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电影名,心中一阵淡淡的温暖,虽然丹尼尔离开了,但是他心满意足,满怀欣慰。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男生合唱团的现场演出中,其中的《Gabriella's song》给我留下了格外的印象,不知何故,我竟然随着他们的演唱泪流不止,莫名的无比感动。
于是决定看看电影。
也许是之前的合唱非常美妙,所以电影看得十分投入。
好在着确实是一部非常感人至深的佳作,于是当主题歌唱再次响起的时候,我又飙泪了。
As it is in heaven,没错,拥有纯真心地的人们,其实就是在天堂。
整部片子节奏控制的非常好,能看得出是一部导演踏实又花心思的作品。
场景,和演员都朴素无比,包括叙事的方式和镜头,虽然朴素但透着无比的真诚。
所以当你用心感受时,那种共鸣和震撼真是泪水都无法表达的。
可以说每个角色我都喜欢,虽然有反面角色,但反面的也很真实。
这就是活生生的人性。
虽然有时伤悲,但我们其实真的在天堂。
如果说稍微有点瑕疵的话,我觉得结尾稍显仓促,交代的不够明了。
也许着就是导演的意图吧。
不要悲伤,勇敢起来,其实我们就在天堂!
"As It Is In Heaven,"是主禱文中的"如同在天上", 不過電影說的不是宗教, 而是音樂及夢想, 或許音樂對一些人來說, 就是他們的信仰, 他們的一切. 來自瑞典的電影, 導演是Kay Pollack. 故事講述一個著名的音樂家兼管弦樂團指揮Daniel一次音樂會上暈倒, 心臟虛弱, 已不能再承受沉重的壓力. 決定返回兒時成長的地方, 瑞典北部一個名為Norrland的小鎮, 其後買下一所破舊的小學. 小鎮裡人人都知道他是買了小學的新居民, 教會裡的詩班都驚訝他跑去看他們平日的練習. 後來更當上詩班的指揮, 從此整個小鎮的人都不同了. 電影令我一度感動得落淚, 不是故事或劇情, 而是音樂. 就像在教會崇拜時, 我常會被音樂, 詩歌, 及詩班的歌唱, 樂隊的演奏而感動, 許多時更甚於講道. 電影裡當Gabriella獨唱Daniel寫給她那首歌時(詩班也有和唱), 我的眼淚便不能停止. 這首歌很動聽, 希望可以找到電影的原聲大碟(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演員都演得恰到好處, 很自然, 很真實, 尤其是詩班員的糾紛及互相原諒和剖白, 以及與新來的指揮的溝通, 接納, 和尊崇. 電影中也有不少搞笑的地方, 有信仰及返教會的觀眾可會更有共鳴. Daniel指導詩班員各人去找尋自己的音調, 當每人都用自己的音調去發聲時, 原來可以那麼動聽. 記得電影中女主角Lena見到Daniel原來不懂踏單車時, 她告訴他, 自己是不可能學曉的, 一定要人幫忙在後面推. 我才終於明白, 13歲那年在澳門旅遊時, 在文華酒店租了單車玩, 就是父親在後面推我才學懂. 那次以為未學曉, 怎知一年後和同學去長洲宿營時租單車玩, 一坐上車上便成功了! 這一幕令我恍然大悟. 喜愛音樂, 喜愛尋夢, 喜愛人的都會喜歡這齣電影.
我喜欢《其》这样的故事,喜欢丹尼尔这样的性情中人。
儿时的记忆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是淡忘却永远不能磨灭的回忆。
影片一开始出现的场景是望不到边的金黄色麦田,儿时的丹尼尔沉醉在音乐中,忘情的练习着小提琴,突然一帮顽皮、凶恶的孩子出现了,毫无理由的把他推倒,尽情的践踏。
这哪里是孩子间的争斗,这是对“美好”的蹂躏!
丹尼尔孤独、敏锐,拥有良好的音乐天赋,当妈妈在车祸中丧生后,音乐是这个天才少年的一切,他眷恋着它、被它折服、为它陶醉。
所以后来丹尼尔成为一位严厉到苛刻的大指挥家。
音乐,丹尼尔心中的女神,象一道屏障隔绝了世事的烦扰,也淡化了童年不幸的回忆。
但是,当丹尼尔因为严重的心脏病不得不离开舞台的时候,在母亲离去之后,他再次遭受了一次无情的剥夺。
上天赋予他罕见的天赋,却剥夺了他的幸福。
让我感动的是,丹尼尔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他的纯洁和善良,他选择回到家乡。
一切事物都有源头,丹尼尔回到家乡,同时也开始寻找自我的历程。
影片处处可以发现美与丑的冲突,遭受家庭暴力的柔弱妇人、被蒙骗爱上有妇之夫的女孩、内心受到压抑的牧师妻子等,在丹尼尔告诉他们“寻找自己的声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后,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被重新唤起。
当周围的环境一点点剥蚀你的本性,人性的弱点常常让你向环境妥协,希望的灵光渐渐熄灭。
所以说,丹尼尔是人间的天使,他身体力行,开启心灵的大门。
“上帝关上了一道门,又为你打开一扇窗”,记得有这样激励的格言,那么丹尼尔就是“打开一扇窗”的人。
一生如果能碰到这样的人,何其幸运?
这是2004年的一部瑞典作品,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之前没有听说过,和朋友在电影资料馆惊艳偶遇。
在影院,我,一个身体逐渐不好,气力不支的写作者看着一名心脏不再支撑工作的著名指挥家;一个把情感浓烈抒发在人物中的写作者看着一名对所有人咆哮着音乐真谛的指挥家……特别理解他的状态和心情,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用作品打开人的心灵。
不同的是,剧中指挥家的经历和由此导致的性格以及受到的深深伤害。
整部片子很纯净。
大片单色调的景物,像麦田、大雪,让人陷入一种简单和单纯的环境;每一个村中的人物都是那么饱满,无论受过情伤仍旧敢爱敢恨热情真诚的超市女孩,渴望尊重爱戴又无法正视真实的牧师,饱受家暴用音乐打开心扉最终逃离旧有人生的主妇,大大咧咧快人快语从来不知道自己曾伤害过他人的店主,饱受压抑容忍一切的牧师妻子……就连寥寥几笔的施暴者那种只懂得用暴力沟通却又害怕被抛弃的情绪,被欺负的胖子终于摔烂了一张椅子宣泄出了从小到大所受的委屈……所有人物无论大小都能刻画得如此立体、动人,我喜欢这样的编剧和导演!
这个影片表现了一种救赎。
指挥家对他人的救赎,当那位主妇唱着为她写的歌,打开了她的心让她勇敢时,我落泪了;指挥家完成了自己的救赎,从小被欺负,无论在音乐领域如何强大,当身体不支再次回到家乡时,那种怯懦、不会交流、不敢放开、不懂去爱都渐渐获得治愈,当他哭着向大家讲述他的过往时,大家轻轻唱起了平安夜歌曲去抚慰他的心灵,他笑了……我再次无法控制的落泪;当指挥家最终彻底打开心扉,快乐的驰骋时,因为心脏不支倒下来。
他的唱诗班用和声在寻找他,来参加比赛的所有人慢慢都加入了和声……已经无法移动但是听到和声的指挥家笑了,仿佛回到小时候那片麦田……仿佛在天堂。
这时候的我在抽泣……即使过了两天,现在想起来仍十分激动,希望有生也能体会这种幸福…… 整部片子132分钟,从头到尾的纯净让现实中的污浊都沉了下去,这就是艺术类作品的力量,愿我能成为其一分子,愿我能沐浴在这种幸福中,就是天堂!
很久没有在看电影的时候开怀大笑了,而且是引得邻居敲门的那种笑声。
不是因为台词多么幽默,也不是因为绝妙的讽刺、夸张的表情,就是一段简单的学骑单车不断摔倒的戏,我笑是因为演员完美还原了小时候学单车的场景:推车人渐渐松开的手,不要回头的嘱托,骑车人忍不住的回头,这些都让我体会到了简单的欢乐和美好。
男主是从小被校园暴力威胁的,志存高远的天才音乐儿童。
为了不受欺负,母亲带他搬离乡村。
14岁参加比赛时,母亲在他亲眼目睹下,车祸身亡。
凭借热爱、天赋、努力最终成为著名指挥家,而他却在这个时候选择退隐,无他,因为他还怀揣单纯美好的音乐梦想,创造发自内心的独一无二的音乐。
熟悉的场景不是嘛,就像武侠片里高手退隐江湖。
在村里人的邀请下,他半推半就成为了唱诗班的指挥,这么一个单纯,想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指挥家,终于找到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土壤,或者没那么长远,运用自己的专长,让大家感受音乐纯粹的快乐。
故事有3条主线,1条是唱诗班技巧的成长;2是丹尼尔内心的治愈;3是整个唱诗班及周围人,精神的成长和变化首先说第一条主线。
和传统指挥家不同,他没有上来就让大家练习曲目,而是让大家先感受自己独特的声音,再根据他的才能给大家排出高中低音,之后才是磨炼技巧,用他天才指挥家的激情去燃烧大家,发挥出每个人的潜能。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智力障碍者的加入,他听到丹尼尔鼓励每个人发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他也开心地跟着做。
这一幕让我几乎泪目,智力障碍者当然有权力去享受音乐的快乐,但整个社会的刻板印象觉得他们是社会的累赘,“不配”做这么有挑战的事情,会拖大家的后腿。
但丹尼尔同意了,在他看来,音乐面前人人平等,只要声音是唱诗班需要的,只要可以唱好歌,就是不可或缺的唱诗班的一份子,这种孩童般的善良让人感动,引发我的深思:残障人士并不总是被保护的对象,他们的潜能也需要被认真对待,创造价值,满足其人格尊严。
最终,在奥地利赛场上,在没有丹尼尔指挥的情况下,唱诗班几乎是自发地哼出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声音,而整个现场的观众和评委都慢慢被感染起立跟着哼唱,这一幕体现了音乐独一无二的感染力。
同时,也回归了音乐的本质,找到自己,用自己的特质去感染别人,大家一起感受此时此刻的美好。
第二条主线。
丹尼尔童年饱受校园暴力摧残,少年时亲眼目睹母亲车祸身亡,成名后承受比赛的巨大压力,最终使得他跟随自己的感觉回到童年的小学,过一种与名利竞争隔绝的乡村生活。
但他的梦想还在,激情还在,当看到唱诗班的人之后,他的梦想就被点燃了,他总是想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些。
几个标志性成长的里程碑:1. 他看到家暴,敢于上前阻止,虽然最后被胖揍,但他突破了自己的恐惧。
虽然之后他还是害怕、冷得瑟瑟发抖去泡脚,但他已经走在了战胜自己的道路上;2. 面对爱的人,他开始的时候,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情感,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爱意,也不敢给对方任何承诺,是因为他内心的恐惧和丧失母亲的痛苦,让他觉得自己无法给对方快乐,也害怕对方不能跟自己长久地生活。
随着丹尼尔内心的成长,他最终还是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可爱之处,愿意和自己爱的女人真正地融为一体;3. 面对大家的不理解,乃至一些人的中伤,他以自己特有的单纯和执拗,坚持自己的做法,不理会外界看法。
第三条主线。
盖娅一直忍受丈夫的家庭暴力,让她自卑对生活失去希望。
但唱歌本身的美好感受和唱诗班伙伴给她的鼓励,让她重获新生,最终有勇气独唱,还能在最后比赛关头带领大家一起哼唱。
可以说参加唱诗班之后,盖娅的人生都发生了变化。
牧师:牧师为什么恨丹尼尔?
争风吃醋固然是原因之一,但肯定不是最重要的。
最后关头,牧师终于说出了真相:你来之前,我在这里还算是个人物,大家都尊敬我,听我的。
是啊,丹尼尔,你的魅力这么大,让另一个人跌落神坛,焉能不恨之?
莲娜从本质上与丹尼尔是一类人,但与丹尼尔离群索居的方式不同,她采取的方式是广泛与各种人交往,尤其是频繁交往男朋友,企图这样来麻痹自己。
最终,她遇到丹尼尔并且获得甜蜜爱情,两个孤独的灵魂可以互相慰藉,说这部电影是甜甜的爱情片也不为过。
思想解析对宗教的批判:左手告诉世人你们都是有罪的,右手售卖赎罪券,这不就是某些宗教人士的做派吗?
上帝不需要人们赎罪,但牧师需要,他们依靠人们对上帝的虔诚和恐惧获得利益。
牧师在和妻子做爱之前,还要去角落里看花花公子才行,牧师本身就不是虔诚的教徒,却又装出假面,维持表面上的尊严和对上帝的尊敬,这不就是贼喊捉贼吗?
对残障人士的关怀:对大多数人来说,对残障人士的关怀还停留在经济帮助和公共设施上。
但这个电影里的关怀是对智力障碍人士心灵和尊严的关怀,让我感觉很温暖。
平等不是居高临下的慰问,而是尊重个体,如果你的声音合适,你有能力唱歌,不论你其他方面,你就可以加入唱诗班,也不会因为你的残障对你降低标准。
也许大部分人都觉得残障人士是累赘,但他们的潜力可能真的被忽略了。
对霸凌暴力的态度:丹尼尔在音乐方面无疑是天才,但童年被霸凌,忍受暴力给他带来长期的心理阴影。
盖娅遭受的家庭暴力也是,几乎摧毁了她,让她的人生失去了色彩,活在自卑和恐惧中。
应该旗帜鲜明反对任何暴力行为,施暴者必须对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社区和政府也要严格约束。
群体氛围行为:莲娜有1个曾想共度一生的前男友,但他却在别的国家有家室。
最令她气愤的是,镇上很多人都知道,但没人告诉她,仿佛是她在勾引有妇之夫一般。
群体的冷漠是慢性毒药,可能会杀死人群中的特立独行者,仅仅是因为她和大部分人的行为不一样,虽然她没有伤害任何人。
最后再丹尼尔家大家共同奏乐、唱歌、狂欢的戏令我感动,有时候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游戏,只需要简单的音乐和舞蹈,欢乐友好的氛围就可以让大家嗨起来。
总结来说,这部电影很有人性关怀,故事逻辑顺畅,人物塑造令人印象深刻,无论一人还是跟伴侣看都很适合,既充满欢乐又可以引发你的思考,同时还感情充沛。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很简单,怎样去爱,怎样打开自己的心门,怎样去过自己的生活。
很喜欢他问她,怎么知道喜欢一个人,那一段真的很好。
你的童年和少年是怎么度过的?
是和一群欢快纯真的伙伴度过的?
还是,和一群卑鄙的小魔鬼度过的?
是伙伴们欢乐地站在金黄的麦田中围着你听你拉小提琴?
还是,在麦田中央围着你鄙视打骂你这个拉小提琴的?
这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天堂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人生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心灵之声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自由的电影...我想说,这是一部关于童年的电影,一个男人通过音乐救赎了自我,用坚强的声音拯救了自己,拯救了那个驻扎在心中的弱小的幼年时的自己...电影的最后一幕是Daniel用坚强,自由,宽广的崭新自我抱起了那个麦田中幼小的手提小提琴的童年...Daniel对自己童年时受到同学Conny的欺辱和痛打一直念念不忘。
电影里身材魁梧,事业有成的Daniel与平庸狭隘的Conny重逢后,内心依旧止不住颤抖,忙翻找自己的相册,找到了与Conny合影的小学毕业照,颤抖着指着他:“对!
就是他!
Conny...!
人们对童年总是印象深刻的,以前看过的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竟说:童年即是人生。
看了不禁诧异,童年决定人的一生吗?
童年去了哪里?
我们日益强大的体魄,高速运转的庞杂思维,我们喜欢的,讨厌的,追求的,舍弃的,看重的,不屑的,都和小时候很不一样了,是更高级了还是更低等了?
我们的一切都离自己的童年太远了,那个小小的自己哪去了?
那些童年一片美好的人可能不怎么把童年看得太重吧?
而像片中的Daniel和我这样的童年时期有伤痛的人才会念念不忘,即使身体长高了,大脑更发达了,用知识,事业,品位来提升和包裹自己,而童年却还在隐隐作痛,还在回望自己小小的身影以及所受的仿佛永远也无法抹去,永远也无法战胜的欺压!
那么,是选择Forgive OR Revenge 呢?
去宽恕别人并不很难,可宽恕别人无法平息自己心中的伤痛与压迫那么去Revenge吧!
Daniel的Revenge是温柔而有益的,用音乐,用Conny一直暴力相待的妻子Gabriella,用她那美妙,清亮而又有力的歌声,用她对坚强又自由的追求,终于,终于抱起了小小的自己!
又想起美国电影:Anger Management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5430/里Dr. Buddy Rydell知道了年近30岁的Dave小时候经常被一个强壮的孩子欺压,打骂,侮辱,所以和他一起找到了那个孩子协助他暴打了那人一通,终于打过了那个小时候欺负自己的人!
然后Dave心情极爽,好像战胜了自己,拯救了自己,卸下了那块童年时的大石头!
OH YEAH!
我那时真替他高兴!恩!
我也在拯救童年时的自己...To Forgive AND To Revenge...
本片主要讲了一个指挥家丹尼尔在得知自己患有心脏病后,回到童年时的家乡完成自己儿时的梦想——创作能打开人们心扉的音乐。
在这期间他也遇到了许多的误解与质疑。
首先是牧师史迪格对他来到这儿目的的怀疑,以为其利用在唱诗班教他们来达到自己的私欲。
不过他的妻子英娜却看穿其伪善的一面,虽然作为牧师,却对自己的行为并不检点。
在英娜和他进行了夫妻之事后,史迪格却对着耶稣忏悔,他认为性是一种罪过。
在宴会上英娜的尽情放在自己在那儿跳舞,在丈夫眼中却是一种罪过,可惜上帝并不会因此来惩罚。
不过在背后,他却喜欢看那些色情杂志,真是一个伪善的基督徒!
在丹尼尔来到小镇上后,他作为牧师,却渐渐失去了尊重,没有多少人来到教堂,更多的人去唱诗班了。
后来妻子离他而去,慢慢的丈夫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希望她能回心转意。
其次是贾布丽亚,她经常被丈夫康尼暴打,可是因为恐惧却不敢离开他。
在丹尼尔教他们后,她渐渐发现发现了自己,敞开了心扉,后来终于战胜了自己,离开了他。
接着还有莲娜,以前因为大家都知道她爱的那个医生有妻室却不告诉她。
在她深深爱着对方两年后,她才得知事情的真相。
在丹尼尔来了之后,她主动要求他单独培训她,她教他学会自行车,渐渐地他们喜欢上了彼此,并且一直牢记着彼此认识的天数。
也许是由于身体的原因,丹尼尔一直很害怕与她发展下去,并经常拒绝她的主动。
后来在奥地利参加比赛时,也许是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他敢于向莲娜说出心中的话了。
在问莲娜你怎么知道爱上了对方?
莲娜说与他在一起时会感到很开心、很快乐,当他不在身旁时会很想念对方。
当丹尼尔的经纪人问他为什么通过这样一群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说因为他们爱我,我也爱他们。
也许是爱,才能成就一个人梦想。
因为爱,才能让彼此敞开心扉却认识对方;因为爱,才能让我们长久地专注在所热爱的事物上;因为爱,才能让我们不断创造出生命中感动。
听说这部电影口碑不错,于是上映的第一个周末我就去电影院看了。
这部电影还算对得起我的电影票,比较精彩。
故事很感人,具有很强的可看性,我看电影的时候完全的投入到故事情节里面去了电影里的悲欢离合最让人动容,因为电影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出很好的效果,同时爱情的力量也是伟大的。
电影的取景非常棒,特别是它的特写镜头,把所有人的内心世界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这部电影充满了背叛、痛楚,但是在爱情面前,这些都是渺小的。
只有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能帮我们战胜一切。
这部电影让我感慨颇多,特别是结尾,总是出乎意料,但是我觉得有个大家出乎意料的结尾,恰恰能够体现出编剧的能力。
带着一种重游故里的伤感来推动整个故事前进的。
可以激发出无穷思绪的作品,但却很难归纳出自己的感受。
该片所讲述的故事虽为虚构,可被导演凯·波拉克用极为朴实的手法表现的犹如真实的传记。
类似的励志片通常都将主人公的命运放在核心位置加以展现,该片反其道而行之,它将故事的第一主角放到了相对从属的地位。
男主是有才华的指挥家、小提琴手,从小的心愿是创作能让人打开心霏的音乐。在他心脏病发作回到童年时代的小村,又担任了乡村教堂唱诗班的指挥,他纯真温和、物欲简单只要音乐,童年被霸凌、唯一最亲的母亲车祸死亡,这些阴影一直缠绕着他,在小村他买下了小学的房子简单的生活,遇上年轻善良唱诗班的女孩,最后在麦田里长大成人的他找到小孩的自己,是找回了自我找到了初心,其实就在天堂。可能太艺术了,有些情节有些怪异。
其实快乐是很简单的
救赎与自我救赎
作为音乐题材,音乐不见多好,但胜在群戏人物鲜明,每个唱诗班成员辐射到各自家庭矛盾、性格症结、心理阴影,共同完成这部电影大合唱。上帝无罪,但教堂是虚伪的,“一手强加罪过,一手给出救赎”,以压抑人性为代价换取表面的圣洁,离开教堂才点题“宛如天堂”。奥外提名,男主像老年裘德洛。
当他们一起唱起天籁一般的歌声时,我的全身都在颤抖,眼泪止不住的流淌。音乐真的可以抚慰心中的伤痛。在冲突发生后,每个人都给自己及他人留有空间。生活中充满了压抑、试探、欺骗、猜忌、愤怒,但我们仍勇敢去面对,真实而坦率的寻找自己的声音。只有真情的碰撞,才能寻回来时的路
不要试图去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就来自那空白深处。
20060713 1925 bc
★★★★☆ 希望
当你唱歌的时候感到快乐
温情又励志的片子,可以
人生最美丽的完结就是笑着离开。
zzzz
值得慢慢去看的片子,音乐让人们懂得爱
B
近年来题材雷同的太多了
般般
欧洲到底拍了多少艺术家告老还乡的电影?!看完结局, 把4星改成了3星. 这个结局太莫名其妙了.
北欧也有好莱坞!
08.6.24@univer
原来发达的瑞典也有这样的小村也有家暴歧视流言不平压抑……