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学生推荐的影片,说是很搞笑。
私以为搞笑元素还行,不难看懂也不难看。
导演的脑洞挺大的,湾湾发音也未免太可爱了。
回忆起青春,回忆起和朋友的过往,还是有些遗憾没有遇到可以为之两肋插刀的朋友的。
不是不愿意,只是自己的生活从来都是平淡居多。
但也真心希望,细水长流的情感能永垂不朽。
可能是过年吧,总在反思生活中的激情在何处何方,越来越觉得难以取悦自己了。
也越来越觉得难以理解和明白自己究竟需要些什么了。
本来以为会是一部热血青春偶像电影,没想到看完还是挺惊喜的,整部剧氛围非常轻松,也有让人看了很感动的地方。
全程女主基本没什么用,而且几位男主每次瞪着眼睛看对方我就觉得他们要亲上了😂,后面互相看对方时宠溺的眼神和暧昧不清的笑容真的是(嘿嘿嘿~)一直好奇如果把东北人和台湾人安排在一屋究竟谁的口音会被带跑偏,这一部电影也算是满足了我这个强烈的好奇心。
东北腔和台湾腔吵架居然毫无违和感哈哈哈(此时脑海里突然闪过一句:来了老弟~)。
虎子整天就把“别给我磨磨唧唧”的挂在嘴边然后无比嫌弃风哥,但是每次又毫不犹豫的出手相救,真的是很有爱了。
最后问一句有没有人和我一样觉得虎子长的有点像林更新和贾乃亮结合体啊哈哈~
先给这部影片打四星吧,留一星进步空间。
之前一直看爱奇艺都在推这部影片,这次一上映就马上来看了。
东北话杠上台湾腔的设定很有趣,台湾小清新电影的质感混搭乡村爱情里走出的男主居然产生了很特别的化学反应。
喜欢喜剧的、喜欢热血兄弟情的,以及喜欢帅哥的,都是这部电影的受众(这样看来这部电影的受众还蛮广的)。
东北人真是天生适合演喜剧,即便是帅如林狗林更新,也是开口跪(笑跪)。
再加上现在流行反差萌。
当东北腔撞上台湾腔那就更是笑果加倍。
以前看台湾的黑帮电影总容易出戏,软软的台湾腔“我超狠的”狠不起来。
但东北话就不一样了,声调一高都觉得要打人了。
一个东北人硬拗台湾腔,台北人非学东北话,一来二去,笑点就出来了。
电影里面男主作为一个到台北读书的东北人,“强龙不压地头蛇”这个道理他一点都不懂,遇上本地校园里的“社团”(你懂的)一言不合就打架,但别忘了人家只是说话软,拳头并不软。
男生之间的友谊真的是打出来的,即便在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甚至是“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只要见到过对方被打成猪头的样子,就会油然而生一种革命友谊,这样的友谊作为一个女生是看不懂的,就像男生也想不明白女生们为什么上个厕所也要有人陪。
现在市面上的青春片都在谈恋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其实都是没追到的女孩。
《东北插班生》才像是专属男生的青春片,在热血青春的年纪里还不懂爱,一帮好哥们打打闹闹才是正经事。
年轻的男孩们都有英雄梦,路见不平一声吼,哪怕是欺负过自己的人被欺负也会逞强去帮忙。
帮兄弟作弊、追女孩、背处分,当年的那种奋不顾身,哪怕是成年后的自己,恐怕都无法理解了吧。
在一个周六下午看到这部《东北插班生》,一开始看到漫画特效的时候觉得还蛮好玩的,等到大金链子小金表,浑身上下一身貂的王虎操一口东北话问:你这这么多吃的,有大包子吗?
瞬间出戏,深深觉得糟蹋了这张小鲜肉的脸。
尤其是他杠上台北高校老大张文风,两人对话一开口就是王虎:你瞅啥,瞅啥!
张文风:你很吊吼!
尬架的两个人完全没有吵架氛围,台湾小清新配上东北大碴子腔,有种奇异的混搭感,反而让人觉得特别可乐当然这种热血兄弟的设定,不打架根本不可能,拳脚棍子刀子酒瓶子,趁手的能上都上。
然后不用说大家也能猜的出来,重重矛盾中两个人相爱相杀,最后联手杀四方!
说真的导演决定拍这部片的时候,真的不是打着探讨文化碰撞的口号,想看看东北话和台北话到底谁能征服谁吗?
毕竟前一段时间福原爱嫁给江宏杰后,大家一直都在猜测福原爱东北话会不会被老公台湾腔带跑。
额,想的可能有点多,不过话又说回来,这部以南北少年间文化冲突为主线,抓取典型场景,浓墨重彩的写少年的热血兄弟情的片子拍出来的意义何在呢?
如果说是想以校园暴力作为黑社会的一个缩影,凸显各种复杂关系,利益冲突、诡诈诱惑的话,那高校未免太多了些;如果说是想可以拔高主题,说下两岸关系,这难免又有点牵强,所以归根到底导演大概只是想让人想起青春里那个倔强又热血的自己而已。
其实看《东北插班生》的时候正是我丧气最盛的时候:生活上无缘无故被房东赶出租住地,跟不靠谱中介扯皮赔偿金,工作上毫无起色加薪无望,眼见着比自己还小几岁的姑娘每日衣着光鲜,摇曳生姿,就觉得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
对的,看到这段话就知道劳资特么是女的,不是18岁,非暴力爱好者,更不是狂躁症患者,在今年之前一直信奉能好好说话的事情就不要流血,但是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憋屈认怂中,楼主觉得生活简直太他妈的操蛋了,看了片子后就想像王虎一样,拿着酒瓶子板砖跟中介七尺咔嚓的干上一架,或者做几个计划搞他老婆孩子,让他家鸡犬不宁,然而最终还是怂了。
好多人都会经历从豁出去少年变成社会怂包的过程,不管是因为丢掉上进心,还是怕失去现在的安稳,或是其他千奇百怪的原因,终究是学会了冷却热血。
像王虎这样大多数时间都是虎啦吧唧的人还真少见,所以我们喜欢看青春片,喜欢看燃片,不是想变回原来那个二了吧唧的自己,大概只是想看到那只敢挠人生咯吱窝的牛犊子吧。
我老了,在一个微醺的晚上看完了整出,不包括彩蛋,我以前没有在豆瓣评过分,我也没办法写出很好的影评,但是,我的确看到我以前的样子,那么傻逼,那么狗血,那么二,那么不值一提,但是,那是我最美好的青春,是的,现在看来那时候一切都还没开始,一切都那么美好,以上……下面凑140,继续凑,接着凑,无线凑,曾经的不良少年,曾经的问题学生,现在的好好先生,相当的中年油腻猥琐男,我们都一起努力过,谢谢
《东北插班生》主角因在身陷麻烦之中,被其父亲送到台湾高中借读。
两地不同的“你瞅啥”文化,爆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相遇……剧情比较新颖,但内容太过“沙雕”。
两地不同的“黑天走道”文化相撞,演绎出一部别类的兄弟情意。
而影片的结尾更是突出“血浓于海、一家亲。
”观后感:你瞅啥……😂
东北夜总会老板的儿子王虎哈哈哈,转学到台湾哈哈哈,满嘴的大渣子味哈哈哈,遇上超嗲的台湾音哈哈哈,臭不要脸滴一本正经的尬戏,争地盘当老大哈哈哈,好多年没看过这种幼稚脑残的电影了,就是挺搞笑的啊,起鸡皮疙瘩的那种搞笑张文风长得挺好看,喜欢班长,一方面是在外打架讲义气的学校老大,一方面是见到班长会乖乖听话特别装屌的小伙子,哈哈哈,太脑残了,起鸡皮疙瘩王虎就更脑残了,按东北话讲真的是“虎”!
满嘴大碴子味,太“余音绕梁了”。
东北话说的真的太搞笑了。
整部电影笑笑就好,硬要说剧情俗气、前言不搭后语的话,也确实,但是这部电影本来也就没走正经路线,感觉就是大方承认全程尬戏脑残,反正就是简单搞笑嘛,如果没啥事正好有空就看了搞笑一下呗
《东北插班生》是一部非常傻的作品,从名字就能听出来,从电影的时长也能看出来,不过这样的电影就当是一部搞笑的长篇小品去看,也是挺有趣的。
从这部电影里,你不难看出东北人的彪悍和义气。
可能很多人觉得东北人不是彪悍,而是“彪”,可是就是这样的作品,却能让我这样笑点低的人发自内心的笑。
可能是东北话自带喜感吧,这也是为什么当东北话遇上台湾腔,迸发出来的效果总是那么的逗逼!
其实这部电影我很早就听说,但是一直没有资源看到,最近也是因为在微博上有人po出了这部电影的一些片段,确实能够让人捧腹大笑。
毫无夸张的说,就是光听东北人和台湾人对话两个小时,都不会让人觉得腻歪。
作为网络电影的《东北插班生》一定会有一部分受众群体的,男主角王虎那个“二”到不行的劲儿确实挺彪的,大金链子小金表,那么热的台湾却穿着一身貂,你要说不搞笑那都是骗人的!
这种打扮也确实符合很多东北暴发户的生活习惯!
只是一张嘴确实让人分分钟笑出天际!
哈哈,但是一副玩世不恭却又喜欢打抱不平的个性确实有东北男人的血性,关键时候还是他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
东北人好交朋友,一旦交了配音,那就是肝胆相照、两肋插刀,一副“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架势!
台湾的热血高校混搭东北插班生,制造了一出又一出的搞笑情节,比如王虎念英语,比如王虎一开始跟台湾早餐店阿姨谈论大包子等等,这些对话都足以让人笑掉大牙!
东北话听起来确实吐了吧唧的,但是却自带喜感,就像我们都喜欢的日本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喜欢她的原因不仅仅是长得好看、爱哭鼻子和不错的球技,更多的还是那一口标准流利的东北话。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操着东北口音的日本人却嫁给了只会说“你在索甚么”的台湾人。
两个人的爱情生活也是很令人艳羡的,还记得他俩参加的综艺节目里王楠探班的那集,应该是收视率最高的一集,也是最搞笑的一集,原因就是东北话!
这部网络电影不能用烂这个词来形容,只能说是文化差异导致的一些搞笑剧情,可这些搞笑剧情不是刻意的,是实打实的搞笑,这或许就是东北话撞上台湾话所迸发出来的效果吧,哈哈哈!
新年三天假期正好碰到大降温,除了暖呼呼的被窝,其他地方都不想去。
甚至连电影都不想看复杂烧脑的,只想简单乐呵乐呵。
电影看得杂,但其实喜剧是不喜欢看的。
虽然黑色幽默是我的大爱,但一般的喜剧电影难得有能取悦我的笑点,最后一个人冷眼看别人哈哈大笑多尴尬。
这部电影是微博有人安利,看了几个片段觉得不错才决定下载来看。
故事讲述一位东北小混混因为出事被老爸流放到了台湾,碰到同班一群台湾小混混从而发生的先敌对后兄弟情的故事。
电影时长不到九十分钟,导演就只拿着东北大碴子土话VS台湾腔这个大杀器,围绕着两位男主的针锋相对VS兄弟意气展开,情节够简单,不搞形而上,不搞三角恋,非常简单粗暴也够爽快。
电影里小混混们两肋插刀的情节很流畅所以感人,只是抵不过那些有名的热血电影让人回忆青春洒泪。
但是作为一部喜剧,及格就够了。
从来人总觉得喜剧简单,我觉得太多的喜剧撒几个包袱贫嘴几句,就张罗着要观众的掌声和赏钱,一副你看我表演啦你不笑怎么能行的压力感。
我总是不喜欢,总觉得像是彼此都在看对方耍猴,甚是无趣。
我喜欢的喜剧总是两种:一种是正经讲一个不正经的故事来形成冲突感,比如这部电影,貌似正经的讲一个插班生努力适应生活的故事,但因为背景文化不同形成的笑点;另外一种就是天马行空的无厘头,如经典的周星驰。
太多的人想学第二种,结果是第一种的死不正经,太腻歪了。
所以这部电影虽然简单,但是导演难得克制的控制喜剧的表现,反而让人都用轻松被逗乐的愉悦。
开头很搞笑,不过这个电影的价值观很不认同。
小混混最后的宿命写得越惨越好。
家里有钱的继续当大哥。
家里没钱的跟在有钱的屁股后面混几口饭吃,没有女的能看得上他。
即使有了个别太妹炮友,也别奢望稳定关系,因为他连房子都买不起。
可能会有私生子,但是却不确定真的是自己的。
当年龄大了,打不过别人了,失去唯一的意义了,就会被其他底层混混天天欺负,大哥连饭可能都不给一口。
可能有些混混恬不知耻的想想去从良,干点小工,可是之前被他们收保护费的人对他们颐指气使,动动手指就能让他过得雪上加霜。
父母在;年老需要养老时,因为自己之前对孩子的缺少管教而无地自容,因为根本指望不上他。
可能还要进监狱,出来以后与社会脱节,找不到工作进而反复犯案。
然后在贫穷,疾病,孤独中惨淡死去。
这才是小混混的正确人生。
不够沙雕
哈哈哈,笑死我了,当一群装逼碰见了个傻逼的故事。东北人:台湾人的克星~
好好看啊我的妈呀 这题材也太搞笑了 东北哥们感觉太真实了 让人怀疑台词都是他自己写的
哈哈哈哈
谜之微笑看完的,前半段真的好好笑。一个短短的独立电影能拍出东北人的热血和台湾人的义气,看这么一个片子比唱十遍台海一家亲赞歌都管用。东北哥们儿不撩闲不整事儿,兄弟有难,能给你整一个世界。
有大包纸么
别磨叽了支持一个
一部剧里,男二的颜值高于男主,男三的演技高于男主,男二很像钟汉良
7分。笑死了。东北夜总会老板的儿子被爹扔去台湾插班,东北大茬子和台湾普通话的pk,编剧很能想啊。够中二,但也很有趣。
带有地域歧视眼光的市井笑话
就是好爱这样的题材啊我没有办法
拍出了一代网友共同的脑洞,轻松中二还带着土味,非常棒的下饭小片子
我想说,其实挺好看的。
可以拍的很出彩的一个题材,表现出东北爷们文化直接跟台湾嗲文化冲突的设定很新奇啊,但是拍的是啥啊
东北尹在台湾
一堆烂梗玩出新意,东北话遇上台湾腔,热血、青春、言情、校园、黑帮,各种元素凑一起,中二沙雕hhhh最后居然还是两岸一家亲宣传片
中二带着点搞笑
演员要是穿貂打完我就佩服他
有点儿意思
我到底看了个啥,期待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