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有些难过。
这部片子不错的,IM评分高于豆瓣,7.6,那是个人认为较恰当的。
从孤独讲起可不可以?
国王是孤独的,懦弱的,胆怯的。
在感情最好的时候,也是他本人未受到威胁的时候,他很酷地喝住侍卫放开德国人,宣布解散议会;如果说有一点遗憾,那是在影片最后二十分钟,国王屈服于“人民”和反水的大臣的淫威,签下了德国人的逮捕令。
国王为此遗憾很多年。
我也为此遗憾,一点点。
或许可以说,国王的若不签德国人不会死,可又能说,假若不签,政变顺便杀了国王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还有一个王储。
所以才让人遗憾。
不能被责怪的选择,使一切让人遗憾。
比起宫廷风流,不如更名为“基佬是怎样改变丹麦的”,倒是更贴切。
国王初见时打断德国人的对子“有的人在腐烂……”是啊,国王说,“换一个,我不喜欢这个”德国人是个弄臣起家的政治家,最初依靠国王的喜爱而获得议员都嫉妒的权力和殊荣。
假若他在后期能把握住唯命是听的国王,不对他疏远,他的结果未必会这样,可他爱上了王后,他感情上便把国王当作阻碍两人的石头,排斥,不愿一顾,甚至有点厌恶。
德国人快要死掉的时候说,“这些天我一直在想有关上帝……”有关上帝的什么呢?
猜测德国人想说的话,那大概是,上帝用六天创造世界,而德国人自己意识到犯了同样的错误,以至于不仅没有造好世界,还把世界遗留在一片混乱混沌之中,这是德国人的遗憾。
至于女主,和我性格很像,吃的亏也很像,就不说什么了。
最后,不得不说,改革的方法有问题,如同被裁掉的李自成,一个侍卫也能掀起腥风血雨。
德国人在权利上尚且没有稳定之前,对贵族、军队、侍卫开到,实在是过失,虽然我也钦佩他。
若说讽刺,倒也有,第一个废除的审查制度的政治家,被自己的政令伤害,成为导火索最重要了自己的命,也够讽刺。
他倒是为了利益重新恢复审查。
德国人的死,有点像上帝,上帝不被我这样的吐槽世界的丧青年理解,他也不被人民理解。
他是殉道者啊。
总觉得还是有点蠢,就像上帝一样。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上帝说要有风,于是就有了风。
真滑稽,上帝为什么不站出来大喊,“耶稣不能死”,就像国王大喊放开德国人一样,谁造的孽,谁来偿还。
谁需要替罪羊?
最后三段与影片无关,纯属偏题跑调。
在欧洲电影一贯的压抑基调中,沈默地看完了这部和名字一点都搭不上边的电影。
历史的变革从来都需要残酷的牺牲为代价,要充满贪欲的灵魂放弃权力,更谈何容易。
医生被送上断头台的那一刻,瑟瑟发抖的他意识到,再伟大的思想者到了面对宿命的时候,也一样的贪生怕死。
当人们唾骂讥笑,看着他摔倒在楼梯上,是多像曾经耶稣受难的场景。
欧洲人很善于刻画这样的场景。
他绝望的大叫:"我是你们的一员!
"不无讽刺,他也不过是凡人而已。
他要解放、要救助的人民,也不过是凡人而已。
他不可能看到自己像耶稣复活后那样被歌颂,他能借助的,不过是国王的爱,没有了国王,他什么都不是。
可他爱上了国王的女人,而国王呢,他又是如何欺骗和利用了这个无条件无原则爱他的人。
国王抱紧医生,鼻涕粘在肩膀上的那一刻,我居然潸然泪下。
"我只想像以前那样。
"自由和爱,有时候不过是一个借口。
单纯的爱仅仅是不计回报的付出和不讲条件的原谅。
人活着不能评判自己,也不能评判身边的人,因为你不知道你所掌握的真理是不是上帝的真理,只有上帝能评判你。
人性,本来就有他丑陋的一面。
也许我们中的一些人改变了历史,但我们终归都是凡人中的一员。
顶好的一部影视作品,没想到看的人寥寥无几。
个人认为好的电影:不是人物形象正直或有着各种高尚品格,讨好观众的角色是无法支配起优秀的故事的,沈从文在其散文中提到过毁誉平分的人才鲜活,而本部影片对人物形象塑造是很稳的,随着情节发展性格、缺陷随即显露,形象丰满立体。
好的电影能有出色情节,两个多小时,这部影片成功的抓住了我。
情节多处波折,虽大至内容容易猜到,但人物性格紧密推动情节走向,中途不断再给我惊喜。
另外场景布置搭配强大的选角阵容,看完仍能在脑海里浮现很多精彩荧幕,台词在我看来也无可批驳。
以下是剧透内容选择性阅读电影对爱情的表现有点窒息感,但爱不只男女主之间,国王与医生也是极大亮点,触动很深的,就是在国王胡闹后男主趁机坦白而国王并不在意,只想与他重归于好。
国王之始至终都很爱男主只是最后的懦弱与恐惧害死了他,情理之中。
男主曾经改变了国王使他找回自我,国王是爱他的。
另外最感触深的是男主的临刑,他放弃了自己的自由意志,拜倒在神下,从前一个多么刚毅理智的人最后握着十字架被送去了谎言的救赎,在临死前面对着自己曾经的子民竟什么话也没再说放弃了一切的抵抗,在恐惧中结束了生命。
这是一个写给看过电影的人来读的影评,如果看不懂,请先看电影。
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孩子,第一次见王后只敢藏在树后,觉得没有危险才突然出现。
接王后回到皇宫时,他多么高兴,以为从此有人可以做自己的同盟。
在王后获得了贵族们的认可之后,国王只会用躁郁来掩饰自己的不安,自己从不为贵族圈认可,而这些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年轻的王后却轻易获得了。
为了赢得认可,他更加放荡不羁,即使在即位之后。
国王没有实权,议会视他为傀儡,给他找私人医生只是为了证明他疯了。
医生是为了帮助落难贵族回到议会才来到国王身边的,他陪国王厮混,却从未在内心尊重国王的身份。
国王以为自己终于有了知音,他做出了巨大的改变去讨好医生,开始在议会发表主张,开始扮演自己身在其位却不熟悉的角色,开始读启蒙思想家的信,他以为这样做就终于有人理解自己了。
可是,医生与以前议会的人并没有两样,他们都只是把国王当做傀儡,只需要他的签名而已。
医生利用国王对自己的依赖和信任去推行只是在书中看到的政治主张,他以拯救丹麦的受苦农奴为己任,其实只是享受政通令行的短暂刺激而已。
任何一个国家在短期发布大量法律的结果只会祸国殃民,无论这些法律有多好,一切来不及实施的律法只是废纸一张。
他为了改革,甘愿抛弃与年轻王后的爱情,与以往议会的人一样指责国王是疯子,不回报当初提拔他的人,为了享受这短暂权力的快感去做一个无情无义的人,果然要使一个人堕落最快的方式就是给他无限的权力。
而王后呢,她同情无辜旺死的农奴,她关心受病痛折磨的儿童,她阅读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但她最想要的只是卑微的爱情。
在爱情的名义下,女人总是比男人勇敢,可以很快就忘记自己王后的身份。
只有在骨肉分离的时候,王后才会觉醒除了爱情,亲情才更加无可替代。
在所有的剧情里,国王都不是主角。
他是最爱演戏的那一个啊,医生诱导他演戏,王后也爱看戏,他一直在拙劣的演出,却无人真心喝彩。
他想要和王后与腹中胎儿在一起,多次表达喜欢和医生在一起,王后给他冷漠的背影,医生给他一个黑人娈童。
国王是软弱的,缺乏父爱也缺乏母爱,把医生当爸爸,叫王后为妈妈。
可是医生只是利用他,王后鄙视他又因这称呼而扇他耳光。
他们无一人真心尊重国王的身份和地位,奸情败露却单纯的依赖国王的拯救。
至死他们还在怨着国王吧,我想他们没有一个人会为自己亏欠过国王而忏悔。
如果医生能够耐心等着国王成长,如果王后能给国王温柔的女性的疼爱……当然,历史是没有如果的。
不知道国王的儿子在武装夺取政权之后会怎样对待自己的父亲,他会因为政务繁忙而让父亲继续留在那个黑暗的房间吗?
他会安抚父亲遭妻子和好友同时背叛而受伤的心灵吗?
还是,他也只是把父亲当作通往至高权力道路的傀儡而已。
2021-03-20兴乐园书房这改革太早了,早到所有人都不理解,包括你为之奋斗的民众,可悲。
自上而下的改革永远难以唤醒全民的思想,他们也只是把这改革当成弄权者的游戏而已。
看着下面那些为了他们拼了命争取权益的麻木观众,泪水是为自己的一生抱负而哀叹。
你做得多么好,为了他们争取权益,他们却不知道所以然,只是麻木地接受压迫,麻木地过辛苦的生活,麻木地看人被斩首,然后麻木地回家继续生活。
一个成天把启蒙思想的书籍抱在怀里的女人,仅仅用偷情的方式来追求她的自由。
这部电影的镜头的色调与构图都很漂亮,也很温柔,正如大多数同类电影那样,努力地追求着古典油画一般的精致,优雅,从容和暧昧。
一切运用都中规中矩,音乐顺服得总令人忘了它的存在。
首先中文片名翻译真的不符合剧情。。。
一个初恋没有过远嫁异国的公主自然会对感觉对的人产生感情这再正常不过的戏路根本谈不上风流史这样的字眼。
好吧,然后马上可以猜到皇帝不是搞基就是脑残,果然有强烈的安全感缺失和搞基趋势。。。
自己女人出轨只是生气了一小下但是马上被失去好基友的恐惧打败拼命挽留好基友为他争取生命这样的行为,足见对公主真是一点都不在乎,在乎好基友多几万倍。
最后被欺骗没能救回好基友郁郁寡欢了好多年,还是儿子帮忙报了仇,这个国王对好基友的感情也真是深似海了。
重点还是说这个医生,深谋远虑久经社会的熟男,连看喜剧笑起来也非常有魅力,自己富含革新思想却找不到伯乐难得有机会接近王权果然没有浪费顺利博得国王的宠爱(胜过任何女人啊),终于有机会将自己的抱负一一实现的紧要关头,爱上了可怜的公主,这样就使得原本看似一帆风顺的仕途变得前途未卜。
虽然国王爱他胜过一切,但是这样的危险行为势必被反对派利用而最终得以借口讨伐,找了几个贵族来个游行抗议就能迫使国王下令逮捕,最终在砍头台想起爱过的女人,看着下面那些为了他们拼了命争取权益的麻木观众,泪水是为自己的一生抱负而哀叹。
你做得多么好,为了他们争取权益,他们却不知道所以然,只是麻木地接受压迫,麻木地过辛苦的生活,麻木地看人被斩首,然后麻木地回家继续生活。
自上而下的改革永远难以唤醒全民的思想,他们也只是把这改革当成弄权者的游戏而已。
这改革太早了,早到所有人都不理解,包括你为之奋斗的民众,可悲。
但是历史会留下你的一笔,为你所做而纪念。
“Man was born free, and everywhere he is in chains.” —Jean-Jacques Rousseau.The Social Contract.国王和王后都是孤独的人,一生不由自己,被婚姻和皇室规矩锁住,被内阁与太后控制。
她们遇到了医生,第一次觉得不孤单,他接得上莎剧的台词,他也追逐“禁忌”的自由,他们也许都遇到了爱情,三人一起做了有益于人民的勇敢变革,是互相成就与救赎的一段时光, the very best of time。
医生是一介平民,淡漠的背后是渴望改变现状,推行启蒙运动的抱负。
我喜欢他尚未获得实权前的疏离、克制与小心知进退,惊于他获得实权后的大胆、冲动和欠考虑,伤于断头台前他的惊慌、害怕和哭泣。
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看着篮子里好友的头颅,想起了对Caroline动心的那一刻,骑马、雨天、树下,是否后悔,不得而知。
他确实失败了,是一个有抱负但不够心计的人,那些弱点让我惋惜,但他的形象却更光亮,虽然是冷的微弱月光,一个笨拙的普通人心系天下,困于人性局限,陷于爱情。
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丹麦当年的申奥之作,并进入第二轮。
根据两本小说改编,但主要事件忠于史实。
讲述18世纪时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统治下的一段所谓“Struensee时期”。
据说克里斯蒂安七世小时候很聪明也很讨人喜欢,但之后的教育出了问题,加之本人(可能)有精神分裂症,导致他生活放荡且神经兮兮。
他17岁即位,同年迎娶了表妹——英国公主Caroline。
两人很快便有了孩子,但克里斯蒂安随后就公然与妓女搞在一起,因为他觉得“爱自己的老婆不时髦”。
Caroline在苦闷中,逐渐被克里斯蒂安的私人医生Struensee吸引,遂发生了这段“皇室风流史”。
Struensee是个德国人,甚至不会说丹麦语。
他在克里斯蒂安七世游历欧洲的途中被几个失宠的贵族有意介绍给国王,并通过治好国王的病而赢得好感和信任。
Struensee要么是很有魅力要么就颇具手腕,反正从他1769年1月正式在哥本哈根当上国王的私人医生开始,克里斯蒂安七世就对他言听计从,次年底他就已经能只手遮天。
从1770年12月至1772年1月的13个月里,由于国王的精神状态恶化,Struensee成为丹麦实际的摄政王,即前面提到的“Struensee时期”。
Struensee深受卢梭等的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思想的影响,在丹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些法令在现在看来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比如废除酷刑、废除审查制度、约束贵族权利等,但他的问题是太急于求成(13个月颁布了上千条法令)、太不尊重传统(毕竟他是外国人)、太大权独揽(国王被晾在一边)、树敌太多。
当然,引起民愤的还有他与皇后的奸情。
一般认为Struensee是在1770年春天与Caroline坠入爱河的。
两人年龄相差14岁,但考虑到克里斯蒂安七世的行为举止,这两个外来人的结合其实不难理解。
他们的甜蜜在1771年夏天女儿Louise公主的出生达到顶峰,但好景不长,悲剧随之而来。
一群被废黜的贵族成员在克里斯蒂安七世继母的支持下发动政变,于1772年1月16日深夜将Struensee和Caroline逮捕。
克里斯蒂安七世在压力下亲自签署了逮捕令,虽然他始终认为Struensee是个好人。
三个月后,Caroline被皇室解除婚约,34岁的Struensee则以大不敬和篡夺权力罪被斩首、剖心、车裂。
Caroline之后被放逐到德国,直至23岁时死于猩红热,她再未见过自己的两个孩子。
影片以Caroline临终前给两个孩子留信诉说的形式,基本按照以上史实的脉络展开情节,细节上的演绎合情合理,难怪拿到柏林电影节最佳剧本。
对于Struensee这个主角人物的评价,我想导演是持肯定和同情态度的。
他有想法、有抱负、有魄力、有手段、却基本无私心,这对一个政治人物来说实属不易。
他改革的失败固然有其个人原因,但要知道那发生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历史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他借国王精神失常之机大权独揽,虽然听起来不那么光彩,但罪不至死。
他与王后是否有真爱不得而知,但两人的悲剧无疑是政治婚姻和那个年代保守思想的苦果。
丹麦的演员真不多,随便找个片必有几个脸熟。
在好莱坞风生水起的Mads Mikkelsen和在丹麦国内一姐级的Trine Dyrholm就不说了,这次饰演克里斯蒂安七世的Mikkel Folsgaard凭大银幕处子作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男主角,从此也迈入脸熟行列。
国王懦弱、感性、孤独、癫狂、猜疑,在王权的笼罩下他将性情寄托于人以外的事物,追求刺激。
已经是国王的他,害怕别人的否定,所以什么对于王后精湛的🎹艺获得他人称赞时,他怒了~王后为了成为王后,生来便为成为王后而做准备。
学习琴艺、语言、礼节,她心存希望和幻想。
成为王后的那一天也是幻想破灭的那一天~不堪的国王和国家,一败涂地的感情~医生渴望新世界和新思想,却不得不与传统为伍,而改变都是要伴随着鲜血的。
而错就错在输在了感情的枷锁之上~都说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实则,人若无情则天下无敌!
可观的历史剧,婚外恋不多也不少,德国医生是一位献身于自由变革的革命家,忠贞不渝,可比康有为,可惜时不待我,最后误了卿卿性命。。。。。
皇后虽然也是新思潮的向往者,但是更想居于平凡,立场虽然有,但是不够坚定。
整个改革经历了许多的苦痛和磨难,不过还好的就是,几百年前的丹麦就有完善的君王制度,加强的内阁和众议院,分割了君王统治的权利,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君权,虽然政治更加难以撼动,但是更稳定,对改革应该是利大于弊吧,否则,七君子即使死去了,仍然不能改变整个体制,这点来说,丹麦可能更加符合历史潮流,政治体制更加先进。。。
男主在前几天看的“狩猎”中也出现过,传统的欧洲人外貌,传统的欧洲人的体型,可气场异常强大,刚看到的时候不看好,却是慢热型,赞一个。
十八世纪的一段丹麦皇室丑闻,开启和结束了一次启蒙运动。故事发展没多少新意,看个开头也就知道结尾了,不过几个演员挺顺眼。最后一众看客和鲁迅的人血馒头很是契合,可能并不存在所谓的国民劣根性,归根到底还是人性的愚昧吧
各种莫名其妙,chistine比m叔出彩
居然看了部丹麦电影,变革和革命需要付出血的代价
不懂片子到底着重刻画的是谁,试图面面俱到,最终顾此失彼。
细节帝啊。喜欢这种历史题材。好看
既然情爱只是幌子,启蒙运动和民主改革过程中的起伏曲折才是核心,就不要把幌子做的那么扎眼到喧宾夺主的程度了;好在故事流畅度还不错。
看了15分钟,坚持不下去了。。。。
这样的宫廷片最美的还是道具服装和画面了。。不紧不慢的剧情显得有的拖沓。。
瞬间觉得是<Marie Antoinette>和<The Duchess>的结合版,只不过丹麦王室取代了法兰西帝国和大不列颠贵族。人景剧情都弱爆了,完全无法理解是怎么在柏林电影节捧了最佳剧本……作为外貌党,外遇男丑的我都要哭了,苍天大地,我居然把这片儿看完了,简直是烂片观众界的翘楚!给跪!宫廷剧还是看英国制造
神马玩意~奥斯卡也会骗人的
头发不洗的御医推倒了王后跟国王,可怜的国王,终生活在失去基友的痛苦中无法自拔,这片子得奥斯卡?r u kidding?
闷得要死的流水账,耐着性子分了几次终于看完了!民主改革启蒙运动的剧情比爱情有意思多了。可悲可笑的国王对医生是真爱啊,被自己最好的唯一的朋友背叛是什么感觉?
确定没翻译错嘛?原片的名字是否应该改成《基友的奋斗!》?
丹麦今年的申奥片,全片节奏缓慢无惊喜无亮点,倒是古典范儿的精美服装设计有望提名明年的奥斯卡。一段宫廷艳史引发的宫廷政变,一出画面精致唯美的古装剧,一切都是情理之中,除了新晋柏林影帝的表演很有趣之外,荒唐,讽刺,真的很难了解这个将历时添油加酷的剧本怎么拿到最佳编剧银熊奖的。★★★
当国家的自由遇上王室的禁忌爱情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惨剧,跳舞那段眼神拍的很出彩
就这么结束了。。。不温不火的,皇后一脸晦气,国王一脸耸相,苦逼的大夫自然担当隐忍又苦逼的特性,最终走向灭亡~
本该是波谲云诡的一出宫廷戏,夹着启蒙运动的暗涌,总该炫出某种冲破思想禁锢的神采。然则长河漫过,冗余平淡的讲述使得整个故事只剩下优雅的身段,空洞得再无别物。
砍头那个瞬间 女主的画面拍得极为惊艳画面好应该是本片唯一的优点吧不知道这段历史真实与否,反正没有一个令人喜欢的角色没有一个强硬的王者角色 反而都是可笑的爱情戏 疯国王的演员演的很好
最佳男演员我觉得还ok,但是最佳编剧……也太勉强了。
译名差评!跳着看的,女主角是安娜卡列尼娜的kitty啊,服装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