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是上大学后看的第一部电影,也是自己在南京看的第一部电影。
是为了军烨看的,但师哥戏份不算多,甚至我感觉不能说是领衔主演,cpf有被欺骗的感觉。
但师哥台词真的很好,每一句话的咬字每一个字的共鸣,我很喜欢。
反之叶子有点叼不住字,但无伤大雅。
前半段的节奏不太喜欢,从四一二事件开始才投入进去,那种紧张和无奈跟着人物一起代入。
还有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二十多岁的生命的结束,让我觉得很难受,这种感觉上一次有还是看八佰的时候。
还有背叛。
家人之间的生离死别。
总之没有特别满意这部剧,还是觉得有为爱发电的成分。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陈望道的故事,他翻译共产党宣言,教书育人,追求真理,为正身处黑暗中的中国找寻一束光。
不过这部电影的服化道一般,没有历史感,情节有点儿琐碎,有些情节比如刘烨和胡军扮演的陈望道和陈独秀隔窗对望有些尴尬,对我自己而言角色有些难以带入。
与《觉醒年代》还有较大差距。
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觉,以为一百年的光阴很长,那时的人和现在的人大不相同,所思所感所为都难以共情。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回头看一眼,现在人人向往的时尚与个性,在彼时早已存在,就连互联网时代兴起的斜杠青年,也早有先例。
电影《望道》的主人公,刘烨饰演的陈望道,就是一枚活生生的斜杠青年,他多才多艺,涉猎广泛,既是大学教授,也是杂志编辑,同时也是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语言文学家,更难得的,他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导演侯咏是佳作等身的第五代电影人,擅长在凝练中挥写灵动的诗意,这一次把陈望道的故事搬上大银幕,正是他的强项,影片聚焦陈望道的热血人生,用影像抹平时间的壁垒,加之刘烨、胡军、文咏珊、王锵、吴晓亮、奚美娟等新老演技派组团飙戏,从第一秒到最后一秒燃点不断,把现代观众带入到一百年。
陈望道的人生波澜跌宕,饱含着热血与抗争,爱情与理想,那些被后来者津津乐道的轶事,已有足够的戏剧冲突,而电影并不满足于此,不仅还原了家喻户晓的部分,还通过细腻且饱满的笔触,展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譬如那些生机勃发的青春往事,还有与蔡慕晖之间感人至深的浪漫故事。
如果不是看了这部电影,谁能想到距离我们看似遥远的百年前青年,竟然这么亲切可感,不仅思维敏捷,写得一手好文章,会讲几种外语,练武术,玩乐器,无论工作技能还是文化才艺,各项指标全部拉满,既有面对阻挠也要为理想前行的坚毅,也有就着墨水吃粽子的轻松趣事。
得益于刘烨对人物的准确理解和深入浅出的呈现,片中的陈望道一出场就有跃出银幕的活力,没有刻意的雕琢与艰深,如同普通人一样有爱有恨,有热忱也有情感,还有在血雨腥风中渐渐铸成的钢铁意志,亦庄亦谐,全频段无死角刻画出人物的精神与情感世界。
如此鲜活且饱满的形象,相信会让活在当下的斜杠青年们看完之后会有找到知己的感觉。
不止是陈望道、陈独秀、蔡慕晖等人,每一个出现的青年都有层次清晰的刻画,《望道》不是在单纯作为讲述者,复述他们的人生故事,更是把他们演绎成一幅鲜活的群像,借且演员的表演和用影像还原的时代氛围,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时空里重新活了起来,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呼吸与脉搏。
也包括鲜为人知的老年陈独秀,“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戴季陶,一些以往影视文艺作品很少表现的时期或事件,也在影片中得到了客观而又不乏戏剧处理的呈现,这也是望道的一大看点。
正是一众演员火力全开,让每一个人物都有了生命,刘烨、胡军、奚美娟等戏骨表现出色早在意料之中,颜值女神文咏珊也给人物赋予了灵性,算是意外之喜,王锵、吴晓亮、吕星辰等新一代演技派则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诸多演员互相激发,不断碰撞出火花,让影片与同类型作品相比,有了不同以往的精彩群戏。
无论什么类型或题材,也无论手法和风格,好电影的共通标准就是让观众能够接受并达成共情,可以为之热血沸腾或潸然泪下,《望道》显然是达到了这一标准,作为这个春天最具演技含金量的国产电影,希望大家能走进影院,了解一下一百年前的斜杆青年,也重温一下那些不可忘却的人和故事。
因为哔站的一个热血剪辑(BV1Dw4m1k7ux)来看的这部电影,最后一个经典的片段:有同学在较场口拍摄国M党公然破坏反对内战的宣讲,差点被抓,手臂受了很重的伤。
在逃回新闻馆后,国M党追查上门。
陈望道作为负责人出去组织,但难以抵挡冰冷无情的枪口,这时,他身后的大门被打开。
出现在门后的是数十个二十个,自己割伤手臂的同学,看到了陈望道和军阀们惊愕的表情。
此刻心中作为新中国的青年,心中无比的热血与自豪,这才是时代的英雄该有的模样!
他们眼神坚毅,刚毅,心里燃烧着爱国的火焰,身上散发着的是新时代青年的朝气,他们是新中国的奠基石。
正义是永远杀不完的,真理永远存在。
他们手臂上的伤,将是他们这一辈子的荣耀纹章!
然后说说电影,主要讲了陈望道作为《共产党宣言》首版译者,第一次提出来无产者这个概念,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本片的英文名在开头:用血液的红色写出的“望道”和“Manifesto”,意为宣言但是陈独秀也是感觉并没有非常感谢他的样子,就仿佛他作为新青年的主编,把这本书的翻译任务全权交给别人,还是很理所应当的事情。
(虽然说陈独秀在这部电影里不是主角,但是真的不该把他塑造成这种人吧..)这是很伟大的功绩,只是可惜这种功绩并没有通过剧情所展现出来,只是靠片尾的几张照片加几段文字。
况且刘烨作为一线演员,出演过很多红色影视作品,而剧中这个角色,并没有被他演出了属于本属于这个历史人物的伟大革命先驱者的高大形象,这也不是他的水平。
确实像有些人说的一样,可能是为了完成任务什么的,我也不懂。
但是真的感觉他表演的张力还不如文咏珊演的蔡慕晖...说真的,我作为不了解历史事件的普通人,在蔡慕晖被威胁翻译歪曲事实的报道时,真的觉得她会为了她丈夫的性命而委曲求全,特别是短短三分钟剧情的两次反转,看得我真的揪心,感觉为了陈望道先生的命,只翻译一篇报道也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了。
但作为共C党人的妻子,她没有让她的丈夫对她失望。
她还是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国M党的威逼利诱,后面也是自己在雨中大哭了一场(感觉这部电影天天下雨不带停的...用雨这个元素也不能老用吧,有点审美疲劳了)还有陈独秀在片中说的一段激励人心的话:想我陈独秀这一生,全部投身于社会革命运动当中了。
四十余年了,竟未能给这个黑暗的社会以沉重的打击。
现在想一想,实在是既惭愧又愤怒。
看上去,我似乎是个失败者。
但是,只有自己承认和屈服于失败,才是真正的失败最后,致敬!
新中国的革命先驱们。
主旋律电影要的是灌注在其中的精神,而不是形式。
不应作为一个任务来完成。
男主演技不太行。
感情不够饱满。
张颂文演的李大钊比这个好很多。
在这部《望道》电影中,没看到望道先生个人的个性。
只得一个外形模子,其实内在还可以丰富很多。
只能说男主演技还有待提高。
片子前部分真的不太好,男主就一个表情,表演没有张力。
且电影交代事情都没交代明白。
从发生动乱,雨天开始,男主才开始有点张力,但这也是相比之前。
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稍好点。
总之,作为一个宣传片,可能还可以,但作为一部电影,尤其是好电影,那需要努力的空间太大了。
望道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深长,他说那是救国救民的真理大道。
很欣慰,在那时候望道先生废寝忘食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为我党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演员的台词功底都很不错,铿锵有力,看的热血沸腾。
大雨中拍的几段是我认为最好的部分,感情至深情至切,向所有的进步青年致敬,向不屈不挠、有骨气的共产革命先辈致敬,也感动于那代人至死不渝的革命爱情。
另,蔡慕晖很美!
林茵也是!
陈望道先生作为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译者被大家熟知,这部电影相当于其个人传记,这样一个经历大风大浪的人物,应该有怎样精彩绝伦并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与之匹配啊。
但说实话,电影所呈现出来的与我的想象有不小差距,虽然有刘烨、胡军、文咏珊等次一线明星助阵,但模式陈旧的叙事、表演和人物塑造着实令人提不起兴趣。
从票房表现来看,票房6800万,力压《宇宙探索编辑部》一头,相对1900万的成本刚好持平,表现算不上好,但其创作目的并不单纯为盈利,还兼顾宣传教育,也可说,是免费对社会大众进行了一次宣传教育,这样看还是成功的。
可是,影片质量毕竟是根本,一次两次还是老样子的话,观众的耐心势必消耗殆尽,小成本主旋律影片要叫好又叫座确实难之又难,但不能每次都像列行公事,图一个完成任务,还是要守住内在核心精神、勇于创新外在形式,方可紧随电影发展大势,不至于原地打转、不进返退。
陈望道先生
刘烨和胡军的实力一如既往地稳定输出,文咏珊的表演也算过的去。
故事情节算是流畅,画面非常有质感。
但是很奇怪,最打动我的竟然是背景音乐。
望道的BGM,有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表现力和深沉感。
特别是陈望道翻译剧本,陈蔡火车站分别,和杨阿龙就义三场戏,音乐都特别特别打动我……(虽然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偶尔跳戏)最后幸亏是有一个交响乐的片尾曲,要是停在Rap上就尬了…网上搜了一下没有原声带专辑,要是有原声专辑就好了。
电影的视听语言真的很有诚意,作为主旋律电影算是难能可贵了。
百年前那些把国家前途扛在肩上的真实人物的故事也很感动我。
买票不亏,值得一看。
其实对于《望道》这样的主旋律重点题材,还是挺爱看的,这是实话,因为至少能看出是花了钱的,服化道,整个班底都可以算是国家头部。
这种方式早在”大业“系列之前,应该就有了,在我印象中,最早应该是《鸦片战争》那样的片,摄影很”港式“,跟之前的国产片很不一样,当然跟中国台湾的长镜头也不一样。
但老实说,港式摄影为了机动灵巧,有时候常常是”三板斧“,而不追求整体的协调与风格……说回《望道》,自然跟一般的电视电影有明显区别,但在叙事上,却是保持一致。
故事的落点,既不是宣言,也不是望道,更不是组织……往好了说,是介于这”人,物,事“三者之间,不好听点,那就是一道菜,三不沾。
可能也就如同本片的女主扮演者文咏珊女士一样,原先的长发红唇,被沿尽铅华后,真的便毫无特点,外貌,气质与口才,同样”三不沾“……整体说来,不免替主旋律”杞人忧天“,接下来还能拍什么?
怎么拍?
历史,人物,事件,能拍的,都拍得差不多了,所谓的明星也都演了个遍,主旋律同样需要与时俱进,更新换代,而不是在片尾来首说唱,便能了事!
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觉,以为一百年的光阴很长,那时的人和现在的人大不相同,所思所感所为都难以共情。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回头看一眼,现在人人向往的时尚与个性,在彼时早已存在,就连互联网时代兴起的斜杠青年,也早有先例。
电影《望道》的主人公,刘烨饰演的陈望道,就是一枚活生生的斜杠青年,他多才多艺,涉猎广泛,既是大学教授,也是杂志编辑,同时也是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语言文学家,更难得的,他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导演侯咏是佳作等身的第五代电影人,擅长在凝练中挥写灵动的诗意,这一次把陈望道的故事搬上大银幕,正是他的强项,影片聚焦陈望道的热血人生,用影像抹平时间的壁垒,加之刘烨、胡军、文咏珊、王锵、吴晓亮、奚美娟等新老演技派组团飙戏,从第一秒到最后一秒燃点不断,把现代观众带入到一百年。
陈望道的人生波澜跌宕,饱含着热血与抗争,爱情与理想,那些被后来者津津乐道的轶事,已有足够的戏剧冲突,而电影并不满足于此,不仅还原了家喻户晓的部分,还通过细腻且饱满的笔触,展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譬如那些生机勃发的青春往事,还有与蔡慕晖之间感人至深的浪漫故事。
如果不是看了这部电影,谁能想到距离我们看似遥远的百年前青年,竟然这么亲切可感,不仅思维敏捷,写得一手好文章,会讲几种外语,练武术,玩乐器,无论工作技能还是文化才艺,各项指标全部拉满,既有面对阻挠也要为理想前行的坚毅,也有就着墨水吃粽子的轻松趣事。
得益于刘烨对人物的准确理解和深入浅出的呈现,片中的陈望道一出场就有跃出银幕的活力,没有刻意的雕琢与艰深,如同普通人一样有爱有恨,有热忱也有情感,还有在血雨腥风中渐渐铸成的钢铁意志,亦庄亦谐,全频段无死角刻画出人物的精神与情感世界。
如此鲜活且饱满的形象,相信会让活在当下的斜杠青年们看完之后会有找到知己的感觉。
不止是陈望道、陈独秀、蔡慕晖等人,每一个出现的青年都有层次清晰的刻画,《望道》不是在单纯作为讲述者,复述他们的人生故事,更是把他们演绎成一幅鲜活的群像,借且演员的表演和用影像还原的时代氛围,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时空里重新活了起来,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呼吸与脉搏。
也包括鲜为人知的老年陈独秀,“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戴季陶,一些以往影视文艺作品很少表现的时期或事件,也在影片中得到了客观而又不乏戏剧处理的呈现,这也是望道的一大看点。
正是一众演员火力全开,让每一个人物都有了生命,刘烨、胡军、奚美娟等戏骨表现出色早在意料之中,颜值女神文咏珊也给人物赋予了灵性,算是意外之喜,王锵、吴晓亮、吕星辰等新一代演技派则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诸多演员互相激发,不断碰撞出火花,让影片与同类型作品相比,有了不同以往的精彩群戏。
无论什么类型或题材,也无论手法和风格,好电影的共通标准就是让观众能够接受并达成共情,可以为之热血沸腾或潸然泪下,《望道》显然是达到了这一标准,作为这个春天最具演技含金量的国产电影,希望大家能走进影院,了解一下一百年前的斜杆青年,也重温一下那些不可忘却的人和故事。
感谢赠票 拍的还可以的
被片尾曲吓一跳_:(´ཀ`」 ∠):
看完对《共产党宣言》有了新的理解,曾经感觉遥不可及
我觉得整部影片给我最深的感受还是对于信仰的追求和坚持吧。“彼之砒霜,吾之甘饴”,成了我的座右铭。
可以给四星!草蛇灰线确实唏嘘,刘烨演得劲道儿。但是青年演员要扣一星,还有若有若无的让人感到不爽的女性线。
整体混合得有些奇怪 说是人物传记又似乎不够专心 说是时代缩影又似乎不够视角广阔 感觉上对陈望道这一人物的挖掘深度和广度都有不足 导致电影看起来不仅散漫而且浅薄//而刘烨和胡军又一次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里 还是让人有些感慨
相信很多人一开始关注到这部电影还是因为刘烨、胡军这对银幕组合吧,不知道会不会有CP粉在这部作品里去嗑他们,我也比较好奇片方会不会主动做这方面的营销?至于陈望道的故事,其实很早就听说过,那个年代最初接触新理论的那批人其实是挺让我敬佩的,他们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为了自己的信仰真的是可以抛头颅洒热血,如今则更多是道貌岸然者满腹蝇营狗苟。电影在人物塑造方面还是显得相对脸谱化,情节推进则有一些公式化,所以即便是好演员也很难把人物演绎到真正的饱满和立体。最后就是各地政府为了挖掘本地的红色题材真的不遗余力,我也很好奇他们彼此之间是不是也会暗自攀比?
陈望道生平.但只有前半段.
请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诵课文。
浅尝辄止
几位主演不仅力求外形上还原角色,更是通过对眼神的把握,塑造出了那个时代有着坚定信念之人的精气神。
剧情一般般,表现一般般,好几个让人感觉重要的情节,却都主要是用音效烘托气氛。刘烨的表演不出彩,其他人更是跟角色很不搭,主演之外的人像是临时凑的个草台班子似的。陈望道练功时的山水景色,确实让人想起《那山那人那狗》哦。
两星半,有佳句,无佳章。节奏比较松散,抗战后的剧情比前半段要好很多。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段落,其实可以作为一个小高潮来处理,但影片整体还是处理的很平淡。军烨的部分拍的最好,挺好嗑的。其实可以着重拍一下陈望道和陈独秀之间的纠葛,望道后来退党,也多半是因为陈独秀,这样也能令剧情更丰满一些。
文咏珊饰演的爱国女青年蔡慕晖,我很喜欢!那时候,那些进步女青年、革命女先驱、女性社会活动家、女性教育家就应该这么漂亮!!!不接受反驳。吕星辰也不错(《孤军》《捍卫者》《9号女神》)| 咳,剪了短发,配副眼镜就更接近人物蔡葵了。
陈望道与《共党产宣言》;在上海杨浦看首映场,复旦新闻院党支部与《解放日报》党支部,焦扬讲党课。
就……一般?
很少去电影院看这种革命性质的电影,不过看到的时候真的很惊喜
为了“从同志到同志”这句影评看的,多一星给片尾军烨的眼神拉丝。标放听了主创映后…中等偏下的片子,剧本还是有问题,代入感很弱。陈望道本人身上的戏剧性可能实在太少了,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情绪或期待感,电影比较简单粗暴地用字幕在1920/1921/1927/1944/1949这几个重要的党史/历史节点反复横跳,望道本人的戏剧性目标和对抗力量都不明显,不知道他要做什么。作为复旦的校史片,与清华的《无问西东》差了几档,究其本质是题材类型糅杂导致的。作为传记片,人物弧光与情感延续性不明显;作为主旋律电影,望道本人的政治倾向过于暧昧和动摇,影片不敢直面矛盾;作为校史片,又没有像《无问西东》那样鲜明惨烈的主题。主创又是戴着镣铐跳舞,实属遗憾。
翻译完共产党宣言之后,这个电影就没法看了。
致敬革命先烈,今天的一切是他们的鲜血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