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爱放逐

Изгнание,Izgnanie,Le Bannissement,The Banishment,Zapakh kamnya,將愛放逐,放逐,驱逐

主演:亚历山大·巴鲁耶夫,玛丽亚·邦妮薇,康斯坦丁·拉夫罗年科,Dmitri Ulyanov,Maksim Shibayev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07

《将爱放逐》剧照

将爱放逐 剧照 NO.1将爱放逐 剧照 NO.2将爱放逐 剧照 NO.3将爱放逐 剧照 NO.4将爱放逐 剧照 NO.5将爱放逐 剧照 NO.6将爱放逐 剧照 NO.13将爱放逐 剧照 NO.14将爱放逐 剧照 NO.15将爱放逐 剧照 NO.16将爱放逐 剧照 NO.17将爱放逐 剧照 NO.18将爱放逐 剧照 NO.19将爱放逐 剧照 NO.20

《将爱放逐》剧情介绍

将爱放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艾利克斯(康斯坦丁·拉朗尼柯 Konstantin Lavronenko 饰)和妻子薇拉(玛利亚·邦妮薇 Maria Bonnevie 饰)带着孩子们来到了位于乡间的老家度假,这里闲适的生活和优美的风景安抚了一家人疲惫的心灵。 正当艾利克斯沉浸在宁静的情绪中时,薇拉告诉丈夫自己怀孕的消息,让艾利克斯震惊的是,薇拉坦陈,腹中孩子并不是艾利克斯的骨肉。在巨大的打击之下,艾利克斯找到了兄弟马克(亚历山大·巴鲁耶夫 Aleksandr Baluev 饰),向他倾吐胸中的愤懑,在两人的商讨之中,艾利克斯决定让妻子堕胎。不幸的是,薇拉死在了手术台上,艾利克斯的世界崩溃了,他的悲伤和愤怒化为了仇恨,他发誓要找到妻子的情人,让他也尝一尝和自己一样的滋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琴茧梦魇幻景录库尔纳兹诉小布什Argon亡国的阿基德第4章:憎恨记忆相声大电影之我要幸福我的尹小姐西厢奇缘终极名单第一季幸福起航不得不走梦之安魂曲森林小丑猎人游戏爱之初漂流家园榆阳秋真爱如血第三季孕育时代索命厨师逐爱之旅柠檬树小道恶魔之浴别走好吗别西君不列颠血腥皇冠婚词离曲第三季硬汉狙击心之歌网疗记第二季断毒

《将爱放逐》长篇影评

 1 ) Birgit Beumers的评论摘录

原文在此http://www.kinokultura.com/2007/18r-izgnanie.shtml 。

姑且粗糙地译了几段。

《放逐》是安德烈·萨金塞夫的第二部电影。

继2003年《回归》在威尼斯首映后获得轰动性成功后,2007年5月《放逐》在戛纳国际电影节首映,该片为演员康斯坦丁·拉夫罗年科(Konstantin Lavroneko)赢得了“最佳男主角”奖。

这部电影大致是根据威廉·萨洛扬William Saroyan1954年出版的小说《笑料》 The Laughing Matter,改编的。

它讲述了大学英语教授埃文·纳扎伦斯(Evan Nazarenus)与妻子斯旺(Swan)和孩子瑞德(Red)、伊娃(Eva)一起来到他哥哥戴德为家人建造的乡村庄园的故事。

戴德是个赌徒,他的家人离开了他。

埃文的家人探索了周围的葡萄园、河流、火车站和附近的克洛维斯镇,并认识了沃尔兹一家和他们的三个女儿。

当斯旺告诉埃文她怀了孩子,但“不是我们的孩子”时,纳扎伦斯家庭的危机就出现了。

斯旺和埃文都想让家庭团聚,埃文决定她应该堕胎,堕胎由戴德在弗雷斯诺找到的一位医生进行。

当斯旺在堕胎后死亡时,埃文愤怒地射杀戴德至重伤。

戴德安排了葬礼,在从墓地回来的路上离世,带着斯旺留下的纸条里的秘密。

纸条上解释说她是用医生留给她的止痛药自杀的。

戴德还向埃文隐瞒了医生的证词,即斯旺性格不稳定,有自杀倾向。

埃文回到家中,发现他怀疑与斯旺有外遇的同事实际上是被他妻子追求的。

埃文在回孩子们家的路上死于车祸。

萨洛扬的叙述构建巧妙,叙述者采用孩子瑞德的视角,以天真、好奇和探寻的眼光看待乡村。

与成年人相反,孩子们确切地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这部电影保留了小说的基本情节,也保留了许多细节(比如一个女孩的倒立或瑞德的嗅觉),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例如,无花果树变成了一棵孤独的胡桃树;或者,机车上的驱动器被参观工厂所取代。

这部电影也放弃了叙述者对他所遇世界的孩童般的率真,以及对亚美尼亚语的迷恋,这是戴德和埃文所说的话,埃文开始教他的孩子们语言。

在小说中,埃文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父亲,但在电影中他是一个野蛮的角色,风格类似于少言寡语、情感冷漠、似乎漠不上心的《回归》之父,他只能命令孩子们四处走动,而没有太多了解他们世界的愿望:他的话语仅限于简短而迅速的命令——“安静” 、“必须完成” 和“走吧” 。

他对孩子们没有好话,不像小说中的埃文,他总是问孩子们想做什么,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意愿;电影中的角色也没有帮助邻居的儿子在船上找到工作。

此外,电影中的母亲形象被描绘成圣人,而斯旺则是一个心理不平衡、优柔寡断的角色,她的性格中有一个固有的缺陷,这可能是她在没有父母的情况下长大的结果,考虑到家庭的概念是萨洛扬小说的核心,这一点尤为重要。

事实上,在《回归》中,角色的这种变化特别有趣,两个女人(孩子的母亲和祖母)被描绘成玛丽亚和抹大拉的玛丽亚,没有心理深度,但被刻画为沉思和奉献的对象(作为圣母)和父亲的安静仆人。

最后,还有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在小说中,埃文愤怒地射杀了戴德,而在电影中,这位兄弟患了心脏病。

埃文的脾气和他天生的暴力在电影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在他对妻子的殴打,他对孩子们的固执和漠不关心的行为,他缺乏情感(他只笑过一次)。

虽然电影把女人描绘成圣人,把丈夫描绘成野兽,但小说却没有详细讲述埃文有暴力行为:他是一个有爱心、仁慈的人,乐于帮助他人,能够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尽管他也很愤怒。

斯旺的自杀是由于她脆弱的精神状态,而不是她丈夫听不见。

影片中一家人离开了位于工业城市的家:城市场景是在比利时矿业小镇查勒洛伊拍摄的,它有典型的黑色砖房和涂有海报式工人的混凝土墙。

农村的房子、山坡上的小教堂和山顶上的墓地,以及横跨深渊的木桥都是在卡霍尔附近的摩尔多瓦专门修建的。

画面参引莱昂纳多·达·芬奇的《天使报喜》(1472-1475)——孩子们玩的拼图。

最后的场景则是模仿彼得· 勃鲁盖尔 的《收获者》(1565)。

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1962)的沼泽地中枯树的景观在这里被转换成了夏季景观,孩子们在那里玩耍,成年人在这些树和树桩之间散步。

使用镜子让角色探索自己或避免直视对方也呼应了塔可夫斯基对镜子的使用,特别是《乡愁》(1983)和《镜子》(1975)。

水既是净化的来源,又是投影的镜面,这一说法也源于塔可夫斯基。

《放逐》中一个长长的推拉镜头里,一条干涸的小溪突然变成了一条湍急的水流,流入一个突出的人工池塘。

如在《回归》中一样,萨金塞夫坚持名字的重要性:伊凡和安德烈是指门徒,而在《放逐》中,他将斯拉夫和基督教的名字并列在一起,选择维拉(信仰)和亚历克斯(安德尔),斯拉夫代表男孩,伊娃代表女孩。

邻居的女孩们读了《圣经》中的一段话,是保罗写给哥林多的第一封信,指出“爱永不止息”,这进一步突出了宗教主题: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它不坚持自己的方式;它不是易怒或怨恨;它不以做错事为乐,而以真理为乐。

它包容一切,相信一切,希望一切,忍受一切。

爱从未间断过。

至于预言,它们将结束;为母语,它们将停止;为知识,它们将结束。

因为我们只知道一部分,我们只预言一部分;但当完整的时候,部分将会结束。

(13:4-10) 阿尔沃·帕特(Arvo Pärt)的合唱音乐(“Kanon Pokojanen”,1997年;“Alina”,1976年)以及赛林乐队演奏的安德烈·德加切夫(Andrei Dergachev)(“Kyrie”)的作品预示着家庭、自然和文化的即将随生活毁灭:马克带着枪伤来到亚历克斯镇上的房子;参观教堂和墓地(期待维拉的安息之地);维拉告诉亚历克斯她怀孕的那一幕之后的沉默。

《放逐》的故事与《回归》不同。

后者:如果父亲的爱直到父亲去世后才被伊万和安德烈承认,那么父亲的爱是失败的。

前者:他不信任妻子,也不承认她作为圣洁的圣母玛利亚,将为他再生一个孩子。

《回归》讲述了基督在未被承认的情况下回归的故事,《放逐》否认了基督再次降临的可能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在一个强大的自然意象下,没有受到文明的干扰和影响,只提供了绝望和毁灭。

《放逐》无疑会吸引评论家和学者的注意,就像《回归》一样。

对于萨金塞夫的创作发展来说,这部电影并不意味着向一个新的方向或任何方向的变化。

这至多是第一部电影的一个更黑暗、更阴郁的版本。

也许通过他的第三部电影,萨金塞夫将能摆脱电影的同质化趋向,摆脱传教士角色,转而用叙事和视觉讲述自己的故事。

 2 ) 爱比死更冷

翻了几篇“评论”,扯得云里雾里,主义,理论,宗教,什么名词看上去高深就扯什么。

好的作品都是建立在作者对生活深度的理解之上,没经历过也至少见过。

对作品切中要点的看法,也大抵如此,否则,就只能用高深语句来堆砌,堆到几十层楼高,那也是另外一栋楼,不是在说同一回事。

《将爱放逐》故事本身很简单。

妻子薇拉跟丈夫艾利克斯说她怀孕了,但孩子不是他的。

艾利克斯暴走,略冷静后和薇拉坐下来“谈”怎么解决事情,薇拉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甚至说她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艾利克斯对此更加搓火。

薇拉微笑着看着他,这让艾利克斯更加搓火。

薇拉毫无内疚感,这让艾利克斯搓火到爆。

片子有两处点题。

有生活经历的人或者懂得的人,看了这两处点题就不会长篇大论云山雾罩也摸不到边了。

一处是薇拉告知艾利克斯自己怀孕了,但孩子不是他的之后,有一次对话,薇拉非但没有羞耻之感,反而和艾利克斯说,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再和我说话的,我们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疏远的?

一处是薇拉和导演烟雾弹安排的“奸夫”罗伯特的对话,薇拉说她怀孕了,罗伯特看她的神色,提出疑问,难道不是艾利克斯的?

薇拉说:是,当然是的,还会是谁的?

但某方面来说,又不是他的……我们的孩子却不是我们的,其实是不仅仅只是我们的,好比我们不仅只是我们父母的孩子而已。

和一个深爱的人一起生活,当他的视线不再在你身上,连日常谈话都变得很稀缺,多数人是选择得过且过,女主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来提醒老公,她对爱的渴望,她对曾经的向往。

但是,面对如此大的突然变故,男人打着“我们沟通”下的幌子,依然自己做决定,不沟通。

薇拉在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来提醒老公,希望唤回他的注意力,唤回曾经的半点感觉。

都失败了。

艾利克斯再次冷静后,只是冰冷的说,我决定了,打掉孩子,我们继续过,我继续做孩子们的父亲,你继续做孩子们的母亲。

在如此重大的“变故”之下,薇拉也没有换来渴望的对话和交谈,只是得到了对方的决定。

艾利克斯冰冷的语言里透着“从此你不过是一堆行走的肉而已,为了孩子们我才这样安排”。

对此薇拉不置可否,之后,薇拉“死”于堕胎手术。

艾利克斯拿着枪去找“奸夫”,得知真相。

导演看上去高深,其实是在说人话。

这点很难得。

一句话总结,一个试图用极端方式来挽回爱的女人,最后发现再极端也挽回不了,于是选择了死,没有爱的生活,对她来说,比死亡更可怕。

 3 ) 影评

《Andrey Zvyagintsev 电影<流放>短影评》巾城/文电影又译《将爱放逐》。

影片暗示一种俄罗斯式的男性主义在女性的渴望崛起后所不可避免遭受的碰撞。

它暗示这种男性主义将除了其主体(男性)外的一切——包括妻子与儿女——视为客观存在之物,而忽略其本有的生命力与同作为人的情感与尊严。

而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与看待问题之角度的不同,使得原先弥补性的尝试和沟通沦为更深的误解,最终形成一系列悲剧。

片子的反思更多针对文化与精神的传统而非特定个体或群体,因此相较一些肤浅的女性主义电影,显得更为厚重。

电影拥有迷人的长镜头(尽管有时人工布景的痕迹较为明显)和恰到好处的镜头暗示(罗伯特为薇拉拦车时的大幅海报、影片结尾处的农作妇女等),虽可能缺少节奏的变化,但值得观影者细细品味。

 4 ) FIFF13丨DAY5《将爱放逐》:把爱放逐了,只剩冷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将爱放逐》,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矛盾夫妻们互不信任的评价了!

墨夜轩:过于压抑。

曲有误:绝望的压抑,一种不想重温的煎熬。

莫扎特仑苏:画面中透出不少老塔的影子,但真的没必要。

我们敏熙:几乎是一部悬疑片了,而女主角则是那个“谜”。

杰夫江:100分钟能讲述完的情绪和内容,拖沓成157分钟,影像再“好看”又有什么意义呢?

法罗岛帝国皇后:塔里塔气的,《将爱放逐》的丈夫和《回归》的父亲是同一类角色,杀之得救赎,顺之堕地狱。

果树:油画质感的摄影好评,如此沉重又如此篇幅让人想起俄国大部头小说,但这两个关键词放在一起看下来真的是太煎熬了。

松野空松:在2:17:43时,薇拉看着罗伯特站在苏联标志性墙画,她久久得站着,望向那一边,结合最后薇拉哭泣的告白或许有另一层解释。

RIVER:问题出在文本上,贫乏的信息量完全撑不起这个片长,各种空镜构图的确很美,但是任何意义上的泛滥和放纵都只会将观众对创作者的“爱”放逐。

Outisss: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题材上面也不是很吸引我,但是萨金塞夫的电影技术还是那么优秀,但是整部电影总体来讲还是略显沉闷,看得有点浑浑噩噩的。

蝠蝠:飘落的雨滴,倒映的水面,悠久的天空,注重于物体的运用这一要素自老塔之后便成了俄罗斯文艺电影的标配。

选择将爱放逐也等于判了自己死刑,非常沉重,非常痛苦。

盆满钵满赵+: 我觉得是个好故事,同时我也不排斥节奏慢的电影,但在这冗长的篇幅内讲述的信息量实在太少了,想营造悬疑感一切又讲得那么明白。

惊喜的是很多画面远近层次分割的美感想到了《安德烈·卢布廖夫》。

Pincent:广角镜头摄影如油画,大量利用家园周围广阔的室外空间,包括天气元素也利用上,而乡镇内则是清冷无人,如鬼城一般,但诚实地讲比较难以进入这个故事,难以感受到内在的情绪力量,我反而只是凝视着那些美丽的空镜。

George:开头的公路戏、一家四口坐火车、男主的第一次奔走,这三段印象很深刻,小朋友做Annunciation拼贴那里转折得也算动魄惊心。

摄影实在好看,但是很多时候导演的attribution to high culture我还是接受无能,也许这就是文化差异吧。

欧.尹:萨金塞夫第一部,意外地还不错。

男人与兄弟与儿子构成了一个阵营,他们并非无情无爱,也非爱得不深,却因未能回应女人的爱而终将爱放逐。

影片沉郁的配乐可圈可点,摄影与构图极具诗意,幽美的空镜头描摹自然,更映衬出人物的喜乐疏离。

尽管剧情推进极为缓慢,却也构成了独特的节奏,不失为一种影像风格。

但有一说一,这缓慢有时的确让人不耐烦。

Bwheat19920313:和《太阳照常升起》一起纳入本届我最讨厌的电影行列。

萨金塞夫的温吞克制风格与激烈的家庭矛盾之间显然八字不合,本就无聊的故事在这种要命的节奏处理下显得更加无趣。

另外影片的剧情也显得比较差劲,对于夫妻和隔代之间的关系波折叙述非常随意,人物似乎完全立不起来,显得非常生硬和缺乏生活真实感。

最后演员的表演也不一般般,尤其是戛纳影帝的表演让人非常失望,一度让我想到《阳光普照》里那个只会恶语相向的陈以文,反倒是男主角“出轨”了的妻子在有限的时间里显得出彩而情绪饱满。

影片的影像处理尚可接受,但当一出家庭闹剧被无限延伸为冗长的情绪流时,注定了它就是失败的尝试。

子夜无人:毫无疑问,萨金塞夫就是新千年后涌现出来的导演当中最懂得呈现人与人的疏离、心与心的冷漠、不断叠加堆积后最终形成雪暴般绝望的那一位。

让误会变成无法挽回的,女主角难以理解的行为动机是一层,男主角过剩自私的占有欲和控制欲也是一层,但真正致命的是这两者对撞到一起之后,就像他后来拍出来的那部电影一样——“无爱可诉”。

因为无法互诉衷肠、每一次相对只剩下失语,所以信息的交互全都紊乱、悲剧的造成几乎已经形成不可逆转的定势。

但不吐不快的是,文本上先入为主的预设浓度实在太高,这两个人之间情境式的套招感,就像《殡之森》中女主角最后一定要向一片幽冥传达音乐声、《精英部队》里男主角结尾一定要对着屏幕露出漆黑的枪洞一样,这些很流畅却不自然的“缜密”最后都显得过犹不及,连着三部看下来居然都没有罗伊·安德森更“浑然天成”。

#FIFF13#DAY5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很耐人寻味的感觉..

很耐人寻味的感觉..还学会了几句俄罗斯语.离开了城市高楼满布的森林.放开心扉..将自己置身于那种舒服的外国村庄环境中..还是我理想中的生活..阵阵的悲伤幽怨感..很美丽..深爱着对方而却相隔千里的感觉.寂寞中还有欲望.怀上别人的孩子..用死亡去赎罪..但又是赎罪.还是解脱呢??

 6 ) 《将爱放逐》:献给塔可夫斯基的情书

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主演:Aleksandr Baluyev,玛利亚·邦妮薇,康斯坦丁·拉朗尼柯 等究竟是艾力克斯放逐了对薇拉的爱,还是俄罗斯放逐了对苏联的回忆?

或而,萨金塞夫还犹然执拗于若干年前《回归》的隐喻性主题,一切宛如都被染上了冷色调的宏观的色质。

细想来,萨金塞夫是最善于把这种细小的情感与宏大的主题融汇贯通的了;由而,我们同样能隐约地从《将爱放逐》中得见前苏联的影子,一如老塔所一心执着的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陆支羽在诸多俄罗斯导演中,萨金塞夫的气质是最契合于老塔(塔可夫斯基)的。

同样地,那亦是独属于俄罗斯的厚重而辽远的气质。

有人说,萨金塞夫身上沾染了太多老塔的灵魂;而在我以为,这唯是一场永恒而绵延的关于一个民族的清梦。

影片伊始时出现于镜头中的那棵孤树,不得不令我想起老塔的《牺牲》,抑或安哲的《雾中风景》。

一如是初的“孤树”意象,出现于不同的影像中,却同样捍卫着长镜头的尊严。

而后,是一辆车缓缓驶入画面,标志性的长镜头如空气般一格格静默地流淌过去,一如潜伏于城乡边缘的苍凉之地,一如爱情荒芜的寄居,一如“将爱放逐”的命数。

那被长镜头洗刷过的偌大的荒原,那孤立于草场上的洁白的十字架墓碑,那爱抓珠帘的黑猫,以及微贴于窗棂上的孤独的手掌,如此寂寞地熨帖着灵魂深处躁动的欲望。

而悲伤的薇拉,则一次次在镜子前窥探着自己老去的容颜,一如老塔《镜子》中骤然白发的母亲。

于是,我看见流云漫溯过大片大片的牧场,风无处不在地涌动。

影片中遁处于荒原的那栋木质老房子,一如老塔所钟爱的意象,这同样成为了萨金塞夫叙述孤独、祭奠爱情的不二明证。

或而,这栋木屋本该是后工业时代的最后一方精神沃土,然而,却终究一寸寸遁入孤烟般寥落的虚无之中。

曾经一度把自己引渡向“返璞归真”的自然,妄图出离于工业之外,至终却还是得悻悻然回途,回到城市,回到浓黑的钢铁森林,回到曾经记恨过无数次的一如常态的生活轨迹。

及至那令人暗自慨叹的标志性段落,萨金塞夫的镜头兀自变得尤为塔可夫斯基。

镜头被近距离地贴着地面慢慢摇移过来,杂草,虚土,朽木,积水,一一呈现在画面中,像极了老塔的《牺牲》抑或《潜行者》中的镜头调度。

而后,直至故事中下起了滂沱大雨。

这一切,恍若一帖悲伤的符咒,萨金塞夫似乎是在借此祭奠着老塔日益远离国土的亡灵。

而影像中的艾力克斯亦骤然觉悟到薇拉在一步步离自己远去,他的精神遁入虚幻的回忆里,兀自觉得薇拉还活着,却触摸不到那曾经丰腴过的实体。

逡巡于苍茫天空中的黑压压的寒鸟,不祥地昭示着薇拉的死去。

恍若一匹浓黑的幕布,彻底遮蔽了艾力克斯沉默已久的心。

那荒废多年的情感,如此这般令人难堪地涌将上来,抵住内心早已蒹葭满布的荒凉与伤逝;唯独艾力克斯内心的隐痛无法宁静地步入疗伤的港口。

究竟是艾力克斯放逐了对薇拉的爱,还是俄罗斯放逐了对苏联的回忆?

或而,萨金塞夫还犹然执拗于若干年前《回归》的隐喻性主题,一切宛如都被染上了冷色调的宏观的色质。

细想来,萨金塞夫是最善于把这种细小的情感与宏大的主题融汇贯通的了;由而,我们同样能隐约地从《将爱放逐》中得见前苏联的影子,一如老塔所一心执着的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又或者,《将爱放逐》就是萨金塞夫写给塔可夫斯基的一封情书,而这封情书的背景就是关于苏联对老塔永远的放逐。

个中细节终究不得而知,亦无法明晰地参透萨金塞夫的内心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隐痛。

当一个国度拥有如此高级别的大师时,或而谁都会心心念念地惶惑不安,妄图借膜拜之名去祭奠自己曾经的挚爱与迷狂。

就如艾力克斯一心以为是自己杀死了薇拉,他的心亦随之一寸寸沉入谷底,就像竖行于深渊的长镜头,煎熬般缓慢地坠落。

影片中的配乐充满着一种诡异而幽冷的气息,像一道道洞穿时空的遥远的啸叫。

臆想中,当纪儿长得比伊娃还高时,母亲薇拉内心的苍凉才终于开始有了暖融融的色泽。

亦是在此时,萨金塞夫才终于昭雪般揭开了事件的真相。

于是,故事回到原初。

那是薇拉与“情人”罗伯特之间的一场谈话。

实而,罗伯特不过是薇拉心中诉苦的“知己”罢了,却宿命般成了丈夫艾力克斯心中的痂。

薇拉:“我怀孕了。

”罗伯特:“你怀孕了?

对不起…但这不是艾力克斯的孩子吗?

”薇拉:“是…又不是。

”罗伯特:“你这是甚么意思?

”薇拉:“是他的孩子,当然是的,还会是谁的?

但某方面来说,又不是他的……我们的孩子却不是我们的,其实是不仅仅只是我们的,好比我们不仅只是我们父母的孩子而已。

”在我以为,这段谈话所揭示的真相确而绝妙得令人称道。

薇拉先前的“出轨”言说,亦至终被染上了更为忧伤的色泽。

一个无端的“谎言”扼杀掉一切人世的喧哗与躁动,包括曾经的海誓山盟,包括“夫妻一场”的夙愿,也包括无辜的孩子。

言语间,亦兀自令我想见安东尼奥尼的疏离,安东曾在他的剧本中写道:“有一天我们有了孩子,他们和我们是否就像我们之间形同陌生人一般呢?

”那楼群间虚妄的风,唯能以空寂的啸叫回答不安静的沉默。

《将爱放逐》,一如是初地在长镜头中结束。

这最后的诗意抒情同样有关于出现在片首的那棵孤树,一如一场生命的溯源与命数的轮转。

唯一不同的是,片首的那片土地是刚被翻垦过的新土,而结尾处这一方平原则兀自平添了一份收获的气息。

于是,我看到一群打草的俄罗斯农人出现在画面里,他们放开嗓子快乐地高歌着,就像在唱给一个久已远去的时代。

 7 ) 将爱放逐到哪里?

妻子告诉丈夫,自己怀孕了,孩子是别人的。

丈夫应该怎么办?

A,离婚B,堕掉孩子忘记过去两人继续生活C,生下孩子继续生活D,……算是常规的选择,丈夫选择了第二种方式,可是秘密堕胎过程中妻子死了……就是这部安德烈•萨金采夫(Andrei Zvyagintsev)的《将爱放逐》,这部157分钟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艾力克斯,妻子薇拉,女儿伊娃,儿子吉尔,他们的生活是安静而祥和的,可是当如开头的问题出来时,该如何呢?

离开家乡12年后,丈夫带着全家坐火车回乡下生活,开启尘封已久的房子,收拾打扫,带着孩子们一起在草地上嬉戏游玩,其乐融融,可是这个时候,妻子告知上述状况。

也许是一头雾水,门口两人相顾无言,丈夫发泄式的狂奔穿过小树林,在路上遇到了在城里当邮差的乔治家孩子,他认识他就捎带了一程。

到了镇上,给哥哥马克打电话,想和马克说说这事。

固定的长镜头中可以看到的是艾力克斯开车的背影,可感受到的是他的徘徊和犹豫,到了半路还是回来了。

当然,电影在一开始的时候,交代了艾力克斯帮助手臂中弹的哥哥马克取子弹,似乎告诉我们马克的江湖生活。

艾力克斯回到家中,面对妻子薇拉只是沉默,也许作为男人,一种被侮辱的感觉,让他无法应对这样突然的袭击。

他们各自能做的是,艾力克斯不断打电话给朋友,薇拉只是睡觉。

看完片子,我们都知道这是个“阴谋”,一个薇拉为了求证丈夫对自己爱的“阴谋”,也许薇拉的这个“阴谋”实施得太不成功,以至于搭上了自己小命,可是从他们夫妻的交往,也许能感受到薇拉的些许苦恼,夫妻之间的对话总是被艾力克斯强行打断,甚至会直接一个耳光,扔下一句:你做之前怎么不先想想?

一个被羞辱的男人正常举动,却在一步步的将一个妻子推向死亡。

12年前,艾力克斯和哥哥离开乡下去城里,我们不知道他们在城里具体做什么,总之一直没有回来,他的父亲甚至都不知道孩子长什么样,也许我们从他的哥哥马克可以看出点门道,马克在生活和家庭上,似乎也是不成功的,破碎的家庭合影,手枪,中弹的胳膊,而且,他的生活集中在酒吧、赌场、旅馆和妓女之间。

同镇的老人用拖拉机把艾力克斯和孩子们接去玩,和乔治家聚餐,这是他们和离开12年后和朋友的一些聚会活动,除了长镜头,还是长镜头,聚会的氛围由于这件事,总是别别扭扭的,远处的孩子们在开心的玩捉迷藏的游戏,不知道父母的战争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升级。

女人们聊的话题,是家庭丈夫孩子,男人们聊的话题,是“你说什么我根本不懂和不知道”。

艾力克斯带着儿子吉尔在火车站见了哥哥马克,在路上,吉尔不经意说的话让艾力克斯认为妻子肚子里孩子是罗伯特的。

车站里面,马克的意见是,你有权做你想做的,枪就在楼上。

艾力克斯说,你有没有可能耍了你自己?

事实我们也知道,马克就是这样耍了自己,耍了自己的家庭。

宾客散去,夫妻之间第一次的交谈是失败的,艾力克斯体现自私的一面,薇拉这会儿觉得孩子大概是维系夫妻感情唯一的东西,和以前一样,从丈夫身上,他没有看到那些温存的爱。

艾力克斯的强势和粗鲁让薇拉更加的绝望,窗外雾气很浓,同床异梦,薇拉仔细端详丈夫,也许在想这样的“阴谋”是不是有点太过了?

也许第二天能够化解,可是早起的莫名电话又让艾力克斯认为是是罗伯特的,更增添了他的烦恼。

楼上,他看到那张破碎的哥哥马克家庭照,还有那把枪,正是这把枪毁了哥哥马克的家庭,而现在他又一次拿起了这把枪。

艾力克斯带着孩子们去是看爷爷的坟墓,散心的表面,我们能看出艾力克斯的烦恼和说话的漫不经心。

幸好,维克特叔叔家邀请孩子们去玩,可以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安静地来处理这个问题。

树林里面的对话是这样的。

艾力克斯:你还是孩子的母亲,我还是孩子们的父亲,我不想谈你的奸情,我要忘掉这一切,把孩子处理掉,我们必须这么做,让我们一切重来。

薇拉:你要怎么做,我不后悔。

这当中,我们甚至被导演欺骗了,薇拉这个时候给罗伯特打了个电话。

罗伯特给了些许的安慰,对话是那么的含糊,以至于我们都以为就是罗伯特惹的祸。

最震撼人的场面出现了,镜头转向维克托叔叔家,孩子们在那边玩拼图,读圣经然后睡觉。

再回到艾力克斯这边,马克帮忙找的大夫在给薇拉做堕胎手术。

很快手术结束了,大夫说很成功,可是薇拉死了,走得那么安静让所有人都诧异。

艾力克斯很痛苦,不经意间,他成了刽子手,他快速处理完这里的一切,离开了这里,尘封的房子被重新封上。

可是,很快发现不是大夫的错,大夫在薇拉的身边发现了信件,薇拉是自杀的。

薇拉在做手术之前,就已经服下了大量的安眠药。

是什么促使薇拉选择死亡?

这份虚空又让她绝望的感情?

城里,雨一直下,艾力克斯找到罗伯特探问详情。

故事回到开始,薇拉给罗伯特打电话的时候。

薇拉苦闷于和丈夫干涸的感情,在一次自杀当中被罗伯特就起,虽然有两个孩子,即将诞生第三个孩子,因为刚刚收到邮递员的孕检报告说她怀孕了,可这又怎样呢,薇拉在孕检报告后面表达了自己想死的想法。

女性对觉醒的时候,就是对自己的通透认识,她怀孕了,可是丈夫带给他的感觉是,孩子总是丈夫的,她的存在在哪里?

什么时候孩子可以是她自己的?

也许自杀同孩子一起死去,可以让自己真正拥有孩子。

罗伯特去安慰薇拉被他们儿子吉尔看到了,也就是后来让艾力克斯误解罗伯特的原因。

镜头从电话声响起,回到过去,故事讲完再回到现实,一个的长镜头交代了。

了解整个缘由的艾力克斯如何想,坐在路边面对夕阳,12年自己都没有觉得变化的山山水水,这次完全应该不同了。

艾力克斯开着车离开这个地方,还是如开头,空旷的草原上,只有一株树挺立着,道路远远的伸向天边,路的两边是荒芜的土地,艾力克斯开车远远过来,车持续向前开,穿过烟囱高耸的工业化氛围浓厚的城市,一直向前,只不过这是归路。

导演刻意安排的首尾呼应,似乎告诉我们一个回环,生活就是一段轮回,人生就是一段轮回,只不过一段痛彻心扉的历程之后,季节轮换,生命轮换,人们都有了收获,原来荒芜的土地上,农民们开始收割,还哼起了古老的俄罗斯民歌,这个时候艾力克斯行将远远的离开这个地方,永远的离开,对于艾力克斯而言,那份刻骨铭心的痛,将伴随一生。

最后说一下导演Andrei Zvyagintsev(有多少人看过这部电影,就有多少种导演名翻译),导演的处女作《回归》获得了威尼斯金狮奖,讲述的是12年后突然归来的父亲,回家后,说要带两儿子到荒岛旅行。

荒岛上,父亲与小儿子伊凡矛盾加剧,最后导致父亲的意外坠死,变成一个无可挽回的结局……这是第2部作品,剧中的男主角获得了戛纳影帝。

雨水,雾气,草原,羊群,木屋,汽车,……也就是这些简单的东西承载着故事的推到,平静移动的长镜头(较之于《回归》,《将爱放逐》中最打动我的就是这些长镜头),影响风格简直是塔可夫斯基的翻版,比如首尾呼应的长镜头,中间小沟由于下雨而变积水的长镜头,所有的外景停下来都是一幅列宾的油画,无论是《回归》,还是这部《将爱放逐》都是如此,电影中的色调、音乐、建筑、景色,还有那张总是侧着,满脸胡渣的俄罗斯人独特的脸,蕴藏的深沉和忧郁,只等着一场大雨,直接抵达观众的灵魂深处。

这部《将爱放逐》,从开始的悬疑剧到家庭伦理,最后上升到俄罗斯民族性的思考,这里有宗教的,有哲学的,严肃的启发着你的思考。

延续着塔尔科夫斯基,许多人会自然不自然的想起《乡愁》和《伊万的童年》,探寻民族精神的深处,探寻人类共通的灵魂。

12年,突然到来的父亲会让一个孩子手足无措,12年,一次回乡之旅竟然变得这么沉重,让一个严肃的父亲和一个寻爱的妻子这样死去,是一种惩罚,还是另一种救赎?

也许离开太久,你根本就回不去,无论从现实当中,还是精神当中。

 8 ) 截图

仅为个人存档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

 9 ) 只有一个人的坚持是不可能的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再和我说话的?

他们几乎没有交流,没有关切,只有出奇的平淡。

静默之中,往往是暴风雨的前奏。

男人总是以为一切理所当然。

可人是情感的动物,精神需求永远不可小视。

这恰恰又是男人最容易忽视的盲点。

和一个深爱的人一起生活,当他的视线不再在你身上,连日常谈话都变得很稀缺,多数人是选择得过且过,女主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来提醒老公,她对爱的渴望,她对曾经的向往。

她希望唤回他的注意力,唤回曾经的半点感觉。

温存的爱。

她对他越来越陌生。

一颗干枯的心灵怎么能够了解真理和爱呢?

没有爱,就不会有追寻。

没人想要孤独的生活,也知道没人不会不觉孤单。

除非你我永世都是不谙世事的少年,或者你我就像从不曾步入过城镇的乡野屠夫,看起来那般平和的活在自然的暮色之中。

若不是如此,若有朝一日,你是我追逐的风霜雪雨。

就算勉强着生活共渡过,在你自私,无知无觉的房间里,关于爱的印象,成了惶惶不可终日的悱恻之声。

关于爱,我有这么多话想对你说。

你如果永远在你的世界过你的生活,我就算说了也是无济于事。

生命在泥土中奔流不息,一个是孤独的罪,一个是孤傲的爱情。

如果没有你,如果你根本不愿将我聆听,纵使我拥有天使的嗓音,也不过只是,空心的铜管乐器。

成人世界的疏离。

两性的障壁。

爱的局限。

像孩子们的捉迷藏,一个只是走远了却不想隐藏。

游戏也有玩累的时候,身体累了可以通过睡眠缓解,心累了就难以找到解药。

我们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疏远的?

把爱放逐了,只剩冷。

想说的话藏在心里太久仿佛生根发芽,反而不知道说什么了。

越是淡淡的,越易让人慢慢咀嚼。

没有爱的生活,对她来说,比死亡更可怕。

浓重的只是两人之间的空气,让人呼吸困难,剧毒无比。

心不死则是一辈子的心痛,希望在哪里?

希望黑暗一片,伸手不见五指。

深夜独坐长椅,洗手洗不净积郁,交谈达不到彼此的心,仿佛清晨的浓雾笼罩木屋。

熟睡时无意识的依偎,那温度却是觉醒后有意识的疏离,背对彼此,离开已成定局。

丈夫踏着沉重的脚步离开,妻子引颈远望,抓不住什么,心里空荡荡的像被掏空了一切。

妻子的连衣裙,黑色,蓝色,白色,红色,心情纯粹而变幻不定,沉甸甸深埋在心的墓穴。

弥合的瓷器再精美,终究有了裂痕。

但这并不妨碍日复一日的生活。

微风中不堪一击的脆弱之花。

 10 ) 当彼此走远,在一起还不如死去。

这个导演的电影总是令人那么震撼,恩,略显沉闷的节奏之后是无比的震撼。

以此电影推断,如果真有上帝的话,我想她一定是女人;而作为男人,我们只有去好好爱女人,才可能最终获得救赎。

几段台词:1、“虽然我以人和天使的声音说话,没有爱,我只是会发声的铜或是叮当响的拔。

虽然我能预知并且明瞭一切神秘,和一切的知识;虽然我有信心,我可以移动山河,但是没有爱,我什么也不是。

虽然我捐出所有财物供养贫者,虽然让我的躯体被焚烧,但是没有爱,这于我一无所益……爱能坚忍,而且仁慈;爱不嫉妒,爱不自夸,不吹嘘;非礼勿做,不为己求,不轻激怒;心无邪思,不公义者勿喜,而应为真理而喜;坦露一切,相信一切,寄望一切,承受一切。

”2、妹妹:“妈妈,他(哥哥)把林达(洋娃娃)的头割开了。

”哥哥:“我想看看里面有什么。

”妈妈:“结果呢?

”哥哥:“什么也没有。

”妈妈:“你原以为会看到什么呢?

”3、“这不是他的孩子吗?

是,又不是。

我们的孩子却不是我们的。

其实是不仅仅只是我们的,好比我们不仅只是我们父母的孩子而已。

”4、“他为了他自己而爱我们,就像对待一个物件。

老天!

我这样活着已经好多年。

为什么我这么寂寞?

为什么他不像过去那样跟我说话?

或是我以为他曾经那样跟我说话……我没办法跟他解释这些,我必须得想个法子。

如果他继续这样,所有一切都会死的,我不想再为死东西赋予生命。

我们可以活着不要死的,这是可能的。

……。

要齐心合力才可能,人要为他人着想,否则……一个人就不可能了,那没道理,就像缺了角的环。

《将爱放逐》短评

+ 不是我喜欢的那种故事,但是这个父亲眼神里全是戏,记得the return里给人的威慑力。只能讲萨金塞夫太会拍了,各种景致空境完美传达情绪,另学习了一些室内景框构图🤣✌🏻️

6分钟前
  • werewolf
  • 还行

两星半,场景不错

9分钟前
  • 千只鹤
  • 较差

想不开的作女把自己作死了,全世界这样的夫妻还少么,不会调节只能每天度日如年。剧情比《回归》闷,这样的文艺片太小众,注定没票房。但镜头太美了太棒了,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挪不开眼,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画,置景和运镜都是教科书。

11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原谅我给一颗星了,节奏太慢,调整成两倍速度播放才感觉像是正常点,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看评论感觉都很高大上,我实在是看不来。

12分钟前
  • 混日子的LION
  • 很差

用视听塑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但个人感觉比首作要用力过猛了。最后结尾仍然是一大亮点,当夫妻的话语不断减少,妻子百无聊赖的生活十分厌倦,甚至不惜欺骗丈夫肚子里的孩子不是自己的,以及最终造成丈夫扼杀亲骨肉的局面。。。导演对结尾反转的把控仍然独有特色!

15分钟前
  • 大开影介
  • 推荐

画面太美

16分钟前
  • 卡莱
  • 力荐

关于爱的执念故事,“为了自己而爱他人”时,哪怕以死“殉道”。萨金塞夫还是个讲故事的导演啊,塔神继承人的说法最不靠谱了,人家的诗意和塔神完全俩体系好么。

18分钟前
  • 撕撕撕
  • 推荐

为何总是如此冰凉

20分钟前
  • minami*
  • 推荐

孩子拼出圣母,农妇对起欢歌。婚姻是需要合作的表演,却只有一人得到掌声。女儿唤错名字,儿子目睹暴力,窗外一场骤雨,屋内一个耳光。男人的溪谷已经干涸,在手术台扼杀骨肉;女人的爱情走向末路,用药物治愈绝望。若不能像孩子般协作,如农妇配合,婚内二人就只能像漫天乱鸟,在雨水到来前被爱放逐。

2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镜头太美。

29分钟前
  • M
  • 推荐

7.9 在2:17:43时,薇拉看着罗伯特站在苏联标志性墙画,她久久得站着,望向那一边,结合最后薇拉哭泣的告白或许有另一层解释

34分钟前
  • 松野空松
  • 推荐

这点破事叽叽歪歪两个半小时

39分钟前
  • 木本记年
  • 较差

逐出伊甸园

40分钟前
  • 番茄杀手
  • 还行

又是平静的一日,在平静的家中,像是有什么东西烧着了,仔细闻的话,现在就能闻到一丝烧灼的烟味,如果没有立即警觉起来,去寻找异味的源头,那一丝烟味很快就会变作焚烧的大火,到那时就谁也无法制止了。可是,偏偏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法在初始时就注意到不妥,往往任由这种危险状况私自发展,过后再沿用“不知不觉使我麻痹”的理由假造立场供自己大方哭泣。但是,其实话又可以说回来,这样的火灾真的完全是坏事吗?恐怕当事人都未必这样想。毕竟,暗地里的心事和秘密谁知道呢?在家庭内部,人们也许早就注意到了不妥的情况,可是谁都不说,谁都想等到时机成熟,然后在火焰将平静的表面完全烧毁之后,彻底与内心的某个角落讲再见,然后再从火中走出,重塑新的自己。当然,运气不好的话,从火中走出的,又或许会是死亡的自己,就像片中的她一样。

45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还行

摄影很棒,但没有《回归》这么震撼

48分钟前
  • 西山
  • 还行

极好,适合影院观赏!

52分钟前
  • 消极
  • 力荐

神,超级喜欢萨金塞夫的镜头语言,将这个萧索漠然的家庭故事注入了绝对的情感力量。

55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萨金塞夫一生都宥于家庭的疏远问题之中,没有什么比心死更让人觉得绝望的了。没有爱,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56分钟前
  • 人间清醒豆
  • 推荐

私觉得萨金塞夫这部与老塔小索不同,他的人物表情和肢体似乎是冷漠的,没有情感,至少于我不是,没有感觉。(甚至像是功力不够,无法让片中那些抒情的空镜和大远景与情感相融,从而显得单调。)直到大概后半小时那时空转变,把妻子与第三位男子的事的漏洞填补,才明白是这么一种问题(这种永恒的疏离、无法化解的间隙很有趣)——否则前半段只以为是出轨的问题,顺此才明白或许这种冷漠(或情感的迟钝和必然的间隔)是刻意营造的。但它不如记忆里的那些诗电影神秘而动人,也觉得他的思辨和情感张力称衡不了这萦绕全片的配乐(似乎又是老塔式的巴赫宗教乐),他的调度也没有那么奇妙,仿佛只有画面的第一刻,而不能延展。他还是现代的电影,不如记忆里或期待中那些苏联东欧的诗电影般好。(校厅廊道的黄灯太影响观感了。)

57分钟前
  • 沉寂的往事
  • 推荐

怎么点逼事拖那么长,摁快进键摁的中指疼!不过还是赞摄影置景和色调。

60分钟前
  • Mr.H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