较戳我的点,比如信被Connor抢走后Evan怕信被post出去,在各大网络平台搜自己名字的行为也太社恐真实了;反复出现Evan掉下树的镜头也很扎心。
Anyway,感谢电影版告诉我Evan爬的那树原来长这样。
Ben & Ben 爹 He's more like an insider trying to work it out.-五年之后来看电影版Dear Evan Hansen,料到了改编难以逾越的尴尬,没料到又被感动了一把。
缺点很明显,简单来说DEH这部剧不适合改编。
整个故事的氛围应该是非常intimate 并且有层次很丰富的情绪宣泄和解读空间,放到电影里除了一大堆close up之外,强塞给观众一把眼泪,戏剧张力没有发挥好。
剧里第一首歌Does anybody have a map 开场,介绍两个家庭的struggle, 在舞台上可以很好的parallel,塑造两位母亲+铺垫两位儿子。
这首歌被砍掉,让Waving through the Window 显得无比突兀。
而且观众也来不及理解falling tree的深意,就被体育管里自我陶醉的Evan给唱懵了。
For Forever 与其说是顺水推舟安慰人家,实际上是选择性的自我蒙蔽。
需要三个Murphys消失在暗处的时候,那仨人还强行互动。
还切换大森林,完全夺走观众的想象空间。
Sincerely Me 也是笑点不好笑了,黑色幽默变成彩虹色尬舞。
不一一赘述,总之Act 1 的强行煽情+俗套感把原剧的小缺点无限放大。
青春期的脆弱和自我防御被拍得好似小资无病呻吟。
看到追悼会上那一段我以为这电影也就是勉强及格吧。
还好,还好,Act 2 的冲突感很加分。
我觉得主要是舞台剧本底子在,歌曲写太好了。
框架在这里,too powerful to fail. 比如说一首 So big / So small, 足以在薄弱的剧情上直接塑造一个坚强独立的母亲,补足家庭破碎的一面。
这样的词曲不管是没唱过歌的Julian Moore(?
)还是一把年纪的Ben,好好演就能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
Evan的结局改编我很喜欢。
原剧结束得比较草率,直接在果园重聚了。
并不是说必须happy ending,但是主角没有为错误负责,就失去里人物转变最关键的一步。
电影里坦白的部分是有点扯,但是Evan有认真去research逝者的故事,帮他家人找到真实影像记忆,是在正面回应之前的谎言和逃避。
不过这种改编牺牲了母亲的剧情,家庭内部的struggle被弱化了,记忆点更少。
强行突出主角为啥呢(后面说看完的那一刻还是很想鼓掌的。
可能还是老粉情怀(。
第一次看这剧的时候人生低谷非常容易地就被触动。
就不管不顾的爱了。
现在长大了一点,也仍然记得当年是为何在剧里哭。
百老汇关门一年半,很多剧迷的生命里坏了一盏灯。
我以为是失去了一个宣泄情绪的渠道。
看完Dear Evan Hansen 我觉得不仅如此。
世界上很少有地方能让一个敏感的人感觉到足够安全,愿意变得脆弱,能够从defensive的状态中暂停下来,变得vulnerable,能够自在地笑、放纵地哭。
剧院算是这样一个地方。
——以下是吃瓜群众不负责任的猜测和充满个人情感的吐槽。
为什么这电影坚持要年龄超大的Ben Platt来演?
Ben放在好莱坞也就是个十三线小透明,竟然有大咖资源?
为什么这电影分分秒秒都是烧钱烧错了地方但毫不吝惜的感觉?
通常来说剧改电影必须有个卖点,就连Lin Manuel 的In the heights 这种非常适合改编的剧都一波三折苦等十年才搬上荧幕,而圈外名气和影响力都一般的DEH 却能轻松完成这个过渡?
更别说这种文艺电影根本不可能有大众票房?
急功近利的投资为了谁?
要知道本片制作人是好莱坞大佬 Marc Platt 也就是 Ben 他爹呀。
爹之前制作过《爱乐之城》《芝加哥七君子》。
Too powerful to fail 是不是。
Ben来演这个角色无可厚非,换个人肯定没他演得好。
但是他对于网友的质疑回应可太狭隘了。
不知道有多少才华出众的宽街演员因为缺少机会,一生都没有等来一部hit. 他比大部分人幸运太多。
看完了电影版《致埃文·汉森》,再次哭成狗。
其实电影还是有很多问题的,比如表演和镜头设计不够细腻,太多场戏拍的流于表面(还基本都是重头戏),没细致刻画……所以个人还是更喜欢音乐剧版。
但我还是被打动了。
一是因为音乐真的太棒了,词曲创作是真的牛!
二是不俗的原作剧本也给电影加分不少,即便拍的有问题,文本的优秀也是为电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这是我看过的第一个——主角几乎没什么人物弧光,却依然打动我的故事。
网上总有人在诟病埃文汉森没有人物弧光这件事,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一点。
到今天,我算是有了个自己的答案吧。
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一直被「人物弧光」四个字影响着,仿佛这是一个故事必备的要素和真理。
但生活中,那些既不会让我们变得更好,也不会变得更糟的时间和事件,也许反而占据着我们的大多数时光。
而那些时光,真的没有讲述的必要吗?
《致埃文·汉森》在这一点上做了个榜样,它拿奖拿到手软肯定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常常说,看戏看的不是故事,是人。
那些观众误以为是“故事”出现问题的地方,其实很多情况都是“人物”出现问题。
我想我们需要的人物弧光,不是刻板的人物转变,而是生动的人物经历;不是绝对商业化的脸谱面具,而是趋近于真实的生活点滴。
当做到这些时,或许我们才能真正走进故事,走近故事中的他们。
(站在创作者角度,甚至要在创作过程中“成为”他们)而当做到这些时,人物是否有明显发展和转变,也许都无所谓了。
这时我们只会说:“看呐,他(们)和我一样,是活生生的人啊!
”更何况,换个角度说,个人认为埃文汉森是有弧光的,只不过他的弧光更细腻柔软,没那么明显震撼罢了。
就像生活中,我们吃顿饭、打个哈欠,都会让我们自己和周边的环境有变化,只不过这个变化我们很少注意。
而这种“微小”的变化到底能不能作为重要的艺术表达,要看如何讲述,这是无论什么地位的创作者,都要求索一辈子的事情。
所以,人物弧光,它是人物和故事成功的要素之一,但个人觉得不是唯一标准。
我们到底要塑造怎样的人,讲述怎样的故事,不取决于作者的独特审美,也不取决于观众的爱好习惯,而是取决于相对静止又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
而这,才是我们热爱艺术的原因啊。
只要找到根,并找准培育方式,总会开花结果。
这个果实,一定有人喜欢吃有人不喜欢,但只要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在干什么,之后稳稳成长,就好。
最后,致敬所有像《致埃文·汉森》的创作者一样,关注社会边缘群体的每一位文艺工作者。
谢谢你们,影响和帮助这个社会向好,谢谢你们,让艺术变得更有意义。
第一次看musical电影看得我坐立难安。
高考复习的时候经常循环这部音乐剧的专辑,好几首歌更是烂熟于心,对这部音乐剧的感情不言而喻。
而电影中所出现的原作音乐也仅仅是用来讲故事的工具,缺乏了音乐剧中的感染力,这其中还缩水了几首歌,其中anybody have a map?这首歌甚至被用作学生练习乐器时演奏出走音的调子。。
剪辑也同样灾难,导演可能觉得在音乐中插入闪回片段是在玩蒙太奇,但肉眼可见的粗制滥造让电影的歌曲部分像低劣的小作坊mv。。
音乐剧很多没有逃过改编扑街的命运,这也是为啥我一直不敢碰也不想碰Cats,但也有极少数像《悲惨世界》和《身在高地》这样清新脱俗的正面例子。
归根结底音乐剧创作的初衷还是服务于舞台的,呈现的载体不同,又没有用心去“改”和“编”,以至于最后原作迷和电影迷都不讨好。
Platt’s vocal performance might soar, but his choices are not merely overwrought; there are an assemblage of jigging that’s often played for laughs rather than real pathos. Platt reprising his role, on the other hand, is the least of the film's problems: his character is threadbare, and there’s no amount of experience that can add depth to Evan. His task is made all the more challenging because Evan isn’t a likable character. His unsympathetic rendering doesn’t solely stem from the fact that he lied about being friends with Connor. His rot takes root in apathy, as heexhibits almost no regard for the feelings of Zoe, her parents or even Connor.
首先说演员和角色,Ben Platt饰演Evan Hansen,作为首演原卡,演唱表演都没问题——因为是演电影所以还格外注意要收着演了。
然而造型妆容出乎意料地不合适——演员年纪已经偏大了,这个中年脱发版的卷毛和一脸疲惫的化妆再往老龄上整真的就没救了……有几个场景因为演唱比较用力,表情已经可以用狰狞来形容;逼死人的镜头还非要从下往上拍,随便截一下图都可以当表情包了……Julianne Moore饰演的单亲妈妈Heidi,背景只保留了没有福利保障的实习护士职位,省去了她还一直在读的法律夜校,于是在电影中疲于奔命的程度也有所下降,也就没了音乐剧中那股风风火火的野劲儿。
作为电影卡司最大牌的一位,Julianne年龄确实是大了点,但是和同样超龄的Ben放在一起就还好。
影后的唱功在这里够用,可惜她的歌曲被删除太多,发挥余地不大,唯一的高光时刻就只剩《So Big/So Small》了。
至于电影中这首歌的效果……well,我们后面会谈到。
Amy Adams饰演的中年白富美Cynthia,问题不小。
音乐剧中的Cynthia有钱有闲神神叨叨,遇到一点小事就会乱作一团,热衷于一切当下流行的中产阶级趣味,对外界却没什么真正的兴趣——这么一位集肤浅和溺爱于一身的有闲阶级代表,其实对于自己儿子的悲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对这一形象的塑造在电影中非常微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Amy Adams看起来太胖了,总是给人额外的“稳重感”——任你八面来风,我自岿然不动,好像死个儿子完全没当回事儿似的。
在校长办公室见到Evan时,Cynthia应该是濒于崩溃甚至已经崩溃的,整个人已经彻底散掉所以才会死死抓住那封信当作救命稻草,人家都否认了她还要死命再给圆回去。
然而Amy在这里表现得更像福利院院长在照看孤儿,有节制的悲伤配合脸上满溢的慈祥,不知道的还以为是Evan一家死了人她只是来探望呢……而且我完全不能理解电影中为什么要把Cynthia改成丈夫死后再婚,Connor和Zoe都不再是Larry的亲生子女。
这个改动除了让Larry年轻化更合理外,到底有什么必要的理由?
Connor的双相障碍是一个普遍的心理问题,和是否与亲生父母在一起毫无必然关系。
这么莫名其妙一改,隐约就像是在内涵继父母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一样……什么意思?
你到底几个意思?
全美继父继母联合会都要跳起来大喊这是污蔑了吧?
老老实实讨论原本就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好吗?
为什么一定要加入特殊设定,然后模糊焦点让整件事看上去只是一个特例呢?
而且这么一来,原来不过是标准一普通中产妇女设定的Cynthia女士,突然就加上了“孩子才一岁时老公忽然死了,因为很有钱立刻又勾上了年轻小鲜肉”的设定,原本好好一白富美莫名就黑化了好吗?
接着来说她的丈夫Larry,再婚设定造成的问题就更严重了——音乐剧版的Larry也是个典型的中产白男形象,事业有成却拙于表达感情,对自己的子女期望很高同时又充满焦虑。
在儿子死后陷入严重的愤怒和否定,拒绝与其产生任何感情上的连接以此来保护自己。
电影中将他改为Connor和Zoe的继父——如果说二婚改动只是让Cynthia这个普通的白富美多了一层解读,那么这个改动对Larry的损害却几乎是致命的。
不是说继父就不会像亲生父母那样疼爱孩子,不会为孩子的逝去而痛苦,而是电影把Larry的叙事重心从原本一个父亲望子成龙却希望破灭的愤怒和绝望,偷换成了作为继父的犹疑和对自己能否很好胜任角色的担忧——一名继父会这样想,是完全正常的,但是这和音乐剧版中驱动Larry的感情力量的强度相比,简直就是天渊之别。
感情力量的大幅削弱,使得Larry这个人物完全失去了之后崩溃的感情基础,也使得观众无法调动日常的共情去充分感知他的痛苦,整个人物从此游离于故事主线和感情基调之外,似乎改成这个家庭父亲早就死了都没什么影响。
到了这一步,演员再怎么演都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唯一的Solo被删掉更是毫不奇怪——就只可惜了《To Break In a Glove》这一首好歌, 用突兀的音阶跳动来捕捉这一对“父子”之间笨拙却又微妙的情感交流,构思实在巧妙——它原本就淹没于整部剧的一众好歌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下再次顺理成章地被人遗忘。
还有一个细节,音乐剧版在交流完棒球手套之后,Evan满是羡慕来了句“Connor有你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啊”,是实话却也有点没心没肺,没有顾及到还沉浸在丧子之痛的Larry听到会是什么感受。
Larry沉默半晌,才艰难地避开这个话题,内心的悲痛尽在这不言中。
而电影版对此事怎么处理的呢?
只见Larry缓启尊口,轻飘飘回了句“你爸有你这样的儿子也很幸福啊”。???
WTF!!!
我明白电影是想借此赶紧进入下一个场景让Evan和他父亲互动,但是当时Evan在他们家也混了一段时间了(石膏都拆了),Larry对Evan家的情形也应有所耳闻才对,这么说不是在Evan身上插刀吗?
还是说主创是想表现Larry内心腹黑而且嘴炮功力一流?
其实是在用这种方式反击——但整个人物形象都变asshole了好吗!
然后是他们的女儿Zoe,相对来说Zoe的设定和演绎是相对较好的,成功表现了Zoe的清冷。
和音乐剧版相比,电影版的Zoe似乎要更“幼”一点,更像一只需要呵护的小鹿,而音乐剧版的Zoe明显要更酷一点。
我个人认为音乐剧版的表现更有说服力,因为只有更酷的Zoe,才能生出满身盔甲抵挡自己哥哥带来的所有伤害。
Zoe外在应该会有一层进化出来的尖刺,但内在却有一个既美又善的心灵,所以才会在一开始对Evan充满质问和抵御最后却沦陷其中。
电影版这么演也可以没关系——但是那场飙车戏实在看得我满心问号——这是在开local哎姐姐,你上来就飙到90迈?
就算想表现Zoe的“失控”,也不用这么直白吧?
主创这是想把Zoe往个什么方向上发展?
相比之下Connor虽然情绪也失控但起码不害人,Zoe情绪一失控可就要上街杀人了,怎么看着都是Zoe的问题更严重吧?!
至于他们的儿子Connor,好吧,无论是音乐剧版还是电影版,其实都只能算是半个人物,只有一开始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出现,之后都只是一个活在他人心中的声音或者回忆而已。
不同的地方在于,在剧场中Connor在其死后一直作为一个影子不停出场,说别人让他说的话,做别人以为他做了的事,然后在别人为他编织的回忆中出现。
这个角色最大的功用,并不是塑造Connor Murphy自己那早已失落了的灵魂,而是成为Evan心中所有期冀而不可得的欲望的化身,在每次事件的关键节点,点燃Evan心中压抑而不自知的火苗,推动事情进一步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他其实是在和Evan Hansen自己合力,共同塑造了Evan Hansen这个角色。
——当然另一方面,Connor本人怎么想,经历了些什么,在他死后其实早就无人在意。
其他每个人都只想着怎么样从这段经历逃出来,或者能从中得到些什么。
人一旦死亡,他也就失去了对自己人生解读的权力,从而变成一个可以任由他人捏造的东西。
仔细想来,也是很悲哀的一件事。
可是到了电影中,Connor的戏份在死后被删减到几乎没有,只保留了确实没法动的《Sincerely Me》,之后只在几段回忆中有过非常非常短暂的出场——而作为导致Evan Hansen迈出关键性一步并推动整个剧情发生重大发展的《Disappear》,竟然真的就这么“消失”了。
于是整个故事逻辑都变得怪怪的,就好像Evan Hansen也没碰到什么刺激,突然就自觉自愿去发动这个大型纪念活动似的——观众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还以为他就是故意在沽名钓誉,整个人物形象完全就不对了。
事实上,电影版整个故事在推动上逻辑都是不通顺的。
音乐剧版Evan每一次更深地参与到事件当中,都给出了充分的铺垫和理由——他之所以会加入悼念Connor的活动,是因为他的好基友Jared大嘴巴到处宣扬Evan和Connor的“深厚友谊”,Alana听说后才会主动找上来,而不像电影当中就好像Alana只是和Evan看对眼了似的。
而Jared之所以嘴巴会这么大,除了看热闹不嫌事大以外,更是因为他本质上也是一个孤独的人,他也需要说些什么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
虽然表现得很嫌弃Evan,但是Evan也是不多的可以让Jared找到存在感并自我感觉良好的人。
Jared后来的行动和他深藏的欲望其实一直保持一致。
而到了电影里,Jared却被删减到让人无语。
表达他也同样渴望被关注被接纳的《Sincerely Me(Reprise)》以及最后整个人的失控爆发全部被删,完全退化成了一个标准的nerd或者side kick。
主创完全放弃了对这个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将这个本来非常重要的配角成功变成了一个单薄的工具人、背景板。
其次电影对于社交媒体在整个事件中推波助澜的作用的刻画也是不到位的。
音乐剧里面,对于社交媒体在整个故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有着非常详尽的描摹,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趋炎附势跟红顶白、众口铄金又积毁销骨,罔顾事实又肆意发泄情绪,把几个可怜人反复操弄于股掌之中,正是事态一步步严重的元凶——Connor刚出事儿的时候,社交媒体上全是他的消息,学校里更是恨不能是个人就来跟他攀亲戚,甚至有女生因为没来得及认识Connor而哭到脸抽筋。
然而没过几天别的trending一来,Connor和由此带来的对Evan的瞩目立马就被丢到了爪哇国,再也没人关注。
人生第一次得到大家目光及认同的Evan完全无法接受被再次“抛弃”的现实,这才会借着Connor的影子说服自己,克服了巨大的心理障碍,孤注一掷站到了聚光灯下,发表演讲努力造势——他的故事是假的,他的勇气却是真的。
他内心潜藏已久的求生欲望,借由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故事,彻底迸发了出来。
他的演讲之所以会在社交媒体上成为热点被广泛传播,是因为他在演讲中爆发出了真实的惊人的情感力量,这和整个故事是否真实毫无关系——很可惜的是,当谎言被揭穿时,这一点也被众人连同谎言一起无视掉了。
而另一方面,与Jared被大幅削弱形成绝妙对比的,是电影版对另一位配角Alana的塑造。
在她身上电影版主创不可谓不用心良苦智计百出——在他们的巧手改扮下,电影版的Alana仿佛是平行宇宙穿越过来的一样,浑身都散发出不一样的璀璨光芒。
音乐剧版的Alana,实在是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老师提问题她手永远举得最高,恨不能把所有日常活动都KPI化,见面三句话离不开自己的成就,哪怕是问你问题下一句也一定会拐到自己有多牛逼上。
她有她的痛苦和纠结,但是这些都是深藏在故事大幕背后的,只在极个别角落得以一窥而非故事重点。
整体上呈现出来的Alana仍然是一个行为夸张、充满喜感、很有干劲同时又带有一定负面色彩的配角,具有非常明显的功能性。
也正是因为她的充满干劲,Connor的纪念活动才会一直被推着往下举行;正是因为她完全听不进别人说话,才会在Evan的急切哀求声中仍然把Connor的“绝笔信”发布到网上。
而电影这位Alana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她冷静、亲切、友好又热情,就跟国产剧大女主附身了似的,对外长袖善舞对内又绵密如针,和男主角Evan一下就看对了眼,在深夜公园促膝长谈交流感情,有那么一瞬间我还以为她要取代Zoe和Evan发展感情线呢!
事实上,Alana在电影版才像是第一女主角。
电影中Heidi和Larry都被删了一首歌,而Jared还有Connor下半场完全消失不见,所有挤出来的镜头都给了这位新一姐,甚至实打实为她加了一首新歌——一点也不好听还TM唱了两遍!
然而大家千万不要被这些添加的戏份骗到,电影中塑造出来的Alana看似完美,干出来的都是些啥事呢?
最后Evan反复告诫她千万不要把这封信放到网上她也答应了,最后却一边重复着自己的主题曲不要再默默无闻一边就给发出去了……音乐剧版里这个场景中两个人都处在亢奋状态,Alana一如既往根本就没有在听Evan在说什么,满脑子就只有她的捐款目标,会这么做一点也不奇怪。
可是电影版这位一贯伟光正的Alana可是经过了一晚上的深思熟虑,最终还是决定食言出卖朋友,选择为了目标不择手段——确定这真的不是黑吗?
多加了一首歌换来被塑造成这样子,来来来Alana的粉丝你们觉得这样能接受吗?
这种明粉实黑、打着为偶像拍写真的旗帜专po偶像丑照的行径,在粉圈见得可太多了,根本糊弄不了我们好吗!
更可怕的是,这种给配角胡乱加戏的行为还对电影整个主线的推进造成了很大干扰。
音乐剧版整个故事的重心是牢牢落在Evan Hansen本人身上的,详细展示了他的痛苦和渴望,利用人物推动故事,然后利用故事让主人公成长。
其他所有人自然也都陷在自身的问题中,只不过故事中表现出来的,始终是他们愿意对外展示的那一面,看上去只是用种种轻松诙谐的方式搞笑,其内心深藏的痛苦却都隐没在只言片语之后,任由观众去思索去猜想——Evan Hansen就像是一把被详尽展示了正反两面的折扇,而其他人物则只给我们看到了扇子的正面。
这样处理,一方面帮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另一方面也增大了故事进一步拓展解读的空间。
所有人物如同众星拱月一般围绕着主题旋转,相似的旋律切换不同的声部,最终汇成了一首完整的大合唱。
而在电影版当中,突然就抛开主线不管,开始表现起了Alana的强颜欢笑、她自己的焦虑和挣扎——这些心理问题,深究的话即便是在音乐剧版那个已经几近丑角的Alana身上,也都是明确存在的,所以也不能说是电影主创在无中生有,但是问题是这个故事不是关于她啊!
故事的主角是Evan Hansen,观众好容易沉浸在Evan的故事当中,代入他的视角与他经历这一切,别的角色都应该是围绕着他的故事而存在的。
现在你突然插进来一段Alana的心声,要命的是还和剧情推进毫无联系,把好容易浸入的观众又从Evan Han身上拽了出来——你这是在干啥?
是要跟电影主角抢镜头争存在感吗?
看上去就像是主创成功使出一招“左脚绊右脚”,结果成功把自己绊倒了哎!
既然提到删减,那我们来看看被删掉的曲目有哪些?
——Larry都当继父去了,还唱什么歌?
《To Break In a Glove》拿掉;Connor人都死了,留一首意思一下就行,于是《Disappear》真的就disappear了;Jared一个side kick有什么好表现的,《Sincerely,Me(Reprise)》删掉;什么Heidi要跟Evan发飙?
哎呀这太不合家欢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嘛,再怎么样也要维护他们的光辉形象嘛,《Good For You》这样的赌气话就不要唱了……除了删掉整首歌,保留下来的歌词也要尽可能无害化——连“我唯一爱上的男人只有我老爸”这种搞怪的歌词都被替换,真是搞不懂电影主创的小心灵到底是有多脆弱?
而且别的删减也就算了,放着《Anyobody Have a Map》这么现成的开场曲不用,说难听点,简直就是有点没有音乐剧电影的常识……就像小美人鱼不会开场就唱《Part of Your World》,花木兰也不会开场先来段《Reflection》一样,故事需要一步步开展它的背景,观众也需要时间进入到剧情中来。
在观众还没有和主角建立感情联系之前,不应该把代表主角心声的主题曲《Waving Through A Window》就这么放出来啊……写得这么优美分量如此重的一首歌被这么突兀地浪费掉,作为观众我都替他心疼。
那么其他保留下来的曲目表现又如何呢?
演员的唱功和演绎基本上都没有问题,问题基本都出现在场景设置镜头切换乃至打光等技术问题上……其中表现在第一梯队的应该是《Requiem》和《Sincerely Me》,前者基本上表现出了我所想象的这首曲目在大荧幕上应有的样子,而后者的镜头切换和场景设置都非常跳跃活泼,成功传递出了这首歌的搞怪精髓。
《If I Could Tell Her》和《Only Us》作为小情侣的呼应之作,表现也在伯仲之间。
《For Forever》以及与之相对应的《Words Fail》场景设置类似,镜头语言的运用也非常相似,但是都有点太倚仗Ben Platt本人的表演而显得电影语言运用比较贫乏。
作为男主角的主题曲《Waving Through A Window》以及整部剧的主题曲《You Will Be Found》明显规格更高场面更大,但是整体我是不太满意的。
前者忽视了“Window”的双重涵义,不仅仅意指物理隔绝了主人公的实体窗户,还指涉了现在快捷方便的智能设备,明明是为了让人们沟通更方便而存在,却将人与人心灵的距离拉得更远。
而后者的镜头运用凝滞呆板,完全不够燃,最后巨型拼图的表现手法更是即便放在十年前也算老套了……将镜头语言贫乏的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的,是Heidi唯一保留下来的solo曲目《So Big / So Small》,所有镜头都笨到家了只有两个人头正反面反复切换——你是电影哎,明明没有舞台限制哎!
明明可以闪回一下当初的场景,把年幼的小Evan如何目睹父亲离开自己的那一幕拍出来的——慢镜头那么一摇,多少观众的眼泪赚不到?
多么现成的电影语言,为什么就不做呢……《So Big / So Small》这首歌,是在经历一系列惊涛骇浪之后地平线上升起的第一盏灯塔,是风雨飘摇之夜疲惫回家后捧上的第一杯热茶——在所有的磨难挫折之后,还有最为无私的母亲为你把一切兜底。
如此有力而且天生非常适合改编为影视语言的歌曲最后只达到这个程度,真的只能说真是太遗憾了。
——当然话又说回来,我宁可电影版从头到尾都没有运用一点点镜头语言,老老实实把所有曲目从头唱一遍就好,别乱删更别乱加,我就当MV收藏了……相比之下,当年拿下奥斯卡最佳电影的《芝加哥》在现实和抽象舞台之间踩着鼓点、华丽地自由切换,营造出目眩神迷的戏剧效果,水准确实高了不止一档。
二十年的时间一晃过去了,音乐剧电影在表现手法上不进反退,真是让人唏嘘。
还有必须要提的是死亡打光——室内场景的布光普遍是很温馨很家居很真实没错了,可是打在角色脸上的光能不能稍微唯美一点?
特别是《Only Us》里面Ben的脸在很多场景的打光下都狰狞地像个反派了好吗?
音乐剧改编的电影真的不用那么追求凡事真实可信的——动不动就开口唱歌在现实环境中本来就有一点尬,更需要提供一点高出现实的舞台灯光效果来中和掉这种不和谐感。
灯光师你这么自顾自地追求真实效果,我的脚趾头真的很累啊!
总的来说,结论就是,如果你觉得电影版还不错,那只是因为音乐剧版做得更好。
音乐剧版为电影搭好了绝佳的架子,电影版却毫不重视地把它丢在一边,还自视甚高另起炉灶,把故事篡改得一塌糊涂。
音乐剧版的故事版本对于电影主创来说,太锋利太尖锐了。
音乐剧版是在糖里藏了玻璃渣子,电影版则是简单把糖做成了玻璃渣子的形状。
殊不知在那些欢乐和深情背后隐藏着的空洞和悲凉,正是音乐剧版《Dear Evan Hansen》最迷人的地方。
音乐剧的主创人员,实在是太懂怎样用糖果包着玻璃渣子来喂给观众吃,用表面的欢乐刻画背后深藏的无尽的悲伤。
他让你欢笑,让你感动,用貌似平凡的事件来积极调动观众的共情,然后击中每个人最软弱地方。
可是如果你陷进去了,想要自己走到幕后去看到更多,你就会发现——那里其实没有更多积极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表面的欢乐下都是孤独的,都在渴望着被救赎,而这救赎明天并不会到来,你只能去祈祷假以时日,事情会慢慢变得好起来那么一点点。
然而很明显,电影版完全不是这么想的,它明明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不仅没有看得更远,反倒在犯嘀咕——“有必要讲那么多吗?
搞个大家随便看看的合家欢不是更好?
”于是电影版在结尾处煞费苦心,安排Evan最后四处访亲探友,终于寻找到一段关于Connor本人失落的真实回忆,并把它还给了所有人,从表面上似乎让一切都有了个交代。
可是首先,Evan自己不过是个有严重社交障碍的未成年,他在把所有事情搞砸之后能够保护好自己不崩坏已经很难了,还要求他去做出必要的修补是否过于强人所难?
其次要知道音乐剧版的结尾只是让他勉强学会和别人交流,能够在Pottery Barn唠唠叨叨卖家具而已。
这种程度的改进,一方面是搞笑,另一方面也是真实可信的。
而电影版让他去做的,实在是太像是为了让电影有个结尾而专门定制的成长,太“合家欢”也太不真实了,更适合登载在《中学生优秀作文选》,而不是出现在真实生活里面。
尤其过分的,是在对Evan如何从树上摔落真相的揭露上。
音乐剧版把这一段,藏在Evan最深最深最隐秘的内心深处,甚至要内心欲望幻化出来的Connor不停逼迫追问,才勉强予以默认。
因为这是他内心完全无法面对的痛,当然更加无法说出口。
可是电影版是如何处理的呢?
Evan对着自己的妈妈竟然就那么说出来了,然后他妈表示可以接受,于是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我知道主创不喜欢Connor的影子,打定主意不惜一切代价让他不要出现;我也知道主创为了给Alana多加戏非常赶场子,留给主角Evan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可是拜托,这是大结局哎!
Evan面对内心的痛苦揭示真相的力量,难道还比不上Alana再唱一遍和故事剧情压根毫无无关的solo吗?
……无话可说。
所以,对于这部期待了好久最后却看了个寂寞的《Dear Evan Hansen》电影版,我只能说改编音乐剧也要讲基本法啊……明明也算是努力了,却因为不遵守创作规律胡乱改戏,得到如今的恶评不是太遗憾了吗?
如果你对音乐剧版《Dear Evan Hansen》感兴趣,那么我的建议会是不要看这版电影。
如果你已经看过音乐剧,想要见识一下通过细节的各种改动,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削弱甚至毁掉主题的表达,那倒是可以来瞧瞧。
电影版所做的,是在表面上贴近在内核上却背道而驰;它所表达的,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原剧精神的一种背叛。
电影所传达出来的主题,只是对音乐剧一些似是而非的误读,反倒会影响你去欣赏音乐剧本身。
真的,宁可去看盗摄也好过看电影版。
看不清也好过念错经。
我还是继续老老实实等待Broadway官摄版早日面世吧。
整体不错,当然借了剧的光,单从电影角度来看确实一般。
早早就想看DEH,直到这次出了电影版才好好坐下看完整部剧作。
先说歌曲。
有几首非常抓耳,这几天时不时会哼起来Waving through a window和 If I Could tell her。
歌词和旋律都很不错,歌曲都非常贴剧情,情感抒发也很细腻,在讲堂演讲唱起You Will Be Found真的要感动到落泪。
但是感觉整体都差一点点,达不到特别牛的名曲级别。
接着说唱段的表现方式。
既然是电影,自然要利用媒体优势,利用一些蒙太奇的方法,展现剧场无法呈现的内容,电影版继承了这些优秀的表现手法,但是也只是很一般性得用了而已,并不出彩。
至于利用网络和电脑界面,从电影角度来看就非常一般了。
相信对于一般的普通电影观众来说,在荧幕上看着一个人说着说着就唱起来,确实不好接受。
演唱中的眼神交流,特写都很好得传达出了歌曲的情感动机,但电影的镜头切换替代了剧场的走位、打光等,与网络和电脑界面同理,相对普通。
有几个唱段,我能在脑子里构建出剧场的场景,还能给演员安排走位,想到灯光的位置,同时还有我作为观众的聚焦点,可能这就是剧场和现场演出的不同之处和魅力所在,我很能理解看过音乐剧尤其是现场看了表演的观众们给电影版打较低分,据说还删掉了剧版的歌舞,这一点上电影确实比不过剧场演出,就像许多名著的原著粉永远看不上影视剧改编一样,哪怕剧情推动没改,也少了许多乐趣。
下面说说演员和表演。
Ben的表演非常不错,把有心理障碍的男生演得非常好,在我心里有心理障碍的人就真的是那个样子,眼神的惊恐和小心翼翼的步法拿捏得很好,身处陌生环境时是会和Evan产生共情的,谁又不曾从心底里恐惧但又期盼得到关注和爱慕呢,喊出幻想听到的“You Will Be Found”又怎能不泪流满面?
再说下Alana,演员很好看,发型也很棒,不出所料果然出柜了(好看的很难不出柜,呵呵)从另一种pretend的社恐人角度展现,据说这首“无名之辈”是新加的,多给加点戏也没问题,最后也撑起来了。
再就是两位妈妈,比较典型的富婆顾家型和普通工薪阶层,演得很到位,Amy Adams很美啊,把老母亲对叛逆儿子的爱表现得很好。
在这个部分,联想到了前段时间汪海林的一段视频,说为什么在现在的影视作品再难看到穷人,其中的重要观点,永远按照地位分配颜值,高者恒高,穷者天生原罪。
从现实情况来说,颜值高确实在婚配中优先,经济背景好自然有钱有闲有爱,但这也并不是普遍的,强化这样的刻板印象确实是不好的,在儿子受伤后才唱出so big/so small并不能改变无意或有意加给观众心底的暗示和直观印象。
当然这不是这部电影的毛病,但这是当代电影的普遍问题。
最后说下故事和结构。
故事引用社恐题材,并让大众关注到这类人群是非常好的,重点表扬下。
叙事结构,前面的生活被打断,将错就错,冲突和变化都有,但在谎言说破,回到现实之后,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动机,故事无法再前进了,不知道剧版是不是如此,后续会尽快看下剧版。
致埃文·汉森 (2021)6.52021 / 美国 日本 中国大陆 / 剧情 歌舞 / 斯蒂芬·卓博斯基 / 本·普拉特 朱丽安·摩尔作为百老汇看过Ben原版演出的,十分爱原音乐剧的人,对这电影感想只有两个字:失望。
当然我还是来先夸一下一些闪光点:演员们的演技都很好,无论新人的还是戏骨,都表现优秀。
夸完了。
下面开始吐槽: 1.歌与编曲:几乎所有歌编曲上被弱化了。
这部电影似乎想要唱段自然过渡,但是导致不同曲风的歌的编曲都有些隐身,致使歌的表现力集体下降,同质化严重。
虽然删掉了一些歌不可避免,但是这次删的歌完全避开了Evan的歌,毕竟Ben Platt他爸是制作人怎么会让宝贝儿子光芒被遮盖一分一毫?
但这些歌对于父母辈的角色塑造很重要,删了很可惜,也另其他角色扁平了不少。
至于加入的两首新歌,不好听。
2.造型:Ben Platt都马上30还要演高中生不是不可以,好莱坞一直这么搞。
但是他的妆发非但没有减龄,反而增龄10岁,厚厚的粉底再配合阴间打光,会觉得他和高中女生一起的戏份十分猥琐。
不多说,这是每一个人都有共识的差劲的地方。
3.视觉/影像:导演缺乏想象力与视觉艺术感,一般来说音乐剧改编电影,无论整体多扑街,至少画面上会华丽很多,把舞台的限制抛开让想象力绽放。
这部,完全不同,平淡灰蒙蒙的画面(绝对不是因为Evan的心情灰暗,只是导演不行而已,别为导演想那么蠢那么basic的借口)缺乏想象力的编排,还没有Glee拍的漂亮。
浪费了无数好歌。
You Will Be Found这首里面做了一个无数社交媒体画面拼成Connor遗像的…特效?
十分老土,把我一下子带回了Windows98的年代。
我十分震惊并且想笑,真的,这个是属于学motion graphic的大学生都不好意思交作业的水平。
这首歌的舞台版本,是多块电子屏在高潮部分全都开始播放Evan的影像,追光是金色,充满温暖和力量,我当时在剧院大哭到视线模糊。
至于For Forever的诡异餐桌样板戏,还有开头Waving Through a Window的平淡无人机跟拍,我不想提,是人都知道拍的差。
但是我还是流了一下下眼泪,因为一些演员的演技是真的好,这个故事的底子也在,加上歌再怎么毁也依旧很好听,就是一个95分被改成60分但是这60也还可以的感觉。
我虽然骂的难听,但是这电影还是值得看的。
最后重复,我看过Ben Platt在百老汇演DEH,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他在电影里的表演没有舞台上好,而且有点水土不服。
他似乎把舞台表演原封不动搬到电影里了。
要么是自大自傲,要么是脑子进水。
至于Amy Adams和Julianne Moore虽然演技很棒很感人,但因为妈妈们的歌遭到大删….Map和Good for you都没了..好可惜,也没什么发挥。
这么说吧,你如果没有去剧场看过这部剧,我还是很推荐这电影,骨架还在,歌毁了也好听。
如果你看过剧但是不是Ben主演的,也可以来感受一下原卡魅力。
如果你看的剧版就是Ben,可以考虑不看,看你自己决定。
这位导演,以后的戏我不会看。
导过几部质量可以的青春片不代表他是好导演。
送他一个字:滚。
剧版盗摄看了很多年:D,影版刚刚看,个人可能更期待的还是官摄从音乐上来看电影版比音乐剧版本删掉了Anybody have a map、Disappear、Break into glove、Good for you,增加了Alana和Conner的两首歌,所以相应的剧情上弱化了父母线,展开了Alana的线多了的歌曲很大程度改善了Alana的观感,影版Alana的设计比剧版立体更多,同时角色的负面色彩弱化动机更加清晰,影版剧情更加显得每个人都没有什么大错但就是阴差阳错;值得一提删掉了If i could tell her最后和Zoe的接吻个人觉得感情线自然了很多;影版最让人惊喜的是对剧版过于开放的结局的细化,关于Evan读十本书去了解Connor、给Murphy家真正介绍他们所错过的那个Connor,Evan对于自己给Murphy家造成的伤害的弥补。
但是相应的删了歌曲一部分剧情也有缺失,map和Good for you的缺失让Heidi的塑造差了很多,没有这俩首的铺垫虽然Big/Small在影片中Evan这边亲情线还是很关键但是整体效果就差了很多很多,而且也没有了剧版在Murphy家得知真相离开Evan的时候Mommy仍然在这里而且不关心其他只关心Evan在这里的反差。
同理还有Larry的形象,Cynthia电影里也着墨很多【两版都没有收录了Jared和Cynthia两首歌,很遗憾,关于Jared滑稽下的孤独和Cynthia无条件的爱;两版也都对Connor的动机没有更详细地说明,只能从会主动道歉和提出签名的让我们相信Connor是个好孩子,他只是失控了,Sad相比之下比起两者剧情的高低,我更认为两者是相互补充、和一些细节上进行修正的关系然后谈谈两者表现形式的差距,DEH真的是最不适合改变电影的那一类音乐剧了。
电影有自己的镜头语言,所以影版会失掉很多本来在舞台上表现的长处:比如Requiem本来的三重唱在舞台上很自然但电影里表现就很灾难,比如Sincerely me本来超级赞的舞蹈放到具体的生活环境里就差一些幽默喜剧的味道。
比较贴近实际生活的舞台剧,失去了舞美,又因为歌曲比较长,很多情况下怼一个长镜头拍都会显得略微尴尬。
而对于宏大场面or舞蹈特别精美的,反而因为可以反复拍摄剪辑or搭舞台上没法实现的大场景设计出非常出彩的画面,所以DEH影版实在非常吃亏。
总体来说个人更喜欢剧版,但影版评分感觉罪不至此Orz
这部电影在小范围预映阶段就被音乐剧粉骂得不行不行的了,据说是因为著名制作人Marc Platt (主演Ben的爸爸) 早就买下了版权所以Ben才理所当然地在银幕上继续演Evan,27岁的Ben嗓子一向没的说,但外形实在是像37,不知道网上传Ben生活中的人品就是男版的Lea Michele是不是真的~~
如果不能有效填平舞台叙事和实景叙事之间的逻辑差异,则由舞台剧改编而来的电影必然会产生诸多令人不适的观影体验。这种逻辑差异存在于且不限于:(1)舞台上抽象而凝练的高概念呈现与电影遵从现实逻辑之间、(2)无中断的持续表演与分镜头叙事的剧情推进模式之间、(3)多人同空间的合声表演与反复切换的琐碎场景转换之间。In the Heights影版失败原因主要在于以上第3点:琐碎的镜头切换让观众理解场景逻辑的成本陡增,破坏了原剧高度具像化的空间格局。Cats影版的失败主要在于第1点:无法适应电影的现实逻辑。要说DEH的问题的话,以上三点里没有那个是十分突出的,但是每一点却都是平分秋色的。所以不要对舞台剧改编的电影再抱有过高期望,除非这个电影是Chicago。
其实没有刻意的煽情,但我依然哭得泪流成河,是哭到眼泪把口罩淹没,走出电影院时一言不发的程度。电影尚且如此,不敢想象如果去年音乐剧巡演没有因为疫情取消的话(毕竟当时连downtown剧院装修都已经进入DEH模式了),我会在剧院哭成怎样一种无法言述的惨状。希望早日能进剧场痛痛快快再哭一次。
不说故事如何,拍得很差🙄🙄🙄
那么好的青年刚出场就死掉太惨了。多一些温暖,好好活着。
唯一惊喜居然是Sam Smith…
歌真好听啊~也是因为听到歌好听搜来看的,知道有舞台音乐剧,但我个人更习惯电影版。后续再补舞台版。
其实想表达的内核很喜欢,歌有几首也不错,甚至觉得舞台剧原版应该会更好看,为啥呢,拍得太差了………中间的都不说了,最后妈妈solo那段,竟然正反打了一整首歌……看呆了……你这还不如固定机位拍呢……如果改变的版本不唱歌可能会更适合电影呈现,回头去看看舞台剧录像!
Just hold on and keep going.
意识到了影院的感染力和电脑屏幕的不同,我在小荧幕看必无动于衷,但放在大荧幕上我还是挺能进入故事并共情的。但是这些歌的套路也太雷同了一点,旋律也没有记忆点,连洗脑都做不到作为音乐剧电影无疑是失败的。最大的毒点是男女主唱完only us说互相喜欢,然后东窗事发就没有然后了,还有更笨比的剧本吗?我以为起码有个重归于好,没想到整成相忘于江湖了,这个点能毒我三天。
Ben真的不必坚持演,哪怕说没他(爹)可能也不够资金影视化……摩尔AA简直太浪费!为Kaityln宝藏少女加一星
女主性格真好!
美国青春期故事总爱讲些建立在谎言上的故事,不太喜欢,但希望哈迪斯演的开心
救救吧,难听到扰民的程度🤮试想一下你有一个室友每天大声公放此音乐剧扯着嗓子鸡叫般的难听的歌,并伴有随机哭喊。不分白天昼夜。听到耳朵流血。此nepo baby主演老黄瓜刷绿漆脸皮真厚
為了Amy Adams來的,從頭笑到尾哈哈哈哈,找大叔演高中生真的笑死,油死我算了哈哈哈哈,歌舞片的地板我找到了!
感觉舞台剧我讨厌的点在这部里又被放大了…新增的歌曲也不是很讨人喜欢…虽然我很喜欢Ben Platt而且有原卡情怀在,但28岁的大兄弟真的不适合再演高中生了…在The Politician的扮相还凑合,但Evan一言难尽…
其实我很好奇,拍电影的时候演员要一脸正经满带情绪的看着对面另一个演员声情并茂的唱歌,会不会觉得尴尬?
还没看过,歌已经听熟了。演讲的时候还是哭出来了。缺点有二:剪辑和男主角显老
很神奇我会唱里面的好几首歌,但是真的舞台没看过,没想到被直击内心和男友抱头痛哭,真的是非常ugly crying for like an hour…他经历过边缘人的高中时期,而我想起了哥哥,实在太细腻,生动,不觉得尬。这周马上去看现场了,很期待。
Dear Evan Hansen, thank you to give us a chance to know you and Connor Murphy. Everyone has a side of darkness and depression. We see people around us smiling in life, but we don’t see the sorrow moment of their life. You show us that in fact everyone is vulnerable, and we are not alone. So no matter how hard life is, it’s real, don’t let it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