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史前巨鳄3

Lake Placid 3

主演:Colin Ferguson,Yancy Butler,Kacey Barnfield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史前巨鳄3》剧照

史前巨鳄3 剧照 NO.1史前巨鳄3 剧照 NO.2史前巨鳄3 剧照 NO.3史前巨鳄3 剧照 NO.4史前巨鳄3 剧照 NO.5史前巨鳄3 剧照 NO.6史前巨鳄3 剧照 NO.13史前巨鳄3 剧照 NO.14史前巨鳄3 剧照 NO.15史前巨鳄3 剧照 NO.16史前巨鳄3 剧照 NO.17史前巨鳄3 剧照 NO.18史前巨鳄3 剧照 NO.19史前巨鳄3 剧照 NO.20

《史前巨鳄3》长篇影评

 1 ) 法国人吃这种东西为什么蒙头?

看了电影《法式火锅》,里面有个场景以前从未见过。

法国人在吃一道菜的时候,竟然用白布蒙着头,看起来像举行某种诡异的仪式。

这道菜是烤圃鹀(wú),据说是法国人最禁忌的一道珍馐。

电影里没怎么表现捕捉、喂养圃鹀的残忍,更多的是展现热油浇在肉皮上,油脂所散发的香气,以及那群绅士蒙起头享受美食时发出的不怎么令人愉悦的吞咽声。

男主说:“圃鹀肉,集市上买的,远不如这里的鲜美,我们的朋友奥古斯丁用白小米喂养它们,一等到它们长成肥美的小脂球,就煺掉它们的毛但不清空它们的内脏,才能有如此美味。

只听他这么讲,未必能体会圃鹀这种小鸟在成为美食之前经历过什么,以及为什么品尝它的时候要举行蒙头“仪式”。

据说圃鹀的制作过程非常残忍,厨师在抓到圃鹀后会把它们养在一个黑色的密闭的笼子里,因为圃鹀在白天不怎么进食,到了晚上才会大吃特吃,有时一晚上能把自己吃胖一圈。

在密闭笼子里养着的圃鹀毕竟是少数,这么养着供不应求,于是法国人想了个办法,用细钢针把圃鹀的眼睛戳瞎,让它误以为是黑夜,不断喂养谷物,让它不断进食,长成一只“小脂球”。

人类总是能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提高产量,给自己带来便利。

以前听朋友说,广西那边的火龙果种植基地,到了夜晚能看到灯火通明,因为广西的纬度有限,要想提高火龙果的产量需要补光,让火龙果以为是在白天,努力生长。

有些事要看折损和收益的比率,虽然偶尔也会觉得火龙果很惨,被骗着生长,但植物和动物带来的冲击还是不同。

火龙果这样种植还可以持续发展,但法国人硬生生把圃鹀吃到几近灭绝。

欧盟于1979年将圃鹀列为保护动物,在动物保护组织的抗议下,法国人也跟进立法,于1999年命令禁止捕猎圃鹀。

再说回到圃鹀的制作,长成“小脂球”的圃鹀会被活生生地浸泡在雅文邑(法国顶级白兰地之一,号称世界上最早的“生命之水”)中,这样不仅使圃鹀带有白兰地的醇香,还可以减少烤制过程中肉质的收缩,以达到鲜嫩的目的。

最后厨师会把酒浸后的圃鹀进行煺毛、烤制,食客们会趁热将圃鹀一口吞咽下去。

英国作家杰里米·克拉克森在他的书中写道:“圃鹀确实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东西。

咬上一口,骨头酥得就像沙丁鱼。

那味道,怎么形容呢?

就像在鸣禽的肉上加了一层鹅肝酱。

”圃鹀这种被禁止的美食一直牵动着老饕的心,不仅法国总统密特朗在临终盛宴上品尝了好几只圃鹀,而且它也在王尔德、伍尔夫、翁贝托·埃科等人的作品中作为一道佳肴登场。

法国人也许明白这种吃法过于贪婪和残忍,于是就有了用白布蒙住头,不让上帝看到的“仪式”,当然也有人说这样有助于笼住烤圃鹀的香味,让食客们细细品尝。

为了敬畏上帝、蒙起头来吃圃鹀的做法像成语“掩耳盗铃”,真不知道该形容他们虚伪还是“文明”。

不久前看的电影《一次别离》中,信仰伊斯兰教的伊朗底层人瑞茨,撒谎、做伪证可以,但是让她用手摸着《古兰经》发誓说自己没撒谎,这件事不行。

于是便有人觉得有宗教信仰的人诚实,毕竟有一层道德的约束。

这层约束难道不像品食圃鹀的人头上蒙住的白布吗?

它不仅什么都没有隔绝,反而放大了吞咽圃鹀时那种令人不愉快的声音。

 2 ) 是美食,更是激情

《法式火锅》可能是2023年出炉的各类文艺电影中最慢热的一部,一方面,导演陈英雄还是以他一贯的方式在拍电影,持守着他一贯的风格;另一方面,这部作品看上去也比较难以满足那些对艺术思想性有特别追求的观众,特别对中国观众而言,《法式火锅》这个中译名更倾向于把电影定位成一部美食片,从而淡化了它的法语原名《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多丹·布法特的激情》)中形而上的倾向。

当然从影像的内容本身来看,确实很有些美食片的意味,不过,与其说它是在拍摄美食,倒不如说是在持续地展现制作美食的过程以及与之关联的环境。

美食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元素,而是一个入口。

电影的开始,天色微亮,女主角欧仁妮穿着家常衣裙缓步来到田埂间,采摘当天烹饪需要的蔬菜。

镜头一转,男主角多丹起床,询问女仆是否准备好洗澡水,女仆回答:“再烧一桶水就够了。

”一天的生活由此拉开帷幕。

然后,就是那个著名的长达20分钟的烹饪场景。

依据传统烹饪节目或美食剧集的拍摄手法,比如前些年大火的日剧《深夜食堂》,一般情况下,烹饪的镜头都不会超过五分钟,大略地展示一下剧中角色处理食材的过程就结束了。

而陈英雄却如此有耐心地去展现一个几近完整的做饭全过程,这考验的其实是观众的耐心,为的是让观看者自己意识到他们正在进入的是一部反出此类影片一贯表现形式的独特作品。

研究叙事学的理论家通常会认为,叙事是一种时间行为,故而主流影视作品的叙事进程,它何时开始进入,何时达到高潮,何时走向尾声,决定了它的时间长度,也同时被时间长度所决定。

面对一部预计时间长达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如何叙事是导演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但显然,陈英雄并不愿意以主流电影对叙事时间的要求来规定自己的电影,他要在作品中重塑叙事时间,并将一种特别的时间观念传达给观众。

那么,这种别具一格的时间观念到底指向什么,意味着什么呢?

镜头慢慢略过屋外的阳光,厨房的布置,料理台上的器皿,转向欧仁妮和多丹处理食材的动作,女仆走来走去,皮鞋踩地的声音咔咔作响,烧水、制冰、点火、翻炒、尝味、沉思……各种细微的声响,包括锅具碰撞发出的声音,伴随着最具体的料理动作在观众的眼前缓缓流淌,给人留下足够的机会去捕捉哪怕最不起眼的细枝末节。

这种对最日常化的生活细节长时间的反复表现,表面上看是在精细模拟日常本来的面目,但导演真正的意图是,引导观众去适应一种由各类细节,包括动作,光线和声音所共同构成的节奏。

这是一种生活的韵律,或者说,是一种对节奏化的生活的捕捉和重塑。

当生活以劳作作为最具体的形式,它是具有音乐性的,而这种音乐性又与画面合而为一,构成深刻的形式意义。

类似的表现手法,无论是在近期另一部优秀的电影,维姆·文德斯的《完美的日子》中,还是在陈英雄自己早年的处女作《青木瓜的滋味》中,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此类风格近似的电影又被称为“生活流电影”,它的重点其实不在“生活”,而在“流”,即生活的形式。

文德斯在《完美的日子》中聚焦清洁工平山每天的生活,他的拍摄方式就是赋予他的一切活动一种平稳和持续的节奏感,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从具象化的日常表层细节中抽离出来,去感受那种节奏,去理解那种时间。

故而,在导演看来特别的时间观念指的并不是刻意炮制出一种生活的仪式感,而是揭示生活本身已经拥有的形式,并且这种形式并不仅仅来自于生活的细节本身,更来自于人对生活的体验,或者说,“激情”。

当然,对美食的激情只是多丹诸多欲望中的一部分,女性,也就是欧仁妮,看上去更是他激情的源头。

欧仁妮是他多年的厨师,负责将他对美食的构想和体会变成一道道具体的菜肴。

她是他最亲密的合作者,也是最能了解他各种意图的人,甚至在身体上他们也有极其亲密的关系。

但多丹并不因此满足,他渴望着欧仁妮能成为他的妻子,被他完全拥有。

众所周知陈英雄擅长塑造女性形象,此次更是将女主角朱丽叶·比诺什那沉静而松弛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与同期在法国上映的另一部突显女性形象的作品《坠落的审判》不同,如果说后者理解女性的方式是将一个女性个体从一段关系(夫妻关系)中剥离出来去推敲审视,那么《法式火锅》则是让这个个体回到一段关系中去。

因此,导演茹斯汀·特里耶要面对的是关系中破裂、冲突、不和谐的那一面;而陈英雄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要在一段看似已经非常和谐的关系中去探寻欲望的本质。

影片中第一次出现多丹向欧仁妮求婚的场景,是在一个月夜的花园里,他们相处的状态看上去完全就是多年的夫妇了,然而,欧仁妮还是再次拒绝了多丹。

相似的拒绝,还出现在多丹的美食家伙伴们邀请她与他们共进午餐的那个场景里。

她站在灶台边,有些不知所措地对他们说:“我是属于这间厨房的,并且你们吃的每一道菜我都已经尝过。

”言下之意是,我与你们最深刻的交流已经借着我亲手烹制的菜肴完成了,这在我看来,就是最合宜的“关系”,不需要再推进。

我不愿离开我的厨房,而你们,则是属于餐厅的。

有人可能会认为欧仁妮作为一名女性缺乏进攻性,过于传统,但拒绝本身其实是一种非常主动的态度,欧仁妮借此表达了她的观点,她认为最好的关系是在它已经自然呈现出来的气息与特质中被把握并享受的。

于是,烹饪的过程成了她理解一切的支点,包括她的灵魂伴侣多丹,既然在烹饪中两人已经有了这般程度的契合,那么就没有必要再进一步了。

欧仁妮并没有成为多丹欲望投射的对象,在拒绝求婚的背后,其实是她对成为“女神”的反抗,这种反女神的本色,通过比诺什游刃有余的表演显得很有说服力。

不过,当欧仁妮知道自己身患重病之后,就决定答应多丹,这是一个充满了奇妙韵味的“反转”,如果称得上反转的话。

他们都知道她已身处死亡边缘,因此她完全知道他会在什么时候再求婚,而他也知道这次她会有所回应。

他们彼此配合,不是为了迎接未知,而是为了留住已知。

欧仁妮心中最神圣的时刻是关于“邂逅”的,在最后一次谈话中,她向多丹袒露了自己对此的憧憬和满足。

然而这“邂逅”并非源自于意外,而是基于足够笃定的预判和足够耐心的期待。

带着对这样一种对“邂逅”的执念,她固守女厨的身份,直到生命尽头。

欧仁妮的主体性,或者说在她作为女性的自我意识中,有一种隐匿的“我执”,只是不表现为进攻,而是表现为隐忍和坚守。

很多评论提到这体现了一种东方式的“女性美学”,不过导演陈英雄12岁就因战争逃离出生地越南,跟随父母来到法国,故而仅使用地域的概念来辨识其电影美学的特征,虽然不见得无效,却也未免简单了些。

就如多丹这个不言而喻的“欲望主体”,身上就有着与欧仁妮非常不同,却又能构成微妙呼应的特质。

电影中最美的一处外景,拍摄的是订婚宴结束后两人漫步丛林的场面,仿若回到伊甸园。

他们随意表达着自己对季节的感受。

多丹说,所有的季节都为他所爱,第一滴雨水,第一片雪花,壁炉里第一捧火,树梢上第一株嫩芽,这些周而复始的季节变化,都让人欣喜不已。

欧仁妮却回应说,她只喜欢夏天的炽热,这会让她回想起自己每天处理的炉火,她认为自己只属于夏天,也会留在夏天。

除了暗示自己的死亡,欧仁妮对季节的感受其实很符合自己性格中“我执”的那一面,夏天,或也可理解为“激情”的自然式表达。

多丹就不同了,他的身份是美食家,被朋友们称为19世纪法国美食界的“拿破仑”,影片中多次出现他用丰富而精准的语言体会和品鉴美食的场景。

对食物丰富的感受力和评价能力意味着拥有一种可以在事物中捕捉价值和美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又必须建立在与评价对象保持适当距离的基础之上。

所以多丹亲自下厨制馔的能力非常有限,在这个意义上,他依赖欧仁妮,但不仅是欧仁妮,他更需要依赖他的激情,这激情将他引向任何一种美好的事物,却又不至于长久地占有它。

对于一个美食家来说,好奇心,必须在终极的意义上胜过占有欲,这既塑造了多丹,也成就了欧仁妮的选择。

在影片的最后,导演用类似于“番外篇”的方式将多丹与欧仁妮进行了对调。

此刻,那个总是淡定自若的欧仁妮变成了提问者,她问多丹,是如何做到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对她的包容与恒心?

多丹答:“圣奥古斯丁说过,幸福,就是继续渴望已经拥有的事物。

”欧仁妮接着问他,她究竟是他的妻子,还是厨师?

多丹沉吟片刻,说:“我的厨师。

”这个始终对欧仁妮抱有热望的男人,虽然常常陷于无法拥有挚爱的失落心境,但在根本上,他守住了“继续渴望”与“已经拥有” 之间微妙的平衡。

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有形的美食还是事实上的婚姻都已不再是影片最终的表达,Passion,无论是译成“激情”还是“欲望”,将其作为存在的一种本质状态来展现,构成了这部作品真正的思想根基。

陈英雄的电影其实是高度观念化的,这或许和他本科期间主修哲学有关。

然而,他的思考虽然极为抽象,他的镜头表达却又如此具体,显然并不愿依靠影像本身直接抛出那些观念,这是对电影作为视觉艺术的极大尊重。

但也因此,影像和观念二者才能始终保有朝向彼此,但又不完全占有彼此的状态,就像多丹与欧仁妮的关系那样,带着无限的阐释可能性抵达观众的内心。

艺术作品的最高价值不在于它是完美的,而在于它的流动性,在创作者、作品、欣赏者和现实语境之间,它始终被理解着,诠释着,却无法完全地确定下来。

思想虽然是任何艺术作品的灵魂,却不能以结论的形式出现在作品中,而应该以可能的方式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包括观赏者的精神世界中。

在这方面,陈英雄或许不是最好的哲学家,但一定是优秀的艺术家。

作者按:此文刊于《北京青年报·北青艺评》2024-6-5

 3 ) 戛纳最浪漫的电影,一个关于法餐的爱情故事|陈英雄访谈

暌违七年,越南裔法国导演陈英雄(Anh Hung Tran)的最新作品在今年戛纳电影节首映后引爆了话题。

《法式火锅》(Pot Au Feu, 2023)的美食题材、非常规电影语言、以及法兰西文艺女神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与演技派演员伯努瓦·马吉梅尔(Benoîte Magimel)的浪漫演绎,都使影迷们难以将视线移开这部趣味性十足的作品。

对陈英雄来说,这部电影的拍摄也充满了挑战与趣味。

《法式火锅》剧照本采访于2023年5月27日发布于Variety原作者:Elsa Keslassy法国越南裔导演陈英雄的《法式火锅》可能是今年戛纳电影节角逐金棕榈奖的电影中最激进的一部。

这部充满了感官愉悦的影片设定在19世纪末的法国,以一场令人垂涎欲滴的烹饪戏开篇,这场戏持了近40分钟,以极简的情节刻画出了男女主角间爱意渐浓的浪漫氛围。

虽然陈英雄以戛纳金摄影机奖获奖作品《青木瓜之味》(The Scent of Green Papaya, 1993)和威尼斯金狮奖获奖作品《三轮车夫》(Cyclo, 1995)而闻名,但是他告诉《综艺》(Variety)杂志,他相信《法式火锅》不仅能打动美食爱好者,也可以打动其他普通观众,而电影的映后反响也证实了这一点。

《综艺》杂志的影评人称赞这部电影带给观众“美的愉悦、感官的沉溺以及蕴含在烹饪艺术中的人文关怀”。

《法式火锅》剧照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885年的法国美食界,它的梗概基于马歇尔·鲁夫(Marcel Rouff)于1924年创作的小说《激情美食家》(The Passionate Epicure)。

小说讲述了虚构人物:享乐主义的多丹·布凡(Dodin Bouffant)的故事,这一人物的灵感来自于著名的法国美食家尚·安特姆·布里亚-萨瓦兰(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

电影则是关于尤金妮,一位备受尊敬的厨师,和她已经为之工作了二十年的美食家多丹之间的关系。

随着彼此越来越亲近,他们的纽带逐渐演变成了一段浪漫的感情,也催生出了令世界上最杰出的厨师都刮目相看的美味佳肴。

当面对尤金妮对承诺的犹豫时,多丹决定开始为她烹饪。

这部电影标志着法兰西女神朱丽叶·比诺什和演技派演员伯努瓦·马吉梅尔的重聚,他们在1999年主演迪亚娜·库里(Diane Kurys)的电影《恋恋红尘》(The Children of the Century, 1999)时相爱,并育有一名女儿。

在《法式火锅》中,二人的对手戏十分动人。

在接受《综艺》杂志的采访时,陈英雄提及了拍摄精致烹饪场景时的挑战、看到比诺什和马吉梅尔重聚的喜悦,以及十八世纪法国美食在影片中的地位,还谈到了他的梦想——拍摄一部有关佛陀的电影。

《法式火锅》剧照以下是采访正文,记者-Q;陈英雄-TQ:您是否预料到《法式火锅》会在戛纳赢得影评人如此高度的赞誉?

T:请原谅我的坦白,但每次我拍一部电影,我总确信它会大获成功!

我坚信人们会喜欢它。

Q:您为什么想拍一部关于美食的电影?

T:对我来说,重点不是电影的主题,而是在呈现美食的过程中,电影拍摄所遇到的种种挑战。

我首先遇上的挑战就是要拍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

一开始的构想是将美食融入一段爱情故事中,看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对烹饪艺术有着相同的激情,一起生活逾25年,如何形成一种精神纽带。

Q:您为什么想改编马歇尔·鲁夫的小说?

T:当我阅读这本小说时,有几页是关于食物的,它触动了我,激发了我的灵感。

电影从小说开篇展开,就像是一部前传。

这个虚构的多丹角色一直备受人们喜爱,他促成了一个美食家俱乐部的建立。

在巴黎甚至有一家餐厅,这是前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的最爱。

直到今天,南法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晚宴,特别提供了小说中王子给多丹的菜单。

我实际上是通过读吉姆·哈里森(Jim Harrison)(注:美国诗人、小说家)的一本书了解到这个晚宴的,他曾参加过其中一次盛宴。

《法式火锅》剧照Q:您的电影还表明,美食在法国历史和外交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T:是的,美食在外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所有那些伟大的厨师都受命于王子和国王。

当大革命爆发,贵族开始掉脑袋了,厨师们就发现自己失业了。

这使得皇宫周围兴起了餐馆和妓院,人们会去那里享受美食和肉体带来的感官愉悦。

这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景点。

法国人以他们的生活礼仪(savoir-vivre)而闻名,并创造了一个观念,即为了达到和谐,一顿饭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上桌。

就算是拿破仑,他本人并不在意吃食,也深知餐饮在外交谈判中充当润滑剂的重要性。

这就是为什么他会把一座城堡赠送给查尔斯-莫里斯·德·塔莱朗-佩里戈尔(他的外交部长),并让他雇一位厨师,安托万·卡雷姆(Antonin Carême),作为他的耳目。

而在卡雷姆去世十三年后出生的奧古斯特·埃斯科菲耶(Auguste Escoffier)(注:法国媒体称他为西餐之父),则将法国美食带入了现代,并推动了餐饮的工业化。

Q:《法式火锅》以一段长达40分钟的烹饪戏开始,描绘了一顿餐食的精心准备。

即使在烹饪节目中,我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

T: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在银幕上展现一些观众前所未见的内容,同时,这些内容却是十分质朴的,没有多余的华丽元素。

我当时觉得,如果我们以电影化的方式拍摄下这一烹饪场景,它必定会美妙绝伦,就像一场芭蕾舞。

《法式火锅》海报Q:片场要处理如此多的食物,你们怎么应付的?

T:对于皮埃尔·加尼耶(Pierre Gagnaire)(注:知名法餐厨师)和我们的现场顾问米歇尔·纳夫(Michel Naves)来说,情况相当复杂,令人困扰。

因为他们看到我们先拍摄已经烹饪好的食物,然后再拍摄生食材。

我们用了大量的食物来拍摄!

比如,制作法式火锅时,我们用了40公斤的肉!

Q:你们怎么处理那么多食物的?

T:我们把那些食物全吃掉了!

剧组很庞大。

我们应该是伙食最好的片场。

每天早晨我来到拍摄现场,没人注意到我;但是当米歇尔到来时,所有人都会为他鼓掌。

我有点嫉妒他,他把我在片场的导演光环偷走了。

Q:在这么多年后,将朱丽叶·比诺什和伯努瓦·马吉梅尔重新聚在一起,您感觉如何?

T:他们都是很优秀的演员,非常专业。

他们很快就进入了各自的角色状态。

了解他们二人在现实中的故事,并看到他们在银幕上演绎这个故事,对我来说非常感人。

在拍摄过程中,有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时刻,比如朱丽叶给了多丹一个吻,尽管这个动作没有被写进剧本,伯努瓦便感到不知所措,问我:“这不是在剧本里的吧?

”或者有时,伯努瓦会忘记台词,告诉我:“抱歉,我迷失在她的目光中了”。

Q:您有没有梦想要拍的电影项目?

T:我的梦想是拍一部关于佛陀的电影。

人们对他的了解太少了。

他不像耶稣基督那样吸引人,但我认为拍一部关于他的电影会非常有趣,因为他的精神遗产非凡卓越,并且跨越了二十五个世纪。

他在这个世界上治愈了如此多的人,他的教义应该被人了解。

我还想在越南拍一部全部由女性演员出演的电影。

译者:chan©《法式火锅》(Pot Au Feu, 2023)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版权方

 4 ) Pot-au-feu法式浪漫

法式火锅 (2023)7.72023 / 法国 比利时 / 剧情 爱情 历史 / 陈英雄 / 朱丽叶·比诺什 伯努瓦·马吉梅尔Pot-au-feu法式浪漫🥘 饮食为题,饲以长镜头烹饪前菜,不免联想到《饮食男女》。

同样,《法式火锅》并非仅停留于饮食层面,关于「情感」的思考,才是叙事内核。

长镜头过后,留给观众的真问题是「是过程?

还是结果?

或许,注入情感元素的烹饪,既是结果,也是过程。

品味着熬制而成的勃艮第酱汁时,若能细味其中香料,就能在思绪中回溯料理的全过程。

「人类真是唯一一种不口渴也要喝水的物种。

」品鉴葡萄酿制而成的红酒,代表着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

对待饮食,人类永远乐此不疲,当然也不止于饮食。

多丹的人生哲学在于「细味」。

冗长乏味的王子宴请,「煞有介事,但细看杂乱。

菜品丰富但含糊,既无强调,又无内在逻辑。

徒有大餐之表,却缺了该有的行规,正如无序的长队。

」。

于是,多丹决定以「法式火锅」这道法国平民家宴回请。

在多丹看来,无意义的堆砌没能为细味留白。

欧仁妮与多丹的情感贯穿主线。

不偏爱这金黄的秋色,欧仁妮喜欢所有的季节。

那「第一滴冰涼的雨,第一片雪花。

第一次燃起的炉火和第一朵初春的嫩芽。

」这些每年回归的第一次都让她欣喜不已。

有人说「婚姻是一顿以甜点为主菜的晚餐」,多丹说那未免太可悲了。

他愿意永远当欧仁妮的厨师,分享彼此的美味。

「幸福就是,持续渴望自己所拥有的。

」 烹饪这些小确幸,值得人们“浪费”时间。

看着看着,香味似乎隔着屏幕散发,这让匆忙中未能吃晚饭的我,陷入一种享受的“折磨”。

 5 ) 食物之城的市民,看彼岸倒影

可以找到网盘资源的片子,为什么要到电影院观看?

在我失业的2024年,通过一场又一场的观影,找到了原因。

参加广州法国电影展映观看的《法式火锅》,开票前邀请了身边的朋友和我一起抢票,鉴于片子不太出名,票价又偏高,最终还是只有最信任梁文道推荐的我一人前往了观影。

首场的票在开票一刻就售罄了,抱着是否连这种展映都有黄牛的深深怀疑,我购买了第二场的票,果真观众将巨幕屏厅坐满,在观众这么多的情况下,一部没有配乐的电影考验着在场每一个人。

坐在中间排数,整场下来没有被手机屏幕晃眼,连呼吸声也渐渐配合着电影的寂静变得悄无声息,影片结束字幕出现,现场响起了掌声,几乎没有观众离席,直到字幕走完现场响起了第二次掌声,大家此刻才起身离开。

在我全然接受对任何事情都失去耐心,那怕是溢价购买的演唱会票也会有人拿出手机打游戏,没有任何事情比录屏拍照收集朋友圈素材更重要的时代,这一场的观众让我重新看到投入和素质的存在。

开映前半小时食物之城的市民作为一名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什么都能吃的广州人,看《法式火锅》应了那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俗话。

除了我们,彼岸也有志同道合的人,请不要再只埋汰我们了!

片中完整展现了多道菜的烹饪过程,有用一堆杂鱼熬成的鱼汤煮一条多宝鱼,用两只鸡煲成的鸡汤煮一只鸡,这让广东人联想到了用鸡汤煨鲍鱼鱼翅海参(备注:不建议食用鱼翅),后面那只鸡搭配着米饭上桌,又让人联想到了海南鸡饭。

可能好的厨师,连烹饪的手法都是相似的。

只是不仅是怎么煮,连吃什么都殊途同归,片中有一道菜食客要用桌布挡住自己的吃相,这道菜吃的是圃鹀,一种主要吃粮食而被法国人视为害鸟的小鸟,远房亲戚是广州人多多少少都吃过的禾花雀(黄胸鹀),相隔万里两种小鸟都落入被人类吃到灭绝的境地,目前两者都已被例如保护级动物名单,吃用都是违法行为,但是法国人显然比广州人有更强的执念,据说今年法国人提出将圃鹀移出保护动物名单只为延续这道名菜,圃鹀对法国人而言不仅仅是食材,或者猎奇的野味,它承载的是法国独有的一种烹饪手法(极其残忍),类似开设独立部门规范锅包肉做法。

对于欧仁妮事业的成就我感触最深的是她的葬礼,参礼者都吃过她做的饭,那对抬着她棺材的手臂上的肌肉,甚至就是全赖她的饭菜才变得有力,当我们自问自己给世界留下了什么的时候,像穿着西太后出席前往公开追悼的人一样,欧仁妮的答案已经和一个个身躯融为一体,即使具化成的是男主好友微凸肚腩,那一刻也是一种让人骄傲大笑的成就。

我觉得我母亲去世的时候,我心中对母亲最大的悼念将会和欧仁妮的吃客对她的悼念是一致的,我的母亲是一个从早上买菜回来就要花半天时间在厨房忙碌的人,她从来不是全职家庭主妇,只是把这个工作当成日常的运动完成,我曾经体重严重超标,曾经憎恨母亲做的食物,时过境迁在我努力把体重减至正常又维持下来之后,我不再把问题完全归咎到母亲的食物上,我学会珍惜有一个为我煮饭的人。

彼岸倒影《法式火锅》应该是能被女权主义者接受的,毕竟在电影里追求欧仁妮的多丹实实在在地在厨房和欧仁妮并肩作战,甚至最后一个人煮了一桌复杂程度不输欧仁妮出品的大餐,这或许是全片比起多丹的富有和胃容量,欧仁妮的美貌,最让人觉得不真实的地方。

在中国好的厨师回到家也是不做饭的,而评论家走进厨房也往往只是为了给文章添油加醋收集佐料。

在浪漫的篇章里,广州人又忍不住惊讶一句,多丹给生蚝做的配料实在很有蒜蓉粉丝生蚝的影子。

生如夏花美食家往往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食材成熟的季节,欧仁妮作为厨师却最喜欢夏天,喜欢夏天的炽热,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欧仁妮能长时间站在炉火边的原因。

在这个经济寒冷的“漫长季节”里,我,一个失业人员,一个中年南方人,坐在电影院深怕身边的人会闻到我在外面游荡半天累积的汗臭,在听到欧仁妮的台词的那一刻,我也好像学会了欣赏夏天,起码留下的汗滴能证明你还活着,明明是灰色的世界却能看到暴雨后的蓝得不近人情的天空。

 6 ) 《法式火锅》:人生四季,厨房与爱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这是经典电影《饮食男女》中最精髓的一句话,食欲和情欲,是我们与生俱来,又伴随我们一生最大的欲望,而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往往会给我们以巨大的心灵慰藉。

比如,当我们与所爱之人一起品尝美食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着的不止有食物的香气,更有着浓郁的爱意,彼此的心在此时也能够贴得更近。

而说到食欲和情欲,那就一定绕不开法国,毕竟,法国既是世界浪漫主义的起源,也是西方现代美食之都,这里从来都不缺关于美食与浪漫的动人故事,而今天我要为大家推荐的,便是一部法国电影《法式火锅》,又名《火上锅》。

01看过电影《饮食男女》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在那部电影的开头里,有着一段长达4分钟的美食制作镜头,郎雄老爷子慢条斯理、技法娴熟的做菜过程,让人垂涎欲滴。

我本以为,这个以美食制作的漫长开头已经是我这辈子看到的电影里最长的一部了,但没想到,《法式火锅》这部电影却在开头用了足足30分钟,来为我们呈现出一幕完整的法国私人宴会料理过程。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电影中,少有的能将做饭过程拍的如此美轮美奂的,柔和的光线,朴素而整洁的厨房,没有浓烈的油烟,也没有紧张忙碌的汗水,只有被称为“美食届的拿破仑”的美食家多丹带领其他三位女性制作者一道道过程繁琐却又色泽诱人的美食,伴着环境音中各种动物的叫声,一切都宛如油画般美丽。

而在这一段镜头的后半部分,还同步穿插了宴会上食客们对于这些我们亲眼看着做出来的美食的品尝与评价,虽然不知道其他观众是什么感受,反正我在看的时候,仿佛也跟着电影中的人一起品尝到了这些美食,内心里不自觉地感受到了愉悦。

同时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以前总听说欧洲的宴会能长达数个小时,这确实是一场极致而漫长的享受。

而这一场“漫长”的美食制作戏,在满足了我们“食欲”的同时,也引出了片中另一个主题,那就是“情欲”。

02在影片的前半个小时中,我很自然地将女主角欧仁妮视作是美食家多丹的妻子,毕竟她的一切行为都像是这个家的女主人,但随着影片情节的展开,我却发现她并不是多丹的妻子,而是与多丹相伴多年的合作伙伴。

欧仁妮凭借着高超的厨艺走进了多丹的生活,无数个日子里,多丹研究着各类菜谱,将其描述的如诗句一般美丽而又虚无缥缈,比如“这道菜就像奏鸣曲,其中的每个部分都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和独特韵味,在力量与和谐中构成一个整体”这种乍一听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但欧仁妮却总能领会多丹的美食,将其实现为一道道冒着热气的美食。

如此珠联璧合的两人,却在同一屋檐下始终隔着忽远忽近的一层窗户纸,尽管多丹也曾多次向欧仁妮求婚,但欧仁妮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但这也并不妨碍两人一起度过许多美好幸福又充满激情的时刻。

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两人就这样一起研究食谱,将其做成菜肴,再一起吃下,共同享受美味和欢愉,虽然不是夫妻,却要比好多夫妻在一起的时间都要长,感情都要甜蜜。

我想,片中欧仁妮和多丹的这种关系,可能也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维持一个长久的亲密关系提供了一些参考。

很多时候,像婚姻这种带有某种强制性的社会关系,会让本来在爱情之中平等的男女关系慢慢成为更加倾向于男性一方的依附性关系,而这种关系会在日常的琐碎生活中,生成无数细小的裂痕,这些裂痕有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显现,也有可能会在一瞬间让一段关系土崩瓦解。

而在这部电影里,欧仁妮和多丹因为共同的志趣生活在一起,但因为没有婚姻关系的束缚,欧仁妮也可以保持最大程度的独立性,我的房门可以为你敞开,也可以为你关闭,一切的选择在于“我”,而如果成为了夫妻,这种本来独立的选择,却往往要让位于所谓的“婚姻义务”,从而会产生出很多烦恼。

03这部电影中,两人关于各自对人生四季的讨论让我觉得挺有意思。

欧仁妮喜欢炙热的夏季,她也希望自己的人生如同夏日一般的热烈,身体炙热、情感也炙热,一辈子都活得阳光明媚,没有春天的躁动、秋天的沧桑和冬天的沉寂,只有夏天永远的热烈,即便是自己死去,也是死于自己人生的夏季,用最热烈、最鲜活的状态离开这个世界。

我想,这也是她这么多年都没有答应多丹求婚的原因,只有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才能没有束缚和伤感,活得如同夏日一般灿烂。

而对于多丹来说,作为一个美食家,他太热爱生活了,即使人生有四季,他也平等地爱着每一个阶段,即使人生已入秋,他也能接受并发现秋日的美好。

因此,当欧仁妮离开这个世界之后,多丹虽然十分悲痛到几乎要放弃美食事业,但最后还是走了出来,继续寻找合作伙伴并且亲自训练欧仁妮曾经看好的学生,因为他在接受人生四季的各种美好的同时,也能接受人生四季的风霜雨雪。

两人虽然在这个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当他们谈论此事时,多丹却在最后温柔地说了一句:我懂你。

当然多丹这句话并不是敷衍,因为在最后,当欧仁妮问多丹这么多年来究竟是把自己当成厨师看待还是妻子看待的时候,多丹回答:“我的厨师”。

能理解对方的想法,不去占有和掌控对方,这就是爱情的最高形式。

04最后再来说说这部电影为什么会叫《法式火锅》这个奇怪的名字。

在片中,一位富有的王子宴请了多丹,正常宴会用料多样考究、做法纷繁复杂,看起来极尽奢华,但在美食家多丹看来,却是一场毫无逻辑和美感的“假讲究”。

而对于回请这位王子的菜单,多丹想到的却是朴素的火锅,没有任何华而不实的装饰,也没有什么别出心裁的用料,只有最朴实、最生活化的火上之锅,虽然见过许多繁华之物,但多丹之道,生活的至味和美感,都在那一锅普通的火锅里。

这一瞬间让我想到了有着日本“茶圣”之称的千利休,这位日本茶道的巅峰人物,在见识过丰臣秀吉极尽奢华的茶会和“黄金茶屋”之后,却用最朴素的茶具和茶屋给出了一记暴击,精神世界最高级的美,就在最朴素的日常生活之中。

最后,说说我觉得片中让我觉得最好笑的一幕。

多丹和几名好友用白布蒙着头吃圃鹀的这一幕,虽然十分地怪异与滑稽,但却是还原了历史上的真实场景。

原因就是这种如麻雀一般的小鸟在制作完成后,需要趁热一口吞下,同时为了防止滚烫的油脂烫伤口腔,需要在咀嚼时大口地呼气和吸气,最后连小鸟柔软而细小的骨头都一并吃光。

由于吃相过于不雅,所以要蒙上一块白布防止被别人看见,另外一个原因是这种吃法过于罪恶,蒙上一块白布也是防止被上帝看见怪罪。

上帝说:你糊弄谁呢?

 7 ) 最佳导演的privilege尽显

陈英雄真是…强悍如斯!

今天又是没怎么见过世面所以吃点好的开心得脑花变烟花的一天[抓狂]镜头和拍摄太惊艳,室外场景里是一种清透流动的暧昧,是一种南方彻底被雨浇透后凉风习习的质感,室内的烛光搭建出一种世外桃源但格外庄重的氛围,戛纳最佳导演的privilege已然尽显再次证明就跟没有我讨厌的小说题材只有没用的作者一个道理,没有我讨厌的电影题材只有废柴的导演…故事性很弱一样可以被光影诠释成很伟大且信息量巨丰富的作品,这几乎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了,而且到底是怎么想到梨和女体的…完全是天才但是我又觉得其实这部非常需要在影院环境观看,2小时多的片长没有bgm放在现在是很少见的事,但也正因为如此每一个环境音:篝火噼啪作响、鸟鸣、犬吠、猫叫、厨房里忙乱的脚步、刀叉与盘子碰触(但应该有柔化所以不显得刺耳)、人类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在某个重要但完全昏暗的环境下这种呼吸的声音几乎承担了主要传递信息的作用)、手掌抚摸身体的声音甚至能感受到体温。

电影本质在探讨的关于爱情与婚姻,事业上的灵魂伴侣以及一些其他比较隐晦from female gaze的角度我觉得得等我睡一觉再盘一盘,这些又不得不联系到导演和他的缪斯aka妻子aka合作对象的故事…总之很有意思很有意思

 8 ) “非同寻常的事发生过两次”

欧仁妮和多丹对于爱情这道菜应该怎么煮,有不同的看法。

1:35:40“您知道我是怎么度过夜晚的,因为这些夜晚有您陪伴。

但其他的那些夜晚,您想知道它们是什么样的吗?

”,“有很多夜晚,我的大门都为您而开,也有很多夜晚,我给门上了锁。

还有很多个夜晚,我躺在床上,想象着您,从您的房间走到我的房间,却一声不响。

非同寻常的事发生过两次,我想象您一声不响地走出房间,走上那段楼梯,右转来到走廊的尽头,接着再爬上后面的楼梯,再走几步来到楼上,才能来到我的房间,最后,你把手放在门把手上,只有两次,当我想象着您打开我的门的那一刻,门真的开了”这段话是观众能看到的欧仁妮对多丹讲的最后一段话,她也唯一一次在电影中露出了悲伤的神色,似乎表白或者告别,第二天清晨她就猝然离开了。

这段对话所在的位置如此重要但第一次看的时候让我觉得困惑。

在一部精心讲述身体性、物质形态的转换(烹饪)、四季轮回、人的本能快乐与渴望的电影中,这段明显带有隐喻的文字是什么意思?

电影详细地用影像交待了多次,“现实”中多丹是如何一次次从房间走到欧仁妮的卧室,而最后一次,则是欧仁妮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在她的想象中,一切显得更加漫长,更加惊心动魄。

观众只能看到烛光中比诺什动人的表情,带着残存的影像记忆,共同期待着那个“非凡”的时刻。

我认为两个由自己控制着是否敞开的卧室,是两个独立个体的隐喻;而连通它们的曲折的走廊和楼梯则是心灵上连通的实体化。

欧仁妮留了门,但多丹没来,或者相反,都代表两人在这一刻没有默契。

那她留了门他也来了就是最完美的境界吗?

在欧仁妮看来,显然还缺少一些最重要的东西,最后的“酱汁”——延绵的渴望和其与现实偶然的重叠,也就是在她想着门把手转动的时候门真的开了,这个瞬间就是“极致”的。

她渴望这种完美的状态,一种介乎于两个人和一个人的状态。

1:26:11 “您说人生有如四季,而我们已经入秋,只是在说您自己吧,我觉得我正当盛夏,等到与世长辞之时,那也仍是夏天,我喜欢夏天”,“四季都是我所爱,第一滴雨水,第一片雪花,壁炉里的第一捧火,树梢上的第一株嫩芽,这些年年复始的新气象,都让我欣喜不已” 订婚后两人林间漫步的对话,能窥见男女主人公对于“美”的理解是不同的,多丹认为每个时节各具美态,重要的是去充分体验;而欧仁妮则对“极致”情有独钟,她最喜欢夏天,因为她需要这种燃烧般的温度。

这么看来,她是比多丹稍高一筹的厨师和享乐者。

所以在影片中,多丹总是在问别人欧仁妮在哪,总是在寻找欧仁妮,他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最终也趋同于欧仁妮。

关于爱情这道食谱,她认为一切的基础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并非二人融为一体。

而发生在两者之间延绵不断的想象和渴望,是真正成就这道佳肴的秘密酱汁。

所以她在多丹求婚时纠正了他对“妻子”这个词的用法,还有在影片最后想郑重其事地确认多丹内心是否还充斥着男性的占有欲,她无法接受成为附属品,甚至只是二人永远融为一体的状态。

2:10:06如果说圣奥古斯丁认为“幸福就是始终渴望本就拥有的”,欧仁妮和多丹最后的共识则是“幸福就是始终渴望似乎拥有的”。

爱情中,两人有百分百默契的瞬间只出现过两次,但是在一起烹饪的过程中,在影片的头三十九分钟,他们似乎无时无刻不在这样的状态里,或许是导演提供的另一个角度吧:对于欧仁妮和多丹来说,一起烹饪和享受美食比爱情更接近爱情。

 9 ) “对于你来说我到底是厨师还是妻子”

法式火锅到底想说个什么……我也很想问男主到底是在找厨师还是在找妻子,还是那会法国的习俗就是必须要找女厨师,怎么面试的全是女性,但最后又找到了新的能够创造出合他口味的女厨师,最后还一个闪回以你是我的厨师为结尾,那你们当初结什么婚啊……好困惑啊这到底想说个什么,又用女主的死来渲染某种悲情,塑造成某种白月光,但事实上却是总有能代替她的?

爱意和美食相互融合相互成就?

还有那群朋友在替男主愁没新厨师的时候,突然有个人来一句“有句话我们讲的还是不够多,欧仁妮真是个美丽的女人”……这是在干嘛,毫无重点,也毫无深意,更毫无新趣,老实讲全篇看下来依旧时不时被那种特别陈词滥调的女凝给恶心到,包装以绅士和长情也依旧难掩把女性客体化的臭味,这种男的自我陶醉的爱情故事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又要点名我非常唾弃的《对她说》。

前段时间看完爱的曝光也是这么觉得,女性连爱都是被动的,女主最终实现这份爱的形式依旧选择妥协向了男主那套婚姻,她本来还想守着哪份至少可以不开门的权力,虽然这份权力似乎在婚后以他们在女主的房间睡做了变形,但这在我看来很别扭,还有就是无意义的女性裸体,想表达其实无论什么关系女主都将自己的一切交给了男主、属于了男主?

无论是厨艺还是身体?

怎么看都是男的又在自己梦想的爱情神话里神游了,作为一个现代女性无法被打动一点。

 10 ) 用青木瓜之味打开法式火锅

2023.5 《法式火锅》时隔三十年,越南导演陈英雄又带来一部美食电影。

2023.5 《法式火锅》海报《青木瓜之味》在1993年6月上映,《法式火锅》是2023年5月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参赛影片,并获最佳导演奖。

《法式火锅》的片名直译是《多丹·布法内的欲望》,那么这篇影评的标题也可以改为《用欧仁妮来解读阿梅》。

《青木瓜之味》讲十岁的乡下贫苦少女阿梅到西贡一家绸缎铺当小帮佣,十年后,阿梅成了音乐家浩民的妻子,在浩民的指导下,阿梅学会了读书认字,能诵读文章,并且有了身孕。

电影开始,夜景,十岁的阿梅进入镜头。

远景中的阿梅,包头布衫,褴褛衣裤,是遥远年代的越南。

次日清晨,阿梅出现在近景中,清澈的眼神,不谙世事的面容,是被记忆美化过的童年阿梅用十年的帮佣生涯,用每一日的日常劳作,通过细水长流的方式,达成了世俗意义上的幸福美满、社会结构上的阶层跃升,以及宗教领域里的修成正果。

三张脸同框,俯拍的仰视镜头,越南纸灯笼的竹骨架象征台阶,暗示阿梅的修行之路故事结束在阿梅感受到的胎动时分。

镜头从她沉静满足的微笑脸上,慢慢摇向到她身后一尊既似官员雕像又似含笑面目的佛像脸上。

佛是不分男女的,导演用这个镜头语言明确无误地向观众宣告了他的创作思想,不管是从哪个层面,这个结局都是导演心目中的完美之路。

1993.6 《青木瓜之味》陈英雄1962年出生于越南岘港,十四岁移民法国,大学主修哲学。

偶然观看了越南裔法国导演莱姆·勒的电影《帝国的灰尘》,对电影产生了兴趣,进入路易·卢米埃尔学院学习摄影。

1988拍了短片《南雄的妻子》,1991年的短片《望夫石》获1992年里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青木瓜之味》是陈英雄第一部故事长片,创作灵感来源于他的童年记忆,来自对母亲的回忆。

这部影片在法国摄影棚搭景拍摄,是陈英雄意象化了的美好越南,是他精神上的故乡,是理想中的越南人和他们的生活。

陈英雄把世间所有的美好都赋与阿梅与夫人,她们不争不怒,不言不语,日复一日,默默付出,隐忍善良,承受苦难。

与这两名女性相对的,是家族里男性的懦弱与无能,丈夫习惯性拿钱出去浪游,钱花完了才回家;儿子们同样不想担负责任,夫人靠变卖家产度日,儿子们出让为他们奉献了十年的女仆,丝毫不关心她的下落。

阿梅处境的艰难与尴尬,象征的是陈英雄心中的越南,苦难之地,千疮百痍。

但是她们啊,她们啊……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

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拾得忍耐歌》三十年后,陈英雄把这个故事又讲了一遍。

这回他仍然用一名女性劳作者来讲他对人生的思考,只是把主角换成了即将走进坟墓的老妇人,用一具劳作了二十多年的衰老之躯,代指导演陈英雄本身的阅历,欧仁妮就是三十年后的陈英雄,三十年后的阿梅。

三十年前摘下青木瓜的那个十岁小女孩,这一回以法国乡村女厨师的面貌,向观众讲述阿梅视角的恋爱人生。

2023.5 《法式火锅》欧仁妮是1885年的法国女性,她比一百年后的越南姑娘要坦白得多,那些阿梅用身体语言、导演用镜头画面营造的情绪和爱意,可以借欧仁妮之口告诉观众。

含蓄是东方美德、是东方审美,但太含蓄了,就是俏媚眼做给瞎子看。

用一道法式甜品“红酒炖梨”来暗示已经足够了,下一个镜头在《青木瓜之味》是不可能出现的估计这三十年陈英雄导演受到了太多的疑问,知道一大部分观众都不理解,于是这回特地安排了另一个十岁的乡村少女波利娜来到欧仁妮的身边,向她学习制作法式大餐。

让波利娜的少女身份,带领观众回到少女阿梅初到大城市的那个瞬间。

2023.5 《法式火锅》波利娜只是一个遥远的影子,这个角色的作用就是关联少女阿梅。

波利娜

阿梅波利娜怎么学习厨艺,阿梅就是怎样学习家务。

2023.5 《法式火锅》

1993.6 《青木瓜之味》波利娜不是贯穿整个电影的人物,她只出现在最重头的第一场戏和欧仁妮离开后的最后一组镜头里。

欧仁妮和多丹·布法内的情感戏,波利娜始终缺席。

2023.5 《法式火锅》当欧亚王子(瞧瞧这个头衔!

又欧又亚的,还是王子。

这个虚构的横跨欧亚大陆的王子,不就是他陈英雄吗?

法国殖民教育下的越南精英阶层的代表人物,用一道最平常的越南凉拌小菜,就跻身进了宗主国的艺术领域,这欧亚王子的身份不明而喻)用八小时的欧亚大餐宴请了法国美食评论家多丹·布法内后,多丹和欧仁妮讨论用什么菜式回请和答谢欧亚王子,多丹提出了法式火锅这个主意。

2023.5 《法式火锅》两人都对这个点子赞不绝口时,欧仁妮忽然晕厥,医生告诉多丹情况不妙,欧仁妮也自知命不久长,她向多丹讲述她对多丹的感情。

那些两人不曾共寝的不眠之夜,二十多年的共同生活中,只有两次,多丹是踏着她的心跳和盼望,精准地打开了她卧室的房门。

2023.5 《法式火锅》这里一是呼应电影一开始2:26秒时多丹起床后的脚步声,那咚咚咚的急切步履声就是他寻找欧仁妮的焦急心情。

另一个更隐蔽的呼应,是三十年前的阿梅,在等待浩民打开她房门时的期待与不安。

2023.5 《法式火锅》

1993.6 《青木瓜之味》在《青木瓜之味》里,陈英雄用整整3分钟的时长描写和展现了男主角的徘徊和勇气,阿梅的视角是空缺的,这之前阿梅有的只是沉静和劳作,以及这个时间点里的被动接受,和下一场戏浩民未婚妻的恼怒和耳光。

注意箭头处的佛像

未婚妻的愤怒后面是端凝不语的佛像阿梅是在等待,抑或是被迫接受,这是不是精进路上的考验,观众均不得而知。

只能从少女阿梅为少年浩民来赴宴时特地换上的梅红衫子,和事后阿梅身上的粉色衫子去推断阿梅的感情取向。

事后阿梅身上的粉色衫子和接过浩民递过去的书本

成年阿梅和少女阿梅并不十分相似,但这个角度,两张面孔几乎一模一样

呼应的是十年前的少女特地换上的梅红衫子这一片衷情,三十年后陈英雄让欧仁妮讲了出来。

马赛尔·鲁夫的原著小说是讲的《多丹·布法内的欲望》,陈英雄则改编为欧仁妮的欲望,终了归齐,是陈英雄的欲望。

陈英雄经过三十年的粹练,手法更加纯熟,影像和光影更加优雅,电影无可挑剔,但讲述的欲望却比三十年前更直白(老男人忽然写情欲,太可怕了)。

2023.5 《法式火锅》阿梅是在青木瓜的成熟过程中慢慢修行,种种隐喻,情欲暗涌,是初恋的滋味。

1993.6 《青木瓜之味》欧仁妮是在一锅又一锅的勃艮地汤里达到完满。

她来到多丹身边是个厨子,死时,仍然是他的厨子。

不管多丹向她求了多少次婚,并且举办了订婚宴,但到临死,她仍然是他的厨子。

2023.5 《法式火锅》

夏日订婚宴

欧仁妮想当个厨子,那就让她当个厨子等于是陈英雄说:我还是当年那个给你们剖开青木瓜的厨子。

我心依旧。

1993.6 《青木瓜之味》就像有很多作者,反反复复,都是书写一个主题。

人的初心不变,能够打动自己的,始终是那一个故事。

有的是问“我是谁”,比如金庸在巅峰期写了《天龙八部》萧峰,在创作末期又写了《鹿鼎记》韦小宝,中间还写过《侠客行》石破天,最后一章最后一句是问“我是谁”,那是他作为一个江南布衣畸零之人流落在华南孤岛对自身的疑问;有的是写“我从哪里来”,比如张承志,在写了《西省暗杀考》之后又写《心灵史》,对是高声吟唱还是低声吟哦都犹疑不定,不知孰是孰非;有的是写“我要去哪里”,比如陈英雄。

陈英雄这两部电影讲的,都是“我要去哪里”。

人生的目的,是这一生要追求什么。

片末给出了答案。

全篇结束,黑屏上打出的文字是“献给氤溪”。

献给氤溪氤溪是陈英雄的妻子陈女氤溪,越南语写作“Tran Nu Yên-Khê”。

陈女氤溪1968年5月生于越南,拍摄《青木瓜之味》时25岁。

陈女氤溪是本片的服装设计师,并获2024年第49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服装提名。

陈英雄所有的影片,陈女氤溪都有出演或制作。

2011年陈英雄导演的《挪威的森林》获第5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造型设计提名,陈女氤溪同样是被提名人。

陈女氤溪那是他的去处。

陈女氤溪和陈英雄归乡便是英雄冢。

陈女氤溪和陈英雄 戛纳电影节上的主创四人。

左起:邦妮·夏诺-拉瓦尔 Bonnie Chagneau-Ravoire(饰 Pauline波利娜)、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饰 Eugénie欧仁妮)、导演陈英雄、服装设计陈女氤溪。

戛纳电影节上的主创四人拈花一笑。

陈女氤溪 影片里的食物由米其林三星级厨师皮埃尔·加涅尔(Pierre Gagnaire)和烹饪顾问米歇尔·纳维(Michel Nave)共同制作。

厨师皮埃尔·加涅尔在片中客串了欧亚王子的厨师。

欧仁妮花一天时间准备的法餐美食,电影用了整整半小时展现:

法式滤清汤

白汁鸡冠小龙虾芦笋奶油酥盒

白汁鸡冠小龙虾芦笋奶油酥盒

白汁鸡冠小龙虾芦笋奶油酥盒

白汁鸡冠小龙虾芦笋奶油酥盒

奶汁煮大菱鲆

小牛排烩生菜

小牛排烩生菜

挪威冰淇淋煎蛋卷

挪威冰淇淋煎蛋卷 饰演Dodin Bouffant多丹·布法内的演员伯努瓦·马吉梅尔Benoît Magimel,是朱丽叶·比诺什的前夫,两人育有一个女儿Hana Magimel。

太喜欢这个炉灶了,燃料是烧过的煤,从壁炉里铲出来移到炉膛里。

台面有6个灶眼,炉膛里有四个烤箱

《史前巨鳄3》短评

说好的火锅那

2分钟前
  • 九個9
  • 较差

大大超出了预期,快掉进影像里了。看似漫不经心的烹饪和闲聊,却把所有的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关于处世之道的生命哲学都装进去了,这是真正的饮食男女。

4分钟前
  • 微分流形
  • 推荐

英雄陈末路 美人朱迟暮

7分钟前
  • 魏四鄰
  • 很差

人生理想就是每天在家做饭讨好我家领导和请朋友来吃

9分钟前
  • Anubis
  • 力荐

美食结合感情的模式已经很难拍出新意

14分钟前
  • 只抓住6个
  • 较差

当我们谈论食客, 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17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还行

这个令人发笑的讲故事法,绷住了且坚持到最后,令人肃然起敬。同一专业的人相爱,专业能力的高低与默契程度就是维系关系的钥匙。虽然我相信厨子谈恋爱一定比这个有趣、节奏比这更丰富、菜也比这看上去好吃、日本人拍匠人也更得真意,但最后一秒选择厨子而不是妻子,没有车祸成一个庸俗爱情片,我给这个答案满分。PS:做饭戏怎么拍要不问问陈晓卿?

20分钟前
  • 蓝詹
  • 还行

从头过熟到尾的蔬菜都不如青木瓜之味里先炒肉再炒菜心的那几秒。累了,我用倍速抵抗那些不仅超过100分钟而且无比虚假的电影。

24分钟前
  • LarryWho
  • 较差

非常规整的爱情片,是现阶段的我非常不感冒的叙事方式。而且个人觉得剧本不是很经得起推敲。此外这里面的大菜不是过程繁琐,就是难度太高,很难搬上普通人的餐桌。再者可能还是口味差异,任何creamy的酱汁出现,我已经因为胃部预判了其heavy程度而丧失兴趣。比起食物,这片里的法式厨房更令人心向往之。

25分钟前
  • 白昼白
  • 还行

很标准的美食电影吧,前半段赏心悦目,这就显得后半段挺多余的

27分钟前
  • 孤狼
  • 还行

前一个小时几乎都是烹饪戏,先是比诺什给男主做饭,比诺什累了就换男主给她做饭,两人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剧本是什么样的,前几十页都写“烹饪镜头”?昨天看完洗脑人不要吃饭的《零度俱乐部》,今天再看一直吃吃吃的这部,都很饿。做法餐是真的好慢。

2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冗长无聊,男导演意淫出来的“女性”电影。女主最后问出的问题仿佛在向男主求的对她专业的认可一样,用女主的裸体做菜求婚还让女主感动得一塌糊涂,别自我感动了👎

32分钟前
  • 拖延症怎么治
  • 较差

Gentle and delightful,太感人太細膩了。在已獲的平靜中仍然長續的慾望。每一縷陽光和每一次面對著食材的靜默,在我心裡都是真正永恆的畫面;語詞的記敘變得如此虛無,辜負著每一個真實的動作和每一個流向深處的感官交流。每一頓飯的廚房場景中,人物之間的dynamics都是如此的不同。“ 我沒有拍展示食物的漂亮鏡頭,我想拍男人女人一起工作。” Eugenie向Dodin大方敞開著門鎖與自己美,戛然而止的影像卻如秘密的鑰匙猛地一旋,影像和人物之間形成的張力真的美極了。鏡頭靈活中帶著凝滯後半夢半醒地飄浮,一掃過去平移的裝置感,不變的依然是調度的精緻。

34分钟前
  • 白石春子
  • 力荐

我们天天吃预制菜的和你们这群人拼了

39分钟前
  • faggua
  • 较差

一个简简单单的omelette都能让我魂牵梦萦,这就是它的魅力。美食电影at its finest。烹饪戏运镜高级,看在这样的厨房行云流水简直置身天堂。Bourgeois又不造作,充满诗意,可爱至极,又充满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美酒配佳肴,法餐魂被点燃,代表法国冲奥一点也不过分,完全就是法式精神的体现。梨•比诺什的转镜太有意思了。

43分钟前
  • 逢澶Ty
  • 力荐

多宝鱼和牛肋骨互相烹煮浇汁再烹煮的协奏重奏,终将被最后未知的新菜谱取代;在深海沉船躺了二十年的红酒只属于永恒夏天,请把你的秋天留给自己……导演首作《青木瓜之味》的某种回响,但说实话,花里胡哨的法国大餐做得再热闹,也没有《青木瓜》里的几味小炒看着好吃

46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2023金鸡影展苏州站

50分钟前
  • 嘻嘻呵呵
  • 推荐

2.5 / 有一个颇为瑰丽的开头。当多重味觉的辨识与回忆,和烹饪的动作相交织时,我们明白了蒙太奇为何可以与美食的制作相嵌合。烹饪因而是一种味觉的蒙太奇装配。然而之后整整两个小时陈英雄都在向观众展示:“我除了会拍美食纪录片和维持油画般的自然光摄影之外啥都不会哦”。

51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较差

我不知道是否是导演有意为之,但是很明显感受到女性角色被工具化和客体化,她们是男主的厨师、被追求者、仆人、渴望向他学习的后辈。一开始觉得Eugénie是个特别会照顾别人情绪的人,特别懂得如何在男主沉默和尴尬时接上话、挑起气氛,也觉得她是很独立的人,无论是经济还是感情。结尾为什么要加一场她的灵魂说这些年渴望被追求的戏?说到底还得是渴望爱情才是完整的女人呗。

56分钟前
  • JFPIE
  • 较差

很难不把它和饮食男女比较,特别是开场的美食制作桥段简直太像了。两相比较的话,饮食部分难分伯仲,但是法餐少了中餐乒乒乓乓的乐感;饮食外的话,陈英雄的故事可就比李安单薄多了。7

59分钟前
  • 巴士底的猫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