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高家台

高家台,The Village by the Yellow River

主演:马诗红,于月仙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高家台》剧照

高家台 剧照 NO.1高家台 剧照 NO.2高家台 剧照 NO.3高家台 剧照 NO.4高家台 剧照 NO.5高家台 剧照 NO.6高家台 剧照 NO.13高家台 剧照 NO.14高家台 剧照 NO.15高家台 剧照 NO.16高家台 剧照 NO.17高家台 剧照 NO.18高家台 剧照 NO.19高家台 剧照 NO.20

《高家台》长篇影评

 1 ) 回响——从《悲惨世界》电影版谈起

高中时的一天——我记得是个暴雨的周五——我来到家乡的一家碟店,看看有什么新电影。

当然,碟店里大部分新片都是盗版,那时网络下载远未现在这般发达。

那家碟店现在已经倒闭了,但当时却是全城最大的一家。

我踱步到CD专区,在极角落的地方发现了《悲惨世界十周年演唱会》的CD2。

喜欢音乐剧多年的我,当然知道这是什么,小城闭塞,可以找到这么一张下集已属不易,于是兴匆匆地结了账回家。

CD入盒,出来的第一首是The Attack on Rue Plumet,德纳第埃(Thénardier)带着一帮人准备偷袭冉阿让(Jean Valjean)的住处,他的女儿艾潘妮(Éponine)唱道:I know this house……莉亚•萨隆加(Lea Salonga)的嗓音一下子吸引住了我,于是痴痴地听完了整张CD2,对着歌词,在脑海中想象着情节。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悲惨世界》。

后来去上海看《剧院魅影》时在大剧院的商店里买到了十周年演唱会的DVD,于是有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看这套碟——中午放学回家吃饭我也要听几段才走。

就这样《悲惨世界》陪我度过了高中,大学里有好几年我都没有再听这部剧,但里面的大部分唱段都依然耳熟能详,歌词也基本记得八九不离十。

今年这部连演了近三十年代的音乐剧终于被搬上了大荧幕。

从成片来看,这是近十年来最有诚意的音乐剧电影了。

导演汤姆•霍伯(Tom Hooper)将自己对于原剧以及雨果原著的理解融合在了一起,并且在音乐剧电影化的手法上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和创新。

戏剧和音乐是现代音乐剧的两个基本要素。

《悲惨世界》在这两方面都十分突出。

之前在听音乐剧原声时,勋伯格音乐的力量时常让我情绪起伏,当这些音乐被直观地影像化后,它的力量被完全释放出来。

电影版的《悲惨世界》将音乐的情感渲染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比如芳汀(Fantine)去世、学生起义、艾潘妮弥留、冉阿让临终等等。

非常创新的一点是,导演采用了同期声的制作方法。

之前的音乐剧电影一般都是先录音后拍摄,通常录音和电影拍摄会间隔数月之久,因此在录音时演员对于歌曲情感的把握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同期声虽然会牺牲一部分的演唱质量,但情感的真实却是录音棚无法带来的。

只有同期声才可以保证演员从形体到声音的表演都是即时的,两者连贯一体。

所以在电影版中可以听到一首首充满感情的咏叹调,演员的涕泪如此真实,让观众也很快受到感染。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饰演的芳汀演唱的I Dreamed a Dream,从正曲(即I dreamed a dream in time gone by)开始,到全曲结束,导演用一个简洁的长镜头将所有表演空间都留给了演员。

安妮•海瑟薇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恰到好处的情感流露,让三分多钟的歌曲显得动人非凡。

埃迪•梅德雷恩(Eddie Redmayne)饰演的马吕斯(Marius)演唱的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也让人印象深刻,人去楼空,故友不在,伟大的理想竟然失败地如此彻底,而自己却苟活在人世,那种内心的痛苦和悲伤却要隐忍地唱出,以至于Oh, my friends, don't ask me的高音到来时,一种爆发感让角色积压数日的感情都喷涌而出。

当然同期声的制作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端,尤其当演员演唱能力欠佳时,同期声对于角色的塑造便会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拉塞尔•克劳(Russell Crowe)饰演的沙威(Javert)就存在这个问题。

克劳的声线僵硬,歌曲处理得十分单调,导致本来性格复杂的沙威变成了僵着脖子努力把歌唱出来的可怜角色。

另外德纳第埃夫妇的饰演者海伦娜(Helena Bonham Carter)和科汉(Sacha Baron Cohen)的嗓音表现也未能让人满意,Master of the House这首歌中那种戏谑感没有完全爆发出来,一直处于闷闷沉沉的状态。

在舞台上这首曲子常常将观众逗得大笑不止,电影版对这一场戏的呈现则欠缺火候。

导演在《悲惨世界》中的镜头运用延续了《国王的演讲》的一些特点,比如斜角、虚焦背景等。

在本片中出现了大量的单个角色长镜头,尤其是咏叹调演唱时,常常是演员的面部占据了半个屏幕,没有做任何镜头切换或者闪回。

这样的处理对演员而言是极大的挑战,但庆幸的是这一次大部分演员对歌曲的理解十分到位,在整首歌中将情绪分解地细致而到位,让人潸然泪下。

雨果的原著是一部包罗世间万千苦难的巨著,这从他给此书取的标题就可以看出,Les Miserables是个复数统称,世间的可怜、悲惨和不公都被零零散散概括在了书中的故事中。

这样宏达的题材对舞台音乐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原剧的剧本将冉阿让受主教点拨,立志从善抚养芳汀女儿珂赛特(Cosette)成人这条主线剥离出来,放在了1832年学生六月起义的大背景当中,再辅以马吕斯和珂赛特的爱情、艾潘妮对马吕斯的暗恋、德纳第埃夫妇的下作勾当和沙威对冉阿让的追捕等旁支,将原作的精髓把握地十分好。

在原剧本的基础上,导演将原著的很多细节都加入了电影中,使得整部电影更加丰满。

电影可以比舞台表现更多细节性的内容,在同样的时长中,电影可以比舞台传达更多信息。

因此电影版显得比原剧更充实。

然而由于电影受到时长的限制,因此在学生起义结束后,整个节奏有些过快,尤其原剧中,巴黎市民感叹学生起义失败的一场戏(Turning)被删减地只剩下了几句歌词。

这场戏其实是极具讽刺意味和现实意义的,起义前民众纷纷支持学生,起义时却闭门自保,起义失败后却又惋惜感叹,世态炎凉尽在其中。

勋伯格(Claude-Michel Schönberg)受瓦格纳(Wagner)“乐剧”理念的影响十分明显,《悲惨世界》是一部典型的无对白音乐剧(sung-through musical),所有对白都用宣叙调处理,每个人物都有明确的主导动机,因此音乐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然而电影的受众比音乐剧更广,因此导演在这一点上做了折衷的处理,将一些稍显无聊的宣叙调改成了简单的对白,也删除了一些宣叙调。

同时在歌曲顺序上也做了改动,比如I Dreamed a Dream和On My Own都被调整了顺序,这样的处理从剧情上看是合理的。

音乐剧改编成电影的传统模式在近十数年里被逐步打破。

早期音乐剧电影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将原剧的歌曲和舞蹈都放置到电影场景中,尤其是舞蹈的加入使得音乐剧电影的真实感较弱,似乎就是实景演出的舞台表演而已。

比如《西区故事》中用舞蹈表现打架的段落,这样的电影化手法在现在看来值得商榷。

艾伦•帕克(Allan Parker)在《贝隆夫人》(Evita)的电影版时做了一些创新,将音乐剧音乐放置在严肃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展现,舞台味浓重的舞蹈几乎全部删除,这样的表现手法对于此类正剧题材的音乐剧电影化而言是成功的。

这几年几部音乐剧电影中这一趋势似乎被沿用下来,《芝加哥》(Chicago)中现实与幻想两个世界分别用生活影像和音乐剧影像来表现;《追梦女郎》(Dreamgirls)中的歌曲很大一部分都是他们录音、参加比赛、表演等场景中演唱的,本身便比较合情合理,一些剧情性的咏叹调也是情绪所致,给人较强的真实感。

当然也有《制作人》(The Producers)这一类依然延续传统歌舞片风格的音乐剧电影,但从票房和口碑上来看,这样传统载歌载舞的电影化似乎越来越不讨好了。

英国音乐剧的舞蹈传统没有百老汇音乐剧久远,尤其是一些大音乐剧(mega-musical)中话剧性特点非常明显,很少用舞蹈去表现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的,《悲惨世界》的舞台版中舞蹈因素就比较弱,浓重的写实色调与传统音乐剧很不一样。

这种题材厚重的剧目在电影化时更需要将场景现实化,导演在这一方面可以说做得非常到位。

尤其是一些历史场景的复原,无论是开头在水中飘荡的法国国旗,亦或囚犯们牵引的巨船,还是学生起义时用家具搭建的街垒,都将雨果原著厚重的史诗感表现了出来。

舞台和荧幕是两个各具特色的表现平台。

舞台表演因其硬件条件限制,常常夸张。

对舞台音乐剧而言舞蹈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但电影表现能力更强,对细节的掌控更好,如果一味延续舞台的表现风格则会让人觉得过火。

尤其是一些舞蹈,放在现实场景中容易产生违和感。

导演深知这点,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悲惨世界》在音乐剧电影化的探索中应该说是成功的。

当然《悲惨世界》改编的成功还在于其强大的演员阵容,主演中除了拉塞尔•克劳及安妮•海瑟薇外,基本都有舞台剧表演经验,其中几位还有音乐剧表演经验,如休•杰克曼(Hugh Jackman)、萨曼莎•巴克斯(Samantha Barks)等。

而且众多配角都是西区或百老汇的音乐剧演员,很多人均参演过《悲惨世界》,因此他们对于剧情和音乐的把握都如火纯青。

最突出的无疑是客串主教的寇姆•威金森(Colm Wilkinson),他是伦敦原版的冉阿让,被公认为这一角色的最佳诠释者,当年《悲惨世界》来华巡演时他曾领衔了第一周的演出。

正是有这些实力雄厚的配角团才让整部电影底气更足,一部好的音乐剧是各个环节完美衔接的成果,一部好的电影也是如此。

只有对细节精益求精,才能保证大局的完美无缺。

当然,《悲惨世界》电影版并不是完美的,正如前文所说一些角色和戏份由于演员歌唱素质和录音技术问题存在缺憾。

但总体而言,这依然是一部值得回味的好电影。

2013年1月16日-17日 北京

 2 ) 麻烦打分之前先排除这个响亮名头对你的影响

很多人出于悲惨世界的名声和演员阵容,不好意思给这部中等作品打低分。

还有一部分人是看了比片子本身质量强10倍的预告片打高分的。

你们感受着此片透露的革命精神时,就不曾想自己已经被媒体的宣传给洗脑了?

说真的,这片,音乐剧不像音乐剧,电影不像电影。

最低在豆瓣降到过7.9分。

这是适合它的分数——一部不过不失的电影,有强大阵容,有响亮名声。

但现在在国内上映之后居然刷到8.6了。

看来国内朋友吃得都是粗粮啊。。。

稍微有点名气的外国电影都能唬人。

这电影在美国影评网站上专家评分63,网民评分7.5,属于中等偏上之作。

居然进了国内就封神了。

作为电影,故事不连贯,有不少剧情硬伤。

(举例:Valjean跳河逃走之后,下个镜头出现居然一身正装——请问逃犯还敢逃回家打扮?

)作为音乐剧,唱功不行。

相比10周年、25周年纪念音乐会,这部电影的业余cast太差。

Fantine基本靠喊,Javert基本就是一个摇滚青年。

最专业的一段是On My Own——演员Samantha Barks是25周年原班人马。

很多配角没出来,比如thenardier夫妇几乎不会唱歌。

至于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那段的脑残粉们,呵呵,你以为自由主义就是唱首歌就能回响在胸的?

共产主义有些歌曲更激动人心呢。

对艺术表现形式感兴趣的人去看《芝加哥》吧。

那是音乐剧改编电影的典范之作。

豆瓣上小清新给出的评分是区区8.2分。

想听音乐,看音乐会视频。

想看剧情,请看《悲惨世界》原著。

这样一部毫无亮点的电影,请打高分的人自重。

另外,我很期待《逃离德黑兰》在国内上映之后的评价。

目前豆瓣评分8.4. 目测无数人要提所谓美国政治宣传的话题,然后评分会猛降。

呵呵。

最后,摄影懒得吐槽了。

负分。

 3 ) 爱情音乐大片

著名长篇小说改编,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你遇见谁你就变成谁!

不公的命运让人无奈,铁牢般的社会框架让人感到抗争的无力,但却无法阻止人性深处美与爱的绽放。

唯一一部让我三次进电影院的电影,演员的唱功虽然还不及舞台剧中的专业,但已足够惊艳,电影的宏大布景弥补了舞台剧的不足。

 4 ) 一曲繁花似锦的悲歌

悲惨世界》算不上是纯正的好莱坞电影,它的制作方及主创中的大部分都是英国人,其严谨的艺术追求和深厚的古典文化氛围使得电影的整体制作极为精致,其所呈现的华丽并不是单一方面的突显,而是各个细节的完美结合。

一是它的形式是电影、音乐和文学的三重结合,文学提供故事基础,电影塑造影像魅惑,音乐加强情感力量,从而达到多方面的高度;二是它在造型、摄影、布景等技术方面的极致细腻,打造了典型的视觉系的华美效果;三是它的演员融合了偶像与实力派的各路大牌,其整体表现收放得当,喜剧的夸张与悲剧的内敛有着很好的结合。

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在金球奖和奥斯卡颁奖季上大放光彩,并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这对于一部已经被改编了将近20次的作品来说实属不易。

由于采用了长篇咏唱的方式,电影在剧情结构上相对来说比较粗糙,没有着眼于人物行为和命运的改变,而是集中展现其内心情感的纠结和抒发。

这对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来说,在理解剧情上有所阻碍。

尤其是冉阿让从盗银器直接过渡到当市长,中间没有任何交代,使得他的形象有些单薄。

而在原著小说中,他就像一个传奇英雄一般,以力大、坚韧著称,却又有着卓越的智慧。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冉阿让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珂赛特、马吕斯、爱潘妮之间的三角爱情和巴黎人民起义的戏份明显增多,使得他成了一个陪衬,一个隐身于乱世中的侠者。

这种安排使得电影节奏很快,但是歌唱情节的冗长又会带来疲倦感。

在对人性的把握上,电影清晰地关照了人在善恶面前的抉择困难,不是无法选择,而是身不由己。

冉阿让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而身陷囹圄19年,正当他对这个世界完全绝望,打算做一个恶人时,主教的善意却在悬崖边拉了他一马,让他回归到人性的自我救赎道路上。

至于警探沙威,从一开始,他便是法律的严格守卫者,自认为是正义的化身,但是最后在冉阿让的宽恕面前,他却愕然发现自己的一生竟然是恶的一生,难以释怀的他唯有用死来赎罪。

这些人物的悲惨命运在作家的笔下有着夸张的戏剧性,但本质上都是人人要面对的哲学命题。

电影中的唱段直抒胸臆,把人的彷徨、无助和苦难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其所宣泄的情感和思考有着很强的刺透力。

安妮·海瑟薇扮演的芳汀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她在电影中的戏份并不多,只是集中的一小段,但正是这有限的时间塑造了一个悲剧女性的楚楚动人的样态。

海瑟薇从柔美的长发到剪短的碎发,从光滑的肌肤到脏黑的面庞,就在一夜间,一个年轻母亲的香消玉损的故事催人泪下。

她的唱段唯美地抒发了曾经少女的思春情怀,但是在悲惨的世界里,男人的欺骗摧毁了她关于爱的梦和像梦一样的爱,其忧伤和悲哀弥漫在银幕上,久久不能散去。

这个角色就像《白鹿原》中的小娥一样,看似是配角,其实是作品中最精彩的篇章,也是最美的生命绽放。

此外,电影在摄影上很有特点,一开头的大俯拍镜头,营造了恢弘壮阔的气势,展现了古老巴黎的悠久面貌以及在这个环境下生活的众生的苦难景象。

之后的大量远景镜头,将人物置于优美的自然景色中和混乱的世态里,其孤独感油然倍增。

每当单个人物面对镜头时,电影总是将脸部特写放在画面的左三分之一处或右三分之一处,恰好是黄金分割点的位置,让人成为画面的一部分,而不是画面的中心。

唯一的例外是在沙威准备跳河时,电影给了他一个脸部特写,位于画面的正中央,这是对他的这一行为的尊重。

尽管在这个版本之前,《悲惨世界》已经有了19个电影版本,最经典的是1935年的第一部,但是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它仍然有可被继续改编的空间,到了那时,再回头看汤姆·霍伯的版本,会有一个更合适的定位。

但是从目前来看,这无疑是最华丽的一次创作,它所取得的成功既是电影的胜利,也是文学的胜利,还是音乐的胜利。

 5 ) 不懂音乐,但是觉得这片子挺好

之前看了一次现场的音乐剧,25周年的音乐会,还有一部分10周年的音乐会,然后是电影。

俺是音乐素养比较差的那种人,除了能听出来唱的象25周年的马吕斯和电影里克劳的沙威那种水平的确实不咋好听之外,其他人谁唱的好谁唱的不好听我是基本上听不出来。

我以我层次不高的鉴赏水平看这几个版本,有这么几个感觉。

1.看预告片的时候知道25周年的爱潘尼要在电影里出现,特别期待,感觉25周年的音乐会上她唱的on my own太有感觉。

各种细节处理的特别好。

电影里感觉也不错,但是感觉她的脸更适合镜头拉远一点正面全景观看,片子里镜头老是拉那么近而且角度好像还挺刁钻,感觉把她那种挺有特点的好看给抹掉了不少。

2。

安妮海瑟薇的芳汀演的很棒,而且我觉得唱的也不错。

具体的那些指标就像嗓音是不是浑厚什么的我是根本听不出来,反正唱的都在调上,而且很有感染力,之前25周年的芳汀,应该是个公认的唱的好的吧,但是我确实是不喜欢看她的演唱,至少不喜欢她在那场音乐会上的演出,感觉不象是芳汀应该有的感觉。

而十周年的音乐会,我就是听芳汀唱了一半dream the dream之后觉得看不下去给关了。

那个歌声悠扬的我接受不了了,这哪是芳汀所在的那种饥寒交迫的绝望状态该唱出来的感觉啊,那简直就像是一个贵妇人在阳台上感叹远处的海景太美了。

我感觉音乐剧只是一种能够更好表现剧情和人物的演出形式,演员首先应该是融入剧情充分表现人物,然后再谈其他。

而十周年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是,演员们演着演着就要出来表现一下自己很会唱歌。

可能是我确实是欣赏水平比较低下,以至于象十周年这样大家公认的经典我欣赏不了。

3.电影里切掉了很多内容,我个人觉得最可惜的是turnning那首歌被切了一点,我觉得那首歌的歌词写的特好。

一年一年一年一年,没有什么会被真的改变。

那个小小的街垒上徒劳的抵抗最后还是变成了历史的尘埃,但是……也许只要被人记住了,就不是徒劳的。

4.马吕斯演的确实不错,从看现场音乐剧开始就讨厌这个人物,25周年那家伙唱的太难听让俺对这个人物的讨厌又加深了一个层次,但是看过电影版的演出,反感少了很多。

5.小加伏罗什演的很好,有孩子的灵性,唱的也好听,相比之下25周年的那个小混混真让人想拉出去揍一顿。

6.沙威俺还是更喜欢25周年的那个黑人叔叔,可能是因为他长的比较帅,至少挺符合俺的审美。

而且在原著里我也很喜欢沙威这个人,因为在任何时代,不管出于什么立场,一个永远坚持原则的人是值得敬佩的。

而那个黑人叔叔演的比较符合我心目中的沙威的形象,威严但是并不可怕。

10周年的沙威有点可怕……而拉塞尔克罗,俺总觉得不够威严……7.主教出现的时候,我差点喊出来,虽然我十周年只看了一点点,但是俺却很喜欢Colm爷爷的感觉,而25周年末尾的那些合唱让俺对这位元祖冉阿让更加深了好感,我知道这部音乐剧也不过就一年的时间,但是看25周年的时候,当1985的演员阵容出现的时候,我却也跟着莫名其妙的激动,虽然我一个都不认识。

也许看着一部优秀的作品经过一拨又一拨人的演绎慢慢成为经典,也是一件令人兴奋的幸运的事。

9.德纳第夫妇个人感觉没有25周年那一对出彩,25周年那对看着就很有夫妻相,配合也挺默契,而且在那个邪恶小市民的气质下还保存了一丝很萌的感觉。

10周年的那个看起来有点狰狞,电影版这个天然呆气场太重,总是让人感觉睁不开眼,没有那个眼睛一直滴溜转的精神头。

老板夫妇是在这种乱世中最容易生存下来的一类人,可恶,但是让人又没法对他们只简单的抱有“仇恨”这样的情绪。

8.最后一幕处理的特别棒,当你看到结尾的时候,其实应该能猜到他们会怎么处理,但是当那一幕出现的时候,你可能还是会受到震撼,就像看friends,你看过不知多少遍,你明明知道笑点在哪里,但是你到那里还是会笑个不停,而且,你好像在等着那个笑点到来。

就像这个音乐剧,你可能背下了所有的歌词,你甚至知道每个版本演员的演绎都有什么特点,但是你每一次去看的时候,感动都不会减少一点。

 6 ) 向歌舞片致敬

这部电影我终于赶在影院下线之前去影院看了,之前都买好了票但是因为突发状况没能去影院看成,所以前前后后算下来花了60多元来买电影票。

我对于买电影票一向吝啬,因为没有多少片子能够值回哪怕是30的优惠价。

但是这60元花的值,即使再多一点我也愿意。

今年奥斯卡有一个主题叫“向歌舞片致敬”,《悲惨世界》的主演们集体登台献唱,当伴随着歌声法国国旗缓缓降下的时候,全场都陷入了宁静之中,那是一个敬意的表达。

音乐剧和好莱坞歌舞片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很多好莱坞歌舞片都是直接移植自音乐剧,《悲惨世界》也是这个套路。

之前热映的《妈妈咪呀》还有去年的《安娜卡列尼娜》也都不例外。

歌舞片要达到一个完美的艺术效果并不简单(明显我没有在说宝莱坞)。

导演汤姆霍伯在这方面也下足了功夫,从铺设地毯以达到完美的收音效果,再到采用钢琴现场伴奏演唱的方式拍摄,摒弃了过去歌舞片一贯的先对口型后期再录制的老套路,对演员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歌舞片由于唱词方面的要求,很大一部分都是根据名著所改编,所以在故事层面上并没有很大的吸引力,如何能在观众对于整个故事框架耳熟能详的情况下出新出彩就是导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悲惨世界》在这方面表现不俗,一开场就是惊涛骇浪的宏大场面。

在一些镜头上还使用了高水准的CG特效。

沙威两次站在城市高出的边缘上,整个巴厘的景致尽收眼底,最后投身塞纳河的桥段也是恢弘大气,对于情感的渲染达到顶峰。

改编不是简单的修改,而是一种新的创作形式,所以即使是经典,在原著、音乐剧与电影的切换中也极有难度,但是一旦成功效果往往是突破性的。

我不同意有些人所说的将演唱换成对白也会是一部好的历史剧。

本片的大部分看点就是演员的演唱,剧情的张力,演员表演的冲击力加上音乐的渲染成为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将情绪持续的推动。

如果不是通过演唱的方式,影片中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就只能通过演员的嘴乏味的进行陈述,即使演员的表演炉火纯青,也会给观众一种导演没有办法通过故事来表达自己的idea,只有通过演员代替导演讲述这种下下策来贯彻剧情。

但是一旦配乐响起,一切都有了神奇的转变,你仿佛和荧幕上那个讲述者面对面,听着他向你倾诉自己的心路历程。

说到改编,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就是本片在中国放映时所配的字幕,简直可以用稀烂来形容。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责怪翻译人员,歌曲和诗歌本来就很难翻译,顾及了意思就难以顾及到韵律,还要符合节奏与拍子,信达雅基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歌舞片的神奇在于,即使你不知道演员唱的究竟是什么,你也会被她感染。

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无国界的艺术与情感。

演员在这部戏的表演也是各种争气,基本上是用尽了全力在表演。

当然,休杰克曼的专业歌剧演员出身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男主角。

阿曼达赛福利得延续了一贯的稳定发挥,跟在《妈妈咪呀》里一样,声音清亮高亢,在跟其他人合唱的时候所配合的高音辨识度极强。

歌舞剧是她最适合的类型无疑。

相比之下,女神在这部影片中的表现平平,虽然没有什么瑕疵,但是也不见得比其他人高到哪去,不过安妮还是毫无悬念的摘下了今年的最佳女配角,所以说女神就是女神无疑。

最后说一说导演汤姆霍伯,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的导演,今年又奉上了如此佳作。

似乎汤姆霍伯对于语言很有兴趣,去年展现了一个结巴的成长史,今年又秀了一把好声音,不同于《妈妈咪呀》和《安娜卡列宁娜》,本片还是基本没有正经对白的全演唱形式。

不得不说在影片类型的突破上,汤姆霍伯还是相当敢作敢为的。

当然,这也不是凭借汤姆一己之力可以达成的伟大成就。

有些电影需要在影院起立直至职员表结束,因为除此之外我们没有办法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7 ) 刷了三遍总得写点啥吧

=====这货不是影评这货不是影评这货不是影评=====《泰囧》之后新学了个词儿,叫“报复性观影”,是指大家没片可看时疯狂扎堆的现象。

我觉得我刷了三遍《悲惨世界》就有点儿这意思。

一是为了报复我一原剧粉一直看不到现场的怨念。

二是为了身在美帝看不到宗师的怨念。

两种“看不到”导致了逮到一个就报复性狂刷。

两遍IMAX一遍普通场,总共花去了差不多五十美刀,看个边边现场都够了。

作为一个雨果爱好者+LM音乐剧死忠+Philip Quast叔脑残粉+Russell Crowe忠诚度四颗星的影迷,这电影预告一出来我就开始翘首。

说来话长,早先看原著的震撼就可以掠过不表了,这应该是我看得第一部那么厚的小说,里面很多无关情节的描述,对照现世,只觉得雨果想我所想,替我说了那些我说不出的话。

那时候看书的感觉还很单纯,蛮喜欢冉阿让,甚讨厌珂赛特,觉得德纳第两口子都比珂赛特招人待见些。

都说珂赛特是这书里作者唯一留下的希望和美好,看来我这番看法,扼杀了这最后一点亮色,悲惨世界真是悲惨到底了。

后来看音乐剧栽进了Dream Cast里沙威蜀黍Philip Quast的坑,套用科波拉选角的那句话——我现在一翻开书看到沙威,就能看见PQ叔的脸。

自我分析了一下这种三观扭曲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俺实在太稀饭PQ叔那浑厚苍凉的声线了……嗯,其实稀饭沙威也不算三观不正(还有比沙威更“正”的人了吗),沙威是个好同志。

但这事儿的玄妙就在这儿了,当年看PQ叔的沙威后搜PQ叔别的东西来看,觉得Russell Crowe和他年轻的时候长得还有点像。

后来到了墙外我搜了下油管,PQ叔早年的一个视频下面有人留言说PQ叔跟Russell长得像,有人回——这也忒抬举Russel了(That's a compliment to RC)。

所以你们能想象我在影院第一眼看到trailer里面Russell穿着那身儿警服时候的崩塌感吗吗吗吗吗吗吗!!!!

还看过PQ叔90年代的一个剧集,里面Russell还打了个酱油。

日子不禁混啊,当年的酱油已经开始演主角的代表作了……(贵圈真乱)说到Russell,我真不想再黑他,见他被黑得闻者伤心见者落泪我都不好意思再吐槽了。

好歹我N年前就老鼠挖洞介翻出来过他玩乐队的时候录的一些歌听,没什么特别惊艳的感脚,但那些歌还在我随身听里扔着,也就是说还没不堪入耳到我想删了它们。

印象里他嗓子是很肉很厚的,随便唱唱玩玩还成,穿透力啊表现力啊什么的就无从谈起。

trailer基本上都没怎么放他的唱,现在想来应该是有意回避,因为他唱得实在是……基本可以用惨不忍听来形容。

被PQ叔的Stars惯出来的耳朵怎么可能容忍那种软绵绵有气无力简直可以用柔情似水来形容的Stars,满脸黑线的我注意力还被走边边这个梗吸引掉大半——沙威一直半只脚在里半只脚悬空地在高空行走,风大点儿估计都会给刮下去。

不明白这个老是给脚特写是什么用意,是暗示沙威是边缘人群?

还是他战战兢兢像在高空走钢丝?

还是暗示他心理斗争过于强烈老是在活/不活之间选择?

这里就可以扯出这版电影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大特写独唱一刀不剪,真的是一!

刀!

不!

剪!

你能想象半个IMAX屏幕上全是海瑟薇那爬满了苦涩的脸,动都不动长达上百秒么。

其实这版的布景我还蛮喜欢,写实又不乏舞台气息,这样真是太浪费了。

我能想到的理由是导演想突出“这真是他们现场唱的不是唱坏N次了等着我剪的!

”据说Russell童鞋有重唱四十几次的记录,不太清楚是哪首(有人说是芳汀arrest那首?

求证),如果是独唱估计唱四百遍也就那样了,如果是Confrontation这种估计唱四十多遍狼叔都抓狂得要弹爪子了吧= =而且最后几句还是不全的,只有警察的声,居然还是只有警察的声……………………另外唱坏了的Bring Him Home就不说了,大家有耳共听,简直把高潮唱成了尿点,看他唱得累的,我都替休叔可怜。

总体来说休叔表现我觉得还可以,考虑功力+号召力,休叔这样的人选也算难得,舞台功底好,知名度高,又起码不会让人想捂着耳朵逃走。

我还蛮喜欢新加的suddenly,从休叔的眼睛里能看见光亮和希望,对比他衣衫不整(大雾)地站在珂赛特房里那段,这段suddenly还是新鲜又惊艳的。

艾潘妮的On My Own很好,小雨处理得不太喜欢……而且Little People为啥要改这样呢,一共也没几句,完全可以留着。

这版的俩小孩儿我都好喜欢,声音好演得也够味。

说说几个喜欢的地方吧。

第一个是寇叔出场(喂你是看电影去的么),哇,那简直是浑身散发和谐慈祥的光辉,宛如上帝下凡(囧),看得人都要化了。

而且寇叔唱了,声音仍然美翻了,满满地全是爱啊。

第二个是I DREAMED A DREAM,成功戳了泪点,眼泪根本不听话蹭蹭自己就往外跑我真是没辙……第三个是Do You Hear the ppl sing,又成功戳一泪点,血管里血都在烧,几乎哭成SB……第四个是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唱得尊素不错,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感脚把握得很好,除了phantoms没出现……电影里明明可以把舞台上这段phantoms出现消失的力度加强的,但是没有,估计导演觉得诡异?

中间还有几个地方觉得不错,一个是小G孩儿死掉的那块,处理得很煽情。

还有大E挂掉时候那个从窗口倒挂拉着红旗的部分,精准还原舞台,灰常震撼,虽然他本人唱得完全路人。

最后的大合唱仍然热血,总之一合唱我就激动,包括at the end of the day都能点燃。

当然One Day More除外,Russell那充满违和感的嗓子往里一加我就想找地洞……好了,总结一句,这部片子还是值得一看的(当然刷这么多遍属于脑残行为请无视)。

这部电影最大意义在于拉人下水木!

有!

之!

一!

电影走得永远比剧场远,欢迎各路看了电影的盆友去看10th,25th,各种原卡and原著,如能给原著原剧多来几个粉,倒也不负恩泽

 8 ) 在悲惨世界里歌唱人性和正义

  就表达情感而言,音乐、绘画和文字是相通的,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都是殊途同归。

因此,即使这部电影相当于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舞台剧,自己却没有感到丝毫拖沓与无聊,反而被铺天盖地的配乐与歌声紧紧包围,犹如置身狂风暴雨,也像深陷咆哮的大海波涛,既有刹那间的情感迸发,更多的是如泣如诉的感动。

  雨果的《悲惨世界》对我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塑造的那些一根筋人物形象,都曾经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因为那些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影子。

这部反应1805年至1832年法国大革命后那段复杂历史的小说,几乎包罗万象,信息量庞大得令人目不暇接。

从皇室到民间,从高官到贫民,从学校到修道院,从战士到苦役犯,上天入地,游刃有余。

  当然,作为一部短短两个多小时的音乐剧,要想将雨果这部长达百万字巨著的所有内容完全反映出来是不可能做到的,加上电影主角之间基本没有对白,全部是演唱,一叹三咏的音乐表达,无形中让电影的节奏缓慢了下来。

不过,电影用歌唱塑造人物,用歌唱推动剧情,直接削掉很多情节,还是保留了原著的精髓,那就是在悲惨世界里歌唱人性和正义。

在导演水平高超的调控下,整部电影竟然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壮观美和情感美,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可以穿透人的灵魂。

 9 ) 悲惨世界里的爱与温暖

先来说说主教吧,令我印象尤为深刻。

因为片中的主角冉阿让偷了一块面包,却无故坐了多年的牢,在出狱后,他仍受着人们的冷眼。

一个晚上,在他只能靠在教堂的角落睡觉时,是主教叫醒了他,让他进教堂,给他吃美味的饭菜,让他在床上。

但是冉阿让却偷走了教堂里的银器,后被抓回教堂。

让我印象最深就是这时候主教说,这些都是他送给冉阿让的。

我想,正是因为有主教的这个举动,才能使得冉阿让也变成一个温暖而善良的人。

其实沙威也让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追求正义,只认准法律,可以说是一个极度理性的人,所以在自己被一个罪犯放了的时候,他的信仰开始崩塌,他渐渐怀疑,否定自己,最终选择了跳下河里自杀。

当然,还有冉阿让。

他并不完美,他在开始也犯过错,进过牢。

但经主教为他的罪行开脱,他的温暖感化了冉阿让。

到影片结束,那段真的很感动我,冉阿让坐着圣殿里,马利尤斯和柯赛特来与他告别。

他看见了芳汀,还有迎接他的主教。

冉阿让是一个伟大的人,在那个悲惨的世界里,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为人们带去爱与温暖。

 10 ) 一个现场看过11遍音乐剧的粉丝的推荐

虽然我现场看了11遍音乐剧,但是这个数目绝对不算很多,据说在英国有个女人看了200遍呢。

这个剧我看过很多版本,女王剧院的日常演出版、11年特别巡回演出我在芭比肯剧院也看过,还有就是25周年的音乐会我也现场看过。

可以说,基本上2011年25周年班底大换血前后的伦敦西区的主要演员的表演我都看过了。

(美国百老汇的那些版本我没有现场看过,无法做出评论)。

作为一个对这部剧比较资深的戏迷(就算研究的不多,起码在中国人里面算是看的场次比较多的了),我想说几点:1。

这部剧不是对雨果的《悲惨世界》原著的演绎,而是对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演绎。

两者不是一个概念,如果你只看过原著,可能对这部电影还没有一个完全的认识。

音乐剧是重新编排,重新写剧本,重新写歌词和情节的。

英国的音乐剧大师卡梅隆(几乎世界上几大著名音乐剧都是这哥么编的)在两个法国剧作家对雨果的《悲惨世界》重新编排以后,把这部音乐剧搬上舞台。

这部音乐剧可以说在英语语系的国家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几乎可以说是脍炙人口,英国,几乎人人都可以哼几段。

相对于原著而言,音乐剧作了很多省略,而且故事情节也有改编,人物形象更加的饱满,个性更加鲜明,渲染感更强,有一种近乎于“夸张”的效果。

如果说原著是含蓄的,那么音乐剧就是张扬的,而这种张扬,更体现在歌词和曲上。

如果要我点评悲惨世界音乐剧最美的地方,我要说,是歌词。

我问过很多英国人,对于剧院魅影和悲惨世界的区别,他们的评价一致都是,歌词让悲惨世界更加有深度。

所以,我建议看这部电影前,最好能够看看音乐剧。

起码能够看看10周年,或者25周年的演唱会(网上都找得到)2。

《悲惨世界》音乐剧的地位:伦敦西区常年上演很多部音乐剧,悲惨世界,剧院魅影,真爱不死(剧院魅影的续集),狮子王等等,唯有悲惨世界是25年以来从来没有下架过的音乐剧。

几乎每天上映(我记得好像礼拜六不演)而且几乎是每天都是一票难求,票价也高于一般同等的音乐剧。

如果说《剧院魅影》是一部类似美国大片的动作片,你看不懂字幕光听声音和效果就够了,那么悲惨世界就是一部带有深刻内涵和承载和很多情感的史诗片。

如果你看不懂字幕就完全不能领略这部剧的风采。

我看过很多版本的翻译,境界最高的是台湾版的翻译(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被套用了李登辉的演讲稿(就是他那篇在美国大学里发表的著名的台D的演讲词),翻译成“民之所愿,可在你心”)。

届时,我不知道电影是由谁翻译,但是如何能够翻译的好,的确是一个重大挑战,这部歌剧的英文歌词之优美,如果能够展现给国内的观众,也是很有难度的。

3。

最后,希望各位有机会都能去伦敦的女王剧院现场感受一下这部充满魅力的音乐剧。

看过了音乐剧,也许你才会对这部电影的演绎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最后,给大家带来一篇日记,是记录我当时现场看25周年演唱会的经历。

那天经历了地铁罢工,全城瘫痪。

但是最后地铁工人特地为我们这些看悲惨世界演唱会的人留了几班地铁回家。

(下面的链接是豆瓣上的那篇日志)http://www.douban.com/location/drama/review/5579902/

《高家台》短评

何必要唱呢

6分钟前
  • mr.tall
  • 较差

如果是唱出来而不是哭出来的悲惨,那该是多好的音乐剧。

7分钟前
  • Carf
  • 还行

Hugh Jackman给力。

8分钟前
  • 邈邈
  • 还行

喜欢作为故事片的《悲惨世界》(比如1958版和1978版),对音乐剧极不适应,大特接大特,广角接大特,唱的还不如白娘子。去掉了“偷面包”和19年牢狱生涯的起因,加之华丽场景与虚无歌词都削弱了“悲惨”的力度,剧情上的起程转合也被歌曲的拖沓所打断。

1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确实不错,其实RC也没有那么烂啊,在电脑的小屏幕上面看特写也没那么骇人。唯一一点是高潮在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时候其实已经出来了,结果后面就显得太拖沓了。克制,克制啊。

14分钟前
  • D K U N
  • 推荐

音乐剧电影,应该说 休·杰克曼 / 罗素·克劳 / 安妮·海瑟薇这三个人都演的很出彩,但是唱的吗,呵呵,就一般了。毕竟都是演员出身嘛,里面的歌曲,除了唱红了苏珊大妈的“I Dreamed A Dream”很喜欢外,其他基本无感。

19分钟前
  • 肥壮壮
  • 还行

意外的精彩绝伦,音乐剧和电影的完美融合,每段都可以单拿出来当MV,史诗、粗暴、滂沱、庄严、并不时引爆哭点,片头的阴暗和结尾的荣光相应成诗,157分钟稍纵即逝一点也不沉闷。最经典的还是Anne的<I Dreamed A Dream>,她为了这部片剪掉长发,减重25磅,哭了个惊天地泣鬼神,金球奖没看错~

23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对不起啊对于一种不太感兴趣的电影形态我坚持看完但无话可说

27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看不下去20130316

32分钟前
  • rovin
  • 很差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Singing the song of angry men!雨 海上 32.4.2202

33分钟前
  • Ziki
  • 力荐

欣赏不了啊

35分钟前
  • 贾直
  • 较差

五颗星都是感情分。放映厅都坐满了,可惜屏幕一黑所有人都走了,没人关心音乐还在继续。技术上没什么好指摘的,但是个别演员的唱功实在不敢恭维。感谢这部电影让我听到了最难听的一版《Who am I》。字幕翻译更是坑爹,空耳(这样说不大公平,因为我大概能背出所有歌词吧)就能挑出不少错误。

37分钟前
  • 陆秋槎
  • 力荐

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做成音乐剧,几个主角唱得又不好听

39分钟前
  • lcsun
  • 较差

爷们竟然最后给逼疯了,我也快疯了。。。。。。。。

42分钟前
  • 动感皮皮狗
  • 还行

整个电影做的很考究。Anne的I dreamed a dream 跟Samantha的On my own 非常戳泪点.雀斑君整个王子感超强,唱的也好好。罗素克劳满眼深情真是最柔软的Jarvet,跟冉尔让对戏心中还是小小的脑补了下相爱想杀的戏码……本来就是音乐剧主力的几位感染力就更不用说了。

47分钟前
  • 欧古德
  • 力荐

I dreamed a dream那段倒回去看了四遍,都是因为无法忍受其余的部分而解的闷。

48分钟前
  • purr
  • 很差

不喜欢歌舞剧的形式

51分钟前
  • 晓东
  • 还行

对一个熟听musical的死粉来说, 这部电影烂透了, 听演员们唱歌实在是miserable!!!表现最好的是: 两个小演员和群众演员特别是寇爷, 其次是青年演员(Enjolras除外!听惯ramin听他实在觉得奶声奶气), Thenardier夫妇也别有一番滋味, 特别是helena的疯女人劲.anne还凑合, 没有特别惊艳. 最最差的是两位大叔!

52分钟前
  • 亂室佳人
  • 较差

唱的啥玩意儿啊。。镜头也全是大脸特写,怕观众听不清引导观众看口型么。。。。也就冲海伦娜和艾迪看一下。。。

55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较差

看过音乐剧的我真是非常非常不喜欢这个电影!

57分钟前
  • 不羡鲜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