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影片中尕玉是彻头彻尾的记者,但还是能从细节看出原来的设定中,尕玉很可能是为了隐瞒警察的身份装作了记者。
以下一些地方很明显:1、记者第一次见到日泰,对答很不熟练,他对采访需要介绍信这事儿显得很楞。。。
记者怎么会那样。。。
2、他有两个本子,一个是笔记本,里边有剪报,这应该是记者的东西。
另一个本子里边有类似档案页的东西,是表格形式,贴有日泰的一寸证件照,和其他一些照片,甚至有影片开头那个巡山队员死亡现场照,档案里边的记录很翔实。
一次日泰女儿单独进记者的房间,她进来的时候,记者迅速的合上档案本,但是她看记者的剪报确没有被阻拦。
并且记者一下子说出“你是日泰的女儿吧?
”(并没有什么地方暗示女孩的身份)。
3、一次外勤中,星空下,巡山队员和记者聊天,队员提起一个地质学家在这里失踪的事情,记者没搭话,表情却有点复杂。
从记者的反应和表情看,他明显知道这个事情。
如果是真的记者,无论是否知道这个事情,都不应是这种表现。
4、中间有一次抓偷猎,巡山队员给了记者一把手枪,临时让他帮忙控制一个偷猎者,记者拿过枪停顿了一下,下次镜头回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很娴熟地控制了犯人。
后来还有一两次记者拿枪的情节,记者都从来不问巡山队该怎么用枪,而是直接拿了。
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影片没演这个过程而已,……那就算是我意淫吧。
5、最后这处是最直白的证据了:巡山队员缺钱,日泰让队员卖皮子,记者质问日泰说:“卖皮子是犯法的,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好的记者,可这篇报道该怎么写?
”。
日泰回答:我知道你是记者,我们可可西里就是你们记者保护着的呗(这里日泰口中的记者已经指的是警方,当然也是讽刺警方)…接着又马上说:“我可以进监狱…”,这段对话已经很明显,提到了“好的记者、保护、监狱”,其实日泰已经知道尕玉是做什么的了,记者也知道日泰知道了(好绕),只是互相没有说破,大家可以试着把这的“记者”都换成“警察”,就很明白了,同时讽刺意味更浓了。
当然,影片并不是让我们去猜出这些,而是想彻底去掉记者是警察的人设,但是毕竟很难去除干净了。
这样做的原因不明,我猜可能是为了突出公益的主题,而弱化了某些尖刻的东西。
好想知道最原始的版本是什么样子,记者的初衷本来就是去调查巡山队员(而不是去了解非法偷猎)的吧?
这样原来的矛盾和引发的思考可能更加激烈,也可能触动更多的东西。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
灯光黯淡,人来人往,模糊了太多关于生命脆弱的思考。
人类用白衣与铿锵作响的医疗器械为生命筑起坚强的防盗门,大段大段的话剧的华丽台词粉饰了生命的本质,让世人以为生命坚强到无坚不摧。
于是,那么多无知者轻易放弃,为死奔命的他们前仆后继,一个又一个。
懒于给他们同情,以为我的同情早已灰飞烟灭。
直到看完《可可西里》,我才发现我的同情泛滥,足以淹没荒漠上这成百上千的藏羚羊尸骸,足以抚慰这些为藏羚羊劳碌奔波的牺牲者。
或许,只是因为我累了,厌倦城市浮华的音响,厌倦万紫千红的夜空,厌倦韩剧的拖沓冗长,直到《可可西里》给予我太多生命的苍白画面,唤起了我隐逸的思索。
影片是从巡山队员强巴的死亡开始的。
在偷猎者的营地,被缚住的强巴亲眼目睹一只藏羚羊被杀过程,没有任何奋力的挣扎,镇定地注视。
他的眼神,不是愤怒,不是恐惧,不是悲伤,是空洞,那是人类在生命的边缘却无能为力的无力感,是一种精神上虚脱般的疲劳。
“来,你把他放了。
”话语中没有任何愤怒,只是平淡地交代。
手下听话地拿出小刀开始解绳。
“砰!
”干脆有力,一滩血溅了那个解绳的人一脸茫然。
来不及思考,来不及镇定,一场死亡就这样猝不及防的结束了。
然而当我还沉浸在强巴的眼神中的时候,更大的震撼又毫不客气地闯入我的视野。
一堆藏羚羊的尸骸,鲜血淋漓,毫无预兆地躺在萧条的旷野上。
此时此刻,我所拥有的,不仅仅是同情,更多的是愤怒与绝望了。
可怜的人们,为了金钱利益,尽已冷漠到此,无视其它生命的生存,却不知已将自己逼上危险的境地。
老实木讷的人低着头,也许不是老实,是害怕是懦弱是屈服吧,只是在他们脸上竟没有丝毫的愤懑,丝毫的同情。
一个人的死,几百具藏羚羊的尸体,堆积起来的悲沉还能让你如同看爱情剧一样沉着吗?
如果你还能安静地面无表情,那么与雪地上奔跑的他们一同呼吸的你,是否会有一丝窒息感?
与刘栋一起挣扎的内心是否会感到细沙在指尖流走的无奈?
一切挣扎归于平静之后,只有汽车孤单地留守,却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在自然面前,在可可西里这个美丽的地方,生命的逝去却可以如此平静,如此脆弱,如此凄凉。
接近尾声,日泰与记者好不容易逃离自然的威胁,却陷入了另一种苍凉。
追逐了好几年的盗猎者终于与自己近在咫尺了,可是一拳愤怒与一声枪响,两个人都倒下了。
终于,日泰队长静静地躺下了,带走了他几年的愁眉紧锁,带走了他的愤怒与执着,也带走了他的责任与艰辛。
影片毫不遮掩地将好人送走,留这些无知的被金钱诱惑得没了自我的人们一走了之。
干涩的冷风吹起的细沙抚慰着不甘的心灵,只是日泰队长的脸已经永远的安静了。
黑暗中白布下面的灵魂刺激着屏幕前我的心,如此孤独,如此绝望。
可可西里,中国境内最后的原始荒原,平均海拔4700米,这里是藏羚羊最后的栖息地,有着璀璨星光的安静地方。
这里的人朴实善良却迫于生计,这里的人老实木讷却趋于诱惑。
“在可可西里你踩下的每一个脚印,有可能是地球诞生以来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
”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杀戮与死亡如此真实,生命如此苍白。
电影过后,有种压抑让人窒息,有种绝望逼迫人心。
我们到底能否记得影片的制作者们为电影付出了什么?
电影能否唤起沉睡的心灵一如敲击我一样容易?
我不得而知。
我曾经在餐桌上见过白面狸。
但是在那顿饭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白面狸我也没见过活的白面狸。
但是我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家伙有一种我在餐桌上从未有过的同情心--一种我从未对鸡腿表现过的情感。
那顿饭之后我才知道白面狸是受保护动物。
我还在餐桌上旁听过一次讨论,一个号称“不吃有灵性动物”的人,和另外一个野味食家讨论猪“算不算是有灵性的动物”。
“灵性”是没有办法界定的,自然谁也说服不了对方。
我们究竟该用何种理由去保护我们之外的那些物种?
为什么人类总是赋予那些所有有价值的动物叵测的命运?
藏羚羊没有很高的食用价值,但它的经济价值同样像诅咒一般让他们不断惨遭毒手以至于到了濒危的地步。
很可能皮草的买家也并不知道这些动物本来的模样。
博物经济学这样解释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而鸡却没有繁衍之忧的问题:原因是人对鸡能拥有可靠的所有权,因此不断帮助他们繁殖,而鲸鱼却不属于任何人,所以避免不了被日本人和挪威人猎杀的命运。
(参见《牛奶可乐经济学》)巡山队长日泰说,盗猎者杀的是“我的藏羚羊”。
所有权的掌握,是我们保护任何物种最无可辩驳的理由。
正是他对所有权的争取,让这个国家意识到了所有权的丧失,最终更大程度的让这个物种得以受到保护。
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物种的所有权都被分配,也许他们都不会灭绝。
正如《骇客帝国》里史密斯说的,人类确实是像病毒:贪婪的蚕食资源,疯狂的毁灭物种。
我们甚至会为了掠夺资源或者物种而杀害彼此.同时人类也像抗体:我们会为了保护自己的资源和物种而牺牲一切。
从芝加哥返华盛顿的飞机上,一个金融界的白领还问我能否在西藏找到世界上最珍贵的羊毛。
他的梦想就是能拥有一件这种毛制成的名贵衣服。
他把这种皮毛的优质与显赫对我述说了几乎半个小说,他的眼里闪闪发光。
他说可惜这种羊毛交易是非法的。
他问我能否出钱让西藏人帮他找羊毛。
我问,为什么这种羊毛是非法的?
他说因为它们濒临灭绝。
我说难道不能人工繁殖它们然后每年剪毛么?
他说应该是可以的吧,可能是因为它们的毛长得太慢了。
从他与我的对话来看,我觉得,他是真的不知道,获取这种羊毛的唯一方式是猎杀。
我痛悔一个多月以前没有看过这部片子,不然我将在飞机上痛彻心扉的跟这位金融白领说,对你来说,这只是一件衣服,但你知不知道对于另外一方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你何必为了一件衣服,去残害如此多的生灵?
巡山,立法,逮捕,缴获,这些都不能最根本的解决问题。
也许这部电影如同《Blood Diamond》一样,能够从根本上告诉所有的买家们:请你们不要再热衷于拥有藏羚羊毛的制品了。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宣传与报道,像这部影片一样去敲打消费者的心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面向国际上的有钱人们制造一个保护藏羚羊的campaign或许比拘捕捕猎者们更为有效。
因为,金钱与利润必定是决定一切的东西。
一旦降低市场需求,所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样的一部片子,看上去似乎很粗糙,没有一般电影里常用的那些峰回路转、曲折的情感,也没有常见的一些蒙太奇的手法,和唯美的拍摄技巧。
但是,你会觉得自己在亲身经历,带着自己的眼睛,跟这些英雄一起经历。
喝白开水一样自然的电影。
最难忘的是这么几个镜头:1、队员病倒之后,没有钱治病了,队长下命令拿他们用生命换来的皮子去卖钱,拿到的仅仅是那么一小点钱。
用生命去保护藏羚羊,保护他们的皮不被别人剥走,收缴贩子的皮子,禁止交易,最后却自己要把缴来的皮子拿去换钱。
生命的意义,他们存在的意义,对与队长,作出决定时,需要怎样的勇气和顶住多大的压力?
2、同样是生病这里,其中一个队员熬了几天夜后送队友到医院,钱不够,他跑去歌厅找他女朋友,他女朋友的第一句话是:你没钱了才会来找我。
他的回答,是憨厚的笑容。
他俩在一起最后的镜头是他在车上熟睡,那个看上去很俗的姑娘把一叠钱放在他的座位上,压好,含泪离开。
他们之间的爱情,究竟怎么维持?
一个为了没有收入的事业,另一个为了收入而事业,而收入又全都给了另一方,这样朴实的奉献,没有人明说,但是我们看到了,感动的直想落泪。
3、护山队员集体进山守护,离别前,队长的女儿哭得不行,因为:每次进山不知道能不能回来。
4、记者到达护山队第一天,大家第一次见面,在一起聚会吃饭,他拿刀子割羊肉还是什么,从里向外割,刀口向外。
队长马上指出他这样不礼貌,因为藏族同胞从来都是由外向里割,刀口向内。
把危险留给自己。
或许,这种藏族人的朴实诚恳的天性,这个伏笔,就是为了最后全员的牺牲做了铺垫。
……还有很多,非常值得细看的电影。
值得你放弃很多东西去看,值得你去思索。
可可西里有什么?
有藏羚羊,有草原,有雪山,有风暴,有混乱的吉普车匆忙碾过,有一群固执而不知所谓的男人,当然,最重要的,还有死亡。
藏羚羊死在疯狂的扫射中,雪山和草原死在时间的静静关注中,吉普车死在一团暴烈的火焰中,而男人们,死在自己的信念中。
最后,活着的人回到灯红酒绿的大都市,我相信他一辈子都将生活在雪山脚下的噩梦中,他会被鲜血和梦想包裹,交织,用一生的时间来回忆。
可能从此他将不再流泪,因为他见到最卑微的,最伟大的,最无畏的,最纯真的,这一切,都耗尽了他的热情。
他最终坚硬如铁。
重要的是,我相信他永远记得日桑队长的那句话:“你见过磕长头的人吗?
他们的脸和手很脏,但他们的心却是干净的。
”可可西里是干净的,所以容不下一丝的血腥来污染。
巡山队员们的鲜血与藏羚羊的鲜血交织,渗透,洗涤着茫茫苍穹下的罪恶。
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男人的电影,一群男人追逐着另一群男人,然后迎接死亡。
情节简单,线条明朗,经常是广阔单调而又干净的画面中,一个个小黑点由远而近。
那是吉普车,或者人。
在可可西里的自然胸膛中,任何外来的事物都只能是一个个小黑点,玷污着这块圣土的洁净。
时而朗朗星空,时而飞砂走石,时而漫天暴雪。
电影的主角是可可西里,那块最终的神圣土地。
而电影中的人,善的,恶的,接踵出场,不过都是配角,为的是演出这一场悲壮的救赎。
有人在做恶,当然就有人在除恶。
日桑队长到了最后几乎清醒得丧失了理智,不顾一切地追逐他的敌人。
最后,追上了,单枪匹马,面对人多势众的盗猎分子,他平静地对盗猎头目说,交出你的枪,跟我回去。
当然,最后,日桑队长跟他日夜守护的藏羚羊一样,倒在可可西里坚硬而冰冷的土地上。
我知道他是绝望的。
他知道他没有办法让这些盗猎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
仅仅他一个人的力量太薄弱了。
但我也知道他应该是是愉悦的,因为他追上了他们,历经几年的风雨,他终于见到了他一直想见到的敌人。
是的,敌人。
他们杀了他的羊子,那是他的羊子。
他要为羊子而战,也要为自己而战。
所以,他平静地说话,然后不顾一切地发起进攻,没有枪,就用最原始的武器,肉体。
最后,枪响。
他砰然倒地。
干脆,而又坦然。
看不到血迹,依旧是一片干净。
在这个影片里,我最终看到的,是雪山下一种圣洁的情怀。
不顾一切,武力,违法,肮脏,劳累,都无法低档这种情怀的膨胀与爆发。
这种情怀可以是三年孤独守护的寂寞,也可以是被流沙吞噬前的最后一丝挣扎与呐喊。
圣洁的情怀只能靠死亡来抵达,靠死亡来证明。
刘栋知道没有办法爬出流沙,拼命努力之后,只能是静静等待,等待自己的死亡。
电影的镜头平静而又残酷,慢慢地,慢慢地,一个雄伟的男子就这么在流沙中消失了,然后镜头拉大,出现爆胎的吉普车,地上孤单的行李,然后是一地的寂静。
没有人知道前几秒中这里发生的生死挣扎,没有人知道。
只有可可西里知道,这块悲痛的土地见证了这一切的血与泪。
但它却始终沉默。
它无法言说,只能注视。
我宁愿,这是一种救赎。
人性对人性的救赎。
人性中的贪婪让藏羚羊为人类而死,然后人性中的悲悯让人类为藏羚羊而死。
巡山队员与盗猎分子相互厮杀,但他们又统统被可可西里厮杀。
可可西里犹如带泪的佛母,从上往下,主宰这一切的生杀夺予。
它哭泣着,让一切闯入它领地的善与恶在瞬间灰飞烟灭。
影片的开头和结束都是死亡。
死亡之后是天葬。
秃鹫漫天飞舞,这些心灵干净的人们都会从此生活在云端,用另外的方式继续守护着他们想要守护的东西。
他们的救赎完成了。
而我们的救赎也许才刚刚开始。
尕玉 问 队长 是否知道卖皮子是非法的?
队长回答:我管不了那么多了,我只管可可西里这片土地 和 我的兄弟(大意)很喜欢这种真实的人性,没有虚假、没有包装。
相比于霓虹灯中的采访,这样的对话更是直击心灵。
这样的答案真实的让人心碎,一切都需要编制,编制意味着富足和体面的生活,没有编制只是一个临时工。
但牺牲的都是临时工,讽刺啊。
好在最后看到了国家设定自然保护区,有看到了希望和力量,此时的藏羚羊,还是濒危的群体吗?
不知道为什么我对动物 包括大动物小动物都非常喜欢,就连凶猛的老虎狮子都觉得它们很可爱,每次看到偷猎者杀害动物我都非常心疼,在这个世界上人和动物并存,都属于地球的一分子,所有的动物存在既有存在的道理,我们人类说白了也是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有什么权力去伤害地球村都同居者,如果有一天地球只有人类居住,想想该有多么可怕,爱护动物人人有责。
刚看完《可可西里》,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用真实的镜头讲述了一个生与死的故事。
日泰队长无疑是一个英雄人物,虽然他也卖藏羚羊皮,但那只是一种使巡山队生存下去的方法——“用死去的羊保护活着的羊”。
电影中的三个人物是我感触很多,第一个当然是日泰。
他那忧郁的眉头似乎到牺牲都一直没有解开过。
他是个英雄么?
他带领队伍在无人区艰苦的巡山,他抓获盗猎分子,他缴获羊皮,他卖羊皮……对于这个人物我有太多的疑问,人物的原型又是怎样的呢?
“1994年1月18日,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在一番激战后,抓获了20名盗猎分子,索南达杰让2名队员将一名被打断了股动脉和另一患有高原肺气肿的盗猎者送到医院抢救,当时靳炎祖和另外一名队员留下来看守。
盗猎分子借口让靳炎祖进车喝水休息,突然将其与另外一名队员按倒在地,解除了武装。
返回后发现情况有变时,索南达杰与盗猎分子展开了枪战,被打断了腿动脉。
5天后,索南达杰保持跪射姿势、已冻成雕塑一般的尸体被发现,而靳炎祖则在被盗猎分子用刀子在脸上刻了字之后活着回来……”一时间,索南达杰的名字写满了各大报纸,人们开始注意这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可可西里巡山队。
然而“野耗牛队”的覆灭与它被新闻媒介、各种环保组织和公众争相视为英雄团队来得同样悲壮。
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这支始终没有明确身份的“民间英雄”一直挣扎于生存边缘,它的个案悲剧或许是英雄与制度相冲突的又一真实版本。
而我们应该关注的另一个事实是,与查获盗猎分子600人,缴获藏羚羊皮近9000张的辉煌战绩相并存的是,近7000张的藏羚羊皮不知去向 ……1998年4月,时任西部工委办公室主任的靳炎祖带领7名队员在巡逻中,抓获了一个盗猎团伙。
在押解途中,他们放走了盗猎人员和一辆车,又把收缴来的藏羚羊皮卖掉,每人分了4000多元。
对此,靳炎祖对这一事实毫无异议:“是我主张卖的,哪怕是杀头,我也要担这个责任。
”那么,是什么使这位传奇队长说出了如此“豪言壮语”。
通过影片,我们也可以看到巡山队员的生活状况:大部分人都是临时凑来的,他们凭微薄的工资进行着自认为是养家糊口而非英雄的工作。
队员刘栋甚至要向妓女借钱来救自己的队友……而实际情况又是如何?
青海是在全国数得上的穷省,野牦牛队所在的治多县更是国家级贫困县,至今还未通电。
野牦牛队的大部分队员是临时工,家属没有工作,每月200多块元工资是他们的全部生活来源。
在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的无人区巡逻,野牦牛队每次消耗汽油近万元,加上维修、四十多名职工工资的开支,绝大部分都要由自己筹集。
野牦牛队于是和盗猎者们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他们抓捕盗猎者,但这种行为要靠卖藏羚羊皮来维持。
扎书记生前的解释是,“用已经死的藏羚羊来保护活着的藏羚羊”…… 这就是他们卖羊皮的原因。
回到电影中来,我想,日泰应该算个英雄,他善良,勇敢,执着。
他的死像一把刀子,深深刺入我的心,仅仅两声轻轻的枪响,一个生命就瞬间结束了,在可可西里的荒漠中,一个名字被永远地埋葬。
第二个让我感动的人是队员刘栋,这个退伍军人流露出了最自然的感情,他不像日泰那样伟大和严肃,他有一种平凡的美,他对妓女有感情,对藏羚羊有感情,对队友有感情。
然而他最后依然消失在无人的荒漠中,流沙像一个魔鬼,平静地吞掉了他。
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此时主人公都会大喊救命,然而,刘冻没有喊,他们又发出任何声音,很简单,因为不会有人听见的,他深知这一点。
随着镜头一点点地拉远,我感到了整个画面安静地令人窒息,无人区的孤寂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三个让我感动的人是马占林,一个狡猾但很善良的放牧人,为了养家糊口,他为犯罪分子卖力。
然而,他没有文化,并不了解这种行为的意义,唯一的目的就是养家糊口,争一口饭钱。
他很狡猾,他多次触及“犯罪”,但每次有仅仅是罚款。
他很善良,他让自己的儿子就了巡山队员,他为日泰的死而流泪……事实上,就连“十恶不赦”的枪手也不是随便杀人的。
根据事实报道,这些所谓的枪手,只是用低廉的价格买吉普车和冲锋枪,猎杀藏羚羊。
他们对“野牦牛队”的巡山队员恨之入骨,但是跟普通百姓却没有纠葛。
这在电影中也有体现——他们放走了记者尕玉。
事实上,《可可西里》并不是反映了环保的主题,而是突出了一个人性的重点。
在地球上的无人区,面临着死神的来临,好人们在奋力追缉,甚至不惜用卖皮子的钱来对付坏人;而坏人们在无情地射杀和逃避,甚至在用金钱收买穷困的队员。
到底好人和坏人应如何划分界限?
巡山队员与盗猎分子又应怎么比较?
在可可西里的无人区,上演着一幕又一幕悲剧,有枪声,有哭声,还有荒漠上无情的风声……
http://diliuwei.yculblog.com/序言:我喜欢陆川,这个喜欢独自旅行,寂寥却又执著的男人;我同样喜欢《可可西里》,这部浸透着生命和激情,光明与黑暗紧紧纠缠的影片。
当这二者如同久违的挚友和我不期而遇一般,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即便我的文字形如枯槁,异常拙劣,我也难以抑制自己心中不断蔓延的情绪;于是,约莫一年后的今日,有了我关于《可可西里》的第二篇文稿。
陆川说: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
因为,可可西里的故事难以诉说,只有真正走过的人才能体会。
当片尾音乐在耳边缓缓的想起,黑底白字的特技字幕若隐若现,一张张带着倦意却满是憧憬的脸庞成为定格。
一种震撼,如果化学反应般在我心底肆虐的猖狂起来:是对生命的祭奠,还是对信仰的眺望;是对人性的反思,还是对社会的抽丝拨茧。
所有的情感顿时汇成一团:陆川,原来你的《可可西里》不只是一部电影。
纪事终究是真实的:《可可西里》的故事很简单,一群普通的人,一群生命垂危的藏羚羊。
而陆川,他终究是一个逃不过感性和责任的导演,他用纪实性的拍摄手法,在《可可西里》中再现了一个生命与生命纠缠的故事。
影片的开始便是真实而震撼的。
垂死挣扎的藏羚羊,在血淋淋的屠刀下,从呻吟变成了永远的沉默。
在镜头中,我们看见了人性背后所隐埋的卑劣;影片的中间,刘栋陷入了流沙,他挣扎了,开始缓慢的下沉。
此时,陆川采用了固定镜头的拍摄手法,在短短的时间中,我们便看到了一个生命的终结。
随后,陆川将镜头慢慢拉远:货车,散落地的麻袋,一望无垠的沙地,没有任何声响,安静得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有谁知道其实就在几分钟前,这儿曾有过一条活生生的生命。
影片的结尾,巡山队长日泰,被子弹击中胸膛,抽搐着。
陆川在拍摄这一场戏的时候,同样恰到好处的采用了固定镜头和远镜头相结合的拍摄手法。
没有脸部的特写,没有细节的捕捉,我们甚至看不到躺在地上的日泰在生命的尾巴上会是怎样的面容。
我们不忍想象,或许陆川也不忍拍摄,于是,在长镜头的定格中,我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一位英雄无可奈何的逝去。
一幕幕的场景,陆川没有增加太多的戏剧冲突,处理的很是冷静。
他犹如一位安静的旁观者,端着眼前的摄象机,不闻不问,跟随着顺时针的故事情节,将整个世界暴露无遗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人性终究是圣洁的:影片中有两场戏让我心生感动,难以释怀。
昏暗的车厢内,挤满了盗猎者和逃山队员,凌乱的头发,满是尘土的恋庞,他们就这样唱着:妈妈,请你一定要等我回来......没有音响,没有伴奏,甚至有点杂乱,但是,正是这样的表达,让我们看到了这群七尺男儿那颗其实很脆弱的心;午夜十分,三个男人仰望星空,可可西里的夜幕美得就像一副画,每一颗星星都在闪烁,亮的让人心醉。
“你知道可可西里是什么意思吗?
可可西西里在我们藏语中就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
”听着,他们对视而笑。
茫茫的可可西里,与苍天相接,阔的让人心倦,当肆虐的沙尘吹起,当漫天的冰雪落下,是不是所有的生命都会成为它们的俘虏?
马占林,这个瘦弱的老叟,他就这样活着,在茫茫的可可西里,他细小的就像一颗沙砾,随遇而安,他没有什么目标,甚至不知道自己今后的明天会是怎样的状态。
他说,我老了,走不出去了。
他只能如此,本能的挣扎着,本能的生存着;日泰,终究是个普通的人。
这样高大正直的英雄,总是那么高高在上,不可动摇 。
但,他为了队员的生存而出售了羊绒;当刘栋因为职守不当而让盗猎者逃脱,便遭到他近似疯狂的殴打......这其中蕴涵的正是对人性的思考,陆川用自己的镜头,将这些真实的情节,赤裸裸的摊开,摆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足以用自己理性的半边头脑去体会,去回味。
其实,都是平凡的人,其实都是有血有肉的男儿,谁愿意让自己的生命在突然之间被沙尘吞没;谁愿意每次都把和自己亲人的分别当诀别?
生命终究是脆弱的:茫茫的草原,寂静的让人联想到死亡。
陆川用他的远镜头和移镜头将此展示的一览无遗。
马锐躺着,被子弹击中动脉的腿鲜红的血不停的流淌,所有的人都围着他,所有的人都想挽救这条还年轻的生命。
但是,当所有的期望被无情的阻挡,即便浑身解数也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看着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慢慢的闭上眼睛;祭坛上,日泰安详的躺着,昏暗的屋子里,大家都默默的站着,一阵阵的哭泣声,擦过冷静的镜头,刺痛着我们的内心。
镜头定格,停留在日泰的脸上,一位英雄就此长眠。
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却又如此的真实,真实得甚至来不及呐喊和细语,便成过去。
尾声:那位消失的地质学家曾说:在可可西里,你踩下的每一个脚印,都有可能是地球诞生以来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
只是,这样的脚印,它浸透着多少生命和人性。
影片结束了,但那些萦绕在镜头中的场景,却仍旧徘徊在我心头,挥之不去。
语言终究是苍白的,只,庄重的行礼,为《可可西里》,为那些已经逝去的生命。
@2024-05-29 20:08:16
很不错的题材,只是没能更深层次的抓住人心,不够感动
你脚下的这片土地有可能是人类的第一脚啊,哈哈哈
太过电影了,不够纪实,缺乏震撼力
4
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教育,教育改变一切。
欣赏不来
同一个大山里,有些人成了盗牧者,有的人成了卫道士,别说人和人有什么共同点,有时候你发现真的没什么一样的。片子本身并没有想象中震撼,我也不认为陆川完全遵循了所宣扬的主题,影片本身很多无关主题痛痒的东西来吸引眼球,从这一点来说,只能和唐山大地震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写实度很高,因真实事件改编与纪实氛围,使得影片的厚重感得到提升。关于摄影我觉得不够灵动,没能展现可可西里自然美的千分之一,查一查发现是曹郁,我认为这不是他该有的水准。
出于某种原因,我不是特别喜欢这部电影。大部分情况下,我只相信穷山恶水才会刁民。很多时候,人们没有选择去做那些被规定为对的事情,是因为他们只做那些自己能够去做的事情。
61584
大師作品,值得信賴!請記住: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我明明记得标过这个啊!!!
坚硬的信仰
看了陆川近年的作品...觉得这片绝壁不是他拍的
真没让人失望。
祝愿那些偷猎者天天便秘...
...
常常把可可西里和西西里当做一个地方,所以,现在很期待一部叫做《可可西里的美丽传说》的电影。
故事悲壮震撼,电影太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