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很好的新电影莫名其妙地下架了,于是就翻出了一部很好的老电影:《柏林的女人》。
一部小众的电影,但是我看了很多遍。
女主角是一位年轻貌美的记者,先后在伦敦、巴黎和莫斯科生活过,精通俄语。
丈夫是一名纳粹军官,在德军在欧洲大陆节节胜利的时候,她和其他柏林的女人一样,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丈夫在做一件非正义的事情。
优渥华贵的生活在1945年轰然崩塌,漫天的炮火与硝烟中,攻克柏林的苏军开始大肆奸淫掳掠。
是不是和普遍印象中的苏军形象正好相反?
苏军还有一个称号:盟军中的法西斯。
俄罗斯人素来有剽悍好斗的基因,更何况在伤亡惨重兵源不足的情况下,斯大林把大批刑事犯释放出来押上了前线。
一位柏林的市民愤怒地质问苏军军纪怎能如此之差,一名军官回答道:“我们当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死在斯大林格勒了。
” 很多柏林的女人不堪凌辱选择了自杀。
当自己娇柔高贵的身躯一遍遍地被粗鄙的苏军士兵肆意蹂躏之时,女记者也曾痛苦到绝望。
她也一定想到过死,但她最后没有这样做。
一方面是求生的本能,另一方面,也是想着有朝一日将自己的日记公之于众。
在这种环境中,她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利用自己的美貌和学识,吸引苏军中的高级军官,这样可以免受一群人的糟践。
有的时候,宁为瓦全不为玉碎,作出这种抉择的人,也并非人格卑劣,只是他们有着活下去的使命,就像司马迁写《史记》。
她也的确找到了依靠:一位会说德语,会弹钢琴,妻子被德军吊死的少校。
一开始,她认为这不过是一种交易。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有了真正的感情。
至少对于她来说,生活开始平静下来。
只是,世界上快乐的时光,都是用秒来计算的,女记者窝藏德国士兵的行为被苏军发现,政委要将女记者处以死刑。
在柏林的苏军里,政委和少校一样,都是难得的正直的人,当士兵炫耀自己强奸了多少个女人时,政委愤怒地说道:“够了!
”但是这种情况下,身为政委,他也没有选择的余地。
少校问女记者:“你知道他藏有武器吗?
”女记者摇了摇头。
少校命令道:“回你的屋里去。
”政委抢上前:“你究竟在干什么,兄弟?
”但是少校不为所动,望着少校坚毅的神情,政委知道已经没有劝说的可能:“我不得不报告这件事情。
” 契卡带走少校之前,女记者骑着自行车赶来见了少校最后一面。
握住少校的手,女记者说道:“我要感谢你。
”少校问:“为什么?
”女记者答道:“因为你让我有一个机会了解你。
” 等待少校的,很可能就是西伯利亚的劳改营。
就像《血色残阳》的片尾曲唱的那样:“或是爱让人盲目/热情得奋身不顾/爱将谁俘虏/爱对谁屈服/闯入烈火围困的孤独……” Alles sind vorbei, aber noch nicht zum Ende.一切都过去了,却没有结束。
如果苏军的军法没有那么严苛,两个人也许会是另一种结局,女记者可能跟着少校一起去莫斯科。
但是也无法苛求苏军能够藏有武器的德国士兵心慈手软,哪怕他只是一个少年。
毕竟每一个活着打到柏林的苏军士兵都明白,过去四年里,自己经历了怎样的炼狱。
这部电影的目的不是向人控诉,而是启发人的思考,思考在残酷的环境中该如何地活下去。
因此,虽然它的知名度不高,但是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直面人性的杰作。
我们知道多少历史的真相?
我听见很多人说过,历史是过去的,既然过去了,那就无所谓真相,无所谓知道或者理解!
基本上可以肯定,这样的思维和理解是可耻的,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开始遗忘过去,那么现在就会在不远的将来被彻底遗忘,遗忘文化,遗忘文字,遗忘传统,遗忘血性,遗忘一切!
遗忘历史意味着背叛,应该还要加上一句,可耻的背叛!
所以,总是有些历史学家或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孜孜不倦的追求曾经发生的真实所在,顽固不化的需要找出发生这段历史的症结所在,为什么会发生?
二战的柏林被苏联攻入,我们知道这是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二战开始进入尾声,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邪恶轴心国覆灭了,人类可以进入下一个轮回的和平。
可是,我们知道进入柏林的苏联红军的行为是否都是正当的?
政治需求会决定意识形态,所以但绝大部分人开始被政治完全的束缚之后,意识形态就是撒谎,欺骗,不停的掩盖事实,所有的人都变成了皇帝新装里的人,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却不敢相信大脑的思考了。
本片或许无法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至少它体现了一种勇气和尊敬,那就是还原一段历史,一段女人的屈辱和不堪。
虽然也未必完全的真实,但我们需要珍惜的是这样的勇气和决心!
阳光翻译组的字幕真的是简直太让人无奈了。
最最基本的德语句子也完全意思不对。
我想这是让异语言观众无法完全解读电影的原因。
其实作为电影的Eine Frau in Berlin的意义要远远不及这部真实存在的个人历史。
一个恐惧但是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女人,是当时历史片段里无数在夹缝中活命的女人的缩影。
她要活下去,但是她无法在强大的入侵下不被凌辱。
她选择了一个苏联军队高官的庇佑,可以换来生活用品食物,也不用被其他的士兵强奸。
到后来,在街道上两个女朋友再见时,除了重逢的兴奋之外,只是非常自然地问起“wie oft?”(多少次?
)女人们坐在一起享受难得的下午茶时光,已经可以用被迫与苏联人做爱的经历来开玩笑。
最后归来的女人的爱人,烦躁地阅读了女人写下的日记。
她做的记录是一段无奈的妥协,但也是大多数德国男人在当时所不能接受的。
他恶狠狠地说“乌克兰女人,是这样的!
”这种夹杂着妒忌和愤恨的报复,极其伤人。
他说她和她们淫荡如妓女,不知羞耻,然后最终在两天后离去。
这本书或者这部电影,并不是以批判苏联军队的禽兽和下流。
电影中饰演苏联军官的男人说道,军队中的大多数人,在德国人来到苏联之前,并不知道德国是什么地方。
战争和残忍错误的政治在一起,于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就丧失了过安静正常生活的机会。
作为作者的这名亲历和记录历史的女人,甚至并不能够坦然地让这本书出版。
50年代在德国,日记被匿名出版。
这不能说是一部好电影,但是它有自己的价值。
这些德国女人,有几个不支持她们的丈夫,兄弟,父亲在东线的“胜利”?
她们的男人打败了苏联人,就会去强奸屠杀苏联女人。
她们支持这样的一个邪恶的目的,那么战败被苏联人强奸被杀,就无可厚非了。
圣经有云:那动刀的,必被刀杀。
虽然这些年德国佬一直想通过影视作品给自己洗白,但给我的感觉就是:滑稽。
就像一个黑煤球,总想变成白的,跑到灰堆里滚来滚去,变成半黑不灰,实在有趣。
看这个片子,不能不在脑中产生这个问题:那些柏林的女人犯了什么错,以至于得到这样的惩罚?
战争,当它如此赤裸裸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任何人都无从选择。
看一开始,强奸刚开始的时候,女人寻求官员的庇护。
然而,官员们能庇护她们吗?
且不说庇护她们在政治上正确与否,单说在笼络士兵还是照顾女人上的选择,他能怎么选择。。。
当然女人们自有她们的一套,她们将自己扭曲,和胜利的俄国人一起把酒言欢,当然她们也因此得到了庇护。
有人责备女人的现实,而我们应该更理性的来看,男人尚且会投降、自杀,你又能让女人怎么办?
最后,真爱回来,可真爱不再,你又要怪男人负心小气。
可你又能让男人怎么办?
虽然我们希望如此,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大度的胸怀。
这就像英雄,我们渴望成为英雄,但我们命定是凡人。
你不能批评凡人,因为你也是凡人。
再想想看,柏林女人们的痛苦是谁的错?
我不想把这个鞭子打在战争身上,一个太笼统的概念总让我们忘了反思,就好像那些狗血的爱情故事。
影片中有个场景对我触动很大,女人和少校在楼下一片欢歌中冷静对谈,他问她:你是法西斯吗?
两者的信仰有很大的不同,可这不表示我们只能动武,是吧。。。
看看这场对话,它有多美,就算你是法西斯,那又怎么样。
战争它糟透了,难道我们还要这样用对立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吗?
我们还要把仇恨记忆多久呢?
当下,我们就已经可以结束这一切。
给我一个信任的拥抱,就这样。
炮火连天下的战争讲述的却不是英勇与荣耀,而是强奸与耻辱,当看到美丽 的Actress 独自一人裹紧大衣勇敢的行走在各种色狼虎视眈眈下的残垣断壁的凄冷的街道时,我就情不自禁想动手写点什了…… “我们会活下去,无论付出什么代价”,Actress 在被轮奸后对着另外一个被强奸而痛哭的女人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坚强无畏而绝不是苟且偷生。
那事仅仅几分钟而已,不用害怕,“我的士兵都很健康,干净”,“帮我们,还是帮你们?
”,面对Actress 的求助,苏军统帅安德列少校这样回答,敌人的肆无忌惮和女人们的孤苦无助展现无遗。
当然,从影片其它细节可以看出安德列少校心理并不喜欢士兵们毫无军纪的强奸抢劫,他的内心其实是压抑的,从后面他暴打一个搜查、顶撞他的士兵可以看得出来,他也并不是一个粗鲁没文化的人(他钢琴弹的真不错),但是他不得不纵容,这是苏军对敌国的报复和发泄,他不能犯政治错误。
这不仅是他的悲哀和无奈,更是时代的悲伤和无奈。
影片并没有刻意强调敌我、好坏、善恶,有着的只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彼此伤害,而无辜的柏林女人,只是战争血腥祭坛上最后的牺牲品。
电影看似在谴责强奸,其实是在谴责战争。
柏林女人影片最初品尝战争胜利的傲慢,和之后品尝失败的痛苦,对比何其鲜明强烈。
苏军的伤害和他们回忆中的被伤害,反差令人惊愕,所以我,最后选择了原谅,他们都只是上帝之鞭下迷途的羔羊。
面对无休止的痛苦的强奸,Actress背景声音说道,“但是我们女人,必须要紧闭我们的嘴,否则等这一切结束的时候,没人再愿意和我们交往”,痛苦和屈辱只能无奈的烂在心理,历史只听到战胜者的欢呼,有谁听到失败者的哭泣呢。
事实也是如此,战后重建的德国甚至不允许人们重揭这段屈辱的伤疤,Actress在死后也才敢公开自己的日记。
”有时我想,只要是从外部对我施加的恶行,而不从内心摧毁我,我都能忍受“,笑着活下去,与狼共舞,饱受欺凌的Actress最后找到了坚持活下去的理由,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这是面对残酷命运的最强的抗争。
”许多女人找到了保护他们的人,以防自己被一群人糟蹋。
”“不给东西,就不做爱”,“他们越来越不行了”,女人们委曲求全,苦中作乐,只是为了活下去,她们是如此热爱自己的故乡,灾后要重建,浴火要重生。
与柏林女人们坚强形成对比的是男人们的脆弱,她们的丈夫或幼稚冲动(不顾庇护自己的整栋大楼人的安危去持枪偷食物),或年老懦弱(只能看着妻子被强奸),或不管不顾自杀身亡,或接受不了日记而离开(Actress的丈夫),这是一部歌颂女权主义的佳作,毁灭性的的灾难下,女人们看似柔弱实则最坚韧。
“谢谢你给了我一个了解你的机会”,“今后我们该怎样活下去”,因为少校保护Actress等人而违背了自己的命令、犯政治错误被调离,Actress骑着少校赠与的自行车跑来和少校告别,乱世儿女,生离死别,嫖客和妓女、施暴者和被施暴者、敌我之间也能产生如此爱情,但是,毕竟两人所属的国家、阶级、立场截然不同,分离早已注定,在战争下,每个人都逃不掉成为血腥祭坛上牺牲品的命运。
最后我想说,愿战争不再,和平永存。
“”
本片描述女人在战争中的悲痛与无奈,完完全全以女性角度来呈现战争的残酷,乱世中的女人就像附属品,谁强她就归谁,没有例外~但总感觉本片一直在拖剧情,节奏慢得让我失去耐心。
故事发生在二战末期的柏林。
当地的有名面容较好的记者女主,他的丈夫常年征战。
一天苏联攻占了柏林,犹如一般野兽走进兔子的家园,他们抢掠食物,抢夺女人。
女主也不例外。
折磨得她不得不需求庇护,多次去找苏联少校求助,少校却见怪不怪的拒绝了。
女主只好找比他低级的中蔚庇护,中蔚安排她在一栋居民楼,却只满足自己的性欲却没能提供实际的庇护。
少校偶然来到居民楼,见到女主。
女主坦荡的脱着衣服,此刻让少校感受到莫名怜悯。
终于成功以性来得到少校的庇护。
少校也知道自己的军队行为过激,随意在街的掠夺女人。
借着一名中士前来,居民楼捣乱的机会,狠狠教训了他一翻。
后来德国投降,身在柏林的军队接命令转移。
少校曾邀请女主跟着离开,女主却拒绝。
撤离前夕,女主的丈夫回来,两人面无表情的对视着,气氛异常安静的午餐,女主忍无可忍的把自己的记事本,甩给丈夫。
丈夫只是冷面的指责,半点谅解之意也没有。
女主气冲冲赶去将要离开的少校面前表露情人应有的道别。
次日,丈夫没留下任何信件就离开了,留下孤零零的女主生活在这被战争洗礼过变得狼狈不堪的柏林。
近期看了些二战的电影和书, 让我对战争中人性的扭曲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柏林的女人,反映战争中女性做为弱者所遭受到的肉体和精神摧残,看后久久不能平静。
- 女主作为当时的精英知识女性,在苏军入驻柏林后,经历苏军集体性暴力事件,刻画从最初的恐惧,愤恨,屈辱,到精神上自愈,寻求解脱的过程。
在经历许多非人的暴力事件后,她明白肉体可以被征服,但精神上只要足够强大是无法被征服的。
所以,她主动找到上校,既然肉体被占有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至少可以自己决定被谁占有。
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她从完全被动到至少有一些主动权。
- 性,美貌和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资源,是可以用来交换其他的资源。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能够交换的资源价值,也许是生命,也许是久违的美酒和美食,也许是对方的爱。
- 女主的丈夫回来后,看了女主的笔记,愤恨的说,你让我恶心。
女主淡淡的说,是吗。
和她在战后的经历相比,丈夫的这句话已经毫无意义。
在战争中的经历苦难和战后的创伤是那代人无法忘记的,这也是战争片的意义。
轻易挑起战争的人,千百万人将要遭受的苦难和他们玩于掌股之间的权力相比,可能根本不值一提。
愿世间永远和平
本片原名为《the downfall of berlin》,德文是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直译成英文自然是A woman of Berlin(柏林的女人)。
这不是一个女人或者几个女人的故事,这是柏林在面对挫败的时候的选择。
二战的电影多如牛毛,却很少有这样的角度。
得感谢德国人,这个国家不仅仅勇于接受自己的错误,也勇于回顾自己的伤疤。
影片采用一位匿名者讲述的形式,以柏林陷落为背景,让匿名者说着一个比一场战争的失败和城市的陷落更为让人纠结的故事。
那就是苏联红军的某支部队,驻扎在柏林某火车站附近的街道,他们“空闲”的时候,就将周围居民楼内的德国女人,无论年轻还是老弱,都变成“特殊资源”(妓女)!
其中有些军官因为文化程度较高,试图觉醒或者改变,但是~~~~假借仇恨的面具行使报复与泄欲,谁又可以阻拦呢?
那是二战啊,人类历史最残酷的战争!
“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一个更重要?
”本片也是根据一部禁书改编,出版后的原著和公映后的电影,都引起很大争议,因为在残酷的真实战争世界中,女性,尤其是战败一方的平民女性,她可以有什么选择吗?
的确是没有人能够回答这种疑问,非黑即白的世界,在面临战争选择的时候更加是不可能。
战争造成的伤害的确在所难免,是不是为了躲避伤害就不择手段?
很多人都会说,女人天生就是弱者,所以只能委屈就全。
同时,我们发现影片的一个小情节,当客厅中妇女们陪伴红军官兵畅想欢乐的时候,厨房内,二位德国男人正在探讨战后德国经济、政治恢复的问题,他们并且对于苏联在欧洲的野心也进行了一番衡量!
于是烧毁了保存的一册元首图书,开始面向未来!
请问,有比这种力量更可怕的吗?
客厅内跳舞的军官们!
一段没有未来的爱情伴随着战争的进程一起发展,男女主双方都动了真情,但这爱情有点来的太突然了说一下感受:1.我看了完整版175分钟带西语字幕,和删减版131分钟带中英字幕,对照的看了几遍,推荐看完整版,完整版的情节上更合理更连贯,删减版太乱了,不但删了,还把关键剧情都改了,其中一段苏联士兵听到阁楼上有声音,冲上去看到那位女孩子,完整版是他看到女孩身上全是淤青,又掰过她的脸看到她是个年轻的女孩子停止了施暴,正要离开时被德国新兵射击,而删减版则比较简短,刚要开始施暴时,被德国新兵射击2.整部电影平平无奇,缺乏张力3.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字幕的原因(中英字幕其实还好)很多角色的立场,情绪和心里活动很突兀,我都不太理解,导致剧中的人物塑造并不成功,比如那个拉小提琴的女人在最后的舞会的时候关上门后为什么泪流满面?
4.人物群像太多太杂了,都不够丰满,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蒙古兵5.整部电影描述的苏联士兵,感觉很散漫又低俗粗鲁6.无效剧情太多了,中间部分苏联人一直在庆祝,唱啊跳啊喝啊庆祝啊欢呼啊拥抱啊的画面太多了,人物对话的部分又很多,有点拖沓了7.那对躲在阁楼的小情侣也是奇怪,女孩刚安顿好,德国新兵突然就找过来了,而且这么近距离德国新兵开枪的子弹居然没射中苏联兵。
8.有三次吐口水的镜头细细分析很有意思9.最后一场舞会,因为战争已经结束了,德国民众也变得硬气了,舞会上双方反而相敬如宾了,好像之前的侮辱都没发生过一样
希望能听懂德语的那部分 翻译太烂了
翻译好奇葩
战争能够带来什么?痛苦的女人。
因为字幕不好,感觉电影不流畅,无从评说。一面大大的镰刀锤子五角星红旗下两个女人单薄的身影。。。
战争,把罪孽的报应转嫁到了女人身上。很悲哀的一部电影,让人看得心酸。唉……女人,为了世界,你牺牲太多了。
帝国的毁灭续集,同一家电影公司,演员都有几个重复的。然而,拍得很差,镜头凌乱,人物浅薄,重复冗长。
感觉浪费了我132分钟
她们的丈夫向平民开枪,把孩子扔进烈火,随后,临到她们身上的是顺理成章的暴虐。而更早的之前,他们/她们是为了国家,民族,甚至人类的命运和未来。开启地狱之前,人们以为自己在干什么?
这个小说应该还能挖掘点什么,但是这个片子水平有限
不懂德语,被字幕坑了,只能推测剧情...
还好 去年看得。怎么这么多过去看得?多久没看新电影了
11分钟段,一位苏军士官扭身对身后出现的德军扫射,而这位德军身后其实还站着一位苏军士兵,这士兵没被流弹击中,还走向前来给倒下的德军补了机枪!!其实这种电影看多了会萌生“还不如德军胜利了好呢,至少德军军纪要好一点点……”,但也许那时也就换看《莫斯科的女人》了
剧情有点散,不是很抓人。
这个角度很值得深思,人都是怎么挺过来的。
好题材。中间看的有点头皮发麻,人性讲的很好。只是为了活着而已,如果必须卖,那就尽量卖到更高的级别。
就像德国统治下的巴黎鸡
战争让人们都变成了恶魔,让眼睛里充满了血。仇恨扭曲了文明社会里的所有三观。自古以来,一方战胜意味着进入掠抢模式,战败意味着灭国凌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苏军在窗外大声歌唱《牢不可破的联盟》,是胜利者的扬眉吐气,也是这些德国女人的丧钟。同情还是批判,在硝烟未散的废墟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民族交替上升的恨与普通个人产生的复杂情愫,电影能把这种真实的状态展示给观众看,就是一种更深的反战。
看似呼吁反战,实则仅仅反战败。
that's why I luv German movies
没认真看,没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