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吧,看这部之前看过韩版的,所以觉得还是韩版更好看那么一点,尤其是影片的前半部分略显地枯燥,后半部分还可以。
情感表达、台词精准度、演员表演都没有韩版的好,演员表演均略矫揉做作。
喜剧里的演技并不都是夸张的,有时收敛的功效其实会更大。
剧本很扎实,后半部分挺好的,杨子珊后半部分的表现明显更好,是一家人都可以坐在一起看的电影,故事开头反应的问题应该可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内容有笑点也有泪点。
最喜欢儿子给母亲说的那段话。
作为一个二十左右的人来说我并不明白也不能体会一个人老了会是什么样子,爸妈有时候也会讲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语气中带着些许愉悦,如果,一个人,能一直在二十岁有多好,有着青春活力有着梦想不停追逐不停闯荡。
好好珍惜自己的二十岁
杨子珊的演戏感觉好自然啊~从老人家刚开始变为年轻人时的一些带着老年感的动作,比如上公交车的双腿微开的慢慢走路姿势,模仿的还蛮像的~还有一些小细节还是很能体现老人灵魂的习惯的,比如坏了鞋子也不扔、吃瓜子、还是喜欢看还珠格格、睡前泡脚之类的,演得真的非常自然可爱~电影真的还蛮流畅的,整个故事线很完整,几个主要人物的描述也是个有特色。
演员也将这些角色演绎得蛮不错的~最后“孟丽君”独唱的时候,加上回忆过往,让我差点泪奔了……杨子姗唱歌也蛮好的哦~说真的,杨子姗从接受自己变成年轻人那一刻露出来的笑容太动人了吧!
超甜的!
而且演技真的很棒呀!
鹿晗演得还蛮稚嫩,不过倒也符合他的人物设定~
由于这部剧我发现杨子珊还不错,鹿晗在里面压根没啥存在感,就是猪队友,我觉得整部剧还是可以的,值得一看,虽然剧情稍微狗血了一点,但是胜在女主演技,挺不错的,有深度,可以引发人的深思,但是我也不太同意,电影里必备的出车祸这种狗血标配,我还期待奶奶可以谈恋爱呢,那么漂亮,连孙子都喜欢上了奶奶啊,我记忆比较深刻的应该是奶奶刚变年轻时候的不可置信,到后来的找到爱情,其实她不是变年轻了,只是编剧想给她一种不同的人生真谛啊,人这一辈子,不是老了以后就只能在家呆着,相夫教子,也可以去外面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我觉得,这才是导演想表达的意思吧
我这人从小身子骨弱的很,还没成年先来几场大病,成了年也还不消停。
等再几年过去,我慢慢开始变得很少生病,甚至身边人都病了两圈了,我还是不感冒、不发烧。
可多年遗留下来的恐惧已经深深的扎根在我的骨子里,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总是觉得自己快要死了,这不是矫情,不是中二,不是那种浅浅的会被时间冲释的心事,而是一种念想,就埋在我胸腔往里一寸的地方,不知何时就要翻滚上来。
王小波讲他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是想爱,想吃,想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差不多也是在20岁。
我20岁的时候在干嘛呢?
躺在病床上,周围是快死的人。
在那种条件下一个人会慢慢的被侵淫的,所有我还有大半个世纪要活的乐天想法,都会被身边病床下的车轱辘轰轰碾碎。
那个病房里躺着很多人,有肝病严重程度随级别一路高升的干部,有一辈子健壮如牛查出来直接是肝癌晚期的老汉,有鼓捣五金店赚了几百万但命数已尽的乡下老头,他们一个个都黄黄的脸,红红的眼,饭也吃不下,坑也蹲不出。
一天天的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你跟我谈什么青春,什么重返,什么20岁,什么奇幻。
我告诉你,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人是没有这些想法的。
甚至是症状远远轻于他们的我,慢慢也被磨掉了希望,还有各种幻想,唯一只剩下的一点就是,不管你过去有什么,也不管你现在看起来怎么样,你什么时候死和这些事情几乎都没什么关系,你也绝对不会知道。
所以当电影里的老头说出那句“到了这个年纪,谁知道什么时候出事儿”,我不得不感怀万千,没错,是这个理儿,只不过我真正想明白这一点的时候不是在70岁,而是在20岁,从20岁那年开始,我的一部分就已经变老了。
去年还是前年,我去听陈丹青在清华的讲座,有个外地坐火车坐了很久来北京的姑娘站起来发言,她热情如火的讲:我要把现在的每一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
就好像这句话应该这么轻易的说出来似的。
她特别朝气蓬勃,特别生机勃勃,就像种在热带雨林最丰厚泥土中最勃发的那颗阔叶树,似乎一瞬间感染了全场,但她无法感染我,因为我知道她是在打诳语,即使她没有刻意想要彰显什么或欺骗什么。
我从小到大看太多心灵鸡汤,名人传记,励志文学了,我充分知道一个人被内心的理想主义驱动时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就是像她这样,真的以为自己天不怕地不怕。
我其实并不真的知道一个人把自己的每一天都当成人生中的最后一天来过是什么样,但她肯定不是,我这种内心深深的敬畏死亡的人也不是,但至少比她近一点点。
我觉得那应该是一种绝望中的坚强,一种极度的清醒,一种决绝的坚毅,一种无论多大的风暴,我就是杵在那里不动的劲头。
一个人在20岁的时候又怎么会有这样的精神呢?
这太虚妄了,不真实,也很脆弱。
虽然一个人在20岁的时候基本上注定什么问题都想不明白,但至少我还是希望能得到一些机会简单想一想。
比如就像这样,看一部电影,至少它能告诉你一件事,重返20岁,是绝对不可能的。
年轻的时候有许多好,比如看完电影我走进厕所时,一位大叔已经站在那儿摆好姿势了,等我解下裤子正在进行程序,他还在那继续摆姿势。
但年轻人自己是不会意识到这一点的,能使他们意识到这一点的只有死亡,而死亡,恰恰离年轻最远。
所以你要让年轻人真的懂人世沧桑,时间流淌,韶华易逝,珍惜时光,那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你饱肚子的时候怎么想象饿的前胸贴后背的场景呢?
人在有的时候根本不会去想没有时候的事儿,往已经满了的罐子里灌水,是件多难的事儿?
偶尔年轻人想起来了,便不在乎的觉得自己三十岁系个绳子自我了结了算了,反正三十岁还远得很。
可是事实是,等到三十岁的时候,没有人会选择了结,四十岁的时候也没有,五十岁的时候也没有,就算破纪录的活到一百二十岁,也没有人会这么想的,年纪轻轻时设想自己容颜不再时自行了断就和老了时候回想重返青春一样,纯属是想想而已。
但是,时光的确是在先前跑着的,没有的绝不会再有,而有的会渐渐没有,从这一点上来看,青春绝对是好的,因为在一切皆没有之前,我们有那么多的东西可以慢慢丢掉,有那么长的时光可以一点点消耗,而所有的这一切都乘以时光,得到的是不可改变的结果。
这意味着,谁要是在年轻时真的有幸多懂了点什么,多照点样子活出个什么样子,做出点什么事情,即使他老了,他也可以少许多本可以没有的苍凉。
因为前二十年有幸或不幸的人生,我算很早就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我算比较懂什么叫不要活在自己或别人的阴影里,我算比较懂什么叫活的很开,我算比较懂为什么要珍惜和孝敬父母和他们多呆在一起,我也算比较懂为什么人要疯狂的去生活,而不是因为别人有一丝目光我有一丝疑虑,我就这样或那样做。
为什么,因为在20岁那年我就被死亡以终点相逼,我也在20岁那年就知道我真的不会重返20岁,这和那个大家都懂的每一天都是生命的绝版,生命中只有一个今天等等大白话是不一样的,这是另外的一种东西,那是我更真切的知道我现在所有的有可能下一时刻就没有了,而我不是活的轰轰烈烈的,而是活的很安静,很安静的做好一些事情。
蝙蝠侠为什么能战无不胜,屡克强敌,克里斯托弗·诺兰在他的三部曲中是这样解释的:因为恐惧。
老年人为什么活的更透彻,更明白,我今天也给一个解释:因为接近死亡。
这可以是一种恐惧,也可以是一种动力,也可以是一种淡然。
我很庆幸我的生命给我的东西是足够近的接近死亡,足够多的思考死亡,这使我从大概20岁起,生命中的一部分就像个老年人。
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有太多可以娱乐的东西,但没有什么空间留给谈论终点,讨论老人,谈论死亡,这些东西太沉重了,明摆着就是让人不开心的。
年轻人一想到这些事,就不耐烦的摆摆手,想赶紧切下一个话题,想在三十岁的时候弄死自己。
甚至去电影院,我们也不愿看深刻的电影,我们只想看从头笑到尾的电影,我们甚至不愿意哭。
可问题的思索,是一个又一个沙粒堆彻而成的,只有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循循诱导和提醒,一个人就还有机会在仍然年轻的时候提前懂了点什么,这样毕竟对他自己有好处。
陈正道的《重返20岁》,就是这样的一颗沙粒,它或许很小,小到你看不见它,或许又是垒成大坝的最后一点组成部分,而这座大坝是如此的坚韧与不可催。
顺着阳光,你也许还会发现这颗沙粒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就像钻石一样。
这纯粹看你是在用哪种眼光观察它,你又拥有那种眼光可以观察它。
至于电影讨论的孝顺、忏悔、宽容、坚持、等等等等,我认为都是附属在电影终极主题下的细腻线条,要问我认为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我觉得是:不可追。
当你真正弄懂这一点,自然而然的,你就会活的聪睿许多,而当你没有做到这些事情的时候,证明这些夸夸其谈的大道理,人人都能讲的事理,你也只是说说而已,你并不能做到。
所有人都会经历时光的考试,只是有人能拿到布满深刻痕迹的毕业证,有的人只能空手而归。
愿这部电影成为你人生思考的一粒沙粒,愿你尽早能看到它——最好是20岁。
能够握紧的就别放了能够拥抱的就别拉扯时间着急的 冲刷着剩下了什么原谅走过的那些曲折原来留下的都是真的纵然似梦啊 半醒着笑着哭着都快活谁让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晴时有风阴有时雨争不过朝夕 又念着往昔偷走了青丝却留住一个你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好的坏的都是风景别怪我贪心 只是不愿醒因为你只为你愿和我一起看云淡风轻
重返20岁。
在这个流行集体怀旧,且每年几部青春题材电影的时代,这个片名似乎也让人觉得又是一部大同小异的片子。
对杨子珊的长相一向没好感,鹿晗也是个偶像新人没有任何演戏的经验,稍微有点好感的就是陈柏霖了,所以一刚开始看的时候纯粹抱着打发时间的念头。
刚开始我以为它是青春片,然后觉得它是爱情片,看到最后,我发现它其实是亲情片。
杨子珊对陈柏霖饰演的音乐总监有没有爱情我不知道,因为到最后,眼里心里看到的都是一种亲情以及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几十年的爱,难得,珍贵。
这个导演有几分功力,这种电影稍微用力过度估计又会是另一种景象了,而这一次,让人觉得一切都刚刚好。
杨子珊任性得刚刚好,对爱情的轻微描写刚刚好,舒心自在,不油不腻。
然后不愿意多去评价里面演员的演技,我本就是外行,自己认同自己看法就好。
当然,对于0经验也没学习过的新人演员(不特指鹿晗)我大概抱有一种偏见吧,我始终觉得要有个专业学习的过程。
终有一天我们也会老····也会变成一个爱攀比、嘴巴臭、做事唠叨、吃东西挑剔…的老不死的·····也会和儿女子孙有长长的代沟·····也会觉得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也亦不理解家人····你有想过你现在厌恶的那些老人年轻的时候是如何呢?
他们也有貌美如花、英俊潇洒的时候·····他们或许曾是战场杀敌、保家卫国的英雄,也或许是闻名于乡里的贤良美人他们只是在一年又一年的岁月侵蚀下变成了如今的样子······我们也会变老的啊!
你想在你老了的时候摔倒没有任何人愿意搀扶吗?
你想在你老了的时候给年轻的小辈各种嘲笑讽刺吗?
你想在你老了的时候被辛辛苦苦抚养了一辈子的儿女送进属于孤寡老人的养老院吗???
请善待老人,因为这亦是善待多年后的自己!
《Miss Granny》原本是作为韩国希捷娱乐公司一本两拍的大胆实验进行立项开发的,无奈中方导演人选陈正道去年忙于《催眠大师》的制作,无暇顾及此片,遂一直拖延至今。
希捷公司中韩两地同时上画的美梦虽未能实现,但去年年初先行登场的《奇怪的她》却以年度票房亚军成绩成为韩国影坛一匹大黑马。
毫无疑问,韩国版在票房与口碑上的巨大成功既是中国版的利好因素,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成为附加在中国版身上的无形枷锁。
尽管片方在宣发时一再宣称既非翻拍,更非抄袭,而是完完全全的原创之作。
但从一年后上映的成品来看,陈正道所做的更像是把一栋韩国建筑凌空平移到大陆的地基上,然后在其上涂抹上本土特色的油彩。
韩国版质量极高的剧本保证了中国版的基本素质,但过于忠实的复制以及略显生硬的本土化无疑会让那些已经看过韩国版的观众失望而归。
或许是因为《奇怪的她》珠玉在前,或许是希捷公司方面的特殊要求,《重返20岁》在剧情层面并没有呈现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二次惊喜,陈正道犹如一个听话的匠人般几乎全盘照搬了韩国版剧本的全部内容,不光是整体的结构以及具体的桥段,甚至许多台词听起来都有种演员在朗读字幕组台本的生硬感(最典型的例子,杨子姗片尾登台唱歌前那段中二气十足的独白)。
如果对《奇怪的她》还留有印象,便会发现《重返20岁》的移植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故事层面,场景、服饰、道具,大量镜头甚至是画面构图都完全可以在韩国版里找到影子。
当然,对于大多数来到电影院,根本没听说过《奇怪的她》或者只是想冲着鹿晗尖叫两声按按快门键的观众来说,这种高度的重合并不是什么问题。
《奇怪的她》所折射出的有关家庭与亲情的价值观是非常符合东亚人传统观念的,这也成为了中韩二国能够同时将其搬上银幕的重要原因。
但显然,韩式类型片里惯用的煽情套路、浮夸表演是难以被中国观众真正接受的。
因此,陈正道在《重返20岁》里最重要的工作反倒是如何让这样一个来自邻国的故事成功落地。
为了让故事看起来亲民而不显突兀,他确实下了点功夫,麻将馆、邓丽君、《还珠格格》、广场舞,甚至是摇滚音乐节,这些元素的确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但导演满脑子想的只是如何一对一的替换,似乎并未思考这种简单的置换后是否会产生强烈的违和感。
《奇怪的她》里复古与时尚,老旧与年轻兼具的特质,在《重返20岁》里被对接地气三字的过分追求所取代。
这样做的结果,难听点说,就是逼格大降。
在此只举一个例子,《奇怪的她》里有这样一段情节,奶奶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婴儿啼哭不止,便主动过去帮忙,甚至还大谈特谈一番育儿经,这一切都被电视台导演看在眼里。
到了《重返20岁》,类似的情节再度出现,只不过接地气的导演把故事发生地换成了中国北方喧闹的菜市场,而当操着一口台湾腔普通话的陈柏霖与前来为女主角解围的摊贩们扭打在一起时,那种别扭劲儿可想而知。
在《重返20岁》的世界里,既有操着一口流利京片子的大龄剩女,也有老上海的弄堂小巷,有北京的LIVE HOUSE,也有漂着扬尘的张北草原,导演一股脑儿的把他想象中的亲民元素堆砌到了电影里,但最后所营造出的生硬感却成为了电影最致命的减分项。
其实,导演陈正道的成名利器就是不接地气空中楼阁式的偶像爱情片,之前与林志玲合作的两部作品无不是如此。
此次《重返20岁》里,尽管他为了亲民可谓使出全身解数,但骨子里仍改变不了他那种偏向精致的审美。
相比于韩国版里沈恩京张力极大,在哭与笑两极间摆荡自如的精彩演出,杨子姗与归亚蕾过高的颜值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为了这部电影难以摆脱的重负。
尤其是前者,尽管一颦一笑间都在拼命模仿沈恩京的言行举止,但演技上的局限与年龄上的天生劣势还是让她在对比中败下阵来。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重返20岁》毕竟站在一个相当高的起点上,这种天生的优势注定了它有别于那些在大银幕上一再透支回忆的中国特色怀旧青春片。
但别忘了,它的成功,归根到底还是来源于韩国制造。
杜拉斯在《情人》里如是写:“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后来光良告诉我们,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男人是最长情的生物。
二十岁的男人喜欢二十岁的姑娘,三十岁的男人喜欢二十岁的姑娘,四十岁的男人喜欢二十岁的姑娘,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的男人,还是喜欢二十岁的姑娘。
看,谁说咱们男人花心?
我们从来只爱年轻女人,不爱备受摧残的面容。
就像影片一开头大家口诛笔伐的那些老人缺陷啦,谁敢说小姑娘身上就没有呢?
你看老太婆归亚蕾出场时那臭德行,爱攀比、嘴巴臭、做事唠叨、吃东西挑剔……活生生一老不死的。
可这些品性用流行语言包装一下的话,那不就是傲娇、毒舌、吃货吗?
萌点满满有没有?
二次元美少女有没有?
但真有谁是这样去看待老人的吗?
没有吧!
只有当老太婆变身成小姑娘杨子姗以后,大家的眼光才会随着画风来个180度大转变。
小鲜肉、霸道总裁、老爷爷争先恐后地爱她,还全都爱得要死要活,哟嚯,不得了了,整一老房子着火,没救了——腊肉曾经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当然啦,因为我们比较好看呀。
这也验证了文首所说,男人从来只爱二十岁小姑娘。
老太婆归亚蕾实在是太可怜了。
她在最好最美的年纪,没能赶上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也没能实现当歌手的梦想,她早早嫁人,却成了寡妇,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自己也熬得人老珠黄,遭人嫌弃,马上就要被送进养老院了——惨是惨了点,但要是在这时候认了命,可能剩下的一二十年也就安安稳稳过去了;但她偏偏碰到了上帝显灵,一下子重回自己的黄金年代,成了歌手,有了喜欢的人,眼看当初的梦想一个一个都要实现了,然后命运的阻力,也随之而来了。
这个阻力不是来自别人,恰恰来自她最亲密亲信亲爱的孙子。
她的孙子早已融入了她的整个生命,若是这样硬生生的剥离,那将是割肉刮骨的痛。
她老了,终究经不起那样的伤筋动骨。
所以,我不认为该片是亲情电影,纵然它足够搞笑,也足令人流下感动的泪水,可我还是不敢带我妈来看,我怕她看过以后玻璃心碎一地。
本来最近她就到了更年期,情绪不太稳定,难保回家不折腾点事儿出来。
嗯,其实此片定位应该是,如秋风扫落叶般冷酷无情地揭露社会阴暗面的现实主义剧情片。
也许是上了年纪吧,现在总容易不由自主地伤春悲秋;这电影里结结实实地写着,想要实现理想,活得精彩是有多难,哪怕一开始可以怨社会怨时代,那么好,让你的人生再来一次,还总是会出现些让你不得不放弃的阻碍。
观影回来后,我和室友讨论起北京大街小巷上常见的一种夫妻,我们称之“冲锋衣夫妇”。
他们有文凭,肯吃苦,能力不弱,本能凭本事在北京过上人模人样的生活,住高级公寓,一年出国两三回,活得轻轻松松,但为了孩子——为了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停地攒钱攒钱再攒钱,只为了那套动辄八九百万的学区房,为了日后赴英美留学的高昂费用——他们只能穿最便宜耐用的黑灰色冲锋衣,一穿好几年也舍不得更换——啊,多么伟大呀,这是亲情。
就算上帝给他们再活一次的机会,他们也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如此,对吧?
从奶奶胳膊里留出来的是血吗?
是呀,儿子榨干了母亲的血以后,连孙子也没放过她。
她整整两次青春,都必须化成鲜血来浇灌她的子孙……这样的代价,只是因为她成为了“母亲”。
“母亲”就这样背负着巨大的名为“奉献”的十字枷锁,在人生的道路上步履蹒跚;儿子也同样背负着枷锁,名曰“亏欠”,似乎这样两人便能算做扯平,从此相安无事,共铸美好和谐——如果这便是生活,我只希望从未活过——妈,如果你的人生也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我希望你睁大了眼,挑一个满意的夫婿,去过精彩的人生,不要感激那男人赐你了我,我也不会觉得丝毫遗憾。
你还年轻吧?
还不太懂我究竟说了些什么吧?
没关系,过几年,你也就老了。
你也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从不尊敬老人。
哪怕现在的你,在看完这样一部电影后,萌发了些许报答之心,但终究只是些许,更何况,你根本报答不了什么。
所以,即使导演把这部片子拍的再好再动人,在我看来,也终究是残酷的。
甚至,他拍的这么好,这份残酷,就更加刻骨了。
哎,对了,最后忘了加一句。
棒粉你们全家炸了。
靴靴。
看重返第三遍了,第一遍是对重返青春的设定的感慨新奇,搞笑欢乐。
第二遍是深刻感受到了杨子珊的美貌和演技,陈柏霖的忧郁文青范,鹿晗的青春活力美少年。
第三遍时深深爱上了电影里的两首歌。
微甜的回忆演唱:杨子珊沒人打开的记忆又自动播放在夜空里离开的人 陨落的流星又回來咬我的心沒人打开的泪滴又敲着窗户自言自语泥泞的路 坎坷的感情都剩下云淡风轻不要伤心 不要灰心是命运教我的事情苦难到虚脱的绝境会被时间釀成 微甜的回忆沒人打开的泪滴又敲着窗户自言自语泥泞的路 坎坷的感情都剩下云淡风轻不要伤心 不要灰心是命运教我的事情苦难到虚脱的绝境会被时间釀成 微甜的回忆不要伤心 不要担心哪有雨会永远不停曾酸到窒息的别离會被怀念釀成 微甜的回忆曾酸到窒息的别离會被怀念釀成 微甜的回忆最永恒的幸福 不是拥有你而是拥有和你有关的回忆我们的明天演唱:鹿晗一个人走到终点不小心回到起点一个新的世界此刻我才发现时间没有绝对直到有另一个人能体会我的感觉不用说不用问就明白就了解每一刻都像永远我看着 没剩多少时间能许愿 好想多一天 我们的明天我问着 还有多少时间在眼前 以为多一天 能实现我们的预言直到有另一个人能体会我的感觉不用说不用问就明白就了解每一刻都像永远我看着 没剩多少时间能许愿 好想多一天 我们的明天我问着 还有多少时间在眼前 以为多一天 能实现我们的预言其实有个传说能将时空倒流因为有一个梦告诉我爱从不曾保留才勇敢了我我看着 没剩多少时间能许愿 好想多一天 我们的明天我问着 还有多少时间在眼前 以为多一天 能实现我们的预言累积成永恒的纪念非常喜欢这两首歌,记录一下
天天在家怪媳妇不够能干,变成20岁之后在路边怪陌生人奶水不好……一辈子奉献给了儿子,好不容易重返20岁了,最后导演还是逼她说出了:“再来一遍,我还要这么过!”……还是在封建社会啊我们!女人最大的美德还是贤惠和奉献啊。烦躁啊。拍这鸟电影干嘛?
配音听得难受。
演员们都还不错,但是叙事有问题啊。《还珠格格》乱入的几处比较有意思
跟翻拍的韩影比,女主演技勉强持平,歌咱们不如人家,还珠格格有加分!
有早一年的韩国版先入为主,大陆版除了接地气的《还珠》与广场舞的加入,没有其他再加工而是颇为工整的照着剧本来,就显得没太多亮点可循。倒是杨子珊虽然每部戏里都长得不一样,但这部戏却显得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漂亮。but结尾的“没有彩蛋”还真是理直气壮呢。:)★★★
一个剧本两国套拍挺有意思,但相比之下差距也就显而易见了。其实这部戏本土化的还算优秀,没看过韩版的观众应该会觉得是部好看的暖心喜剧。其实返老还童的故事很老套,韩版之所以高口碑是因为主演沈恩京的神演技,和一首首好听的插曲;杨子珊发挥的不错但还是差了点火候,片中的中文歌也都不好听。
重复的剧情有什么可看的
前段时间在电脑上看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整个电影给我一种怪怪的,不舒服的感觉,不知道从哪来的。。。值得一夸的就是杨子珊,老人演的惟妙惟肖
虽然是同一个剧本,和韩版还是有区别的,还珠格格有一段接的特别好简直笑翻。其余各方面也都不错,杨子姗眉目灵动很出彩,鹿晗清新自然疯狂舔屏,画面和灯光简直是艺术。唯一缺陷就是开头铺陈太久略显拖沓。小伙伴出来说要对鹿晗路转粉……
老太太做了一场明星梦,还和自己孙子暧昧。鹿晗最后被撞了,结果电影结束莫名其妙告诉大家“没有彩蛋”。还有,奶奶们居然是看《还珠格格》长大的。什么鬼??!!
一个来自韩国的成熟钩子,衍生出横跨中韩的孪生创意双拍法,在目前市场急缺的家庭/亲情类型喜剧的前提之下,拿来试水,练手可行。中国版的改良,有本土化的符号包装,表面功夫有,但内层缺乏更细腻的细节支持,台词和人物的质地,稍有生硬。尤其是影片后三分之一,有潦草应付之嫌。
评分挣扎好久,它的好是和《威虎山》一样是在国产片里难得类型化的诚意作,无奈韩版本身在套路和元素上也俗得可以,回到过去的梗外加亲情故事包装很难有新意,翻拍版更是保守得可以,很多时候沦为国产偶像剧。好在杨子姗和沈恩京一样制造笑点泪点的同时,力图挖掘角色本身生理和心理间的矛盾。
《重返20岁》好看!有笑有泪,这就是好的观影体验。本土化做得很好,妙用还珠格格简直太犀利!这个角色很适合杨子珊,妆容不错,望会火。归亚蕾确实演技派,老年撕X真赞。鹿晗没有违和感,不错哦,就是现场少女粉丝乃们的尖叫声不要太大…最后没有小彩蛋不星湖!
如果中国电影能靠完完全全的模仿来实现自己的飞越,也不失为一种途径,也许慢慢模仿就能摸出自己的道道了。杨子姗真的是有好几幕都让我误以为是归亚蕾自己在演,值得表扬,片尾无彩蛋的确让人有点小失落。
之前看过一部日剧,题材有点类似,忘了片名,整体来讲还不错,挺感人的。
不知道这部电影豆瓣评分居然有7.2。。。女主表现得还是不错的,杨子姗的演技还是很好的,男主嘛,just so-so
因为前几天看见了大爷的肌肉去刷的。。。
为鹿晗看的,确实清澈,演技惊喜。没看过原版,但既然买了版权,还要被自以为是的喷子们群攻,显得太说不过去了。为此,特意打五分,坚决战队。
台湾导演翻拍的,还行吧,要是大陆导演翻拍的话,必烂。
按照目前通用的类型片分法,这是华语影坛第一部老妞电影。它只关心生活的阳面,不在乎那些阴面的苦与涩,这样的电影未必不是好的,因为你能看到一只神奇的手柔软地撩拨着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