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不明白导演为什么一定要替Molly找一个理由,仿佛Molly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童年被父亲打压。
女权的崛起为什么总伴随着被男权打压?
女性就不能单纯地想要追名逐利,做野心家吗?
Molly原本可以是一个更意气风发的角色,这样一来多少有点憋屈。
不过这是传记片,也不能太夸张。
作为一部传记片,叙事流畅,即使采用了回忆与现实的交叉叙事也没有很混乱,反而对女主角有更全面的展示。
Molly的好胜心和正义感穿插在她的三次事业发展中,每次都高潮迭起。
某个角度上,也反映了她面对肮脏的赌场及男人的对抗。
快语速的台词轰炸虽然有些烧脑,但能烘托赌场的紧张刺激和Molly挣扎的内心。
我一开始以为Molly是扑克玩家,没想到是赌场老板。
但其实玩家也好,老板也好,人在赌场里泡久了,心智都会变得不同,身体也会虚弱。
Molly收手的结局我倒觉得是好的。
法律中风险最高的赌局通常涉及复杂的案件、巨大的利益冲突和高度的不确定性。
以下是十种风险最高的法律赌局:1. 刑事案件中的死刑审判死刑案件是最严重的刑事案件,涉及被告的生死存亡,任何错误的判决都可能导致无辜者丧命或罪犯逍遥法外。
2. 跨国诉讼涉及多个国家的法律、文化和司法体系的跨国诉讼,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极高,尤其是涉及国际贸易、知识产权和跨境犯罪的案件。
3. 集体诉讼涉及大量原告和巨额赔偿的集体诉讼,如药品、环境污染或产品责任案件,结果可能对企业和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4. 高额离婚财产分割涉及巨额财富分割的离婚案件,特别是在缺乏婚前协议的情况下,可能导致长时间的法律争斗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5. 知识产权侵权高科技和创新领域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涉及巨额赔偿和市场竞争,尤其是在专利、商标和版权纠纷中。
6. 证券欺诈涉及证券市场的欺诈案件,如内幕交易或市场操纵,可能导致巨额赔偿、公司破产和高管刑事责任。
7. 重大合同争议涉及大型商业合同的争议,尤其是政府合同、建筑项目或国际贸易合同,风险和复杂性极高。
8. 反垄断诉讼涉及大型企业的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诉讼,可能导致公司分拆、高额罚款和市场重组。
9. 环境诉讼涉及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诉讼,如石油泄漏、工业废弃物排放,可能导致巨额赔偿和企业声誉受损。
10. 宪法挑战涉及宪法问题的诉讼,可能对国家法律体系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如言论自由、隐私权或平等权利的争议。
这些法律赌局的共同特点是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巨大的经济利益和高度的不确定性,处理这些案件需要律师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策略和风险管理能力。
首先来说明 《茉莉牌局》 是一部根据茉莉自己写的传记小说改编的电影, 其中绝大部分还原了原小说的内容。
该片的题材就是传记体,恰好正是导演 艾伦 索金的(Aaron Sorkin)拿手菜。
这从他之前编剧过的《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 和 《史蒂夫乔布斯》 有异曲同工之妙。
唯一不同的是《社交网络》是通过两场法律诉讼来展示Mark Zuckerberg的创造力与天分,《Steve Jobs》是聚焦于三场产品发布会,来描绘Jobs的传奇历史。
可《茉莉牌局》不同, 这部电影是通过主角茉莉和她的良心辩护律师 Chalie Jaffey 的一段段谈话来拉开这位“ 扑克女皇” 的心灵路程的。
而非常直观的结果就是《社交网络》获得了最佳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而《茉莉牌局》虽然成了奥斯卡陪跑,但也是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的提名。
但对于这两部电影,光靠排场、故事情节是没有办法真正衡量它的核心价值的。
原因就是《茉莉牌局》发生于真实赌局牵扯到太多好莱坞明星、政治家与金融大鳄。
其中广为人知的就有小李子、本·阿弗莱克、还有蜘蛛侠的第一代扮演者Tobey Maguire 。
而电影的中心就是茉莉极力保护她赌客的隐私,宁愿被判刑坐牢都不愿意出卖客户。
所以自然Sorkin花了很大力气隐去了所有人的真实姓名,他说他不想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关于八卦的电影。
我读过网上有些人写的评论许多都说茉莉不讨喜,觉得她不够传奇,故事平淡。
如果说对于一个从一无所有开始当记账的小女生能在短短几年内把她的牌局发展的如此顶尖有声望且能聚集顶尖名流,而又在一夜之间失去一切再东山再起,随后被警察逮捕再丢失一切,这都不算传奇的话,那可能人与人定义的传奇是不一样的。
看清本质, 她只是一个非常聪明,有赚钱欲望、有目的性、有胆识,同时也有着个人道德底线的人。
而对于《社交网络》中 Sorkin 在描述Mark Zuckerberg 就显得非常中立,并没有带太多感情色彩。
电影结尾处实习律师说出口的“ you're not an asswhole ,Mark, you just trying so hard to be." 可能不仅是观影人看完电影的感触,或许也是Sorkin 对于Mark zukerberg 的评价。
他在编剧时没想过把这个创建全世界最大社交网络(Facebook)的人当成神或是传奇,在我看来他只是极力去还原事件真相,让人们看到了除了他表面上的风光其实是用多大代价换来的。
可是在《茉莉牌局》就大不相同了,可以明显看出Sorkin的拍摄角度中在通过正义律师对于整件事的一次次了解和一次次辩护中, 他发现在这个被媒体所陈称为“扑克女皇”的皮表下,她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与被人难以理解的自尊。
所以在最后一个镜头中拍摄回到 茉莉在参加奥运时被树枝绊倒所倒在地上,她拒绝被人扶起也拒绝被人关心,坚强的自己站立起来,赢得所有人的掌声。
这段镜头在实质上与电影剧情毫无关系,但是其中夹杂着Sorkin的私人感情,他希望茉莉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人是各有各自感情的动物,有些人为了钱能放弃仁义道德,独自攀登顶峰。
有些人却能在已经丢失一切时保住自己最后的道德和尊严。
——原创作者:PETA
《茉莉牌局》当八卦故事没有了八卦!
讲述美国著名的“扑克公主”茉莉·布鲁姆的故事。
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大段的旁边和海量的台词,加上高质量的剪辑和劳模姐出色的表演,让影片有很强的快节奏带入感。
但故事本身精彩程度不够,后段父女情感的爆发也没有充分的铺垫!
6.5分!
ps:这几年劳模姐的表演也挺给力,怎么就感觉不受待见呢!
电影不是很看得懂,我承认对于我的认知来说有些深奥。
渴望融入上流社交圈与风云人物推杯换盏,反抗父权➡️反抗男权,只能说过去经历成就现在的自己。
由自由滑雪运动员身份转换成组局的扑克女王,宁可包庇权贵也小心翼翼维护他人生活的安宁,真是好一个不蒸馒头争口气的圣母。
ps,不是很懂黑人律师角色出演的意义。
看完此部电影的感觉就是,这电影想表达啥呀?
女主的成长有不顺利,父母的感情的不和,自己运动生涯造成的意外,然而,作为一个成年人,她组织若干赌局,见识各色人等后,自己依然吸毒,沉溺于灰色地带,虽然她的律师帮她争取了最终的不入狱,但她的人生不值得学习更无法羡慕啊!
除了她彪悍的智商,话说,整部剧对扑克牌的术语说的太快太多,整部电影表演无数次打牌情况,但就没有一场能让人记住的。
唯一的亮点是,最后她爸爸给她三个问题答案,算是有点心理学深层的含义,最终女主和内心深处的遗憾和解了,但这部分表达的也不细腻。
这部电影我勉强给六分吧
很神奇,sorkin的东西我全部不喜欢。
不喜欢他的台词和叙事的节奏。
不喜欢他一定要刻意追本溯源找到人物性格的来源(这点是我最不能忍的,过分简单化了一个人物性格的养成)。
steve jobs是我唯一去电影院看的看到15分钟离场的电影。
Social network我至今也不知道好在哪。
Newsroom后来没看下去,那是因为我觉得太理想化太假。
他一直在他的传记电影里刻意地传达一些他所坚持的三观,很简单直接地告诉你,就是这样。
可是只要仔细一想,这些东西都特别理想化,经不起推敲。
至此,我以后应该不会再看他的东西了。
然后我就突然知道为啥我一直不是很喜欢斯皮尔伯格,一直没看辛德勒,估计也不会看post的原因了。
都太有立场了,而不幸的是,这些立场我还能预见到肯定在我看来会过分理想化。
你指望post力挽狂澜拯救人类?
我还是去煮个面喂饱自己吧。
茉莉的刺激牌局,导演完美的节奏感,劳模姐的绝美造型,都不是我想安利这部电影的原因,要说玩金融法律,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普普通通,在一众经典电影里完全算不上出彩,倒是有着浮夸的感觉。
我想安利他的原因是因为亲子关系。
因为茉莉和父亲的关系像极了我和我父亲,也恐怕和不少观众的亲子关系相同。
茉莉的父亲严苛,威严,不允许别人破坏他的权威,不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观点,但越是这样越是容易激发青春期孩子的反抗,维护自己的尊严,因为父亲也不是一直正确,为什么我不能维护我正确的观点,为什么我要被你控制。
争吵的最后就是孩子被父亲的一句你靠我养彻底打败,然后就是屈辱,想尽办法证明自己不靠任何人都能活着。
我回望我的青春时代,总是幻想在父母面前证明自己已经是个成熟的人,证明自己的优秀,就是想他们能认可我,能赞同我一回,但是从来没有,所以我一直在为没有意义的事情而幻想。
父母越优秀,我做的幻想就越多,现在想来就是一场无谓的长征。
因为如果真的长大了,便不再需要像别人证明,我用一整个青春去弥补我童年缺失的认可。
茉莉因为一根赛场上的树枝,失去了奖牌,然后又陷入童年时期的状态,陷入了不被认可的漩涡,她的兄弟都很优秀,她觉得父亲不重视她,不爱她,于是她花了十二年的时间去重新寻找自己的存在感,用错误的方式。
直到最后父亲找到了她,茉莉才明白,父亲一直很爱她,也很认可她,她失控的心态才终于回到了正轨。
磕药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想要被认同,想要有控制感才是茉莉组织牌局的原因。
但是她没有想到,她一直拥有着父亲比宇宙还宽广的爱,为了她可以不顾一切。
或许我不用再幻想在父母面前如何寻求认同了,其实我一直被认同着,只是我不知道。
(5.0)以前我只能说不怎么喜欢索金参与电影里的编剧,现在我可以说连导演都不喜欢了。
特有的对白支撑了一会儿就败下阵来,精彩的言语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索然无味。
导演的工作本应是中和编剧的偏激,或者说是为偏激的编剧寻找一个合理的影像呈现手段。
索金却陷在自己的擅长中无法自拔,缺乏经验最终令故事失控以致自己的擅长最后没有了价值。
有一些摄影转行做导演的人幸运地因为不懂剧本而选择一个稳重老成的故事再加上对于影像的理解反而更容易成功。
相较于当代的索金他们,黄金年代或更早时期那些高强度的对白(尤以各种喜剧为代表)不仅是特色而且是手段,它们在机智的影片中塑造了有趣的角色,并且更为重要的,这些角色承担了相应的道德责任。
而现在,此种特征还是工具,却更像是炫技的工具。
几处笑料抖得游离于整体基调之外,在这笑料之外带来的则是令人琢磨不透角色定位。
索金的代表人物,扎克伯格、乔布斯、茉莉·布鲁姆常以社会精英著称而吸引观众,我觉得“人类社会的兴风作浪者”这个标签更为贴切,因为这些角色完全剥离了道德责任。
激荡而无目的的人生也许是真实的,但不应是“电影”所止步的,她寻找的是意义和确定性,即便这个确定性叫“人生无常”。
或许是因为这些角色太当代太没有定论了?
这个意义上讲,这些“精英”离我们的距离比钢铁侠、蜘蛛侠这种幻想英雄还要远得多,甚至比施耐德的超人还要远一点。
还是给索金配个好导演吧,那个模式的能量我们都见识过。
带图版如果说写作这门手艺里天赋占了99%,艾伦·索金无疑是其中天之骄子一般的存在。
恨他骂他的人不在少数,但没人敢说他没才华。
两次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一次获奖一次提名;六次金球奖最佳编剧,两次获奖四次提名;职业生涯最初的三部电影全球收获四亿美金票房;撰写的电视剧第一季就拿了9座艾美奖,他亲自编剧的前4季每一季都被评为当年艾美奖最佳剧集,7季共获87个奖项以及173个提名。
终于,这个好莱坞最受瞩目的金牌编剧之一,改行当导演了。
这部电影叫《茉莉牌局》,IMDB7.6,豆瓣7.2,今年奥斯卡上也收获了一枚提名,还是最佳改编剧本。
本片一如既往地发挥了他对人物传记片匠心独运的长处,挣扎和原谅,玩得手到擒来。
索金还是索金,那个每个细胞都在高喊着理想主义的索金,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草灰蛇线,伏延千里,向来是索金的拿手好菜。
无论是《社交网络》里首尾呼应的机妙讽刺,还是《乔布斯》里那源自一个诺言的父女温情,都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章节。
索金是一个擅写结尾的大师,一部分爱看总分总结构的观众应该爱他爱得要死。
在HBO的《新闻编辑室》里,尽管面临着刚刚进入第二季就开始疲软、节奏打乱、调子黑暗等诸多问题,以及第三季在容量缩水近一半的情况下仓促收尾,但依然成功给出了一个漂亮的收尾,将最后一集与第一集无缝接合,硬是凭一己之力让这部毁誉参半的美剧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圆满。
在《茉莉牌局》中,我曾天真地以为,这会是一个《社交网络》加《惊天魔盗团》的故事,只是人文气息更浓郁。
影片开头用了整整五分钟来介绍茉莉年轻时玩花样滑冰并代表国家队参加奥运会的经历和背景,然而实际上,这五分钟感觉远远比五分钟要长得多得多。
它充其量又是一段索金的标志性长台词,而且是索金的反对者们最深恶痛绝的那种炫智式表演。
你会误以为自己不小心串台到了隔壁的cctv5频道而且无意中按了1.5倍速播放,同时不停地在怀疑:这跟牌局有什么关系呢?
索金在《新闻编辑室》里用过一个长串的“如果”式造句法。
实际上,他作品里很多元素都是相通的,比如一个永远记不住名字的主人公,一个相爱相杀的律师。
那么,这部《茉莉牌局》实际上按照索金编排故事的逻辑,讲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茉莉是一个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中产家庭的姑娘,聪明,坚韧又孤高。
如果不是她意外摔了一跤,就不会失去奥林匹克奖牌;如果不是那么沮丧,她就不会休息一年而是紧接着去上哈佛法学院;如果不是去了拉斯维加斯当女招待,她就不会认识前上司Dean Keith;如果不是被Dean带去牌局,她就不会后来认识那么多名流富豪,更不会想到自己跑出来单干组了自己的牌局;如果她不是生意越做越大,就不会被FBI逮捕……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聚众赌博,吸毒,犯法,但我还是一个好姑娘,一切只不过都怪我十几二十年前在滑雪道上摔了一跤。
而且,滑雪戏并不仅仅出现在前五分钟,而且塞满了大量独白的过场戏,也不仅仅只有滑雪戏这一场。
加上索金剧本里似乎永不休止的爆炸性对白,一部电影看下来脑子都要炸开的感觉。
如果说这是部一不小心写成了话剧的电影,看看隔壁的《杀戮》和《偷心》,似乎也觉得对不起话剧。
我怀疑索金在片场的时候,会不会也时常挠头思考:矮马,怎么才能在这么多台词里面塞几个动作进去呢?
再而且,在两个小时的台词轰炸之后,好像觉得这部片子拍得还不够满,茉莉的父亲——著名心理学教授,在戏里是离婚搬出了家,缺席了她成年之后的全部人生——姗姗来迟重新上场,上来就说要用三分钟来完成对女儿三年的心理治疗。
咋一听,像是鸭子要被赶上架了。
果不其然,父女俩的对话围绕着茉莉的前半生,将那个“如果”的句式又给扩充了一倍(这段可以媲美《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参考答案的戏,长达8分钟)。
如果不是因为三十年前父亲出轨,父亲不会对茉莉一直心怀惭愧并且用严厉来掩饰,茉莉就不会老觉得爸爸疼儿子不疼女儿;如果她不是活在被男性支配和控制的恐惧中,就不会硬要去参加奥运会然后摔一跤,最后跑去开牌局;更不会养成想反过来支配和控制男性权贵的心理,最后跑去开那个只招募男性玩家的牌局……所以我聚众赌博,吸毒,犯法,但我还是一个好姑娘,要怪就怪我爸当年出轨了。
听起来他讲的都好有道理啊,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但是电影是浓缩生活的艺术,又不是解答生活的艺术,如果一切都有那么多完美精准契合的因为所以,电影就不是电影了,变成宗教不好吗?
爱索金的人都是爱他的长对白的。
爆炸性的高强度对话,充满了苏格拉底式的反诘和马基雅维利式的优越,是索金剧本的一大标志。
在好莱坞,以机关枪般的长台词闻名的并不止他一个,但能在抖机灵的嘴炮中,一边高谈阔论着形而上的问题,一边又能恰到好处地将主人公们拉到地面上来,这样的本领不多见,另一个例子当属伍迪·艾伦。
无论他的反对者们如何反感地斥驳这种“装腔作势”,索金笔下的人终归是一个个真正的人,不是党章文书的复读机,不是编剧歇斯底里的自我外化,更不是只会掐着时间点抖包袱的脱口秀演员。
他的剧本都很难写。
首先要符合人物身份背景,需要经过一定科研精神的大量资料搜集和调研,才能写什么像什么;其次有煽动性,常常能让人血脉泵张,需要一种演说家的天分(和/或嗑嗨了的兴奋);还有深厚的人文关怀,他笔下的主人公们永远和他自己差不多,不论是白宫群英还是硅谷新贵,都能让人看到最精英的博雅教育的影子;最后还要有编剧最纯熟的记忆将这些台词糅成一段无缝对接的、一口气说上三五分钟的机关枪对白。
无可否认,他满身心都是这样的自信和欲望,“因为我做得到”。
只有这样拥有超强大自信的编剧才能写出《茉莉牌局》这样的戏。
这也称得上是一部真正的大女主戏——虽然这一两年这个“真正”被用得有些滥,但要知道,哪怕在《傲骨贤妻》《傲骨之战》这样的大女主戏标杆里,也是不乏各种男小三男小四、甚至是男朋友女朋友的。
而《茉莉牌局》里,茉莉连个暧昧对象都没有。
并且,一个女性朋友也没有(虽然她整天把“我朋友xxx”挂嘴上,但观众不瞎,这些“朋友”有的连影儿都没出现过)。
绝不跟客人调情。
这是茉莉行走江湖的原则,硬得比钻戒还硬。
(当然,这是电影的处理,据说在茉莉的情史、学历甚至是人品上,都对现实做了美化,这些都无可厚非。
)她的其他原则还有:绝不出卖客户信息。
绝不抽佣金。
绝不用不法手段追债,哪怕她被政府冻结财产,身上只有两块钱连个热狗都买不起的时候,她依然有着两百多万的外债没有去讨要。
因为她吃过黑帮的苦,绝不想跟黑帮扯上关系。
茉莉·布鲁姆,一如既往地,是索金笔下里又一个高度理想化的精英。
照着电影里的演法,恐怕一个普通观众很难想象一个女人坦坦荡荡地开展自己的事业,没有朋友、没有男朋友,甚至没有靠山、没有伙伴(那些出现了几分钟走个过场的棋子,无论从任何角度都难以称得上是伙伴),有的只是敌人、客户和一个帮自己打官司的律师(公事公办地,没有超出情理以外的其他情愫),就这样硬生生撑了140分钟(不骗你,不信你去看试试)。
本文无意探讨真实的原型本人与电影之间的差距,就电影文本本身所提供的而言,我想冒险地下一个结论:撑不起。
这个撑不起,不是说主角一定要有男朋友女朋友,或是跟什么人产生密切接触。
而是,在硬着腰杆撑了120多分钟后,编剧/导演突然间却虚了下来。
无疑,索金在某些方面获得了相当的成功,他没有用任何乱七八糟的抓马和无关痛痒的闲笔写完了这部戏,而且还是满满当当的140分钟,将一个女人的成长史鲜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如果现在举行一个比赛,不管是反贝克戴尔测试、反性感台灯测试、反森真子测试、反蓝妹妹原则,《茉莉牌局》都可以一口气拿个一百分大满贯。
但是,你要是质疑“女权”,“政治正确”云云,索金又可以马上丢出一大堆例子来打你的脸。
比如女儿穷尽一生依然无法介怀父亲偏心兄弟的事,比如茉莉牌局的前后两人竞争对手同时也是玩家之一Dean和玩家X,都用同样的理由剥夺了她的生计:“你对我来说已经没有利用价值”;更不用说沙猪一样的某权力机构和泯灭人心的黑帮打手……她虽然一个人撑起了一部大女主戏,但无论在戏内戏外,都依旧活在男性权威的威逼和恐吓之下。
仔细想想,这其实好像是一个《末路狂花》的故事。
两个性格各异的女性好友在结束了对男性的失望透顶后离家出走,一路上不停继续受到男性的压迫和追捕,最终选择了驾车冲出悬崖。
而《茉莉牌局》呢?
如果电影在她大喊着“Catch me(来抓我)!
”的时候结束就好了。
首先她没有经历过失望。
五岁的茉莉对人性的洞察就是深刻而灰暗的,结婚是圈套,社交是笑话,人分好人和坏人。
她的整个人生被编剧建立在了童年目睹父亲出轨这件事上,然而茉莉坚定地说自己不记得,所以鬼知道是不是真的;她在电影里也没有对任何人动过心,有的只有目的和手段,权力和欲望。
但在结尾,律师因为她坚决不肯出卖客户名字而对她展开了一番激烈热血的演说。
一番索金著名的爆发对白戏后,茉莉决定认罪;而在法庭上,又是一段长得不能再长的对白(独白告诉我们总共有87个回答,幸亏我们发明了蒙太奇),法官突然出人意表地决定不让茉莉坐牢,因为“隔壁华尔街那群精英们吃顿午饭的时间犯的罪都比你重,我不明白把你关进监狱里怎么就是正义了。
”我也不是很明白,用这两段戏来为茉莉被释放而加持,怎么就是正义了呢?
茉莉被人称为“扑克公主”。
这个“公主”不是谁都能喊的,是她牌局上那些贵族、富商、黑帮、导演、明星把她捧出来的,她的客户里随随便便就集中了美国欧洲中东俄罗斯的各种权力阶层和神秘富豪,而她从一个酒吧服务员到一个掌控了美国洛杉矶和纽约两地最大赌局的做局人,始终坚称自己是清白的,于是律师法官也都说她是清白的,一前一后慷慨激昂地,急着要给她脱罪。???
反正我是理解不了,渲染了两个小时的“我不相信任何人我只相信自己”,集权力和手段于一身、高智商狠辣干练的女主,是怎么突然间变成了虚弱无助的窦娥。
对,你可以说,是因为以前的对手都是具体的人而这次是国家权力,但害怕就害怕,请不要声嘶力竭地喊着正义和名誉,好吗?
再者,她对客户信息死咬着保密的动机,除了主人公正义凌然说的不愿意让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用脚趾头都能想到还有是害怕被报复。
她已经被黑帮揍过一次,一旦进了监狱被教做人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律师劝她供出信息时的怒吼倒是提到了她在监狱里活不下去,但原因才不是因为她是手无缚鸡之力的金融犯,而是因为你不看看你的客户他妈都是些什么人啊。
但在影片最后,这些都被隐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爆发式的慷慨陈词,催泪式的直面多年心结,以及故意以玩世不恭的语气想要营造的一个荒诞喜剧的结尾。
看到最后我都迷茫了,编剧眼中的正义,到底是什么?
是有些事做了,有些事没做?
是有些话说了,有些话没说?
是各种打着秘而不宣的擦边球,到最后告诉“愚蠢的观众”“你们只需要知道我是对的”就够了?
我记得第一次看到《新闻编辑室》最后一集时的那种要飙泪的感动,虽然那部剧真的蛮幼稚的,你以为是坏人的其实那么好,无论跌几次跌多惨到最后都一定能收获拥抱,男男女女都要一个萝卜一个坑地精准配对……但是那种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碾压式的破坏、传统精英主义理想主义的诸神黄昏,哪怕虚构得不像话,也着实让人动容。
只有在人物铺垫足够的前提下,索金所热爱的那些标新立异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们,才能将他们著名的长篇大论发挥到最大作用,才会煽动起足够的血脉泵张、激情洋溢。
在白宫办公室里,在新闻编辑室,在哈佛校园,在硅谷,很多观众都和我一样曾被索金的长篇阔论给震撼过。
但这一次,在法庭上,我感受到的却更多是荒唐。
私下猜想,茉莉·布鲁姆的故事能成为索金导演处女作的原因,必定不仅仅是能牵涉到好莱坞巨星和富豪巨贾,而且还因为她来自一个“爸爸是教授,哥哥是医生,弟弟是奥林匹克选手和模特”的家庭。
索金对精英主义的爱,是他的武器也是软肋。
他对茉莉才下不去手。
茉莉作为一个极端大女主戏的唯一绝对主角,始终充满着浓浓的自视甚高和步步为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后大声控诉自己被虎咬。
在影片里,茉莉自己出来吐槽过一次:“你想让我相信你是一个替客户保密的律师,然后你证明自己的方式居然是出卖客户信息?
”就是这样的荒唐。
(利益相关:共和党里的McAvoy)
看了二十几分钟看不下去了
女神把蜂蜜和酒给了男人,让他们变成了猪。
浪费了我生命中的2小时20分钟,看完觉得Molly Bloom的生平没什么好拍出来的。
讲真 每次看劳模的表演都替她难受 就是那种凡事事倍功半的感觉吧 不过我看得也挺难受的
劳模姐演什么都一个样
这片…跟女权有毛关系?
奥斯卡陪跑。索金太执着于寻根溯源了,一定要为人物找个出口,只可惜茉莉的人生还不够传奇,尚未步入神坛,又何谈坠入凡间。
没啥意思。最近这是怎么了,看啥都觉得没意思。主要是女主保护了赌局上的人,自己认了罪,遵守了自己这一行的职业操守。当然女主的原生家庭影响了她的很多选择。
能建立自己的事业很不错,尤其是在自己被老板炒鱿鱼后,抢自己老板的饭碗的时候。社交方式或者说渠道有很多,赌博也是其中一种。在律师试图为茉莉脱罪,要求在法庭为她辩护时把她说成次要人物,是被雇佣主持牌局的工作人员时,被茉莉拒绝,理由是我拒绝任何人贬低我的事业,我就是老板。挺有个性的女人。影片的节奏有点快,前后跳跃有点频繁。
真可以,make money for what ?
有点厌烦类似的传记题材了,劳模姐这表演和《斯隆女士》有啥区别?
除了极少量关于赌局本身的内容有新意之外,其余的都是低水准内容。
对大段旁白的电影天生抵触,总觉得是画面语言缺憾或者导演能力有限,电影里看,Molly过得算是不同于平凡人的人生节奏,但还谈不上传奇
2018.04.21比我想象的好,索金这次明白了“过犹不及”的道理,编、导手法的运用更趋自然。父女关系处理得相当深刻和生动。
对普通人而言,茉莉的人生算得上传奇,但对影视观众而言,并没有人在乎“扑克公主”的人生,观众需要的是剧情线的精彩跌宕起伏,而非一场两个多小时的对白独白人生心灵鸡汤。复制斯隆女士的失败
8.0/10 分。140 分钟,接近2个半小时,一口气看完,一点都不沉闷。。。我在网上也玩德州扑克,不赌钱的那种,有次赢了一局后,最后和我对赌的那个完后要加我,我想都没想就同意了,结果他是输了来骂人的,这素质。。。
运动员转型的赌场女王,在好莱坞和华尔街两处虎穴中闯荡创业的真实故事。剧本节奏和对话扎实,全片质量则略拖沓扁平。在法律和道德的灰色地带中,即便手段再潇洒、转身再华丽,洗白恐怕还是不易,至少光凭这部电影做不到。
Aaron sorkin这套我吃
好爱这部电影啊。非常好的反类型片。没有Romance scene,没有结局反转。讲的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故事。人生没有那么多的触底反弹。但重要的是keep the enthusiasm。
2.28号看完标错了居然。如果没了解过原型,没有好奇,就不建议打开了。我是被豆瓣电影日历推到了。看完整个片,我都没明白,这女的有啥好立传的。而且还挺闷的。不知道为什么索金非要疯狂想要挖女主的内心干嘛,整的想给她洗白的纪录片。当一个你完全不了解,也没啥兴趣,然后她的整个所谓的开设赌局其实就是像叠马仔似的。。根本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最后还要拔高一下。。整出父女情深出来---当我打完这一段,我都想再减一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