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终于看了《为子搬迁》。
看完之后我才知道这是萨姆·门德斯的片子,是他在《革命之路》的又一作品。
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个类似孟母三迁的题材,原来我完全被中文译名欺骗了。
随着Alexi Murdoch标志性的迷人嗓音和吉他分解,以及男女主角挺着大肚子不停地一处处地迁徙,最后我才发现,原来这是一部公路治愈系片子。
从这个角度说来说,我更愿意把它叫做《为爱搬迁》。
尽管男女主角在每次遇到的人和事都是带有戏剧性的,但双方正是在这过程中不断地化解摩擦,不断地寻求生活的价值。
表面上看只是为了孩子,从一开始靠近父母可以让父母帮忙凑一下,到后来寻找亲朋好友,但实际上只是为了两人从情侣爱人升级为父母这一生命全新定义而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
最后,男女主角终于回到了原来的老宅。
这一结局没有任何意料,包括女主角把房门钥匙递给男主角,让男主人开门,这一举措也在意料之中。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何生活要在别处呢?
真的羡慕老外的生存状态。
还是那句话——西方电影和西方文化真是腐蚀中国民众心理的大毒瘤。
实际上,我们何尝不是为爱搬迁?
从广海花园,到北京知春路罗庄东里,再到如今的员村西街四号大院,以及之后的东圃城市假日园,每一个住处都是一个生活坐标,每去往一处都为了某个目的,而代表着生命中某个时间段的状态,即使我们在每一次的搬迁中劳心劳力,期间发生过争吵,正如《为爱搬迁》中男女主角的一样,但我们庆幸能够在不断搬迁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生命的归宿,而且不断地坚定着这一信念。
Alexi Murdoch的《Wait》确实应为本片主题曲:Feel I'm on the verge of some greath thruthWere I'm finally in my placeBut I'm thumbling still for proofAnd it's cluttering my spaceCasting shadows on my faceI know I have a strength to move aheadI can hardly leave my roomSo I'll sit perfecty stillAnd I'll listen for a tuneWhen the mind is on the moonAnd if I stumbleAnd if I stallAnd if I slit nowAnd if I should fallAnd if I cant be all that I could beWill you, will you wait for meCause everywhere I seem to beI am only passing throughI dream these days about the seaAlways wake up feeling blueWishing I could dream of youSo if I stumbleAnd if I fallAnd if I slit nowAnd loose it allAnd if I can't be all that I could beWill you, will you wait for me无论世界这个世界再困顿和黑暗,我只想听你笑。
两个人在一起,就应该是这样和谐的吧,男主角显得有点大智如愚,有时很像不成熟的小男孩,有时又可以做的很男子汉,没有一点纠结,有的只是去引导妻子,变得像他一样简单,快乐吧。
还有一点,今后自己结婚了,不要去安排爸妈的生活,让爸妈继续为你打工,责任还是自己多承担些,否则要我们什么时候才去承担,是否只有爸妈在,你就高枕无忧了。
SAM MENDES他喜欢在路上。
如果不能拔脚离开,就是再LOVELY的小洋房大草地,也会被他残酷的剥离出一场死亡。
而如果能迈开一步,即使居无定所,衣着褴褛,一无所有也看不到踏实的未来,即使和同龄人比起来自己都要怀疑自己一把年纪还一事无成是不是俩FUCKED-UP,也能被桑德斯妙镜生花的拍出信仰来。
这一路走来,原本以为的各种令人艳羡的生活都以转过身去给了一个残破又真实的背影。
华灯之下,满目疮夷。
不停的找寻到最后,终于还是自己给了自己一份交待。
谁的生活对你都没有意义不是么?
只有沉淀到最后,面对最不能面对的那个自我,你才可以慢慢放下心来。
更浪漫的是,这个时候你知道还有一个人在身旁。
这个人,和你住在垃圾一样的破屋里心里都没有一丝怨意。
在你满嘴跑火车的时候眼光里只有怜爱。
要学着吵架因为根本不会对你生气。
在你被欺负的第一刻愤起反击。
如果你现实中像个真正的LOSER那样屡屡碰壁,也还要把你当成自己的宝贝。
在你脆弱的所有时刻,都比其他时候更坚定的和你在一起。
这种感情,是不是更像初恋。
在门德斯眼中,幸福感(或者获得幸福的本事)应该是遗传的,而且是阶级遗传。
所以,美国的中产阶级注定不会幸福,就因为他(她)们是中产阶级。
他们享受不到大财阀超然于普通生活的生活方式,他们仍要思考生存问题,在门德斯这儿,主要是带孩子的问题;他们也不屑于劳工阶层的粗粝生活,那是“没有理想的”,他们或者他们的往上追一两代的先辈就从这个群体来,他们不想再回到这个群体中去。
以上虽然只是外部条件,但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中产阶级的窘境,至少是在门德斯电影中的窘境——上不上、下不下的半吊子,统统生活在茶米油盐的桎梏中,操的却是宇宙洪荒或精神美好的心。
像艾波尔(《革命之路》)这样的中产阶级家庭妇女,单放在那部电影中,很容易就能引起我们的同情:生来追求自由,却被婚姻和家庭所困,那作为彼岸与解脱可能性的巴黎终究只是一种可能性,没有变成现实。
于是我们不禁想,要是她去了巴黎呢?
事情或许真的有好转。
莱斯特(《美国丽人》)或许也会被我们同情,他虽然没有自己的“巴黎”,但他的无聊生活充满了绝望感。
然而,《为子搬迁》将以上一切都颠覆了。
当“家庭责任”这个富含道德感的词汇加入到门德斯的故事中时,一切想逃离无聊生活的尝试都变成了不负责任的逃避行为。
整部电影用了五个中产阶级家庭作为事例告诉我们:你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你总觉得幸福在别处。
在门德斯看来,这几乎是中产阶级的通病,不可改变的通病。
而这句话,恰恰就成了对艾波尔“巴黎”问题的回答。
如果《革命之路》有导演评论声轨,我想,当艾波尔独自徘徊在树林里思考时,门德斯想说的是:“亲爱的,你去巴黎也改变不了你的生活,你就算去南极也没用”。
伯特考虑到自己的父母想亲近孙女才和女朋友维罗纳搬到他们附近居住,但父母却悄无声息地说要搬去希腊,感受生活(不负责任1)。
维罗纳的好朋友一家在经历了长期婚姻后,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变得无所顾忌,任意嘲笑自己的孩子(不负责任2);伯特的假表亲一家是文科知识分子和灵修者,他们不让孩子接触“便利的”现代生活,美其名曰互相亲近(不负责任3);维罗纳大学同学一家表面风光,暗地里却为生不出亲生孩子而过着压抑的生活,有“不正常”(我并不认为这不正常)的嗜好(不负责任4);伯特的嫂子离家出走,抛弃丈夫和女儿,被伯特看作是典型的不负责任(想到了艾波尔,不负责任5)。
伯特和维罗纳正是通过这不负责任1——5的前提,推导出了他们最初的错误,即选择居住地时考虑的是在世的伯特父母(中产阶级家庭),而忽略了维罗纳的去世父母(通过回忆来叙述他们的美好,重要的是他们与前五个家庭不一样,他们没什么钱,但他们“幸福”)。
假设幸福感能够遗传,(伯特他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遗传到幸福感,而片中有几处都在暗示遗传的作用,)伯特的女儿将遗传到的是来自母亲一方的幸福血统——一个劳工阶层的后代,一个能拥有幸福感的阶层的后代。
所以,回到“巴黎”问题,通过《为子搬迁》的互文解释,艾波尔们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一个家庭能否幸福的问题,而是一整个阶级都永远不可能获得幸福的问题。
“脱离无聊家庭生活”的答案不在于巴黎或希腊,而在于艾波尔们自身,他们lost the ability to love(弗兰克之言),他们的中产阶级身份让他们一直处于追赶之中,希冀于未来或某种“彼岸”式的存在,他们不想也不敢看着眼前,因为眼前只有焦灼。
所以当他们觉得生活无聊时,那他们就会一直缺乏改变当前无聊生活状态的动力。
但是在门德斯看来,更为决绝的是,即便他们想重振生活(像艾波尔曾经想做的那样),他们也只能依靠可悲的“巴黎”想象来作为动力,而一旦这种想象也被剥夺了,那么剩下的只有沉沦或死亡。
不要和中产阶级谈“责任”,他们有的是超越生活的想象,门德斯可能是这么认为的。
Verona (Maya Rudolph) and Burt (John Krasinski) are an unmarried couple in their thirties, who are expecting their first child. They live in Denver close to Burt's parents, since Verona's parents had passed away. They thought their life was going great until they found out that Burt's parents were leaving the country for two years and would not be there for the birth of their grandchild. Verona and Burt decide to go on a road trip and travel around the U.S. and Canada to find the perfect place to live to call home and bring up their child. They travel to Phoenix, Tucson, Madison, Montreal, and Miami where they either have relatives or friends living. Along the way, they are also looking for the perfect family as a role model for them to follow in raising their daughter. As with all new families, they discover their own way.
独特又温馨。
两个主人公仍然是不愿意长大的孩子,对即将出生的孩子却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在影片即将结束的时候,女主角坐在橘子树下缓缓地讲出童年往事,那个将菠萝、香蕉、草莓挂在橘子树上让父亲大笑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
片尾打开女主角老家后门,面对的是一片大海,绿草小树,心里不住地感叹,要是我能找到这样的地方……在宝宝出生一个多月以后看这部片子更加有感悟。
想起安安刚出生的那几天,动不动就泪流满面。
看着这个稚嫩的小家伙,我把她带到了这个世界上,但是又不能陪她走完整个生命,甚至怀疑自己不能给她美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的出现彻底粉碎了对青春的幻想,沉重的责任感开始扎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我是在美国电影院看的这部片子虽然英语不能完全听懂但是这是一部能触动你心灵的好片子缓缓流动的情节 缓缓流动的感情配上恰到好处的音乐能触到你心灵最柔弱温柔的地方身边坐着菲律宾一个女孩更是大呼喜欢没有太多跌宕起伏有些插科打诨的搞笑但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些质朴的感情经典的台词:我依然爱你 即使有一天我找不见你的阴道极力推荐看过的人来重温一遍原声音乐http://www.5t5t.cn/player/?id=354794&id=354795&id=354796&id=354797&id=354798&id=354799&id=354800&id=354801&id=354802&id=354803&id=354804&id=354805&id=354806&id=
"Away We Go"也是今年Summer IFF看的電影, 來自美國. 也是沒有細看簡介便訂票. 導演原來是大家熟悉的Sam Mendes(Kate Winslet的丈夫), 前作有"American Beauty"(1999)及"Revolutionary Road"(2008). 來自英國的他, 怎麼拍有關美國的電影都那麼到肉, 那麼出色?此片很美國, 很地道, 尤其一對戀人每到一個城市找著不同的朋友, 都有點獨特的笑料及色彩. 個人更感共鳴, 因為曾居住過當中一個城市, 不過百份百相信不是在那裡拍攝的(上網找尋過, 一眾當地人都說不是在那裡取景, 騙不了我們啦 不過那裡的人不是都像電影中描寫的那麼瘋!).香港九月會上映, 可以說是今年佳作之一, 非常喜歡.當家人都搬走了, 哪裡才是家呢? 電影中男女主角Burt和剛懷孕的Verona在想, 不如四出找尋, 就到有朋友的地方去吧. 於是他們便起行前往美國多個城市, 還有加拿大的滿地可(Montreal)(一共五個地方).對, 就是"尋找快樂窩". 三十多的一對戀人, 人生好像還未正式開始一樣, 相信許多觀眾都會有同感. "Are we fuck-ups?" 看著他們, 一點都不覺得他倆fuck-ups, 怎及得我?! hahaha!對白精闢抵死, 笑聲連連. 當中又不乏感人細膩.每個地方的朋友都有他們"惡頂"之處, 又或表面開開心心, 其實也有悲傷的一面. 一個安樂窩, 又或一對好的榜樣, 是否就是幸福美滿的保證?二人兜了個大圈, 回來家時, 才明白家是怎麼一回事.唯一想批評的是海報不吸引, 所以沒有放上來, 還有女主角更不吸引. 不過, 此片可以再看多遍. :)
看了一半觉得无趣,拿出手机顺便上imdb查影片资料和评分,才发现是萨姆门德斯作品。
我还以为是某个想在好莱坞出头的新人用力过猛的处女作呢。
如果每部电影都在不抱预期的情况下观看,是不是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呢?
简单扼要地说,我认为一群神经病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有病,人物形象的过度夸张会导致缺乏共性。
如果说这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拍的那我可以理解,涉世未深,自以为准确的假想与自以为感人的理想。
但从American Beauty 的老练到这等青涩,不知道该说是退步还是豁达,有或者只是逃避而已。
话说人不可貌相,但我说还真不可不貌相,女主角丑且钝,每当看到她我的脑海中便不由自主地飘荡起神秘的印度音乐,教人如何集中精神在电影上?!
我想如果让安海瑟薇来演毫无疑问我会觉得好看许多,请谅解我的肤浅。
再次请谅解我的肤浅,萨姆的电影我看得最带劲的是毁灭之路, Jude Law 演的摄影狂杀手实在太犀利啦。
这边,下载的片子名叫《房事告急》。
其实,故事跟房子一点蛋关系也没有。
看完才知道,片名,肯定是哪个天朝房奴取的,人生的任何事都往房子上扯,似乎没有房子,就没有了生存的权力一样。
这片影评的名字,起得太大了,一个主义,往往是让多少人死,让多少人生的事情。
但想来想起,还真是不知道该取什么样的名字。
在中国,媳妇有了娃,那还不是太后一样供着,这种事,不用说,电视剧里已经演烂了。
别说长辈会离开身边,我看中国的长辈很多都不知道国门怎么出,更别提旅游这种事情。
无论是老婆还是老公,在怀胎六月的时候,提出环游一圈,一方肯定以为另一方脑子秀逗了。
晚生,狂妄。
总结一下中国的家庭文化。
讲好听了,是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血脉关系。
讲难听了,是小圈子小群体的封闭抱团关系。
中国的家庭文化,自来有不成文却又严苛的互连关系。
他有清晰地分工,谁谁谁该做什么,都有不容置疑的规定。
古老的有,三从四德,不孝有三,母慈子孝,子不教父之过。
现代的有,长辈有义务给子女筹钱结婚,带孩子。
子女赡养老人。
虽然不成文,但如果做不到,不仅血亲关系会横眉冷对,整个社会也会群起攻之。
这就留下一个问题,一种程序,一种行为,由不得你思考判断,而机械似地去完成,完全不给个精神自由。
而且制衡个人的是强大的社会文化力量,个人很难反抗。
然而,这在奉行自由主义的美国,却是罕见。
父母无义务照顾第三代,甚至陪孕的义务也没有。
无论子女多么有怨言甚至是要求。
怀孕完全成了夫妻个人的事,甚至有些情况下,妇女独立完成妊娠。
婚姻,虽然是社会准则,但已经毫无约束力,它不再是组成家庭的充要条件。
父母无义务捐献资产给子女,在子女必须自己解决生存条件的境况下,大部分美国的青年男女似乎还是最后考虑对方的硬件条件。
自己按自己理解的方式生活,结合,养育,只要不违反法律。
这里没有条条框框地知道,对生活的态度,完全依靠自己的经历去理解,去感悟。
社会的非议,不对你构成绝对威胁,自己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这是两种完全背道而驰的文化。
前一种,一切事物被定义,似乎他避免了混乱,给人以方向,却是禁锢了人的思想,不给人以独立思考。
社会的繁衍毫无生气,纯机械化。
后一种,似乎给人之初,带来迷茫和混乱,让人自生自灭,却激发了人最多的情感,思考,给予灵魂绝对自由度,可以朝任何方向发展。
而可能是由于人性的正面效应,整个社会,不仅没有沦落,反而蓬勃发展。
前一种社会,容易产生所谓圣人和领袖,因为公共准则的制定需要。
而后一种社会,人人都平凡,人人为圣人,因为他们自己制定自己的准则。
我知道,会有人说我偏向自由主义,的确,我是偏向,这是我的观点。
我一直认为那是美国强大的原因。
BTW,在中国不可能产生类似美国那样的社会体制,旧有文化太根深蒂固了。
不打破中国人固有的家庭保守观念,这个国家永不可能如美国般强大。
只会一遍遍周期性地朝灭朝兴。
以家为单位,三四个人为公,但亿万人,却是私中之私。
轻松愉快中还有荒诞,挺不错的;只是门德斯拍这个实在是太大材小用了。
蛮失望的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Sam Mendes玩儿小清新并不是那么成功的,女主太不好看了,无感。。。Rose也老了,怀念2.5男人刚开始的那个Crazy bitch
r we fuck-ups?no,what do u mean?i mean we r 34.we,dont even have this basic stuff figured out.basic like how?basic,like how to live.
温情~我喜欢
很多久违的配角熟面孔! Jim留胡子怪怪的
为子搬迁公路片,平淡无奇,配乐倒是很舒心。
不喜欢
17年看完的片,标记一下。
其实很纠结到底给3还是4星……算了还是勉强4星吧……和前段时间看的芮妮·茨威格的片差不多,一个城市接着一个城市的换,然后大团圆。
Mendes is brilliant!
HOME
Sam Mendes最好的作品 GO HOME
away we go from revolutionary road.love is a word till someone gives it a definition.
一部挺轻松的伪公路温情家庭片,讲述一位络腮胡男和怀孕6个月的女友一起踏上为即将出生的孩子选择归宿之路,一路上去拜访了各式各样的亲朋好友,也遇上了各种故事。故事波澜不惊,主打温馨牌,配上欢快的folk,很是恰当。片中女主深爱着男主却永不嫁给他,理由是“i can't see the point”,感同身受。
小清新的纯爱碎片,零星的灵光一现。杀鸡焉用牛刀
看得好闷,有点刻意并且符号化。难得觉得看不下去的文艺片,一直没能沉下去。也许自己就不是那么相信相守的两个人能这么相爱吧,囧
音乐不错。。。
音乐不错,看似简单,却很长久这就是爱情,很温暖~
像个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