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烟云》中的吉尔达是个风流不羁的女子,总能让男人神魂颠倒死心塌地,痴情少年盖伊是她裙下之臣中的一员,她一声令下他就从伦敦赶赴巴黎,在那里,他和吉尔达以及西班牙姑娘米娅度过一段幸福时光。
盖伊对政治感兴趣,一心想要帮助西班牙人抵抗德国人的入侵,而米娅则对故国的同胞们满怀同情,身为舞女的她特地去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护士。
他们离开了巴黎的吉尔达,毅然赶赴西班牙前线。
战火中米娅死在了西班牙,而吉尔达因为委身于一名德国军官而被抵抗军战士处死。
回首往事,盖伊发现巴黎那段时光其实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
当时朝夕相处的人,如今已经消失在世间,一缕芳魂无处追寻。
任何短期关系依赖的是激情,而长期关系则要靠共同语言和精神依恋来维持。
盖伊当年离开吉尔达,是因为他们本来就不适合长时间的相处。
激情一旦消逝,他们的关系也就濒临破裂。
尤其是盖伊向吉尔达求婚而遭到拒绝,更发现她并不渴望家庭生活,他心灰意冷。
这才导致了三个人的分离,这是必然的结果。
或许只有历经了战火,他们才会发现平静的生活是幸福的根源。
每个人都有过一段回忆起来无忧无虑的时光,彼时我们不懂得珍惜,因为些许小事心生烦忧。
等到多少年过去,当那段时光沉淀下来,回忆的时候擦去表面的灰尘,我们才会感到一种久违的欣慰。
人生总在追逐幻光,一切爱恋转眼成烟云,可正是这幻光让我们的人生披上一层彩虹的颜色。
记得在《万象》上看过一篇小文,二战中,还是学生的吉尔达,骑自行车穿越德军封锁,为盟军送情报,帮了盟军的大忙。
不知那个吉尔达是不是美国电影《巴黎烟云》中的吉尔达。
吉尔达1924年的巴黎,正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中走出来,集市熙攘繁华,商品丰富。
三个头戴贝雷帽,身穿校服和外套的花季少女慕名来到闹市区看手相。
吉普赛人给吉尔达看了手相之后,惊恐地对吉尔达说了一句“对不起,我看不了。
”打发了她们三人。
大概是神灵想给吉尔达一个机会,不让她过早知道自己的悲剧宿命。
然而,吉尔达是个寻根究底的人,她要把握自己的命运。
果然,不一会儿,吉尔达便又独自折回到店里一问究竟。
面对明艳迷惑的少女,吉普赛人无奈、惋惜地说:“我看到你只能活三十四岁。
”吉普赛人看手相不讲究左右,两个出现手的镜头看得都是左手,大概吉普赛人看手相没有男左女右的习惯。
对一个青春女子说她不久于人世,难道是出于职业道德?
算命的人还真是真是得有些残酷。
十几岁就被判定只能有十几年的活头,这样的生命该怎样度过?
用吉尔达自己的话说“我的一生似乎充满恐慌”。
作为巴黎上层社会的名流,社交界的宠儿,吉尔达充分享受着放荡奢华的生活。
她是一个鲜活的女子,非一般的女人。
人生最好的年华,与盖伊真心相爱,与米娅亲如“同志”,是巴黎知名的摄影艺术家,爱情、友谊、事业,吉尔达都拥有了。
在短暂的生命中,吉尔达是幸福的,生命亦绽放出绚烂。
恐慌中的绚烂,似乎不合情理,很多人对吉尔达甚至于对电影都颇有微词,说其放任糜烂。
我却觉得这个故事对吉尔达来说是一个阴郁的悲剧,从头至尾。
吉尔达就像穿了一身干净的白衣,却偏被老天安排行走在泥泞中的人,充满了委屈和愤怒,索性脏透!
乱世,什么人都有。
当爱人离开她去打仗,吉尔达也学着和甜蜜的日子告别,做了间谍,委身德国军官,给盟军提供情报。
德国军官的女人,比妓女更肮脏。
不仅丧失人格,还丧失了国格,遭人鄙夷唾弃。
吉尔达做间谍的命运像《羊脂球》里的伊莉莎白·露丝,比露丝还凄惨,最终被愤怒的自己人打死。
吉尔达忍受一切,她不活在别人的眼里,而是活在爱人的心里;她只是等待死亡,等待死来结束一切。
在供人便溺的楼梯间,凄惶无助的吉尔达,倒在台阶上,面对仇恨德国纳粹的游击队员的杀戮,几许淡然。
生命开始,终点未知;生命开始,终点已知。
活法应该不太一样的。
真正的向死而生是需要勇气、智慧与魄力的。
超越凡俗而又实现人生存在的所有价值和意义,吉尔达短暂的生命亦没有随意地挥霍浪费。
吉尔达与盖伊一个偶然,俩人一见如故。
剑桥的背景,让电影少了许多琐碎恼人的絮叨,多了一些直截了当。
盖伊狂热地爱上了吉尔达。
吉尔达此时对感情还没有下定论,她还在尝试与不同的人在一起,寻找真爱。
吉尔达满世界地周游,不断地变换职业,旅行家、临时演员、摄影师,我行我素地沉浸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我”便是世界的中心,四处漂泊,四海为家,享受生命的广阔。
当盖伊准备开始正常人的普通生活时,吉尔达“回来了”。
盖伊和女友在影院看电影,电影里突然出现了吉尔达饰演的埃及艳后侍女的镜头,盖伊马上崩溃,女友也看出端倪。
吉尔达真回来的时候,盖伊和女友正躺在床上安静地睡觉。
那个女友真是个了不起的女子,兰心蕙质,冰雪聪明,沉静内敛,跟吉尔达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她起身到客厅见到吉尔达,并认出正是电影上的那个女子,马上意识到自己尴尬的处境,明智地拒绝了盖伊的挽留,迅速从盖伊的生活中消失。
吉尔达把自己的生活、朋友都介绍给盖伊,并让盖伊辞去教师的工作,做她的摄影助手。
从此,吉尔达与盖伊以及她的好友米娅十分默契,惬意地生活在一起。
盖伊一度想与吉尔达结婚,吉尔达想到自己的薄命,也没有回应。
生活就是这样,总喜欢在如胶似漆的时刻制造分离,在幸福甜蜜的时刻制造麻烦。
盖伊要支援西班牙内战中的共和党人。
米娅是西班牙人,对自己的祖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两人一起离开了吉尔达,盖伊打仗,米娅做战地护士。
盖伊离开了吉尔达,对吉尔达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所有的信一概不回!
战场上,米娅被炸弹炸飞了,再也不能回到吉尔达身边。
吉尔达是不准备原谅盖伊的。
吉尔达自愿成了二战盟军的间谍,安插在一个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德国军官的身边。
吉尔达为盟军获取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包括无意中救了盖伊。
当二人再度重逢,吉尔达的冷淡惹火了盖伊,盖伊不顾自己情报人员的身份,公然进入吉尔达的寓所,那也是吉尔达与德国军官共同生活的寓所。
那真是一个销魂的时刻,在忍受了无数的相思之苦,在忍受了目睹别的男人把心爱的人抱在怀里之后,那种强烈的征服、报复、狂热,抓得人心痛。
两人依旧深爱彼此,心灵从没有背叛彼此。
爱到不要命的地步,真是惊心动魄。
命运弄人,特殊的战争时期,特殊的身份,让二人最终擦肩而过。
吉尔达死在愤怒的法国游击队员之手,终年三十四岁。
吉尔达与米娅有人说她们是同志,我坚决不同意。
她们是摄影师与模特,是姐妹家人,是亲密无间的朋友,绝不是同志。
的确,她们俩曾经与盖伊同床共枕,绝无乱性;盖伊和米娅去西班牙之前,面对离别,吉尔达亲吻了米娅,并且咬烂了米娅的嘴唇,那只是表达离别时的愤怒。
一个控制力极强的女人,必须有一个格外善良单纯的女性朋友。
因为财富、容貌、才华会让她在女人堆里很受排挤,没有女性朋友的女人是很凄惨的,毕竟和男人之间的话题是有限的。
所以男人女人可以是情侣,亲密爱人,性伴侣,但始终无法替代女友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米娅是吉尔达最忠实亲密的女伴。
男人女人很多时候想得完全不一样。
拥有甜蜜安定的生活是吉尔达想要的所有,然而盖伊却要到西班牙参加国际纵队,去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盖伊还带走了米娅。
吉尔达吻别米娅,咬烂她的嘴,似乎也是在说,男人的世界无法改变,你一个女子为什么要跟着学呢?
或者是想与米娅融为一体,陪伴盖伊?
吉尔达很幸运的得到了米娅的友谊。
俩人相知相爱。
当米娅被虐待狂欺辱之后,吉尔达支开盖伊和米娅,疯狂地报复了虐待狂。
那种举动倒让人觉得她像个男人,可以保护自己的女人。
米娅与盖伊俩人之间是有感情的。
他们有着共同的爱人,彼此亦感情深厚。
对吉尔达而言,她总是希望米娅替他守候在盖伊身边,成为盖伊的终身伴侣,甚至结婚生子。
所以,她的姿态是可以跟米娅共同拥有盖伊。
米娅很明白盖伊与吉尔达之间的感情,是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拆开的,所以,她虽然有很多次与盖伊亲近的机会,但她绝不会诱惑盖伊。
可以看出米娅对盖伊屡次动心,最终只是发乎情止乎礼。
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它们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感受到把这种考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痛苦。
米娅无论灵魂肉体都是个很“骨感”的女子。
虽然戏份不多,佩内洛普的光彩亦被塞隆遮掩许多,这个角色依然是很出彩的。
米娅与盖伊一起离开吉尔达,或许就是想寻找单独与盖伊在一起的机会。
她们单独在一起,却更加思念吉尔达,两人都无法绕过吉尔达。
米娅死在看望盖伊的归途中,她的死是个意外,也是对爱的告别。
吉尔达与德国军官那个德国军官煞费苦心,利用职权在餐馆赶走别人,得到好座位,一脸谦卑地向吉尔达承认:“生日快乐!
很抱歉,我私下查阅了你的档案,今天是你的生日,知道你三十三岁了,看起来你只有二十八。
”德国军官费力讨好的模样,丝毫没有纳粹的严酷与残暴。
即使《钢琴家》里那个救了钢琴家斯皮尔曼的德国人韦恩也还是很严肃的。
当时,吉尔达的表情很怪。
吉尔达带盖伊回古堡见父亲的时候,它的父亲倒是说过“你从来也不愿意过生日”,大抵是“三十四岁”做的怪。
德国军官向吉尔达求婚,真是很龌龊的场景,吉尔达眼神里满是鄙夷,不屑,当然还有被提醒生命只剩下一年的伤感。
最后德国军官被巴黎游击队员枪毙时,吉尔达抱着德国军官时很痛苦的样子,感情倒在其次,大概主要是惋惜这样一条年轻的生命就此不再,就像她自己。
那是死神向她发出警示:你也时日不多!
她无能为力,毫无办法,唯有恐惧地望着愈来愈逼近的死神。
在我眼里,吉尔达的生命如夏花般绚烂,不必用橡皮擦擦掉任何段落。
吉尔很小的时候,那个老巫女和她说,我看到你的生命只到34岁。
然后画面已是她长大了,长成了一个明朗的魅力的又有点放纵的女人。
好像总是很急迫,就像她最后写给盖伊的那封信里写的,“我总觉得人生应该要尽力把生命填得很满。
” 她总是毫不犹豫地去做她想做的事情,没有任何的束缚,也不可能有任何所谓的常理道德。
唯一束缚她的恐怕只有那有限的生命。
那么一个相信命运的女人。
剑桥的一夜,她爱上腼腆又书生气的盖伊。
她的妈妈死后,她决定远行,不向任何人告别,只向盖伊。
那段旅行里她做了些什么呢?
肯定发生了很多事,她在探索,在始终尝试新的东西。
从她嘴里说出来却只成了“他每天晚上在床上教我摄影”。
我总觉得她是故作轻浮,却是为了什么?
她没有旅行太久,一两年的时间。
在巴黎安定下来,行书一份邀请盖伊来看望她。
盖伊立马就来了。。。
巴黎那段三人时光对吉尔来说一定如同天堂。
最爱的两个人在身边,围绕着她,爱着她,受她保护着,纸醉金迷着。
暗自吃醋着。
相依相偎着。
当吉尔为米娅教训了那个混蛋神采焕发地回来时,面对着的却是与那两个人的别离。
他们同时离开了她奔赴西班牙的战场。
吉尔第一次像个孩子一样无助又绝望地哭泣。
再以后,按照电影的剧情是她做了德国人的情妇,盟军的间谍。
总觉得这有点脱节。
对我来说,电影在吉尔咬破米娅的嘴唇后就已经结束了。
当然,这以后的几年里,她依旧轰轰烈烈地做着她的事,坚强得不可思议。
如果不是听到米娅的死讯,我想依吉尔的个性,又怎会去做间谍。
她始终在尽全力保护她爱的人。
她的世界很大,又似乎很小。
真的觉得,她一点都没必要从她那个世界走出来。
其实,她也从未走出来过。
Head.In.The.Clouds这里有一个短小的故事我想告诉别人,你有兴趣听吗?
好吧,让我想想要怎么开始,就从1933年那年说起吧。
众所周知,我的父亲是法国富商大地主,在法国拥有一座很大的香槟酒厂,我母亲是美国的社会名流,而我,就是他们在剑桥大学声名狼藉的女儿。
你相信命中注定吗,呵呵别笑,也与正如你说的,这些都是浮云,但我相信我的直觉是对的感觉,有时候见到一个陌生人,他有一种特别的东西,于是就想跟他谈谈,因为可能永不再见如果不谈,那一切就错过了,这就是命中注定。
正如我小时候遇见的那个帮我看手相的女人告诉我,我只有34年人生。
其实这也没什么,我真不能想象我老的时候的样子,做人就要及时享乐不是吗。
当然并不是说我遇到了那个看手相的女人才让我变成现在这样随性所欲,关键还是要看what make my fanmily,这不是重点没啥好说的。
在个暴雨天,和情人教授幽会大吵一架,又弄得一身湿衣服下为躲避校卫闯入了他的房间,就是这样简单下,我和今生爱我最深的男人相遇,他叫GUY。
就如我说的,我相信我的直觉,我知道他在我生命中会和别人不同,我喜欢他,我爱他真的迷恋我的这种感觉,我的身体爱他,但这并不阻碍我继续和我的教授情人在一起云雨,我很会和男人相处,和男人这些都是游戏,不必当真。
母亲死了。
我决定要去旅行,我喜欢周游世界,和爱我的男人道别后就出发。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给GUY写信,我尝试过很多的事情和行业,但没有一个能让我有长久的热情,偶尔我还是有收到他给我的信,但谁说我一定得回信,我只想写我单方面想写的,开口回应别人并不是我的专长。
(像不像有一些喜欢万年隐身,不擅长和比人单独QQ聊天聊着聊着就想说要睡觉要吃饭遁掉,却喜欢豆瓣豆油,爱回复时候就回复爱勾搭就勾搭的感觉呢?
)直到在街上遇见她,跟着她到咖啡馆,我停下了我的旅行,还有我的心。
Yes,I stoy my travel,with my heart. Mia曾经是一个大剧院的舞女,那可不是什么高雅的剧院,那是脱衣舞厅。
我相信我的直觉,她和我是同类,看到她第一眼就吸引着我,我为她着迷。
我知道的,但我不会说,有些东西不用说出来,结果也一样。
这次我爱上的是摄影,而她是我眼中最美的风景,这让我对摄影的热情一直高烧不退,谁教叫我摄影?
你知道我一向不缺少魅力和床伴,我让这NEW MAN在床上教我摄影技巧。
看我是多棒的摄影师,她在我手下、镜头下、作品里,多美丽。
我爱她,我爱她,我爱她。
爱人有很多种方式,并不一定是相伴到老,想象一下如果我和Mia只有两个人天天腻在一起,我害怕以我的性格我会很快厌倦了她,我不擅长长远的一段关系.Not good at lond relationship.我想,我和Mia都心知肚明,摄影师对我来说不是特别的,none of them are.我写信邀请Guy来我这,我知道他回来,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
四个人并不是平衡的关系,我爱她,她爱我,他爱我,我也爱他,他喜欢我,我不爱他。
摄影师看出Guy在我心里的不一样,男人都是这样,即使看出一个女人在另外一个女人心里多么不一样,都可以接受,而却不能接受男人在女人心里的重量。
Guy离开了,我们继续留下。
后来我甩了摄影师,回去找他。
我告诉他受不了摄影师对我和他关系的碎碎念,也是不希望爱我的这个男人去西班牙从此回不来,当然,我也带回了Mia。
我喜欢Mia、我和Guy之间的和谐。。。。。
待续囧
一开始,我不能理解塞隆的临死前的不解释,后来想明白了,她是那么倔强,隐忍,内敛,面对母亲的死,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莫大的痛楚,只能靠旅行冲淡怀念,对佩佩的爱也从不曾表达,然而她用鞭子狠狠的抽在性变态身上时,就告诉我们她有多爱她,对于男主角的爱,看似是不经意的,因为她为了虚荣的东西天天在跟别的男人鬼混,其实她只是个顽皮的孩子,用尽情书写尽情享乐的方式保护自己和对抗着34岁即死去的残忍命运。
一方面,她无拘无束的享乐,尽情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却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她让两个爱她的人一起睡去,还在和第三个男人睡觉。
另一方面,宛如一个女汉子的她,其实一直在照顾着两个看上去比她弱的人,可谁知道她的脆弱让她隐藏的如此之好。
直到佩佩的死才让她触碰到离别是怎样一种痛,于是她再一次用生命在保护她剩下的那个最爱,她不爱人民,却只深深的爱着自己两个最亲的朋友,直到用尽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保护挚爱,直到德国人死去,她才完整的去迎接宿命,原来这样的完全的为爱活一次才能让短暂的生命更加灿烂,而不是为自己。
你们为了理想献身,而我,只会为了你们献出我所有。
而后者,却更平凡,更静默,更伟大。
委身于德国人,却拒绝自己的挚爱,不做任何解释,宁可被所有人误会,这对自己是怎样的一种残忍?
彪悍的人生,从不需要任何解释。
像一朵玫瑰悄悄的绽放。
ps:中国导演永远也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因为思想层次和人生境界远远达不到,而且很多人根本看不懂,更不会去仔细咀嚼,大多数中国人只是在寻思怎样有更多再多的money让别人羡慕,此外别无其他。
http://movies.about.com/od/headintheclouds/a/headct082704.htm
又一部差点因为垃圾的片名翻译和简介让我错过的好电影。
这部影片让我想到了《黑色星期天》以及《布拉格之恋》,都是二战时期的欧洲,两男一女或两女一男之间的爱情。
不过本片的主题更积极一点,导演的笔墨并未过多纠结于三人间的情感,而是让三个主人公先后都投入到了反法西斯的战斗当中。
是因为年少时的那个预言吧:“我看到,你只能活到三十四岁……”,她害怕过生日,她一直恣意纵情、胆大妄为地活着,音乐、绘画、雕塑、摄影,什么都热情地尝试,却又什么都不能长久。
我想对于Gilda来说,什么祖国啊、正义啊、信仰啊,这些崇高美好的词都与她无关,对她来说真正重要的,只是他和她。
可是Mia死了,为了那些她漠不关心的理想和信念。
而她,必须为她、或者是为他去做些什么,就好像从前,Mia被变态男友鞭打之后她聪明地报复了他一样。
所以,她成为一名秘密情报人员;所以,当他和她在清晨的巴黎街头相遇,无论她是多么想扑上去拥抱亲吻他,她都只能选择漠然地转身离去。
其实,不必纠结于Gilda的死,那不过是导演为增加影片的悲剧震憾力的刻意安排。
真正重要的是,她曾经来过这世界,她曾经热烈多姿地活过,爱并且被爱过,她将永远被他怀念……影片的画面很美,演员养眼,两个小时的电影一点不觉得冗长。
查理兹·塞隆的演技还是一如既往地不输于她的美貌,而佩内洛普·克鲁兹的美则是一如既往的让人忽略了她的演技,虽然她的演技也是一流的。
我是略带一些敏感的人格,不巧的是我认真数羊时《巴黎烟云》被我数了出来。
最近我看很多小说都不太有感,似乎是不再怀缅过去的忧郁记忆。
但巴黎烟云是在遇见我先生两年前看的,那时候我仍在不同的剧中感受着人生的忧郁之处。
我想没人能够不被香雨岑岑闯入盖伊宿舍的吉尔达所俘获。
想像一个学校宿舍未谙情事埋头苦学的善良普通少年,突然像是被校园玫瑰选中般撞见。
她发问是否介意留宿一晚这样似乎不得体的话那样天真的神情,让人怎样拒绝她的放松。
这样的深夜冒着雨,本身已经足够神秘,她却那样安然,仿佛这样的悲剧命运浑然天成。
哪怕有吉尔达米娅行云流水般的香烟合舞,我后来仍然觉得清晨盖伊和吉尔达趁着还未苏醒的校园清冷的朝露,踩着英国阴天那浓绿的草地留下背影和对望穿过松树那段像是一点年轻里美好故事的剪影,后来知道无论如何也再不会回去。
哪怕盖伊一直认为自己对吉尔达是特别的。
再见面时吉尔达似乎已经恢复了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似乎已经不再为任何爱恨所打动。
他和盖伊发生了关系却好似并不在意。
就像她男朋友对她不在意一般。
在她的父亲这个人物真实的出现之前,我都只有隐隐的悲剧幻想。
可是盖伊做到了,他的的确确成为了对吉尔达特别的存在。
也许盖伊觉得对吉尔达而言自己只是露水情缘,而吉尔达所有的不在意都在于她的一种“不被拥有”的自我保护;只要不被拥有,就不会失去。
就像她所交往过历任对她不够在意或以利益为基础决定在意程度使她不想把珍视之人沦为她所不能够把握的关系。
但盖伊的纯粹和真诚使他特殊。
这是吉尔达所不曾拥有的、不做要求的爱。
就像吉尔达的一个邀请,盖伊会千里迢迢的奔赴吉尔达甚至不过问吉尔达为什么;以至对于吉尔达有男朋友而错愕。
而吉尔达也在以为要失去盖伊时看似随意实则慌乱霸道的在深夜拆开盖伊和他的女朋友。
也许吉尔达是自私霸道的,她不仅害怕得到盖伊还害怕失去盖伊。
她又把所有她所能给别人的好都给出去。
她是那么的想要一份无私的爱。
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想要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她同情缺失,就像她同情自己。
她知道自己美丽,又那么知道自己的缺失,并为此产生源源不断的不安全感。
所以米娅在她眼里是晃眼的,需要保护的。
米娅可以看作是一个烟花之地以卖弄为生的女人,吉尔达似乎在身上看到了自己。
直到看到她的父亲,吉尔达的父亲,一个洋洋得意炫耀着自己拥有的财富,听话的女人为荣甚至贬低吉尔达的男人,甚至认为吉尔达是自己的所有物,似乎能窥见吉尔达自我保护的来源。
她没有成为他父亲听话的女儿,如她的继母般,像是要走向她父亲配偶听话的极端面;精致、张扬、戾气十足、不可掌握。
可无论如何,也不会改变她父亲的愚蠢自大。
他的父亲,他最想要爱的亲人永远不爱她。
这几乎是一个悲剧,但这是她源源不断不安全感的来源。
所以,她想要保护那些跟他一样脆弱的人。
比如米娅。
她不视米娅的卖弄为生为低贱而能深深看见女人的坚韧和无奈。
甚至把对米娅使用暴力的人使用骗术以牙还牙。
她有多厌恶欺负米娅的男人,就有多厌恶只能靠骗术和色相暴富的自己。
她想要保护她保护的人。
却贯穿始终的无力。
盖伊的真诚在她眼里我想是纯净的,她也始终对盖伊表现着真诚的一面,盖伊不因为男人欺辱吉尔达而轻视她,他心疼她。
却又尊重她的选择。
我想吉尔达是爱盖伊的,那是一种近似于初恋又带着包容的父爱那样的感情。
吉尔达和盖伊在一起时是放松的、不乖戾的。
只是吉尔达生活中的残酷给了她确切的、理想的自我。
她创造了一个似乎能够在战乱时期保全她和她爱的人的空间,所以一切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当盖伊和米娅选择奉献面对现实的时候。
吉尔达感到了不受控制的背叛。
她拥有的一切开始离开她的版图。
盖伊想要参军奉献一份力;米娅想要成为一名战地护士救助像她的家人那样需要救助的人,而吉尔达想要保护他们。
很遗憾。
这个故事的后半段那种男主战后和女主仅差一步可见却擦肩而过的遗憾剧情对我有所触动,但却不是这部剧给我情感冲击最重的,更令我感到冲击的是吉尔达的爱产生的美。
吉尔达在米娅和盖伊离开后选择了成为安插在纳粹身边的间谍,最后她仍然选择了保护她们,尽管她感受遭到背叛,对她而言米娅和盖伊是像家人一样的存在,她把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未曾得到的爱在盖伊和米娅身上实现了。
我不去评判那段历史褒扬哪方。
这个故事里吉尔达的温柔,历经苦难仍然予人于爱、最大可能的尊重。
还有她独有的天真。
都让她在我的生命里活过。
我感谢她给我留下了那么多美的记忆。
而盖伊的真诚和默默陪伴也让我看到一个温柔的男性形象。
米娅虽然过着黑暗的生活和美艳的外形却有她独有的坚毅。
今年初我把这部电影二刷了,所以似乎电影里的画面都很深一些,今天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浮现出这些文字和画面,虽然有点晚了但似乎不记录下来会无法与自己和解。
晚安。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关于战争、爱情、友情的电影 《巴黎烟云》,又译《巴黎三人行》、《战火情天》。
这部电影的配乐、画面都很棒,剧情也很感人。
更重要的是,主演们的颜值都很高啊,分别是来自美国的查理兹·塞隆女王,来自西班牙的佩妮洛普·克鲁兹,和来自爱尔兰的斯图尔特·汤德森。
影片的开始设于1924年的巴黎街头,几个女孩走进一家占卜店。
店铺主人看了其中一个女孩的手相,对她说她的一生只有短暂的34年。
这个女孩就是之后的女主人公吉尔达。
这个预言像是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一直萦绕在她心头,影响着她的人生观,造成了她这一生放荡不羁的个性,决定了她悲惨的结局。
画面转到了多年后的一个雨夜,这是吉尔达(太美丽了)与男主人公盖伊在剑桥大学的第一次邂逅,吉尔达逃进盖伊的宿舍避雨。
这一次的相遇使他们互相产生好感并且感情迅速升温。
之后,吉尔达因为母亲的死离开了英国。
几年之后,她定居于巴黎成为了一名摄影师,并且邀请盖伊来到巴黎参观她的展览。
摄影就是留下人生中重要的美好的时刻,我想这对于一直相信自己只有34年人生的吉尔达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电影里的展览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活体雕塑。
观众对此都感到惊叹不已,有人问为何不将这活体雕塑拍下来,可以永久欣赏。
吉尔达说雕像必须是活生生的,人们可以弯下身子闻到模特身上的味道。
这也是她的人生观,有些东西不是照片可以记录的,真正美好的东西是要用五官、用心去体会的,所以电影中的她才会想尽办法将人生过得充实而又欢愉,因为生命短暂。
这个模特的扮演者就是女二米娅(太美艳了)。
在动乱的战争年代,他们在巴黎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年。
他们三人的关系夹杂着爱情、亲情、友情,错综复杂,但却非常和谐。
至少这是一段难忘而有意义的时光。
但是就在吉尔达以为他们可以这样一直生活下去的时候,三个人最终因为各自的原因而分道扬镳。
米娅和盖伊放弃了在巴黎的生活,决定投入西班牙的内战中,帮助他人。
盖伊是一个热衷于政治的热血青年,因此他决定参与战争。
米娅的祖国就是西班牙,对她而言西班牙就是她的一部分,所以她成为了一名战地护士。
而吉尔达一直以自己为中心,从不涉足于与自己遥不可及的其他世界中。
因此她留在了巴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这段分离的日子中,他们一直想着彼此,想念着那段在巴黎的日子。
可不幸的事情终究发生。
米娅死了,死在敌军的枪火下,死在自己祖国的怀抱中。
吉尔达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万分。
我想也是在这一时刻,她似乎明白了什么,明白了自己不能够这样向似乎是冥冥注定的命运低头,因为命运带走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二个人,又永远地夺去了米娅的生命。
西班牙的内战只是二战前夕。
二战真正爆发后,盖伊一直投入于反法西斯的战争中。
直到几年之后,他回到巴黎成为了一名线人,却意外地看见昔日情人吉尔达与法西斯阵营的德国军人有染。
盖伊自然不相信眼前的事实,吉尔达再怎么放荡也不可能站错阵营。
直到有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他意外地得到了吉尔达的帮助,才慢慢意识到她的身份。
吉尔达是一名间谍,偷听对方军官的电话内容,获得重要情报。
这样的她不再是那个只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角色,她跳出了自己的世界,与自己的朋友一起并肩作战,支持着他们。
可是就在二战结束后,她成为了众矢之的。
她周边的人认为她是叛徒,把她拖走批斗。
(看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都会理解,这也是一部好电影)这一年,她34岁。
当盖伊赶到她住所的时候,房间已是一团糟,她已不在。
盖伊只在混乱的地板上找到一封信。
这封信描述了她观念的转变,可以说是吉尔达对她这一生的总结。
以下是这封信的内容。
英文版:“Well, my love. I'm trying to make sense of things, of how I was, and how I am now. I have always believed our first duty is to ourselves, to live life to full. But I have also been haunted by another conviction that everything is preordained, lying in wait and time is running out. I seem to have charged through my life in a kind of panic. And looking back, I feel I have achieved little of worth beyond our friendship: yours, and mine and Mia's. Then one day I woke and found I had lost the two people I cared for most. Only then did I begin to realize that we cannot live alone, aloof from the world and that to believe we can not fight against fate is an act of surrender. You were right when you said that once I cared for your opinion of me, but wrong in thinking I ever stoppped caring. I love you.”中文版:“亲爱的,我正努力把一切理出头绪。
我过去干了什么,现在又是什么。
我觉得人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生活充实完满。
而我坚持的另一个信条则是万事都已注定,冥冥中自有天数。
时不待我,稍纵即逝。
我的一生似乎充满惶恐。
回首往事,我觉得我对我们的感情投入太少,包括你我之间还有米娅。
(笔者认为这句话翻译疑似有误,原文的意思应该为“回首往事,我觉得除了收获我们三人之间的感情之外,我再无做过其他有价值的事”)当我有一日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直到那一天我才意识到我们无法遗世孤立,孑然求存,并且意识到所谓的向命运低头就是向自己低头的失败者。
你说的没错,我确实曾经在乎过你对我的看法,然而你却没有意识到我永远都在乎你对我的看法。
我爱你。
”我很喜欢这封信的内容,原电影中吉尔达读这封信的声音也很带感,感情充沛。
看电影的时候一度有想过如果这个电影能够改变结局,盖伊能够及时赶到,带走吉尔达,真正地过上遗世独立的日子。
可是电影想传达并不是这样的想法,而是每个人都应该走出自己生活的小世界,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所谓的充盈人生也并不是只为自己而活。
影片的最后又回到了吉尔达最初遇到盖伊的地方,那个时候一切如初,没有后来的悲欢离合。
只要开始了,就意味着结束,所以才有古人感叹道“人生若只如初见”。
我们都想回到最开始、回到过去,不是吗?
我们都以为只要回到了最开始就能将那些日子再重新过一遍,把那些美好再重新体验一遍。
可是我想每一个时间点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开始。
今天也可以成为一个开始,不是吗?
Hannah
借用一下严歌苓的title。
电影如果当成战争片或者爱情片来看,难免感到不痛快,剧本的张力不够,有隔靴搔痒之感。
但是我当年看时只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女神一个人,事实上就只看女神灿烂的人生就足够了。
她的命运被早早预言,于是放浪形骸,纵情声色,人人都嘲讽她是个荡妇,谁又知道她内心那个难言又残酷的真相。
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将生命的经历最大化,也是用这种方式向无情的命运抗争。
看似放荡不羁,总是喜新厌旧,实则忠贞不渝,只关心她所在乎的人,为爱可以牺牲一切。
战争,对Guy和Mia来说都是逃不掉的责任,可是对于被预言生命只有34年的Gilda,那只是别人的事,她只想和爱人们一起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
国家,民族,时代,对于一个生命将逝的人来说都太虚无缥缈了。
可惜没人懂她,包括她的最爱。
她的身边总是围绕着很多人,可她的灵魂是孤独的,深入骨髓的孤独。
她投身情报工作,大概也是为了Mia的仇,为了Guy的爱,而不是什么该死的民族大义。
最后,她在误解和谩骂中凋零,没有任何辩解,眼中也没有任何恐惧。
是啊,Gilda何时在乎过别人的看法,此时更加不需要。
这是一个女人的命运,一曲时代的悲歌。
女神在电影中秉绝代之姿,仰倾国之貌,举手投足尽显气场,一颦一笑皆是风情,当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时都看呆了,小萝莉被瞬间征服,拜倒在女王脚下。
吉尔达这个角色真是为女神量身打造的,有时性感奔放,有时神秘优雅,有时霸气外露,有时俏皮可人,有时洒脱帅气像个汉子,有时楚楚可怜十足小女人。。。
感觉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
再次赞容貌和演技!!!
三四十年代华服闪闪,剑桥、巴黎、城堡,西班牙内战、二战,女女、三人行……噱头和养眼度一流,只可惜故事驴唇马嘴七拼八凑流水账一般,女主这个人物倒是赞。意识形态么,呃也许是过度阐释:英国艹了美国+法国、西班牙,还给德国戴了绿帽…(塞隆和男主竟然戏外也是一对)【二战这题材真是给拍滥了】
这部片子不适合夜半配着蛋糕看,全无年代感又哀伤艳情的剧情除了莫名其妙的黏腻,再无其他。
尚在学校里,男主人公躺身睡下的喜悦笑容已不能用可爱来形容,有了更成熟的魅力。女主角的演绎让我们不敢相信是一个人,很厉害。
我喜欢美女,但是不喜欢战争中的爱情,因为他们注定了跟这场战争一样,有一个轰轰烈烈的开始,却无论如何换不回一个一厢情愿的结局。
能够得到爱情的人,在总人口中是比例较少的。能够善始善终,或者哪怕不善始善终,最起码问心无愧的爱情,对人来说,是有其固定的内在条件的,对现实中的人内在素质和性格特质有固定的要求。爱情对人的道德素质要求高,如果一个人他第一场亲密关系不能善始善终,问心无愧,以后也要费很大劲才能去触碰爱情。多数不擅长爱情的人,他们反而擅长调情,擅长暧昧,擅长快活,擅长最后时刻绝对忠于自我利益和感觉,擅长自我感动,甚至自我欺骗。而这擅长也仅仅是偏好,并非真正就是懂得爱和爱情浪漫的高手。他们大多数受不了严肃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改进。爱情中的忠诚,尊重,投入他们第一条就过不了关。没有内核作依托的关系和感情,靠的是廉价百搭的欲望。实际上也确实没有内核和爱,也确实廉价百搭。
一般般,勉强7分,导演功力不足,拍得很无趣又不动人。佩内洛佩·克鲁斯好像在神游,演得不太走心;塞隆在本片中有演技,但感觉并不适合这个角色,而且花了不少钱给她置装,但只有一套衣服显得她很漂亮;演塞隆她爸的那人和她好像啊,就感觉这俩人真是父女。
查理兹·塞隆床戏过多了……让人看得头晕眼花。不是因为最后点睛之笔,我就常常会想,整个戏塞隆其实都在演情欲戏,别的没啥了。反而是佩内洛普的角色更有层次感一些。舞女、同性、战地护士,都是她,多好的戏。BTW,年轻的塞隆总是让我想起Katherine Heigl,出戏了我有点。
影片太松散内容上也缺乏重点。每一个在生活上不检点的人似乎总能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找到开脱的理由。这样的价值观很难让人接受。
虽然整个片子显得很没重点,但两个美艳的女人就足够看俩小时了,尤其塞隆。整个片子的人物造型和服装都是大爱啊,每套衣服都巨美。很多镜头都非常性感。
披着《潜伏》外衣的《乱,是佳人》,可以当情感文艺片欣赏,也可以当历史文艺片来品鉴。第一女主角的悲剧结局,依稀可看到很多为某D鞠躬尽瘁,但死在那十年里的人的影子。纵然自以为正义,但没有法律程序,不问青红的民暴私刑,仍然是下贱的暴行……
场景虚假得让人觉得把三人如此奢华迷人的组合放进去都寒碜,也不知道导演怎么想的。没空的话,还是不要看这种电影了。
我过了那个被外表吸引的年纪了。。。所以抱歉了,你只是个精彩的风光片。
忍不住想快进,剧情像在飞快地走过场,2星足够,1星加给美丽的演员们(为什么飞过来又便当了,又是爆头我的天!目前爆头2次,乱枪打死1次,冻死1次,被咬死1次。。。好的,让我来看看你有多少种便当方式)
有几次想停下来打五星,因为这就是我喜欢的那种调子。哪怕二战这种背景故事实际上是为它减分的,战争宏大的叙事背景太有野心。可是,我要忠于我爱的调子。忠于女人与女人缠绵的舞或吻,忠于身体的契合,忠于很多年都不知抵抗的诱惑,忠于旧巴黎的红唇和高跟鞋……塞隆居然胜过了佩内洛普的艳丽。
2012-11
遇见已知上限的命运,小人物的爱情印入战争的历史洪流,肆意、纵情的背后,原来吉尔达对感情的执著(无论是对蜜娅还是盖伊)比谁都强烈,落红化作春泥,大概是她面对战争的态度最形象的比喻了。
我觉得很悲惨
Gilda是一位美艳惊人的剑桥才女。她可以左右逢源,总能傍上有价值的男人。Guy则是她学生时代的恋人。不管世事怎么变迁,他们一直在纠缠不清、兜兜转转。Mia作为女二戏份确实太少了。感觉影片应该改编自小说,但限于篇幅没能好好铺陈开来。这是非常遗憾的。更遗憾的是结尾,天生丽质的Gilda选择自弃了。
都不能算三角恋了,就是一个女人的双性恋故事,加之上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已。。。
开头不错 以为是很新颖的题材 可惜结尾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