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
好看!
不带任何离滤镜,我愿称之为类型风格化谍战片天花板。
精致,浪漫,狠戾,绝伦[作揖]程耳导演的画面严肃冷静而又深刻。
开场十五分钟即迎来泪点(不剧透但走进电影院你一定能get到!!
)影片中的对白长而不腻,炸点随着篇幅展开而累加,平地起惊雷。
画面音乐节奏不必赘述,可无名这个电影把每一个女性都拍的太美了!
尤其江疏影与梁朝伟对坐的时候(这个也要去电影院看,不剧透但你一定能get我的点!
)更深层的在于对每个角色,无论正反的刻画。
pssaa我真的要狠狠夸一夸王一博!
叶先生这个角色太过于立体,太过于深刻,太过于迷人且温柔了,一定是一个可以写进王一博终身履历的角色,太牛掰了真的太牛掰了。
无名值得大家细品,二刷走起!!!
剧情没话讲,太吸引人了。
得把地下党的活动搬到荧幕上演出来,光这一点就足够吸引我。
令我惊喜的是,无名不是传统谍战片,它有黑色幽默的风格,不会让人觉得压抑沉闷,反而会有很丰富的观影层次。
程耳保持了他之前的影像风格,常用对称构图,利用画面色彩来区分情感。
时不时有高空俯拍的上帝视角,在细节上又做到了极致考究。
陪着朋友一起来看的《无名》,还得是程耳啊,电影细节永远把控的那么到位,完全不输《色戒》《罗曼蒂克消亡史》啊!
梁生和迅哥的演技真心佩服,王一博给我蛮大惊喜的,没有让人跳戏的感觉,其余演员的表现也超好,王传君演技真没话说,张婧仪的造型都好美啊!
《无名》真的是把尊重观众记在心里啊😭,无论是人物还是场景,都看得出来非常用心了,这张电影票值!!!
明天继续二刷😭😭
《无名》几乎是近来最让人有讨论欲望的电影了吧,不说超质感画面,成功的故事框架,布局独特的故事线索,只是其中隐喻那一部分,就够我们分析很久,沉浸很久。
比如关于食物的隐喻,影片中出现了蒸排骨、呛虾、拿破仑。
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象征情节,便是分享食物,尤其是分享同一个(份)食物,代表着分享和和平,好像是一种结盟的默契——我们掰开了同一个面包,就不会掰开对方的脑袋。
但是这部一开始,王一博和王传君吃早餐,王传君点了蒸排骨,被王一博吃掉了大半,后来的车上,王传君一直在抱怨这件事,并且说“你知道什么是早餐吗?
早餐就是自己点自己的”,不愿分享的意愿非常明显,这也预示了两人立场不同和最终对决的那一幕。
有人问为什么王传君扮演的角色S了,其实,他必须死,他和王一博的角色,一同杀戮,一同休闲,一同吃饭,偶尔聊天,他们的不同结局,才能给观众看不同选择者的不同出路,也是导演和观众一起探讨主角出路的一种方式。
而影片中多次吃饭的情节,且多以森博之为主,也在呼应汪伪和日方试图在缔造“和平”,但是这和平是虚假的,当你不想演下去,就可以提前离席,所以梁朝伟提前离席。
也在表明他彻底自掀身份。
几人吃饭,森博之永远是吃得最多最自如的一个,他觉得自己是这桌的主人,用虚假的“和平”做借口,没有心理压力的和这些人勾结,欺负他们的同胞,和这部戏的其他情节一起表明他们的嚣张。
王一博多次和森博之单独吃饭,而在多人饭桌上吃得很少,给森博之传递的感觉便是可以和他达成私下的投诚和交易,这也是他最后成功的原因。
饭桌上多次出现呛虾,有没有人觉得,呛虾和井下的劳工很像?
在红酒或是水泥中,还有活气,但是死是必然结局,虾还在挣扎,可是那些劳工只是静默着,其中一个人还捻着佛珠,真的很悲怆,而另一方面,呛虾和汪精卫死后的特务部也很像,只是他们比劳工挣扎得更剧烈,有人还在侥幸,森博之觉得自己无论去哪,哪怕是战俘都会被优待;有人布局,比如大鹏知道这个组织迟早取消,怕人多口杂的泄密,于是安排王传君和王一博自相残杀;梁朝伟迫不得已暴露后,把自己做成一张弓,射出最利的箭,最利的箭完成了任务,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所以影片最后王一博在香港吃呛虾的时候,真的让人触动,他和他的同胞不再任人鱼肉,不再是挣扎在死局里的呛虾,他们独立、自由,这时候咔哧咔哧的吃掉那些虾子,是解脱、是自由,也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我很喜欢拿破仑,很甜蜜的食物,充足的糖分和美好的口感,可以给人以最大的慰藉,影片中的真夫妻梁朝伟和周迅,用拿破仑传递消息,感觉有充足的信任和沉重的浪漫,而梁朝伟为了保护周迅和其他秘密,被迫暴露,和王一博凶狠缠斗,非常有魅力。
梁影帝鲜少有这么“正”的角色吧,这些道具和情节结合一起,会让人自然而然的把斗争、牺牲和牺牲后换来的美好,联系到个人身上,更加感人。
关于土地的隐喻。
说这个之前说一下梁朝伟和王一博的形象转换。
在片子开头广州被轰炸的时候,梁朝伟是劳工的身份和面庞,在防空洞中沉郁凝视外边,然后镜头一转他衣冠楚楚的去斡旋于特务之间。
而王一博出场便是衣冠楚楚的特务,但是一切结束后的香港,他穿着夹克,是很普通的市民装束。
这可以看做是,战争让普通人离开他们普通的生活投入战斗,而无数人希望的战争结束不过是回归普通人的生活,也在昭示山河破碎必然身世浮沉,而梁朝伟和王一博都不是软弱的人,所以有着投入战斗的决绝,也有着回归普通的幸运。
但是有的人没有办法回归,比如软弱的张先生,凶残的森博之。
有趣的是,黄磊和森博之都提到过自己的土地,他们对自己的土地充满向往,但是一个是需要他人付出惨重代价才可以回归,一个是双手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想要隐匿到自己的土地上,必然有人不会允许这种事情的发生!
梁朝伟对黄磊的提问,和最后王一博对森博之的对话有某种相似之处,两人都非常的淡定,梁朝伟微笑着,循循善诱,王一博说你让我想一想,然后点燃一支烟,虽然两人心中都是坚定的锄奸念头,又有些不同,梁朝伟是淡定的,甚至会让人临死都如沐春风,一击得手。
王一博是邪气的,他青筋暴起,他说等等的时候,你会觉得,经年压抑的仇恨在他的心中冲撞而出,当他不再伪装,对于森博之来说,他就是恶魔。
同样的锄奸行动,梁朝伟演得更像“我是来度你的”,而森博之没有被度的价值和必要,所以他必须死得恐惧而狼狈,死后也要谢罪的姿势。
他们多次提及自己家乡的土地,无论是被伤害的和给予伤害的,综合影片中多次的俯视这片土地的视角,有人在保护这片土地,有人在造下满身罪孽后想要无辜的隐匿到自己的土地,这两者必然不可共存,影片的这一段,尤其王一博对森博之说的话,我真的是血液凝固,不先透露了,大家自己去看吧。
影片中还有一点关键道具:报纸、旗帜、领带周迅和梁朝伟潜伏多年,他们送出的情报当然不止一次,但是在影片中有迹可循的,我感觉是森博之说出德对俄宣战后,梁朝伟的眼神,和后来的拿破仑蛋糕,可以看出这里梁朝伟赶在第一时间送出了这份情报,因为当时延安和苏联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所以这份情报至关重要。
然后多日后,镜头一转,拍到报纸上刊登出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的消息,这个镜头语言应该就是在呼应前边的拿破仑传递吧。
报纸的另一个关键作用,是王传君杀害了张婧仪后,故意把报纸扔到王一博可以看到的地方,于是开始了他们二人的试探和拉扯。
报纸第三次关键性出现,是刊登了大鹏的死讯,明示了这位骑墙派的结局。
关于大鹏的画面,有一个非常的有象征意义,就是大鹏站在两面旗帜中间,画面简洁而有冲突感,站在旗帜接缝处的大鹏,骑墙的身份呼之欲出。
王一博的领带多次出现,这里抱歉一下,我暂时没有二刷的条件,所以需要稍后写一写。
最后说一下关于片名的隐喻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早早的注意到,整部片子,中国人大部分是没有名字的,而日本人,比如森博之这种重要角色,是有名字的。
我觉得这代表导演的一种思想,无名者,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是这片土地上无数的被伤害被践踏的人,也是无数的反抗着的牺牲着的人,他们痛苦 、悲伤、沉默、反抗、狠戾,作为个人他们可以是无名的,无名的他们在创造历史。
但是加害者,必须有姓名,必须不可隐匿!
昨天坐在影院里,听王一博对森博之的那段台词,我的心里响起一个声音“反抗者可以无名,加害者不可隐匿”,后来我把这句话作为我上一篇影评的题目,我觉得这是我们可以听到的历史的回响,是我们的不可或忘。
谢谢程耳。
也希望作为导演的他,和作为演员的他们,无名可以成全名,功成可居。
我爱所有认真对待历史和电影的人们。
可以说,《无名》让我们更加信任,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而程耳这部作品,的确给每一位爱电影、认真看电影的人,贡献出了最大的诚意和才华。
试着分享一点感受,放心看,不剧透。
关心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故事发生在上海的“孤岛”时代,有些故事在收官,有些故事在展开,程耳妙就妙在布局,电影的前半部分观影过程,有些看似已经展开的故事即将结尾,有些看似已经结尾的情节却只是开端,但是这些布局环环相扣,没有闲笔,也没有废笔,你会发现自己在观影过程中所有的思考都是有用的,这些思考的细流,在最后一刻,被程耳啪的一下,导入一条明河,前方一片汪洋,也光芒万丈,你觉得自己的智商和审美得到了极大地尊重,可以说,我们有思考有智慧,就是为了用来这么爽的。
太淋漓的观影体验了,谢谢程耳。
最近的原因,好久没有看电影了,然后我重新发现,象征手法,搬到大屏幕上,是如此的的具有表现力,说两个已经出现在预告片中的了吧,一只狗和一只羊,都是杀戮中的动物,一只狗在空中的飞机上,他的主人在轰炸这片土地,一只狗在被轰炸的土地上,在雨中,在断壁残垣中,瘸着一条腿,艰难的寻找避难所而不可得。
乱世人不如狗,狗也不如狗,程耳的镜头会说话,真的让人仿佛听到那个年代的惨痛和呼号,对了这一段的配乐也很绝,凄怆响亮,悲愤彻云。
那只羊现在出现在《无名》的电影中,它以后,会出现在各种结构电影的教材中。
在这只羊出现之前,是一组非常惨烈的镜头,然后镜头一转,一只洁白的羊站在光明中,仿佛有圣光一样,它无辜、纯净,即便不可能,你也会在这一秒钟,去妄想一些救赎相关,但是下一秒,它变成了一锅肉,老实说,我的心中,在那一瞬,被勾起来最大的仇恨,不可救赎,不可消弭,仇恨的起源在于之前的故事,但是这只羊仿佛是一个引子,他直接引爆了你的情绪,手法太牛了,拿捏观众情绪的能力也太厉害了。
(对了,这里说一下,别带十岁以下的孩子去看)。
说一下演员的表现吧,有的人会说,我因为谁谁谁去看的,我因为谁谁谁不去看的。
我想说,如果你是影迷,如果你喜欢有质量的电影,如果你喜欢程耳,那你一定要去看。
所有演员,所有线索,都在导演的掌控之中,我不知道他怎么做到的,但是他实实在在的做到了,这个故事非常的“利落”,线索和节奏都恰到好处,他想表现的都表现出来,他想传递给你的,你也会接收到,观影体验非常的精妙。
梁朝伟不是你以为的“易先生”,完全不同于阴郁沉默的另外一重气质,而他完成得也超级厉害,这部中的他应该是他最近最好的角色了。
对了,他在影片中台词竟然超级多,普通话原声台词,和采访中的他仿佛换了个人,很棒很棒。
而这部中的形象,我们可以理解为戏中戏,他又智慧又果断还有情义,文戏很棒不用说了,打戏竟然意外的精彩。
王一博的形象也可以说,和他过去演过的所有形象都不沾边,因为他的戏,涉及很多关键性情节,说了就剧透了,我只能说,阴狠、压抑、邪气表现得太好了,我知道过了今天,很多人会讨论他卡车上的笑,我只能说,当时,让我想起爱德华诺顿,如果你对这个演员本身没有偏爱的话,看了这个笑容,你会恨不得冲进屏幕打他。
而他表现最好那一场戏,现在我还不方便讲,程耳把最后一个线索留给他展开,真的很大胆,所幸是他接住了,那一刻我真的血液凝固不敢呼吸,太震撼了。
周迅,每个毛孔都会演戏,这里她也不是顾晓梦,她只是陈小姐,更坚韧,更坚定,更成熟,窃以为,调教周迅梁朝伟这种之前有过类似形象并且表演非常成功的演员,比调教王一博这种年轻人要难多了,但是程耳还真的就,让每位演员,表现都这么完美,熨帖,太服气了。
大鹏也不像大鹏,可能对于大鹏来说,最成功的的就是当他演一个严肃角色,没有人笑,他做到了。
他的每一场戏,观众都没有像一般人看到喜剧演员一样笑出声来,大鹏是这里最大的“官”,也是最狡猾的骑墙分子,对了,大鹏这个人,导演用了很多呼应和象征手法,在昭示他的结局,等方便剧透时候我会重点写,这次可以说的是,一个镜头他站在两面旗帜的中间,巨大的旗帜,一个中间的他,画面干净而表达力十足,哪怕是对象征手法一知半解的小孩子,也会看出其中透露的骑墙、投机。
江疏影好像一朵行将枯萎的芍药,她对情节的作用,主要是侧写出大鹏的阴狠,也对应了王一博的一句台词。
张婧仪是这其中唯一没有反转的角色,所以她的愤怒、仇恨都比较直接。
最后要说,程耳真的擅长布局,擅长埋线,一个血点子,暗示一场暗鲨,喷溅的血液,暗示一个阴谋者的失败,一滴泪,代表了深藏的情感和误会,当你足够细心,环环解密,然后最后和导演一起揭晓答案,真的是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这篇影评先写到这,希望你看过电影之后,我们再来讨论,真的很久没有这么好的观影感受了。
一部震撼的作品,也是一场视觉盛宴。
影片一开场便被程耳导演的镜头美学触动,无论是光影的把控,还是画面结构的布置,都十分精细且恰到好处。
比如抗战期间的画面是阴暗的冷色调,而胜利之后是破云而出的阳光创造的暖色氛围;影片中的人物有几场对镜眼神戏,在昏暗的灯光下,所有秘密都藏在眼底;单独出现的人物常常位于右下角,左上方的留白是高明的艺术。
需要注意的是:看这部电影需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才能将所有涉及到史实的内容完全理解。
电影的剪辑手法很特别,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它会先抛出一个看似混乱而不相关的片段,中间部分会让你出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的感觉。
但当你坚持看下去,就会在后面的剧情中突然找到答案,随恍然大悟而来的是久久的回味与震撼。
对于演员的演技无需多言,堪称完美。
哭泣时红了眼底;打戏可以称为酣畅淋漓;拥抱诀别时眼角的抽动……大荧幕可以放大所有细节,让观众真正走进人物的世界去享受剧情。
总而言之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了,打破了以往谍战剧的刻板程式,开创了新的叙事模式。
无名的黑暗是五彩斑斓的黑暗,而光明是纯粹的光明。
很棒!
看了毒sir的影评决定来看,想着买早点的票子看看到底值不值得,果然很值得。
一如既往的程导的风格,但比以前的更容易理解,空境超美,非常有那个年代的感觉,加上演员们的演技都很不错,音乐音效都非常完美的契合,各种上海话日文等语言穿插,营造了当时年代的氛围感,会带家人好友们继续二刷!
是王一博。
我实在没想到,他的戏份如此之重,整部电影,前半部梁朝伟为线索,后半部说是他的主场也不为过,且有大段大段的个人戏、内心戏,两场最重要的打戏也都是由他来主导、完成的。
戏份重,令人目不暇接,几乎没心思去想,万一哪里失误了怎么办,事实证明,根本无需多虑,他的每一帧镜头都在情绪中,为电影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除了他擅长的动作戏,眼神戏、内心戏也完成得可圈可点,他让我忘记了他是个新人演员,他就只是亦正亦邪的叶先生,前半部狠戾,后半部又沉郁得令人钦服又心疼。
几次落泪,层次鲜明,本片中,他讲了上海话,还有大段大段的日语,与梁长达五分钟一镜到底的打戏,是本片最华彩的篇章,乃至到了最终,他依然有传神的眼神与动作,实在是精彩到最后一秒!
现在我懂了,为何耳导那样赞许王一博,“奉献了近乎完美的表演”“独特的语言天赋”“那个年代走出来的人”,每一个词都恰如其分。
如果说耳导是艺术家,那么叶先生就是他镜头中的缪斯,只有看过整场的,才知道他演得有多出色,以致于我走出了电影院,心里转来转去就只有一句话,苦心人,天不负。
所有的努力都值得,连拍42小时、苦练上海话、监视器前一蹲就是一天,都值了。
我相信,电影演员王一博将收获他的第一批影迷了。
-无谓2328
小鲜肉的演得好吗?
很差。
但更差的是导演通篇的“刻意”。
刻意的对白、刻意的方言、刻意的镜头、刻意的色彩、刻意的叙事。
他仿佛在用这些“刻意”刻意蒙蔽观众的双眼,营造一种“伪艺术”、“伪审美”。
把讲不出好故事的责任推卸给观众的“艺术门槛”。
一个真正的好故事,最不需要的就是故弄玄虚,用大量的运镜去夸大人物或者说人体本身在影片中的作用。
一个真正的好故事是让观众毫不费力得身陷其中,不必解读,单纯欢喜。
如果给王一博的演技打分,我打一分,他未来还有太长太长的路要赶。
但我会给导演打零分,为他对电影,对艺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打零分。
前言一春节之后上班没消停过,今天这篇文章算补个番。
本来都不想发了,因为热度蹭不上了,但是想想还是发出来。
因为这部电影很典型,它的优点缺点都十分突出,有助于教会我们用一种全面的思维看待问题。
前言二春节档,大年初一看的《流浪地球2》,大年初二看的就是《无名》。
之所以没选《满江红》,属实是因为《无名》的预告片剪得比《满江红》更有“范儿”。
而且,我知道程耳导演的前作《罗曼蒂克消亡史》是偏艺术的,这次的《无名》预告片却打上了大大的“超级商业片”五个大字,这无疑让人更加好奇了。
但经验告诉我,让一个导演彻底改变它的风格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把这五个大字当作一种“妥协了,但没完全妥协”的自嘲。
事实证明,这种心态救了我,让我可以心平气和地讨论这部电影;如果一个观众真的抱着看商业片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他是要骂街的。
以我有限的艺术鉴赏能力来看,本片的镜头美学完美地融合了历史细节以及导演所要表达的情感,但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业片。
本文接下来的内容就围绕这两方面比较撕裂的特点展开。
但首先,我们要先看一下电影讲了啥。
一、电影讲了啥电影的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是比较琐碎,加上非线性叙事对理解造成了一定阻碍。
按照逻辑顺序来看,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38年,广州。
广州大轰炸期间,何先生(梁朝伟)目睹战火惨烈。
1941年,上海。
何先生已经是何主任,表面上是汪伪政权特务机构“76号”的高层,平日里主要工作是审讯、策反国民党特务;但实际上,他是中共特工。
何主任有一表弟,唐部长(大鹏),是“76号”的领导,与日本军人森大佐(森博之)多有业务往来,不过二人并不对付。
何主任有两个手下,叶先生(王一博)和王队长(王传君)。
两人维持着表面的和气。
一日,国民党女特务江小姐(江疏影)刺杀唐部长失败被捕,何主任照例审讯,却在行刑时放她一马,因而获得了一份日本要人名单。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租界。
叶先生发现与自己疏远的未婚妻方小姐(张婧仪)在做暗杀日本军官的事情。
他不知道,王队长也在观察自己和方小姐。
1944年11月,上海。
汪精卫挂掉的消息传来,“76号”人心惶惶。
1945年,上海。
唐部长摇身一变成为国民党代表,与日本人就停战展开谈判。
国民党急于对付共产党,因此不惜出卖满洲利益;日本人急于向太平洋战场调兵遣将,因此不惜少占一点关内便宜——这使得谈判前景良好。
为此,中共决定破坏谈判,利用日本要人名单,暗杀日军中的一名贵族成员,“公爵”。
何主任讲将情报交给交通员、自己的妻子陈小姐(周迅),陈小姐得信后,机要员张先生(黄磊)安排行动,成功将公爵暗杀。
森大佐带领叶先生率兵报复中共,杀死多人。
张先生精神崩溃,向唐部长投降,但被何主任杀死。
何主任因而暴露,却被一贯骑墙的唐部长放走了。
王队长垂涎方小姐的美色,也知道她的秘密身份,所以将她奸杀。
他以此挑衅叶先生,但自己也被干掉了。
叶先生受森大佐命追捕何主任和陈小姐,何主任保护了陈小姐,自己被捕入狱。
森大佐将叶先生彻底当作了自己人,将关东军要塞地图给他看。
然而他不知道叶先生也是中共特工,关东军的秘密泄露了,叶先生的苦肉计让他走上了黄泉路。
1946年,香港。
叶先生不露面地给陈女士点了一杯咖啡,去王队长家人开的餐厅吃了饭,然后在庙里被何先生从身后“抓个正着”。
显然,为了新的斗争,他们又要重新投入战斗了。
二、失败的商业片注意:我们说这是一部失败的商业片,但不意味着这是一部失败的电影。
从商业角度说,本片失败在哪里呢?
第一个问题,它不符合商业片的故事结构。
可以看到,我已经尽量压缩了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并尽量把相关的情节线整合到一起,但是呈现出来的内容还是很长。
长的原因,主要是碎,碎在时间跨度大、人物线索多,而我如果要把每个碎片都讲到,就没法概括得太短。
从商业角度来讲,这就已经是失败了。
商业片常用的通常是三幕结构:建置(setup)、冲突(confrontation)、解决(resolution),这个结构一目了然,一段话就能概括明白,让观众有比较顺畅的体验。
而本片使观众的注意力被漫无目的地牵引,因而会感到疲惫。
第二个问题,整部电影的类型化程度很低。
它既不是悬疑片,也不是动作片,像历史片又不完全像。
你说它是悬疑片吧,可是中共暗杀了日军要员,森大佐马上率兵突袭了中共秘密据点——如果是悬疑片,必然要交代一下这样的大转折是怎样发生的,是不是谁漏了马脚之类的。
但在本片中,这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就按照编剧的意图发生了。
而且片中最大的悬念——叶先生的卧底身份——实在是太好猜了,本片其实根本没有悬念可言,有些营销号把这点吹得太过。
你说它是动作片吧,电影安排了动作戏但占比不高,这也是它唯一显得“商业”的地方。
但这些打戏又与整部电影冷若冰霜的气质格格不入,似乎还不如不加。
你说它是历史片吧,电影确实对历史细节的呈现很到位,但是似乎没有提供什么对历史的思考。
它当然反映了日军的残暴、中国百姓的苦难、中共的斗争,但无一不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有些营销号也把这点吹得太过。
其实本片在历史方面的贡献可以类比《星际穿越》在物理方面的贡献:后者制作了有史以来最昂贵也最逼真的黑洞,但是让人物凭借“爱”就可以穿越它。
商业片通常是类型化的。
类型化提供了预期,让观众知道自己将要消费到什么样的商品。
比如,恐怖片——那就是找刺激的,推理片——那就是练脑子的。
但本片却让观众有点吃不准自己在消费什么。
第三个问题,很多逻辑不符合现实。
我们很难想象有些情节会在现实中发生。
比如表面上为日本人做事、暗地里为中共特工的叶先生,被未婚妻痛骂“汉奸”时,可以肆无忌惮地去痛打日本兵——无论从他表面还是暗地里哪个身份来看,这样的行为都十分不可思议。
当然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后续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再比如机要员张先生叛变离开,交通员陈小姐却不离开两人的住处——这显得很不专业,因为符合逻辑的做法是离开已经暴露的位置,到备用位置与同志汇合。
结果陈小姐不仅等来了老公何主任,也等来了敌人。
商业片的逻辑必须要和现实中的人——也就是观众——保持一致。
哪怕是科幻片、奇幻片也是一样。
否则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观众无法理解这部电影,它自然也就不再是商业片——至于它能不能变成艺术片,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三、值得称赞的艺术处理并不是说,一部电影不是商业片,它就一定是艺术片——它还有可能是烂片。
我是异常反感用“艺术”来当作“烂”的挡箭牌的。
但《无名》有一些部分的艺术处理确实不错,还是值得夸一夸。
第一个优点,前文说过,对历史细节的呈现。
片子的场景、道具都十分考究,这一点无需赘言。
就像是《星际穿越》,哪怕让人物肉身穿黑洞,我们也要感叹这个黑洞做得真牛逼。
看问题还是要全面。
导演、编剧的历史知识显然也是比较丰富的。
比如电影反映了日本内部石原莞尔“蚕食”与东条英机“鲸吞”两种对华路线的矛盾,这种反映日本内部矛盾的情节在一般抗日题材中较少出现。
第二个优点,是试听语言。
我写影评时一直走文本路线,解读故事,但这次连我也能注意到本片的试听语言十分考究,这也是程耳导演的一贯优势。
比如广州大轰炸期间,镜头先给到日本飞行员座下毛色发亮、健康神气的军犬,然后镜头一转又给到地面上一条如落汤鸡一般的流浪狗。
两个镜头,就把日本士兵、中国百姓的情况交代得一清二楚。
第三个优点,电影为观众预留了解读空间。
事实上这一点算优点还是缺点,完全看个人。
如果你想看商业片,那么你不喜欢自己去解读,你期待一个确定性的故事——即便中间有很多欺骗和悬念,结局也是确定的。
《致命魔术》就是这样。
如果你想看艺术片,那么你喜欢自己去解读,你期待一个语焉不详的故事,为你留下解读的空间。
这一点的尺度很难把握,因为“语焉不详”稍不注意就会变成“不知所云”。
就《无名》来说,它绝对不是“不知所云”的。
本片的一大特点是,所有人物几乎都是“扑克脸”,很少有什么强烈的情绪——这个就像是谜面,观众要去猜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但是一个人的想法,怎么可能猜到呢?
这就要用到电影语言。
本片用了大量的非线性叙事,其实就是一个出谜面然后解谜的过程。
例如,电影开场,叶先生与王队长一起吃早餐——从时间线上看这是一个较晚发生的情节——两个人没什么情绪,只是闲聊;坐上车后,王队长微笑着责备叶先生抢了自己的排骨。
两个人看上去就是好朋友在开玩笑。
电影中段的叙事,补全了这个情节之前发生的一些情节,我们发现,王队长对方小姐图谋不轨,而且很清楚方小姐与叶先生的关系。
这个时候,再回看王队长微笑着责备叶先生抢了自己的排骨,好像就不是好朋友在开玩笑了。
就成了一个变态的皮笑肉不笑的威胁:你抢了我想要的女人。
只有经过这么一个复杂的过程,才能理解这么一个小情节。
相反,如果人物的情绪太强烈,比如吃早点时王队长变态得明显一点,观众就失去了解读的动力。
程耳导演显然很喜欢让观众去花力气理解他的故事,所以他才设计了这么多“扑克脸”,然后又在视听语言里给观众留下蛛丝马迹,暗搓搓观察观众们的反映。
结语如果抱有正确的期待的话,《无名》这电影拍得还成,至少导演的态度是端正的。
程耳导演在知乎相关问题下回答说:“我可能不会讲太多解读的东西,我更喜欢躲在后头观察你们的反应”“电影拍完,导演不应该过多去讲解……剩下的就交给你们”。
这比那些电影拍得乱七八糟、还喷观众不懂的【 知 名 导 演 】那得强太多了是不是?
很有程耳风格的一部电影,被上海话、普通话和日语区隔开的战时上海,很有点驾驶我的车里面万尼亚舅舅的感觉。王一博演得蛮好的!胜利了,但仍有挚爱死去,她厌恶我衣冠楚楚的样子。印象最深的是那句重复了两遍的“我是个软弱的人。无法适应巨变的时代”。
一直在等待王一博反转,我不信他会接一个纯反面角色
王家卫电影看多了??
王一博哪有那么差,程耳抓他的气质抓得很准,好导演可以成就演员。
拜托程导不要再沉迷于这种“把胶片剪碎再重接”的拍法了,人昆汀、诺兰是为了制造悬念,放大戏剧张力,到这部成了纯炫技和割裂观感的东西了,看的很心累
特像文学作品影视化的失败典型,上一次是“抗日神片”,这一次是“谍战大戏”,故事讲不好,刻意的闪回闪进给人整得一脸懵逼。风格一味在向墨镜王靠拢,形式无脑在向诺兰学习,最后整成个四不像,完全靠气势和手法炫技作秀,能看的只有梁朝伟和王一博的演技。放映结束后影厅里稀稀落落的掌声,简直让我尬出了边界……
拙劣的王家卫模仿者
程耳导演腔调还在,这个剪辑风格可能还要细品,但注定是不适合春节档了。
我的建议是︓拍的很好下次别拍了
啥呀,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只能通过剪辑来变得悬疑吗
冲着梁朝伟和迅哥看的.实在不知道怎么评.内容稀烂(难怪没有点映.如果点映估计连这预售都没了)影片没将影帝后的实力充分发挥.而王一博和张婧仪可以说毫无演技.影片的垮多因这两人!有的时候不得不说吃电影这碗饭还是要有天赋和实力!光靠资本捧那就只能贻笑大方.给多大的荧幕丢多大的脸了…
故弄玄虚不知所云
wyb的粉丝真会控,这片子2星不能再多,wyb太丑再扣一星
程耳这回要不要挨喷马上揭晓(来了。2.5吧。情感和表达都挺乱,罗曼蒂克好歹有个花样子,这玩意面子里子都无,软蛋。某个发面馒头看得真养胃。但是吧懂的,2023了只配看这个了,认了。
梁朝伟的身上依旧有色戒的痕迹,剧情全靠混剪来推动,事儿呢坏在嘴不严爱分享的大佐身上,王一博少台词的安排是对的,打戏很好看!
6分,一言难尽。我看那酷似华仔的鬼子才是我党打入日本的最终级特务,那嘴跟个漏勺似的。妆造论证了发胶的重要性,可以把人从成龙抬成梁朝伟。王一博剧情全程中二满脸“妈耶被自己帅到了”的表情,看得出跟韩国学了不少反社会帅psycho的表现方式。全片混杂着「风声」梗和「色戒」梗,混乱的插叙剪辑和没有必要的反复动物食物意象属于中低端炫技水平令人看多了尴尬。⚠️另外电影刻意渲染了很多虐杀中国人情节,不建议春节阖家观看。
剧情拖沓,节奏奇怪,这个导演比郭敬明还喜欢上海,上一部也是这样,现在看来毫无长进,别拍了谢谢
豆瓣现在这b生态,片子还没看,就开始人身攻击演员。以上是之前还没上映时评论的,现在看完了更新一下程耳导演就是牛逼,镜头美学节奏掌控,所有演员都在他的语境之下,没有任何人会出戏,你不会觉得黄磊是个厨子王一博是个爱豆大鹏是个喜剧演员。女演员在程耳的镜头之下都好美。除了镜头美学,所有的隐喻,对比,都让你感受到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命运我恨鬼子,我爱那个年代所有做出牺牲的无名的人们我看过了他们的故事,他们在我这里就拥有了姓名,我会记得他们
1.剧本单薄搞多少闪回叙事这样的花活都没多大意义。2.博啊,看敵人和愛人一個眼神。對比下梁朝伟和周迅的吻戏,就发现他的情感桥段太灾难。导演也是,专找人难看的角度拍。3.无意义的厮杀戏,不停虐肉,但毫无意义。4. 其实看的出来,程耳其实想延续《罗曼蒂克消亡史》的腔调续写上海最动荡和混沌不明的一段历史,但真的失败了,剧本、演员完全撑不起这种暗潮汹涌的心理暗战。5.配乐、摄影的质感还是可以的。
好难看啊,有的人真的没演技,影帝也救不了场,还有那一大段方言真的有必要吗,也不加个字幕,亏我还期待了那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