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导演 好演员 好故事 感情线刻画很细腻 故事完整 紧张刺激 作为谍战悬疑片 影片在行动逻辑和悬念设置这块相当优秀🌟《孤星计划》看的过程会随着剧情推进而身体紧绷 在理想的的道路上 不分大小 只要朝着理想 勇敢无畏前进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m非常值得二刷三刷🌟🌟🌟🌟🌟
源哥,太帅喽,远超预期。
“孤星计划”可他们并不是孤星,一群人就是一群星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导演真的会拍敢拍,很多镜头语言真的令人害怕又令人充满对未来无限的向往,强烈的视觉冲突,更让人珍惜美好。
这部电影不是简单的谍战片,并且这个时代背景很多人都不了解,如果不是看了这部电影我都不知道“五卅运动”,不知道“白色恐怖时期”。
这部电影的时代背景是国共合作第一次破裂,我们都知道当时的环境状态有多危险,可就是还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毅然决然的选择加入。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我们总是能看到国外有罢工游行,可是我们还在争取3000块单休的工作,前辈为我们争取来该有的利益却在一点点流失。
看到李一民他们从洋人哪里逃离加入“五卅运动”真的很激动,如果不是前辈们的奋力力争,很难评我们现在是什么样子,“打倒资本主义”!
(我真的总是和别人关注点不同,也期待同辈青年可以勇敢反抗资本的压迫。
)导演真的很会拍,视角是从王源饰演的李一民出发的。
他还是一个普通小工人的时候,被洋人资本家压迫,意外的遇到了找他来维修打印机的许天平,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他看到了这群大学生身上明媚的朝气。
我相信他就是羡慕的,整个滤镜都是梦幻的,他也渴望成为这样的人。
这群人和其他人不一样,他们没有因为李一民的身份就歧视他,反而向他伸出了友好的双手,选择接纳他,他如愿的成了他们中的一份子,一起学习,一起抗争。
可是这样温暖的日子并不长,他们的大学还是被冲了。
再次见面就是两年以后了,立场也不再统一,李一民还是跟着侯老师身边,他还是很纯粹。
我在这里不想路透很多,只能说这是一部不错的悬疑谍战剧,剧情反转反转再反转,不看到最后都猜不到真相是什么。
它的叙事也不复杂,简单易懂,节奏紧张明快,但一点都不老套。
主线故事是送胡先生安全离开上海,但是却没有真的用大量镜头去描写这场任务,反而把镜头给了背后的同事,侧重于情感。
同学间的友情,同乡之间的信任,还有父子之间的亲情,在一次次推到怀疑之间去选择信任。
张雪迎饰演的丁梦华,她有的不仅仅信仰,更是充满勇气。
她的目标是成为沈荩先生一样的记者,她做到了,她就是那个时代进度、独立女性的具体象征。
终于有导演在谍战剧不让女性角色只当花瓶了,在历史的长河里,有很多丁梦华,现在也是。
最后再说一句,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的结构设定,李晨饰演的侯老师是他们的启蒙人,带领壮大了他们这个群体,就是像火把照亮前进的方向。
侯老师把火把传递给了李一民,李一民又把火把传给了更年轻的小报童,火把就这样一次次的传递下去,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时代。
他们不是孤星,是点亮黑暗的繁星,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看完的那一刻真的有被成功完成反击爽到,当然更多还是对他们舍生的投入为之感动。
本来是冲着谍战悬疑这个题材去的结果发现不止有谍战部分精彩,成长线、群像、动作戏样样在线!孤星计划你深藏不漏啊!电影100多分钟整体节奏很紧凑,但是该埋的该解释的都有。
剧情反转是相当的多,前后连接有时会让人觉得恍然大悟,万万没猜到结局反转这样的! 另外超级喜欢里边的成长线,群像部分,没有任何刻意煽情就是这么的叙事就赚足我的眼泪,导演编剧好厉害,去看的朋友一定记得带纸巾!整部电影下来逻辑很强很有巧思,故事叙述饱满流畅,冲突处理的很棒,是一部极好的谍战悬疑片。
另外想说这部电影的演员演技都挺在线,好的电影就是有强大的吸引力让人沉浸、共情,我看的时候总是攥拳,跟着哭一起笑。
对于网上议论比较多的王源,我想说他演的出乎意料的好,完全没有既往他本人身份的影子,动作戏很干净利索,情绪表达很准确,细节比如眼神切换啊,对不同人的状态啊,都有自然传达出来,有很好的演出来李一民这个比较复杂的角色,是有不同以往的影视表现的,担心这一点的朋友可以放心冲。
我原以为,《孤星计划》这部影片是那种侧重讲述波澜壮阔主旋律和描绘大的战争场面的抗争片,亦或是,多少含有些“说教”意味的影片。
孤星计划 (2024)5.9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 徐展雄 / 王源 张雪迎但实际上,该片其实是一部典型的谍战片。
看完整部影片之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我被影片中设定的故事情节和新老演员们的演技惊艳到了。
看完之后的我,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想到距今不过百年前,那时的革命先烈们为国奋战的种种事迹,总会不由得心情激动。
接下来我在尽可能不剧透的情况下,具体聊聊我在看完这部影片后,它所带给我的一些超乎预期的点与不足的地方。
首先,聊聊剧情上带来的惊喜。
1)我个人觉得,最精彩也是让我觉得影片很好看的点,就在于剧情中呈现出的两大阵营在谍战过程中,相互对垒时的紧张感。
比如,在他们参与秘密护送和营救任务的过程中,谁是卧底、谁又是叛徒,直到剧情揭示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于是在观影过程中,反转给我带来的冲击感是非常强烈的,前面看的时候有种高手过招,究竟谁才是真的卧底,真假难辨的既视感。
2)在过去看过的很多国产谍战片中,不难发现,片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强行拔高创作意图,让其变成了有些“说教”意味的情节,让人在看完影片后,即使很受洗礼、鼓舞和震撼的同时,也会觉得有一点点“伟光正”、“喊口号”的时候。
但是我发现《孤星计划》这部影片,我从头看到尾,它都给人一种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发现原来谍战片真的可以这么拍,让那些“伟光正”和“喊口号”等浮于表面的形式成为过去式的同时,带来的是在观影过程中更加沉浸式的感受与看完之后可以直击灵魂的反思。
接下来,聊聊演员们的表现。
先叠个甲,作为不是片中任何一位演员粉丝的一名普通观众,站在纯观影的角度来看片中演员们的表现,可以说好几个主角和配角的表现,让我在观影期间觉得眼前一亮。
1)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其实对王源的表演功力完全没有任何的想法或是预期,但是当看完这部《孤星计划》之后,发现他在其中的一些表现还是相当的可圈可点的,不光在一些情感表露的戏份上,他表现得很好,还有在冲突对峙的戏份上,他也表现的很真实不做作,恰到好处地代表了普通人勇敢选择正确道路的一群人。
2)余皑磊饰演的心机超级重的反派阵营中的军官,真的是把“笑面虎”和“阴险”表现的淋漓尽致。
3)最最让我感到惊艳的,其实是印小天饰演的章贵生,他在影片中的一些表现(尤其是表情),真的是让我在观影的时候直呼,绝了!
演的真的太牛了!
(这里就先不剧透啦~)不足的地方,有一个我比较介意的小点,就在于影片在一些对白上会存在演员的口型和台词对不上的情况,在观影过程中发现这种情况,其实多少还是会影响我在观影时的整体感受的。
但瑕不掩瑜,影片整体看完后给我的整体观感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被影片的剧情和几位重要人物角色惊艳到了!
推荐感兴趣的小伙伴去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畏有为的年轻人将黑色的天空撕开了一道口子,射进了光。
孤星终会迎来黎明,百年前青年学生的火种,也一定随着时代的洪流给今天的我们带来新的力量!
是一部非常值得的谍战片,全程高能反转大家都很紧张,有泪点有燃点,最后的大结局超乎寻常。
王源的演技可圈可点,《孤星计划》值得更多人走进电影院观看,《孤星计划》爆爆爆!
普通。
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演员表演都还可以,王源的表演是合适的,但不出彩。
影片最大的问题剧本普通,这么好的题材,剧本没有写出任何的悬念、冲突,人物也不鲜活,中间还生硬插入爱情戏和打斗戏,废话多,该详细说明的都没有,如主角性格和背景、时代环境及其氛围变化、终极目标的价值,观众始终都无法很好同感和理解角色们的使命感,这些都一直阻止人沉浸。
而且能感受到影片似乎被分成了四、五段,每段的叙事节奏和方式都不一样,有些割裂,第一段像流水账一样,这部分其实可以完全删去,或作为回忆插入的,第二段叙事跳脱,节奏时快时慢,场景切换生硬,第三段节奏较好,有紧张、有反转、有情感爆发、有理想信念,第四段延续前面的叙事方式,但有些松散,第五段的反转和爆发还晚了,废话很多,完全可以精简。
影片最精华的部分可能也就30分钟,而且在这部影片的基础上无论如何剪辑编排,都没有任何出色的点能被突出,从任何角度来看这都是一部很普通的电影,一般来说不算烂片,但若横向比较的话,则确实不值一看。
看过徐展雄的《革命者》之后,觉得这个导演支棱起来了。
毕竟之前的《荞麦疯长》被指责太文艺。
而《革命者》似乎让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赛道。
文艺主旋律电影,算是被他玩明白了!
《孤星计划》仍然延续了这个风情,抒情性很强,用“起兴”的手法来展现“革命者”英勇牺牲的壮烈画面,谁能不飙泪?
《孤星计划》同样如此,前20分钟我敢说都没叙事。
完全是前史的交代,三个主人公各有志向,在黄浦江边合影——一位要当记者。
一位要进汽修厂。
一位要进黄浦军校。
三个人的梦想远大又朴实,几年后,竟然都实现了。
影片的第一个小事件,就是党军冲开了上海大学的校门,打伤和抓捕了许多教师和爱国学生。
而这个事件也将三个好朋友彻底冲散了。
正片故事由此开始,总结下来就是,宏大场面很多,但槽点更多。
槽点一内地版《十月围城》影片刚开始只是个铺垫,大概就是三位主人公李一民(王源 饰)、丁梦华(张雪迎 饰)、许天平(梁靖康 饰)各归各位,分别做了汽修工、记者和黄浦军校的军官。
然后侯老师在一次行动中被枪杀,临死前将一只绿色钢笔交给了李一民。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整部电影的主线是什么。
直到丁梦华讲述了孤星计划,我才知道他们要互动胡先生撤离上海。
胡先生就是周恩来,但是影片其实没有交代,导演默许所有人都应该知道“胡先生”这个名字的来历。
这个故事和“十月围城”很像,但是结构却比较松散,前60%的剧情都在铺垫,直到丁梦华死亡,高潮都没有来临。
不像《十月围城》里每个护送者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人物线。
如果故事的主线是“护送胡先生撤沪”,那么丁梦华的死亡不应该是影片的“中点”。
她的死亡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了章贵生是坏人,一直接近他们就是为了探听撤离计划。
所以故事的主线应该是李一民和章贵生的博弈,但是显然这样整个故事的规模就小了,也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
所以主线不明确,是本片最大的槽点。
槽点二“孤星”成员很不专业“孤星”社的背景是上海大学的一群学生,由他们的老师侯少烈带领。
“孤星”恐怕是取自于毛主席的那篇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上海大学被冲散后,这些学生党员都散落在了上海的各个地方,直到孤星计划启动,所有人都成为了互动胡先生撤离上海的一员,所以整艘船上都是上海大学的人。
不过看得出来,这些学生并没有受过专业的组织训练,很多细节做的都不到位。
比如丁梦华,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一边翻密码本。
你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是地下党?
还有当她看到“寻物启事”的时候,立刻就冲出去的动作也太激动了。
明明她的主编是一个胆小怕事,而且很明显向着国民党的人,她在这个人面前一点不避讳,怪不得她会第一个被章贵生暗杀。
更有趣的是,李一民和孤星社的成员很喜欢去一个地方接头——电影院。
李一民和许天平谈心也是在这个地方,许天平敞开心扉,称自己无法和父亲作对,但是自己的心还是向着孤星社、侯老师和共产党的。
如此容易“掉脑袋”的话题,选择在一个公共场所说是不是不合适?
可能有人会觉得,电影院里放着电影呢,在这里聊计划再合适不过了,因为电影的声音会盖过他们的声音。
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电影院里有一个人说话你都能听见。
何况——他们放的是默片啊!
这里导演还是比较细节的,他们放的是1922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劳工之爱情》。
影片的背景是1927年白色恐怖时期,播放《劳工之爱情》还是很合适的,何况主人公李一民本质上就是劳工。
但是——看过这部默片的人都知道,这部电影和卓别林那种吵吵闹闹的默片完全不一样,这电影是真的一点声儿也没有啊!
鸦雀无声的电影院里,主人公还在聊帮助胡先生撤离的计划,真不怕被人听到吗?
又不是包场?
不过也难为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是1931年的,那个时候他们确实只能看默片。
不过,不能换个地方聊吗?
槽点三“洗不白”的许天平我能感觉到,导演其实是把宝押在了许天平的身上。
虽然王源才是主角,但是真没有梁靖康出彩。
电影主角团中,唯一一个有人物弧线变化的就是许天平。
观众看到结尾才知道他大概是好是坏。
章贵生也有变化,但毕竟是反派,而且在丁梦华死亡的时候就已经“被查杀”了。
但是许天平的“洗白”过程也是有很多雷点的。
在上海大学被冲击的时候,李一民控制住了外国军官,让许天平开枪。
此时许天平还是一个学生,枪法一直不准,结果果不其然,直接打到了李一民的身上。
这也是本片的第一个笑点。
当然这也可以解释,毕竟从一开始就铺垫了许天平的枪法能完美避开所有目标。
而后来,许天平成功就读了黄浦军校,他的枪法也变准了,基本属于指哪儿打哪儿了。
所以在他和李一民等人狭路相逢的时候,他也可以精准打到李一民的胳膊逼他们逃走。
当许天平和李一民再度相逢的时候,许天平的第一个黑料是杀死了侯老师。
我们在闪回里可以看到,侯老师是背对着许天平的,他是被他对面的国民党打死的,而许天平开枪打的是打死侯老师的士兵。
这角度这么奇怪都可以被李一民误会吗?
而且明显侯老师中枪是在前胸,而不是后背啊!
所以总感觉这个设计是很强行的。
通过依稀的回忆,梗姐能记住的就是这三个槽点了。
如果你们在看完电影之后还有更多槽点想要补充。
欢迎在留言区畅所欲言哦~
一直很喜欢谍战题材的电影,紧张刺激的节奏,动人心弦的暗战,都令观众久久无法平静,这次徐展雄导演带来了这部群星荟萃的《孤星计划》,多名耳熟能详的新老演员加盟,带来的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谍战题材电影,还是百年前的一群新青年在大时代的浪潮中用自己的毅力和鲜血坚定前行的故事。
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中,有的人胆小懦弱,有的人驻足不前,但是却有一群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正面抗击扑面而来的暴力和恐怖,其中有的人曾经是学生,有的人曾经是工人,有的人曾经是浪子,但是无论他们身份如何,过往怎样,都齐聚在坚定的信仰之下,用自己的青春和勇敢,用一个个黑暗中发出的微光,成为照亮他人前行的繁星。
惊险刺激,悬疑拉满,你中有我,我中有敌,一次次的交锋,一次次的对决,当青春热血VS老谋深算,剩下的只有真假难辨的营救计划,还有不断反转的双方对垒,当零零后新生代年轻演员跨越时空演绎百年前的热血青年,这既是青春的传递,又是时代的更迭,薪火相传,信仰传递,莫过如是,这既是题材的突破,又是类型的创新。
这是一部群像的电影,如王源饰演的李一民,如张雪迎饰演的丁梦华,如梁靖康饰演的许天平,如李晨饰演的侯老师,其中有的人完成了从一个普通人到一名合格的革命战士的蜕变,有的人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牺牲,有的人能够抛却过去大步向前,还有的人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信念的传递,一个个不同的群像,一个共同的信仰,能够经受住烈火的洗礼,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千人百态,各有不同,但是当做出自己的选择走上正确道路的那一刻,都用自己的生命为薪材,用自己的青春为火焰,在那个时代掀起属于自己的浪潮,绽放出无限的光芒。
一群曾经的热血青年,一群现在的坚强战士;一张黑白的合影,一段青春的热血难平;一只貌似普通的钢笔,一个坚强意志的传递。
当青春化作天上的孤星,当热血成为燃尽一切的火焰,有那么一群人,当青春重逢,当信仰齐聚,用自己的身躯发出微小的光芒,既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他人,这是时代的浪潮,这是历史的篇章。
这是一部青春热血的时代电影,这是一部热血激荡的谍战传奇,当假营救VS真计划,当假叛徒VS真卧底,当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VS阴狠狡诈的敌人,唯有告别过去、拥抱未来才能照亮前行的道路。
2023年由名导高群书执导,于冬担任制片人,张译、黄志忠、郎月婷等一众实力派主演的谍战大片《刀尖》意外失利,不仅票房仅有5000万,口碑也是一塌糊涂。
在观众间对于该片比较集中的反馈是观感非常平淡,还夹杂着过家家式的拉低档次的剧情段落,可以说这部影片完全不像是出自高群书的手笔。
尤其是这部《刀尖》与当年年初上映的同题材影片《无名》相比,更是相形见绌。
但电影人们对这类电影的热情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仅仅间隔一年,导演徐展雄就为我们又带来了一部谍战大戏。
这部名为《孤星计划》的影片,导演徐展雄还身兼编剧,以主旋律著称的黄建新是制片人之一,演员方面则由新生代的王源扛大梁。
影片故事以1920年代国民党大搞白色恐怖行动,肆意残害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王源出演的李一民本是一名汽修工,在加入孤星社之后,被革命人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折服,在经历了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后,为了革命事业他坚定了革命信心,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首先来说此类主旋律电影,对于其中展现的革命烈士们的不朽事迹,是我们所有人必须致敬的。
当然回到电影本身来说,该片最终呈现的效果与《刀尖》如出一辙,即便是片中制造了大量紧张悬疑氛围,但全片给人的观感也是极其平淡,整个剧本同样是欠缺打磨,致使缺乏了吸引力。
作为核心主演的王源,虽然看得出来他很努力,但无论是外型质感,还是演技水准,显然没有他曾经的好搭档易烊千玺那般出色,要知道易烊千玺在同月推出的影片《小小的我》票房高达7.65亿。
《孤星计划》上映后口碑传播质量一般,这也使得后劲不足,最终票房定格在勉强过亿。
据说该片成本过亿,想必场景恢复和演员片酬是主要支出点,如此来看该片扑的相当厉害!
【END】
电影《地久天长》是王源的银幕处女作。
流量偶像演电影,承受的压力往往是巨大的。
大银幕是块照妖镜。
是骡子是马,适不适合演员这一行当,几分钟就能让你现原形。
《地久天长》中的王源,加起来估摸十分钟的戏份。
可能是我此前抱的期望低。
也可能是和他对戏的演员,包揽那一届柏林影帝影后的王景春和咏梅带动了他。
还可能是王小帅调教演员的功力够硬。
总之,王源在电影中的表演,我可以很负责地用“惊鸿一瞥”来形容对我的冲击。
他塑造了一个如此自然,如此浑然天成的叛逆少年形象。
难以想象,王源第一次演电影就能有如此表现。
这是真正的天赋型选手。
多提一点,三小只里的天赋型选手一共有两位。
所以当看到源儿的《孤星计划》上映了,我相当期待。
期待他能给我更多惊喜。
没想到。
大失所望。
王源灵气全无,演技已然成了大路货水准。
演得极为刻意,毫不动人。
能怪导演吗?
确实导演手法稚嫩。
能怪编剧吗?
故事确实差了点意思。
能怪对戏的演员吗?
梁靖康演得确实够差。
《孤星计划》的确问题不少,但总归,源儿的表现也负了期待。
得明确一点,《孤星计划》不是烂片。
水准绝对在及格线之上。
整部片子完成度很高。
故事方面,扎实、完整,还留有反转。
讲述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的谍战故事。
整部片子呈线性叙事,只有一条主线,所以故事推进的路线相当清晰,就是护送重要人物出上海。
全片时长105分钟,紧凑不拖沓。
人物方面,角色有一定弧光,都有自己的立场与挣扎,塑造得相当不错。
尤其在人物结局的处理上,没有因为是主角就强行开挂。
更突显当年革命先驱的命运无常性。
让人心生敬意。
以上,便是《孤星计划》较为明显且重要的优点。
故事和人物两大支柱撑起来了,片子就不会太差。
但也仅限于此。
只是“能看”,离“好看”还差了好几条街。
观感方面的差,导演得背首锅。
因为他不成熟的技法。
开场十分钟,我就猜到导演应该是个新兵蛋子。
一看资料果然,一共就拍过两部电影。
上一部是四年前马思纯和钟楚曦的《荞麦生长》。
质量怎么样就不用多提了。
我会有此猜测的原因有二。
其一,滥用的BGM。
很多新导演都有这毛病。
他们往往对自己镜头下所发生的一切都不够自信,就想当然用大量的BGM堆砌,试图让故事变得“有感染力”。
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BGM和情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旦故事情节力度不够,妄加BGM其效果会适得其反,只会让观众感到出戏,而绝没有半点加成属性。
《孤星计划》可谓全程被BGM所环绕,闹得人心烦意乱。
其二,滥用的特写+慢动作,主要体现在张雪迎扮演的丁梦华一角。
开门亮相要给个慢动作。
车上招呼人要给个慢动作。
转身要给个慢动作。
过马路还要给个慢动作。
我相当明白导演的用意。
想把丁梦华塑造成白月光一样的美好角色。
塑造得越美好,才越能凸显其结局的惨烈。
但凡事得有度啊,横不能一直给她特写加慢动作吧?
其实无论是BGM还是特写、慢动作的滥用,都体现的是同一件事:导演不自信。
妄想借外力来增强人物与故事的感染力。
非常不该。
用陈丹青的话说,艺术家第一件事情要狂啊,你不狂你玩什么玩。
所以《孤星计划》的导演徐展雄的心态问题比能力问题大。
片子开头黑夜下雨,黑白调色,肃穆冷冽。
《罪恶都市》既视感。
紧接着尸体显现,残杀同胞,由红色的血引着电影变成彩色。
这一幕就蛮有想法。
可谁能料到,后面越来越弱。
让人失望。
观感上的不尽人意,除了导演之外,演员也是一大因素。
梁靖康最差。
差得让人皱眉。
他的所有表演都是在机械地走步背台词,毫无情感浓度可言。
《风犬少年的天空》里那个阳光无敌的马田不见了,如今站在观众面前的只剩木讷驽钝的许天平。
王源略差。
刻意地让所有人都看到他在努力演。
有场戏我印象颇深。
可能导演也觉得王源有天赋,于是安排了一段《无间道》里梁朝伟的“同款戏”。
我看到那一幕都有点惊呆了。
这种戏给王源演,怎么可能接得住,这不是害演员呢。
结果就是王源演得不算特别差,但就是让人感觉,差得很远。
只是在声嘶力竭地,穷喊。
更细节性的东西,看不到。
张雪迎微差,更多可能是角色本身设定的缘故,人物单薄得过分。
角色本身是有些失真的。
不像个“活人”,更像是一个女菩萨,一个毫无瑕疵的真善美角色。
张雪迎咧开嘴就是传达着无限善意,再很难看出其它。
演技这块,全片唯一出挑的就只有印小天了。
真到位啊。
好的时候真是个好大哥,坏的时候真是天生坏胚。
多好的演员,本来的绝对一线未来一片大好,怎么就遇到小人了。
扯远了。
最后再聊聊五个编剧的问题。
走出影厅一看这片竟然有五个编剧,我傻在当场。
这片到底哪点值得让五个人来编剧了?
最后的大反转,灵感来源不就是《误杀瞒天记》吗?
这一下省多少事?
除此之外整个故事还有亮点吗?
中规中矩罢了。
故事最后,任务已然完成。
男主角却选择留下来,舍生取义,要解决敌人。
这种牺牲可不是什么感动自己,而是编剧为了感动观众。
所以对本片结局的呈现,我持保留意见。
至于全片最佳的人物塑造,也只是相对于其影片本身的质量来讲。
李一民,一个工人,作为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下所做的献身与牺牲。
丁梦华,一个记者,她所坚持的理想与信仰,美好得像一束光。
许天平,国民党家庭出生的自我困境,他的反抗与抉择。
章贵生,人性自私,歹毒与残忍的化身。
全片好的东西就这么点,也犯得着五个编剧。
再退一步讲,许天平这一角色完全可以更深挖,其内心的挣扎根本没有细腻刻画出来,只是用一场解释几个镜头,就完成了人物的彻底反转。
电影是综合的艺术。
显然,《孤星计划》把有限的心思更多花在了人物塑造上。
好处是,全片有模有样,至少是部不难看的作品。
坏处是,上限也就那样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孤星计划》能看,但也很难让人说声好看。
徐展雄导演非常聪明,镜头语言使用得非常准确——凌厉、破碎的镜头,却能梳理出连绵贯通、动人心弦的故事,让人一面陷入到巨大的同情和悲伤中,却又忍不住关心着接下来的故事。作为商业类型片,戏剧冲突设计的很巧妙,尤其是在谍战双方对垒的时候营造出来的层层紧张感,王源在这部片子里也可圈可点,高低有点超出预期。
通篇气质意外的复古,几乎有点当年反特片那意思,没烧尽的笔记,密码本破译,用铅笔涂抹书写痕迹,写在餐巾纸上的线路图,新闻和钢笔专递的暗号,照片不断成为证据以及伪装工具,瞒天过海的障眼法,以及互相渗透卧底的阵营设计,无不是非常经典的谍战片手法,集中表现了没有数码设备的前信息时代,人类潜藏和伪装的古老博弈智慧。动作戏极多,却并非炫耀特技,是以大量的激战转移注意力,在热血拼杀的皮相下面暗暗藏起一个悬疑片的内核,最后收敛枪火,连环反转才是情绪高潮。一些人物命运的对照也有意思,自称不懂政治的人相助理想主义者劈出一条路,自以为精通诡计的栽进了野心挖出的陷阱,而黄雀在后的老狐狸坐看成败岿然不动,标志着战斗还将继续,风华正茂的同学们,继续努力吧。
超绝网大感,毫无质感的画面,混乱的镜头,尴尬的剧情,最后能把一个主旋律拍出《小鬼当家》感也是没谁了。左抄一点,右抄一点,毫无意料之外的反转,这部片稍微思考一下剧情纯纯就是浪费时间,浪费情感。本片最大的作用可能就为了满足粉丝看一群配角衬托他的英勇,还有他被电击的双下巴和全程精致的妆容。下次能不能在严肃题材把猪油般的镜头擦干净,柔光不是用在主旋律的,从这一点看导演一开始就把这电影当爱情片或者梦境拍的,啊想起来了,导演上一部《革命者》也这样用,上次我就看不惯,这次又是,而且呈现效果更差,也算是独树一帜了。
超级大烂片
讲的同学情吧。。。青春旧友在时代战争之潮的涌动下再次会面,尽管身份不同却初心不变。
比预期好看,我们的美好生活就是电影的续集
王源这次的演技突破性太强,他以往的阳光灿烂全然不见,只剩下了李一民这个在山河破碎的年代里、从无知无助到长大成人的穷苦人的角色,让人深深地能共情那个年代被剥削的每一个中国人。从普通工人到平凡英雄,谁说年少不成器。
啊
【139】中规中矩,缺少一些深刻。身份上的反转比较好猜,重要信息的呈现依赖闪回。相对喜欢的一点是那支钢笔成为了终结叛徒的武器。表演上的亮点集中在了老演员身上,万没想到的是张雪迎中途下线,徒留俩木头在苦撑。★★★|孤星计划
毕竟演员和故事所属时代隔了好几辈,还都很年轻,有种说不出的松弛感,在无压力和平大社会里成长的人也许表现不出那种斗争的张力
流媒体电影,比起同样流媒体上映的洋葱屋,还是不及格水准,为什么2024年了还拍如此老套无聊的谍战片,另外,二字为什么长这么丑了
我的梦华啊,那么勇敢、善良、机敏的姑娘,永远的倒在了空无一人的大街上,呜呜呜好难过
这部电影深刻展示了中国式的选择困境。李一民面对国家与家庭的抉择,每一个决定都充满了牺牲与责任,这种“每一步选择改变一生”的情节真是让我看得心如刀割,充满了对“责任”的深刻认知。
此沙 四场戏 射酒瓶 失去一只眼睛 喝酒 狙击狗屁不通不知所云
作为一部“谍战搭台、青春唱戏”的片子,《孤星计划》这个“台”搭的并不牢靠,不仅有些“朽木”的味道,还有些匪夷所思的失误,票房走势不会好,是必然的。但青春内核这一块,还是有瑕不掩瑜的地方,特别是“丑了”一整场的王源,势必会因为最后一秒的高光,而成为今年大银幕青年演员的代表,这个高光也会随之成为一个符号。
前面好尴尬,尴尬到谁来演都会尴尬的程度,像汇报演出,无聊得都睡着了。从女生洗出照片那里突然醒来,完全不影响理解啊,后面还成,王源和那个女生演得挺好的,没有出戏,那个男版邓恩熙太奶油了。
【1.0+】显然不是最屎的那一级,但杀伤力也是很猛了,人物扁平转折生硬,谍战暗斗情节都略显儿戏,各种煽情口号喊个没完,是走马观花浮于表面的那类刻板电影,但好歹没有《维和防暴队》那般抽象离谱让人难蚌,把王源放在一群不咋会演的人之中确实挺聪明的(三字真的可以学一学),能看完而且不犯恶心这片已经赢很大了……
剧情有在尽力反转,但反转的太简单而且主旋律的上限在这里,结局已定整体无聊,打中自己人那里略微反套路,让外国人说蹩脚中文好破坏氛围,结尾开车那段堪比手撕鬼子。作为在影院被749折磨过的人一开头看到李晨简直想离场…王源演技比王俊凯749好一点,但好几个镜头脸太馒了,大拇指特写好丑,娃娃脸也让戏路很受限,跟女主在一起0cp感,显得女主有恋童癖。设计“救我的人只有他一个”这段台词,牵着手一起跑和女主让王源坐梁靖康的自行车后座啥意思,麦麸吗?开头出片名印象深刻,片尾星星蛮漂亮的,想在电影院看太空银河纪录片,有几个红白纸飘在空中的镜头漂亮,能用在十一混剪里。
出身gmd也可以重新选择立场,出身贫苦却抵不住金钱诱惑,人性就是这样复杂又难以猜测
电影逻辑也太乱了,梁靖康给王源第一枪那里就很莫名其妙,竟然是学生先开枪??最后17、18号那里的时间安排也很混乱,而且外国人的第一反应为什么是回去找人,这里都隔了一天了,难道不应该通报吗?电影的前半部分跟混剪似的。我觉得王源在《故事里的中国》演得好,也挺适合演这种爱国青年的,但是演电影就差点意思,演得太用力,感觉更适合演话剧。梁靖康后半部分演得不错。那个碟中谍演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