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P在里面的造型以及湖边小屋还有少不了的人格分裂主题,都是可以说得上是有看头的。
但是在呈现人格分裂的时候所达到的效果就真的不足称道,前有美丽心灵后有禁闭岛,拍成这样实在说不过去。
要不是DEPP的魅力和演技支撑,恐怕难以搞神秘。
话说回来,人格分裂实在是一难以操纵的主题。
很无聊的一部片子,很早我就看出那个shooter是他幻想出来的,可能是因为有看过fight club。
为了德普看的。
非常老美,非常老金味的一部片子。
观影过程略压抑,画面美好,布景十分对口味,但shooter第一次出现时就猜到了他是被作家先生幻想出来的。
翻了一下短评,似乎不少人都是这样。
但我认为这部片子本身值得品味的并不在此(虽然看起来这是本片最大的悬念)。
这类悬念设置放在今天来看,毫无疑问已属老梗。
但在它成为本片最大悬念的同时,很容易让人的关注焦点集中在对于悬念的失望,而忘记品味故事本身。
别忘了,影片的名字叫做“秘窗”。
导演和史蒂芬金对于“犯罪次元”的营造,才是本片最值得回味的地方。
黑皮绒的绅士帽,老旧的插线电话,湖畔的林间疗养小屋,阁楼上一间望见后花园的窗子。
这一切的陈设都是为了我们的作家主角所布下的舞台,他在上面出演了一场风味独特的自我对话,只不过为了自我完成,顺便杀掉了两个需要去死的人。
非常喜欢玉米棒和骨头的设定。
腐烂的白骨之上,安暖的夕阳之下,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玉米地飞扬着恬静的生机。
为我们的主人公提供丰饶的食物。
告别干瘪硬冷的面包,告别颓废糜烂的沙发(软弱的自己),告别惊扰美梦的电话机(背叛的妻子),来到阁楼上,露出森然雪白的牙齿,啃一棒热气腾腾香甜脆嫩的玉米。
一切的铺设,不过是为了最后这盛大的一刻——秘窗内煮熟的玉米,和秘窗外茂盛的玉米地。
个人认为是否逮捕无所谓了,也许敏锐的老警长有一天会发现打捞上岸的载尸车中,手刹上勾下的那块手表。
但是,这对于已然自我完成的我们的主角作家先生,又有什么所谓呢?
忍不住吐槽的是这个杀人手法让看惯了日系细腻唯美派的我十分不适啊……铁锹手斧螺丝钉,随手抄个家伙就干掉一条人命,这种生活用品会留下心理阴影的QAQ……然后,同样是心理类的惊悚片,更喜欢《蔷花红莲》营造的氛围,顺手安利。
那部片子也非常美,一直在截屏。
半夜在宿舍看忍不住尖叫被舍友骂惨了……看鬼片都不出声的本宝宝头一次被吓惨了……主要是那个氛围,揪的心里贼紧张。
最后悄悄说一句,我是在机顶盒的电影免费专区看的!
不要钱~
慎入,以下内容除本片外还涉及同类影片的严重剧透楼主前阵子号被盗了,一直没把这个标题剧透改过来,向曾因剧透放弃电影的小伙伴们道歉。
当牛仔男拿出P牌香烟的时候,我就祈祷,千万。
千万。
千万的别玩多重人格。
但事实证明我这个信仰缺失的孩子是得不到上帝的庇佑的,又或者,在一部电影中,编导才是真正的上帝。
十几岁的时候,我买了几年的《科幻世界》,结果十几年后,只记得百余本中的两个故事。
一个是环,大约讲的是一个男人拣了个月光宝盒似的戒指,于是一次次玩的穿越,弥补过失,现在想想,04年的《蝴蝶效应》则是该小说的延伸、升华。
另一个《是谁抄袭谁》,故事短且精炼。
本着铁杆悬疑粉丝的自我道德观念原则,在此不作剧透,有兴趣的就自己搜去。
《秘窗》是闺蜜特别推荐的,而且编剧是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的小说我看得不多,但当年it(我看的那个版本直译作《它》,但后来《死光》这个名字似乎更深入人心)里那个鼻子上顶个小红球的小丑确实把我吓坏了,那形象和林正英片子里的僵尸一样经久不衰挥之不去。
以至于N多年以后看见迪士尼的小丑表演都心有余悸。
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鬼作秀2》里的水上蜉蝣又是我童年的阴影,让我几乎不敢靠近杂草丛生的小湖边。
最近的《迷雾》……瞬间,幡然醒悟,我跑题了,道个歉先,马上回奔。
基于以上两点,我在一个月黑无风有噪音的夜晚,关门闭灯,沐浴更衣后,很虔诚的坐在电脑前。
故事说的是,一个作家,撞见老婆外遇后独自搬到一个孤岛。
某日,一个神秘人造访,拿着打印稿说作家抄袭了自己的作品……前20分钟可以说还是很吸引人的。
尤其当我看到那个偏执的牛仔男拿着打印稿出现一遍一遍的重复“你抄袭了我”时,就立即想到了前面提到的那个故事。
但是转念又想,斯蒂芬金要是真交了份雷同卷,保不齐原作者杰克刘易斯在电影上映的第二天就得出现在他家门口一遍一遍的重复“你抄袭了我,你抄袭了我”,而且我也打心眼里认定,斯蒂芬金应该是更强悍滴!
但是,怪只怪《秘窗》晚产了三五年。
如果此前一系列伟大的多重人格片还没出现,那么……对于此片想阐述的主题,其实前人早已经将之发扬光大了。
多重人格类影片不是近十几年才兴起的,所以与同类影片相比,该片少了《搏击俱乐部》的那种大工业化背景中小白领的迷茫分裂深度;色彩、场景和故事说服力不及《机械师》的细致;分裂的人数又肯定多不过《致命ID》。
对于看惯了人格分裂的观众来说,剧中很多小细节都已经给了明显的提示。
约翰尼德普无意识的多种肢体动作,由起初抖动两根手指头逐渐被类似打哈欠的动作代替,见证了他由焦虑到精神分裂的转变。
可以说该片除了绝对主角之外,几乎无一可取之处。
较之猥琐的电车男,肥硕的宅男,面色苍白,眼神迷离的德普宅的更够劲,宅的更有味道,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忧郁范儿堪称宅男之典范。
影片结尾,警察对宅男说,我一定会找到尸体然后逮捕你那一刻,我彻底的笑喷了。
即使后来又出现了那片郁郁葱葱的苞米田。
****=多重人格
记得起的由Stephen King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有:《The Shining》译名《闪灵》,《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译名《肖申克的救赎》,《Dreamcatcher》译名《劫梦惊魂》 ,《The Green Mile》译名《绿里奇迹》,《The Forgotten》译名《灵异拼图》,觉得Stephen King颇有怪力乱神的能耐,直到看了这部《Secret Window》。
记得看《The Green Mile》时,以为必定是推理凶杀,长天之下,岂有超能力一说?
看《The Forgotten》时又以为此片和国际人贩必定拉扯不清,谁知道,谁知道,Stephen偏要跳出来,大声呐喊:“我就神怪了,怎么着?!
”谁能把他怎么着,人家是King啊。
但也不得不佩服,可以将一个故事讲出这般的声色。
曾于5年前试图读他的一本中译版小说,当时看了三十页也没遇上传闻中“大白天的森森鬼气”,倒是自己遇上了急事,于是搁浅,这一搁,再没有拿起。
名字早忘了,却仍记得他笔下的“在漩涡中出现的鬼脸”。
King哥这回确实是砸了自己的招牌。
我是被片花吸引着去看《Secret Window》的,总认准了“不可能没有超能力没有外星人”的理,就等着看外星生物长何等模样,心灵感应的半径去到几十公里。
看了十分钟我就怕了,不要啊,不要啊,千万不要玩这招啊。
但他不听。
亏他还有脸说“The best of a fiction is the ending”!
如果我是猴子,我应该啐他一下。
人格分裂这招,从《Fight Club》到《High Tension》,从《Mulholland Dr.》到《The Machinist》,从《Identity》到《A Beautiful Mind》,还没玩够?
主人公的个人角力,最后解释了一切,所有的迷阵所有的疑团都是骗局,导演竟以为这样算聪明。
俗话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玫瑰的男人是天才,第二个以及之后的若干个都是蠢材。
这句俗话当然是错的,百分之百。
男人的词汇就那么多,而且,关键是,又不是对同一个女人讲,何妨。
可是,我们作为同一批的观众已经被骗了无数次,你还忍心下手?
就算把人格分裂用于恐怖片和推理片不是什么知识产权,至少也应该给它起码的尊重吧,哪个主角都可以疯,莫非疯牛病已经在电影的虚拟世界里达到人畜交叉传染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恨不得命令自己的细胞停止分裂十分钟,为患了失心疯的主角们默哀。
冲 出 你 的 窗 口《神秘窗》 影片的开始是在漫天的风雪中,雷尼那双被车窗阻隔的阴窒、忧郁的眼眸,这双眼眸已为广大的影迷所熟知:在伦敦下区的鸦片馆里,弥漫的烟雾中有这双眼睛;在小女孩的花园里,纷飞的雪花中有这双眼睛;甚至在碧波朗阔的大西洋里,耀眼的阳光里也有这双眼睛。
从地狱到人间,从人间再到天堂,到处都有这双忧郁深沉的眼眸。
每一次,都带来一个让我们穿越生死,穿越情爱的故事,今番,我们又可以看到怎样的一个精彩故事呢?
说它精彩,是因为这又是一部根据史蒂芬"金小说改编成的电影。
当然,金的招牌就像他的姓一样,那个“金”字很管用,虽然并不能保证这一定是部好电影,但至少保证了这部电影的基础一定是个好故事。
影片开始时莫特"雷尼在汽车旅馆发现妻子出轨,然后随着镜头慢慢从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扫过树林,扫过木屋,来到了蜷缩的邋遢破烂的雷尼身上。
这时,约翰"舒特出现了,他拿着一卷手稿指责雷尼剽窃了他的作品,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雷尼是不能忍受这个的,尤其是在他婚姻失败、创作受阻的情况下。
这个阴狠的陌生男人打从一开始就没有给雷尼回旋的余地,一步步地似乎要把他逼到一个临界点,他杀了雷尼的狗,烧了雷尼的房子,毁了雷尼能证明自己的作品不是剽窃所得的证明,杀了汤姆,杀了格林里夫,也撕毁了雷尼最后一点希望——那个原版的杂志,可是这个临界点是什么,我们要到影片的最后才知道。
随着这股难以抗拒的威慑力的加大,十分懦弱的雷尼越来越处于一种惊慌失措,茫然无措的境地。
从那只狗开始,一切介于这件事的人都死了,一切和这件事有关的物品都毁灭了。
约翰的要求——修改故事的结尾,这个提议开始被雷尼考虑了,懦弱胆小的他越来越感到事情超出了自己的控制。
可是当雷尼戴上约翰留给他的帽子,一切都不言而喻了,雷尼!
是他自己自导自演了这一出戏。
由于妻子的不忠,儿时不快乐的记忆,加上生活的不如意,他的思想已经严重的发生分裂。
如同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背影一样,我们永远无法完全了解自己。
当雷尼竟然看到自己的背影和各个角度的自己时,他就不再是一个人,而是被两个灵魂操纵的肉体,他的敌人是他自己。
他烧了自己的房子,杀死了朋友与格林里夫这些局外人,自己把自己逼到那个临界点——冲破那扇窗户,去做他内心想做的那件事,去变成约翰"舒特。
最后就是他要的结尾,杀死妻子和她的情人,把他们埋葬在神秘窗下的花园里,他用行动完成了结尾,一个他所认为最完美的结尾。
影片开始时,雷尼衣冠不整,那条纹的睡衣仿若出土文物,顶着一脑袋堪比雀巢的金色乱发,一双始终睁开到三分之二的眼睛里满是迷离和恍惚,从形象到眼神都告诉我们他有多迷惑,有多困扰。
而当他在两个灵魂间做出了取舍之后,就完全变成了约翰的样子——穿着合体,头发整洁,我们都会记得约翰的碳色西服和梳得油光水滑的头发。
从影片一开始就出现的那扇低矮的小窗一直是莫特的心灵桎梏,善良的莫特在窗内挣扎惊慌;暴虐的约翰在窗外狰狞施暴。
哪一个更真实呢?
当莫特黑衣黑帽地出现在门后,仿若地狱使者时,真实的表象就是那把铁锹下的鲜血。
在那个中远镜头里,有美丽的湖光山色,有雅致的小木屋,还有一个冲破了心灵的窗户,回归到地狱的魔鬼。
真实也在于那煮熟的金色的玉米,和小窗下的结实的玉米茎,以及玉米茎下黑黑的绝望的泥土,在埋骨处种上玉米,玉米成为莫特的食物,啃食着自己的妻骨,那种真实大抵只能来自于地狱。
整部电影就应该结束在那个啃食玉米的镜头上,女孩布雷斯、警车、花白头发的警察以及他说的那番话实在是蛇足。
让我们记住了善良懦弱的莫特胆寒心惊的眼神,和站在临界点上的他,活动下颌关节时的那一丝令人不寒而战的狠毒和残暴,以及冲破小窗,蜕变成约翰的他,在笑容中都透着来自地狱的阴寒,这就足够了。
一扇狭小的窗,可以看到树林,和斑驳的光影,可以种上自己心爱的花,可以成为一方快乐天堂;当然也可以成为荒荒的,阴森的埋骨处,种上被啃食的玉米,成为一方悲恐地狱。
站在窗前,如同站在生与死的临界点,退后一步,还是上前一步,可以决定你自己和你周围的人一生。
莫特冲出了那扇窗口,天崩地裂。
但是,这一切是不是可以不发生?
这扇窗是不是可以不存在?
我想,是可以的…… 在莫特心中,最开始的窗,并不是那扇定生死的神秘窗,而是大雪中的汽车车窗、是少年时的不快,婚姻中的失败,写作时的受阻。
一次次的障碍,使得他越来越偏执,从心中最开始的不快到最后的自我崩溃、分裂、转变,将善良完全打压下去,剩下的就只是残暴的报复和疯狂的杀戮。
其实,不只是莫特,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片“神秘花园”,我们只能看到花园里长着各色美丽的植物,但是却看不到植物长长的根须周围,有着怎样混合的泥土。
那些混合在泥土里的东西会变成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在任何时候,他们都有可能爆发,随便一个小小的契机,都会变成我们内心的那扇“最后的”神秘窗,窗外,是地狱!
而魔鬼,在你被过去的那些窗户桎梏住的时候,就一点点占领了你的灵魂。
正像雷尼在片中说的:“the ending is more important part in the whole story(一个故事最重要的就是结尾)”,当结尾展现的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
因为他结束了自己混乱的双重生活,又回归纯粹——纯粹的魔鬼也是纯粹的,他彻底从两种性格中解脱了。
在影片开始时,在雷尼的回忆中,妻子推开柜子,发现了那扇神秘窗,也推开了雷尼蜕变的序曲。
那么,如果我们永远不打开那扇窗,是不是一切都会好起来?
在社会强大的压力下,在无可预知的生活变故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忽略掉那扇窗户?
这是一个问题。
雷尼是个作家,有着天生的敏感、神经质和优柔寡断,所以他会推开那扇窗户,所以在影片最开始,汽车里和雷尼对话的那个灵魂还算是隐忍而理智的,而后来,那个灵魂竟然会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将无辜的卷入者杀害。
我们,这些既不敏感,也不神经质、优柔寡断的我们是不是可以不推开那扇窗呢?
不推开那扇窗,我们势必就要推开另外一扇,因为心灵总要有一个释放点的,否则只会加快崩溃的速度,加深灵魂的负重。
那部绿色的古旧的电话。
注意到那部电话没有?
它成了莫特与周围的人交流的最主要的工具,也许这就是斯蒂芬要告诉我们的——连接人与人的,除了长长的电话线还有眼神、抚摸、甚至笑容。
电话线里传来的是真实的声音,却不一定是真实的心声,当我们遇到任何境况时,身边的人,最爱的人,应该就是打开那扇心窗的钥匙,在那个时候冲出你的窗口,你看到的一定不是地狱,而是湖光山色的秀丽,就好像在莫特的小木屋里。
其实,从任何一个窗口望出去都是美丽的湖边景色——除了那扇“神秘窗”。
不要让我们等到窗口边的景色变成地狱的颜色,在想起去冲破它吧!
莫特将自己禁锢起来,让长长的电话线像绞索一样缠绕着自己,却逃避着和现实、真诚、接触和交流,让那扇窗外的景色一点一点的变化。
所以他最终失去了自己心灵的最好释放点,当他的灵魂被禁锢得开始自我分裂时,剩下的,只有地狱的入口。
要知道,是他自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解救他的窗户,偏偏要打开那最后一扇。
虽然莫特冲出了那扇窗,带来的是血与杀戮。
但是,如果生命中真的有一扇桎梏住你灵魂的窗户,朋友,还是冲破你的窗口吧——在一切还不太晚的时候。
*************************** 谢谢朴树把他的歌名借给我用——虽然他本人不知情~~~~~~~~~从故事本身来说,《神秘窗》很有悬念。
故事有两条线索:一是主人公雷尼与前妻及其情人托德的感情纠葛;二是雷尼与约翰之间的著作权纠纷。
影片的节奏很是让人舒服,在刚开始几分钟里,编导就让我们了解了这个故事的大致框架,这便于我们理解影片,也便于制造错觉——请注意,是错觉而不是悬念,因为影片刚进行了一半,主人公和观众就认为约翰是托德派遣来的骚扰者。
这么做其实还有个好处,就是欲擒故纵!
对啦,就是这个,我们亲爱的导演就是想要我们往这个路上去想,这样他才好让整个故事峰回路转,拨云见日嘛。
可是,可是,可是……编导大卫"科普大人,您怎么能忘记了,这部电影的基础可是史蒂芬"金!
你以为我们会相信故事是那么简单的吗?
难道你以为我们都来自冥王星,不知道这个姓金的有多么的富于想象、诡异、复杂吗?
事实是,显然我太不给导演面子了,怎么能骗骗耳尖地听到管家太太说:“雷尼先生,我还以为约翰"舒特是您的另一个笔名呢?
”老天,这个暗示是不是太明显了?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我太不懂得观影的先后顺序了,怎么能在那么久以前就先看了《致命ID》、《小岛惊魂》、《第六感》呢?
于是,导演给我们设定的第一个窗户,被我们很不给面子地冲破了——至少我们知道,约翰先生既不是托德派来的,也不是现实中的人物。
再帅的约翰尼德普都不能掩盖剧情的苍白,只能讲又是一部胡扯蛋的片子。
所谓的惊悚悬疑通片看来不过是一个漏洞百出逻辑牵强的故事加上刻意渲染的紧张氛围而已。
作为近几年流行的人格分裂题材电影,这部内容实在过于乏味,节奏缓慢,叙述冗长无味,连揭露真相本该是高潮的重头戏都匆匆划过虎头蛇尾
又是精神分裂,也许看的精神分裂的电影多了,这部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就觉得是精神分裂,谁知道结果还真是。
突然觉得怎么这么多精神分裂患者?
难道是物质生活丰富之后,大家一个精神世界已经不够用了?
而且这些人都是怎么了,怎么精神分裂之后就要杀人了,难道精神分裂了就能杀人了?
真他妈2。
总体来说《秘窗》也算是不错了,冲突发展什么的也算是中规中矩,不过事情发展的背景载体有点不是特别的好。
一个人因为自己的文章被剽窃了就杀了别人家的狗,别人都说出文章的发表地方了,自己不去看还让别人去求证,真是搞笑,总觉的在这一点上似乎出卖了结尾,而且不像《搏击俱乐部》中高明的暗示,这似乎是故事没写好,出卖了自己。
而且电影中刚想误导观众觉得是Ted的问题的时候,马上就让Mort在好毫无合理掩饰借口的境况下把汽车推下了悬崖,难道导演觉得是时候揭露谜底了。
总之有点无语。
看了此片明白为啥有一群Johnny.Depp迷了,他在《剪刀手爱德华》、《断头谷》、《加勒比海盗》和此片里的角色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不过仔细闻能闻出一股子阴郁来,透过他的皮肤发出来的,我觉得那味道一定巨冷,反正他挺适合演史蒂芬.金的片子的,我觉得史蒂芬.金本人也该是这样的一个人物,苍白内敛有点儿神经,出身平民却喜欢华丽腐朽的东西。
影片的情节形成了史蒂芬自个儿的套路,就是主人公无不精神分裂或具有间歇性精神病,就像每个社会人脸上的面具,没人知晓面具下的秘密,这是真正精彩之处。
其余部分为了挑逗观众情绪而不得不做的噱头,没什么不好,也没什么好。
适看人群:喜欢史蒂芬.金或Johnny.depp的同学
我不好意思给这电影贴上悬疑的标签,从那个戴帽子的疯狂书迷出现的时候我就想说该不会是讲人格分裂吧……但转念一想怪叔叔的电影哎,怎么可能被我这样笨蛋一下子猜中,于是耐着心看完了,结果真是出人意料……作家这个职业的确值得探讨探讨啊,他们能为了完成一本书作品,在千千万万个无人的深夜潜进自己构造的世界并创建理想中的人物,难免会因太过沉浸而出不来。
但这样的身份换成痴迷角色的演员扮演天鹅的舞者手持大刀的主厨也一样可以架构出相同的故事,影片将如此显而易见的事件硬是包裏成了悬疑片实在让人郁闷。
不过为了看德普的颜也值了,这是我看这叔影片中最平易近人的一部了,原来他没有浓眼影也帅成这样!
剧透要不得啊。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我断断续续看了一天。打算找个不用动脑子的sb港剧来看看调节下心情
多重人格看太多已经麻木了.......
毫无悬念从一开始就知道了编剧肯定以为观众是没看过悬疑片的电影盲。真糟糕很不喜欢德普!!!
一开始就隐隐觉得这故事得和精神分裂扯上点关系
作为电影太无聊了。但如果以作家的角度来看,我也很愿意写一个这样的故事。
两颗星都给johnny depp
镜头用得并不算差,是斯蒂芬金的剧本太差了,狗屎一样的人格分裂。。。
看了一多半才想到是人格分裂,是不是作家笔下人物做的事情,都是现实中自己想做,却不敢做的事?
四星就是因为德普帅而已~还有……嘿嘿。
落魄绿帽子作家创造板牙腔疯狂杀手抹杀劈腿前女友与奸夫并把他们埋在了玉米地里~~
结局有点变态。。。瞿慧你别看。你不敢看的。哈哈哈哈哈哈哈
十分钟之内看出强尼是精神分裂……我也不想对这些内容那么敏感的……汗
king的风格
1/3就猜到又是depp大叔一个人YY了,我应该早几年看,那时候的我还没看过那么多分裂片,那个时候我还不认识迷人的船长。
人格分裂的悬疑片,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小说,从悲剧的点上切入,作家发现妻子出轨,到湖边小屋一边的疗伤一边写作,结果发生一系列诡异现象,而主角的作家设定上情感与写作的敏感似乎就是史蒂芬金当年暗淡时光的投影。舒特作为残暴丧心病狂的一面,极端情况下邪恶人格的获胜(似乎在闪灵里也可以这么解读)人的转变成为后半部分的主旋律,从懦弱敏感到无情嗜血的杀手,而这种极恶的人格又是在心理创伤中产生的变态心理,自我情感的递进,变态杀人魔的产生。
雅蠛蝶啊,这竟然是史蒂芬金的小说改编,为毛这么无力的?刚开始看一会儿就猜到人格分裂这个词儿了,整部电影没什么出彩的地方,约翰尼德普那邪恶的眼神?其实基本上也浪费了。
剧透不影响心情,剧情白烂,看开头就知道结尾,全靠强尼戴普一张脸撑台面,真心魅力真心帅。btw,还是觉得他很像Queen的主唱。
看一半就猜到结局了。。。。
人格分裂迹象太明显,还不到一半就没悬疑了
除了德普演的变态杀人狂那性感一笑 真没什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