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口白人生(台),离奇过小说(港),笔下求生,天马行空

主演:威尔·法瑞尔,艾玛·汤普森,达斯汀·霍夫曼,玛吉·吉伦哈尔,奎恩·拉提法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奇幻人生》剧照

奇幻人生 剧照 NO.1奇幻人生 剧照 NO.2奇幻人生 剧照 NO.3奇幻人生 剧照 NO.4奇幻人生 剧照 NO.5奇幻人生 剧照 NO.6奇幻人生 剧照 NO.13奇幻人生 剧照 NO.14奇幻人生 剧照 NO.15奇幻人生 剧照 NO.16奇幻人生 剧照 NO.17奇幻人生 剧照 NO.18奇幻人生 剧照 NO.19奇幻人生 剧照 NO.20

《奇幻人生》剧情介绍

奇幻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他——Harold Crick(威尔·法瑞尔 Will Ferrell 饰)是一个国税局的审计员,每天过着极具规律性的单调生活,一把旁白的声音却打破了这一切——他发现耳边常常响起某个人的说话,她能洞悉自己每日的生活规律,甚至能预测他不久将来的死去,他深深惶恐。 她——Karen Eiffel(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 饰)是一个作家,性格悲观颓唐,从来不让笔下的主角逃过死去命运,正为如何安排主人公死得伟大而烦恼。她不知道,笔下的那个男主角,和现实生活的他完全重合,而男主角死去的剧情,将一一在他身上应验。 然而,当他得知自己的人生被他人设计,但可以死得其所获得生命的价值时,他再也没有惊恐和反抗,而是坦然接受这一切。他的选择让作家开始了新的顿悟,故事也随之峰回路转。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与魔鬼同行人鱼王子:TheBeginning鲜花名声大噪第二季黑色孤儿第一季神选情系丹江口最熟悉的陌生人怦然心痛真心半解立冬的夏天住货车的女士惊天魔盗团夏目友人帐:石起和可疑来访者深宅未醒谢里秋日笔记稻草人的黑夜2文豪野犬DeadApple浴血十四年相残产科男医生非常出击防水逆联盟谋杀第四季凸变英雄BABA我和我的传奇奶奶怒火攻心2:高压电顺娘流言终结者第四季

《奇幻人生》长篇影评

 1 ) 忙碌的生活節奏、讓我們都懶于發掘生活下的可愛小細節了

這是06年喜劇作品裏,讓我比較有印象的一部了。

這不是純粹的一般讓人XD的喜劇,你會聽到耳邊時不時有一個神經質女作家悲劇情節式的描敘。

我看得時候一直想:Kay Eiffel會安排怎樣的死法給主人公Harold Crick,Harold Crick會不會見到Kay Eiffel並阻止她對他"無意的摧殘",結局是不是來個反轉的SHOCK,....等等。

果然、結局被我猜到。

不過我不為這一點失望,就像Kay Eiffel最後對Hilbert教授所說的,Harold Crick是個"想讓他活下去的那種人"。

這只是一部有點點神奇的有趣輕喜劇,不用過多用你優秀的邏輯去找出不合理瑕疵。

為它的荒謬和他的認真笑笑就好。

 2 ) 我们是自己的Heroes

看<笔下求生>很容易让人想起<楚门的世界>:同样原本过着平凡简单日子的两个男人,发现自己不再是自己生活和命运的主人.相似的情节,却因为有了不同的发生背景有了不同的反应和结果.电影中的楚门,原本是快快乐乐的单纯男人,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他的整个一生,不过是导演和编剧手中的傀儡,无数观众眼中的"明星",他的整个世界,不过是三尺荧屏中一个巨大的金色鸟笼,他愤怒,不甘,他不愿意成为这样的"hero",他抗争,当他最终推开通往外界的那扇门,他的生活于是从悲剧转为正剧.而Harod,平凡的税务人员,有点偏执,有点木讷,刷牙一定要多少次,上班一定要定点出门,面对心爱的女人脑中无数遐想,口中却木讷无言.而当有个女声在耳边萦绕,并开始逐渐预言和控制了他的生活,他恐惧的只是这个作家会怎样安排他的结局.当他看到了作家的小说结尾,发现自己会英勇的死去,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选择了成全:成全作家的作品,也成全了自己小人物的辉煌.而这样的成全,这样的宽容和善良,令作家也为之感动,同样选择了放弃,为了他更改了结局.Harold终于凭借自己,掌握了自己的生活,他成了人生这部作品中真正的主角,真正的hero.片名叫做,直译是<比小说还奇幻>.我们常说,人生如戏,而其实,任何恢弘的巨著也比不上人生这幕大戏的多姿多彩,迂回曲折.而人性中的善良与单纯,高贵的品德,是唯一的财富,和武器.

 3 ) 奇幻人生:创造不是一切

一个虚构的故事,竟然是真的,面临生死,又该如何取舍,舍生取义,最后皆大欢喜。

这个电影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作家和她的主人公相遇的故事。

笔下的世界与现实合二为一,此时是追求一部伟大的作品还是拯救一个生命却令作品不再完美,电影选择了不完美的作品,选择了生活,就如同一个呆板职员摆脱死寂生活,珍惜不完美生活里每一个感动的瞬间,重获新生,获得活着的意义。

在西方,创造曾经是只属于上帝的恩典,而人类只有顺从,模仿,《我的名字是红》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创造成了一种罪过,人们惟有匍匐于神的脚下,亦步亦趋,否则便是不够谦卑。

而所有艺术的生命都在创造。

经由艺术家之手的造物还非得是活生生的,艺术家往往以自己的生命注入其中,使作品获得生命,永世流传。

梅菲斯特与魔鬼作交易,艺术家也是与魔鬼做交易的人,与孤独为伴,牺牲人世的欢愉,呕心沥血,方才把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灌注手中的作品。

艺术家是被拣选的人,获得天赋,但不是用来弘扬上帝的恩典,反而是篡权夺位,去创造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这本该上帝行使的职权,所以难免心有惴惴吧。

不过尼采发出的上帝已死的声音已经百多年,他们大概不会再有这样的禁忌吧。

电影里的女作家,风格是每本书的主人公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

写了8本,10年没出新作,第9本,写出事了,主人公找上门了,原来她写的事情,都是正在进行时,甚至她的笔,还决定了这个主人公人生的走向。

作家的创造的威力就这样成了一个问题。

文字不仅呈现于纸上,故事也将延续在生活里。

这把作家的那支笔抬到空前的高度。

创造,创造出一个人。

创造,杀死一个人。

早已经无畏地走在创造的这条大道上的作家,又开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样的两难境地对人类的创造力提出了质疑,它是使人变得更好,还是相反,我们选择继续弘扬自己的创造力,还是关心一下别的什么?

人类应该是地球上最有创造力的物种,在最现代化的国家,一个国税局的白领,却过着一种单调乏味的生活,除了数数——这也是一种职业病——此外别无爱好,周而复始,数数,生活,上班,他的生活全部由数字组成,定时定点,上班作息。

在这个通过人类的创造力,已经发展的极为充分的现代社会,主人公却失去了活着的意义——除了数字,他的生活里空无一物。

我们应该创造的到底是什么。

是那些“进步”的生活吗?

或者,“进步”的匆匆可以稍慢些,令我们意识到更重要的,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关心,而这也是被我们遗失的。

这就是电影所要告诉我们的。

作家选择了给救人的主人公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更珍惜身边的人,记住每一个温暖的瞬间,生活好好继续下去。

当人类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兴奋、跃跃欲试,甚至因此如同穿上了红舞鞋,而停不下来,这时候,他们就会渐渐陶醉于自己的能力,陶醉于作为造物主的力量,却失去真正重要的东西——爱与关心。

停下来,不要那么完美。

作家为她的书选了这样的结局。

为了写这本书她曾经那么不快乐,其实她可以快乐一点。

并且她做到了。

 4 ) 《奇幻人生》,悲剧和悲剧和喜剧

当《奇幻人生》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发现自己是一部小说的主人公时,他最关新的是,这部小说是悲剧还是喜剧?

这将决定他的生死。

而我关心的是,这部电影是悲剧还是喜剧,将决定这部电影的价值。

小说是悲剧,电影也就是悲剧,反之亦然。

一个真正的作家的写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写作,也就是说写作不能受到写作以外的影响。

当你的写作必须让主人公死去,这本来很正常,但如果这个主人公在现实中出现求你不要杀了他,面对真实的生命和写作的价值,作家该作何选择?

那么这部电影又该如何处理呢?

达斯汀·霍夫曼在片中说,我很抱歉,但这是所有悲剧的本性,主人公死去,而故事留下。

但是最后这部电影还是不得不选择了善意。

小说作家放弃了小说的价值,电影放弃了彻底的悲剧。

这成了另一个悲剧。

尤其对一个既是小说作者又是电影作者的人,比如我。

威尔·法瑞尔和艾玛·汤普森在本片的表演十分出色。

http://wuqing.org/

 5 ) 《七磅》——没有神,只能自己赎罪

男主角一定是一个没有多大信仰的人。

宗教在西方社会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

在教堂中忏悔甚至痛哭,已经成为西方电影表达痛苦的一个常见手法。

人们从宗教中获取力量,因为耶稣本来就是生来承受人们的罪孽。

有人帮你扛了那么多,自然轻松很多。

但在这部电影中,没有神。

所以犯下的罪,只能自己赎。

“上帝用7天创造世界,而我在7秒内粉碎我的生命。

”有些罪过,除了用生命弥补,没有其他方式可以令自己解脱。

Ben 是一个痛苦的人。

开篇是他痛苦而绝然的脸。

压抑而绝望。

这样浓烈的悲伤,究竟来源何处?

是的,这是一部开篇就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好奇心的影片。

Ben 是一个税务局工作人员。

有一个笑话,在美国,你所不可避免的是死亡和税收。

因此,税务人员给公众留下的印象并不友善。

而前几天看的《奇幻人生》,更是能够佐证这一点。

Ben就是这样一个美国公务员。

他想帮助别人,他想帮助那些过得艰难却得不到应有的扶助的人们。

或许因为他也期盼着有个救世主能够从天而降帮助他?

所以只能够从帮助别人种获得一丝安慰。

但编剧显然没有想让Ben只是被简单的心理疾病纠缠。

电影就是这么残忍。

岂能让男女主角只限于简单的矛盾冲突。

自然要夸张绝望, 才够吸引眼球。

只是并非所有人都接受他人的好意。

人们对陌生人的警惕使得他寸步难行。

或许受害者不想也不能够直面自己的艰难和痛苦,改变需要勇气,即使是让生活变得更好。

尽管如此,绝望的时候,还是无法自抑地向陌生人伸出求助的双手。

是的,他们很幸运,遇到了Ben.但这幸运,岂不是建立在之前的不幸之上Ben时常独自一人在海边默默流泪,拒绝他人善意的建议,重寻回童年最美好的记忆,每天盯着美丽的水母却还是悲伤迷茫。

拒绝与陌生人好友或爱人沟通。

脸上一直是沉默而压抑的表情。

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他内心痛苦的撕扯和呐喊,带着迷茫一路前行。

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直到Ben遇到艾米丽。

爱情的力量多么伟大。

这么痛苦的人生,也会因爱而有所改善。

他终于不是坐在海边默默流泪,而是坐在他们约会的那片草地上沉思微笑。

但这幸福是多么的短暂。

过去一直都不肯放过他。

终于随着镜头我们看到了他的回忆。

因为他的失误而致使妻子和另外7条生命的死亡。

于是他开始从帮助一个又一个的人来赎罪。

于是他捐出了自己的肾,肝,眼角膜,还有,心脏。

他的心脏,在心爱的女人身上跳动。

他的心一直跟她在一起。

他的身体在不同的人身上延续生命。

只是,没有了思想和痛苦。

为什么会有这么残忍的影片,用那么多的生命和痛苦来制造矛盾。

好片,但看得我是又压抑又难受,痛苦地陷入思考之中。

 6 ) 《奇幻人生》——谁来编写我的生活?

  又是一部关于生活的电影,不象《身为人母》那样绝望,也不象《阳光小美女》那样肆意,《奇幻人生》用其独特的方式、异想天开的碰撞,道尽生活的点滴,既有趣又深刻。

奇怪的声音  “这是关于一个名叫哈罗德的男子和他的腕表的故事。

他的一切都和数字有关,他不停的在计算并且少言寡语,他的腕表更是惜字如金。

整整12年,每一个工作日,哈罗德都会将他的32颗牙齿一颗不拉的刷上76次,左右刷38次,上下刷38次。

整整12年,每一个工作日,他打领带都打温沙结而不是双结的,这样可以节省43秒…………”  伴随着画外音,镜头从俯瞰城市的大全镜集中到主人公哈罗德的身上。

一个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人,一个芸芸众生里普通、毫不起眼的人,孤独一人,唯一擅长的是和数字打交道。

这个世界在他的眼里,看到的不是风景,而是反映大小、距离、时间等等度量的具体数字。

  当我们以为画外音只是影片的旁白的时候,作为被描述者的哈罗德竟然也听到了这个“画外音”。

他吓了一跳,我们也有些吃惊。

不过作为观众的我们只是好奇的期待着故事将怎样发展下去,而哈罗德则惶惶不安起来,被困扰的同时还会无辜的被旁人以为是精神分裂。

影片的设置非常巧妙,突破常规的这个奇怪的声音,让观众、影片主人公、以及现在还未知的第三方叙述者来了一次有趣的互动。

观众仿佛处于和影片人物相同的位置,一起有寻找答案的愿望,影片也就更引人入胜了。

  同时,影片开始插入一个女作家遭遇创作瓶颈的事。

她无法为她小说的主人公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死法,而迟迟不能完稿。

通过一些细节,我们大概就能知道可怜的哈罗德便是女作家小说中的主人公。

这时候,哈罗德和作家两条线各自发展,让人感觉可能是“戏中戏”的结构。

  通过达斯丁霍夫曼扮演的文学教授,两条线索逐渐接近。

在一段录象中,哈罗德发现发现了困扰他的奇怪声音的源头——那个正为小说结尾冥思苦想的女作家。

两条线索交汇,最让人吃惊的是两者是在同一个空间里并行发展了(并非一般的“戏中戏”),女作家正在书写哈罗德现实里的生活!

控制或被控制的生活  这个奇怪的声音出现后,哈罗德的生活被打乱了。

当他又开始一天枯燥重复的动作和行程,那个声音用一种厌恶的口气让哈罗德也不得不停下脚步,审视自己一成不变的习惯。

其实他并不喜欢他的工作他的生活,只是和大部分人一样对这一切并不太在意,慢慢就变的麻木了,忘记了真正生活的取舍得失。

说他被声音困扰,还不如说是他被自己的生活方式困扰,当他意识到自己是这么的单调、无聊。

  那个声音用第三人称来叙述他的生活,让他觉得自己成了某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他找到一名文学教授帮助他分析未来。

当然了这样没有头绪的工作,很难有个明确的结果出来,“故事”的发展是难以琢磨的。

教授让他忘掉这一切,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哈罗德还遭遇了爱情,虽然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最后的甜蜜似乎证明他的“故事”是个喜剧。

喜剧意味着他的“故事”有个美好的结尾,他可以继续活下去。

当一切似乎柳暗花明的时候,却发现了他的真正的“作者”——那个女作家。

而女作家的作品以悲情闻名,她的小说的主人公都将以死亡作为结尾。

  关于哈罗德发生转折了的生活,是女作家书写的结果呢,还是他自己改变的呢?

女作家是从小说人物的那只严格控制他生活的腕表入手,由于腕表的异常导致了他生活的改变。

而现实里的哈罗德则是因为他听到了那个奇怪的声音。

而声音(也就是作家的小说)描述的就是他的生活,就象上面说到的,他的困扰或者说他的改变其实是因为意识到了他现实生活的无意义,只是通过了一种非常戏剧化的方式来触发和体现。

他的生活还是他的生活,他的改变也导致了最后结局的某种必然。

两个结局  哈罗德知道了“作者”之后,就要找到这位要想方设法弄死他的作家。

而女作家这时也已经完成了最后结局的草稿。

关于女作家这部分,影片刻画了她寻找灵感的状态和环境。

她将观察到的许多细节,如骑自行车的小孩,刚找到工作的女司机,车祸,滚落的苹果,结合起来完成了最后的结局。

  预想的结局。

哈罗德的生活已经改变,变的积极,也有了爱情。

三个星期前腕表罢工后重新的设定的时候比正确的时间快了三分钟,所以这天他去上班的时候早到了公车站。

意外发生在他面前,骑车的孩子摔倒,他去把孩子扶起来,自己却被驶来的公车撞倒,死了。

  小说的这个结局,在影片中获得很高的评价。

教授认为一部杰作由此诞生了,而哈罗德自己看过之后,竟然也愿意就这样死去。

最后的悲剧往往更具震撼力,人物的宿命,必然与偶然,对生活的认识,关于生命的意义,这样的结局的确包含着许多值得思考回味的东西。

但这毕竟不是最后的结局,虽然有片中人物的肯定,但限于篇幅和非真正重点,这个结局没有得到充分渲染,没有完全体现出应有的力量。

这是影片中让人觉得表现上稍弱的一点,但也是取舍的必然吧,无伤整体。

  最后的结局。

与预想结局的唯一区别就是哈罗德没有死。

教授对这个结局有些不满(从文学上),女作家说,他知道自己将死,他能够阻止但仍愿意去做,谁会让这样的人去死呢?

这是小说的结局,也是电影的结局。

哈罗德在病床上醒来,女友喂他饼干吃,一切都会好起来。

人们常常会为生活的一成不变而感到恐惧,而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再寻常不过的普通物品,却往往会在关键时刻给予帮助和力量,只是平时并不为人注意罢了。

对哈罗德来说,他的那块腕表,结果就救了他的命。

  哈罗德的生活,在小说和现实之间,在小说和电影之间,在碰撞里寻找到了意义。

自己的生活还是要自己来编写,幸福和精彩都在可能错过的日常生活中。

意义非常的腕表  腕表,开始代表着哈罗德的生活。

这个只显示数字、并时不时发出定时铃声的东西,严格划分着哈罗德日常生活的每一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定义着哈罗德的生活,它代表时间,也代表着他的生活和生命。

  所以当女作家要改变哈罗德的生活的时候,也要从这只腕表下手。

腕表的异况,彻底改变了哈罗德的生活。

没有了时间的限制,他才能突破原来生活的框架,去尝试去寻找。

虽然在影片中段的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不多,但在前后起着呼应和对比的作用。

  最大的意义当然还是体现在最后的结局上。

不仅因为腕表的关系,造成时间上的差别和意外,导致救人事件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它还救哈罗德一命,从作为单调枯燥生活的象征,到如新生般获得意义的关键,腕表作为哈罗德和女作家眼中的普通又特殊的物品,体现了哈罗德的改变,还有女作家观点的改变。

它是生活的象征,也是影片的主题和意义的所在。

不得不说的精彩表演  艾玛·汤普森扮演的女作家实在太抢眼了,让人都会忘了威尔·法瑞尔(扮演哈罗德)的精彩。

苦苦思索中的疲倦、无助的神情,寻找灵感时的神经质,刻意控制的肢体语言,最后选择结局时的痛苦挣扎和爆发,而当她作品完成去拜访教授时,又完全换了一幅神情,实在是太精彩了。

  而威尔,好莱坞当红的喜剧明星,在奥斯卡上还深情演唱作为一个喜剧明星的不幸,在影片中洗尽铅华,扮演一个埋没于生活的小人物。

他的笨拙和无奈,虽然也会带着一些喜感,但背后带给观众更深的是同情和没有距离障碍的认同感。

  其他主要演员,达斯丁·霍夫曼、扮演女友的玛吉·吉伦哈尔、扮演作家助手的奎恩·拉提法,虽然不及上面两位那样突出,但也都将各自人物的个性、特色表现的十分到位,一起演绎了这部精彩的电影。

 7 ) 人生被文学俯视,而文学又被电影俯视

人们总是会对自己“taste“范畴内的东西保有一份惺惺相惜的默契吧。

最早是在伦敦地铁里等车的时候看到了这部电影的海报,当时就让我初步认定其价值,毫不犹豫地收入“必看电影”名单,一是因为它的标题,二来就是海报上赫然点明的那几位主要演员:Emma Thompson,Dustin Hoffman,Maggie Gyllenhaal,真是不能不看啊。

再加上主演(我并不熟悉),谈及观后感,这几个人的表演风格很是统一,都可以用“干净痛快”四个字来形容。

剧情离谱的发展竟然完全藏于他们不露声色的对于平凡小人物的刻画之中。

最终集合成一体,收敛的表演反而突现了整部作品虚构张力。

《Stranger Than Fiction》有两个中文的译名——《笔下求生》和《天马行空》。

足以概括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前者点明了故事的主体情节,而后者则是总结了这部电影的整体风格。

Stranger than fiction, 直译一下就是说:比小说更离谱。

只是看这样的标题,就充满着我所喜欢的那种电影口味:我们每个人都身入其中的“现实生活”成为一段故事的取材,至于故事的组合方法,越天马行空就越美妙,意兴盎然地闪烁着“创造”所独有的智慧火花。

这部电影的奇妙之处就在于电影在虚构一段故事的过程中,又高空凌架于一部小说的创作过程。

如果是还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请先避开我下面要做的这段解释:A)女作家Karen Eiffel在创作一部关于税务员之死的小说——现实取材B)小说《税务员之死》中不断被创作出的故事情节——小说虚构的过程C)Harold Crick是个生活极端规律(刻板)的税务员——现实取材D)Harold的规律生活突然停顿在某个星期三的早上,因为他开始能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Karen Eiffel)——以一种“旁白”的口吻叙述着他生活的每个标准动作,甚至还能提前命中他生活里下一个瞬间即将到来的事件。

Harold惊恐至极,找到一位文学教授想从文学创作的思考角度改变自己的生活,以求脱离旁白声音对自己命运的控制——电影虚构的过程简而言之,在《Stranger than Fiction》中,一方面,人生被文学俯视,而文学又被电影俯视;另一方面,现实生活刻板坚硬的外壳在层层虚构的逻辑递进中不断地被反讽被摧毁——正是基于这两点原因,我觉得这电影剧本的思路真的很妙。

于是,从IMDB找到剧本作者的名字:Zach Helm,75年出生在南加州,生平只写过三个剧本,但刚刚完成了自己做导演的第一部电影。

人生啊……这小子显然正是凭借《Stranger Than Fiction》剧本里所显现出的黄金灵感才会在今天初步地飞黄腾达了——在他32岁的时候。

(这么写下来,其实是想对很多人加以感召哈^^)电影的“美术”部分也值得一提——一切景观(人,室内,街道……)都着力向单调色系(灰色和棕黄色)靠拢,表面上,很明显Harold现实生活的基本色系就是如此,但让我们更深一步来纵剖导演的用意,如同对演员表演的妙用一样——表面越是收敛反而就越发突现对现实的反讽张力,所以电影的视觉色调也很好的服从于这一表达上聪明设计。

还有一个有趣的“小点”,当Harold的生活渐渐展开了全新一面(弹琴,恋爱,不再counting生活中各种无趣的数字细节,从作家的笔下不断自救),那天当他又一次出现在办公室的时候,Harold同学穿了一件红色的毛线衫!

OVER

 8 ) 没人觉得这个故事有点怪么?

"This is a story about a man named Harold Crick and his wristwatch.”电影开始既给观众一种小说式的开端,当然这就是电影中女作家作品的开端,这却不像《指环王》的开端那样,电影开始并伴随着旁白的类似“很久很久以前。。。

”,我想这种构思是巧妙的,独特的。

但观看完这部作品,还是会有奇怪的感觉,以下略作记录,期待其他人的解答。

当女作家在打字机上打上“The phone rang”时,她的电话响起来。

当她打上“The phone rang again”时,电话再次响起。

当打上“The phone rang a third time”时,电话响起了第三次。

是否女作家的新作品中自己也在其中担当了某个角色,所以“the phone”是她家的电话,否则为何作品的文字会指向她的电话。

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男教师”要求男主角赴死,因为这是女作家最好的作品,结尾只有他去死才会完美。

难道没人觉得这是一种很自私的想法么?

男教师还讲了一大堆大义凌然的说话,大意是“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看到男主角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却要他欣然赴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接受的。

男主角看了作品,最后还是做出了赴死的决定,实在感觉突兀,难道因为作品实在是太好了,所以自己要牺牲自己去应景么?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说,这本来就是一本充满奇幻色彩的电影,既然真实的人都能成为作品中的角色,为什么电影中的角色不能做出那些事情来?

我倒是觉得不能这样认为,有些不存在的东西当然可以去幻想,去设计,因为那不存在任何逻辑关系,但是人是真实的,情节应该自然而然的产生,应该有因果逻辑关系。

比如一个好人突然变成杀人魔王,那必定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可能是年少时的经历,亦或是心理压抑的爆发,但绝不会是莫名其妙的突然转换。

男主角依然赴死的决定,抛弃一切的决定就给人这种突兀的感觉,不像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再有为了作品完美而去让人赴死,这是多么自私的行为啊,一部经典作品和一条人命,孰轻孰重还不明显么?

对于死亡这么重要的事情,难道这一大批当事人就没有想办法解决么?

男主角已经看到了作品的结局,难道不能提前去阻止小孩子避免车祸么?

也就是说,男主角难道必须死这部作品才是经典么,如果男主角不死,这部作品就不能那么写了么?

好吧,可能又有人要说我太认真,太理性了,不过,我觉得对于热爱生活的人,生命绝对是最重要的事情,怎么会那么儿戏的做出赴死的决定,就为了成全某个不认识的作家的经典作品,而很有可能仅仅是应景且没有起到任何实质作用。

作家最后没有把男主角写死,不是因为他是“真实的”,而因为“他知道可以不死却还要赴死”。

突然发现人命在他们眼中就那么不值钱么,不让他死不是因为那是一条活生生的人命,而是因为他的做法感动了她。

是不是我会错了意,这其实是讲人性的复杂与丑陋的?

最后要吐槽一下病房那场戏,男主角的女朋友进入病房看男主角时,作为正常的人,怎么也不会那么表现吧,完全没有焦急、心痛等等感觉,反而异常的平静。

 9 ) 奇幻人生

单从片名看,就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故事,多数时候我会选择励志、苦难、平实的电影,只为达成共识,浮想联翩这种体裁实在不适合我,就算哈里波特从天而降,我也希望小天狼星快点把他带走,因为我不是神秘主义者。

所有的一切,井然有序,在商业规律下,吃喝拉撒都有了约定俗成的定义,我更加倍的按部就班起来。

按部就班的人会对某个笑话或警句很敏感,因为时刻准备若是轮到自己发言,可以自豪又流利的滔滔不绝,而一旦没人的时候,便开始暗自懊恼,刚才那个笑话讲得,,不太合适吧。

我是这样的,Harold更绝,他是这个故事的男主角,尽管擅长数数、计算,但利用职务之便把MM时,却要靠事先准备好的台词才能说得出话,并且有本事讲得坑坑洼洼。

这种温吞的男人,会有什么奇幻人生?

然而,他却要死了。

有个考虑跳楼,期待在暴风雨中出现交通事故的家伙,希望他死去。

哪种死法最适合Harold,她掰着指头算日子,神情焦灼。

令人纳闷的是,她竟然主导他的生活,他却毫无还击之力,诅咒老天无济于是,她在空中平静的对他说。

Harold在一个黄昏知道命不久矣,他神情尴尬的等死,即找不着原凶,又无人倾诉,不敢接电话,也不想上班。

这个时候死掉或许很恰当,循规蹈矩!

绝大部份人,皆死于此。

我却有点气急败坏,似乎明白他的感受“光明正大的活着,不知不觉的死去”,熟悉又凄凉。

好在,他没有因为即将暴毙而撕心裂肺,他拿起了吉他,在心爱的女孩家中哼起了有点走调的歌,他轻轻唱到just find it。

把这种生活渲染的,更加无可奈何。

死亡隐约的确定,相互联系,那个她说。

她一定能弄得死他,就像掐死只蚂蚁一样,尽管这个过程对她来说是种煎熬。

故事的状态不再奇幻,犹如一把双刃剑,刺得死他,也能令她崩溃而死。

我不再期待结局出乎意料,这是有想像力的,却凌驾在某种恐惧之上的,令人异常倾心的解构方式。

有时候,在恐惧中迷失自我不太划算,还是顽强的活着吧。

 10 ) 天堂在心

看到威尔法瑞尔的名字,我以为《奇幻人生》会是一部喜剧片,可事实证明我们永远不能仅靠习惯下结论,尽管它大多数时候很灵。

威尔法瑞尔饰演的国税局精算师是个十足的强迫症患者,生活精确到连刷牙都会数据化,“一共刷76下,来回38下,上下38下”。

单调、枯燥、没有任何意外和惊喜的生活突然在某个星期三结束了,他听见一个在精确描述他生活的声音,并且这个声音预测了他的死亡。

艾玛汤普森饰演的作家感到灵感枯竭,她苦恼于笔下角色究竟该以何种方式死亡?

直到灵感找上门来,但此时威尔法瑞尔也找上门来,他终于知道了那个声音是谁。

威尔希望艾玛改变笔下人物的命运,可最后改变他命运的还是他自己。

电影的结局非常俗。

一如我们想的一样,威尔最后没有按预定的那样死掉,而是“从此幸福地生活下去”了。

但是这个“俗”放在这部电影里就非常对,剧情上对,感觉上也对,那么为什么不能俗呢?

真诚地俗比虚伪的雅更接近内心。

看到威尔的角色,我想到了强迫症患者的痛苦。

我们每个人都多少有点强迫行为,比如会就一个问题反复胡思乱想;会一整天在脑子里重复一首歌的一段旋律;明明锁门却怀疑自己忘记锁门;走在路上一定要踩进方砖里面,而不能踩到边线.......通常情况下只要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一点轻微的强迫行为是正常的,可是当这种正常成为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就可能会和片中的威尔一样,生活井井有条,一丝不苟,但枯燥无比,没有爱情,没有惊喜,也没有意外,有时候连意外都没有也是很悲哀的事情。

也许我们应该学会改变,尽管你会觉得“Why?

”但面对更美好、更精彩的生活,“why not?

”一位网友说的好,“天堂在心里,地狱亦如此”。

《奇幻人生》短评

很有意思的想法,只是结局太美式了。。。

5分钟前
  • Ume
  • 还行

what if you find that you are living a life from a fiction literaly, what if you know exactly how you would die? Great actors, great story !

9分钟前
  • Tianfei
  • 力荐

开篇很惊喜,编剧很出色,结局很照顾大众承受度。

13分钟前
  • 胖胖
  • 推荐

呜哇不喜欢杰克的姐姐&amp;gt; &amp;lt;男主虽然有点萌但是也不喜欢……艾玛演的女作家好帅好帅,窝好像脑残。如果知道生命即将结束就好好生活吧废柴!——现在也好想“好好生活”啊……嘤嘤嘤。可我们依旧平庸地活着。

18分钟前
  • 反馈束缚wow
  • 推荐

开头的效果很赞!可是节奏啊不是很好。

20分钟前
  • 少年夏不安
  • 还行

it sucks

25分钟前
  • 解High人
  • 较差

或许是我的想象太丰富了,这片子不如预期

29分钟前
  • 桃涩桃涩
  • 较差

女作家小说的烂尾,抗辩双方可分别提出相对的理由:一曰现实的人文精神(真实的生命远比作品流芳百世重要),一曰艺术家可悲地向世俗妥协(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不是喊了那么久?)。那么电影本身的烂尾,莫非是一种以身作则的行为艺术?多么牛鼻哄哄的上半场,多么乏善可陈的结局

34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太过荒诞,太过亢长,中间部分很枯燥乏味,结局内心毫无波澜,这个打字机可以被scp基金会收容了。

36分钟前
  • 托马斯穆勒
  • 较差

他为什么知道了结局不能提前半分钟到那拦住那小孩?非要自己冲上去才能救他??反正从头看到尾这个死法完全没有说服力,也不会让我觉得是伟大的作品,整个电影前期很有意思,后面有很多问题了

38分钟前
  • 晚霁明如许
  • 较差

不太符合我的口味。完全是疯癫女作家的臆想,当全心投入自己的作品时总会不由得“活化”主角吧。创意不算新颖,而电影中所谓“masterpiece ”感觉也不过是部庸作,缺乏震撼。让人觉得电影很长,几度想快进。

42分钟前
  • 阿茶
  • 还行

Maggie I love u~~~:) sweet movie~~

44分钟前
  • 小星子~~
  • 推荐

这部片,挺爆米花的。好像是想通过一个比较别致的方式说一下活着就应该如何才有活着的样子吧。创意新颖,但是主题深化不足,所以看完的时候,就想吃了一桶爆米花。

46分钟前
  • 十五喵豆豆
  • 较差

除了结局 其他设计都非常查理考夫曼 但考夫曼估计不会让主角活下来 毕竟生活根植于荒谬 死得其所已经是难得的结局

48分钟前
  • 副极地季风带
  • 还行

开篇挺引人入胜,中后段一步步实在撑不住。20年过去了,我的心境彷佛回不到那时,就只看到一部缺乏新意的好莱坞小清新。

53分钟前
  • 海娃兒
  • 还行

电影有很独特的叙述方式。live your life, do what you like. Don&amp;#39;t wait until you&amp;#39;re gonna die. you CAN change yr life

57分钟前
  • 春天一霸
  • 推荐

靠,那块表。。。晕@@@@当会计不是都这样吧,太恐怖了!

1小时前
  • vampire
  • 力荐

I’m somehow involved in some sort of story. Like I’m a character in my own life./Sometimes when we lose ourselves on fear and despair, in routine and constancy, in hopeless and tragedy, we can thank God for Bavaria sugar cookies. We can still find reassurance in a familiar hand, or a kind of loving gesture, or subtle encouragement, or embrace…

1小时前
  • 蔷薇泡沫
  • 还行

威尔法瑞尔难得的正经片子 还是不错的 剧情有那么点儿新意 而且喜欢女主

1小时前
  • Misshesitate
  • 还行

太一般。不仅是从电影的角度,还是从故事的角度,都太一般。

1小时前
  • 王鋆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