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看了在硬盘里躺了好久的一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看完之后惊叹:这是一部被片名坑坏了的佳作。
前不久看到这部电影,名字傻得要命,要不是主演和导演的名字让我意识到,这可能又是一部隐藏得够深的佳作,估计它也会被我打入类似《异形大战阿凡达》这样片子的冷宫片单,连我的一个眼神也得不到。
男主演 阿米尔·汗,导演拉吉库马尔·希拉尼是《三傻》的男主和导演,这也是我花153分钟看这骗子的原动力(名字当然是网上查的,很多演员和导演的名字只能混个脸熟)。
片子时长还是比较长的,但是还是有不少水分,一个是前面故事叙述有点拖沓,另一个是印度片一定会有跟剧情关系不太大的歌舞……影片的主线故事围绕“宗教”展开。
在印度虽然83%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但其他宗教构成还是十分复杂,除了印度教,他们还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自然还有另外一支队伍——无神论者。
各异的宗教习俗和信仰更易催生矛盾和腐败,本片的导演正是立足于此进行电影创作,许多细节的刻画在担当它作为喜剧片应要的喜剧效果之外也尽显导演对社会现象接地气的观察和捕捉。
一个外星人接触到印度的各种宗教,像是一个无神论者被强按进宗教的水潭,只会不适最后奋起反抗。
男主在求助无门之下,索性信奉所有宗教,这倒让我想起李安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男主Pi,少年Pi私底下信奉三个宗教,而这些宗教在他最无助之际,身困汪洋面临猛虎之时完全提供不了帮助,至少我没看到。
也许信仰如婚姻,也需要人忠贞。
关于中国,有一种说法:中国人没有信仰。
而这一论点越来越容易在中国的新闻网站里找到佐证。
而在印度,这个国度更像是一个习惯滥用信仰的鸟笼,太多人被裹挟,也有一群不义之人借宗教之名大发横财,推广群体性欺诈,而这正是《PK》导演所想要批判的。
值得区分的是,导演敌视的是“人造之神”,而并非“造物主”。
在中国,包含我在内的中国民众中大多数缺少对信仰的敬畏之意,更有甚者将利用宗教的恐怖分子所犯之罪归结于“神”,将枪口直指宗教,恐怕这时上帝真该发笑了。
虽然本片涉及外星人,但几乎脱离了科幻元素,这位外星人虽没有都教授帅气倒也不是怪模怪样,也没什么特殊能力,除了原始交流方式是靠肢体接触与人类并无大异,而这种接触交流更像是对如今通讯工具承担交流重任现象的不满讽刺。
剥去角色外星人的身份,他更接近在印度如同外星人一样的存在——无神论者,他们也是在不断碰击这些宗教。
甚者,可以将男主看作是科学的象征,从始至终他背着一个大型录音机,这么一个科技产物恐怕是有所指的。
如此代入,那么就是科学起初与宗教无法相容,而宗教强大的力量常逼得科学无处“伸张正义”。
然而在后来不断挑战质疑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之前是对宗教存在误解,其实两者可以共存。
前不久看的《万物理论》也涉及这么一个问题,信科学还是信上帝,男主霍金作为科学的代言人反倒在自己的科学理论越来越有说服力的时候选择尊重上帝的存在。
其实说来也是,一个生于主观思想,一个存于客观实在,平行空间之中能有什么仇什么冤。
关于思考这片子给我了,这样看来最不靠谱的还是他的片名。
主题曲爱就是消磨时光:一直注视着你听着你不停的话语忘掉所有重要的事情只在你身边相伴消磨着时间爱就是消磨时光爱就是浪费时间我脑海中跳出这种想法第一次有这种想法我愿意浪费时间我愿意如此浪费时间我想要消磨时光爱就是消磨时光我照了七十五次镜子整理了三十二次头型换了八套衣服喷完了整瓶香水一直在拨弄外表 其他事都放一旁老兄 今天我懂得了爱就是消磨时光我脑海中跳出这种想法第一次有这种想法我愿意浪费时间我愿意如此浪费时间我想要消磨时光爱就是消磨时光我心中浮现了异样的紧张何种异样 我无从解释我无缘无故坐着笑成一朵花为何如此 我无从解释我的内心快要飞翔 我的内心想要呐喊老兄 今天我懂得了 爱就是消磨时光
还记得当初现象级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么?
同一个导演和主演,在4年后给我们再次的惊喜和震撼。
外星人、神、爱情、喜剧、反社会英雄。
这几个元素结合起来你觉得能拍出啥?
放在韩国,估计是就《禹田治》+《来自星星的你》+一堆颜值暴表的欧爸带你装逼带你飞; 在日本,这个宅文化之都,最终难逃《三坪房间的侵略者》这种后宫系列的老梗; 中国嘛,算了,3D食人虫、白衣校花这种渣片我都消化不良,估计再看我们导演拍这种脑洞神片,估计半年都回不了血。
回到正题,这些脑洞大开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在印度宝莱坞这个传奇的地方,竟然拍出了社会的深度和世界级电影的大气,不得不佩服老被我们笑为阿三的印度,这几年在电影上的成长和辉煌。
《P.K.》是一部科幻片,是一部老套的外星人深陷地球寻找回家路的科幻片。
有斯皮尔伯格的《ET》珠玉在前,也有《来自星星的你》狗血在后,《P.K.》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印度风格。
PK作为一个地球的过客,如同皇帝新衣里的那个说真话的孩子,用调侃把印度这个多宗教社会里的信仰乱象撕裂的粉碎,既作为英雄一样踏上回家路,也让你在随他一路寻找的同时去反思哪些日常里我们没有思考的问题。
《P.K.》也是一部喜剧片,阿米尔·汗得憨豆先生精髓,顶着一对招风耳硬是演义了一把印度版的来自星星的逗逼,经营出一套外星人的地球生存哲学:比如管车震叫做会跳舞的车子、神像祈祷要换电池、神像贴脸上防止被打、去寺庙鞋子要上锁……用一种格格不入的违和感和纯真的傻气去去讽刺这个扭曲的社会。
看着电影,虽然国度社会文化都不同,但是你一样能感受到欢乐,以及欢乐后留下的震撼。
《P.K.》还是一部爱情片,一部告别狗血和撕逼剧情依然可以让人看出感动和泪的爱情片。
谁说外星人只有面瘫,外星人一样能把印度歌舞跳出欧洲小文艺的感觉,外星人照样能身体力行的做出爱你就是给你自由这种逼格的范,特别是两段歌舞,赤果果的打脸,告诉你什么叫做不用缅怀青春和堕胎照样可以让你感动让你爱。
《P.K.》更是一部讽刺片,和最近很火的《刺杀金正恩》不同,没有各种低俗段子和无厘头的爆粗吐槽,只是用你我都看得懂的提问,揭露出印度这个多神氏多信仰的社会里宗教的胆怯和虚伪,讽刺抨击了印度社会现实中的伪善神权。
电影证明在印度,质疑神教简直就是去拔信徒们的逆鳞,它的揭露及讽刺让印度领导人都不得不呼吁禁止该片,害怕动摇社会根基。
但是社会需要不一样的勇敢的声音,这也是印度民主进度的表现,在天朝这种极具批判性的文艺创作怕是过不了广电那一关的。
说了那么多,其实一个标准就可以说明这部电影的质量,在3小时的观影里,看多电影的我居然没有觉得枯燥,这其实就是一部成功电影最基本的判断了吧。
想想国内的电影,我觉得相见见拙,我们是不是应该尽早放下对过去辉煌的自满,以及对外来文化的鄙夷,好好去学习一下,知耻才能后勇。
前半段说实话不太了解印度宗教文化所以看的有点难熬,而且节奏说实话有点慢,个人更偏高节奏快一点的电影。
他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其实就是想讲一个道理,但是这种本来想用重复巧合营造的笑点不太想买账。
不过后一小时的剧情相当不错,视角很独特,而且说实话,他能把宗教批判的如此赤裸裸也真心让人佩服,都说中国人没信仰,但是看了这个宗教普及电影,也有些许庆幸,无论我们是否信仰宗教,归根到底,我们信仰人性,信仰幸福,信仰真善美,有时候,你根深蒂固的信仰受到挑战,是继续坚定,还是重新思考呢?
值得探。
最后pk爱上jiagu以及之后的种种老套但也让人感动,说实话,爱上一个爱着别人的他,究竟是否该让对方知道呢?
刚开始觉得还蛮轻松搞笑的,看见PK踩着各种宗教地雷仓惶逃跑,当时就觉得印度宗教也太多太复杂了吧。
这么多也难怪pk会到处踩地雷,直到他决定要全部都信仰的时候,看到他为了各种宗教仪式,各种祭祀而在人海中奋力拥挤,只为摸到传说中的圣体?
甚至是不惜学习别人用刀片弄得满身是血。
这TMD就是传说中真正敬畏神明的表现???
那我宁愿当一个无神论者,况且直到PK耗尽全身精力也没能得到回应,只能在满是神像的房间里,磕头祈祷,这一幕给我印象相当深刻。
其实这一幕也让我联想到印度这个国家,以及PK这个演员本身,他21岁的时候爱上了邻居家的女孩,但由于宗教原因(女孩家是印度教徒,他是一个正统的穆斯林),两方家长都坚决反对这桩婚事,两个年轻人决定私奔。
曾经他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甚至常常被印度政府和印度政党拿来当作印度教和穆斯林和睦相处的典范。
从这里就知道宗教对于印度这个国家影响多么深重。
每到因为宗教信仰不同而影响人们之间的对于爱情,合作等等或是正常生活时,我就会火上心头,去TMD宗教,如果这么束缚人,让人变得迂腐,那我宁愿我不要。
况且生活中也不是只有宗教信仰才能让你活下去,你可以信仰自己从生活中历练之后懂得的事情,不一定要抱着神明的雕像死磕,我们之所信仰是因为它能使我们坚强,让我们变得纯粹。
那我们要当一个无神论者吗?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重点就是讲的人在人性与信仰之间的博弈。
正是由于有着信仰,派才得以在残酷的环境下活下来。
直到电影后半期,pk戳穿了假信徒的面目之后,我才发现其实当不当无神论者其实不是那么重要,你心中有没有神也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自己信仰的东西,但不是一定宗教,也不一定是世人所谓的神。
电影开篇的时候,是PK光着身子被抢劫的事情,而随后,就是贾古买演讲门票的故事。
看的我一头雾水。
这部电影在1/3之后,才开始进入正题。
一部鸡汤式的电影,一部笑着反叛传统的电影。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如何是要给电影点赞的。
但是,这部戏里,深深吸引我的是:PK,他的声音他的大眼睛。
当PK开始说话的时候,我愣住了,这不是傻根的声音嘛?
PK大大的眼睛,总感觉眼球要掉出来,很有傻根的喜感,也让人对角色有更多的印象。
傻傻的很执着,执着的去解释“错误的电话号码”,这就是PK。
每个国家的电影里,都会有个傻根,pk、阿甘,其实他们不是傻,只是执着,有着常人没有的执着,在别人没开始的时候坚持,在别人放弃的时候还在坚持,他们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也不在乎自己的方式,只在乎是否坚持自己,当然他们从不伤害别人。
这就是傻根、这就是PK.看到PK回去又回来,听着PK的声音的,想着各类型电影里见过的王宝强。
有人说,王宝强是不可复制的,有人说,中国只需要一个傻根。
在我看来:傻人有傻福的背后是“大智若愚”吧。
本以为是一部阿三们的ET的喜剧片,没想到却是一个颇有勇气的佳作。
对宗教没有研究,也愿意承认宗教的意义所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是给人信仰与操行,为社会之长治久安提供XX作用。
就好比以前统治者们用自己需要的宗教维护自己统治,起义者在江边埋个石头获取民心,片子里的神之代言利用“神”来提供自己福利。
在某些方面,人类是需要宗教的。
不止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也是为了将人们所不了解的事情归结于一个解释。
而我一直以来对宗教无感的一个原因是:如果真的有神,我们的慈悲的神,想来也是不介意用他的慈悲和善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的,宽容伟大的神从来不会是强求自己高高在上,接受人们的膜拜与供奉的吧。
我们自然会感激神,尊敬神,供奉神,但神亦会与诸人平等可亲,指引人之正途。
阿三一针见血:我们用牛奶供奉神,而神定然更乐意把牛奶资助给那些将要饿死的孩子。
不管如何,若有神,若非“以万物为刍狗”的顺其自然,便定然是胸怀宽容博大,怎会要求人们倾家荡产来供奉呢。
PK改变人们的想法的切入点很新颖,不是欺骗,而是拨了一个错误的号码。
这个想法大概更容易被接受吧。
我们上次看到男猪脚阿米尔汗,还是2009年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正是那部电影和此前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让很多中国观众改变了对印度电影的看法。
在我们聊今天这部《我的个神啊 PK》之前,要谈下阿米尔汗的个人感情史。
我并不是喜欢挖演员八卦的人,但是这段感情经历或许跟电影有些许关系。
阿米尔汗21岁的时候爱上了邻居家的女孩,但由于宗教原因(女孩家是印度教徒,他是一个正统的穆斯林),两方家长都坚决反对这桩婚事,两个年轻人决定私奔。
现在他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甚至常常被印度政府和印度政党拿来当作印度教和穆斯林和睦相处的典范。
那么大家还记得电影开头Jaggu在比利时的某个艺术展上认识了巴基斯坦男孩萨弗拉兹,他们因为一张黄牛票和一个坏叔叔结识,阳光和爱情照射在两个年轻男女身上,但当他们谈起国家和姓氏的时候,仿佛街道上的阳光突然被乌云遮蔽,Jaggu出生于印度教家庭,父母都是非常虔诚的印度教徒,而来自巴基斯坦的萨弗拉兹则是穆斯林,影片用一段欢快的印度歌舞展现了这段跨越国家和宗教的爱情,我想这段剧情的设计灵感是否就来自于阿米尔汗的自身经历。
Jaggu跟家里坦诚这段爱情的时候,不仅仅遭到了家人尤其是父亲的激烈反对,而且父亲还去找他信奉的教主塔帕斯维,这位教主给Jaggu的爱情不详的预言,正是在这种错误号码的暗示和引导下,Jaggu要求萨弗拉兹第二天跟她在教堂结婚。
结果却收到了萨弗拉兹的道歉信,伤心的她回到了印度德里继续从事新闻报道工作。
PK其实是五块钱特效的外星飞碟送来的外星人,在他们的星球没有语言直接通过接触交流思想,但他刚刚来到地球,控制飞船的遥控器就被小偷抢走了,他的名字PK是当他后来不停问别人一些“愚蠢”的问题,导致别人认为他是喝醉了的醉汉的英文缩写。
正是因为外星人的背景设定,才能够让PK看似单纯地质疑人类的文化传统习俗和宗教。
他努力模仿和猜测人类的行为模式,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性别要穿不同的衣服,学会用带有人物头像的画(钱币)才能换回吃的东西,但他还是不会说话无法交流,后来被某个村子里的戏团老大撞到,最后才帮助他找了妓女,通过接触几个小时学会了语言。
此后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戏团老大告诉他所有被偷的东西都要去德里找,于是他才出现在德里。
在这里他问别人在哪里可以找到遥控器,被问到的人都是给了“神才知道”等诸如此类的回答,此时他相信神的力量可以帮助他。
于是去相信各种各样的神,印度神要脱鞋跪拜,基督教要穿着靴子,有些宗教要伤残自己的身体,有些要在地上不停打滚,他的头上身上手上胳膊上挂满各种宗教器物,并且非常虔诚去相信,但是始终都没有得到帮助,也没有找回他的遥控器,在这个过程中还引起了很多笑话和趣事,他傻乎乎买了神的雕像,并且捐了钱,但却没有得到帮助,他困惑地质问主教,却被其他人嘲笑和指责赶出寺庙。
最终他不再相信宗教和神可以帮助他,于是要取回自己捐给神的钱,卸下身上所有的饰品,质疑神和他的代理人的存在价值。
正是在这样的时候,Jaggu为了寻找新闻题材发现了他,在跟他交流几次后,她才真的相信他是外星人,并且此时遥控器被教主塔帕斯维在信徒集会上展示,jaggu想到了如何帮助PK取回遥控器,同时改变这个国家对宗教的看法。
她制作了电视节目,专门针对宗教问题进行辩论。
主要有四次交锋过程:1、PK在教主的集会上,当场质疑宗教的作用,如果人类是神的子女,对待自己的子女,神是不会让子女去四千公里以外获得同样的敷衍答案,也不会让人们奉献牛奶满地翻滚,这是针对宗教并不能解决人们的问题;2、带着几个穿着宗教服饰的人,去让教主塔帕斯维猜测他们的宗教,但其实他们只是穿了其他宗教的衣服,揭露教主这类神的代言人只是通过外表来判断人,神并没有给人们任何标记,判断他们属于什么宗教;3、为了说服Jaggu的父亲,他在某个学校附近竖了石头抹上类似血的痕迹,然后撒下一些钱,其他人看到就纷纷叩拜捐款,这是因为宗教通过恐惧来控制人类,如果你不尊崇神,他就会给你带来厄运;4、在电视现场直播下,教主试图用宗教的精神安慰作用来说明宗教和自己的价值,PK说了自己来到地球的过程,所有的宗教都是给予了虚假的安慰,但并没有真的解决他的问题。
教主塔帕斯维最后试图通过Jaggu和男友分手的预言,试图跟PK押注来争取翻盘,PK告诉Jaggu这些预言是错误的号码,其实当时在教堂很可能是个误会。
或许那封道歉信并不是给她的。
这让Jaggu打电话去试图联系巴基斯坦的萨弗拉兹,当巴基斯坦大使馆接到Jaggu的电话,Jaggu才知道萨弗拉兹每天都会打电话来问她的消息。
当时的那封拒绝信并不是给她的,而当萨弗拉兹赶到教堂时,Jaggu已经离开,萨弗拉兹又以为那封信是Jaggu留给自己的,还好他不曾放弃过坚持等待Jaggu的消息。
这段爱情又得以延续,而拿回遥控器的PK似乎并不开心,因为他已经爱上了Jaggu。
当他带着两箱子电池和录制Jaggu所有声音的磁带离开地球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有种爱的方式是放手整部电影主题是针对宗教的质疑,其次是Jaggu和男友以及跟PK的爱情,加上各种怪异搞笑的情节和对白,还有各位演员的颜值,整部电影轻松诙谐又能揭露很深刻的道理。
但个人觉得相对于《三傻大闹宝莱坞》略差些,更像是轻松嘲讽喜剧,并没有带来更多的沉浸感和深度。
附评:印度电影里基本少不了歌舞,以至于我们对印度电影的第一印象是歌舞片,这部电影里有多处歌舞。
Jaggu和巴基斯坦男孩相爱那段的歌舞,更像是青春爱情片的MV,在比利时街头河流阳光下,显得无比青春美好;戏团老大撞到PK后相处的那段,有一段群体的印度舞蹈;PK看到Jaggu不被父亲认可情绪低落的时候,PK教她跳的那段让自己开心的舞蹈,后来两个人一起舞蹈。
近期在美国的舞蹈选秀节目里,印度舞蹈也逐步成为常见的编舞,其实看看还是蛮好看的。
三傻导演拉吉库马尔·希拉尼和主演阿米尔·汗 又一力作,虽然剧情不及三傻的高度却触动了印度社会的一根敏感神经宗教。
1、宗教和信仰是印度自古以来的传统,人民通过信奉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耆那教得到各自的精神寄托。
电影因为对神的质疑而在上映之初遇到了种种压力,但却肯定了一点——神给了人们生活的希望,给了人们对抗困境的勇气! 2、爱情,和宗教相连的爱情,因为男孩是巴基斯坦人并且是个穆斯林,和女孩的家庭背景不能相容而遗憾分手(虽然最后误会化解的时候我哭了)。
3、遗憾主角最终没能收货爱情,但这洽是最好的结局,套用电影里的话:“P.K在地球学会许多东西也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他学会的善意的说谎,教会了我们真爱的意义——爱你就给你自由。
”
Peekay赤身裸体地降临到地球......他教会了我们许多,最重要是他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真爱。
真爱,就是给人自由。
以上的话女主角娓娓道来。
她所述的真爱,除了意指她与巴基斯坦穆斯林小伙的真爱之外,还有更深层的意涵——一种无私的大爱。
这爱,创造了世界。
赤身裸体的Peekay让我联想到曾经降临的耶稣。
Peekay的故事是寻找神的故事。
如果找不到神,他就不能回家。
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以为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唯物论者告诉我们,所有的一切建立在这颗地球之上,人一旦死亡就精神不存。
精神,不过是人类本能受到外界刺激的反应,不过是脑神经运动下的产物。
人没有灵魂。
如果非要说灵魂,那也只与存活的人的思维有关。
人的存活,只借靠着物质。
起先Peekay不懂人类的语言与文化。
莽莽撞撞地与各类不同的宗教文化产生冲突。
后来,他开始学会融入,为了让神帮助他回家,他开始敬拜各类宗教的神。
其实,这并非一种敬拜,只是贿赂和交易。
就像常见的香火生意那样。
犹记得少年派中的男主角派说过,他相信各种宗教的神。
他的父亲说,你相信各种宗教实际上是无信。
显然,这样一条路不能让Peekay回家。
这里的回家,我亦理解为是生命的回归,是灵魂的救赎。
其他影评中有不同的意见。
某一篇作者把Peekay视为持有理性者,与各类宗教信徒相比,无疑Peekay是遵循逻辑和理性的。
这是对宗教常见的误解。
只有世界的一神教发展了神学体系。
逻辑学并不是希腊独有。
在犹太人的文明起源中,存在逻辑。
基督教继承了旧约。
基督教的圣言就是逻各斯(Logos)的意思。
圣言成了血肉,道成肉身。
此即耶稣的诞生——一个赤裸裸无助的婴孩。
保禄、路加和其他新约的见证者视逻各斯为神透过耶稣的启示,而这启示是透过基督给予人的。
在理解一神教时,必须通过理性的检验。
一神教同样反对盲信。
在接受一神教时,是理性的一跃。
诚如Peekay在片尾道出的真理:这世界有两种神,一个是伟大的造物主,而另一个是像塔伯茨那样的人造出来的神——即伪神。
Peekay建议道:当有人告诉你他能够联系到神,赶紧逃离他吧。
古往今来,无数个巫师宣称他们能够与神沟通。
在古埃及和中国,祭司就是利用人们的敬畏之心登上统治的宝座。
在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一种宣扬乌托邦的理想主义呈现在人们眼前。
在狂人的煽动之下,开启人类造神运动的顶峰。
数不清的人祸降临,造神运动演变为杀人运动。
Peekay的好兄弟死于恐怖分子制造的火车爆炸事件。
Peekay直率地指出,这是因为人间存在造神,存在伪神和骗子。
他们与神联系的号码是错误的。
而成千上万人死于无辜,却仍然有人不耻地为神代言。
让我们想想查理事件吧,让我们想想那些被活着锯开脖子的人质吧。
是不是这个世界被神抛弃了?
当我们遭受灾难与痛苦,又该如何祈祷?
如何联系上神?
亦或根本没有神。
神事关希望。
没有神,就会失去一切希望。
尽管有许多无神论者不同意这一点。
只要我们试着去想一想,倘若一切从唯物开始,从唯物结束,如前所述的唯物主义价值观,我们会感受到绝望在吞噬我们的生命。
基于物质观的人生,是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的。
他们所认为的过好当下,不是节制地、努力地珍惜时间,而是荒淫骄纵、享受给感官带来的一切愉悦。
人回到动物,是一瞬间的事。
这绝不是说,人类要禁欲,最好什么念头都不要想了。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的文明与资本的积累,恰恰在于人类懂得节制,懂得不能任何时候都让本能为所欲为。
克制本能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
克制带来了道德社会。
唯有人类的世界,才有道德社会。
动物群体,是没有所谓社会这一回事儿的。
动物受制于本能,因为他们没有理性。
诚如《安息日的真谛》作者赫舍尔所言,物质在时间的尽头化为灰烬。
果壳中的宇宙,是一团剧烈燃烧的焰火。
宇宙正在收尾。
我们人类没有可能超越时间。
即便是最权威的科学家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时间是笼罩我们的玻璃罩子,我们受限于时间。
当火焰寂灭,宇宙还剩下什么?
我们不知道。
宇宙的奥秘总有一些基据是人类所不能理解的。
我们的理性到达不了那里。
科学无法分解基据。
爱因斯坦那句话:公理不言及实在。
爱因斯坦这样问道:“数学——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人类理性的产物——怎么能如此天衣无缝地合乎客观实在呢?
”而他自己的答案是:“只要数学定理言及实在,这些定理就不可靠;只要它们是可靠的,它们就不言及实在。
”那些认为科学能够解释宇宙种种,破除基据的人,毫无疑问与造神者那些骗子无异。
我们人不能自欺欺人。
正像Peekay来自的那个星球,不要说谎,哪怕是对自己。
当我们面对奥秘与基据,唯有选择相信。
这个相信,是超越时间枷锁的,是与神真正的联系。
一旦坚定地相信,犹如立于磐石之上。
Amen,希伯来语意为“真诚”,表示“诚心所愿,心愿如此,但愿如此”;基督教中又意为“我信”。
我们要像Peekay那样做,诚实地承认人类的无力。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说生命得到更新,我们踏上回家的路。
被造物走向造物主。
据悉,本片上映遭到印度教人士的反对和抗议。
无神论者解读为本片是对一切宗教的讥讽。
宗教信仰的真谛在于开放性、对话性的。
否则无从谈起宽容。
悲剧往往由封闭的原教旨主义造成。
这样的宗教很容易被骗子利用。
然而我想要告知的是,Peekay很清楚地诠释了人与造物主应有的关系。
请牢记他的话:这世界有两种神,一个是伟大的造物主,而另一个是像塔伯茨那样的人造出来的神——即伪神。
我无意冒犯无神论者,制造一个无神论者的查理事件。
每个人在确信后理所当然地要捍卫自己的理念,哪怕是无神论者。
只是,有一种所谓的“无神论者”,他们从未认真思考过宇宙的基据、世界的本源。
真正的实在,不可能是我们人类自己。
一旦认真地思考这一问题,最后是否接受宗教与信仰,也就不重要了。
终究还是只敢否定伪神,不敢否定神。2021年国语版重看,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角求助宗教和怀疑宗教的部分火力还是挺猛的,在宗教强势国家拍成这样已属难得。又及,王宝强的配音简直是特意衬托其他专业人员的,业余选手忒不靠谱,10年代前后流行的所谓自然风格配音的又一败笔。
外星憨豆的印度宗教之旅(这么多年了印度片讲故事怎么还是这个套路啊!)
蛮欢乐的,不过其实故事的深度和讲述方式都欠了一点
造人的神让科学家们去寻找吧,人造的神统统都砸烂吧!
我很喜欢三傻里的他,但是不喜欢只会猛鼓金鱼眼的他。女猪脚美,但是够zuo。情节太白痴了,我是个宗教白痴所以可能领略不到里面的精髓。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说好看,我真的觉得不好看。唯一亮点是那个跳舞的大叔。
来自星星的你印度版
三星半。比说教又冗长的《三傻》好看很多,无论喜剧或煽情层面,但看时痛快,看后禁不起细想,对宗教的探讨流于表面,大多时间都在探讨“打错电话”这一个无意义的议题,但对神究竟是否存在,及不同信仰应如何共处这等更重要的话题却点到即止。
立意大于故事
2014年宝莱坞最佳!妙在以局外人视角,窥探印度社会生态肌理,通俗化地剖解敏感议题,从反对盲目的宗教崇拜,到印巴两国联姻。赏心悦目的娱乐之余,更多地是渗入希拉尼和阿米尔二人的忧患意识,这种在常人看来“一根筋”的责任感,使大众文化产品的寓教于乐功能性达到最大化。
该片和两年前的《偶滴神啊》很像,都是讽刺、调侃宗教,揭露、批判神棍,当然,重点都在后者,因为神棍可打,宗教不能随意亵渎,点到为止。不同的是,该片有阿米尔•汗,印度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的纪录综艺节目《真相访谈》,良心之作啊。和很多印度电影一样,山寨、扯淡、疯癫,但娱乐性极佳啊。
什么学会说谎!什么真爱就是给你自由!我又不是青春少女了!结尾竟然看哭了!!ps女主大长腿,穿的牛仔裤全部都好喜欢!
关于宗教的探讨浮于表面,打动人的还是爱情
阿三版“来自星星的你”。没有把时间浪费在谈情说爱上,而是对着印度最自豪的多神信仰开炮;把宗教涮得体无完肤后,又从宗教兜回到爱情。看似乱七八糟、其实结构巧妙。估计此片会和“三傻大闹宝莱坞”一样火起来~(才发现原来就是同一个导演和主演,难怪)⊙﹏⊙b
片子不评了。只说配音,开头看了点王宝强版,男主从妓女那出来去找帮他的大哥,用河北腔喊大哥时,瞬间穿越到《盲井》,当年王宝强也是从妓女那出来,对掏钱让他嫖的大哥诺诺的说喊大哥我变成坏人了。之后就切回原版看了噗
印度电影的叙事方式总是这么神奇
一开始以为是科幻片 看着发现是讽刺宗教的 最后原来是爱情片!
阿米尔汗一个穆斯林演这种片子也还是有点厉害的……
看了一会就关了对印度的喜剧总感觉有点乏味无厘头的风格已经给我们玩过气了
还是很聪明的,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借宗教满足私欲的人。对信仰本身,其实还是有敬畏的。
太无聊了,又长又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