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蓝的天空:阳光、大树、秋千;威严的父亲、美丽的母亲、情窦初开的姐姐;还有削土豆的沉默医生、穿着条纹睡衣的同龄男孩;父母对BRUNO的爱,老爷子教师的唠唠叨叨,孩子间纯真的友谊;这部电影拥有一部讲述美好孩童时代、一部充满诗意的影片所应有的要素。
然而, 通电的铁丝网:天际飘来散发着恶臭的黑烟;广场上,汽车前,姐姐的房间里..到处都是赤红的万.字旗;党卫军军官的咆哮、狼狗凶恶的叫声、看不见的地方一声清脆的枪响;戴着防毒面具的士兵、充满恐惧与绝望的脸、无助的父亲和悲痛欲绝的母亲;它又着实拥有一部控诉那段60多年前犹太人所遭遇悲惨历史的影片所需具备的细节。
*蓝蓝的天空下,铁丝网内外,两个八岁的孩子席地而坐。
导演给我们造就了一部可以看到的温馨画面和不能看到的可怖暴力并存的“黑色童话剧”。
*爸爸正在做的“对囯家民族有益的”事;老师说“找到一个好的犹太人就和发现一片新大陆一样困难”;爸爸放给叔叔们看的电影里面,穿条纹睡衣的人们在农场里惬意的生活;突然有一刻,BRUNO发现自己已经不想离开这个曾经不喜欢的地方;只有天际那一缕黑烟散发着的恶臭,让小BRUNO有点受不了。
BRUNO已经八岁了,他可以理解这些事情:他相信他敬畏的爸爸是个很好很正直的军人,为了让人们过的更好而努力着;相信农场里穿睡衣的人们过着快乐的生活,他们辛勤的劳作,累了可以去咖啡馆,喝点咖啡休息一下;BRUNO不想离开,是因为他不想失去SHMUEL这个真心朋友;而天际袅袅升起的黑烟,不过是将无用的垃圾烧掉而已。
BRUNO只是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妈妈的双眼哭的红肿,不能容忍她自己和孩子继续住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老师不让他看喜欢的冒险故事,却叫他读《我的奋斗》,一本无聊的书;为什么帮他包扎伤口的医生会去削土豆,而他唯一的犹太朋友SHMUEL,的的确确是一个好人,SHMUEL的犹太爸爸也不是一个坏人。
至少自己信赖的朋友SHMUEL认为他不是坏人。
“假期如果你喜欢,可以到柏林来看我,等我们大家都和好的时候。
”临近分别时,BRUNO对SHMUEL说。
*BRUNO和SHMUEL 牵着的手,代表两个天真孩子纯洁的友谊。
被一扇沉重的铁门无情的关闭,被门后那惊恐的拍打声叫喊声,扼杀了。
*那扇沉重的铁门已静静宣告一段历史的尘封,然而门外的囚衣仍默默倾诉人性中的善与恶。
镜头伴随着钢琴声渐远暗去心情却难以平静,唯有孩子紧握着的双手带给人类和解的希望。
竟然能有这样一部电影,让我从头心痛到尾。
70几分钟时布鲁诺说要挖坑进去,已大概猜到结局,但没想到一切如此直白。
所有的撕心裂肺都在最后一刻爆发。
眼睛泛酸数次,眼泪最终不自觉涌现。
听着片尾曲盯着片尾的cast发呆,此中震撼,太难言说。
孩子的天真最能打动人,但在这部电影里,却仿佛是一直揪着人心,直到最后,再狠狠打碎。
孩子天真的残忍。
孩子逝去的残忍。
母亲失去儿子的残忍,而且是以这样的方式失去。
父亲失去儿子的残忍,而且是以这样的方式失去。
至今看过的最残忍的电影,没有之一。
为战争默哀。
为战争中逝去的人们默哀。
愿人类认清真相。
愿世间永无战争。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根据爱尔兰新锐作家约翰·伯恩200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情电影。
由马克·赫曼执导,阿沙·巴特菲尔德、维拉·法梅加和鲁伯特·弗兰德等联袂主演。
影片讲述二战期间,八岁的布鲁诺是集中营德国司令官的儿子,他与集中营围栏的另一边的一个犹太男孩结下了友谊,穆埃尔告诉布鲁诺自己的父亲失踪了三天,布鲁诺决定利用最后的时间为他做些事情,于是也穿上了一件条纹睡衣,从一块松动的铁丝网下爬进集中营。
然而,无情的命运却与小男孩布鲁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的生命也将从此划上句号 。
虽然本片有着儿童电影的色彩,但本质上还是一部严肃的剧情电影,尤其是直指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一二战中纳粹屠杀犹太人和各国战俘最为血腥肮脏的地方,而且本片主题试图探寻关于人性的难题,然而却将影片本身放在了摇摆不定的道德天平上,更是使得本片的观众群上调了若干档次 。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一部风格视角都很独特的二战题材影片。
本片是小说改编,基本遵循了原著风格,波澜不惊地以80多分钟的细腻铺垫,导出一个令人撕心裂肺的悲剧结尾。
痛苦,谴责,愤怒的泪水不可避免,对二战时期的种种感慨又再一次袭来。
心痛之余,还是想平心静气地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用孩子的天真烂漫与战争的丑恶残酷进行对照,从而引起观影人的强烈情感起伏是战争题材影片常用的手法。
在战争的乌烟瘴气中,在人性被扭曲的黑暗岁月里,脆弱的小生命被摧残蹂躏,然后倒在一片泥泞当中,我们可以立刻想到《辛德勒的名单》里那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
而本片更是将这种手法运用到了极致。
整个故事基本上很明确的展现出一种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映衬的效果。
比如影片开头,金黄色的夕阳洒满柏林街头,小Bruno 和他的小伙伴们双手展开做战斗机状,在行人中穿梭追逐,一幅温馨快乐的场景。
然而观者都看出这其中的用意。
大人们用来制造杀戮的武器在无知的孩子们眼里却是自己玩耍嬉戏的寄托物。
现实世界与童真世界第一次在这里打了照面。
果然,随后镜头就跟着Bruno 的战斗机经过犹太区,我们看见纳粹们驱赶着犹太人上了大卡车。
这卡车要开往哪,我们知道,但Bruno不知道,只是好奇的偏头看了看,然后又飞走了。
之后又有小Bruno将集中营误认为是农场,将狱服认作是条纹睡衣,看过纳粹用来欺瞒民众的谎话连篇的集中营宣传片后,他也信以为真。
就连最后自己被关进了毒气室,都依旧天真的认为他们只是要洗个澡。
每当小Bruno撞见了在现实世界里原本很残酷的东西时,他都无一不把其理解得单纯美好。
再加上小男孩那双湛蓝纯净的大眼睛,以及他的鬼马机智,善良勇敢,无不让观者心生怜爱。
就是这样,用人世间的最美好——童真,与最丑陋——战争,屡次交锋,这样大人的谎言就显得更加荒唐,纳粹的行径更加泯灭人性,战争,也就完全被洗去大人们一心堆砌的各种借口,只是一只野兽,面目狰狞,不堪入目。
在这方面,本片尽心尽力,效果明显,我在观看时的泣不成声,以及观后挥之不去的心痛就足以证明。
然而为何此片却给人一种不够彻底,欠缺说服力的感觉呢?
Bruno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友谊处理的略显仓促,最后Bruno爬进集中营的举动来到有点唐突,以至于有些观者甚至怀疑是不是犹太小孩故意把Bruno骗进去的。
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如果有这样的感受并不奇怪。
原著里大多是以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影片也有此意。
整部影片弥漫着典型的英国电影的诗意与温和,色调明媚,配乐悠扬。
然而那是战争年代,生活应该是灰白的。
之所以这样拍摄,就是为了体现这是孩子眼里的世界,依然草长莺飞。
这样的基调其实很好。
再看对其他人物的刻画。
本片的配角其实非常出彩,妈妈,爸爸,姐姐,年轻军官,年老的犹太佣人,每一个都是那个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妈妈虽在最开始采取半逃避态度,但本性善良正直,最后拒绝与残暴同流合污;爸爸是纳粹军官,看似刽子手,但也是身处战争,有自己的无奈;姐姐代表着那个年代被误导的年轻人,是精神控制的受害者;年轻军官虽中纳粹的毒很深,对犹太人及其残暴,但仍旧为了保住自己的父亲而牺牲掉了自己,人性未泯;年老的犹太人不仅代表着被残忍压迫的犹太民族,他在压迫下仍旧保持的善意更是触动人心,意味深长。。。
这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导演可能哪个都不想丢,于是在拍摄中给配角的时间就多了,以至于略显铺垫过长,留给Bruno和犹太男孩的时间就少了,使影片有些头重脚轻,才会让人觉得两个孩子的友情有些牵强,仿佛是为了结局而存在的。
如果让两个孩子的戏份再多一些,着重刻画一下战争的阴霾下儿童的赤诚,以及彼此之间的信任,那么结尾部分可能会更有说服力。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
本片的视角原本是孩子的视角,然而当各类配角悉数登场后,导演可能怕观众看不明白,自己的主观刻画多了起来,大人们的举手投足的用意,内心的挣扎和斗争就很明显了。
这样影片看起来就是我们站在外面去看一大家子人的故事,视角就转为了成人。
这可能就是影片在艺术风格上有些不够彻底不够明确的原因吧。
个人认为,这个故事如果就以Bruno的视角拍,用孩子的双眼注视身边的一切,不做主观刻画修饰,各中滋味观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可以使孩子的这份单纯得以最大化体现,让那种草长莺飞延续到最后,那么当结局到来时,童话的粉碎就会来得更震撼。
当然,这只是个人一点愚见,是我理想中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吧。。。
最后还得说,我很欣赏影片最后一个镜头的处理。
画面先是久久地定格在那道铁门上,然后慢慢的往后拉,我们看到了满地的“条纹睡衣”。
戛然而止。。。
那道门里的惨象我们没有看见,但是门这边的“条纹睡衣”却更加触目惊心。
两个曾穿过条纹睡衣的小男孩,以及那些数不尽的生命,走过那道门就永久地消逝了,只留下满目的“睡衣”默默地躺着,默默地控诉着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
而荧幕前的我们,此刻的心也被这份无声的控诉撕碎了吧。。。。
刚开始我真的不明白”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什么意思,直到Bruno和犹太男孩相遇,我隐隐感到不安,Bruno的命运也许会令人感慨,事实证明了我的不安,命运跟Bruno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的生命也因此划上了句号,令人扼腕。
影片讲述二战期间,八岁的Bruno是集中营德国司令官的儿子,他与集中营围栏的另一边的一个犹太男孩结下了友谊,从而发生了许多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影片开头有句话“Childhood is measured out by sounds and smells and sights,before the dark hour of reason grows.” 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嗅觉以及视觉。
在当时的环境下,Bruno保持了一颗纯真的心,在他的感知中外面的世界光怪陆离,但都是美好的,也因此他才和犹太男孩成为好朋友,也才从开始的不喜欢新环境到舍不得离开。
他勇于探险,但外面的世界并非他所感知到的美好,他的探险存在着各种危险的因素,当他为了帮犹太男孩找到父亲而换上集中营里的衣服(他眼中的条纹睡衣)钻进集中营时,也就意味着他的探险还没开始就要结束了。
影片并没有其它二战电影般沉重,却依旧展现了当时的黑暗。
通过孩子的视角来看待战争,孩子间的友谊弥足珍贵,却依旧无法阻隔二战纳粹对种族屠杀那漫长的黑夜,悲剧性的结局震撼人心。
这是无法令人释怀的玩笑,是个开大了的玩笑,它是对Bruno的玩笑,也是对Bruno父亲的玩笑,更是对整个犹太民族的玩笑。
这个玩笑真的开大了,命运真的不该这样,人性也真的不该这样。
应该反思,理性不应该是黑暗的,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纯真。
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寂寞童年的是听觉,嗅觉以及视觉,本片对观影人纯真的侵蚀,可谓毫不留情。
自由奔跑像风一样的童年和小伙伴们,上层阶级的华丽和欢乐party,优雅的女主和冷漠的男主,不关乎选择只关乎责任的士兵,按理说战斗家庭的孩子,不该拥有这么清澈的灰蓝眼珠,不该拥有这种傻白甜的天真烂漫,于是故事背景就这样刷足存在感的悄悄弥漫。
乡下萧瑟的新家庭院预示着与世隔绝,所有的一切便是合理的探究好奇,越是“不许”的东西越是抑制不住少年的逆反和寻求的冲动,当穿条纹的第一位角色出现时,哦,原来,是囚犯。
寂寞和无聊不断撩拨着年轻的孩子,即便是资深家庭教师开始的法西斯教育也是半遮半掩并没有直接揭露血腥,被禁锢的天性只想找个同龄的陪伴,没有人告诉男孩穿条纹衣服的含义,加之讳莫如深的母亲只顾沉浸在自己的圣母世界,男孩本该知晓善恶拥有起码的自保意识却被导演忽略了。
(他是故意的)。
所以说,本片主创是非常的残忍的,他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把最原始的淳朴溶于日常琐碎之中,企图以一个平淡的故事来令人感受到刻骨铭心的切肤之痛,亲人在雨夜中的望天呐喊,瞬间的痛彻心扉,都是导演和编剧用尽心思的刻意,正所谓越爱越痛,越喜欢男孩的天真可爱越能对法西斯恨之入骨。
这部片子,也是对广大父母的一个警示,不要寄希望于这个世界很美好,所有人都有未曾泯灭的善良,即便是这和平年代,也要从小学会趋利避害,安全教育时刻要牢记。
最后说一句,俩男孩的确无辜且可爱,悲剧源于政治,好吧,我许愿“世界和平”。
“Childhood is measured out by sounds and smells and sights,before the dark hour of reason grows. ”“在黑暗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嗅觉以及视觉。
”最开始在柏林,阳光灿烂明媚,布鲁诺张开双手和伙伴一起以飞翔的姿势穿越街道,旁边是被士兵压上卡车的犹太人。
他到了家,分别,听到要离开的消息。
那个时候,姐姐是想走的,弟弟是想留的。
而最后,也是如此。
奶奶。
奶奶这个角色,几乎可以说从开始就能遇见结局。
她是整部影片中最坚定地站在“平等”一边的人,宴会上一见面就怼司令官,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反对和不满。
她不像母亲,她从始至终都看得清楚明白。
也毫不意外地,在电话之后的奶奶并没有来。
而给我印象正深的也是爷爷来了后饭桌上两个成年男人说的话:“奶奶病了,病的不轻。
”也许是我太过敏感,但我始终觉得这个“病”字是种模糊的代指,代指奶奶“站错”的位置。
葬礼时那张卡片我没看懂,但想必也是纳粹的东西吧。
非常讽刺。
帕威尔。
这是布鲁诺第一个接触的穿条纹睡衣的人。
他坐在厨房角落沉默地削土豆,像一个安静的影子,是母亲指责父亲的原因之一。
但他被怒吼指使着去为布鲁诺挑选轮胎时,冲男孩露出的笑容慈祥和善;救助了从秋千上跌落的男孩四温柔耐心的安抚,和那句强装轻描淡写的之前是医生,被误会后一言不发低下头继续工作....这些安静而零碎的镜头是种无声的诉说,最后都消逝在了暴打之中。
不过是一句“他不会回来了。
”厨房里削土豆的人换了一个。
没有任何影响。
然后说父亲。
父亲毫无疑问是这部剧中最冷血、威严的。
他是高高在上的司令官,不苟言笑,但我们却不难看出他对家人的在意——和布鲁诺的交谈,一次次与妻子争执时的尽力解释,最后为家人选择的离开的结局。
很多时候,或者说通常,是不会有绝对的坏人的。
父亲始终认为自己是对的,是为了国家,为了后辈,为了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他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我不知道他最后跟着狗寻找儿子时的心情,不知道他望着毒气室撕心裂肺呼喊的心情。
但我知道他一辈子都会背负罪孽。
一辈子都不会过的好。
至于从未知到知晓到反抗的母亲,她起初只是认为丈夫要带一家人离开,去安全的地方。
她以为隔壁只不过是个劳动营,却也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孩子们纯真的世界。
她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类母亲,坚韧善良、通情达理。
却也很无力。
她的行动:换仆人、拿走卡片、离开集中营,所有都必须得到丈夫的允许。
她尽可能地隔绝孩子与犹太人,隔绝他们与残忍的世界,却也不会责骂为儿子进行了包扎的帕威尔,但同时她也不会为他们求情。
中规中矩。
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家教来后,布鲁诺为给朋友带吃的谎称要去读书,母亲严肃着脸说想看看是什么书。
我想那一刻母亲是担心的,甚至惊惧的。
但是当孩子坦白撒谎时,她没有责备他,只是松了口气似的温柔笑了笑。
说到哪儿了。
除了主角,说说姐姐吧。
姐姐给我的印象其实不太深,从一开始自以为成熟的勾搭中将、对纳粹的狂热和无条件抵触,就像是每一个日耳曼孩子接受教育后应有的反应——布鲁诺是个异类。
但是同样的,姐姐也逐渐开始明白开始真正认识这个世界,从丢掉布娃娃这样的行为到夜里搂着弟弟半无奈半隐瞒地问他“你真的以为是农场”吗。
她在成长。
希姆,这个犹太小男孩。
他是自闭的、自卑的,同时很微妙的是。
他是“无知”的,也是“有知的”。
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穿“条纹睡衣”,为什么要干很重的活,爷爷奶奶为什么会死,父亲又到底去了哪里。
但他知道布鲁诺的球不可以到自己这一边,知道自己出去找不到爸爸...他会辩解是布鲁诺给他吃的和他说话,背锅后沉默许久,最终抬起右眼受了伤的脸主动伸出手布鲁诺重新成为朋友。
他不会去追问“为什么”,也没有诉说自己经历了什么。
布鲁诺没有做到的事情他从来没有怨言,因为他知道自己和布鲁诺“不一样”。
但他和布鲁诺一样的是,他们到死也没能触碰到残酷真相。
最后说布鲁诺,这个一出场就让我称赞他漂亮眼睛的男主角,他有孩子的软弱摇摆,也有孩子的纯真无虑。
他崇拜父亲,他将父亲看作英雄,当他开始质疑父亲却阴差阳错地见到虚假宣传片后,一把抱住了他眼里没有改变的英雄父亲。
那无声的拥抱里是快乐和自豪。
他是个“冒险家”,他热爱探索未知的事物,他像只幼鹰,因为年幼所以无惧。
他跑去后院,跑去围栏,和希姆做朋友。
他质疑,他质疑老师所说的“没一个犹太人是好人”因为在他亲身经历中不是这样;他相信,他相信隔壁是个农场,是个有咖啡厅有小餐馆人们开心身后的地方。
他会因为希姆说自己是犹太人而愣住、仓惶逃跑;会在感到害怕时隐瞒自己认识并喂希姆吃蛋糕的事实,尽管最终试图补救;他会为达成自己的目的而说谎,但他始终是开心的、乐观等我,哪怕最终面临未知的死亡也会说“我们是来躲雨”“来洗澡”这样天真而讽刺的话。
还有很多。
比如在他眼里囚服只是“条纹睡衣”,编号只是“游戏”,他会和希姆讲“等你以后去柏林来找我,一切结束之后”。
他眼里的世界是美好的,是没有肮脏的,只有孩子才看到的的世界。
可是他已经没有之后了。
这部影片,从生机勃勃的参天大树斑驳光影,到时而湛蓝时而浓烟滚滚的天空,结束于一方死气沉沉的挂满条纹睡衣的禁闭室。
而两次交握的双手,在蓝天之下,在生死之间。
关于结局,我认为布鲁诺的死亡是种绝对。
即使他没有死在毒气室里,也终将死在未来的某一天。
或是因他为犹太人抗争到底,像他的奶奶;或是选择向世界妥协,成为科特勒那样的士兵。
没有谁是无辜的,也没有谁是报应应得。
这就是“命运”。
就在前一秒,我才想到这个标题。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谁?
这样的电影名很好,一语双关甚至多关。
从这可以联想到其他的类似作品比如《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是谁?
作者不说清楚,得你自己去找。
看一章,你觉得是哈桑。
看到最后,你发现阿米尔也是。
合上书,你又感觉你自己也是。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谁?
看一个小时,你觉得是Shmuel。
看到最后,你发现Bruno也是。
最后思来想去,你又感觉那些天真又无辜的男孩或者女孩,男人或者女人身上都穿着看见的、看不见的条纹睡衣。
穿上条纹睡衣的男孩全都变成了Shmuel, 哪管你是犹太修表匠的儿子还是德国军官的少爷。
放到集中营里,谁认得你是谁,爸爸也能烧儿子。
标签都是别人给的,哪怕大家都一样邪恶,我穿的是军装,我就是保卫国家的战士,你穿的是条纹睡衣,你就是肮脏恶臭的jew。
给你贴上标签,就不管你的真实面目。
所以最后那扇铁门紧紧关闭着,始终没有打开。
我一度以为,下一秒就开了,下一秒爸爸就冲进来救他了,但是没有。
因为他穿着条纹睡衣,一切都被打上了标签。
对待历史,在艺术作品中不要片面宣扬。
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必纠结犹太人到底值不值得洗白。
谁是白的,谁是黑的?
那个时候的人身上都是斑驳的。
这个电影并没有洗白犹太人,犹太人在历史上应该有其罪过之处,但是重点在于,“如果你能在犹太人中找到一个好人,那么你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探险家”。
布鲁诺这个孩子,不是完全自愿陪Shmuel的。
但是也不是因为Shmuel诱骗他。
这有关乎孩子们的友谊世界,也许长大了之后很多人理解不了孩子的友情。
我八岁,你也八岁,我们就是朋友。
你总是饿,但我不嘲笑你,也不可怜你,我只是想让你开心,然后我们可以一起玩。
你撒了谎,害我被打,但我不记仇,也不出言讥讽,因为失去你我就又变得孤单。
布鲁诺选择继续和Shmuel在集中营待下去原因在我看来有三①布鲁诺自身的善良,他想帮忙②布鲁诺觉得自己之前对不起Shmuel,他想弥补③谎言。
他以为集中营是电影里的“乐园”。
所以说到最后,是爸爸害了他。
发现没有?
从电影一开始,就不停地有人说“他还小什么都不懂”。
所以,什么也不告诉他。
大人总是这样,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就隐藏事实,遮遮掩掩,以假弄真。
爸爸妈妈骗到布鲁诺了吗?
没有。
布鲁诺一个人去探索真相了。
反而爸爸妈妈都被布鲁诺骗了,“我书包里是探险书”“我最后一次坐秋千了”。
想起《超脱》里的一句台词,“人们在成为父母之前,应该先确定自己拥有做父母的资格”。
我喜欢战争的电影,因为我觉得越是战争越反映人性。
这部电影很漂亮,很多镜头巧妙精美,犹如梦境。
德国人淡蓝的眼睛,坚硬的脸部棱角,严肃的表情,有一种冷淡的美感。
这个结局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的生活很阳光,不曾见过黑暗。
看完电影真是震撼无比!
真是一部很悲凉很现实的电影!
看完这部片子我真不想说话了!
种族歧视?
同是人类!
何必……如此。
最近看到的一句话也特别揪心: 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中国。
在结合这片子真的是五味杂陈。。。。。。
难受!!!
回归正题,虽然片子中没有直接的战争的场面,但是战争的阴影却无处不在,死死的笼罩着每个人,尤其两个同时8岁的男孩,里面和外面、死亡和阳光!
外面男孩俊朗的外形整洁的衣服,里面男孩羸弱的身体,宽大破损的囚服。
生与死之间的间隔就是一道罪恶的铁丝网!
实在是揪心!!
悲剧的诞生——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那里有湛蓝的天空,白色的云,那院子有大树环绕,后来还有了摇曳的秋千架。
那里是盛夏的乡村,是理想中的乐园,但又的确是凶宅。
那里,有无数的生命在小心翼翼地活着,卑躬屈膝,只为苟延残喘,更有无数的生命不明不白地死去。
你看到那漫天的浓烟么?
那不是炊烟袅袅,是六月雪,那是死者的骨灰在天空聚集,又迟迟不肯落下。
曾几何时,在《辛德勒名单》不也有这样的浓烟么,只是在这里,我们还闻道了那股呛人的臭味。
活着,又如何?
《辛德勒名单》中,你有没有听到儿童那欢快的叫声“GOODBYE JEWS!”在《钢琴师》,你有没有看到,只要是犹太人,活着,就无处可逃。
本片中,编剧似乎给出了答案:“犹太之流诟吾族,诱吾族之敌”“笑吾族文学音律”“凡其所到之处,灾害不断”“吾国必因其而亡,不远矣。
”这大概就是希特勒灭犹的缘由吧?
我想起了我年少时看《北洋水师》,那里也有日本天皇的担忧,作为岛国的担忧。
难道这就是侵略的缘由?
我无法想象,德意志,那个哲学大师辈出,崇尚理性的国家,竟会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甚至还施行过种族灭绝的政策。
是德国人思考得太深,以致走火入魔了?
还是担忧太多,以致无法自拔?
大概都不是。
那些儿童显然是未经思考,受了大人们的教唆的。
儿童又真的那么无辜吗?
不是。
儿童本身固有的轻浮与好事,大概也是一个原因。
我一直在想,倘若是你,你会不会也在其中,兴奋地高叫:“GOODBYE JEWS!”呢?
等到你已经经历了沧桑,然后,你说:“那是我年少轻狂!
”是不是已经太晚了。
不仅在德国。
文革其间,诬蔑师长的,毁灭文物的,为了各式派别而争斗的,不是大有人在么?
年少又轻狂,无知又冲动,大不了是受了某某某人的蛊惑,托词不外乎如此。
那么,行动背后的真正动机又是什么?
要么基于从众心理,你这样,我也这样;要么,是自我的彰显。
这样的心理,一直存在,而且会永远存在下去。
但这不是真相。
真相在于为什么会有人盲从。
真相在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政策。
真相在于人类创造了“我”与“我们”,而“我”与“你”便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我们隶属与这样集体,我是安全的,而你,也许就是敌人,或者,就是那个不幸人中的一员。
真相在于人类有了国家这一组织。
库切在《凶年纪事》中这样说:“我们生而就有归属。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是臣民。
”“法律保护安分守己的公民。
”所以,对于国家的意志,从来就不是普通人所能够更改的,那么,做个良民就意味着屈服与顺从。
这不是真相。
真相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国家意志。
倘若国家意志是每个公民的意志,也许,就没有悲剧的诞生了。
但经济学家已经给出了证明:这个美好愿望是无法实现的。
所谓国家意志只能是有大多数人的意识提炼出来的少数人的意志。
少数人的意志就是这个国家的所有人的意志。
所以,你说犹太人不好,那么,人人都得说,犹太人不好,否则,便是以个人的力量来对抗整个国家。
这也不是真相。
真相在于这样的意志为什么会成为整个国家的意志,即便它那么荒唐可笑(中国的大地不也曾上演过?
罢黜马寅初,消灭麻雀)。
倘若,有多种声音,倘若,你可以表示你的不满,倘若,你是对的,国家又真的够虚心接受,那么,悲剧也就不会发生。
关键在于个人的意志成为国家意识,而对于这种意志唯有俯首贴面,老老实实去执行。
这便是极权主义。
极权主义的罪恶在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为他人的意志,皇权时代,军阀时代,斯大林时代,莫不如此。
希特勒就是一个独裁者。
极权主义的时代,你要么躲避,要么执行,要么就是牺牲品。
但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于这样的意志为什么会诞生?
真相在于,是谁选择了这样的独裁者。
意志可以归结为个人的丑陋,但选择,却是民众的结果,受蛊惑只是一时,但图新鲜,为自己谋利不是大众选择的一个因素吗?
所谓人生,不过是在各种限制条件下,给自己选择一个最优解——基于精神或物质。
人生来就有欲望,有些人终生郁郁而不得志,有些人实现了愿望,却坑害了他人。
就是这样。
你可以不选择吗?
当一个国家没有了领导者,你会心安理得,稳如泰山吗?
你需要一个领导者,我也需要。
我们都被奴役化了。
几百年前,一位法国作家这样写道:“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那些曾经是臣民的平民突然会彻底忘掉他们早先渴望独立的要求,以至于要唤起他们并重新获得这种信念已经不可能了;事实上,他们无需敦促就在尽心尽力地做了,做得相当自在,乃至有人会说,从表面上看,他们没有失去自由,只是坐稳了奴隶。
实情也许是,一开始,这种服役是不得已的,因为受到了外力的强迫;但后来那些无怨无悔尽心效劳的人,却是以自己的自由意志在从事他们的前辈被强迫做的事。
”悲剧的诞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参与了。
对比不错
小小世界,小小友谊,没有憎恨。
看过最沉重的电影之一,被最后母亲在雨中撕心裂肺的尖叫压得快要窒息。前半段鲜花阳光的背景就是一层糖纸,到最后二十分钟才撕开,里面只剩一把灰。演员演得可都好啊。但是真的不想再看第二次了,太难受了。
无论你之前是什么样的人,在穿上这件条纹睡衣之后,都会变成一样的人。
这辈子最讨厌的题材TAT
每个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包括孩子的父亲。他对孩子的爱终究争不过对战争的崇拜和权力的欲望。最后小孩的死着实震惊
想象一下,拍南京大屠杀,所有人在说英语,或者所有人都在说日语?摄影是我唯一喜欢的亮点
就那样,没出乎意料
干骷髅队的都是渣滓、罪犯!
纳粹军官家庭、小孩视觉等角度选得不错,但结局超狗血,叫人甚至搞不清您的真实意图到底是想反纳粹还是反犹……虽然可以说大家都是人,即使是战争中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这个结局也太妖魔化了。另,因为拍摄地是匈牙利,成年女演员都是东欧裔,他家女仆略犹太长相……(集中营题材已经拍烂了)
The.Boy.In.The.Striped.Pyjamas.2008.LiMiTED.DVDRiP.XViD-iKA
我不认为有四颗星的水平。
首先要明确指出一点困惑:片中德国军官全家和犹太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说着一口流利的英式口音英语,这未免太神奇了吧?德语呢?希伯来语呢?《美丽人生》和《钢琴家》都有反应语言不通的情况,甚至是关键情节。倘若都能流利说英语,如何分辨人种呀?这不是更要杀错人?电影展现的视角首先就很独特,从一个德国纳粹军官的儿子眼中观察周遭每个人完全不一样的意识形态,奶奶反对纳粹,爷爷支持纳粹,妈妈讨厌纳粹,父亲为纳粹工作,姐姐被纳粹洗脑,孩子本身感到无比困惑,整个家庭因为对纳粹不同的认识被彻底撕碎,于是造就这场人间悲剧,前面孩子越可爱,结尾就越伤悲。这种悲剧其实依然存在于台湾等地区,黄智贤也是典型案例。电影中纳粹制作的洗脑视频的手法也可以在当下很多西方媒体里看到,很多人依然充满了人种傲慢,就像片中的家庭教师一般....
明明是宛若智障的温情剧情,最后却是一个无比黑暗的结局。我知道你是想表现什么啊,但是人物都如此智障真的好么
好残忍的故事
三星半
小孩只有朋友,大人只有敌人。
很沉重的一部反映战争残酷的二战影片,几乎没有战争场面,却令人震撼而恐惧!小雨果演得真好,就是看完很难受!
活脱脱剔除奇幻的潘神的迷宫嘛。
结局很震撼,是一部让人引发深思的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