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姐姐。
你什么都有,我要让你尝试失去的滋味。
我知道他对你很重要,我要得到他。
我不惜牺牲自己,我要把他从你身边夺走。
这个男人,你的男人,让我感觉到温暖。
我甚至迷恋上了他。
可是我亲爱的姐姐。
虽然我让你受伤,但是我仍然是需要你的。
你是我唯一的亲人。
唯一的。
”男人不是东西,他独自离开了。
他也带走了她的年华。
但或许他的离开是好的,他的离开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他让我们重新站起来,让我们真切地牵起彼此的手。
让我们如此美丽地坐在一起。
或许该谢谢他。
在撕裂的青春画卷之后仍然会有你舒心的笑容。
这就足够了。
两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一个男人爱上两个女人。
故事是落入俗套的,然而在我看来,这个男人是不重要的。
这部电影,是属于女人的。
妹妹小菲是父亲与女佣的私生女,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无法得到承认,只能在父亲魂归天国之后才被允许回返故里。
这是一个倔强的女孩,不愿意认命,对照母亲的一生她不再愿意受人指使,重蹈覆辙,于是拼命学习争得奖学金为得是能够成为一名女医生从而主宰自己的命运。
她独自居于母亲的老宅中,腐旧的木板,昏暗的光线,看得见粉尘的坠落,空荡荡的屋子里光和影特别的多,那是深重的寂寞和孤独。
那座老宅给她的是整个压抑与失落的童年。
她常常怅然地想起自己的姐姐缨子。
她羡慕姐姐,因为她拥有自己无法得到的一切,被承认,被呵护,她在成长中所缺失的一切姐姐统统拥有。
同时,她也是爱姐姐的,那是无法割舍的来自骨血的亲情。
当姐姐提出接她回到李家时,她最终应允。
那个下雨的黄昏,她撑着雨伞,一步一步走进李家,手指轻轻地叩响正门,生命与失去的岁月再度相逢。
彼时的姐姐已经是成熟而风情的女子。
云鬓高挽,长裙曳地,冷艳妩媚。
初时她会接纳妹妹只是为了能够尽早地处理父亲的遗产然后与爱人远走高飞。
姐姐并非贪图财富的女子,她的全部心念只系于那个叫黄先生的男子。
在她的臆想中如果她和黄先生远渡重洋就等于去到了一个再无纷扰的世界,两人便可永远厮首了,这是姐姐在爱情中的天真与美好。
只可惜这个男人最终也没能给。
可她渐渐发觉自己对这个妹妹的一份无法舍弃的情感,她教妹妹如何把衣服穿得漂亮,教她如何跳舞。
午后的阳光丝丝缕缕从窗户缝隙中透了进来射在地板上,姐姐脱下自己的碎花外套给妹妹穿上然后她向妹妹伸出手。
两人执手在地板上旋转,笑声在阳光里氤氲成一片朦胧的暖意,妹妹的声音响起,她说:我看见了姐姐的眼睛,我想告诉她,我很需要她。
这是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也是最温情的画面。
姐姐第一次带小菲出席晚宴时,她的头发高高挽起,粉色的花朵在黑暗中盛开,紧身绣花的旗袍,然而她只是站在原地张皇地不知所措,黄先生远远地看见了她,他走向她,邀她跳了一支舞。
他在回家的路上邂逅正在文具店里挑选书包的她,他把她带回自己的家从箱子里找出书包送给她。
她感觉到他对自己的好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就这样,牵扯出剪不断的纠缠的情缘。
纵然她如何想主宰命运,最终还是深陷在情欲的旋涡,无法自拔。
这是一场女人之间理智与情感的较量。
她们并不清楚她们爱彼此的程度,无法割舍的亲情,漫长时光中生长于内心深处的对彼此的怜惜。
可是,对同一个男人的爱任谁都难以摆脱,彼此拉扯。
然而,时移世易,国军告急,民众四下逃亡,黄先生在拳台上落败,他在码头等待姐姐缨子,然而等来的却是李家的丫鬟,最终,他只能一个人黯然地踏上逃亡的路途。
曾经的恩怨,爱情,嫉妒,报复都化作一阵烟尘,无法追溯,守着当下的时光,纵使旧境不再,然而美人依旧,只是,这美,再不是旧时的美了。
胡安的作品。
这并不是一部好电影,只是一部关乎女人的电影。
电影其实并不那么好看,尤其是故事的旁白,甚至让人莫名其妙。
只是电影开始的镜头让我眼前一亮,接下来的一组镜头,更无论是构图还是机位,似乎都不是中国大陆导演的风格,后来才知道,原来导演是胡安,曾经的作品是《西洋镜》,一个肚子里有洋墨水的女人。
遗憾的是电影中夹杂着矫情、含混、错乱以及词不达意的慌张,似乎并不难以起到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现一个家族兴衰的故事,更难让仓促的三角关系以及带着几分鬼气的化妆吸引观众。
但终究还是想写些什么,或许只是因为实在想梳理一下电影中那烦乱的故事,或许只是因为被一张剧照吸引,周迅手拿着黑伞站在褐色的画面中,眼望着雕花的铁栅门,那身姿让人心碎。
又或许只是因为电影里的那一句轻唱:美人啊,你一路错;英雄啊,你错了一路。
爱是不能随便的,明白了的永远是过来人,从来都是这样。
影片给人陈腐而奢华的感觉,乱世中的没落家族上演的不伦之恋。
周迅所塑造的人物的性格非常模糊,经常在抗争和妥协,理性和感性之间摇摆不定。
而片中王志文和邬君梅风度尽失,演技尽失,只会用别扭的台词互相谩骂,说对方是“腐朽、愚昧、俗气的女人(男人)”,而我想借用一下这句台词来评价这部电影,这是一部腐朽、愚昧、俗气的电影。
写在前面:以前写的随笔中是提到过这部电影的,可是如此沉闷而叙述拖拽中略显散漫的作品,可能只是在喧哗的视觉上再次显示下它也平非一般。
如何厌倦,不知不觉间,开始厌倦了这样的天气和这样无止尽的歌.还有一些语言和一些矫情的故事.今天偶然看了一篇别人写的文章,矫情的很.虽然这不是一个好的词语,但是我仍然要说.我不喜欢一个女人为了一个男人的爱情的故事,也不喜欢2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纠缠不清的戏码,还有那些不知所云的心情和厌恶的动作. 那天很晚的时候看周迅主演的<<美人依旧>>时间是定格在凌晨时分的.画面背景相当灰暗,而人物则一贯是是艳丽异常的,大量的对比色系恍惚在眼中,觉得绝世妖娆的.胡安的作品就是这样子,很强烈的运用大色彩来制造一些战乱年代的爱情或者是纠缠.很显眼的是周迅那头发上带的一朵橘红色的花.很亮也很刺眼,还有她整张脸的神情.以及那些是似而非的独白.颓靡的气氛和豁亮的色彩都呈现在眼中,还有那个年代的表现手法怎么会以地下拳击比赛来映衬呢?难以理解的方法.开始厌倦的,是俗情的人物冲突和不能理解的心理,开始厌倦的是网络里莫名出现又莫名消失的人,想到一只猫,这些天出没在我家楼到附近,每次他用那双眼看我的时候,我会发现心事会被看穿的尴尬,而后它消失我进屋.还在听一些很老的歌,但是在奶奶家从我妹手里要来的歌今天只是听第2遍就开始厌倦了.不之为何,开始厌倦的东西很多很多,不想说的话也越来越多,只是一味的沉默沉没再沉没.随手翻开那本看了好几遍的小说,如今恹恹的垂弃在书架上蒙灰了.如何令自己厌倦的,开始还是现在都不知道呢.
槽点太多,不知从而吐起。
大量的旁白支撑起的电影,故作姿态的对白,出戏的剪辑,还有演员。
大小姐的声音像含着一口痰,听得不舒服。
王志文还没有晋升为演技派迅哥,纯粹欣赏颜了文案比内容精彩的典型。
配乐感觉很出色可能是前期造成的阴影强了点,吃了个饭回来看竟然觉得还不错了结局有点没懂。
感觉大小姐自杀了……邬君梅其实挺有味道的,但是里面那个眉毛真是。。。
结尾处就挺好的这部片让我发现迅哥的身材也挺好的,以后再有人说迅哥身材不好就推荐看这部片
因為世間的愛情太多輕薄,太多變數。
新人舊人的交替,像走馬觀花一樣。
女子的愛情也如花一樣開了又敗。
在舊公館的大廳里,那樣空曠,姐妹兩個一起跳舞,一起歡笑的樣子,讓我覺得心酸,讓我覺得感動。
心裡疼疼的。
唯有親情才是永恒的。
兩個渴望愛的孩子,只有在姐姐妹妹身上才能找得到。
那是永恒的,讓我來溫暖你,讓你感覺安全。
美人依旧,是挺久以前看的电影了.在自己的本本上看的,当时窗外阴云密布,不一会儿就下了大雨,一片雾霭弥漫.这种气氛倒蛮适合电影里阴阴郁郁,愁云残淡的.看到介绍时不感兴趣的,因为这种两女争夫,旧上海的洋派,暧暧昧昧又不知所云的情节向来为我所不耻.然而,可是,我还是看了,缘于周讯这丫头:古灵精怪又单纯清澈.我还是很喜欢她,很给她面子的,虽然我没有惠顾电影院,没有买正版碟,而是DOWN下来看的.我花了时间看她的作品,又透支精力写影评,就已经是对这部并不出色的电影最大的鼓励了.嗯,只能说这些了.我又不是吹鼓手.当时间流逝,我们不再年轻,不再美丽,我们还有回忆,还有涵意.
一直对这部电影记忆犹新于是又再看了一遍很爱这种电影《花样年华》有点过于成熟了,张曼玉的一颦一笑风情万种都需要一个成熟的男人去解读去疼惜,而《美人依旧》显然更年轻一些,并且更轻松,她们的美,让人有种希望感。
花样年华,有种绝望的美感。
美人依旧,则在剧情的辗转曲折中看到了希望。
她们和好如初,她们都是这么的美丽,年轻的身体,如一片诱人的风景线。
我更喜欢姐姐,她的美式骨子里的。
丰满,而低调,有着某种香气萦绕的感觉。
其实我一直觉得,张曼玉演的太骨感了,而且她的眼睛的忧伤没有诱人之处。
当然,那时候的香港,就是这样的绝望,有种彷徨的沧桑。
而美人依旧,更简单,更清醇,更香气袅袅。
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是想听周迅的声音。
我非常喜欢周迅的声音,让人心静,特别是从那种古老的画面安静的缓缓进入你的耳朵里再流进心里的感觉,更让人喜欢。
瘦弱的身子不禁想让人搂在怀里,那种民国时期上海女人穿旗袍的独有的气质与美在她身上像熏香一样萦绕。
周迅站在镜子之前,渴望亲情,渴望爱情,感觉自己得到的时候发现原来最终还是要被抛弃。
她缓缓拿起那朵红色的花别在头上,对自己说:我姓李。
所以当她和黄先生见面的那一瞬间我就仿佛看见了她后来向他靠近的脚步。
周迅的旁白贯穿电影的始终,音乐缓缓从心上淌过,不知不觉间,电影就结束了我不喜欢多情的男人,尤其是有魅力的多情的男人,这种人最伤女人心我周围就有这样的男人,他们会对你好,像爱上你了一样,可是当你觉得已经爱上他的时候又发现自己可笑的是一厢情愿。
让你不知到底是他多情还是你自己多情。
这好像与电影中的黄先生不太一样了,因为他对这两个女人好,徘徊其中是因为他爱,爱她们之中的每一个。
一个美丽多情,一个年轻善良,一个红玫瑰,一个白玫瑰。
幸亏谁也没有和他在一起,如同一句话说的: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久而久之,白玫瑰就成了衬衣上的一颗纽扣,而红玫瑰却是心头的一颗朱砂。
可能她们都没有成为黄先生身边女人中的最后一个,可是却最深刻,我喜欢这个结局,美人依旧
极好的演员,空洞的剧本
早期女权主义电影,黄先生自始至终像一个诱惑的符号,面容模糊;妹妹的妆容由清纯到艳丽到黑化,最终又回归清纯本真;姐姐由明艳到洗净铅华,丢弃让她迷失自我的诱惑(男人),女性在认清自己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最后振兴家业(认真搞事业),走上正轨的曲折故事
内容浅得很,还扯什么政治~~服装与镜头的把握还是值得琢磨的~
所以最后结局是啥?
我迅还是美。
姐妹之間的真愛真恨。
不忘记 也不原谅
还记得看它的电影院,似乎还能感受到当时那小小感动的余温。。关于姐妹与爱情。还是仅仅关于姐妹。。
書倒是蠻有意境的。
不好看
实际说 不好
2007.9.15
the 59th in CDUT, 5th March 2005, @club
... 周迅和王志文滚床单的时候,我简直是囧的N次方
没意思……
2005.11 复仇的痛
抛开演员的表演不说,影片的画面总有一种窒息的不流畅感,甚至“造影”的故弄玄虚使得美感的平衡都值得商榷起来。此外,影片追求一种信息传递的同时却又模糊这个信息。
看到周迅,突然感叹啊,年轻真好,幸好我还年轻。。。
英雄错了一路,美人依旧……青岛
真是言简意赅的评价:“惨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