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守卫
The Guard of Auschwitz
导演:特里·李·科克
主演:刘易斯·柯克,克劳迪娅·格雷斯·麦凯尔,迈克尔麦凯尔,斯蒂芬·鲍克思,诺埃琳·科米斯基,Sally George,梅雷姆·恩维尔,Johnny Sachon,Paul O'Neill,西德尼·基恩,Chri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简介:Follows the events of the Holocaust through the eyes of an SS Soldier.详细 >
#HKIFF 映后导演温柔细声,结果被问到作为女导演在拍摄时有什么挑战一脸WTF这跟性别有什么关系??? 片名上致敬小津,而结构上也是最简单不过的家庭剧,但在剧情和表演上彻底反向操作,以无感情流露和戏剧感的抽离来实现剧场试验的介入;戏中戏与哈姆雷特的互文,似梦非梦野草莓似乎是对伯格曼的致敬?没有连贯剧情的转场由自然意象完成,夜空的星光到博物馆中对画作中夜月的凝视,雨水中弃落的皇冠再到溪水中的梦境。人们安静地、缓慢地、小心翼翼地生活在灰色柏林的冬天,一如开头结尾中驴子与狗与兔子的神秘状态。
喜欢背景音 故事不太讨喜
cinema&theater&reality,三者之间的博弈呈现在一部叙事被架空的电影中。情感能否来自于没有故事的cinema呢,你来告诉我答案。
B,再解构。用“个人理论”这个概念倒是堵死了反驳的话。
我们的电影。请再给彼此多一些时间。
举步维艰,不好进入,但逐渐适应后是好看的,夏娜莱克制造了声画分离的错觉,镜头整体呈绝对静止状态,局部细节维持运作,没有宏观的景别,却如将镜头拉远到了极致,留意不到声音留意不到动作,中段突然响起音乐,声音才占主导,矛盾冲突不断激化,对白剧增,结尾又回归了诗的状态,繁杂地组成了一种心境电影,呢喃着的,冥想着的…
柏林补片-夏娜莱克。夏娜莱克已经从对影像虚假的觉知(回避电影中的死亡)发展到对真实的影像呈现(排演状态、对表演的表演),同时依然以声音来主导电影的节奏。情节的展开以场景为单位,未尝不是一种对观影经验的“间离”。
HKIFF 43 | 開頭的兔狗驢與片尾的走向自然有點精彩,但攝影機的間離、人際互動的親疏、德式性冷淡對白以及兒童面無表情的《哈姆雷特》排演並未達到真正的詩意和哲思效果。有觀眾在映後談問為什麼孩子們如此死氣沉沉,導演反駁「it's the opposite of death.」
再一次见识到了柏林学派的凝滞和极简美学 再见
看完觉得科斯塔值得一个金熊。这个片子的自然音效其实做的很虚假,在开场没多久的鞋带和喘息中已经露馅,远没有科斯塔的细致自然。片中有布列松的女孩,有布列松的驴子,但是全片差太多了。布列松是model,这个是捧读。
8/10
糟糕的一天以一部糟糕的电影结束,模仿罗伊安德森的拙劣之作。
很纯正的艺术电影,在这种类型的电影里,叙事已经没有那么重要,导演全靠人物情绪和画面镜头来诠释主题,而观众能够感受到的东西往往都会多于电影本身,享受着视觉和思想带来的双重冲击。四星。
我吃掉了什么?亡夫、脚趾还是生活?我恨着那些旁观、循循善诱的驴子,我痛苦时,它们总会劝说“你可以的、放宽心、接纳是有用的”,其实根本不懂我要的是什么。柏林充斥着令人晃眼的冷漠,人终究是孤独的,孩子的拥抱代表什么我不知道,我只能摘下王冠、服毒自尽,留下一段故事也是好的。我死了吗?这片葱郁的雨林是梦吗,哈姆雷特的妹妹是淹死的,我好像比她幸运躺在石板上,远处的是孩子吗,这一切都这么美,可能真的是天堂吧……
开头小动物们戏剧性的一幕还是很抓人,一只狗吃掉一只野兔,驴子看着发生的一切。随后电影引向讨论表演艺术创作,放入大段性冷淡式的对话,女主角认为应该先有Opinion,而不是experience,而另一位女士则拒绝当个妻子,因为她要无限接近“孤独和被爱”的状态。大部分人物精神面貌犹如空壳,对白空洞,使影片达到很强的间离效果,像是一首模仿布莱希特的平庸诗歌。亲近自然的男生或许代表导演真实想法,是让人眼前一亮的一笔。整体上,它想探讨的这些话题却过于浅显,再加上不出彩的视听,让电影显得矫情了许多。
感觉还可以呀
其实这个剧本很简单,丈夫去世后,生活逐渐崩溃的母亲和两个无法融入亲情的孩子之间的情感故事。但影片在叙事上做了减法,并调整了故事线,以碎片化的内容呈现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状态,同时伴随着他们的情绪,母亲的崩溃以及孩子的冷漠。在电影语言处理中,这部电影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技术过硬和导演有思想,只是一部好电影其中的要素之一,故事做极简处理可以,但是简化到如此沉闷乏味,不为了任何做贡献的话,我就觉得这属于偷懒,连个故事都讲不明白,使得影片如此乏味!
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情绪突触。被片尾驴回望镜头的一瞬摄住。
zu Theor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