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谋子早期的片子,可惜后来放弃了,选择了商业电影。
虽然情节一般,但有些悲剧色彩的镜头,还是能挑拨起人内心的某些东西
这种人物关系过于独特,乍看上去,非常有戏,但一落实到剧本上,处处显得非常被动,处处都在为说圆了这么一事拼命的编,编到后来已经完全丧失了它本来应该具有的那种自然生动,直奔着一种人为的、概念的“人性”主题驶去。
就像挖一锹土,原本里面应该有挖断了的树根,被切成半截的蚯蚓,还有裹着泥土的石头子,抓一把潮湿的泥土,闻一闻还有一种孕育着生命的气息。
可现在的这锹土,不是从地里挖出来的,是筛过了,又晾干了,再把一些看似像树根、蚯蚓一类的东西摆放在里面,是一锹没有生命的假土。
改编到最后完全陷入编故事的状态,就算影片会很好看,但原来小说里的魂却丢了,找不到了,所有嫁接上去的情节都像是装上去的假肢,和原来自然生长的东西产生了强烈的排异,而原来的树木又长不出来新枝。
无意间看到编剧竟然是莫言,怎么回事?
哪里出了问题?
这样的组合怎么在剧情上犯这种错误?
是不是老谋子又犯轴了?
一加一竟然小于了二。
看这电影,前面六分之五还好好的,突然一辆大卡车开过来,我就坐不住了:完了。
这种编剧上的问题,冯小刚是不会范的,但张艺谋就是犯了。
结尾那么匆忙,好像导演导着导着家里边忽然出了什么事情,没心思再好好干下去了,慌里慌张的就快快了断了。
结果是作品的结尾不够合理,作品的完整性没能形成,成为了所有观众的、甚至还有编导集体的永远憾事,永远没法弥补了断的。
老实说,没看到车祸之前,我看得津津有味。
很久没看过这样的片子了,虽然格局不大,也不考虑更大的社会关注,但是具体入微,纹理细密,也称得上是认真细致的;作品的风格--镜头上和表演上--力求朴实无华,非常生活化。
张艺谋很喜欢喝擅长记录的风格,如《一个都不能少》,真切感人。
这是冯小刚未能做到的。
老谋子的另外一部现代都市生活电影《有话好好说》虽然镜头上追求实验性,但是因为叙事策略和表演风格的原因,仍要把它与这部《幸福时光》划归一类。
这两部电影和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没完没了》相比,没有太多的优势。
比较来看,在主题上,冯小刚要做一些轻松娱乐的戏;张艺谋则要在深度上作势深挖,可惜成效并不理想,他只是表达了现代人伦理道德中某一环或某一部分的忧思。
可是他忽略了群众的思维能力,缺少创造性的观点和观念。
大家可能都感觉到了他的吃力。
冯小刚相对来说则是比较游刃有余,不会那么执拗的就一类事情表达或宣扬自己的并不高明的见解。
当然,《手机》、《一声叹息》对于社会变化发展的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主动进行了探讨和思辨,但是成绩并不如别的作品明显。
可是这两部作品并不比张艺谋的这两部差。
反应现实问题的电影中,杨德昌的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他的结构严密,故事紧凑,反映了其人认识上的深度。
然后再说电影所反映出来的导演的精神世界。
拍出这样的一部电影,表现出张艺谋导演对于伦理道德问题的关注状态和认真态度。
这当然是一个好的艺术家不可缺少的优秀品质,但是如何表现,关系也很重大。
表现一种道德拷问主题的电影,韩国电影喜欢用主人公的愧疚感来达成人格的救赎,如《薄荷糖》、《援交少女》都是力量充沛以致达到激烈残酷程度的。
这当然不是说这种方法是唯一的,但也不能否认其震撼人心的能量。
那么《幸福时光》应该如何结局呢?
我一时也回答不了,回答这种问题,需要“智慧”。
知道看完了,跑到豆瓣上来做记录,才发现原来是张艺谋的片子。
完全没有想到,还以为是刚拍得片子。
看来是我自己够火星的了。
什么都挺好,就是情节太滥了,尤其是结尾,非常之不合理,虽然是文艺作品,有权利不合理(或者称之为高于生活),但是还是让我感觉十分的做作。
很多细节上交待不清,所以整部电影看起来非常的零碎,像是散文或者小品文。
一袋薯片,一盒葡萄汁,一个半小时,我倚靠窗边,看完了这部16年前的老电影.我很惊讶,这样朴素的小人物电影,竟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出自同一导演.这样的惊讶,不亚于得知研究尼采的周国平去写鸡汤.关闭播放器,我打开朋友圈浏览,打算随后发出这段写好的文字和图片.在看得不算太多的动态里,竟有3条是轻松筹对于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这是一个社交型众筹网站,从新疆的葡萄到geek自己研发的充满科技感的炫品均可;但对大多数人,点开轻松筹的链接意味着看到另一个个体和家庭的不幸.自轻松筹问世以来,我看到的形形色色的链接已超过百个,ta们来自华北的平原,西南的盆地,ta们长幼性别各异,但都面临生死考验而缺钱医治.无奈只能把自己的不幸告知大家,把病历、身份证明和躺在病床的无助衰容放在网上,以乞一线生机.互联网放大了痛苦,互联网让我们更接近真实在过去你并不能这般清晰地知悉如此多的不幸,但这些不幸,又是真实客观存在,躲不掉避不了地摆放在那里.脑海浮现去年9月在shift老校区,那个请求抱我一下的胖女孩,她大概已经不在人世了.这电影,让我想起10年后上映的同样小成本,同样故事情节发生在没落厂房,同样票房惨淡的文艺片<钢的琴>,对这部我评分极高的电影,我想用吴晓波那篇<中国工人阶级的忧伤>来推荐已经足够.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871966/电影画风同样让我想类比的,是贾樟柯的作品.这个从山西走出的电影导演,一直在电影中表现小人物、小个体在大背景、大时代下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起伏;他作品挑战当下,忠实记录真实的当代中国的风貌.他一直发声:'不能因为时代高速前进就忽略那些没有赶上时代列车的人'.好多人不喜欢他陈黯平落的叙事和残酷黑色的结局虽然这是真实世界的直观反映.我一直觉得,在青春校园烂片刚有消停,羽皇大战冰族王子的玄幻电影又将轰炸荧屏,并不讨喜迎合的贾氏风格和贾氏作品,不是太多而恰恰是太少.许多年后,这些曾靠特效和狗血剧情,用'校园''青春'撩拨观众的心,靠明星偶像保障票房的作品都会被深埋尘埃,但是<三峡好人>和<山河故人>,很有可能会被爱好历史的后人翻出新赏这是电影在娱乐功能外更大的功能.我不由想起巴尔扎克,他自诩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以91部小说和2400多个人物如是反应了几百年的法国社会.当时的国王王后都不再了,严苛的政策法令也解禁重生,活跃在各个舞会光彩夺目的交际花也已经陨落成泥不知所归,也没有人会再为当时可笑的闹剧和与权威的冲突而噤若寒蝉.这部惨淡的电影过后,作为导演的张艺谋拍出了许多大卖特卖的商业大片,这些电影多华丽壮阔,气势恢宏,他成为中国最成功最有票房保障的电影导演之一.而小他一代的第六代电影导演贾樟柯,则是不温不火,时而被禁,时而发声出来宣传,隔几年拍出一部关于小人物的电影.而更新一代的从作家从主持人等转岗而来的导演们,则更简单粗暴和直接,但他们依靠人气和舆论运作,总能收获不差的票房.的确,对于这些进电影院消费的生力军的年龄群体,他们的作品更合这些年轻的男男女女的胃口.很久后,也许是过了几代人,总有人会意识到'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事情时时代代都在发生,叫好不叫座的电影作品,也会永远永远存在.而稍稍能做的,是请那些此刻还在坚守的电影人,收下我微不足道的敬意.
这是个悲剧,表达的东西太多,而显得乱,气球越吹终究为破的,配音不是不好,而是没有配到点子上,老赵是个悲剧人物,许多东西情节如果往深处刻画。
绝对是一部好电影,可惜都是点到为止。
老赵最后得到了救赎,他想作为一个父亲去照顾那个盲女。
两个怀着不同愿望的人物。
终究是个悲剧,我一直在想盲女的离开真的可以得到幸福吗?
对,也许这只不过是个短暂的幸福。
董洁演技好评。
台词有待提高,深挖的东西很多。
我在想盲女如果被送到盲人学校会不会好一点,可惜这只不过是愿望,中国经济的发展割舍了很多东西,抛弃了很多价值,也许这次是编剧想表达的东西。
老赵一生是孤独的他是他想有个家,有个和人说话聊天的家,然而他到中年始终无法明白这个家到底会怎么拥有,是欺骗是谎言?
也许什么都不是,知道和盲女相遇他才明白家不是用谎言换来的。
谎言中有破灭的时候。
这到底是社会的悲剧还是小人物自身的悲剧。
我想也许两者都有吧。
电影有几个片段我以为会像查理·卓别林的《城市之光》发展,但是那封信又让我觉得也许编剧也表达很沉重很无奈的主题,也许这就是中国的现实,也是小人物悲剧命运的现实。
记得高中语文课本有篇文章叫《提醒幸福》,应该能很好的诠释什么是幸福。
但那时涉世尚浅,生活经历少,对幸福的感悟也不会太深刻。
有亲友和老师夸奖了,有好吃的了,就觉得开心。
可以说对幸福的认识比较幼稚,没太多意识。
电影《幸福时光》里主人公幸福感的来源,跟《提醒幸福》中的幸福来源是一样的。
即幸福跟金钱、地位、荣誉、个人形象无关,那是人心灵的一种感受,与你对生活中得失喜乐的态度有关。
《幸福时光》是取材于莫言的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看似轻松的标题,实质是悲剧故事。
主人公吴颖双目失明,遭受不幸,但生活仍然流星般地给她滑过了畸形的幸福。
生活的悲剧,激发出了善良的人们心中最大的怜悯和同情,幸福之花阴差阳错地从中悄然开放。
再看《幸福时光》,总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老谋子《活着》之后,已经死去。
老谋子的喜剧,总有悲剧的命运。
《幸福时光》里有个桥段——按摩床的洞挖的太大,李雪健老师趴下的时候,差点钻进去。
每次看到这,我都不禁为老谋子的喜剧因子叫好。
可惜,这位陕西兵马俑的喜剧因子还是太少。
就像我接触的陕西朋友,敦实有余,喜感不足。
或者说,喜感太不外漏。
喜剧——悲剧的交互转换,是某些喜剧大师调侃世界的追求。
默片时代的卓别林,诠释了喜剧的悲伤。
唯独美国小杂种不讲究这点。
这种传统,目前只有中国电影人在努力传承。
要不怎么解释中华民族的喜剧电影一部接一部的烂?
也好,对于苦难深重、喜欢把苦难当成炫耀的资本的中华民族,确实需要轻松一点。
我们正在做的就是坚决忘记苦难,彻底末日狂欢。
让我们时时刻刻都有“幸福时光”吧。
结尾部分,赵本山生死未卜,追求的胖女人知道他没钱后甩了他,他在失恋巨大的悲痛中还不忘给董洁写了那封信,还不忘给董洁对于未来的信心,非常善良朴实的人,虽然是欺骗,但非常暖。
可惜老赵出车祸后,没能亲口告诉她,等到付彪得知了老赵的心思,急冲冲的回家准备念的时候,董洁已经走了,董洁不想让自己成为大家的累赘,她是比较要强的那种女生。
她选择了离开,正好错过了这份老赵对她的这份心意,导演最后的长镜头中,把那封信当背景音念了出来,再加上非常悲伤的bgm,让人忍不住落泪。
董洁无助的走在大街上,她以后怎么办呢?
无亲无故,又那么的瘦小,又看不到东西,又没有钱,又知道自己的眼睛可能永远都治不好了,知道自己的爸爸可能永远都不能来接自己了,她就像一只小蚂蚁一样,随时都可能被“踩死”,未来对于她来说,前景一片黑暗。
当我想到董洁未来的路时,不禁哭了出来。
你看,老赵他们虽然没有钱,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同时也没什么文化,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是他们的心是善良的,淳朴的,在得知董洁的情况后,都积极主动的来帮助她,给她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无论如何,这段短暂的相处,是董洁的“幸福时光”。
不错的名字。
真正的“幸福时光”旅馆,转眼就变成了空中楼阁;盲人的幸福按摩也是镜花水月,鲁棒性太差,一下子就被“看”穿;老赵对胖女人的追求也很快让他梦想破灭。
现实是很残酷的,在这悲惨世界里享受好自己的幸福时光吧。
个人认为是张艺谋最失败的电影
为三枪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3NzE3MDQ=.htm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gyMjE4ODQ=.html
连大胖妇女都能将就的小人物却能有不带同情的善良,可贵
“影片最终陷入了道德伦理的自我循环状态:因为善良,所以善良。”不太懂为什么大家喜欢引用这个评论,我倒觉得是“因为无奈,所以善良”。老赵的本性是善良的,但这不是原因。天花乱坠的夸大是要付出代价的,最后老赵的死某种程度上也有咎由自取的成分在,虽然是幸福时光,但却有深深的悲凉感。
重看一遍。发现以前有些低估了。为了BS某些白痴,再提高一星。
谁他妈能想到呢?国师2000年就拍出了拉丝狗镇的镜头 妙的
最近看董洁那档子事想起还看过这片子,居然编剧是莫言...这破东西。
有爱心的电影。
既不好又不差的电影,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剩下几个似是而非的镜头
my professor is so sex obsessed..
两分全给董洁
怎么有人能把电影拍成这样呢。
谋女郎可能都有一个特意点吧,就是长得很有辨识度,不见得是最好看的,但确实都有过目不忘的特质。董洁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谋女郎,当年那个干瘦简单的盲女角色还是演绎的挺不错的。现在也是人近中年了难免有些落寞了,希望那朵曾经盛开的白梨花能够再次焕发自己的荣光吧。
董洁真的像一朵百合花。
赵本山在张艺谋的电影里面就压根儿不适合做主角!
就差结尾包饺砸
本山大树和董洁很可爱,很好的一部电影,其实何必对国产电影那么苛刻呢。
算有点意思吧
看到了当年的某条短评,花边最少的谋女郎,一下不禁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